新月社简介

合集下载

第七讲:新月派诗歌

第七讲:新月派诗歌

新月派及其诗歌一.新月社与新月派:“新月派”这一称呼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它有政治上和艺术上两层含义:前者是指“新月社”,是英美留学生的同人社团,具有不自觉的性质;后者是指一种文学流派。

前者是左翼评论家的冠名;后者是一种自觉的文学追求,只不过没有以“派”自称而已。

1923年,“新月社”成立,最初只是一个同人之间的聚餐会,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文学派别,并与当时的“现代评论派”互通声气,其阵地为《晨报副刊·诗镌》和《晨报副刊·剧刊》等,从而与鲁迅所代表的“语丝派”相对峙。

一九二六年六月以后,闻一多、饶孟侃、胡适、徐志摩等相继离开北京,新月社无形之中解散。

到一九二七年筹备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时,新月杜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新月》创刊号上就有这样的说明:“我们这月刊题名新月,不是因为曾经有过‘新月社’,那早已消散。

”所以新月社和“新月派”不是同一个概念,有的文章把两者混同起来,甚至认为《新月》月刊是新月社办的,这是一种误解。

新月社成员的重新集合是在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当时北伐战争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北洋政府面临崩溃,北京处于混乱中。

在这样的形势下,新月社的一部分成员,有的由于生活所迫,有的因为对南方的革命浪潮感到兴趣,纷纷离京南下,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丁西林、叶公超等先后来到上海,原来南京教书的余上沅、梁实秋,在战乱中也逃到上海,先后到上海的还有一批新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如潘光旦、刘英士、张禹九等。

以庚款委员会委员身份访英的胡适,眼看北洋政府败局已定,就决定不再返京,也来上海暂住。

1927年,“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先后成立和出版,到一九三二年相继停刊倒闭,前后历五年之久。

新月书店出书近百种,《新月》月刊编了四卷七期,在此期间又由徐志摩、邵洵美等编了四期《诗刊》,这些书籍和杂志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他们代表着一股欧美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潮,他们打着“人权”、“自由”的旗号,既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一股政治力量。

创造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新月社、语丝社

创造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新月社、语丝社

日期:23-6-2013∙当时的作家有一个困境:想写,但是无法写得好。

∙矛盾替作家找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体验生活。

∙不过也明白了这一个是无法解决的药方∙当时出现了:o问题小说o教育小说o改革小说∙一般人很难接受文学高于首道德伦理的。

∙一些古代文学是以说教式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容里的深遂性。

∙郭沫若的孩子:郭世英从父亲处获得了国家的阅读材料(只供高资高干的孩子)。

∙后来从事地下阅读社而被升学逮捕。

∙后来自杀。

∙郭沫若获得孩子的死讯后,长期压抑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身份。

∙因此长期写作以抒发丧子之痛。

创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成员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1]∙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3年5月13日,创造社的《创造周报》创刊,泰东图书局出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编辑。

∙发刊词是郭沫若写的一首诗《创世工程之第七日》。

∙诗中表示"我们是不甘于这样缺陷充满的人生,我们是重新创造我们的自我",“我们自我创造的工程,便从你贪懒好闲的第七天做起"。

∙《创造周报》于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

新月诗派与徐志摩、闻一多

新月诗派与徐志摩、闻一多

▪ (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二:徐志摩 ▪ (一)生平与创作 ▪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他的诗歌大多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爱与美、 个性解放,格调清新健康。著有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 游集》,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 《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 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 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 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 (二)徐诗歌思想内容分析: ▪ 1、徐志摩热烈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
想。他的许多诗表现了对光明的热 烈向往、期待,不畏艰难的寻求。 如《为要寻一颗明星》的抒情主人 公在黑夜里骑着拐腿的瞎马,在茫 茫荒野中去寻找明星——光明的、 理想的社会的象征。他所追求的光 明的实质性内容主要是他在康桥留 学时期形成的“自由、平等、友爱” 的社会理想。
▪ 闻一多1926年5月在《晨报副刊·诗刊》上发 表文章《诗的格律》)的主张,鼓吹诗的“三 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 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音节 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 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美,主要强调词藻色彩富 丽,讲究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建筑美,是指从 事的整体外形上,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 均齐”。

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社团情况

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社团情况

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联考物理试题一、单选题 (共6题)第(1)题某同学在相同条件下用激光分别照射S1、S2、S3、S4四片光学片,得到如图条纹,可知( )A.S1、S2均为单缝片,S1缝宽较大B.S1、S2均为双缝片,S1缝距较大C.S3、S4均为单缝片,S3缝宽较大D.S3、S4均为双缝片,S3缝距较大第(2)题如图一手机悬空吸附在磁吸式充电宝上,缓缓转动充电宝使手机屏幕由水平转为竖直,两者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手机与充电宝间作用力( )A.不断增大B.不断减小C.方向改变D.方向不变第(3)题一单摆换用更长的摆线,最大摆角不变,则摆球的振幅A与通过最低点的动能E k( )A.均变大B.均不变C.A不变,E k变大D.A变大,E k不变第(4)题如图所示,质量为3m、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光滑圆弧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小球(可视为质点)从圆弧体的最高点由静止释放,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下滑过程中( )A.小球和圆弧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B.小球的机械能守恒C.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速度大小为D.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速度大小为第(5)题北京时间2023年11月1日6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五号卫星。

已知该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离地高度为(大约),地球的半径为,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大小为,忽略地球的自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绘五号卫星在加速升空阶段处于失重状态,进入预定轨道后处于失重状态B.天绘五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的运行速度大小为C.天绘五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的周期为D.天绘五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的运行周期比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大第(6)题压缩空气储能(CAES)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来储存能量的新型储能技术,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方式是压缩空气并将产生的热能储存在各种介质当中,比如混凝土、石头、矿洞矿石中等。

文秘专业现当代文学鉴赏 之新月派创作

文秘专业现当代文学鉴赏 之新月派创作

1915与张幼仪结婚
一直追求的林徽因
有名的才女,在五四时期 也是比较著名的女性作家。 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 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 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 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 建筑学家梁思成。从此林 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 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林徽因对徐志摩也有很深 的感情。林徽因拣拾了一 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 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 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后徐志摩又把感情转向陆小 曼。陆小曼当时是北京社交 场中有名的美女、才女。能 诗能画,会唱歌,会演戏, 能写一手蝇头小楷,说一口 流利的英语,行为举止落落 大方,彬彬有礼。当时,陆 小曼已经结婚。后离婚二人 结合。陆小曼生活奢侈,挥 金如土,迫使徐志摩拼命地 赚钱,创办新月书店,同时, 在三所大学兼职,当时,徐 志摩的月收入最少五、六百 大羊,但是,仍然入不敷出。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 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 行之间均齐。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 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 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 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 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 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新月派明确提出了以“和谐” 和“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 审美特征。而作为依据的, 正是中国的诗歌传统。 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即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美”。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 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 组合要有规律。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 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 形象和直观性。
诗集《死水》
1922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中国人在 异国所受的种种歧视,1925年回国,看 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 败、经济凋敝的惨境,他心中的报国之 梦破灭了,他失望、他痛心、他大声地 呼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 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 期望,作者面对路边的一沟臭水写成了 这首诗。

【整理好了背就完事】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整理好了背就完事】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整理好了背就完事】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No.1第一个十年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2.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尽管语丝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相同,但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的风格是: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

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优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3.沉钟社是20年代中期出现在现代文坛的一个以青年作家为主的文学社团,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这四位文学青年有感于德国戏剧家霍普特曼的童话剧《沉钟》的启示——艺术的成功在于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北京出版发行了《沉钟》周刊,沉钟社即因此而形成。

沉钟社诸作家的质朴而悲凉的文学创作和对外国文学的广泛译介显示了自己的实绩和特色。

在创作上,对精神压迫反抗和对细腻朴实风格的追求,是沉钟社作家艺术创作的显著特征,其中《沉钟》杂志及《沉钟丛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成就。

在译介方面,沉钟社先后翻译了俄国和欧美众多作家和批评家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对扩展文学的艺术视野做出了贡献。

沉钟社最有影响,成就最突出的作家是冯至,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被鲁迅赞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现代文学史文学社团及流派归纳

现代文学史文学社团及流派归纳

现代文学史文学社团及流派归纳在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社团和流派的发展演变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文学社团和流派的归纳和概述:1.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团。

它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和复古主义思潮。

代表作家有鲁迅、冰心、叶圣陶等。

2.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

3.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主张“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他们的诗歌创作注重形式和韵律,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鲁迅为代表,主张“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以散文创作为主,关注社会底层生活和民族命运。

5.鸳鸯蝴蝶派:活跃于清末民初的一个文学流派,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作品大多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和世俗风情。

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包天笑等。

6.左翼文学: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左翼文学流派,主张文学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

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巴金等。

7.京派: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文学流派,主张文学要独立于政治之外,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萧乾等。

8.海派:与京派相对应,海派文学强调与国际接轨,关注都市生活和现代文明。

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钟书等。

9.七月诗派:以胡风、阿垅为代表,主张诗歌要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工农兵的生活。

他们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革命精神。

10.九叶诗派: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的现代诗歌流派,以穆旦、辛笛等九位青年诗人为代表,主张诗歌要表现人民疾苦和反封建精神。

1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作品多描写农村生活和普通人物,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12.白洋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作品注重表现战争中的人性和人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八章 新月派

第八章 新月派

第八章新月派第一节新月派概述新月新月新月诗派又称新格律诗派。

新月社有它的特点,一是沙龙性质,友谊、自由与文学成为社团的粘和剂,二是有学院派的贵族特征,他们大都是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拥有学院的矜持与理性。

1923年8月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组织“聚餐会”,成员复杂,有政客、银行家、商人、学者、诗人。

为纪念泰戈尔访华,将聚餐会定名为“新月社”。

1926年春,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等在北京《晨报》创办《诗镌》,从1926年4 月1日起到6月10日止,共出11期,这可说是早期“新月诗派”。

1927年,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出版《新月》月刊,《新月》月刊至1933年终刊,共出4卷43期,先后担任过编辑的有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梁实秋、潘光旦、叶公超、罗隆基、邵洵美、余上沅等人。

《新月》发表的文章除文学艺术外,还有政治、学术论文,而且,越到后来越靠近政治。

在刊物上进行新诗创作和理论(包括翻译)建设的主力是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孙大雨、陈梦家、方玮德。

后来出现的曹葆华、卞之琳、孙毓棠、李广田等,已趋向于现代派;臧克家师承闻一多,却忠实于现实主义。

在此期间,徐志摩、邵洵美等人又编了四期《诗刊》(1931年12月20日创刊),以求继承《晨报副刊·诗镌》的遗风,想“再来一次结合的研求”,做“更高的技术的寻求”,“想斗胆在功利气息最浓重的地处与时日,结合起一个小小的诗坛,谦卑的邀请国内的志向者的参加,希冀早晚可以放露一点小小的光。

但一直的向上;小,但不是狂暴的风所能吹熄”[注]。

1933年6月,《新月》月刊停刊,同年12月,新月书店倒闭。

至此,历时10年的新月社也宣告结束。

其中,尽管有些史学家拒绝将新月书店以后的活动纳入新月社,新月社的某些成员也否认与前期的关系:“我们这个月刊题名新月,不是因为曾经有过‘新月社',那早已消散”[注] 。

但如今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其前后的活动,尤其在文学主张上一贯相通,几个主要人物也出入始终,因此我们这里仍将其统称为新月社。

近现代文学流派社团

近现代文学流派社团

近现代文学流派社团❖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开展到170多人。

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并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五四运动后,成员逐渐分化,到1931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便无形中解散了。

创造社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假设、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文艺思想倾向是浪漫主义的,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侧重自我表现,带浓重抒情色彩。

不仅创造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

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的后期,郭沫假设、成仿吾等主干人物的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7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学派认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认为新文化运动为“模拟西人﹐仅得糟粕〞﹔攻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是狡辩家﹑模拟家﹑功名之士﹑政客。

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场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于1933年,?学衡?停刊。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2、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

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3、新月社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

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

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4、其他文学社团。

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贡献。

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

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③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

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问题小说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其作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

新月诗派的名词解释_发展历程_影响

新月诗派的名词解释_发展历程_影响

新月诗派的名词解释_发展历程_影响新月诗派的名词解释新月社成立于1924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

新月社的活动始于1923年的北京,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等,多系英美留学生。

新月诗派的发展历程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23年春上,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新月社_高三作文

新月社_高三作文

新月社中国现代文学社团。

1923年,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人在北京组织新月社,以俱乐部的形式举办年会、灯会、书画会和演剧等活动。

随后建立现代评论社和由徐志摩接编的《晨报副刊》、创办的《诗镌》、《剧刊》,都与新月社成员有关。

1926年秋,北伐战争进入高潮,新月社成员有的南下,有的出国,俱乐部的活动遂告终止。

1927年春,原新月社的骨干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人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社的活动由此正式开始,参加的成员还有罗隆基、梁实秋、潘光旦、储安平、刘英士、张禹九、闻一多、邵洵美等人。

此外,新月书店还编辑出版了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新月诗选》等。

新月社不是纯文艺的社团,但主要活动和影响却在文艺方面。

在文艺活动中,思想倾向上有一个逐渐右转直至与进步文艺运动相对抗的过程。

可成员的文艺创作状况比较复杂。

他们推行新诗格律化运动,对于新诗格律化和艺术美的探求有一定意义,同时也带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1926年,新月社推行国剧运动,创办了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主张在新文学戏剧运动中借鉴传统的中国戏剧艺术。

此外,还介绍了莎士比亚、哈代、布朗宁夫人、豪斯曼、易卜生、奥尼尔、波德莱尔等西方各种流派作家及西方现代诗人。

1933年6月,《新月》杂志出至第四卷第七期后停刊,该社即宣告解散。

它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一个影啊收大的文字社团。

它的前身是1923年北京的新月社,先以聚餐会形式出现。

后采发展为俱乐部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人。

社名是徐志摩依据泰戈尔诗集《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1924年12月胡适、陈西莹、徐志摩等建立现代评论社;1925年10月到1926年10月,徐志摩按编《晨报副刊》办《诗镌》、《剧刊》。

撰稿人多数为新月社成员,或主要是新月社成员。

新月社

新月社
新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社团
01 产生
03 结束 05 贡献
目录
02 发展 04 主要影响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 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 一多、梁实秋等。前期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期创办《新月》月刊(1928.3.10),《诗刊》季刊 (1931年)。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 由主义特点。
新月社虽然不是纯文艺的团体,其主要活动和影响却在文艺方面。在文艺思想和文艺运动中,新月社有一个 逐渐右转直至与进步文艺运动相对抗的过程。北京新月社俱乐部的一些成员,如徐志摩开始还表现爱国主义感情 和反对封建的民主思想;在五卅运动、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中,徐志摩、陈西滢等现代评论社成员态 度比较复杂,一面有诗作谴责军阀的罪行,一面发表杂文指责革命群众运动及其“领袖”,因而引起了以鲁迅为 代表的进步文艺阵营的批评。1928至1929年,新月社文艺理论家梁实秋,又以资产阶级人性论反对文学的阶级性, 否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使新月社成为与进步的革命文学阵营相对抗的资产阶级文艺的主要代表,因此而受 到鲁迅、冯乃超等人的批判。
1924年12月,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建立现代评论社;1925年10月到1926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 刊》,办《诗镌》、《剧刊》。撰稿人多数为新月社成员,或主要是新月社成员。
1926年秋,北伐战争进入高潮,新月社成员有的南下,有的出国,俱乐部的活动遂告终止。
1927年春,原新月社的骨干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人筹办新月书店。

关于新月社成立的时间_地点及相关情况的考述

关于新月社成立的时间_地点及相关情况的考述

关于新月社成立的时间、地点及相关情况的考述刘群内容提要:新月社是1920年代时期重要的文人社团之一,针对学界对其成立时间及有关情况的表述不一,本文详细梳理了新时期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根据新发现的一点材料做了补充考证。

新月社是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要文人社团之一,但新月社成立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由于没有当事人的明确文字材料佐证,历来研究者们只能从一些外部材料进行考证。

至今,大致上形成了这样几种代表性的意见:文学史家瞿光熙先生在《新月社・新月派・新月书店》一文中认为,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

他的根据是:徐志摩1926年6月14日写的《剧刊始业》中提到:“我今天替《剧刊》闹场,不由得不记起三年前初办新月社的热,最初是‘聚餐会’,从聚餐会产生新月社,又从新月社产生‘七号’的俱乐部。

”据此推算,1926年的前三年正是1923年,而“七号”是石虎胡同七号。

瞿的另一依据来自徐志摩的一首名为《石虎胡同七号》的诗,这首诗初发表于1923年8月6日《文学周报》第82号,原诗内容词句与后来《志摩的诗》各版所收相同,唯诗的四节用数字标明,前面多一副题《赠蹇季常先生》,这首诗说的是徐志摩与蹇季常同住石虎胡同七号时的情景①。

瞿由此推断徐志摩入住石虎胡同七号应在1923年8月以前,新月社的成立还要早些,因为新月社又诞生在“七号”的俱乐部之前。

瞿还有一个依据,王统照在《忆志摩》中也提到1923年春徐志摩即居于石虎胡同:“我只记得十二年(一九二三年)的春日我到石虎胡同,他将摆伦的……一首诗给我看,他很高兴念给我听。

”(王统照:《片云集》第155页,生活书店1934年版。

)根据这些材料,瞿结论说:可以肯定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8月以前,或成立于1923年春②。

瞿的考证有理有据,但他有一处疏忽:徐志摩在文中所说的“‘七号’的俱乐部”,并非是石虎胡同七号,按照徐志摩在另一处的表述,应当是松树胡同七号。

1925年3月14日,徐志摩在西伯利亚给新月朋友们的信中说:“新月初起时只是少数人共同的一个愿望,那时的新月社也只是个口头的名称,与现在松树胡同七号那个新月社俱乐部可以说并没有怎样密切的血统关系。

新月社的名词解释简答

新月社的名词解释简答

新月社的名词解释简答新月社是一种全球性社会运动,致力于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和文化多样性。

新月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通过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促进社会变革来实现这一目标。

1. 新月社的起源和发展新月社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社会不平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并寻求改变。

新月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既承袭了环保主义的理念,又加入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批判,呼吁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新月社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其初始阶段,新月社主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来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并呼吁人们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随着支持者的增多和意识的提高,新月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运动,团结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各种组织和个人。

2. 新月社的核心理念新月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能力。

新月社认为,人类社会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来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

新月社鼓励人们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例如减少能源消耗、提倡循环利用、倡导慢食运动等。

此外,新月社也呼吁政府和企业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并推动社会公正和社会包容。

3. 新月社的活动和倡议新月社通过各种活动和倡议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变革。

其中包括:3.1 环境保护活动:新月社组织各种环境保护活动,如清洁海滩行动、植树造林活动等,旨在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2 社会公正倡议:新月社致力于消除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倡导社会公正和人权。

他们通过批评不公正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提出改革措施并推动社会变革。

3.3 文化多样性保护:新月社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他们保护和传承各种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元共存和相互交流。

4. 新月社的影响和挑战新月社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变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新月社诗人的诗集

新月社诗人的诗集

新月社诗人的诗集
《新月社诗人的诗集》是一部集合了新月社诗歌作品的诗集。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组织,成立于1927年,旨在推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该组织的诗人们以自由、个性、反对封建礼教为创作理念,作品主题多样,形式多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部诗集包含了许多著名的新月社诗人的作品,如郑振铎、汪国真、沈从文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多以自然、生活、爱情等为题材,表现出了诗人们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于现实的思考。

《新月社诗人的诗集》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部记录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

通过阅读这本诗集,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新月社诗歌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以及对于时代的反思。

同时,这些诗歌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月社诗人的诗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诗歌风貌,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学遗产。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汇总

名词解释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左联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2、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茅盾等。

3、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左联的主要成就:1、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2、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3、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4、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5、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孤岛文学1、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

2、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论争(杂文)。

3、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

七月诗派1、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间为首,其他有绿原、亦门、曾卓等,2、主要刊物《七月》《希望》,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

形成贯串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胡风冤案,建国后基本停止创作)九叶诗派1、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2、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

3、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4、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

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中国诗歌会是在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成立于三十年代的初期(1932年)。

主要成员有穆木天、蒲风等。

这是一个月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出版会刊《新诗歌》象征诗派,是指“五四”文学革命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新诗流派。

李金发在这时期连续推出三本象征诗集,以象征的意象表现内心的感受、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月社简介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1928.3.10)。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辞藻,建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诗理论。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

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

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新月社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一个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

它的前身是1923年北京的新月社,先以聚餐会形式出现,后来发展为俱乐部。

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人。

社名是徐志摩依据泰戈尔诗集《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1924年12月,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建立现代评论社;1925年10月到1926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办《诗镌》、《剧刊》。

撰稿人多数为新月社成员,或主要是新月社成员。

1926年秋,北伐战争进入高潮,新月社成员有的南下,有的出国,俱乐部的活动遂告终止。

1927年春,原新月社的骨干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人筹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社的活动由此而正式开始,参加的成员还有罗隆基、梁实秋、潘光旦、储安平、刘英士、张禹九、闻一多、邵洵美等人。

除《新月》月刊外,新月书店还编辑出版了“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新月诗选》等。

1931年11月,新月社的发起人和骨干徐志摩机坠身亡,该社活动日衰。

1933年6月,《新月》杂志出至第4卷第7期后停刊,书店为商务印书馆接收,新月社便宣告解散。

新月社俱乐部时期,成员复杂,思想殊异,有时候能表现一定的反对封
建军阀的进步倾向,如《晨报·诗镌》就出过“纪念三·一八专号”;但它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右翼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倾向。

他们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在《晨报副刊》上曾进行“苏俄仇友”问题和“党化教育问题”的讨论,发表了反对共产主义革命思想的政治论文。

《新月》月刊创办以后,他们发表文章否定共产主义学说,反对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甚至表示“希望国民党剿共及早成功”,把共产党和国民党视为“一丘之貉”(罗隆基《论中国的共产》)。

同时,在《新月》杂志上开展关于“人权与约法问题”的讨论,批评国民党的“一党独裁,要求取消对言论自由的压迫。

新月社虽然不是纯文艺的团体,其主要活动和影响却在文艺方面。

在文艺思想和文艺运动中,新月社有一个逐渐右转直至与进步文艺运动相对抗的过程。

北京新月社俱乐部的一些成员,如徐志摩开始还表现爱国主义感情和反对封建的民主思想;在五卅运动、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中,徐志摩、陈西滢等现代评论社成员态度比较复杂,一面有诗作谴责军阀的罪行,一面发表杂文指责革命群众运动及其“领袖”,因而引起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文艺阵营的批评。

1928至1929年,新月社文艺理论家梁实秋,又以资产阶级人性论反对文学的阶级性,否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使新月社成为与进步的革命文学阵营相对抗的资产阶级文艺的主要代表,因此而受到鲁迅、冯乃超等人的批判。

新月社的文艺创作状况比较复杂。

前期,在《晨报·诗镌》上,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一八》、《死水》等文章和诗作,表现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爱国民主精神。

《新月》月刊又发表了闻一多的传记文学《杜甫》、陈楚淮的独幕剧《药》等,具有忧国忧民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怀。

然多数文学作品则缺少深厚的社会内容,而更注意艺术技巧和风格的追求。

如沈从文、凌叔华的小说,饶孟侃、方令孺、卞之琳等人的诗歌。

徐志摩在《新月》月刊发表的《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秋虫》、《西窗》,流露出资产阶级幻想破灭之后的迷惘心境和恐惧革命风暴的心理。

新月社的诗人们努力推行新诗格律化运动,相信“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努力追求诗歌“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见”(徐志摩《诗刊弁言》),对于新诗格律化和艺术美的探求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也带来了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弊病。

新月社于1926年推行“国剧运动”,创办了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并在《晨报副刊》上开辟《剧刊》周刊,汇编了《国剧运动》一书,主张在新文学戏剧运动中借鉴传统的中国戏剧艺术。

新月社还介绍了莎士比亚、哈代、布朗宁夫人、豪斯曼、曼斯菲尔、易卜生、奥尼尔、波德莱尔、魏尔兰、勃莱克等西方各种流派作家及西方现代诗人。

他们的这些艺术活动、介绍及创作实践,对于新文学的艺术发展有一定的历史贡献,但是他们的一些成员艺术思想上所表现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和创作中庸俗颓废的气息,也对当时的文艺运动和创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发表在《新月》第1期上的《“新月”的态度》一文。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

1923年,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人在北京组织新月社,以俱乐部的形式举办年会、灯会、书画会和演剧等活动。

随后建立现代评论社和由徐志摩接编的《晨报副刊》、创办的《诗镌》、《剧刊》,都与新月社成员有关。

1926年秋,北伐战争进入高潮,新月社成员有的南下,有的出国,俱乐部的活动遂告终止。

1927年春,原新月社的骨干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人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社的活动由此正式开始,参加的成员还有罗隆基、梁实秋、潘光旦、储安平、刘英士、张禹九、闻一多、邵洵美等人。

此外,新月书店还编辑出版了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新月诗选》等。

新月社不是纯文艺的社团,但主要活动和影响却在文艺方面。

在文艺活动中,思想倾向上一个逐渐右转直至与进步文艺运动相对抗的过程。

可成员的文艺创作状况比较复杂。

他们推行新诗格律化运动,对于新诗格律化和艺术美的探求有一定意义,同时也带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1926年,新月社推行国剧运动,创办了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主张在新文学戏剧运动中借鉴传统的中国戏剧艺术。

此外,还介绍了莎士比亚、哈代、布朗宁夫人、豪斯曼、易卜生、奥尼尔、波德莱尔等西方各种流派作家及西方现代诗人。

1933年6月,《新月》杂志出至第四卷第七期后停刊,该社即宣告解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