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注释+译文:[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

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原文]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wèi)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

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注释] 环:环绕。

皆:副词,都。

蔚(wèi)然:茂盛的样子。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其:代词,指滁州城。

之:舒缓语气,无实义。

[原文]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niàng)泉也。

[译文]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注释] 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潺潺(chán):流水声。

于:从。

酿(niàng)泉:泉水名。

[原文] 峰回路转,有亭翼(yì)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注释]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yì):像翅膀的东西。

临:本义是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是坐落在高处的意思。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醉翁亭记宋代: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完善辞赋精选,初中文言文,古文观止,山水,抒情译文及注释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展开阅读全文∨文言现象虚词注解“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展开阅读全文∨成语【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宴饮尽欢。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朝代】宋代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醉翁亭记》欧阳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醉翁亭记》欧阳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醉翁亭记》欧阳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词句注释环:环绕。

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皆:副词,都。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壑(hè):山谷。

尤:格外,特别。

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潺潺(chán):流水声。

酿泉:泉的名字。

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然:……的样子。

临:靠近。

于:在。

作:建造。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辄(zhé):就,总是。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醉翁亭记原文和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和注释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蔚然:茂盛的样子。

3、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4、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靠近。

5、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6、意:情趣。

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8、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9、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10、晦明变化:或明或暗,变化不一。

11、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12、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秀,茂盛、繁茂。

13、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

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

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_全文赏析醉翁亭记的此文学习,具体的记载描写了有关于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朝代】宋代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注释

醉翁亭记欧阳修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醉翁亭记》古诗全文

《醉翁亭记》古诗全文

《醉翁亭记》古诗全文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醉翁亭记欧阳修〔宋代〕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之僧曰智仙也一作:山之僧智仙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和注释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醉翁亭记原文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醉翁亭记》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醉翁亭记》词语解释 1.环:环绕。

2.皆:副词,都。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古诗《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古诗《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古诗《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

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醉翁亭记》原文、赏析及译文

《醉翁亭记》原文、赏析及译文

《醉翁亭记》原文、赏析及译文《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1]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是宋代散文家欧阳修的一篇名作。

在唐宋八大家中,除韩愈外,欧阳修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历史上总是把他和韩愈相提并论,作为唐宋两代散文家的代表,欧阳修的散文,风格清新秀美,章法曲折变化,语句流畅轻快,音律和谐悦耳,常常融深情和美景于一体中,《醉翁亭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醉翁亭坐落在今安徽省滁县西南的琅琊山上,宋仁宗庆历年(10 46),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被贬到滁州当太守,《醉翁亭记》是他到滁州第二年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他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景色,描写了滁州百姓载歌于途尽情欢乐的场景,表现了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寄予了他坚持政治操守,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格调清丽,情文并茂,摇曳生姿,在我国古代散文中,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珍品如果说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人们感到审美的愉悦,那么,《醉翁亭记》为我们提供的美感则是多方面的。

那如诗如画优美深邃的意境,铿锵悦耳一唱三叹的韵律,独具匠心臻于精妙的结构,情文并茂含蓄蕴藉的言辞,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试从意境、结构、语言等方面探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

一、优美的意境对于美的事物的欣赏,必须以对事物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的感知作为起点。

一篇优秀的散文应该像诗歌一样,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是内情与外景高度融合、客观事物与人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之后,经艺术加工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它既有风光旖旎的图画美,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以悦目赏心,又有贯穿全文的思想意脉,联缀各幅画面,达到情景交融,意境和谐。

《醉翁亭记》一文正是如此,在山水人情的描绘中,通篇贯穿了一个“乐”字,在生动细腻的铺排中,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

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了情与境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

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着笔,描绘散文境界的:(一)将众多的景物统一于一体,相互交织,各尽其美文章一开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景色宜人的青绿山水画:有山有水,有树有亭。

作者不是孤立地用墨,而是将众多的景物有机地统一于一体,相互交织,各尽其美。

“蔚然而深秀”的琅琊,风光秀美,逶迤绵亘,苍翠欲滴。

群山环抱之中,一泓碧水环绕而过。

山回路转,曲径通幽,猛抬眼,“有亭翼然临然于泉上”。

在这里,由于苍翠群山的映衬,更显出群山的清朗,而醉翁亭又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雄踞泉上,别是一番神采。

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

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

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鸟,一应俱全,相映生辉,构织成一幅诗意般的意境。

(二)寄情山水,意在言外,以山水之美比喻人的品行美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在作者的笔下,滁人行游宴饮亦别有情趣:挑担的边走边唱,行路的从容不迫,走累了则在树阴下小憩。

人们前呼后应,扶老携幼,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他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可见。

宴饮席上,更是热闹。

众宾客一边酣饮,一边游戏。

投壶的、下棋的、饮酒的、喧哗的,无拘无束,欢乐异常。

作者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归根到底是为了突出太守之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之乐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这种“山水之乐”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言,写得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他是以山水之美比喻人的品行美。

欧阳修在此也是用的这一手法。

据历史记载,欧阳修治理滁州政绩不小。

“民乐其岁物之丰而喜与余游。

”(欧阳修《丰乐亭记》),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从正面歌颂滕子京“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是自我抒情,不便自夸,只好用“山水之乐,得人心而寓之酒”来含蓄委婉地说明自己的政绩与才干。

这也是他乐观豁达精神的表现。

欧阳修的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也表现在其它散文中。

即便在描写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秋声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

过去文人吟秋往往一个“悲”字,写秋对于万能物的摧败与残酷。

但在《秋声赋》中,透过悲秋的词句,我们仍能感受到他那种“养性保身,知足常乐”的思想。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他劝慰人们在生活的挫折面前,不要妄自菲薄,应自珍自爱,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这一特点,与柳宗元、苏轼等人是大相径庭的。

同样都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之后,柳宗元的写景散文,往往凄苦幽冷忧郁。

他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痛苦之情,交织、渗透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写中,读者在诵读、鉴赏的过程中,自然可以体察到他内心的痛苦,领略到他的忧伤隐愤,在“永州八记”里,写的最多的是清泉奇石怪树幽篁之类。

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刻意渲染凄清悲凉冷寂的气氛。

如描写钴姆潭西小丘那“悠然而虚”、“渊然而静”的“冷清之状”,写小石潭“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沧幽邃”的意境,透露了作者遭受排挤打击的凄苦心情。

相比之下,苏轼则是另一番态度:旷达、洒脱、随遇而安。

如《前赤壁赋》是他被贬黄州时所著。

文章联系曹操兵败赤壁的往事,抒写了对历史英雄的感慨。

作者借江水和明月形象地说明了宇宙与人生都不是永恒的,不必为此而伤感,应该及时行乐。

表现了“万物无尽,遗世独立”的达观思想和“羽化登仙”的超然态度。

(三)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渲染“与民同乐”的气氛欧阳修为了渲染与民同乐的欢快气氛,突现隽永优美的深邃意境,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增大了时空跨度,使文章具有更大的容量。

更强的魅力。

作者不仅写“此情此景”,而且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来,描写晨昏四季的变化,描写种种欢乐的场景。

清晨,旭日东升,环境清新宁静,傍晚夕阳西下,岩穴昏暗幽寂。

景象与意境迥然不同。

写四季,作者选取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春天,野花怒放,色丽香幽;夏季,浓阴蔽日,枝繁叶茂;秋时,天高气爽,银霜一片;冬日,水瘦石枯,草木凋零。

四季变幻,奇景叠出,犹如四幅扇面,给人以不同的美学享受。

写行游宴饮之乐,也不是一次拍摄的镜头,而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游乐场景的叠加。

往来不绝的滁人游,鱼肥酒美的太守宴,觥筹交错的众宾欢,酒酣得意的醉太守……通过浓墨重染,烘托了文章的欢乐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欧阳修的这种手法,与柳宗元、苏轼等人相比,也是别具一格的。

柳宗元、苏轼的游记,往往拘泥于内容的真实,写一时一景。

如《小石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以介绍景物特点为主,苏轼的《石钟山记》则是实地的考察记录。

相比之下,欧阳修的散文内涵更为丰富。

二、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材料较“散”,但又“形散而神不散”,做到散中有神,散中有意,散而不乱。

《醉翁亭记》的结构精巧,堪称散文之典范。

(一)以“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尽显太守“与民同乐”思想秦牧曾说过: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

《醉翁亭记》时而描绘四时山色,时而摹写流水飞泉,时而记述人物的情态,内容虽多,却散而不乱,主要是文中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乐”。

写山清水秀、四时美景是抒发“得人心”之乐,写你唱我和、熙来攘往是表现“滁人游”之乐,写山肴野蔌、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归根到底是为了突出“太守之乐”。

“乐”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始终,颗颗珍珠缀于其中,形成一条闪光的项链。

(二)描写景物,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曲折通幽文章的艺术构思也十分精巧。

如介绍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就颇下了一番剪裁工夫。

作者不是机械的径直描写,而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一点一点的接近目标。

文章开头,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起笔,大笔泼墨,概述群山:“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琊”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

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

先用大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

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层层烘染,步步递进。

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用一“尤”字,使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

再用一“望”字,视线集中于琅琊。

用毕视觉,然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

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画面。

作者在用笔时,好象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

这样不仅让人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

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

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了层层递进的笔法。

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

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巅。

这种峰回路转、步步引申的方法,在唐宋散文中也是比较独特的。

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开头一句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舟游于赤壁之下”,首句即入正题。

他的《喜雨记》起笔也是单刀直入:“亭以雨名,志喜也。

”柳宗元的《钴姆潭西小丘记》也是开篇点题:“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

”《醉翁亭记》则不同,通过层层烘托,“千呼万唤始出来”,文章一步一景地转换,最后才置身于图画之中,受到如诗如画境界的感染和熏陶,这不得不令人叹服欧阳修独具之匠心。

(三)结构严谨周密,呼应有方,无懈可击.在作品的艺术结构中,如果前文有交代,后文就要有照应,否则前边的交代就没有着落,成为无谓的笔墨。

反之,如果空有照应而无交代,读者也会感到突然。

《醉翁亭记》在结构上可谓“前者呼,后者应”,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如:文章开头一段中有“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一句。

太守又是谁呢?作者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埋下了伏笔。

直到文章结尾处才点明:“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

又如:用“太守之乐”呼应前文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山林之乐”、“禽鸟之乐”、“人之乐”,可谓一呼百应。

又如:“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与前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呼应。

再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与前文的“朝而往,暮而归”形成对照,是“暮而归”一句的具体化。

三、隽美的语言王力先生认为:语言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

这些美都是音乐美所具备的,所以语言形式的美也可以说是音乐的美。

《醉翁亭记》一文的语言极富特色;格调清新,遣词凝练。

骈散相间,参差错落,抑扬顿挫,韵味深长。

读来恰似一首优美和谐的抒情诗,令人称绝。

(一)骈散相间,情文并茂《醉翁亭记》虽是一篇散文,但借用了诗歌的表现形式,骈散相间,散中有整。

在句法上交错地采用对句,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增强了文章的形式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