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品社教研活动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科学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目标1. 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
2. 分析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 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点(1)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终身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2)核心素养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可塑性。
2.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3)评价方式不科学,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4)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1)丰富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强化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教科研课题:2011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申报 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课题申报\小学品德课题申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申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随着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室,德育新课程也是如此。
翻开《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原教材《思想品德》相比,其变化可谓是脱胎换骨,令人耳目一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
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对学生进行品德、思想、政治、社会常识教育,使学生初步接触家庭与社会、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等问题,为他们成为有文化、有责任感、有觉悟的公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打下基础,对于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教育学生思想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品德教育过于理想化、程式化、成人化,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脱离儿童的生活。
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养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儿童在此方面产生了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立足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同时,应力求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突出实践环节,克服形式主义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学生熟知的知识和经验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竞争和对话,为学生构建开放、宽松、平等的多元文化教学环境,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公正对待各种知识乃至自身经验的理性态度。
小学思想品德个人研修计划
小学思想品德个人研修计划小学思想品德个人研修计划(精选5篇)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
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思想品德个人研修计划(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思想品德个人研修计划1一、教学目标1、思想品德目标:在劳技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针线基础知识,常用种植技术,手工工艺制作技术。
3、能力目标:通过劳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动手动脑的劳技课中,既学到了技术,又磨练了意志,同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活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更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孝敬长辈。
通过劳技课的学习,他们发自内心感到劳动的快乐,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努力学好文化科技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节假日,寒暑假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父母的赞扬声中,他们再次感受到劳动的美。
二、学生状况分析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深受父母及长辈宠爱,不但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而且不太会干家务。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孝心,有助于他们以后人生道路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一些制作的技巧,并能成功制作教材要求的作品。
难点:学会自己创造手工作品。
四、教学措施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1、从劳技课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理论知识的传授要突出重点,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作品制作的创造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探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探究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正是通过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小学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评估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小学品德教育的目标小学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正在形成,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品德教育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具体来说,小学品德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通过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正确的行为,在面对各种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品德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社会的一员,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3.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通过品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培养他们自觉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
小学品德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品德教育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感受品德行为的好处和重要性。
2. 故事教学法:通过讲述、阅读和讨论故事,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正义、友善、勇敢等品德内容,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品德素质。
4. 观察教学法: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优秀品德的价值和作用,并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小学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具体来说,小学社会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品德与社会远程教育教研计划
品德与社会远程教育教研计划一、指导思想《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德育课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这几个环节是紧密相联的。
“知之深、爱之切、意更坚、行必果”。
其间,知是起点,行是归宿,只有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
本学期,我校《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将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横向联系,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学科间渗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补充的道德教育网络,从而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工作重点:1、深入学习课改新理念,认真积极稳妥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积累经验。
2、强化学科教研组建设,不断健全教研组工作常规,努力做到教研活动制度化、专题化和系列化,促使教研组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3、深入开展教育科研,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研。
三、工作措施:(一)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师发展为本,以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不断创新“科研、教研和师训”三结合的校本培训路子,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活动,提高培训实效。
1、以校为本,开展主题式培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确定本学期教研的主题。
主题应来自教学实际,它是真实的、有意义的、能够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得到改良和解决的。
学期初,教研组组织教师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在教学中留意观察和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记录;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学习、梳理,教研组共同商讨确定两三个重点问题,作为本学期所重点研讨的问题,即校本教研的主题。
教研活动应重点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以强化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校为本,全方位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1)继续以学研沙龙活动为途径,抓实教学基本功。
以说课、评课基本功培训为突破口,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
小学品德与社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如何优化学生的课前活动提高预习效率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转变,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灌输、管制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而是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活动,多交流,多体验。
可我们发现,学生的材料近乎千篇一律,学生的交流三言两语,学生的回答缺乏条例也没有自己的思维发散,课堂教学只是对学生以往生活经验的总结,达不到思维碰撞。
究其原因,这一切皆源于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有材料而无分析,有分析而无总结,就如同在一场辩论前只准备只言片语是难以应付场上的唇枪舌战的。
所以课前活动在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尤为重要,这也就是教学中的第一步:预习环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2.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注重与本地区实际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使之有效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教科书的内涵挖掘;2.学生生活体验的储备;3.网络资源的搜集整合;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问卷):通过广泛调查学生,大量查阅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实践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逐步探索出影响,了解影响学生课前活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努力提高课前活动成果。
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
研究过程实验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1.实验的起步阶段(1)目标A、通过实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和开发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B、加强学习,转变认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方案研究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方案研究一、引言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教学则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社会,提高思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方案,希望能够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方案的教学内容分为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教学两个部分。
1. 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2)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3) 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尊、自信、自立的培养;(4) 学生的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 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参观考察社会机构和公共设施,如政府机关、医院、博物馆等;(2) 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义务清洁、慰问老人等;(3) 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如参观农田、参与农耕体验等;(4) 进行团队合作活动,如组织社团、开展项目等。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体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思考和分析道德问题,增强思辨能力。
3. 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评价方法1. 作业评价布置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作业,通过批改作业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辩论评价设置辩论环节,让学生就某一伦理道德问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结果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开展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案;2. 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案例;3. 查阅相关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提升教学水平;4. 确保教学场所的安全和整洁,为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方案一、背景品德与生活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涵盖了道德、习惯、安全、卫生、环保等多个方面。
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素质,形成良好的品德与生活观念。
针对小学生在品德、习惯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制定了一个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方案。
二、目的1. 了解小学生在品德、习惯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和需求,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2. 帮助小学生提高社交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小学生卫生、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方法1.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小学生在品德、习惯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2. 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加强小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观察法:通过观察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品德和习惯。
四、内容1. 道德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是历久弥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将围绕着勤奋、诚实、友爱、守纪等主题,以这些主题为视角,开展道德品质教育。
2. 习惯与常识教育:习惯与常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主要是我们的各种活动的惯常性表现。
本课程将着重围绕深化环保、卫生习惯、交通安全、防范火灾等方面,开展习惯与常识教育。
3. 社交能力培养:社交能力是一个人的交际行为的综合体现,是指人们面对不同的社交环境和不同类型的人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和沟通方式的能力。
本课程将围绕礼仪、态度、语言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五、实施步骤1. 开展问卷调查:制定有关品德与生活的问卷,让学生填写,了解学生在品德、习惯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2. 制定教学计划:从教育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3. 开展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加深他们对品德与生活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小学思品小课题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价值
丰富品德与社会教育内容
创新品德与社会教育方法
完善品德与社会教育评价
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发掘 更多有趣、有意义的品德与社 会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 丰富多彩。
本课题将探索新的品德与社会 教育方法,如情境模拟、角色 扮演、社会实践等,以提高教 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实践活动成果
03
学生可以将课题实践活动中的成果进行展示,如社会调查数据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成果推广与应用前景
学校教育
小课题研究成果可以在学校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推广和应用,为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
社会实践
学生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如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推动社会 进步和发展。
当前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内容相对 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难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方法陈旧
教育评价片面
当前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评价过于 注重知识记忆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 生的实际表现和行为习惯,导致评价 结果片面、不准确。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方法以灌输为 主,缺乏互动和实践,难以达到理想 的教育效果。
等。
定期与导师或同行专家沟通研究 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及时获取反 馈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推进研究
工作。
在遇到研究困难时,应积极寻求 帮助和支持,如参加学术研讨会 、请教相关领域专家等,以便更 好地解决问题和推进研究工作。
07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
研究过程
本次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经历了课题选定、文献综述 、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成果总结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 确的研究目标和计划。
小学课题研究:《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我们之所以提出“《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这一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一)达成《品德与社会》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塑造。
要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尽管《品德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开设的课程,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仍习惯于依据教材上课,不敢引入学生的生活;习惯于围绕课堂进行教学,不敢将课堂内容引伸到课外,或者将教学引申到课外而又苦于没有合适的活动资源和资源开发的途径。
上述现象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落实。
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并努力追求的目标。
为克服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特组织《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建设的需要1.使课程(教材)更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风采《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是教材、教师、学生、学校、社区等课程素材在教育理论下的有机融合。
其最大值地体现了课程(教材)在特定地区、特定学校、特定教师和特定学生条件下的个性特色,是国家统一课程(教材)在特定条件下的个性化生长。
因为,教师学生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师生个体的创造性、地区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地域特色、学校整体的文化涵养等等,都必将深刻地融入到课程(教材)的建设中,使之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个性风采。
2.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真正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学生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理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关注自己的生活,收集、处理、反思、研究信息,筛选课程素材,这无疑是对自己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一次重新发现、重新建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品德与社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正确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交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展开,为大家推荐一种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提高小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意识,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合作对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掌握合作技能,体会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与人的合作①身边的合作: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于合作的事例,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积极响应身边的合作。
②小组合作:分组安排学生,让他们完成一些小组任务,如拼图、赛跑、清理、整理等,从中感受合作的愉悦和成功。
③场外合作: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如集体旅游、集训等,提高其社交能力和交往能力。
2. 人与社会的合作①国家和社区的合作:通过讲解国家和社区的合作,让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师生互动法:让学生发言,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游戏法:游戏是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3. 观察法: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次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和积极性。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功。
五、课堂流程安排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合作”的概念和被合作的意义。
2. 正文环节: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完成一些小组任务,并让他们感受合作的愉悦和成功。
3. 结束环节: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并且提高其行为规范。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小组任务中表现出积极性很高,也相互之间进行了很好的合作。
但是在一些关键的时刻,还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他们不断思考和探索,这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职责。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思品小课题
第四阶段(11-12周)
将研究结果以报告、论文、展板等形式呈现 出来。
进度监控与调整措施
01
02
03
04
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每周召开一次研究小组会议, 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 题,及时调整研究计划和方案
。
对于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积极寻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支 持和帮助,确保研究的顺利进
沟通机制
建立课题组成员微信群或QQ群等网络 交流平台,方便成员之间的实时沟通 和交流。同时,定期召开面对面会议 ,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05
CHAPTER
资源保障与经费预算
资源保障
教材与教辅材料
确保拥有充足、适合当前学年段 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和必要的 教辅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练
习册等。
教学设备与场地
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1-2周)
确定研究主题和目标,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 准备。
第三阶段(7-10周)
实施研究,进行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
第二阶段(3-6周)
设计研究方案,包括问卷设计、案例选择等 。
第四阶段(11-12周)
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04
CHAPTER
课题组成员与分工
课题组成员
01
应对措施
调整课题难度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或提高课题难度,确保课题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或活动,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和 参与度。
加强资源与技术支持
积极争取学校或家庭的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持,确保课 题的顺利进行。
风险监控与报告机制
1 2
定期进度检查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方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我国目前的教育领域中,特别是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选拔“英才”为主要手段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危害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的对象有局限性。
第二,教育内容存在片面性。
第三,常采取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法来教学。
长期以来,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或手段,将直接关系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次第展开之际,我们认为首要的是坚持观念先行,以转变观念,确立课改的基本理念为第一要务。
否则,还会出现不理解、不积极,遇到困难还会裹足不前,甚至打退堂鼓。
鉴于此,现在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课题的界定品德课程中有效的活动。
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与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品德及生活、品德及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自主构建策略研究》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教课中学生道德自主建立策略研究》实行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此刻世界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世界文化的交融,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竞争其聚焦点为各国的教育可否培育出水平高,数目多的创新式人材,这使得学生道德教育也面对着亘古未有的复杂局势。
开放的信息社会要求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教课一定着眼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培育,教会学生自由选择、自主研究和自由创新,使学生适应现实生活中各种道德矛盾,不会迷惑无措。
这些也正是“大纲”所倡议的最新思想道德教育教课看法。
本课题的提出表现了“大纲”的这一指导精神。
针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强,着手能力、实践能力差这一本质状况,我们在各学科中努力培育学生自主建构,自我研究的创新实践能力,特别在以培育创新式人品为主阵地的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课上仔细研究努力改良“教课创新”的新措施、新方法。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力争界定“教课创新”在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型中涵盖的理念、特色等基本理论问题。
●以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研究型、生活化课型为载体,以培育富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材为目标,在教课门路方法上更具多样性、灵巧性。
●依照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试试在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课中指引学生进行道德的自主建构,即让学生在德育情境中调出原有的道德经验贮备和知识贮备,自主采集办理信息进行判断,获取新的道德认可并组合到本来的构造中,进而使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课的教课焕发创新活力。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向剖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向剖析(1)对于建构主义的研究在维果茨基研究的影响下,社会性建构主义者以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被建构、不断被改造的,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他们以为应十分侧重修构过程中的社会性活动对学习的作用,以为学习者是在成人或较成熟的社会成员的交往中获取形成于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公共文化知识的,激进建构主义更是以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踊跃建构起来的,并指出建构是经过新旧经验的互相作用而实现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方案引言: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施步骤、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与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套完善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方案。
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善乐观、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帮助他们成为有品德的公民。
二、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施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明确小学品德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正直、宽容、勇敢等品格。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小学品德教育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
3.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结合故事、实例和互动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品德教育的内涵。
4.实施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与设计1.选题原则:选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既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意识,又能够增加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例如,参观社区公园、进行公益活动等。
2.活动设计: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应注重与课程内容的关联和实际性。
通过观察和亲身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安排1.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要求,选择适合学生实践的时间和地点,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成立实践小组:教师可以为学生成立实践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3.预先进行准备:在实践活动前,教师应提前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包括调研、考察和资源准备等,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总结1.实施活动:根据活动设计,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辛店学校品德与社会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在小学阶段综合课程为主体的框架下构建具有综合性的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将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内容有机融为一体,解决内容的重复交叉问题?对于体现综合学习的特点,采用怎样的构建方式是合理的?如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指导教学活动和提供信息资源的功能?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构建和实施新课程必不可少的。
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对许多有关消息综合课程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不够深入,对国外有关课程的设置和研究,还需通过认真的研究,逐步认识和消化才能够有效借鉴;构建品德与社会这样一门新课程,还需一个积极而谨慎的开发的过程;对于实施新课程,还需经过师资准备和反复实验的过程。
相对于研究问题的重大,我们的研究过程和深入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解决课程和教材开发中的各种问题,使理想的课程变为可实施的课程,使课程改革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为此,我们以申报并通过审查立项的“小学综合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为依托,重点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资源开发研究》的实验。
这样的研究符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多样化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课题的界定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又是一个需要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课程领域。
2、品德与社会课以提高国民的公民素养为根本的课程。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西、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主题内容生活实践化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主题内容生活实践化分析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将教学主题与生活实践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主题内容生活实践化进行分析。
一、种子和团队合作的主题生活实践化分析:1. 通过实地考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
学生可以在校园里或家庭里种植一些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负责一块地,共同种植植物。
学生需要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3. 学生可以将种子的生长过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报告或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
通过交流,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环保与减少垃圾的主题1. 学生可以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中心,了解环保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观察垃圾如何处理和回收利用,通过亲身经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学生可以组织一次垃圾清理活动,在校园或社区内进行垃圾的收集和分类。
学生可以自愿参与活动,并倡导他人积极参与,以实现减少垃圾的目标。
3.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海报或宣传册等形式,宣传环保知识和减少垃圾的方法。
可以将宣传品张贴在学校或社区内,以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三、友谊和平等的主题1. 学生可以通过团队活动或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理解和尊重。
组织一次友谊赛或合唱比赛,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团队合作和平等竞争的重要性。
2. 学生可以通过听取彼此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经历,增进友谊,培养友善和包容的品质。
可以组织一次班级交流活动,每个学生有机会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
3.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艺术形式,表达友谊和平等的意义。
可以举办一次班级艺术展览或文艺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对友谊和平等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
——如何优化学生的课前活动提高预习效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转变,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灌输、管制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而是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活动,多交流,多体验。
可我们发现,学生的材料近乎千篇一律,学生的交流三言两语,学生的回答缺乏条例也没有自己的思维发散,课堂教学只是对学生以往生活经验的总结,达不到思维碰撞。
究其原因,这一切皆源于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有材料而无分析,有分析而无总结,就如同在一场辩论前只准备只言片语是难以应付场上的唇枪舌战的。
所以课前活动在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尤为重要,这也就是教学中的第一步:预习环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2.应注重将教学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注重与本地区实际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容,增进课程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使之有效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容
1.教科书的涵挖掘;
2.学生生活体验的储备;
3.网络资源的搜集整合;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问卷):通过广泛调查学生,大量查阅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
实践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逐步探索出影响,了解影响学生课前活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努力提高课前活动成果。
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
研究过程
实验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实验的起步阶段
(1)目标
A、通过实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和开发利用资源,将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B、加强学习,转变认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主要工作安排
A、与学校教科研相结合,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容和方法。
B、认识教材特点,做好实验的思想及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正确方向。
C、经常与其它教师交流自己参与实验的具体做法及心得体会,并在学期末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D、举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讨论,评析,促进自己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达成共识。
2.提高阶段
(1)目标
A、在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典型案例及活动方案,积累研究经验。
B、充分开发、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2)主要工作
A、通过培训,进一步自己强化对教材的认识,促进正确理解把握教材,更新观念,改进教材,提高课的质量。
B、通过观摩课、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汇报实验成果,并形成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的素材、经验。
3.实验的深入阶段
(1)目标
A、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B、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资源,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C、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主要工作
A、把握教材特点,深入领会实验的目的,大量挖掘课程资源。
B、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
C、完成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实验总结阶段
1.进行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典型案例及综合活动方案。
3.汇报实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