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13_空间的平行与垂直问题

合集下载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数学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数学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2017.3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1. 函数()1ln1f x x=-的定义域为 . 2. 若复数z 满足()12z i i -=(i 是虚数单位),z 是z 的共轭复数,则z z ⋅= .3.某校有三个兴趣小组,甲乙两名学生每人选择其中一个参加,且每人参加每个兴趣小组的可能性相同,则甲乙不在同一个兴趣小组的概率为 .4.下表是关于青年观众的性别与是否喜欢戏剧的调查数据,人数如表所示:现要从所有参加调查的人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n 个人做进一步的调研,若在“不喜欢戏剧的男性青年观众”中抽取8人,则n 的值为 . 5.根据如图所示的伪代码,输出S 的值为 .6.记公比为正数的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421,50a S S =-=,则5S 的值为 .7.将函数()sin f x x =的图象向右平移3π个单位后得到函数()y g x =的图象,则函数()()y f x g x =+的最大值是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6y x =的焦点为F ,准线为l ,P 是抛物线上的一点,,PA l ⊥A 为垂足,若直线AF 的斜率为k =PF 的长为 .9.若3sin ,0,652ππαα⎛⎫⎛⎫-=∈ ⎪ ⎪⎝⎭⎝⎭,则cos α的值为 .10.,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 n 为两条不同的直线,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填上所有正确的序号)①若//,m αβα⊂,则//m β; ②若//,m n αα⊂,则//m n ; ③若,,n m n αβαβ⊥=⊥,则m β⊥;④若,,m n m αβα⊥⊥⊥,则m β⊥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1:20l kx y -+=与直线2:20l x ky +-=相交于点P ,则当k 实数变化时,点P 到直线40x y --=的距离的最大值为 . 12.若函数()22cos 38f x x m x m m =-++-有唯一的零点,则满足条件的实数m 的所有的集合为 .13.已知平面向量()()1,2,2,2AC BD ==-,则AB CD ⋅的最小值为 .14.已知函数()()ln f x x e a x b =+--,其中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若不等式()0f x ≤恒成立,则ba的最小值为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或推理、验算过程.15.(本题满分14分)如图,在ABC ∆中,D 为边BC 上一点,6,3, 2.AD BD DC ===(1)若AD BC ⊥,求BAC ∠的大小; (2)若4ABC π∠=,求ADC ∆的面积.16.(本题满分14分)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AD ⊥平面,.PAB AP AB ⊥ (1)求证:CD AP ⊥;(2)若CD PD ⊥,求证://CD 平面PAB .17.(本题满分14分)在一张足够大的纸板上截取一个面积为3600平方厘米的矩形纸板ABCD,然后再矩形纸板的四个角上切去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虚线折起,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如图).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 厘米,矩形纸板的两边AB,BC 的长分别为a 厘米和b 厘米,其中a b ≥.(1)当90a =时,求纸盒的侧面积的最大值;(2)试确定,,a b x 的值,使得纸盒的体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18.(本题满分16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222:18x y C b+=经过点(),2b c ,其中e 为椭圆C 的离心率,过点()1,0T 作斜率为()0k k >的直线交椭圆C 于A,B 两点(A 在x 轴下方).(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2)过点O 且平行于l 的直线交椭圆C 于点M,N ,求2AT BTMN ⋅的值; (3)记直线l 与y 轴的交点为P,若25AP TB =,求直线l 的斜率k .19.(本题满分16分)已知函数()1x f x e ax =--,其中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a R ∈. (1)若a e =,函数()()2g x e x =-.①求函数()()()h x f x g x =-的单调区间;②若函数()()(),,f x x mF x g x x m≤⎧⎪=⎨>⎪⎩的值域为R,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2)若存在实数[]12,0,2x x ∈,使得()()12f x f x =,且121x x -≥,求证:212e a e -≤≤-.20.(本题满分16分)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数列{}{},n n b c 满足()()1211,22n n n n n n n S a a Sn b a n c n n+++++=-+=-,其中.n N *∈ (1)若数列{}n a 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求数列{}n c 的通项公式; (2)若存在实数λ,使得对一切n N *∈,有n n b c λ≤≤,求证: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附加卷21.【选做题】在A,B,C,D 四个小题中只能选做2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请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A.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如图,ABC ∆的顶点A,C 在圆O 上,B 在圆外,线段AB 与圆O 交于点M. (1)若BC 是圆O 的切线,且AB=8,BC=4,求线段AM 的长; (2)若线段BC 与圆O 交于另一点N,且AB=2AC,求证:BN=2MN.B.选修4-2:矩阵与变换设,a b R ∈,若直线:70l ax y +-=在矩阵301A b ⎡⎤=⎢⎥-⎣⎦对应的变化作用下,得到的直线为:9910l x y '+-=,求实数,a b 的值. C.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315:45x t l y t ⎧=+⎪⎪⎨⎪=⎪⎩(t 为参数),与曲线24:4x k C y k ⎧=⎨=⎩(k为参数)交于A,B 两点,求线段AB 的长.D.选修4-5:不等式选讲设a b ≠,求证:()42242264a a b b ab a b ++>+.【必做题】第22题、第23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请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22.(本小题满分10分)如图,在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底面四边形ABCD 为菱形,12,,,3A A AB ABC E F π==∠=分别是1,BC A C 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EF AD 所成角的余弦值;(2)点M 在线段1A D 上,11A MA Dλ=,若//CM 平面AEF ,求实数λ的值.23.(本小题满分10分) 现有()()12,2n n n n N *+≥∈个给定的不同的数随机排成一个下图所示的三角形数阵:设k M 是第k 行中的最大数,其中1,k n k N *≤≤∈,记12n M M M <<<的概率为n p(1)求2p 的值;(2)证明:()21.1!n n C p n +>+。

空间的平行关系 知识总结及练习题

空间的平行关系 知识总结及练习题

空间的平行关系探究点一线面平行的判定例1已知有公共边AB的两个全等的矩形ABCD和ABEF不在同一平面内,P、Q分别是对角线AE、BD上的点,且AP=DQ.求证:PQ∥平面CBE.变式迁移1在四棱锥P—ABCD中,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求证:MN∥平面PAD.探究点二面面平行的判定例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P分别是C1C、B1C1、C1D1的中点,求证:平面MNP∥平面A1BD.变式迁移2已知P为△ABC所在平面外一点,G1、G2、G3分别是△PAB、△PCB、△PAC的重心.(1)求证:平面G1G2G3∥平面ABC;(2)求S△G1G2G3∶S△ABC.探究点三平行中的探索性问题例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CD∥AB,AD⊥AB,AD =DC =12AB ,BC ⊥PC.(1)求证:PA ⊥BC ;(2)试在线段PB 上找一点M ,使CM ∥平面PAD ,并说明理由.变式迁移3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P 是DD 1的中点,设Q 是CC 1上的点,问:当点Q 在什么位置时,平面D 1BQ ∥平面PAO?转化与化归思想综合应用例 (12分)一个多面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如图所示,其中M 、N 分别是AB 、SC 的中点,P 是SD 上的一动点.(1)求证:BP ⊥AC ;(2)当点P 落在什么位置时,AP ∥平面SMC? (3)求三棱锥B —NMC 的体积.多角度审题 第(1)问的关键是根据三视图得到SD ⊥平面ABCD ,第(2)问是一个开放型问题,可有两种思维方式:一是猜想P 是SD 的中点,二是从结论“AP 平行于平面SMC ”出发找P 满足的条件.【答题模板】(1)证明 连接BD ,∵ABCD 为正方形, ∴BD ⊥AC ,又SD ⊥底面ABCD ,∴SD ⊥AC ,∵BD ∩SD =D ,∴AC ⊥平面SDB ,∵BP ⊂平面SDB , ∴AC ⊥BP ,即BP ⊥AC.[4分](2)解 取SD 的中点P ,连接PN ,AP ,MN.则PN ∥DC 且PN =12DC.[6分]∵底面ABCD 为正方形,∴AM ∥DC 且AM =12DC ,∴四边形AMNP 为平行四边形,∴AP ∥MN.又AP ⊄平面SMC ,MN ⊂平面SMC ,∴AP ∥平面SMC.[8分](3)解 V B —NMC =V N —MBC =13S △MBC ·12SD =13·12·BC·MB·12SD =16×1×12×12×2=112.[12分]【突破思维障碍】1.本题综合考查三视图、体积计算及线面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首先要根据三视图想象直观图,尤其是其中的平行、垂直及长度关系,第(1)问的关键是根据三视图得到SD ⊥平面ABCD ,第(2)问是一个开放型问题,开放型问题能充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这类题目.结合空间平行关系,利用平行的性质,设计开放型试题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一个动向.2.线线平行与线面平行之间的转化体现了化归的思想方法.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重要判定方法:(1)定义法;(2)判定定理;(3)面与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重要判定方法:(1)定义法;(2)判定定理;(3)利用结论:a ⊥α,a ⊥β⇒α∥β.3.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间的相互转化:空间平行关系练习题(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①直线l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则l∥α;②若直线a在平面α外,则a∥α;③若直线a∥b,直线b⊂α,则a∥α;④若直线a∥b,b⊂α,那么直线a就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A.1 B.2 C.3 D.42.已知直线a、b、c和平面m,则直线a∥直线b的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是()A.a⊥m且b⊥m B.a∥m且b∥mC.a∥c且b∥c D.a,b与m所成的角相等3.在空间中,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若a∥α,b∥a,则b∥αB.若a∥α,b∥α,a⊂β,b⊂β,则β∥αC.若α∥β,b∥α,则b∥βD.若α∥β,a⊂α,则a∥β4.设l1、l2是两条直线,α、β是两个平面,A为一点,有下列四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①若l1⊂α,l2∩α=A,则l1与l2必为异面直线;②若l1∥α,l2∥l1,则l2∥α;③若l1⊂α,l2⊂β,l1∥β,l2∥α,则α∥β;④若α⊥β,l1⊂α,则l1⊥β.A.0 B.1 C.2 D.35.若直线a,b为异面直线,则分别经过直线a,b的平面中,相互平行的有()A.1对B.2对C.无数对D.1或2对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6.下列四个正方体图形中,A、B为正方体的两个顶点,M、N、P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出AB∥面MNP的图形的序号是________(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7.过三棱柱ABC—A1B1C1的任意两条棱的中点作直线,其中与平面ABB1A1平行的有______条.8.如图所示,ABCD—A1B1C1D1是棱长为a的正方体,M,N分别是下底面的棱A1B1,B1C1的中点,P是上底面的棱AD上的一点,AP=a3,过P,M,N的平面交上底面于PQ,Q在CD上,则PQ=________.三、解答题(共38分)9.(12分)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M、N分别是BC和A1B1的中点.求证:MN∥平面AA1C1C.10.(12分)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DD1的中点.在棱C1D1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B1F∥平面A1BE?证明你的结论.11.(14分)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DA⊥平面ABE,AE=EB=BC=2,BF⊥平面ACE,且点F在CE上.(1)求证:AE⊥BE;(2)求三棱锥D—AEC的体积;(3)设点M在线段AB上,且满足AM=2MB,试在线段CE上确定一点N,使得MN∥平面DAE.空间的平行关系例1 解题导引 证明线面平行问题一般可考虑证线线平行或证面面平行,要充分利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相互转化.证明如图所示,作PM ∥AB 交BE 于M ,作QN ∥AB 交BC 于N ,连接MN . ∵矩形ABCD 和矩形ABEF 全等且有公共边AB ,∴AE =BD . 又∵AP =DQ ,∴PE =QB , 又∵PM ∥AB ∥QN , ∴PM AB =EP EA ,QN DC =BQ BD ,∴PM AB =QN DC. ∴PM 綊QN ,∴四边形PQNM 为平行四边形, ∴PQ ∥MN又MN ⊂平面BCE ,PQ ⊄平面BCE , ∴PQ ∥平面BCE .变式迁移1 证明 取PD 中点F ,连接AF 、NF 、NM . ∵M 、N 分别为AB 、PC 的中点,∴NF 綊12CD ,AM 綊12CD ,∴AM 綊NF .∴四边形AMNF 为平行四边形,∴MN ∥AF . 又AF ⊂平面P AD ,MN ⊄平面P AD , ∴MN ∥平面P AD .例2 解题导引 面面平行的常用判断方法有:(1)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2)利用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关键是利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相互转化.证明 方法一如图所示,连接B 1D 1、B 1C .∵P 、N 分别是D 1C 1、B 1C 1的中点, ∴PN ∥B 1D 1. 又B 1D 1∥BD ,∴PN ∥BD .又PN ⊄面A 1BD , ∴PN ∥平面A 1BD .同理MN ∥平面A 1BD .又PN ∩MN =N , ∴平面MNP ∥平面A 1BD . 方法二如图所示,连接AC 1、AC .∵ABCD —A 1B 1C 1D 1为正方体, ∴AC ⊥BD .又CC 1⊥面ABCD , BD ⊂面ABCD ,∴CC 1⊥BD ,∴BD ⊥面ACC 1, 又∵AC 1⊂面ACC 1,∴AC 1⊥BD . 同理可证AC 1⊥A 1B , ∴AC 1⊥平面A 1BD .同理可证AC 1⊥平面PMN , ∴平面PMN ∥平面A 1BD . 变式迁移2(1)证明 如图所示,连接PG 1、PG 2、PG 3并延长分别与边AB 、BC 、AC 交于点D 、E 、F ,连接DE 、EF 、FD ,则有PG 1∶PD =2∶3,PG 2∶PE =2∶3,∴G 1G 2∥DE .又G 1G 2不在平面ABC 内,DE 在平面ABC 内, ∴G 1G 2∥平面ABC . 同理G 2G 3∥平面ABC . 又因为G 1G 2∩G 2G 3=G 2, ∴平面G 1G 2G 3∥平面ABC .(2)解 由(1)知PG 1PD =PG 2PE =23,∴G 1G 2=23DE .又DE =12AC ,∴G 1G 2=13AC .同理G 2G 3=13AB ,G 1G 3=13BC .∴△G 1G 2G 3∽△CAB ,其相似比为1∶3, ∴S △G 1G 2G 3∶S △ABC =1∶9.例3 解题导引 近几年探索性问题在高考中时有出现,解答此类问题时先以特殊位置尝试探究,找到符合要求的点后再给出严格证明.(1)证明 连接AC ,过点C 作CE ⊥AB ,垂足为E .在四边形ABCD 中,AD ⊥AB ,CD ∥AB ,AD =DC , ∴四边形ADCE 为正方形. ∴∠ACD =∠ACE =45°.∵AE =CD =12AB ,∴BE =AE =CE .∴∠BCE =45°.∴∠ACB =∠ACE +∠BCE =45°+45°=90°. ∴AC ⊥BC .又∵BC ⊥PC ,AC ⊂平面P AC ,PC ⊂平面P AC ,AC ∩PC =C , ∴BC ⊥平面P AC .∵P A ⊂平面P AC ,∴P A ⊥BC . (2)解 当M 为PB 的中点时,CM ∥平面P AD .取AP 的中点F ,连接CM ,FM ,DF .则FM 綊12AB .∵CD ∥AB ,CD =12AB ,∴FM 綊CD .∴四边形CDFM 为平行四边形.∴CM ∥DF . ∵DF ⊂平面P AD ,CM ⊄平面P AD , ∴CM ∥平面P AD .变式迁移3 解 当Q 为CC 1的中点时,平面D 1BQ ∥平面P AO . ∵Q 为CC 1的中点,P 为DD 1的中点,∴QB ∥P A . ∵P 、O 为DD 1、DB 的中点, ∴D 1B ∥PO .又PO ∩P A =P ,D 1B ∩QB =B ,D 1B ∥平面P AO ,QB ∥平面P AO , ∴平面D 1BQ ∥平面P AO .1.A [①、②、③错,④对.]2.D [注意命题之间的相互推出关系;易知选项D 中,若两直线平行,则其与m 所成的角相等,反之却不一定成立,故a 、b 与m 所成的角相等是两直线平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D [A 不正确,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条件知缺少条件b ⊄α;B 不正确,由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因a 、b 未必相交,而可能为两条平行直线,则α、β未必平行;C 不正确,因有可能b ⊂β;D 正确,由两个平面平行的定义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知正确.]4.A [①错,l 1⊂α,l 2∩α=A ,l 1与l 2可能相交. ②错,l 2有可能在平面α内. ③错,α有可能与β相交.④错,l 1有可能与平面β相交或平行或在平面内.] 5.A[如图,a ,b 为异面直线,过b 上一点作a ′∥a ,直线a ′,b 确定一个平面β,过a 上一点作b ′∥b ,b 与b ′确定一个平面α,则α∥β.因为α,β是惟一的,所以相互平行的平面仅有一对.]6.①③解析 ①∵面AB ∥面MNP ,∴AB ∥面MNP , ②过N 作AB 的平行线交于底面正方形的中心O , NO ⊄面MNP ,∴AB 与面MNP 不平行. ③易知AB ∥MP , ∴AB ∥面MNP ;④过点P 作PC ∥AB , ∵PC ⊄面MNP ,∴AB 与面MNP 不平行. 7.6解析 如图,EF ∥E 1F 1∥AB , EE 1∥FF 1∥BB 1,F 1E ∥A 1D , E 1F ∥B 1D ,∴EF 、E 1F 1、EE 1、FF 1、F 1E 、E 1F 都平行于平面ABB 1A 1,共6条. 8.223a 解析如图所示,连接AC , 易知MN ∥平面ABCD ,又∵PQ 为平面ABCD 与平面MNQP 的交线, ∴MN ∥PQ .又∵MN ∥AC ,∴PQ ∥AC ,又∵AP =a3,∴DP AD =DQ CD =PQ AC =23,∴PQ =23AC =223a . 9.证明 设A 1C 1中点为F ,连接NF ,FC , ∵N 为A 1B 1中点,∴NF ∥B 1C 1,且NF =12B 1C 1,又由棱柱性质知B 1C 1綊BC ,(4分) 又M 是BC 的中点, ∴NF 綊MC ,∴四边形NFCM 为平行四边形.∴MN ∥CF ,(8分) 又CF ⊂平面AA 1C 1C , MN ⊄平面AA 1C 1C ,∴MN ∥平面AA 1C 1C .(12分)10.解 在棱C 1D 1上存在点F ,使B 1F ∥平面A 1BE .证明如下:如图所示,分别取C 1D 1和CD 的中点F ,G ,连接B 1F ,EG ,BG ,CD 1,FG .因为A 1D 1∥B 1C 1∥BC ,且A 1D 1=BC ,所以四边形A 1BCD 1是平行四边形,因此D 1C ∥A 1B .又E ,G 分别为D 1D ,CD 的中点,所以EG ∥D 1C ,从而EG ∥A 1B .这说明A 1,B ,G ,E 四点共面,所以BG ⊂平面A 1BE .(6分)因为四边形C 1CDD 1与B 1BCC 1都是正方形,F ,G 分别为C 1D 1和CD 的中点,所以FG ∥C 1C ∥B 1B ,且FG =C 1C =B 1B ,因此四边形B 1BGF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 1F ∥BG .而B 1F ⊄平面A 1BE ,BG ⊂平面A 1BE ,故B 1F ∥平面A 1BE .(12分)11.(1)证明 由AD ⊥平面ABE 及AD ∥BC , 得BC ⊥平面ABE ,BC ⊥AE ,(1分)而BF ⊥平面ACE ,所以BF ⊥AE ,(2分) 又BC ∩BF =B ,所以AE ⊥平面BCE , 又BE ⊂平面BCE ,故AE ⊥BE .(4分)(2)解 在△ABE 中,过点E 作EH ⊥AB 于点H , 则EH ⊥平面ACD .由已知及(1)得EH =12AB =2,S △ADC =2 2.(6分)故V D —AEC =V E —ADC =13×22×2=43.(8分)(3)解 在△ABE 中,过点M 作MG ∥AE 交BE 于点G ,在△BEC 中过点G 作GN ∥BC 交EC 于点N ,连接MN ,则由CN CE =BG BE =MB AB =13,得CN =13CE .由MG ∥AE ,AE ⊂平面ADE ,MG ⊄平面ADE ,则MG ∥平面ADE .(10分)再由GN ∥BC ,BC ∥AD ,AD ⊂平面ADE ,GN ⊄平面ADE , 得GN ∥平面ADE ,所以平面MGN ∥平面ADE . 又MN ⊂平面MGN ,则MN ∥平面ADE .(12分)故当点N 为线段CE 上靠近点C 的一个三等分点时, MN ∥平面ADE .(14分)。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11-圆锥曲线的基本问题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11-圆锥曲线的基本问题

专题11:圆锥曲线的基本问题(两课时)班级 姓名 .一、课前测试1.(1)椭圆x 2m +y 24=1的焦距是2,则m 的值是 .(2)若a ≠0,则抛物线y =4ax 2 的焦点坐标为 . 答案:(1)3或5;(2) (0,116a).2.(1) 已知F 1、F 2是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C 上一点,且PF 1⊥PF 2.若△PF 1F 2的面积为9,则b 的值为__________.(2)已知定点A (3,2),F 是抛物线y 2=2x 的焦点,点P 是抛物线上的动点,当P A +PF 最小时,点P 的坐标为 . (3) 点F 为椭圆x 24+y 23=1的右焦点,过点F 且倾斜角为π3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AF <BF ),则AFBF = .答案: (1)3;(2)(2,2); (3)35.3.(1) 椭圆x 2a 2+y 2b 2=1(a >b >0)的左焦点F 到过顶点A (-a , 0), B (0, b )的直线的距离等于b7,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2) 椭圆x 2a 2+y 2b 2=1(a >b >0)的两焦点为F 1、F 2,连接点F 1,F 2为边作正三角形,若椭圆恰好平分正三角形的另两条边,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3) 已知椭圆E :x 2a 2+y 2b 2=1(a >b >0)的右焦点为F .短轴的一个端点为M ,直线l :3x -4y =0交椭圆E于A ,B 两点.若AF +BF =4,点M 到直线l 的距离不小于45,则椭圆E 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4)已知F 1、F 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在椭圆上存在一点M 满足MF 1→·MF 2→=0,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5)双曲线x 2a 2-y 2b2=1 (a >0,b >0)的两个焦点为F 1、F 2,若P 为其上一点,且PF 1=2PF 2,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答案:(1)12; (2)3-1;(3) (0,32];(4)[22,1);(5)(1,3].二、方法联想1.方程的标准形式涉及方程标准形式时,必须先设(或化)为方程的标准形式,注意椭圆和双曲线区分(或讨论)焦点在哪轴上,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变式:(1)以y =±2x 为渐近线的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答案:3或62(已知双曲线的渐近线,讨论焦点的位置,确定基本量的关系)(2)以抛物线y 2=4x 的焦点为焦点,以y =±x 为渐近线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 答案:x 212-y 212=1 (已知两个圆锥曲线,判断焦点的位置,确定基本量的的关系)2.定义及几何性质的应用涉及焦半径问题时,优先用定义(第一、二定义),注意焦半径范围. 焦点三角形问题从椭圆的性质和三角形的性质两个方面考虑, 变式:(1)已知椭圆C :x 25+y 9=1,点M 与C 的焦点不重合,若M 关于C 的焦点的对称点分别是A ,B ,线段MN 的中点在C 上,则AN +BN =________.答案:16(利用中位线性质,转化成椭圆的定义)(2)双曲线x 2a 2-y 2b 2=1(a >0,b >0)的渐近线为正方形OABC 的边OA ,OC 所在直线,点B 为该双曲线的焦点,若正方形OABC 的边长为2,则a =________.答案:2(几何图形与圆锥曲线联系,利用几何性质求解)(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P 为双曲线x 2-y 2=1右支上的一个动点.若点P 到直线x -y +1=0的距离大于c 恒成立,则实数c 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22(利用双曲线与渐近线的几何性质求解)3.离心率或范围的计算椭圆离心率范围为(0,1).双曲线离心率范围为(1,+∞).求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本质上是要找出关于基本量a ,b ,c 的一个齐次关系,从而求出离心率; 求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的范围,有两种情形,①题中给出的是关于基本量a ,b ,c 的齐次不等关系;②题中给出的是关于基本量a ,b ,c 与某一变化的量之间的一个等量关系,即f (P )=g (a ,b ,c ),根据g (a ,b ,c )在f (P )的值域内,可得关于基本量a ,b ,c 的齐次不等关系.变式:(1)已知双曲线x 2a 2-y 2b 2=1(a >0,b >0)的离心率e =2,则一条渐近线与实轴所成锐角的值是________.答案:π4(已知离心率,求渐近线的倾斜角)(2)双曲线x 24-y 2k=1的离心率e ∈(1,2),则k 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 (0,12);(已知离心率的范围,求参数取值范围)(3)已知中心在坐标原点的椭圆和双曲线有公共焦点,且左右焦点分别是F 1,F 2,这两条曲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P ,△PF 1F 2是以PF 1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若PF 1=10,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分别是e 1,e 2,则e 1·e 2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13,+∞)(已知有联系的两个圆锥曲线,求离心率的取值范围)(4)设△ABC 是等腰三角形,∠ABC =120°,则以A ,B 为焦点且过点C 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为________.答案:3+12(三角形与圆锥曲线相结合,求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三、例题分析例1、设F 1,F 2分别是椭圆E :x 2a 2+y 2b 2=1(a >b >0)的左、右焦点,过点F 1的直线交椭圆E 于A ,B 两点,AF 1=3F 1B .(1)若AB =4,△ABF 2的周长为16,求AF 2; (2)若cos ∠AF 2B =35,求椭圆E 的离心率.答案:(1) AF 2=5. (2)22〖教学建议〗一、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椭圆的定义(2) 焦点三角形问题从椭圆的性质和三角形的性质两个方面考虑(3) 角的范围或取值问题可转化为直线的倾斜角,利用斜率求解;若角所在的三角形边角关系明显,如焦点三角形,则转化为余弦定理,也可以用向量的数量积解决. 二、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1)在第1小问中,先由条件分别求出|AF 1|与|F 1B |的值,再由椭圆定义得出|AF 2|的值;(2)在第2小问中,先设|F 1B |=k ,由椭圆定义知AF 2=2a -3k ,BF 2=2a -k ,然后在△ABF 2中,由余弦定理得出a 与k 的关系式,进而得出BF 22=F 2A 2+AB 2,即F 1A ⊥F 2A ,从而得出△AF 1F 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求出离心率.例2、如图,已知椭圆x 2a 2+y 2b2=1(a >b >0)的左、右焦点为F 1,F 2,P 是椭圆上一点,M 在PF 1上,且满足F 1M→=λMP →(λ∈R ),PO ⊥F 2M ,O 为坐标原点.(1) 若椭圆方程为x 28+y 24=1,且P (2,2),求点M 的横坐标;(2) 若λ=2,求椭圆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答案:(1)65;(2) (12,1)〖教学建议〗一、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求点的坐标:利用直线相交,求两直线的交点.2.求离心率的取值范围:①设点M 的坐标,用向量关系求出点P 的坐标,利用点P 坐标的范围求解;②利用方程有解求离心率取值范围.二、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1.直接利用直线PO ⊥F 2M ,从而得出点P 的坐标.2.求离心率的范围,本质就是要建立一个关于a ,b ,c 的不等量关系,注意到点P 是椭圆上的点,所以考虑建立a ,b ,c 与点P 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的关系,利用点P 的坐标的取值范围来得到不等式.例3、已知椭圆C :x 225+y 29=1的右焦点为F ,过F 作与坐标轴不垂直的直线l ,交椭圆于A ,B 两点,线段AB 的中垂线l ′交x 轴于点M . (1)若BF =2,求B 点坐标; (2)问:ABFM 是否为定值.答案:(1)(154,±374).(2)AB FM 是定值为52.〖教学建议〗一、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焦半径的问题,可以看成线段长度,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也可与准线联系,利用第二定义. 2.弦长和过焦点弦长,利用弦长公式和第二定义. 3.“点差法”的运用. 二、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1.求B 点坐标可以利用点B 在椭圆上以及BF =2,通过解方程组进行求解;也可以利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求解.本题可以提醒学生回顾如何求点B 与左焦点之间的距离. 2.涉及弦所在直线的斜率和中点时可利用“点差法”.3.由于弦AB 是过焦点的弦,所以求AB 长的时候用到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利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求解显然简化运算过程.4.灵活运用了平面几何性质,利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结合梯形中位线定理求AB 的长.四、反馈练习1.已知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的左、右焦点为F 1,F 2,离心率为33,过F 2的直线l 交C 于A ,B 两点.若△AF 1B 的周长为43,则C 的方程为 . 答案:x 23+y 22=1 (考查椭圆的定义,离心率及椭圆的方程)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F 是椭圆x 2a 2+y 2b 2=1(a >b >0)的右焦点,直线y =b2与椭圆交于B ,C 两点,且∠BFC =90°,则该椭圆的离心率是 . 答案:63(考查椭圆的定义,离心率及椭圆的方程)3.已知方程x 2m 2+n -y 23m 2–n =1表示双曲线,且该双曲线两焦点间的距离为4,则n 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1,3) (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4.已知O 为坐标原点,F 是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的左焦点,A ,B 分别为C 的左,右顶点.P 为C上一点,且PF ⊥x 轴,过点A 的直线l 与线段PF 交于点M ,与y 轴交于点E .若直线BM 经过OE 的中点,则C 的离心率为 .答案:13 (考查椭圆的定义,离心率及椭圆的方程)5.过点M (1,1)作斜率为-12的直线与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相交于A ,B 两点,若M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椭圆C 的离心率等于________. 答案:22(考查离心率的计算,点差法,中点坐标公式) 6.设F 1,F 2分别是椭圆E :x 2+y 2b 2=1(0<b <1)的左、右焦点,过点F 1的直线交椭圆E 于A ,B 两点.若AF 1=3F 1B ,AF 2⊥x 轴,则椭圆E 的方程为________.答案:x 2+32y 2=1 (考查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方程,利用向量法研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7.点M 是椭圆x 2a 2+y 2b 2=1(a >b >0)上的点,以M 为圆心的圆与x 轴相切于椭圆的焦点F ,圆M 与y 轴相交于P ,Q ,若ΔPQM 是钝角三角形,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0,6-22) (考查直线与圆相切,圆的几何性质,椭圆的方程及离心率的计算) 8.如图,点A 是椭圆 x 2a 2 + y 2b 2 =1(a >b >0)的下顶点.过A 作斜率为1的直线交椭圆于另一点P,点B 在y 轴上,且BP ∥x 轴,AB →·AP →=9,若B 点坐标为(0,1),则椭圆 方程是 .答案:x 212+y 24=1 (考查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求椭圆方程,向量的数量积运算)9.已知椭圆x 24+y 22=1上有一点P ,F 1,F 2是椭圆的左、右焦点,若△F 1PF 2为直角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 有________个.答案:6 (考查椭圆的几何性质,焦点三角形)10.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若椭圆C 上恰好有6个不同的点P ,使得△F 1F 2P为等腰三角形,则椭圆C 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13,12)∪(12,1) (考查椭圆的定义,焦点三角形,标准方程和简单几何性质)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F 1,F 2分别是椭圆x 2a 2+y 2b2=1(a >b >0)的左、右焦点,顶点B 的坐标为(0,b ),连结BF 2并延长交椭圆于点A ,过点A 作x 轴的垂线交椭圆于另一点C ,连结F 1C .(1)若点C 的坐标为(43,13),且BF 2=2,求椭圆的方程;(2)若F 1C ⊥AB ,求椭圆离心率e 的值.答案:(1) x 22+y 2=1;(2)55.(考查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离心率问题)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椭圆x 2a 2+y2b2=1(a >b >0)的离心率为22,且右焦点F 到左准线l 的距离为3.(1)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 过F 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 、B 两点,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直线l 和AB 于点P 、C ,若PC =2AB ,求直线AB 的方程.答案:(1) x 22+y 2=1; (2) y =x -1或y =-x +1.(考察椭圆的方程,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 13.设椭圆x 2a2+y 2=1(a >1).(1)求直线y =kx +1被椭圆截得的线段长(用a 、k 表示);(2)若任意以点A (0,1)为圆心的圆与椭圆至多有3个公共点,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答案:(1)2a 2|k |1+a 2k21+k 2;(2) (0,22] (考查直线被椭圆截得弦长,圆与椭圆位置关系)1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F 1、F 2分别是椭圆E :x 2a 2+y 2b 2=1(a >b >0)的左、右焦点,过点F 1、F 2分别作倾斜角都为α(α≠0)的两条直线AB 、DC ,分别交椭圆E 于点A 、B 和D 、C .当α=π4时,点B 坐标为(0,1).(1) 求椭圆E 的方程;(2) 当α变化时,讨论线段AD 与BC 长度之间的关系,并给出证明; (3) 当α变化时,求四边形ABCD 面积的最大值及对应的α值.答案:(1) x 22+y 2=1;(2) AD =BC ;(3)α=π2.(考查椭圆方程,直线被椭圆截得弦长及四边形面积的范围、最值)。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练习含试题答案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练习含试题答案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明考情]高考中对直线和平面的平行、垂直关系交汇综合命题,多以棱柱、棱锥、棱台或简单组合体为载体进行考查,难度中档偏下.[知考向]1.空间中的平行关系.2.空间中的垂直关系.3.平行和垂直的综合应用.考点一空间中的平行关系方法技巧(1)平行关系的基础是线线平行,比较常见的是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构造平行关系,利用平行四边形构造平行关系.(2)证明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定理中的条件,注意推证的严谨性.1.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N在BD上,点M在B1C上,且CM=DN,求证:MN∥平面AA1B1B.证明如图所示,作ME∥BC交BB1于点E,作NF∥AD交AB于点F,连接EF,则EF⊂平面AA1B1B.∵ME∥BC,NF∥AD,∴MEBC=B1MB1C,NFAD=BNBD.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CM=DN,∴B1M=NB.又B1C=BD,∴ME BC =BN BD =NFAD,又BC =AD ,∴ME =NF .又ME ∥BC ∥AD ∥NF ,∴四边形MEFN 为平行四边形, ∴MN ∥EF .又EF ⊂平面AA 1B 1B ,MN ⊄平面AA 1B 1B , ∴MN ∥平面AA 1B 1B .2.(2017·全国Ⅰ)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CD ,且∠BAP =∠CDP =90°.(1)证明:平面PAB ⊥平面PAD ;(2)若PA =PD =AB =DC ,∠APD =90°,且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为83,求该四棱锥的侧面积.(1)证明 由已知∠BAP =∠CDP =90°, 得AB ⊥PA ,CD ⊥PD .由于AB ∥CD ,故AB ⊥PD ,从而AB ⊥平面PAD . 又AB ⊂平面PAB , 所以平面PAB ⊥平面PAD .(2)解 如图,在平面PAD 内作PE ⊥AD ,垂足为E .由(1)知,AB ⊥平面PAD , 故AB ⊥PE ,AB ⊥AD , 所以PE ⊥平面ABCD .设AB =x ,则由已知可得AD =2x ,PE =22x , 故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V P -ABCD =13AB ·AD ·PE =13x 3.由题设得13x 3=83,故x =2.从而结合已知可得PA =PD =AB =DC =2,AD =BC =22,PB =PC =22,可得四棱锥P -ABCD 的侧面积为12PA ·PD +12PA ·AB +12PD ·DC +12BC 2sin 60°=6+2 3.3.(2017·龙岩市新罗区校级模拟)如图,O 是圆锥底面圆的圆心,圆锥的轴截面PA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 为底面圆周上一点.(1)若弧BC 的中点为D ,求证:AC ∥平面POD ; (2)如果△PAB 的面积是9,求此圆锥的表面积. (1)证明 方法一 设BC ∩OD =E , ∵D 是弧BC 的中点, ∴E 是BC 的中点.又∵O 是AB 的中点,∴AC ∥OE . 又∵AC ⊄平面POD ,OE ⊂平面POD , ∴AC ∥平面POD .方法二 ∵AB 是底面圆的直径, ∴AC ⊥BC .∵弧BC 的中点为D , ∴OD ⊥BC .又AC ,OD 共面,∴AC ∥OD . 又AC ⊄平面POD ,OD ⊂平面POD , ∴AC ∥平面POD .(2)解 设圆锥底面半径为r ,高为h ,母线长为l , ∵圆锥的轴截面PA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h =r ,l =2r .由S △PAB =12×2r ×h =r 2=9,得r =3,∴S 表=πrl +πr 2=πr ×2r +πr 2=9(1+2)π.4.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底面ABCD 为等腰梯形,AB ∥CD ,且AB =2CD ,在棱AB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平面C1CF∥平面ADD1A1?若存在,求点F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存在这样的点F,使平面C1CF∥平面ADD1A1,此时点F为AB的中点,证明如下:∵AB∥CD,AB=2CD,∴AF綊CD,∴四边形AFCD是平行四边形,∴AD∥CF.又AD⊂平面ADD1A1,CF⊄平面ADD1A1,∴CF∥平面ADD1A1.又CC1∥DD1,CC1⊄平面ADD1A1,DD1⊂平面ADD1A1,∴CC1∥平面ADD1A1.又CC1,CF⊂平面C1CF,CC1∩CF=C,∴平面C1CF∥平面ADD1A1.考点二空间中的垂直关系方法技巧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线面垂直定义.(2)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与平面垂直.(3)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4)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平面垂直,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5.如图所示,已知AB⊥平面ACD,DE⊥平面ACD,△ACD为等边三角形,AD=DE=2AB,F为CD的中点.求证:(1)AF∥平面BCE;(2)平面BCE⊥平面CDE.证明(1)如图,取CE的中点G,连接FG,BG.∵F 为CD 的中点,∴GF ∥DE 且GF =12DE .∵AB ⊥平面ACD ,DE ⊥平面ACD , ∴AB ∥DE ,∴GF ∥AB . 又AB =12DE ,∴GF =AB .∴四边形GFAB 为平行四边形, ∴AF ∥BG .∵AF ⊄平面BCE ,BG ⊂平面BCE , ∴AF ∥平面BCE .(2)∵△ACD 为等边三角形,F 为CD 的中点, ∴AF ⊥CD .∵DE ⊥平面ACD ,AF ⊂平面ACD ,∴DE ⊥AF . 又CD ∩DE =D ,故AF ⊥平面CDE . ∵BG ∥AF ,∴BG ⊥平面CDE .∵BG ⊂平面BCE ,∴平面BCE ⊥平面CDE .6.(2017·全国Ⅲ)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ABC 是正三角形,AD =CD .(1)证明:AC ⊥BD ;(2)已知△ACD 是直角三角形,AB =BD ,若E 为棱BD 上与D 不重合的点,且AE ⊥EC ,求四面体ABCE 与四面体ACDE 的体积比.(1)证明 如图,取AC 的中点O ,连接DO ,BO .因为AD =CD ,所以AC ⊥DO . 又由于△ABC 是正三角形, 所以AC ⊥BO .又DO ∩OB =O ,所以AC ⊥平面DOB ,故AC ⊥BD . (2)解 连接EO .由(1)及题设知∠ADC =90°,所以DO =AO . 在Rt△AOB 中,BO 2+AO 2=AB 2.又AB =BD ,所以BO 2+DO 2=BO 2+AO 2=AB 2=BD 2,故∠DOB =90°. 由题设知△AEC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EO =12AC .又△ABC 是正三角形,且AB =BD ,所以EO =12BD .故E 为BD 的中点,从而E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D 到平面ABC 的距离的12,四面体ABCE 的体积为四面体ABCD 的体积的12,即四面体ABCE 与四面体ACDE 的体积之比为1∶1.7.(2017·南京一模)如图,在六面体ABCDE 中,平面DBC ⊥平面ABC ,AE ⊥平面ABC .(1)求证:AE ∥平面DBC ;(2)若AB ⊥BC ,BD ⊥CD ,求证:AD ⊥DC . 证明 (1)过点D 作DO ⊥BC ,O 为垂足.∵平面DBC ⊥平面ABC ,平面DBC ∩平面ABC =BC ,DO ⊂平面DBC , ∴DO ⊥平面ABC .又AE ⊥平面ABC ,则AE ∥DO .又AE ⊄平面DBC ,DO ⊂平面DBC ,故AE ∥平面DBC .(2)由(1)知,DO ⊥平面ABC ,AB ⊂平面ABC , ∴DO ⊥AB .又AB ⊥BC ,且DO ∩BC =O ,DO ,BC ⊂平面DBC , ∴AB ⊥平面DBC . ∵DC ⊂平面DBC ,∴AB⊥DC.又BD⊥CD,AB∩DB=B,AB,DB⊂平面ABD,则DC⊥平面ABD.又AD⊂平面ABD,故可得AD⊥DC.8.已知四棱锥S-ABCD的底面ABCD为正方形,顶点S在底面ABCD上的射影为其中心O,高为3,设E,F分别为AB,SC的中点,且SE=2,M为CD边上的点.(1)求证:EF∥平面SAD;(2)试确定点M的位置,使得平面EFM⊥底面ABCD.(1)证明取SB的中点P,连接PF,PE.∵F为SC的中点,∴PF∥BC,又底面ABCD为正方形,∴BC∥AD,即PF∥AD,又PE∥SA,∴平面PFE∥平面SAD.∵EF⊂平面PFE,∴EF∥平面SAD.(2)解连接AC,AC的中点即为点O,连接SO,由题意知SO⊥平面ABCD,取OC的中点H,连接FH,则FH∥SO,∴FH⊥平面ABCD,∴平面EFH⊥平面ABCD,连接EH并延长,则EH与DC的交点即为M点.连接OE,由题意知SO=3,SE=2.∴OE =1,AB =2,AE =1,∴MC AE =HC HA =13, ∴MC =13AE =16CD ,即点M 在CD 边上靠近C 点距离为16的位置.考点三 平行和垂直的综合应用方法技巧 空间平行、垂直关系证明的主要思想是转化,即通过判定、性质定理将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相互转化.9.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平面PAD ⊥平面ABCD ,AB =AD ,∠BAD =60°,E ,F 分别是AP ,AD 的中点.求证:(1)直线EF ∥平面PCD ; (2)平面BEF ⊥平面PAD .证明 (1)在△PAD 中,∵E ,F 分别为AP ,AD 的中点, ∴EF ∥PD .又∵EF ⊄平面PCD ,PD ⊂平面PCD , ∴直线EF ∥平面PCD . (2)如图,连接BD .∵AB =AD ,∠BAD =60°, ∴△ADB 为正三角形. ∵F 是AD 的中点, ∴BF ⊥AD .∵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BF ⊂平面ABCD , ∴BF ⊥平面PAD . 又∵BF ⊂平面BEF , ∴平面BEF ⊥平面PAD .10.(2017·山东)由四棱柱ABCD-A1B1C1D1截去三棱锥C1-B1CD1后得到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O为AC与BD的交点,E为AD的中点,A1E⊥平面ABCD.(1)证明:A1O∥平面B1CD1;(2)设M是OD的中点,证明:平面A1EM⊥平面B1CD1.证明(1)取B1D1的中点O1,连接CO1,A1O1,由于ABCD-A1B1C1D1是四棱柱,所以A1O1∥OC,A1O1=OC,因此四边形A1OCO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1O∥O1C.又O1C⊂平面B1CD1,A1O⊄平面B1CD1,所以A1O∥平面B1CD1.(2)因为AC⊥BD,E,M分别为AD和OD的中点,所以EM⊥BD,又A1E⊥平面ABCD,BD⊂平面ABCD,所以A1E⊥BD.因为B1D1∥BD,所以EM⊥B1D1,A1E⊥B1D1.又A1E,EM⊂平面A1EM,A1E∩EM=E,所以B1D1⊥平面A1EM.又B1D1⊂平面B1CD1,所以平面A1EM⊥平面B1CD1.11.(2017·汉中二模)如图,在棱长均为4的三棱柱ABC-A1B1C1中,D,D1分别是BC和B1C1的中点.(1)求证:A1D1∥平面AB1D;(2)若平面ABC⊥平面BCC1B1,∠B1BC=60°,求三棱锥B1-ABC的体积.(1)证明 连接DD 1,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D 1分别是BC 和B 1C 1的中点, ∴B 1D 1∥BD ,且B 1D 1=BD , ∴四边形B 1BDD 1为平行四边形, ∴BB 1∥DD 1,且BB 1=DD 1. 又∵AA 1∥BB 1,AA 1=BB 1, ∴AA 1∥DD 1,AA 1=DD 1, ∴四边形AA 1D 1D 为平行四边形, ∴A 1D 1∥AD .又∵A 1D 1⊄平面AB 1D ,AD ⊂平面AB 1D , ∴A 1D 1∥平面AB 1D .(2)解 在△ABC 中,边长均为4,则AB =AC ,D 为BC 的中点, ∴AD ⊥BC .∵平面ABC ⊥平面B 1C 1CB ,交线为BC ,AD ⊂平面ABC , ∴AD ⊥平面B 1C 1CB ,即AD 是三棱锥A -B 1BC 的高. 在△ABC 中,由AB =AC =BC =4,得AD =23, 在△B 1BC 中,B 1B =BC =4,∠B 1BC =60°, ∴△B 1BC 的面积为4 3.∴三棱锥B 1-ABC 的体积即为三棱锥 A -B 1BC 的体积V =13×43×23=8.12.如图,在四棱锥S -ABCD 中,平面SAD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且P 为AD 的中点,Q 为SB 的中点.(1)求证:CD ⊥平面SAD ; (2)求证:PQ ∥平面SCD ;(3)若SA =SD ,M 为BC 的中点,在棱SC 上是否存在点N ,使得平面DMN ⊥平面ABCD ?并证明你的结论.(1)证明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 ∴CD ⊥AD .又∵平面SAD ⊥平面ABCD ,且平面SAD ∩平面ABCD =AD ,CD ⊂平面ABCD , ∴CD ⊥平面SAD .(2)证明 取SC 的中点R ,连接QR ,DR .由题意知,PD ∥BC 且PD =12BC .在△SBC 中,Q 为SB 的中点,R 为SC 的中点, ∴QR ∥BC 且QR =12BC .∴QR ∥PD 且QR =PD , 则四边形PDRQ 为平行四边形, ∴PQ ∥DR .又PQ ⊄平面SCD ,DR ⊂平面SCD , ∴PQ ∥平面SCD .(3)解 存在点N 为SC 的中点,使得平面DMN ⊥平面ABCD .连接PC ,DM 交于点O ,连接PM ,SP ,NM ,ND ,NO , ∵PD ∥CM ,且PD =CM , ∴四边形PMCD 为平行四边形, ∴PO =CO .又∵N 为SC 的中点, ∴NO ∥SP . 易知SP ⊥AD .∵平面SAD ⊥平面ABCD ,平面SAD ∩平面ABCD =AD ,且SP ⊥AD , ∴SP ⊥平面ABCD , ∴NO ⊥平面ABCD . 又∵NO ⊂平面DMN , ∴平面DMN ⊥平面ABCD .例 (12分)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为正方形,侧面PAD ⊥底面ABCD ,PA ⊥AD ,点E ,F ,H 分别为AB ,PC ,BC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PAD ; (2)求证:平面PAH ⊥平面DEF . 审题路线图(1)E ,F 是中点―――→取PD 的中点M 构造▱AEFM ―→线线平行EF ∥AM ―→线面平行EF ∥平面PAD (2)面面垂直PAD ⊥ABCD ―――→PA ⊥AD 线面垂直PA ⊥底面ABCD ―→线线垂直PA ⊥DE―――――――――→Rt△ABH ≌Rt△DAE 线线垂直DE ⊥AH ―→线面垂直DE ⊥平面PAH ―→ 面面垂直平面PAH ⊥平面DEF 规范解答·评分标准证明 (1)取PD 的中点M ,连接FM ,AM .∵在△PCD 中,F ,M 分别为PC ,PD 的中点, ∴FM ∥CD 且FM =12CD .∵在正方形ABCD 中,AE ∥CD 且AE =12CD ,∴AE ∥FM 且AE =FM , 则四边形AEFM 为平行四边形,∴AM ∥EF .…………………………………………………………………………………4分 又∵EF ⊄平面PAD ,AM ⊂平面PAD ,∴EF ∥平面PAD .…………………………………………………………………………6分 (2)∵侧面PAD ⊥底面ABCD ,PA ⊥AD , 侧面PAD ∩底面ABCD =AD ,∴PA ⊥底面ABCD .∵DE ⊂底面ABCD ,∴DE ⊥PA . ∵E ,H 分别为正方形ABCD 边AB ,BC 的中点, ∴Rt△ABH ≌Rt△DAE ,则∠BAH =∠ADE ,∴∠BAH +∠AED =90°,则DE ⊥AH .…………………………………………………………………………………8分 ∵PA ⊂平面PAH ,AH ⊂平面PAH ,PA ∩AH =A ,∴DE ⊥平面PAH .…………………………………………………………………………10分 ∵DE ⊂平面DEF ,∴平面PAH ⊥平面DEF .…………………………………………………………………12分 构建答题模板[第一步] 找线线:通过三角形或四边形的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的中线或线面、面面关系的性质寻找线线平行或线线垂直.[第二步] 找线面:通过线线垂直或平行,利用判定定理,找线面垂直或平行;也可由面面关系的性质找线面垂直或平行.[第三步] 找面面:通过面面关系的判定定理,寻找面面垂直或平行. [第四步] 写步骤:严格按照定理中的条件规范书写解题步骤.1.如图,在空间四面体ABCD 中,若E ,F ,G ,H 分别是AB ,BD ,CD ,AC 的中点.(1)求证: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2)求证:BC ∥平面EFGH .证明 (1)∵在空间四面体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D ,CD ,AC 的中点, ∴EF 綊12AD ,GH 綊12AD ,∴EF 綊GH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2)∵E ,H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EH ∥BC .∵EH ⊂平面EFGH ,BC ⊄平面EFGH , ∴BC ∥平面EFGH .2.(2017·北京)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A ⊥AB ,PA ⊥BC ,AB ⊥BC ,PA =AB =BC =2,D 为线段AC 的中点,E 为线段PC 上一点.(1)求证:PA ⊥BD ;(2)求证:平面BDE ⊥平面PAC ;(3)当PA ∥平面BDE 时,求三棱锥E -BCD 的体积. (1)证明 因为PA ⊥AB ,PA ⊥BC , 所以PA ⊥平面ABC .又因为BD ⊂平面ABC ,所以PA ⊥BD . (2)证明 因为AB =BC ,D 是AC 的中点, 所以BD ⊥AC . 由(1)知,PA ⊥BD , 所以BD ⊥平面PAC . 所以平面BDE ⊥平面PAC .(3)解 因为PA ∥平面BDE ,平面PAC ∩平面BDE =DE ,所以PA ∥DE . 因为D 为AC 的中点,所以DE =12PA =1,BD =DC = 2.由(1)知,PA ⊥平面ABC ,所以DE ⊥平面ABC , 所以三棱锥E -BCD 的体积V =16BD ·DC ·DE =13.3.(2017·北京海淀区模拟)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侧棱PA ⊥底面ABCD ,且PA =2,E 是侧棱PA 上的动点.(1)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2)如果E 是PA 的中点,求证:PC ∥平面BDE ;(3)是否不论点E 在侧棱PA 的任何位置,都有BD ⊥CE ?证明你的结论. (1)解 ∵PA ⊥底面ABCD , ∴PA 为此四棱锥底面上的高.∴V 四棱锥P -ABCD =13S 正方形ABCD ×PA =13×12×2=23.(2)证明 连接AC 交BD 于点O ,连接OE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O =OC . 又∵AE =EP , ∴OE ∥PC .又∵PC ⊄平面BDE ,OE ⊂平面BDE , ∴PC ∥平面BDE .(3)解 不论点E 在侧棱PA 的任何位置,都有BD ⊥CE . 证明:∵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BD ⊥AC .∵PA ⊥底面ABCD ,BD ⊂平面ABCD , ∴PA ⊥BD . 又∵PA ∩AC =A , ∴BD ⊥平面PAC . ∵CE ⊂平面PAC , ∴BD ⊥CE .4.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AC 与BD 交于点O ,将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起,得到三棱锥A -BCD .(1)求证:平面AOC ⊥平面BCD ; (2)若三棱锥A -BCD 的体积为63,且∠AOC 是钝角,求AC 的长.(1)证明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BD ⊥AO ,BD ⊥CO .折起后仍有BD ⊥AO ,BD ⊥CO ,AO ∩CO =O , ∴BD ⊥平面AOC . ∵BD ⊂平面BCD , ∴平面AOC ⊥平面BCD . (2)解 由(1)知BD ⊥平面AOC , ∴V A -BCD =13S △AOC ·BD ,∴13×12OA ·OC ·sin∠AOC ·BD =63, 即13×12×2×2×sin∠AOC ×22=63, ∴sin∠AOC =32. 又∵∠AOC 是钝角, ∴∠AOC =120°.在△AOC 中,由余弦定理,得AC 2=OA 2+OC 2-2·OA ·OC ·cos∠AOC=(2)2+(2)2-2×2×2×cos 120°=6, ∴AC = 6.5.(2016·四川)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CD ,AD ∥BC ,∠ADC =∠PAB =90°,BC =CD =12AD .(1)在平面PAD 内找一点M ,使得直线CM ∥平面PAB ,并说明理由; (2)求证:平面PAB ⊥平面PBD .(1)解 取棱AD 的中点M (M ∈平面PAD ),点M 即为所求的一个点,理由如下:因为AD ∥BC ,BC =12AD ,所以BC ∥AM ,且BC =AM .所以四边形AMCB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M ∥AB . 又AB ⊂平面PAB ,CM ⊄平面PAB , 所以CM ∥平面PAB .(说明:取棱PD 的中点N ,则所找的点可以是直线MN 上任意一点) (2)证明 由已知,PA ⊥AB ,PA ⊥CD .因为AD ∥BC ,BC =12AD ,所以直线AB 与CD 相交,所以PA ⊥平面ABCD .所以PA ⊥BD .因为AD ∥BC ,BC =12AD ,M 为AD 的中点,连接BM ,所以BC ∥MD ,且BC =MD . 所以四边形BCDM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BM =CD =12AD ,所以BD ⊥AB .又AB ∩AP =A ,所以BD ⊥平面PAB . 又BD ⊂平面PBD , 所以平面PAB ⊥平面PBD .。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4导数及其应用 含答案 精品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4导数及其应用 含答案 精品

专题4:导数及其应用(两课时)班级 姓名一、前测训练1.(1)曲线y =x 3上在点(-1,-1)的切线方程为 . (2)曲线y =x 3-3x 2+2x 过点(0,0)的切线方程为 . 答案:(1)y =3x +2. (2)y =2x 或y =-14x .2.(1)函数f (x )=2x 2-ln x 的减区间为 .(2)函数f (x )=13x 3-ax 2-4在(3,+∞)上是增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答案:(1)(0,12).(1)a ≤32. 3.求下列函数极值(或最值):(1) f (x )=x ln x ;(2)f (x )=sin x -12x ,x ∈[-π2,π2]. 答案:(1)当x =1e 时,f (x )取极小值- 1e .(2)当x =-π3时,f (x )取最小值π6-32.当x =π3时,f (x )取最大值32-π6. 4.已知函数f (x )=ax 2-ln x -1(a ∈R ),求f (x )在[1,e ]上的最小值. 答案:当a ≤12e 2时,f (x )在[1,e ]上的最小值为f (e)=a e 2-2. 当12e 2<a <12时,f (x )在[1,e ]上的最小值为f (12a )=12(ln2a -1).当a ≥12时,f (x )在[1,e ]上的最小值为f (1)=a -1.5.若不等式ax 2>ln x +1对任意x ∈(0,+∞)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答案:a >e2.6.已知函数f (x )=ax 2,g (x )=ln x +1,若y =f (x )与y =g (x )的图象有两个交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答案:(0,e2).二、方法联想1.函数的切线问题函数的切线问题首先是切点问题,没有必设x =x 0. (1)经过切点的切线方程是y -f (x 0)=f ′(x 0)( x -x 0);(2)若函数y =f (x )在切点处的切线方程为y =kx +b ,则有⎩⎨⎧f ′(x 0)=kf (x 0)=kx 0+b;(3)注意点 “在一点”与“过一点”的区别.“在”表示该点为切点,“过”表示该点不一定为切点.变式1:若曲线y =12x +b 是曲线y =ln x (x >0)的一条切线,则实数b 的值为 . (答案:ln2-1,考查已知切线方程求参数值)变式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l 与曲线y =x 2 (x >0)和y =x 3 (x >0)均相切,切点分别为A (x 1,y 1),B (x 2,y 2),则x 1x 2的值是 .(答案:43,考查公切线问题,求切点)变式3:若存在过点(1,0)的直线与曲线y =x 3和y =ax 2+154x -9都相切,求a 的值. (答案:-1,考查已知公切线,求参数的值)变式4:已知函数f (x )=2x 3-3x ,若过点P (1,t )存在3条直线与曲线y =f (x )相切,求t 的取值范围.(答案:(-3,-1),考查已知公切线条数,求参数的范围)变式5:曲线y =-1x (x <0)与曲线y =ln x 公切线(切线相同)的条数为 . (答案:1,考查求两曲线的公切线条数) 2.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问题: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问题方法:判断导函数的符号步骤:①求函数定义域;②求函数的导函数;③解不等式f ′(x )>0 (或f ′(x )<0),求出递增区间(或递减区间). 注意:1.求单调区间前先求定义域;单调区间是局部概念,故不能用“∪”连接,只能用“,”或“和”.变式1:已知f (x )=2ax -1x-(2+a )ln x (a ≥0).当a >0时,讨论f (x )的单调性.答案:①当0<a <2时,f (x )在⎝⎛⎭⎫0,12和⎝⎛⎭⎫1a ,+∞上是增函数,在⎝⎛⎭⎫12,1a 上是减函数; ②当a =2时,f (x )在(0,+∞)上是增函数;③当a >2时,f (x )在⎝⎛⎭⎫0,1a 和⎝⎛⎭⎫12,+∞上是增函数,在⎝⎛⎭⎫1a ,12上是减函数. (考查函数单调性的讨论)变式2:若函数f (x )=x 2-12ln x +1在其定义域内的一个子区间(k -1,k +1)内不是单调函数, 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____.(答案:[1,32),考查函数不单调,求参数的范围)(2)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范围. 方法:转化为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即若f (x )在区间D 上为增函数,则f ' (x )≥0在区间D 上恒成立; 若f (x )在区间D 上为减函数,则f ' (x )≤0在区间D 上恒成立.注意 考虑到f ' (x )=0的情况. 3.函数极值(或最值), (1)求函数的极值(或最值)步骤:①求函数的定义域;②求f ′(x )=0在区间内的根;③讨论极值点两侧的导数的正负确定极大值或极小值.④将求得的极值与两端点处的函数值进行比较,得到最大值与最小值.(2)已知函数的极值点x 0,求参数的值.方法:根据取极值的必要条件f ′(x 0)=0,求出参数的值,要注意验证x 0左右的导数值的符号是否符合取极值的条件。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必考问题专项突破13 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推理与证明 理 试题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必考问题专项突破13 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推理与证明 理 试题

题13 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推理与证明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2021·)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1B1=A1C1,D,E分别是棱BC,CC1上的点(点D不同于点C),且AD⊥DE,F为B1C1的中点.求证:(1)平面ADE⊥平面BCC1B1;(2)直线A1F∥平面ADE.证明(1)因为ABCA1B1C1是直三棱柱,所以CC1⊥平面ABC,又AD⊂平面ABC,所以CC1⊥AD.又因为AD⊥DE,CC1,DE⊂平面BCC1B1,CC1∩DE=E,所以AD⊥平面BCC1B1.又AD⊂平面ADE,所以平面ADE⊥平面BCC1B1.(2)因为A1B1=A1C1,F为B1C1的中点,所以A1F⊥B1C1.因为CC1⊥平面A1B1C1,且A1F⊂平面A1B1C1,所以CC1⊥A1F.又因为CC1,B1C1⊂平面BCC1B1,CC1∩B1C1=C1,所以A1F⊥平面BCC1B1.由(1)知AD⊥平面BCC1B1,所以A1F∥AD.又AD⊂平面ADE,A1F⊄平面ADE,所以A1F∥平面ADE.本问题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进展考察,重点是空间线面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的证明,而且一般是这个解答题的第一问.首先要学会认识几何图形,有一定的空间想象才能,对照着条件逐一判断.其次要熟悉相关的根本定理和根本性质,要擅长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进展解答.高考试题一般是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或者垂直的判断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平面与平面平行或者垂直的断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把空间中的线线位置关系、线面位置关系和面面位置关系进展互相转化,这就要求同学们对平行与垂直的断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纯熟掌握,并在相应的题目中用相应的数学语言进展准确的表述.必备知识平行关系的转化两平面平行问题常常可以转化为直线与平面的平行,而直线与平面平行又可转化为直线与直线平行,所以要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以下为三种平行关系的转化示意图.解决平行问题时要注意以下结论的应用(1)经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平面平行.(2)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3)一条直线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那么它与另一个也相交.(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5)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6)假如一条直线与两个相交平面都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必与它们的交线平行.垂直关系的转化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类似,它们之间的转化如下示意图.在垂直的相关定理中,要特别注意记忆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当题目中有面面垂直的条件时,一般都要用此定理进展转化.必备方法1.证明平行、垂直问题常常从联想到有关断定定理或者性质定理,将分析法与综合法综合起来考虑.2.证明面面平行、垂直时,常转化为线面的平行与垂直,再转化为线线的平行与垂直.3.使用化归策略可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4.正向思维受阻时,可考虑使用反证法.5.计算题应在计算中融入论证,使证算合一,逻辑严谨.通常计算题是经过“作图、证明、说明、计算〞等步骤来完成的,应不缺不漏,明晰、严谨.空间点、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此类问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较强,常考察空间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断定与性质,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难度中档.【例1】►如下图,平面ABEF⊥平面ABCD,四边形ABEF与ABCD都是直角梯形,∠BAD=∠FAB =90°,BC 綉12AD ,BE 綉12AF ,G 、H 分别为FA 、FD 的中点.(1)证明:四边形BCHG 是平行四边形; (2)C ,D ,F ,E 四点是否一共面?为什么? [审题视点] [听课记录][审题视点] 要证明四边形BCHG 是平行四边形,只要证明GH 綉BC 或者GB 綉HC 即可;要证明C ,D ,E ,F 一共面,可通过证明四边形CDEF 中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或者两边的延长线相交即可.(1)证明 由题意知,FG =GA ,FH =HD ,所以GH 綉12AD .又BC 綉12AD ,故GH 綉BC .所以四边形BCHG 是平行四边形.(2)解 C 、D 、F 、E 四点一共面.理由如下:由BE 綉12AF ,G 是FA 的中点知,BE 綉GF ,所以EF 綉BG .由(1)知BG ∥CH ,所以EF ∥CH ,故EC 、FH 一共面.又点D 在直线FH 上,所以C 、D 、F 、E 四点一共面.法二 由题设知FA ,AB ,AD 两两互相垂直,如图,以A 为坐标原点,以射线AB 为x轴正方向,以射线AD 为y 轴正方向,以射线AF 为z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Axyz .(1)证明 设AB =a ,BC =b ,BE =c ,那么由题设得A (0,0,0),B (a,0,0),C (a ,b,0),D (0,2b,0),E (a,0,c ),G (0,0,c ), H (0,b ,c ).所以GH →=(0,b,0),BC →=(0,b,0),于是GH →=BC →. 又点G 不在直线BC 上,所以四边形BCHG 是平行四边形. (2)解 C ,D ,F ,E 四点一共面. 理由如下:由题设知F (0,0,2c ),所以EF →=(-a,0,c ),CH →=(-a,0,c ), EF →=CH →,又C ∉EF ,H ∈FD ,故C ,D ,E ,F 四点一共面.解决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组合判断题常有以下方法:(1)借助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断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逐项判断来解决问题;(2)借助空间几何模型,如从长方体模型、四面体模型等模型中观察线面位置关系,结合有关定理,肯定或者否认某些选项,并作出选择.【打破训练1】 给出以下关于互不一样的直线m ,l ,n 和平面α,β的四个命题: ①假设m ⊂α,l ∩α=A ,点A ∉m ,那么l 与m 不一共面;②假设m 、l 是异面直线,l ∥α,m ∥α,且n ⊥l ,n ⊥m ,那么n ⊥α; ③假设l ∥α,m ∥β,α∥β,那么l ∥m ;④假设l ⊂α,m ⊂α,l ∩m =A ,l ∥β,m ∥β,那么α∥β. 其中为真命题的是________(填序号).解析 ③中l ∥m 或者l ,m 异面,所以③错误,其他正确. 答案 ①②④ 线线、线面位置关系此类问题多以多面体为载体,求证线线、线面的平行与垂直,在解答题中往往作为第一问,难度一般不大,适当添加辅助线是解题的常用方法,考察学生灵敏应用线线、线面的平行与垂直的互相转化才能.【例2】►如下图,正三棱柱A1B1C1ABC中,点D是BC的中点,BC=2BB1,设B1D∩BC1=F.求证:(1)A1C∥平面AB1D;(2)BC1⊥平面AB1D.[审题视点][听课记录][审题视点] 此题可先挖掘正三棱柱中有关的线面平行及垂直关系,第(1)问可利用“线线平行〞或者“面面平行〞,第(2)问可利用“线线垂直〞来证“线面垂直〞.证明(1)连接A1B,设A1B与AB1交于E,连接DE.∵点D是BC中点,点E是A1B中点,∴DE∥A1C,∵A1C⊄平面AB1D,DE⊂平面AB1D,∴A1C∥平面AB1D.(2)∵△ABC是正三角形,点D是BC的中点,∴AD⊥BC.∵平面ABC⊥平面B1BCC1,平面ABC∩平面B1BCC1=BC,AD⊂平面ABC,∴AD⊥平面B1BCC1,∵BC1⊂平面B1BCC1,∴AD⊥BC1.∵点D是BC的中点,BC=2BB1,∴BD=22BB1.∵BDBB1=CC1BC=22,∴Rt△B1BD∽Rt△BCC1.∴∠BDB1=∠BC1C.∴∠FBD+∠BDF=∠C1BC+∠BC1C=90°.∴BC1⊥B1D.因为B1D∩AD=D,∴BC1⊥平面AB1D.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很好途径,其中过特殊点作辅助线,构造平面是比拟常用的方法.当然,记住公式、定理、概念等根底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打破训练2】(2021·)如图,在四棱台ABCDA1B1C1D1中,D1D⊥平面ABCD,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2AD,AD =A1B1,∠BAD=60°.证明:(1)AA1⊥BD;(2)CC1∥平面A1BD.证明(1)因为D1D⊥平面ABCD,且BD⊂平面ABCD,所以BD⊥D1D,取AB的中点G,连接DG,在△ABD 中,由AB =2AD 得,AG =AD ,又∠BAD =60°,所以△ADG 为等边三角形. 因此GD =GB ,故∠DBG =∠GDB , 又∠AGD =60°,所以∠GDB =30°, 故∠ADB =∠ADG +∠GDB =60°+30°=90° 所以BD ⊥AD .又AD ∩D 1D =D ,所以BD ⊥平面ADD 1A 1,又AA 1⊂平面ADD 1A 1, 故AA 1⊥BD .(2)连接AC ,A 1C 1,设AC ∩BD =E ,连接EA 1,因为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EC =12AC ,由棱台定义及AB =2AD =2A 1B 1知,A 1C 1∥EC 且A 1C 1=EC ,所以四边形A 1ECC 1为平行四边形, 因此CC 1∥EA 1,又因为EA 1⊂平面A 1BD ,CC 1⊄平面A 1BD , 所以CC 1∥平面A 1BD .面面位置关系此类问题多以多面体为载体,结合线线、线面的位置关系,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通常考察面面位置关系的断定及性质,考察学生的推理论证才能.【例3】► 如下图,在四棱锥PABCD 中,△PAB 为正三角形,且面PAB ⊥面ABCD ,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且AD ∥BC ,∠BCD =π4,AD =1,BC =2,E 为棱PC 的中点.(1)求证:DE ∥平面PAB ; (2)求证:平面PAB ⊥平面PBC . [审题视点] [听课记录][审题视点] (1)证明线面平行只需在平面内找一条和该直线平行的直线即可,也可转化为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平面平行;(2)证明面面垂直,只需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1)证明 如下图,取线段BC 的中点F ,连接EF 、FD . 在△PBC 中,E 、F 分别为PC 、CB 的中点,∴EF ∥PB . 在直角梯形ABCD 中,F 为CB 的中点, ∴BF =12BC =1.又∵AD ∥BC ,且AD =1, ∴AD 綉BF .∴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FD∥AB.又∵EF∩FD=F,PB∩BA=B,∴平面EFD∥平面PAB.又∵DE⊂平面EFD,∴DE∥平面PAB.(2)证明在直角梯形中,CB⊥AB,又∵平面PAB⊥平面ABCD,且平面PAB∩平面ABCD=AB,∴CB⊥平面PAB.∵CB⊂平面PBC,∴平面PBC⊥平面PAB.解决空间两个平面位置关系的思维方法是“以退为进〞,即面面问题退证为线面问题,再退证为线线问题,充分利用面面、线面、线线互相之间的转化关系.【打破训练3】(202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AD,∠BAD=60°,E,F分别是AP,AD 的中点.求证:(1)直线EF∥平面PCD;(2)平面BEF⊥平面PAD.证明(1)如图,在△PAD中,因为E,F分别为AP,AD的中点,所以EF∥PD.又因为EF⊄平面PCD,PD⊂平面PCD,所以直线EF∥平面PCD.(2)连接BD.因为AB=AD,∠BAD=60°,所以△ABD为正三角形.因为F是AD的中点,所以BF⊥AD.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BF⊂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所以BF⊥平面PAD.又因为BF⊂平面BEF,所以平面BEF⊥平面PAD.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此类问题通常是把平面图形折叠成空间几何体,并以此为载体考察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及有关计算.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才能和空间想象才能,难度较大.【例4】►(2021·二模)如图,在直角梯形ABCP中,AP∥BC,AP⊥AB,AB=BC=12 AP,D是AP的中点,E、F分别为PC、PD的中点,将△PCD沿CD折起得到四棱锥PABCD.(1)G为线段BC上任一点,求证:平面EFG⊥平面PAD;(2)当G为BC的中点时,求证:AP∥平面EFG.[审题视点][听课记录][审题视点] (1)转化为证EF⊥平面PAD;(2)转化为证平面PAB ∥平面EFG .证明 (1)在直角梯形ABCP 中,∵BC ∥AP ,BC =12AP ,D 为AP 的中点, ∴BC 綉AD ,又AB ⊥AP ,AB =BC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CD ⊥AP ,CD ⊥AD ,CD ⊥PD .在四棱锥PABCD 中,∵E ,F 分别为PC 、PD 的中点,∴EF ∥CD 、EF ⊥AD ,EF ⊥PD .又PD ∩AD =D 、PD ⊂面PAD 、AD ⊂面PAD .∴EF ⊥面PAD .又EF ⊂面EFG ,∴面EFG ⊥面PAD .(2)法一 ∵G 、F 分别为BC 和PC 中点,∴GF ∥BP ,∵GF ⊄面PAB ,BP ⊂面PAB ,∴GF ∥面PAB .由(1)知,EF ∥DC ,∵AB ∥DC ,∴EF ∥AB ,∵EF ⊄面PAB ,AB ⊂面PAB ,∴EF ∥面PAB .∵EF ∩GF =F ,EF ⊂面EFG ,GF ⊂面EFG .∴面EFG ∥面PAB .∵PA ⊂面PAB ,∴PA ∥面EFG .法二 取AD 中点H ,连接GH 、HE .由(1)知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又G 、H 分别为BC 、AD 的中点,∴GH ∥CD .由(1)知,EF ∥CD ,∴EF ∥GH .∴四点E 、F 、G 、H 一共面.∵E 、H 分别为PD 、AD 的中点,∴EH ∥PA .∵PA ⊄面EFGH ,EH ⊂面EFGH ,∴PA ∥面EFGH ,即PA ∥面EFG .(1)解决与折叠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折叠前后的变化量和不变量,一般情况下,折线同一侧的线段的长度是不变量,而位置关系往往会发生变化,抓住不变量是解决问题的打破口.(2)在解决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折叠前后的图形,既要分析折叠后的图形,也要分析折叠前的图形.【打破训练4】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DAB =60°,AB =2,AD △CBD 沿BD 折起到△EBD 的位置,使平面EBD ⊥平面ABD .(1)求证:AB ⊥DE ;(2)求三棱锥EABD 的侧面积.(1)证明 在△ABD 中,∵AB =2,AD =4,∠DAB =60°,∴BD =AB 2+AD 2-2AB ·AD cos ∠DAB =2 3.∴AB 2+BD 2=AD 2,∴AB ⊥BD .又∵平面EBD ⊥平面ABD ,平面EBD ∩平面ABD =BD ,AB ⊂平面ABD ,∴AB ⊥平面EBD .又∵DE ⊂平面EBD ,∴AB ⊥DE .(2)解 由(1)知AB ⊥BD .∵CD ∥AB ,∴CD ⊥BD ,从而DE ⊥BD .在Rt △DBE 中,∵DB =23,DE =DC =AB =2,∴S △DBE =12DB ·DE =2 3. 又∵AB ⊥平面EBD ,BE ⊂平面EBD ,∴AB ⊥BE .∵BE =BC =AD =4,∴S △ABE =12AB ·BE =4. ∵DE ⊥BD ,平面EBD ⊥平面ABD ,∴ED ⊥平面ABD ,而AD ⊂平面ABD ,∴ED ⊥AD ,∴S △ADE =12AD ·DE =4. 综上,三棱锥EABD 的侧面积S =8+2 3.证明线面关系,严禁跳步答题证明线面位置关系的根本思想是转化与化归,根据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断定和性质,进展互相之间的转化,但分析问题时不能只局限在线上,要把相关的线归结到某个平面上,通过证明线面垂直到达证明线线垂直的目的,但证明线面垂直又要借助于线线垂直,在不断的互相转化中到达最终目的.【例如】► (2021·东城一模)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为DD 1、DB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ABC 1D 1;(2)求证:EF ⊥B 1C .[满分是解答](1)连接BD 1,如下图,在△DD 1B 中,E 、F 分别为DD 1、DB 的中点,那么EF ∥D 1B ,∵D 1B ⊂平面ABC 1D 1,EF ⊄平面ABC 1D 1,∴EF ∥平面ABC 1D 1.(6分)(2)∵ABCDA 1B 1C 1D 1为正方体,∴AB ⊥平面BCC 1B 1.∴B 1C ⊥AB .又B 1C ⊥BC 1,AB ⊂平面ABC 1D 1,BC1⊂平面ABC1D1且AB∩BC1=B,∴B1C⊥平面ABC1D1,又∵BD1⊂平面ABC1D1,∴B1C⊥BD1.又EF∥BD1,∴EF⊥B1C.(12分)教师叮咛:此题失分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推理论证不严谨,在使用线面位置关系的断定定理、性质定理时无视定理的使用条件,如由EF∥D1B就直接得出EF∥平面ABC1D1;二是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思路出错,如此题第(2)问的证明,缺乏转化的思想意识,不知道证明线线垂直可以通过线面垂直到达目的,出现证明上的错误.解这类问题时要注意推理严谨,使用定理时找足条件,书写标准等.【试一试】(2021·二模)如图,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SA⊥底面ABCD,M为SA的中点,N为CD的中点.证明:(1)平面SBD⊥平面SAC;(2)直线MN∥平面SBC.证明(1)∵ABCD是菱形,∴BD⊥AC.∵SA⊥底面ABCD,∴BD⊥SA.∵SA∩AC=A,∴BD⊥平面SAC.又∵BD⊂平面SBD,∴平面SBD⊥平面SAC.(2)如图,取SB 中点E ,连接ME ,CE .∵M 为SA 中点,∴ME ∥AB 且ME =12AB . 又∵ABCD 是菱形,N 为CD 的中点,∴CN ∥AB 且CN =12CD =12AB . ∴CN 綉ME .∴四边形CNME 是平行四边形,∴MN ∥CE .又MN ⊄平面SBC ,CE ⊂平面SBC ,∴直线MN ∥平面SBC .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 二二年二月七日。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综合复习数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综合复习数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2 2

-(n2-n)2=4n3. 【说明】考查等差数列前 n 项和. 7.已知椭圆 C:mx2+y2=1 (0<m<1),直线 l:y=x+1,若椭圆 C 上总存在不同的两点 A 与 B 关于直线 l 对称,则椭圆 C 的离心率 e 的取值范围 6 【答案】( 3 ,1). 【提示】设 AB 中点 P,由中点弦问题可知 kAB•kOP=-m,kAB=-1,kOP=m,联立直线 l 与 1 m 1 2 m 2 直线 OP 可得 P( , ),由点 P 在椭圆内 m( ) +( ) <1 , m-1 m-1 m-1 m-1 1 6 得 m∈(0,3).离心率 e= 1-m∈( 3 ,1). .
【说明】考查点关于直线对称问题的处理方法及椭圆中点弦问题、点与椭圆位置关系.
11
*8.已知函数 f(x)=(x-2)3,数列{an}是公差不为 0 的等差数列,若∑ f(ai)=0,则数列{an}的
i=1
前 11 项和 S11 为 【答案】22

【提示】f(x)=(x-2)3 为增函数,且关于点(2,0)中心对称,则 f(2+x)+f(2-x)=0.设数列 {an}公差为 d,若 a6>2,则 f(a6)>0,f(a5)+f(a7)=f(a6-d)+f(a6+d)>f(2-d)+f(2
1-x2, -1<x≤1, 10. 已知函数 f(x)是以 4 为周期的函数, 且当-1<x≤3 时, f(x)= 若 1-|x-2|,1<x≤3. N D M

C
t (x -2), 1-2 0
A
B
函数 y=f(x)-m|x|恰有 10 个不同零点,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为

1 【答案】(6,8-2 15) 【提示】作出函数 f(x)与 y=m|x|的图象. 【说明】考查函数的零点,利用分段函数的性质与图象数形结合,分析两个函数图象的位置 关系.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讲座复习: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讲座复习: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

张喜林制[选取日期]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讲座复习:关于求空间距离的问题高考要求空间中距离的求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以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求其他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这三种距离 重难点归纳1.空间中的距离主要指以下七种 (1)两点之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3)点到平面的距离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5)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6)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7)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七种距离都是指它们所在的两个点集之间所含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 七种距离之间有密切联系,有些可以相互转化,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或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在七种距离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重点,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求点到平面的距离(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 (2)转移法,转化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 (3)体积法 (3)向量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 (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 (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3)函数极值法,依据是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中最小的 2.用向量法求距离的公式:⑴异面直线,a b 之间的距离: ||AB n d n ⋅=,其中,,,n a n b A a B b ⊥⊥∈∈。

⑵直线a 与平面α之间的距离: ||AB n d n ⋅=,其中,A a B α∈∈。

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

⑶两平行平面,αβ之间的距离: ||AB n d n ⋅=,其中,A B αβ∈∈。

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

⑷点A 到平面α的距离: ||AB n d n ⋅=,其中B α∈,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

另法:点000(,,),A x y z 平面0Ax By CzD +++=则 d =⑸点A 到直线a 的距离:|d a =⎪⎭,其中B a ∈,a 是直线a 的方向向量。

⑹两平行直线,a b 之间的距离|d a =⎪⎭,,A a B b ∈∈,a 是a 的方向向量。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理)试卷-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理)试卷-答案

b2 8

4c2 b2
=1.
因为 e2

c2 a2

c2 8
,所以
b2 8

8 b2 2b2
1.
因为 a2
b2
c2 ,所以 b2 8

8 b2 2b2
1.
整理得 b2 12b2 32 0 ,解得 b2 =4 或 b2 =8 (舍).
所以椭圆 C 的方程为 x2 y2 1. 84
由 0 x1 x2 2 ,且 | x1 x2 |1,可得1[x1, x2 ] , 故 f (1) f (x1)=f (x2 ) . 又 f (x) 在 (,ln a] 上单调递减,且 0 x1 ln a ,所以 f (x1)=f (0) , 所以 f (1) f (0) ,同理 f (1) f (2) .
因为 F(x) 的值域为 R ,所以 em em 1 (2 e)m ,
即 em em 1 0 .(*)
由①可知当 m 0 时, h(m) em 2m 1 h(0) 0 ,故(*)不成立.
因为 h(m) 在 (0,ln 2) 上单调递减,在 (ln 2,1) 上单调递增,且 h(0) 0,h(1) e 3 0 ,
bn1)
.
因为对一切
n N*
,有 bn



所以 AP 平面 ABCD . 因为 CD 平面 ABCD , 所以 CD AP . (2)因为 CD AP,CD PD ,且 PD AP P, PD 平面 PAD, AP 平面 PAD , 所以 CD 平面 PAD .① 因为 AD 平面 PAB , AB 平面 PAB , 所以 AB AD .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三层次)专题1-基本初等函数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三层次)专题1-基本初等函数
2 2
. .
1 ②已知 f(x)=( )|x| , 则函数 f(x) 的值域为 2 答案:①[ 3 ,81];②(0,1] 3
2 2
1 解析:①2x +x≤( )x-2即 2x +x≤2-2(x-2),则 x2+x≤-2(x-2) ,-4≤x≤1,所以 x2+2x∈[-1,8] 4 1 ②令|x|=t,t≥0,即考察 y=( )t(t≥0)的值域。或者考察 f(x)的图像。 2 5. ①lg25+lg2lg50=
南京市 2017 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第三层次)
专题 1:基本初等函数(两课时) 班级
一、前测训练
x+1, x≥1, 1.已知函数 f(x)= 2 ,①若 f(x)≥2,则 x 的取值范围为 -x +4, x<1
姓名
.②f(x)在区间[-1,3]的值域


答案:①[- 2,+∞);②[2,4]. 解析:方法一:作出图像;方法二:分段讨论 2.①若 f(x2+1)=x2,则 f(x)= .②已知 f[f(x)]=9+4x,且 f(x)是一次函数,则 f(x)= ;f(x)= . . 1 ③已知函数满足 2f(x)+f( )=x,则 f(2)= x
2
2 x
4 6 3 x ,则 f ( x ) 2 x x
.
答案: x 3x 4
2
(整体换元) 变式 2、若 2 f ( x) f ( x) x ,则 f ( x) 答案: f ( x) .
x 3
(函数代换) 3.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解析式求法 一般设为三种形式:(1)一般式:f(x)=ax2+bx+c(a≠0); (2)顶点式:f(x)=a(x-h)2+k(a≠0); (3)零点式:f(x)=a(x-x1)(x-x2)(a≠0). 二次函数最值求法 要求二次函数最值,必考察给定区间的单调性。即考虑两点:1.开口方向:开口向上或向下;2.对称 轴与给定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对称轴在给定区间的左边,在给定区间内,在给定区间右边三种情形。 变式1、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c图象的顶点为(-1,10),且方程ax2+bx+c=0的两根的平方和为12, 求二次函数f(x)的解析式. 答案:f(x)=-2x2-4x+8 (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变式2、函数f(x)=2x2-2ax+3在区间[-1,1]上的最小值记为g(a),求g(a)的函数表达式及g(a)的最大值.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高三新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讲座 10)—空间中的平行关系一.课标要求:1.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两个平面平行,则任意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二.命题走向立体几何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近几年的高考情况分析,考察的重点及难点稳定,高考始终把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和判定作为考察重点。

在难度上也始终以中等偏难为主,在新课标教材中将立体几何要求进行了降低,重点在对图形及几何体的认识上,实现平面到空间的转化,示知识深化和拓展的重点,因而在这部分知识点上命题,将是重中之重。

预测2007 年高考将以多面体为载体直接考察线面位置关系:(1)考题将会出现一个选择题、一个填空题和一个解答题;(2)在考题上的特点为:热点问题为平面的基本性质,考察线线、线面和面面关系的论证,此类题目将以客观题和解答题的第一步为主。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10直线与圆、圆与圆 含答案 精品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10直线与圆、圆与圆 含答案 精品

专题10:直线与圆、圆与圆(两课时)班级 姓名一、课前测试1.(1)一个圆经过椭圆x 216+y 24=1的三个顶点,且圆心在x 轴上,则该圆的标准方程为 .(2) 已知圆C 的圆心位于第二象限且在直线y =2x +1上,若圆C 与两个坐标轴都相切,则圆C 的标准方程是 ______.答案:(1) (x ±32) 2+y 2=254;(2) ⎝⎛⎭⎫x +132+⎝⎛⎭⎫y -132=19 2.(1)过点P (1,0)作圆C : (x -4)2+(y -2)2=9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则切线方程为 ;切线长PA 为 ;直线AB 的方程为 .(2)经过点A (4,-1),且与圆:x 2+y 2+2x -6y +5=0相切于点B (1,2)的圆的方程为 .(3)圆C 1:x 2+y 2=16与C 2:(x -4)2+(y +3)2=r 2(r >0)在交点处的切线互相垂直,则r= .答案:(1) x =1或5x +12y -5=0;2;3x +2y -7=0. (2)(x -3)2+(y -1)2=5.(3)33.(1)已知过定点P (1,2)的直线l 交圆O :x 2+y 2=9于A ,B 两点,若AB =42,则直线l 的方程为 ;当P 为线段AB 的中点时,则直线l 的方程为 .(2) 已知圆的方程为x 2+y 2-6x -8y =0.设该圆过点(-1,4)的最长弦和最短弦分别为AC 和BD ,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 .(3)圆C :x 2+(y -2)2=R 2(R >0)上恰好存在2个点,它到直线y =3x -2上的距离为1,则R 的取值范围为 .答案:(1)x =1或3x -4y +5=0;x +2y -5=0.(2)30; (3)1<R <3.4.(1)已知圆C 1:x 2+y 2-2mx +4y +m 2-5=0和圆C 2:x 2+y 2+2x -2my +m 2-3=0,若两圆相交,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 .(2)已知圆O 1:x 2+y 2-4x -2y -4=0,圆O 2:x 2+y 2-6x +2y +6=0,则两圆的公共弦长度为 .答案:(1)-5<m <-2或-1<m <2;(2)4.5.(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1,0),B (4,0).若直线x -y +m =0上存在点P 使得P A =12PB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满足条件AB =2, AC =2BC 的三角形ABC 的面积的最大值是 .答案:(1) [-22,22];(2) 2 2二、方法联想1. 圆的方程方法1:三点代入圆的一般方程x 2+y 2+Dx +Ey +F =0,求解D 、E 、F .方法2:三角形两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为圆心.方法3:直角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为斜边.优先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若为直角三角形,用方法3;若只涉及圆心,可用方法2;方法1可直接求出圆心和半径.变式:(1)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设二次函数f (x )=x 2+2x +b 的图象与两坐标轴有三个交点,经过这三个交点的圆记为C ,则C 的方程是________.答案: x 2+y 2+2x -( b +1) y +b =0 (设而不求法求外接圆方程)(2)已知圆O :x 2+y 2=4,点M (4,0),过原点的直线(不与 x 轴重合)与圆O 交于A ,B 两点,则△ABM 的外接圆的面积的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254π(求外接圆半径的最值)2.相切问题(1)位置判断:方法1:利用d =r ;方法2:在已知切点坐标的情况下,利用圆心和切点的连线与切线垂直.(2)如图,在Rt △PAC 中,切线长PA =PC 2-R 2;当圆外一点引两条切线时, (1)P 、A 、B 、C 四点共圆(或A 、B 、C 三点共圆),其中PC 为直径;(2)两圆的方程相减可得切点弦的直线方程.(3)PC 为∠APB 的平分线,且垂直平分线段AB .变式:(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以点(1,0)为圆心且与直线mx -y -2m -1=0(m ∈R )相切的所有圆中,半径最大的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答案:(x -1)2+y 2=2.(已知直线与圆相切,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即为半径,求半径的最值)(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圆C :x 2+(y -3)2=2,点A 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AP ,AQ 分别切圆C 于P ,Q 两点,则线段PQ 的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2314,22)(直线与圆相切时,利用所得到的直角三角形,向点与圆心的距离问题转化)(3) 已知圆M :(x -1)2+(y -1)2=4,直线l :x +y -6=0,A 为直线l 上一点.若圆M 上存在两点B ,C ,使得∠BAC =60°,则点A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答案:[1,5] (∠BAC 最大时,直线与圆相切,转化为点与圆心的距离问题)3.相交弦问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 代数法和几何法(1) 圆心角θ、弦长L 、半径R 和弦心距d 中三个量可以建立关系式.如:(L 2)2+d 2=R 2,d =R cos θ2,L 2=R sin θ2.(2)相交弦的垂直平分线过圆心.(3)过圆内一定点,最长的弦为直径,最短的弦与过定点的直径垂直.变式:(1)直线l 1:y =kx +3与圆C :(x -2)2+(y -3)2=4相交于M ,N 两点,若MN ≥23,则k 的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33,33] (已知弦长范围,求参数取值范围) (2)过点P (-4,0)的直线l 与圆C :(x -1)2+y 2=5相交于A ,B 两点,若点A 恰好是线段PB 的中点,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答案:x ±3y +4=0 (已知弦的性质,求直线方程)(3)已知直线l :mx +y +3m -3=0与圆x 2+y 2=12交于A ,B 两点,过A ,B 分别作l 的垂线交x 轴于C ,D 两点,若AB =23,则CD = .答案:4(已知弦长,求直线方程及有关量的取值)(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圆C 1:(x +1)2+(y -6)2=25,圆C 2:(x -17)2+(y -30)2=r 2.若圆C 2上存在一点P ,使得过点P 可作一条射线与圆C 1依次交于点A ,B ,满足P A =2AB ,则半径r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5,55] (弦长的最值问题)两圆相交问题(1)两圆的方程相减可得相交弦的直线方程.(2)两圆相交时,两圆圆心的连线垂直平分公共弦.两圆相切问题两圆相切时,两圆圆心的连线过两圆的切点.变式:(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圆C 的方程为(x -1)2+(y -1)2=9,直线l :y =kx +3与圆C 相交于A ,B 两点,M 为弦AB 上一动点,以M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与圆C 总有公共点,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答案:[-34,+∞) (已知两圆位置关系,求参数取值范围)(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圆O :x 2+y 2=1,O 1:(x -4)2+y 2=4,动点P 在直线x +3y -b =0上,过P 分别作圆O ,O 1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若满足PB =2PA 的点P 有且只有两个,则实数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203,4) (已知两圆切线长的关系,求参数取值范围)5.阿波罗尼斯圆定义:已知平面上两点A 、B ,则所有满足PA PB =k (k >0且k ≠1)的点P 的轨迹是一个圆.(1)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腰AC 上的中线BD =2,则△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83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 =2AD ,则点A 是圆上动点,即求圆上动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值)(2)点P 是圆C :x 2+y 2=1上动点,已知A (-1,2),B (2,0),则PA +12P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52(已知动点轨迹为圆,将12PB 转化为P 到一个定点的距离,即求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3) 已知椭圆M :x 2a 2+y 2b 2=1(a >b >0)的离心率为12,一个焦点到相应的准线的距离为3,圆N 的方程为(x -c )2+y 2=a 2+c 2(c 为半焦距),直线l :y =kx +m (k >0)与椭圆M 和圆N 均只有一个公共点,分别设为A ,B .点P 在圆N 上,且PB PA =22,则点P 的坐标为 .答案:(-1,1)或(-913,1913)(已知动点到到两个定点距离之比为定值,求定点坐标)6.圆上点到直线距离问题(1)当直线与圆相离时,圆上点到直线距离,在点A 处取到最大值d +R ,在点B 取到最小值d -R .(2)当直线与圆相交时,如图:优弧上点到直线距离,在点A 取到最大值d +R ,劣弧上点到直线距离,在点B 取到最大值R -d .三、例题分析例1 已知圆M :x 2+(y -2)2=1,设点B ,C 是直线l :x -2y =0上的两点,它们的横坐标分别是t ,t +4,点P 在线段BC 上,过P 作圆M 的切线PA ,切点为A .(1)若t =0,MP =5,求直线PA 的方程;(2)经过A ,P ,M 三点的圆的圆心是D ,求线段DO 长的最小值L (t ).答案:(1)直线PA 的方程是y =1或4x +3y -11=0;(2)L (t )=⎩⎪⎨⎪⎧ 145t 2+8t +16,t >-45255,-245≤t ≤-45145t 2+48t +128,t <-245. 〖教学建议〗(1)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直线与圆相切问题:①d =r ;②因为已知切点坐标,所以利用圆心和切点的连线与切线垂直.2.三点外接圆问题:①三点代入圆的一般方程,求解D 、E 、F ;②三角形两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过圆心;③直角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为直角三角形斜边.3.二次函数最值问题:分类讨论对称轴与区间四种位置关系,并进行取舍和合并.(2)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对于问题1,因为不知道切点坐标,所以选择方法①.对于问题2,学生一般选择方法①或②,因为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所以选择方法③更合理.CA CB A例2 已知圆C :x 2+y 2=9,点A (-5,0),直线l :x -2y =0.(1)求与圆C 相切,且与直线l 垂直的直线方程;(2)在直线OA 上(O 为坐标原点),存在定点B (不同于点A ),满足:对于圆C 上任一点P ,都有PB P A为一常数,试求所有满足条件的点B 的坐标. 答案:(1) y =-2x ±35;(2) 存在点B ⎝⎛⎭⎫-95,0对于圆C 上任一点P ,都有PB P A 为常数35.〖教学建议〗(1)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求直线方程问题:①待定系数法;②根据条件,找到直线上两点或一点及直线的斜率(或倾斜角).2.直线与圆相切问题:①d =r ,②已知切点坐标时,所以利用圆心和切点的连线与切线垂直.3.定值问题:①根据特例,求出该定值,再进行证明;②设变量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 恒成立问题,再根据恒成立的条件求出该定值.(2)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对于问题1,用方法①,本题求解中需用到所求直线的方程.对于问题2,用方法①,本题中切点的坐标没有确定.对于问题3,用方法①,方法②均可.例3 已知过原点的动直线l 与圆C 1:x 2+y 2-6x +5=0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 ,B .(1)求圆C 1的圆心坐标;(2)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C 的方程;(3)是否存在实数k ,使得直线l :y =k (x -4)与曲线C 只有一个交点:若存在,求出k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3,0);(2)⎝⎛⎭⎫x -322+y 2=94( 53<x ≤3);;(3){-34,34}∪[-257,257]. 〖教学建议〗(1)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确定圆:①利用圆的定义和几何性质确定圆心和半径;②设圆的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圆的方程.2.求动点轨迹方程:①定义法②直接法③代入法④相关点法⑤参数法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 求参数取值范围①函数法②基本不等式③数形结合(2)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对于问题1,由于圆的方程已知,直接化标准方程得圆心;对于问题2,与圆有关的问题,充分利用圆的几何性质,根据垂径定理得C 1M ⊥OM ,所以选择法①,根据定义可知点M 在以OC 1为直径的圆上,且点在圆C 1内,注意限制条件;对于问题3, 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通过代数法和几何法判定,但点M 的轨迹是圆的一部分。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

专题1:基本初等函数(两课时)班级 姓名一、前测训练1.已知函数f (x )=⎩⎪⎨⎪⎧x +1,x ≥1,-x 2+4,x <1,①若f (x )≥2,则x 的取值范围为 .②f (x )在区间[-1,3]的值域为 . 答案:①[-2,+∞);②[2,4]. 2.①若f (x 2+1)=x 2,则f (x )= .②已知f [f (x )]=9+4x ,且f (x )是一次函数,则f (x )= . 答案:①x -1(x ≥1);②2x +3或-2x -9.3.①若二次不等式f (x )<0的解集为(1,2),且函数y =f (x )的图象过点(-1,2),则f (x )= .②已知f (x )=-x 2+2x -2,x ∈[t ,t +1],若f (x )的最小值为h (t ),则h (t )= .答案:①13x 2-x +23;②⎩⎨⎧-t 2+2t -2,t <12-t 2-1, t ≥12.4.①已知2x 2+x ≤(14)x -2,则函数y =(3)x 2+2x 的值域为 .②设log a 13<2,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③已知函数y =log 0.5(x 2-2x +2),则它的值域为 . 答案:①[33,81];②(0,33)∪(1,+∞);③(-∞,0]. 5.①函数f (x )=lg x -sin x 零点的个数为 .②函数f (x )=2x +x -4零点所在区间为(k ,k +1 ),k ∈N ,则k = . 答案:①3;②1.二、方法联想1.分段函数(与分段函数有关的解不等式与值域问题).方法1:分类讨论,按分段区间进行分类讨论,最后汇总(求并集);方法2:图象法,画出分段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探讨不等式解集及值域问题.变式:已知f (x )=⎩⎪⎨⎪⎧2x ,x ≤1,log 2x +1,x >1,则f [f (-1)]= .答案:0.(考查分段函数求值问题)2.求函数解析式问题. 方法1:换元法、拼凑法; 方法2:待定系数法; 方法3:函数方程法.变式:已知f (x )-2f (-x )=x 2+2x ,求f (x ).(答案:f (x )=-x 2+23x ,考查利用函数方程法求函数解析式) 3.与二次函数有关问题.(1) 求二次函数解析式问题: 方法:待定系数法:一般设为三种形式:①一般式:f (x )=ax 2+bx +c (a ≠0);②顶点式:f (x )=a (x -h )2+k (a ≠0);③零点式:f (x )=a (x -x 1)(x -x 2)(a ≠0).(2) 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内的值域与最值问题: 方法: 结合图象,分区间讨论.步骤: ①配方求对称轴(也可以用公式),画出草图(关注:对称轴,开口方向及给定区间);②结合图象,由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值.若对称轴在给定区间内,则考虑顶点及端点的函数值,若对称轴不在给定区间内,则最值为端点的函数值.4.与指(对)数、指(对)数函数有关问题: (1)指(对)数方程与不等式问题:方法1:转化为同底的指(对)数,利用指(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化简方程或不等式,与对数有关问题要注意定义域及转化过程中的等价性.方法2:利用换元法,转化为代数方程或不等式. 变式:解不等式lg 2x -lg x 2-3≥0.(答案:0<x ≤110或x ≥1000,考查利用换元法解指(对)不等式). (2)与指(对)数函数有关的值域问题,方法1:复合函数法,转化为利用指(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方法2:换元法,转化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复合函数来求.5.函数零点的有关问题 (1)求函数的零点.方法:解方程f (x )=0,方程的根即为对应函数的零点.变式1: 若一次函数f (x )=ax +b 有一个零点为2,那么函数g (x )=bx 2-ax 的零点是 .(答案:0和-12,考查求函数的零点).(2)判断零点的个数问题方法1:解方程f (x )=0求出函数的零点,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方法2: 零点的存在定理.方法3:数形结合,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进行转化,化为两个“恰当的函数”,根据函数图象的交点个数来判断函数零点个数. 注意 作函数图象的相对准确性和考虑特殊情况.(3)确定函数f (x )的零点所在区间问题 方法1:零点的存在定理; 方法2:图象法.变式2:函数f (x )=2x +x -4零点所在区间为(k ,k +1 ),k ∈N ,则k = . (答案:1,考查确定零点所在区间) (4)零点是否存在问题:方法1: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求不等式确定参数的范围,即解出x =x 0且满足x 0∈A (定义域);方法2:分离参数转化为求值域;方法3:数形结合法,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象,再数形结合求解.可能要用到一个结论:连续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有f (a )f (b )<0,则f (x )在(a ,b )上至少存在一个零点.反之不一定成立.推广:二次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有f (a )f (b )<0,则f (x )在(a ,b )上存在唯一一个零点.变式3:已知函数f (x )=⎩⎪⎨⎪⎧0,x ≤0,2x ,x >0则使函数g (x )=f (x )+x -m 有零点的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m ≤0或m >1,考查零点存在问题)三、例题分析例1.已知函数f (x )=log a (8-2x )(a >0,且a ≠1).(1)当a =2时,求满足不等式f (x )≤2的实数x 的取值范围; (2)当a >1时,求函数y =f (x )+f (-x )的最大值. 答案:(1)实数x 的取值范围为[2,3).(2)函数y =f (x )+f (-x )的最大值为log a 49. 〖教学建议〗(1)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 1.解指(对)数不等式问题:方法:①利用指(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将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式来解. ②换元法: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指(对)数必须先注意值(定义)域. 2.与指(对)数有关的函数值域:方法:①考察对应函数(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单调性处理.②用换元法,转化为几个基本函数的值域问题. (2)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对于问题1,学生一般会选择方法①,因为本题既含对数,也含有指数,用换元不能一次转化为代数不等式,所以选择方法①.对于问题2,学生一般会选择方法②,因为用换元法转化为几个基本函数的值域,处理比较方便,所以选择方法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受底数a 的影响,解决与指、对数函数特别是单调性有关的问题时,首先要看底数的范围.本题的易错点有两个,一是第一问中的“8-2x >0”的定义域部分;二是第二问中函数y =f (x )+f (-x )的定义域.例2.已知函数f (x )=x 2-4ax +2a +30(a ∈R )的定义域为R ,求关于x 的方程x a +3=|a -1|+1的根的取值范围. 答案:取值范围为[94,18].〖教学建议〗(1)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求参数的范围:方法:与求函数的定义域的处理方法一致,将问题转化为已知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对应方程的根已知,求参数的范围.2.分段函数的值域:方法:①利用函数的图象,求值域.②分别求每个区间的值域,再求并集.(2)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对于问题2,学生一般会选择方法②,在解答题中,需要解题过程,所以选择方法②.本题的易错点是最后求得的x的取值范围应该两段函数的值域的并集.例3.已知函数f(x)=a-1 |x|.(1)求证:函数y=f(x)在(0,+∞)上是增函数;(2)若f(x)<2x在(1,+∞)上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3)若函数y=f(x)在[m,n]上的值域是[m,n](m≠n),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1)f(x)在(0,+∞)上为增函数.(2)a的取值范围为(-∞,3].(3)a的取值范围为{0}∪(2,+∞).〖教学建议〗(1)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讨论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方法:①利用函数的图象;②复合函数的单调性;③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④利用导函数来求函数的单调区间.2.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方法:①分离变量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②直接求函数的最值,再解不等式;③利用函数的图象,观察临界情况,再进行相应的计算.3.已知函数的值域,求参数的取值:方法:借助函数的图象了解函数单调性,再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找最值来处理. (2)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对于问题1,学生一般会选择方法③或④,因为本题是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方法①②不能用作证明,所以选择方法③或④.对于问题2,学生一般会选择方法①,因为本题分离变量较容易,而且对应函数的值域比较容易求,所以选择方法①.例4. 已知a ,b 是实数,1和-1是函数f (x )=x 3+ax 2+bx 的两个极值点. (1)求a 和b 的值;(2)设h (x )=f (f (x ))-c ,其中c ∈[-2,2],求函数y =h (x )的零点个数. 解:(1)a =0,b =-3; (2)有9 个零点. 〖教学建议〗(1)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 1.求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函数方程法 2.讨论函数的零点个数问题:方法:解方程,图象法,零点的存在定理与单调性 (2)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对于第1小题,是常规问题,方法也非常清楚——待定系数法。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6_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6_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专题6: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两课时)班级 姓名一、前测训练1.(1)已知cos(α+π6)=13,α∈(0,π2),则cos α= ;sin(α+π3)= ;,cos(2α+π6)= . 答案:16(3+22);13;16(22-3); (2)已知cos(π4+x )=35, 17π12<x <7π4,则sin2x +2sin 2x 1-tan x= . 答案:2875(3)计算 2sin50°+sin80°(1+3tan10°)1+cos10°= . 答案:2(4)已知tan(π4+α)=12.则sin2α-cos 2α1+cos2α= . 答案:-562.(1)在△ABC 中,b =3,B =60°,c =1,则C = ;a = .答案:30°;2;(2)在△ABC 中,A =1200,a =7,b +c =8,则b = ;c = .答案:3或5;5或3(3)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D ⊥CD , AD =10, AB =14,∠BDA =60︒, ∠BCD =135︒ ,则BC = .答案:8 23.(1)在△ABC 中,a cos A =b cos B ,则△ABC 的形状为 .答案:等腰或直角三角形(2) 在△ABC 中,sin A =2cos B sin C ,则△ABC 的形状为 .答案:等腰三角形 二、方法联想1.三角变换基本想法(1)角:观察角的联系,实现角的统一.(2)名:弦切互化,异名化同名.形:公式变形与逆用.幂:平方降幂,根式升幂.解题前先观察角的联系,分析角的变化,实现角的统一,从而决定解题方向,再结合三角函数名、公式的变形、幂的升降,做出公式的选择.常见的角的变形有:(1)可化为特殊角;(2)可以化为同角;(3)可分析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如和,差,倍等等;(4)可实现条件、结论中角的转化.注意点:判断角的范围,确定三角函数值的正负或角的值.若在已知范围内不能确定时,利用三角函数值的正负或大小来缩小角的范围.变式1:已知sin α=55,sin(α-β)=-1010,α,β均为锐角,则角β=________. (答案:π4,考查用已知角表示所求的角) 2.解三角形(1)三角形的几个关系①角角关系:A +B +C =π;②边角关系: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大边对大角;③边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解三角形方法①三角形的六个量中只要知道其中三个量(至少已知一条边)便可以求出其他三个量;②正弦定理运用的条件是:两角一边,两边和其中一边说对的角;余弦定理运用的有条件是:两边一夹角,三边;其中两边和其中一边说对的角的条件,既可以用正弦定理也可以用余弦定理,但都必须注意“一解”和“两解”的问题.3.与三角形有关的三角函数问题具体做法:(1)A +B +C =π可消元;(2)遇到正弦要当心!优先考虑可能出现的一解和两解问题;(3)边角转化,利用(1)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或(2)cos A =b 2+c 2-a 22bc等进行边角互化,即边化角或角化边.说明:在解答题中,由于考三角函数的变形较为常见,所以,常常“边化角”,而在填空题中,随意.变式1:在△ABC 中,B =π4,BC 边上的高等于13BC ,则cos A = . (答案:-1010,考查平面几何图形中选用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求解相关的几何量) 变式2:若△ABC 的内角满足sin A +2sin B =2sin C ,则cos C 的最小值是 . (答案:6-24,考查三角形中的边角转化)三、例题分析例1. 已知a =(1,-sin α),b =(sin(α+2β),2),a ·b =0.(1)若sin β=35,β是钝角,求tan α的值;(2)求证:tan(α+β)=3tan β. 解答:a =(1,-sin α),b =(sin(α+2β),2),a ·b =0,所以sin(α+2β)-2 sin α=0.(1)-2443; (2)因为sin(α+2β)=2 sin α,即sin[(α+β)+β]=2sin[(α+β)-β] 得sin(α+β)cos β+ cos (α+β)sin β=2[sin(α+β)cos β-cos(α+β)sin β]移项得sin(α+β)cos β=3 cos(α+β)sin β,等式两边同时除以cos(α+β)cos β得 tan(α+β)=3tan β〖教学建议〗(1)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三角恒等变形主要是变角,变式,这个顺序也就决定解题的大的思路;2.变角是三角恒等变形中重要的第一步,根据问题的特征,主要是角的形式的统一.(2)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1.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与代数问题的求知一致,根据问题的特点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间接计算(解方程).2.三角恒等变形,首先应该变角,本题解题的关键,就是实现已知角中的形式,向未知角中的形式转化.例2: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cos A -2cos C cos B =2c -a b. (1)求sin C sin A 的值;(2)若cos B =14,△ABC 的周长为5,求b 的大小. 答案:(1)sin C sin A=2;(2) b =2. 〖教学建议〗(1)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边角互化问题,方法有:①利用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将边化为角;②利用cos A =b 2+c 2-a 22bc等将余弦化为边; ③c cos B +b cos C =a 等化角为边.2.求边长问题,方法有:①利用正弦定理求边;② 利用余弦定理求边.(2)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1.对于等式cos A -2cos C cos B =2c -a b的右边,我们可以选择方法①,化变为角,推导出sin C =2sin A ; 如果利用cos A =b 2+c 2-a 22bc 等将等式cos A -2cos C cos B =2c -a b的左边余弦化为边来做,运算量较大, 所以不选择方法②.由于等式cos A -2cos C cos B =2c -a b可以化为b cos A +a cos B =2(b cos C +c cos B ),即c =2a ,所以也可以选择方法③.2.因为从第一问已经可以得到c =2a ,又a +b +c =5,所以三边可以转化为只含有一个未知量b ,利用减元消元解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选择方法②的余弦定理解决问题比较方便.例3: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依次为a ,b ,c ,若满足3tan A tan B -tan A -tan B =3.(1)求∠C 的大小;(2)若c =2,且△ABC 为锐角三角形,求a 2+b 2的取值范围.答案:(1)π3;(2)(203,8)] . 〖教学建议〗(1)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求三角形中的某个角的大小:利用三角公式求这个角的某一三角函数.2.求代数式的范围问题.利用函数的知识,转化为求函数值域.(2)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1.由于本题中涉及到的三角函数为正切,所以考虑求角的正切值,从而求角的大小;三角恒等变形中应注意公式的变形使用,解三角形问题时要注意利用隐含条件A +B +C =π.2.利用正弦定理将a 2+b 2表示为角A 或角B 的三角函数关系式,并将之变形整理为f (x )=A sin(ωx+ϕ)+B 的形式求范围.本题中需注意的是“△ABC 为锐角三角形”必须保证所有的角都是锐角,这是求范围的关键所在.例4:如图,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 处下山至C 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A 沿直线步行到C ,另一种是先从A 沿索道乘缆车到B ,然后从B 沿直线步行到C .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 处下山,甲沿AC 匀速步行,速度为50 m /min .在甲出发2 min 后,乙从A 乘缆车到B ,在B 处停留1 min 后,再从B 匀速步行到C .假设缆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130 m/min ,山路AC 长为1260 m ,经测量cos A =1213,cos C =35. (1)求索道AB 的长;(2)问:乙出发多少分钟后,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3)为使两位游客在C 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答案:(1) AB 的长为1 040 m.;(2)当t =3537min 时,甲、乙两游客距离最短. (3)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1 25043,62514(单位:m/min)范围内.〖教学建议〗(1)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求角及边长问题,方法为先利用两角和差关系求sin B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边长AB .2.余弦定理应用问题,其中涉及二次函数最值问题.方法为利用余弦定理和函数思想,将甲乙距离表示为乙出发后时间t 的函数.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问题,方法为利用正弦定理求BC ,将两位游客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用不等式表示,利用两者的时间差所在范围求解速度范围.(2)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1.已知两角一边或两边和一边对角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注意点有:利用两边和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时容易忽视解的情况的判断.2.已知两边和夹角,常用余弦定理求出第三边.3.求解三角形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关注应用题中的有关专业名词、术语,如方位角、俯角等;其次根据题意画出其示意图,示意图起着关键的作用;再次将要求解的问题归结到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通过合理运用正、余弦定理等有关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正确求解,演算过程要简练,计算要准确;最后作答.四、反馈练习1.已知α∈R ,sin α+2cos α=102,则tan 2α=________. 答案:-34;(考查三角变换,二倍角公式). 2.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依次为a ,b ,c ,若3a =2b ,则2sin 2B -sin 2A sin 2A= . 答案:72;(考查正弦定理). 3.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依次为a ,b ,c ,若a 2-c 2=3b ,且sin B =8cos A sin C ,则边b = . 答案:4;(考查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关系,正余弦定理).4.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依次为a ,b ,c ,若角A ,B ,C 依次成等差数列,且a =1,b =3,,则△ABC 的面积为 . 答案:32;(考查正弦定理).5.△ABC 中,三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sin A ,sin B ,sin C 成等比数列,则△ABC 的形状是 . 答案:等边三角形;(考查正余弦定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6. 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BC 的面积为315,b -c =2,cos A =-14,则a 的值为________. 答案:8;(考查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7.△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依次为a ,b ,c ,a =2,且(2+b )(sin A -sin B )=(c -b )sin C ,则△ABC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答案:3;(考查正、余弦定理).8.钝角△ABC 的面积是12,AB =1,BC =2 ,则AC = . 答案:5;(考查正、余弦定理)9.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三边的长为连续的三个正整数,且A >B >C , 3b =20a cos A ,则sin A ∶sin B ∶sin C 为 .答案:6∶5∶4;(考查正、余弦定理).10.在△ABC 中,B =π4,BC 边上的高等于13BC ,则cos A =________. 答案: -1010(考查解三角形,三角变换). 11.已知α,β∈(0,π),且tan α=2,cos β=-7210. (1)求cos2α的值;(2)求2α-β 的值.答案:(1)cos2α=- 35; (2) 2α-β=-π4. (考查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关系).12.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c =2a cos B .(1)证明:A =2B ;(2)若△ABC 的面积S =a 24,求角A 的大小. 答案:(1)略;(2) A =π2或A =π4. (考查正、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与三角变换).13.已知△ABC 的面积为S ,且─→AB ·─→AC =S .(1)求tan2A 的值;(2)若B =π4,|─→CB -─→CA |=3,求△ABC 的面积S . 答案:(1)-43;(2)3. (考查正、余弦定理,平面向量,三角变换).14.如图,经过村庄A 有两条夹角为60°的公路AB ,AC ,根据规划拟在两条公路之间的区域内建一工厂P ,分别在两条公路边上建两个仓库M 、N (异于村庄A ),要求PM =PN =MN =2(单位:千米).如何设计,使得工厂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最小(即工厂与村庄的距离最远).答案:设计∠AMN 为60 时,工厂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最小. (考查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三角变换,求函数最值,解析几何,矩阵变换等).APM N B C。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二层次)专题13_空间的平行与垂直问题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二层次)专题13_空间的平行与垂直问题

专题13:空间的平行与垂直问题 班级 姓名一、前测训练1.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若D ,E 是棱CC 1,AB 的中点,求证:DE ∥平面AB. 提示:法一: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来证: “平行投影法”:取AB 1的中点F ,证四边形C 1DEF 是平行四边形.“中心投影法”:取B 为投影中心,延长BD 与B 1C 1交于M ,利用三角线中位线证DE ∥AM .法二: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取BB 1中点G ,证平面DEG ∥平面AB 1C 1.2.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求证:平面A 1BD ∥平面B 1D 1C提示: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证明BD ∥B 1D 1,A 1B ∥D 1C .3.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为棱CC 1的中点,AC 交BD 于O . (1)求证:A 1O ⊥平面MBD ; (2)若AB =2,求点B 1到平面BDM 的距离.提示: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证BD ⊥平面AA 1C 1C ,从而得出BD ⊥A 1O ;在矩形AA 1C 1C 中,用平几知识证明A 1O ⊥OM ;4.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四边形ABCD 是菱形,PB =PD .求证:平面PBD ⊥平面P AC .提示:设BD 与AC 交于点O ,证BD ⊥AC ,BD ⊥OP , 从而得出BD ⊥平面P AC .5.如图,已知VB ⊥平面ABC ,侧面VAB ⊥侧面VAC ,求证:△VAC 是直角三角形.提示:过B 作BD ⊥VA ,垂足为D ,由侧面VAB ⊥侧面VAC ,得出BD ⊥侧面VAC ,从面BD ⊥AC , 由VB ⊥平面ABC ,得AC ⊥VB ,从而AC ⊥平面VAB . 所以AC ⊥VA .A 1 D 1 ABCDB 1C 1 M ·OB CAV A 1D 1 A B C D B 1C 1 CDBA P二、方法联想1.证明线面平行方法1 构造三角形(中心投影法).寻找平面内平行直线步骤:①在直线和平面α外寻找一点P (一般情况下,P 为几何体的顶点);②连接P A 交平面α于点M ;③连接PB 交平面α于点N ,④连接MN 即为要找的平行线.方法2:构造平行四边形(平行投影法) .寻找平面内平行直线步骤,如下图:①选择直线上两点A 、B 构造两平行直线(投影方向通常选择几何体的棱所在直线的方向,大多数情况是取点连接)和平面α相交于M 、N ;②连接MN 即为要找的平行线.方法3:构造面面平行.构造平行平面步骤,如下图:①过A 做AC 平行于平面α内一条直线A ′C ′;②连结BC ;③平面ABC 即为所要找的平行平面.证明线线平行的常见方法有方法1:利用中位线;方法2:利用平行四边形;方法3:利用相似三角形平行线段成比例;方法4:利用平行公理. 已知线面平行方法 过直线l 作(找)平面β交已知平面α于直线m ,则l ∥m .【变式】(1)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E 是棱CC 1,AB 的上的点,且AE =23AB ,若DE ∥平面AB 1C 1,求CDDC 1的值.(已知线面,转化为线线平行)(2)E ,P ,G ,H 分别是四面体的棱ABCD 的棱AB 、CD 、CA 、CB求证:PE ∥平面PGH . (通过面面的平行证明线面平行)2.面面平行证明方法 在一个平面内寻找两条相交直线,证明与另一个平面平行.注意 证面面平行只有一个定理,不可以用线线平行来证面面平行.【变式】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是A 1A 的中点.点F 在棱CC 1上,使得平面EB 1D 1∥平面BDF .求证:点F 为棱CC 1的中点.3.证明线面垂直方法 证明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ABlml α①②A BC A ′C ′① ② ① A M N B或①② ③ P A B ④ ①② ③ A B P ④M N M N N证明线线垂直的常见方法有方法1:利用线面垂直;方法2:利用线线平行;方法3:利用勾股定理;方法4: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方法5:利用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方法1 找出或作点到平面的垂线段,先证明,再计算.方法2 利用棱锥体积法,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某一三棱锥的高,利用等体积法求解,即 13S 1h 1=13S 2h 2 【变式1】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所有棱长均相等,D 为BB 1的中点,求证:A 1B ⊥C D .【变式2】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 D 为BB 1的中点, A 1B ⊥CD ,求证:AA 1=AB .【变式3】(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C 交BD 于O ,点M 在棱CC 1上,且A 1O ⊥平面MBD , 求证:M 为棱CC 1的中点. (线面垂直得线线垂直)(2)在四面体ABCD 中,AD ⊥BC ,CA =CB =CD =1,BD =2,则△ABC 的面积为_____. (计算证明线线垂直)(3)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AC ,AB 1⊥BC 1,求证:A 1C ⊥BC 1. (利用平行转移线线垂直,从而一条直线与两异面直线的 垂直转化为线面的垂直)4.证明面面垂直关键是找到和另一个平面垂直的垂线,转化为线面垂直.找垂线的一般方法:(1)分别在两个平面内找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再判断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 (2)找(或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3)直接寻找其中一个平面的垂线. 已知面面垂直优先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做两个平面交线的垂线,转化为线面垂直.【变式】在四棱锥P -ABCD 中,CD ⊥平面P AD ,△P AD 是正三角形,DC //AB ,DA =DC =2AB . 求证:平面PBC ⊥平面PDC. (存在第三个面与其中一个面垂直)A 1BCC 1B 1 DAA 1 PABC提示1:取PD 中点M ,则AM ⊥平面PDC ,下面只需将AM 平移到平面PBC 内. 提示2:作出平面P AD 与平面PBC 的交线PN ,只需证明PN ⊥平面PDC .三、例题分析例1.在四棱锥P -ABCD 中,∠ABC =∠ACD =90°,∠BAC =∠CAD =60°,P A ⊥平面ABCD ,E 为PD 的中点,P A =2AB .(1)若F 为PC 的中点,求证:PC ⊥平面AEF ; (2)求证:CE ∥平面P AB .证明:(1)在△ABC 中,∵∠ABC =90°,∠BAC =60°, ∴AC =2AB ,又∵P A =2AB ,∴AC =P A , ∵F 为PC 的中点,∴AF ⊥PC ;∵P A ⊥平面ABCD ,CD ⊂平面ABCD ,∴P A ⊥CD ,∵∠ACD =90°,∴CD ⊥AC , AC ∩P A =A ,∴CD ⊥平面P AC , ∵PC ⊂平面P AC ,∴CD ⊥PC ,∵E 为PD 的中点,F 为PC 的中点,∴EF ∥CD ,∴EF ⊥PC , ∵AF ∩EF =F ,∴PC ⊥平面AEF .(2)提示:①中心投影法:延长CD 与AB 交于G ,证明CE ∥PG . ②平行投影法:取P A 中点M ,过C 作CN ∥AD 交AB 于N . 证四边形CEMN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CE ∥MN .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取AD 中点H ,证明平面CEH ∥平面P AB . 【教学建议】1.首先要认识立体图形,即四棱锥底面的形状,顶点与底面的关系,这是证题关键.2.立体几何中证明位置关系的方法并不多,对立体图形了解越多,方法就越简单,也很容易找到平行线、垂线、垂面等.例2.如图,在五面体ABCDEF 中,四边形ABCD 是矩形,DE ⊥平面ABCD . (1)求证:AB ∥EF ;(2)求证:平面BCF ⊥平面CDEF .证明:(1)因为四边形ABCD 是矩形,所以AB ∥CD , 因为AB ⊄平面CDEF ,CD ⊂平面CDEF , 所以AB ∥平面CDEF . 因为AB ⊂平面ABFE ,平面ABFE 平面CDEF EF =,所以AB ∥EF .(2)因为DE ⊥平面ABCD ,BC ⊂平面ABCD , 所以DE ⊥BC .ACBEPFABEPF CEABDF因为BC ⊥CD ,CD DE D =,,CD DE ⊂平面CDEF ,所以BC ⊥平面CDEF . 因为BC ⊂平面BCF ,平面BCF ⊥平面CDEF . 【教学建议】1.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是学生的薄弱点,它的使用是唯一的,需要找到一个过线的平面即可.这方面就加强训练.特别注意五面体是由五个平面围成的一个几何体. 2.证明面面垂直方法3,直接找其中一个平面的垂线.例3.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D ⊥平面ABCD ,底面ABCD 为矩形,PD =DC =4,AD =2,E 为PC 的中点.(1)求证:AD ⊥PC ;(2)求三棱锥P -ADE 的体积;(3)在线段AC 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P A ∥平面EDM ,若存在,求出AM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证明(1)∵ PD ⊥平面ABCD ,AD ⊂平面ABCD ,∴PD ⊥AD , ∵底面ABCD 为矩形,∴AD ⊥DC ,又PD ∩DC =D , ∴AD ⊥平面PDC ,PC ⊂平面PDC , ∴AD ⊥PC ; (2)由(1)知AD ⊥平面PDC ,∴AD 的长为A 到平面PDE 的距离, 在直角三角形PDC 中,E 为PC 中点,PD =DC =4,∴S △PDE =4,∴V P -ADE =V A -PDE =13×S △PDE ×AD =13×4×2=83.(3) 当M 为AC 中点时,P A ∥平面EDM , 即在线段AC 上存在一点M ,使得P A ∥平面EDM .∵M 为AC 中点,E 为PC 中点,∴EM ∥P A ,又P A ⊄平面EDM ,EM ⊂平面EDM , ∴P A ∥平面EDM .此时AM =12AC =1242+22=5.【教学建议】1.本题主要涉及证明线线垂直,体积计算与探究命题成立的条件,要分清P A ∥平面EDM 是条件还是结论.2.证明空间两条异面直线垂直问题,通常是证明一条直线垂直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一个平面;多面体体积的计算,关键是找到多面体的高,另一方面对于不易找高的多面体,可以利用几何体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化,转化为比较容易计算的几何体体积.3.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②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其充分性;四、反馈练习1.空间四边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AC 和BD 的长分别为8和6,它们所成的角为90°,AB ,CD 的中点分别为M ,N ,则MN 的长为 . 答案:5(考查:空间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A BD CE P2. 如图,四边形ABCD 是矩形,平面ABCD ∩平面BCE =BC ,点F 在BE 上,当BEBF= 时,有DE ∥平面ACF .答案:2(考查: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3.已知P -ABC 为正三棱锥,D 为BC 的中点,则直线BC 与平面P AD 的位置关系是 .答案:垂直(考查: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4.在△ABC 中,∠ACB =90°,AB =8,∠BAC =60°,PC ⊥平面ABC ,PC =26,M 是AB 边上的一动点,则PM 的最小值为 . 答案:6(考查:线面垂直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5.如图,P A ⊥菱形ABCD 所在的平面,M 是PC 上的一个动点,当点M 满足 时,平面MDB ⊥平面PCD .答案:MD PC ⊥或MB PC ⊥(考查: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6.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E 为线段B 1C 上的一点,则三棱锥A -DED 1的体积为 . 答案:16(考查: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体积变换)7.如图,等边△ABC 与直角梯形ABDE 所在平面垂直,BD ∥AE ,BD =2AE ,AE ⊥AB ,M 为AB 的中点.(1)证明:CM ⊥DE ;(2)在边AC 上找一点N ,使CD ∥平面BEN .答案:(2)N 为靠近A 的三等分点 (考查: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线面垂直的性质;线面平行的 性质定理).8.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O 为AC 与BD 的交点,AB ⊥平面P AD ,△P AD 是正三角形, DC //AB ,DA =DC =2AB . (1)若点E 为棱P A 上一点,且OE ∥平面PBC ,求AEPE的值; ME D CBAP C D B A P DC B A MP AB CDOE(2)求证:平面PBC ⊥平面PDC.证 (1)因为OE ∥平面PBC ,OE ⊂平面P AC ,平面P AC ∩平面PBC =PC ,所以OE ∥PC ,所以AO ∶OC =AE ∶EP .因为DC //AB ,DC =2AB ,所以AO ∶OC =AB ∶DC =1∶2.所以AE PE =12.(2)法一:取PC 的中点F ,连结FB ,FD .因为△P AD 是正三角形,DA =DC ,所以DP =DC .因为F 为PC 的中点,所以DF ⊥PC . 因为AB ⊥平面P AD ,所以AB ⊥P A ,AB ⊥AD ,AB ⊥PD .因为DC //AB ,所以DC ⊥DP ,DC ⊥DA . 设AB =a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CD 中,DF =PF =2a .在Rt △P AB 中,PB =5a .在直角梯形ABCD 中,BD =BC =5a .因为BC =PB =5a ,点F 为PC 的中点,所以PC ⊥FB .在Rt △PFB 中,FB =3a .在△FDB 中,由DF =2a ,FB =3a ,BD =5a ,可知DF 2+FB 2=BD 2,所以FB ⊥DF .由DF ⊥PC ,DF ⊥FB ,PC ∩FB =F ,PC 、FB ⊂平面PBC ,所以DF ⊥平面PBC . 又DF ⊂平面PCD ,所以平面PBC ⊥平面PDC .法二:取PD ,PC 的中点,分别为M ,F ,连结AM ,FB ,MF ,所以MF ∥DC ,MF =12DC .因为DC //AB ,AB =12DC ,所以MF ∥AB ,MF =AB ,即四边形ABFM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M ∥BF . 在正三角形P AD 中,M 为PD 中点,所以AM ⊥PD .因为AB ⊥平面P AD ,所以AB ⊥AM .又因为DC //AB ,所以DC ⊥AM . 因为BF //AM ,所以BF ⊥PD ,BF ⊥CD .又因为PD ∩DC =D ,PD 、DC ⊂平面PCD ,所以BF ⊥平面PCD . 因为BF ⊂平面PBC ,所以平面PBC ⊥平面PDC . (考查: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9.如图,平面P AC ⊥平面ABC ,点E ,F ,O 分别为线段P A ,PB ,AC 的中点,点G 是线段CO的中点,AB =BC =AC =4,P A =PC =22. 求证:(1)P A ⊥平面EBO ; (2)FG ∥平面EBO .PACOEFG(考查: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线面平行 的判定定理,面面平行的性质).10.已知直角梯形ABCD 中,AB ∥CD ,AB ⊥BC ,AB =1,BC =2,CD =1+3,过A 作AE ⊥CD ,垂足为E ,G ,F 分别为AD ,CE 的中点,现将△ADE 沿AE 折叠,使得DE ⊥EC ,如图所示. (1)求证:BC ⊥平面CDE ;(2)求证:FG ∥平面BCD ;(3)在线段AE 上找一点R ,使得平面BDR ⊥平面DCB ,并说明理由.答案:(3)12AR(考查: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1.已知如图所示的多面体中,四边形ABCD 是菱形,四边形BDEF 是矩形,ED ⊥平面ABCD ,∠BAD =π3.(1)求证:平面BCF ∥平面AED ; (2)若BF =BD =a ,求四棱锥A -BDEF 的体积.答案:(2)36a 3(考查: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棱锥体积公式).12.如图,直三棱柱ABC -A′B′C′,∠BAC =90°,AB =AC =2,AA′=1,点M ,N 分别为A′B 和B′C′的中点.(1)证明:MN ∥平面A′ACC′;(2)求三棱锥A′-MNC 的体积.答案:(2)16(考查: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面面平行的性质;体积变换)。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7平面向量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层次)专题7平面向量含答案

专题7:平面向量(两课时)班级姓名一、前测训练1.(1)已知向量a=(0,2),|b|=2,则|a-b|的取值范围是.(2)已知向量a=(2,1),b=(1,-2),若m a+n b=(9,-8)(m,n∈R),则m-n的值为________.答案(1)[0,4];(2)-3.2。

设D,E分别是△ABC的边AB,BC上的点,AD=错误!AB,BE=2BC。

3若错误!=λ1错误!+λ2错误!(λ1,λ2为实数),则λ1+λ2的值为________.答案错误!3.(1)已知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为135°,|a|=2,|b|=3,则向量a和向量b的数量积a·b=________.(2)若向量a,b满足|a|=3,|b|=1,|a-2b|=错误!,则向量a,b的夹角是.答案:(1)-3错误!;(2)错误!4。

(1) 已知a⊥b,|a|=2,|b|=3,且3a+2b与λa-b垂直,则实数λ的值为________.(2)已知向量a=(2,1),b=(-1,k),a·(2a-b)=0,则k等于____ __.答案:(1) 错误!;(2)k=12.5.(1)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BAD=60,E为CD中点,则错误!错误!=.(2)已知OA=OB=2,错误!·错误!=0,点C在线段AB上,且∠AOC =60,则错误!·错误!=________________.答案:(1)1;(2)8-43.二、方法联想1.向量的运算方法1 用向量的代数运算.方法2 结合向量表示的几何图形.变式1:已知平面向量→,a,错误!满足|错误!|=1,且错误!与错误!-错误!的夹角为120°,则错误!的模的取值范围是(答案:(0,错误!],考查结合向量的几何图形求解)变式2、△ABC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AB=2,AC=3,则错误!·错误!=________。

(答案:错误!,考查外心隐含着垂直关系)2.向量的坐标运算方法:利用向量共线、垂直的条件及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列出等式或不等式去求字母的值或范围.3.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方法1 利用定义,直接计算.方法2 利用向量坐标来运算.方法3 基底,将向量的数量积转化为两个基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变式1:已知圆O的半径为1,PA,PB为该圆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则错误!·错误!的最小值为.(答案:2错误!-3,考查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解决)4.向量的夹角方法1:利用图形及向量夹角的定义求夹角;方法2:求两向量的数量积及两向量的模,再代入数量积公式.5.向量的综合应用方法1 基底法,即合理选择一组基底(一般选取模和夹角均已知的两个不共线向量),将所求向量均用这组基底表示,从而转化为这两个基向量的运算.方法2 坐标法,即合理建立坐标系,求出向量所涉及点的坐标,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解决三、例题分析例1:(1) 如图,在△ABC中,错误!=错误!错误!,P是BN上一点,若错误!=m错误!+错误!错误!,则实数m的值为.(2) 如图,两块斜边长相等的直角三角板拼在一起,若错误!=x错误!+y错误!,则x=,y=.(3)给定两个长度为1的平面向量错误!和错误!,它们的夹角为120°.如图所示,点C在以O为圆心的圆弧错误!上变动.若错误!A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3:空间的平行与垂直问题 班级 姓名一、前测训练1.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若D 、E 是棱CC 1,AB 的中点,求证:DE ∥平面AB 1C 1.提示:法一: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来证: “平行投影法”:取AB 1的中点F ,证四边形C 1DEF 是平行四边形.“中心投影法”延长BD 与B 1C 1交于M ,利用三角线中位线证DE ∥法二: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取BB 1中点G ,证平面DEG ∥平面AB 1C 1. 2.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 (1)求证:平面A 1BD ∥平面B 1D 1C(2)若E ,F 分别是A 1A ,C 1C 的中点,求证:平面EB 1D 1∥平面BDF .提示:(1)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 证明BD ∥B 1D 1,A 1B ∥D 1C .(2)证明BD ∥B 1D 1,BF ∥D 1E .【变式】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是A 1A 的中点.点F 在棱CC 1上,使得平面EB 1D 1∥平面BDF . 求证:点F 为棱CC 1的中点.3.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为棱CC 1的中点,AC 交BD 于O ,求证:A 1O ⊥平面MBD提示: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BD ⊥平面AA 1C 1C ,从而得出BD ⊥A 1O ; 在矩形AA 1C 1C 中,用平几知识证明A 1O ⊥OM ;4.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所有棱长均相等,D 为BB 1的中点,求证:A 1B ⊥C D . 分析:要证明A 1B ⊥C D ,只要证明A 1B 与CD 所在的平面垂直,或CD 与A 1B 所在的平面垂直, 但都没有现成的平面,构造经过CD 的平面与直线A 1B 垂直,或经过A 1B 的平面与直线CD 垂直.方法1:取AB 的中点E ,连CE ,证A 1B ⊥平面CDE ; 方法2:取B 1C 1的中点F ,连BF ,证CD ⊥平面A 1BF .A E A 1B CC 1B 1DAM OA 1 D 1 ABCDB 1C 1【变式】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 D 为BB 1的中点, A 1B ⊥CD ,求证:AA 1=AB .5.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四边形ABCD 是菱形,PB =PD ,且E ,F 分别是BC , CD 的中点. 求证:平面PEF ⊥平面P AC .提示:设EF 与AC 交于点O ,证EF ⊥AC ,EF ⊥OP , 从而得出EF ⊥平面P AC .【变式】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PB =PD ,且E ,F 分别是BC , CD 的中点,若平面PEF ⊥平面P AC ,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6.如图,已知VB ⊥平面ABC ,侧面VAB ⊥侧面VAC ,求证:△VAC 是直角三角形. 提示:过B 作BD ⊥VA ,垂足为D ,由侧面VAB ⊥侧面VAC ,得出BD ⊥侧面VAC ,从面BD ⊥AC ,由VB ⊥平面ABC ,得AC ⊥VB ,从而AC ⊥平面VAB . 所以AC ⊥VA .7.(1)设P ,A ,B ,C 是球O 表面上的四个点,P A ,PB ,PC 两两垂直,且P A =PB =1,PC =2,则球O 的表面积是________.(2)如图,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1,BC =2,AC =5,AA 1=3,M 为线段B 1B 上的一动点,则当AM +MC 1最小时,△AMC 1的面积为________.答案 :(1)6π;(2) 3二、方法联想1. 线线平行(1)证明线线平行 方法1:利用中位线;方法2:利用平行四边形; 方法3:利用平行线段成比例; 方法4:利用平行公理;B C DA P EF B CV方法5:利用线面平行性质定理;方法6:利用线面垂直性质定理; 方法7:利用面面平行.(2)已知线线平行,可得线面平行【变式1】如图,在五面体ABCDEF 中,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求证:EF ∥BC . (平行公理证明线线平行,由线线平行得线面平行) 2.线面平行(1)证明线面平行 方法1 构造三角形(中心投影法),转化为线线平行.寻找平面内平行直线步骤,如下图:①在直线和平面外寻找一点P ;②连接P A 交平面α于点M ;③连接P A 交平面α于点N ,④连接MN 即为要找的平行线.方法2:构造平行四边形(平行投影法) ,转化为线线平行.寻找平面内平行直线步骤,如下图:①选择直线上两点A 、B 构造两平行直线和平面α相交于M 、N ;②连接MN 即为要找的平行线.方法3:构造面面平行.构造平行平面步骤,如下图:①过A 做AC 平行于平面α内一条直线A ’C ’;②连结BC ;③平面ABC 即为所要找的平行平面.(2)已知线面平行方法1 可得线线平行,过直线l 做平面β交已知平面α于直线m ,则l ∥m .方法2 可得面面平行【变式】(1)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E 是棱CC 1,AB 的上的点,且AE =23AB ,若DE ∥平面AB 1C 1,求CDDC 1的值.(已知线面,转化为线线平行)(2)E ,P ,G ,H 分别是四面体的棱ABCD 的棱AB 、CD 、CA 、CB求证:PE ∥平面PGH . (通过面面的平行证明线面平行) 3.面面平行(1)证明面面平行方法 在一个平面内寻找两条相交直线证明与另一个平面平行.注意 证面面平行必须先通过证线面平行,不可以直接通过证线线平行来证面面平行.(2)已知面面平行 可得线线平行 4.线线垂直 (1)证明线线垂直方法1:利用线面垂直;构造垂面证线线垂直 要证l 垂直于AB ,构造垂面证线线垂直步骤:如下图:①过A 找垂直于l 的直线AC ;②连结BC ,③证BC 垂直l ,则l ⊥面ABC . 方法2:利用线线平行转移线线垂直;m lα① ② A B CA ’C ’ ①② ① A M NB 或①② ③ P A B ④ ① ② ③ A BP ④M N M N ABlC①② M NN方法3:利用勾股定理;方法4: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方法5:利用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 方法6:利用四边形为矩形. (2)已知线线垂直 可得线面垂直 5.线面垂直 (1)证明线面垂直方法 证明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 (2)已知线面垂直 可得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 【变式】(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C 交BD 于O ,点M 在棱CC 1上,且A 1O ⊥平面MBD ,求证:M 为棱CC 1的中点. (线面垂直得线线垂直)(2)在四面体ABCD 中,AD ⊥BC ,CA =CB =CD =1,BD =2,则△ABC 的面积为_____. (计算证明线线垂直)(3)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AC ,AB 1⊥BC 1,求证:A 1C ⊥BC 1. (利用平行转移线线垂直,从而一条直线与两异面直线的 垂直转化为线面的垂直)6.面面垂直(1)证明面面垂直关键是找到和另一个平面垂直的垂线,转化为线面垂直.找垂线的一般方法:①分别在两个平面内找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再判断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 ②找(或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③若存在第三个平面与其中一个面垂直,则在第三个内作找或作它们的交线的垂线(可以就是第三个与另一个平面的交线),再将这个垂线转移到另一个平面内.(2)已知面面垂直优先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或作两个平面交线的垂线,转化为线面垂直.【变式】在四棱锥P -ABCD 中,CD ⊥平面P AD ,△P AD 是正三角形,DC //AB ,DA =DC =2AB .求证:平面PBC ⊥平面PDC.(存在第三个面与其中一个面垂直)提示1:取PD 中点M ,则AM ⊥平面PDC ,下面只需将AM 平移到平面PBC 内. 提示2:作出平面P AD 与平面PBC 的交线PN ,只需证明PN ⊥平面PDC .7.有关表面积、体积计算①表面距离问题考虑表面展开,转化成平面问题②体积计算,先证明高,后用体积公式求体积M OA 1D 1ABCDB 1C 1PABC A 1三、例题分析例1:在四棱锥P -ABCD 中,∠ABC =∠ACD =90°,∠BAC =∠CAD =60°,P A ⊥平面ABCD ,E 为PD 的中点,P A =2AB .(1)若F 为PC 的中点,求证:PC ⊥平面AEF ; (2)求证:CE ∥平面P AB .提示:(1)证明:PC ⊥AF ,PC ⊥EF .(2)①中心投影法:延长CD 与AB 交于G ,证明CE ∥PG . ②平行投影法:取P A 中点M ,过C 作CN ∥AD 交AB 于N .证四边形CEMN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CE ∥MN .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取AD 中点H ,证明平面CEH ∥平面P AB . 〖教学建议〗一、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方法:(1)定义法:a ⊥b ,b 为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 a ⊥平面α.(2)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 ⊥m ,a ⊥n ,m ⊂平面α,n ⊂平面α,m ∩n =A ⇒ a ⊥平面α.(3)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平面α⊥平面β,平面α∩平面β=l ,a ⊂平面α,a ⊥l ⇒ a ⊥平面α. 2.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方法:(1)定义法:常常借助反证法完成;(2)判定定理:a ∥b ,a ⊄平面α,b ⊂平面α⇒ a ∥平面α.用判定定理来证线面平行的关键是在平面内找到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其方法有:中心投影法与平行投影法. 证明线线平行常用方法:①平面几何的方法: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四边形,平行线段成比例等. ②面面平行的性质:α∥β,γ∩α=m ,γ∩β=n ⇒m ∥n . ③线面垂直的性质:a ⊥平面α,b ⊥平面α⇒a ∥b . ④公理4:a ∥c ,b ∥c ⇒a ∥b .(3)面面平行的性质:平面α∥平面β, a ⊂平面α⇒ a ∥平面α.二、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1.用方法(2),方法(2)是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方法(1)一般不常用,方法(3)的前提是条件中要有面面垂直,否则,证明面面垂直还需用到线面垂直。

本题中有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的条件,便于找以直线与直线的垂直,因而用方法(2)比较好.2.用方法(2)与方法(3)均可以,但显然方法(2)比方法(3)要简单些,因为方法(3)要先证明面面平行,而证明面面平行,要先证明两个线面平行;对于方法(2),一般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均可,证明时,要视所给的条件来定,本题中找中心投影较方便. 例2:如图,在四棱台ABCD -A 1B 1C 1D 1中,D 1D ⊥平面ABCD ,底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 =2AD ,AD =A 1B 1,∠BAD =60°.(1)证明:AA 1⊥BD ;(2)证明:CC 1∥平面A 1BD . 提示:(1)证明:BD ⊥平面ADD 1A 1.ABEPF(2)利用平行投影法,设AC ∩BD =E ,连接EA 1, 证明CC 1∥EA 1.〖教学建议〗一、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1.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方法:(1)证明线面垂直,即证明一条直线与另一直线所在的平面垂直;(2)利用线线平行,即证明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与另一直线垂直;(3)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证明:如:勾股定理;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利用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利用矩形的性质等.2.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方法:(1)定义法:常常借助反证法完成;(2)判定定理:a ∥b ,a ⊄平面α,b ⊂平面α⇒ a ∥平面α.用判定定理来证线面平行的关键是在平面内找到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其方法有:中心投影法与平行投影法. 证明线线平行常用方法:①平面几何的方法: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四边形,平行线段成比例等. ②面面平行的性质:α∥β,γ∩α=m ,γ∩β=n ⇒m ∥n . ③线面垂直的性质:a ⊥平面α,b ⊥平面α⇒a ∥b . ④公理4:a ∥c ,b ∥c ⇒a ∥b .(3)面面平行的性质:平面α∥平面β, a ⊂平面α⇒ a ∥平面α.二、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1.用方法(1),方法(1)是证明两异面直线垂直的常用方法;方法(3)是证明共面直线垂直常用的方法;方法(2)只是转化为证明另一直线与直线的垂直.本题中所证明两直线是异面直线,因而考虑用方法(1),由于条件中有DD 1⊥平面ABCD ,所以DD 1⊥BD ,因而目标是证明:BD ⊥平面ADD 1A 1,. 又因为BD 与AD 共面,所以下一步考虑证明BD ⊥AD .2.证明线面平行,既可有判定定理来证,也可有面面平行的性质来证,但以用判定定理来证要容易些,而用判定定理关键是找到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所以要学会“中心投影法”与“平行投影法”.例3: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D ⊥平面ABCD ,底面ABCD 为矩形,PD =DC =4,AD =2,E 为PC 的中点.(1)求证:AD ⊥PC ;(2)求三棱锥P -ADE 的体积;(3)在线段AC 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P A ∥平面EDM ,若存在,求出AM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提示:(1)证明:AD ⊥平面PDC . (2)答案: 83.(3) 当M 为AC 中点时,P A ∥平面EDM ,此时AM =5.〖教学建议〗一、主要问题归类与方法:ABDCEP1.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方法:(1)证明线面垂直,即证明一条直线与另一直线所在的平面垂直;(2)利用线线平行,即证明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与另一直线垂直;(3)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证明:如:勾股定理;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利用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利用矩形的性质等.2.求几何体的体积问题:方法:根椐几何体的类型及体积计算公式,考虑计算所需的量.对于高要先证明垂直关系. 3.探究命题成立的条件问题:(1)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②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其充分性; ③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命题成立的条件. (2)对命题结论的探索常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假设结论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进行推理论证,如果通过推理得到了合乎情理的结论就肯定假设,如果得到了矛盾的结果就否定假设.二、方法选择与优化建议:1.用方法(1),方法(1)是证明两异面直线垂直的常用方法;本题中所证明两直线是异面直线,因而考虑用方法(1),2.多面体体积的计算,关键是找到多面体的高,另一方面对于不易找高的多面体,可以利用几何体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化,转化为比较容易计算的几何体体积..3.本题是对命题条件的探索;采用方法②,先找到使得P A ∥平面EDM 所应具备的条件,再反过来去证明.四、反馈练习1.已知m ,n 表示两条不同直线,α表示平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若m ∥α,n ∥α,则m ∥n ;②若m ⊥α,n ⊂α,则m ⊥n ; ③若m ⊥α,m ⊥n ,则n ∥α;④若m ∥α,m ⊥n ,则n ⊥α. 答案:② (考查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判定) 2.设α 、β为空间任意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则:①必存在直线l 与两平面α 、β均平行; ②必存在直线l 与两平面α 、β均垂直; ③必存在平面γ与两平面α 、β均平行; ④必存在平面γ与两平面α 、β均垂直.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写正确命题序号)答案:①④.(考查学生空间线面,面面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能力)3.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圆心角为3π,面积为23π的扇形,则圆锥的体积是______. 答案:π.(考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体积的计算).4.如图,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D =3cm ,AA 1=2cm , 则四棱锥A ―BB 1D 1D 的体积为 cm 3. 答案:6 (考查空间几何体的体积计算)5.三棱锥P - ABC 中,D ,E 分别为PB ,PC 的中点,记三棱锥D - ABE 的体积为V 1,P - ABC 的体积为A BC DD 1C 1B 1A 1ABCSGFEV 2,则V 1V 2=________.答案:14(考查空间多面体的体积的关系)6.已知底面边长为1,侧棱长为2的正四棱柱的各顶点均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表面积为 .答案:4π (考查球的表面积) 7.设甲、乙两个圆柱的底面分别为S 1,S 2,体积分别为V 1,V 2,若它们的侧面积相等,且S 1S 2=94,则V1V 2的值是 . 答案:32(考查圆柱的侧面积与体积)8.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菱形,∠BAD =60°, 侧棱P A ⊥底面ABCD ,P A =2,E 为AB 的中点,则四面体PBCE 的 体积为 .9.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 1B 1=A 1C 1,D ,E 分别是棱BC ,CC 1上的点(点D 不同于点C ),且AD ⊥DE ,F 是B 1C 1的中点. 求证:(1)平面ADE ⊥平面BCC 1B 1;(2)直线A 1F ∥平面ADE .答案:证明略 (考查平面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10. 如图,在三棱锥S -ABC 中,平面SAB ⊥平面SBC ,AB ⊥BC ,AS =AB ,过A 作AF ⊥SB ,垂足为F ,点E ,G 分别是棱SA ,SC 的中点.求证:(1)平面EFG ∥平面ABC ; (2)BC ⊥SA . 答案:证明略 (考查平面与平面平行,线线垂直)11.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D ,E ,F 分别为棱PC ,AC ,AB 的中点.已知P A ⊥AC ,P A =6,BC =8,DF =5.ACDB 1E FA 1C 1B第8题PABCDBA 1B 1C 1MN A求证: (1)直线P A ∥平面DEF ;(2)平面BDE ⊥平面ABC .答案:证明略 (考查线面平行,面面垂直)12. 如图,在矩形ABCD 中,AD =2,AB =4,E ,F 分别为边AB ,AD 的中点.现将△ADE 沿DE 折起,得四棱锥ABCDE.(1) 求证:EF ∥平面ABC ;(2) 若平面ADE ⊥平面BCDE ,求四面体FDCE 的体积.答案:(1)证明略;(2)223(考查折叠问题,平面与平面平行,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体积计算)13.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 1B 1C 1中,AB =AC =AA 1=3a ,BC =2a ,D 是BC 的中点,E 为AB 的中点,F 是C 1C 上一点,且CF =2a .(1) 求证:C 1E ∥平面ADF ;(2) 试在BB 1上找一点G ,使得CG ⊥平面ADF ; (3) 求三棱锥DAB 1F 的体积.答案:(1)(2)证明略;(3)523a 3(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探索性问题,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体积计算)14.如图,在斜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面A 1ACC 1是边长为2的菱形,∠A 1AC =60o .在面ABC 中,AB =23,BC =4,M 为BC 的中点,过A 1,B 1,M 三点的平面交AC 于点N . (1)求证:N 为AC 中点; (2)平面A 1B 1MN ⊥平面A 1ACC 1.答案:证明略(考查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线面垂直及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综合考查空间想象及逻辑推理能力).A F E D C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