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验5
应用化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5
无机综合实验报告理学院题目Ⅰ利用粗铜粉制备硫酸四氨合铜(Ⅱ)一、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铜粉制备硫酸铜的方法。
2.用精制的硫酸铜通过配位取代反应制备硫酸四氨合铜(Ⅱ)。
3.掌握和巩固倾析法、减压过滤、蒸发浓缩和重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
4.掌握固体的灼烧、直接加热、水浴加热和溶解等操作。
二、实验原理1.利用废铜粉灼烧氧化法制备CuSO4·5H2O:先将铜粉在空气中灼烧氧化成氧化铜,然后将其溶于硫酸而制得:2Cu + O2 === 2CuO(黑色)CuO + H2SO4 === CuSO4 + H2O由于废铜粉不纯,所得CuSO4溶液中常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FeSO4、Fe2(SO4)3及其他重金属盐等。
Fe2+离子需用氧化剂H2O2溶液氧化为Fe3+ 离子,然后调节溶液pH≈4.0,并加热煮沸,使Fe3+离子水解为Fe(OH)3沉淀滤去。
其反应式为2Fe2+ + 2H+ + H2O2 === 2Fe3+ + 2H2OFe3+ + 3H2O === Fe(OH)3↓+ 3H+CuSO4·5H2O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因此粗硫酸铜中的其他杂质,可通过重结晶法使杂质在母液中,从而得到较纯的蓝色水合硫酸铜晶体。
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可写为[Cu(H2O)4]SO4·H2O,习惯上简写为CuSO4·5H2O,其中5个水分子结合的方式有所不同,Cu2+有空轨道,每个Cu2+可以跟4个水分子形成配位键,离子还可与1个水分子里的H原子形成氢键。
水合硫酸铜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逐步脱水,其反应式为CuSO4·5H2O === CuSO4·3H2O + 2H2O(48℃)CuSO4·3H2O === CuSO4·H2O + 2H2O(99℃)CuSO4·H2O === CuSO4 + H2O(218℃)2.硫酸四氨合铜(Ⅱ)([Cu(NH3)4]SO4·H2O)的制备硫酸四氨合铜(Ⅱ)([Cu(NH3)4]SO4·H2O)为蓝色正交晶体,在工业上用途广泛,主要用于印染,电镀,纤维,杀虫剂的制备和制备某些含铜的化合物。
实验5 微波光学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5 微波光学综合实验数据处理1、反射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把误差考虑在内,可以认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微波干涉数据处理:
a=35mm; b=58mm
由公式求得的理论值:第一级加强点ϕ=21.0°第一级减弱点不在所测得范围内。
由实验数据求得的值:第一级加强点ϕ值在20°~22°之间,与理论值近似相等
4、微波的偏振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把误差考虑在内,可以认为得到的实验数据基本和理论值相等。
5、微波的迈克尔逊干涉
实验数据:读数为极小值时的刻度(mm ):4.170;19.762;35.170;53.736;69.337
读数为极大值时的刻度(mm ):11.596;27.929;42.821;
61.353
数据处理:由读数极小值测得的波长:λ=(69.337-4.170)
⨯2/4=32.58nm
由读数极大值测得的波长:λ=(61.353-11.596)
⨯2/3=33.17nm
求均值:λ=32.88nm 理论值; λ=33.3nm
相对误差:=
σ%100⨯-理
实
理λλλ=1.26%
6、微波的布拉格衍射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如图
下图为理论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如图
实验结果:
经对比可知:实验所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和理论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可以近似看作相等(把误差考虑在内),实验测得100面第一级加强点的衍射角为θ=68.1°
第二级加强点的衍射角为θ=37.8°
测得110面第一级加强点的衍射角为θ=56.4°。
实验五 常见三大类岩石的综合鉴定
实验五常见三大类岩石的综合鉴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常见的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和鉴别方法。
2.通过实验,巩固岩石学知识,提高岩石鉴别和描述能力。
3.培养细致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火成岩: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岩石,按照形成方式可分为喷发岩和侵入岩。
2.沉积岩:由物质在水、风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在地表或海洋中沉积、堆积而形成的岩石。
3.变质岩:在地质过程中由于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的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根据变质程度分为低级变质岩、中级变质岩和高级变质岩。
三、实验设备和试剂1.手镜:用于放大观察岩石的细节特征。
2.硬度计:用于测试岩石的硬度,判断它们的矿物组成。
3.几何锤:用于测试岩石的断口,观察其结晶程度。
4.显微镜:用于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和矿物组成。
5.盐酸:用于测试岩石的酸性反应,判断其石英含量。
6.矿物手册:用于参考矿物的外貌特征和物理性质,帮助鉴别岩石的矿物组成。
四、实验步骤1.岩石外貌特征观察:先用肉眼观察样品的颜色、质地、断口和大小等外貌特征,初步判断其岩石类型。
2.硬度和断口测试:用硬度计和几何锤测试样品的硬度和断口类型,确定岩石的物理性质和结晶程度。
五、实验结果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岩石学原理,确定实验样品的岩石类型和鉴别特征。
例如,黑色块状岩石颜色深、硬度大、断口不整齐、有石英含量,经显微镜观察,矿物组成为黑云母和石英,判断其为变质岩中的云母片岩。
同时,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测试和显微镜下观察样品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观察和判断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岩石学的理解,为实际地质勘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六、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眼镜等。
2.样品应当干燥,无杂质,表面应当干净,方便细致观察。
3.在进行实验前,应当对岩石学相关理论进行充分了解,熟悉各种岩石类型和鉴别特征。
4.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应当按照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依次进行观察、测试、显微镜观察等步骤。
北航惯性导航综合实验五实验报告
惯性导航技术综合实验实验五惯性基组合导航及应用技术实验惯性/卫星组合导航系统车载实验一、实验目的①掌握捷联惯导/GPS组合导航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②掌握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进行捷联惯导/GPS组合的基本原理;③掌握捷联惯导 /GPS组合导航系统静态性能;④掌握动态情况下捷联惯导 /GPS组合导航系统的性能。
二、实验内容①复习卡尔曼滤波的基本原理(参考《卡尔曼滤波与组合导航原理》第二、五章);②复习捷联惯导/GPS组合导航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参考以光衢编著的《惯性导航原理》第七章);三、实验系统组成①捷联惯导/GPS组合导航实验系统一套;②监控计算机一台。
③差分GPS接收机一套;④实验车一辆;⑤车载大理石平台;⑥车载电源系统。
四、实验内容1)实验准备①将IMU紧固在车载大理石减振平台上,确认IMU的安装基准面紧靠实验平台;② 将IMU 与导航计算机、导航计算机与车载电源、导航计算机与监控计算机、GPS 接收机与导航计算机、GPS 天线与GPS 接收机、GPS 接收机与GPS 电池之间的连接线正确连接;③ 打开GPS 接收机电源,确认可以接收到4颗以上卫星; ④ 打开电源,启动实验系统。
2) 捷联惯导/GPS 组合导航实验① 进入捷联惯导初始对准状态,记录IMU 的原始输出,注意5分钟内严禁移动实验车和IMU ;② 实验系统经过5分钟初始对准之后,进入导航状态; ③ 移动实验车,按设计实验路线行驶;④ 利用监控计算机中的导航软件进行导航解算,并显示导航结果。
五、 实验结果及分析(一) 理论推导捷联惯导短时段(1分钟)位置误差,并用1分钟惯导实验数据验证。
1、一分钟惯导位置误差理论推导:短时段内(t<5min ),忽略地球自转0ie ω=,运动轨迹近似为平面1/0R =,此时的位置误差分析可简化为:(1) 加速度计零偏∇引起的位置误差:210.88022t x δ∇==m (2) 失准角0φ引起的误差:202 0.92182g t x φδ==m (3) 陀螺漂移ε引起的误差:330.01376g t x εδ==m 可得1min 后的位置误差值123 1.8157m x x x x δδδδ=++= 2、一分钟惯导实验数据验证结果:(1)纯惯导解算1min 的位置及位置误差图:lat0.01s 度lon0.01s度北向位移误差0.01sm 东向位移误差0.01sm(2)纯惯导解算1min 的速度及速度误差图:-100-50050Vx0.01s m /s020406080Vy0.01sm /s100020003000400050006000-0.4-0.3-0.2-0.10Vx 误差0.01s m /s100020003000400050006000-0.1-0.0500.050.1Vy 误差0.01sm /s实验结果分析:纯惯导解算短时间内精度很高,1min 的惯导解算的北向最大位移误差-2.668m ,东向最大位移误差-8.231m ,可见实验数据所得位置误差与理论推导的位置误差在同一数量级,结果不完全相同是因为理论推导时做了大量简化,而且实验时视GPS 为真实值也会带来误差;另外,可见1min 内纯惯导解算的东向速度最大误差-0.2754m/s ,北向速度最大误差-0.08027m/s 。
最新实验五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和理解最新的科学理论,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数据,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材料:1. 专业实验仪器一套2. 化学试剂若干,包括但不限于实验五所需的特定化学品3. 计量工具,如天平、量筒4. 记录工具,如笔记本、相机或录像设备5. 安全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护目镜、手套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穿戴好安全防护装备,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准备所有需要的化学试剂和计量工具。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精确计量所需的化学试剂,并按照顺序进行混合或反应。
3. 观察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下每一步的操作细节,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变化。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尝试解释实验现象,并与理论预测进行对比。
5. 结果讨论:基于实验结果,讨论可能的误差来源,以及实验结果对理论的支持或挑战。
6. 实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和讨论,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和后续研究方向。
实验结果:(此处应填写实验过程中得到的具体数据和观察结果,以及对这些结果的初步分析。
)结论:(此处应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对理解相关科学原理的意义。
)建议:(此处应提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建议,包括如何改进实验设计,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实验操作符合实验室安全规范。
- 实验数据应准确无误,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误差。
- 实验后应彻底清理实验区域,妥善处理所有化学废物。
(注:以上内容为根据标题“最新实验五实验报告”生成的一般性实验报告框架,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实验细节进行填充和调整。
)。
综合实践课教案5篇
综合实践课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一、二节,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分析。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教学课件、板书材料等。
学具:记录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实践操作(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6. 成果展示与评价(10分钟)各组展示实验成果,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2.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生活中的一个科学现象,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分析。
(2)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一个科学原理。
2. 答案:(1)观察现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速度与斜面角度的关系。
分析: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记录不同角度下物体的滑动速度,得出结论。
(2)实验设计: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步骤: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实验5 综合实验
2.4 岩浆岩体方面
• 一定地区的岩浆岩体及其组合是在一定构 造背景下形成的,既受区域构造和构造运 动的控制,又常受局部构造的控制。而岩 体的形成又对其周围构造产生影响。在分 析岩浆岩全发育区地质图时,应注意分析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岩体的分 布组合规律、发展演化史及其与褶皱、断 层等构造的空间分布关系。
实验五 构造地质综合实验
• 综合实验是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 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 学生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 综合性作业是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 地质图。培养学生读图、作图及提高学生 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
1、目的要求
• 综合读图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 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1至2幅地质 剖面图,分析地质构造,编写构造发展史。
2.1 地层方面
• 分析地层和地层组合的展布和排列;分析并确定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尤其要注意角度不整合, 这是划分构造层和分析构造发展史的基本依据。 • 构造层是指一定构造单元内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 的一套地层组合(或建造)及其组成的构造,其中 常包含一定的岩浆岩组合。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 合限定。它在地层组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 活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而区别于其它的构造层。 在时间上代表一定构造旋回和构造幕,空间上代 表该构造幕影响的范围。
2、读图分析
• 读图的步骤和方法如下: • 第一,初步认识地质图及其全貌,如图名、图幅 号、比例尺、图例和责任表; • 第二,分析认识地形总的特点及其与地层的构造 的关系; • 第三,分析认识地质构造总的特点,包括地层展 布及其相互关系、主导构造方向、构造层及其特 点和展布。在对全区总的地质构造特点有初步概 念后,应分别按构造层、构造单元、构造方位、 构造类型进行地质构造细部的分析和描述。
综合实验五 玻璃工艺实验
综合实验五玻璃工艺实验实验学时:4 实验类型:综合、设计型前修课程名称:材料工程基础适用专业:材料类本科生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 前言玻璃工艺实验课在玻璃工艺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玻璃工艺实验”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必修课——《玻璃工艺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必要环节。
玻璃工艺实验课主要包括玻璃成份设计、原料选择、配料计算、玻璃熔制、玻璃成型、玻璃退火、玻璃冷热加工、玻璃材料表面装饰以及玻璃材料的性能检测等实验。
2 实验目的玻璃工艺实验旨在模拟玻璃工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相关工艺过程,让学生在实验室内学会有关玻璃材料的组成设计、原料选择、配方计算、玻璃制备、玻璃加工以及性能测试等全过程的实验研究方法。
学生通过玻璃工艺实验锻炼,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基本训练和提高,让其掌握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独立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在进行玻璃工艺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所学理论知识也得到进一步升华,并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毕业论文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实验要求①在实验前两周内,由实验老师讲解实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下达本次实验课的综合实验任务书,学生根据实验任务书要求在实验前一周提交玻璃工艺实验方案报告。
②根据玻璃工艺实验所安排的时间,应按时进入实验室进行玻璃工艺实验。
③实验操作前应认真检查实验设备、器具等是否完好,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指导老师进行解决或补充。
实验严格按规程操作,做好实验记录,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严谨、细致、耐心,切勿潦草从事。
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实验完毕后,应清理所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并整理好现场,经指导老师许可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④遵守实验室制度,注意安全,爱护仪器设备,节约水电和原材料,保持实验室内安静、整洁。
实验5传热综合实验-装置1,2
器内加水,液位计将无法显示液位) 。其表面也包有保温层。 (4)风机为旋涡风机,输入功率为 750W,转速为 2800/min,风压为 11.7KPa,风量为 90m3/h。 (5)温度仪表:本装置上配置一块温度控制仪表,用于控制蒸发器温 度;温度显示模块可以直接显示所对应各点的温度。 (6)风量测量:转子流量计,测量范围:6-60m3/h。 (7)柜体在其面板可以控制整个实验的全过程。仪表开关下部都有对 应的标识。 (8)开关、指示灯 按下开关指示灯亮表明对应的工作正在运行,关
传热综合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
装置编号: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气体流量 V(m3/h) 气体入口 t1(℃) 气体出口 t2(℃) 蒸汽入口 T1(℃) 蒸汽出口 T2(℃) tm (℃)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o
式中
Vo 3600
Vo——冷流体在管中的平均体积流量(m /h) Cpo——冷流体的恒压比热(kJ/kg·℃)
3
——冷流体的密度(kg/m3)
t1 t 2 m t 出口平
均温度。 2、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 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处于被冷却的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Nuo=A·Reo ·Pro
m n
其中
Nuo o do
o
Re
uo do
o
Cpo o o
Pro
物性数据 o 、Cpo、 o 可根据定性温度 tm 查得。 对于管外被冷却的空气,普朗特准数 Pr 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 则关联式的形式可简化为: Nuo=A · Rem · Pro0.4
实验五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五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传热膜系数α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α的因素;2、掌握确定传热膜系数准数关联式中的系数C和指数m、n的方法;3、通过实验提高对α关联式的理解,了解工程上强化传热的措施;二、基本原理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α,当流体无相变化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一般形式为:Nu = C Rem Prn Grp对强制湍流,Gr准数可以忽略。
Nu = C Rem Prn本实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准数关联式中的指数m、n 和系数C。
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e和Pr分别回归。
为了便于掌握这类方程的关联方法,可取n = 0.4(实验中流体被加热)。
这样就简化成单变量方程。
两边取对数,得到直线方程: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的函数值代入方程中得到系数C,即用图解法,根据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的人为性。
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以得到最佳关联结果。
应用计算机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同时得到C、m、n。
可以看出对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Nu、Re、Pr的数据组。
雷诺准数努塞尔特准数普兰特准数d —换热器内管内径(m)α1—空气传热膜系数(W/m2·℃)ρ—空气密度(kg/m3)λ—空气的导热系数(W/m·℃)p—空气定压比热(J/kg·℃)实验中改变空气的流量以改变准数Re之值。
根据定性温度计算对应的Pr准数值。
同时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传热膜系数α值。
进而算得Nu准数值。
因为空气传热膜系数α1远大于蒸汽传热膜系数α2,所以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α1约等于冷热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K 。
则有牛顿冷却定律:Q =α1AΔtmA—传热面积(m2)(内管内表面积)Δtm—管内外流体的平均温差(℃)其中:Δt1= T-t1 , Δt2= T-t2T—蒸汽侧的温度,可近似用传热管的外壁面平均温度Tw(℃)表示Tw= 8.5+21.26×EE—热电偶测得的热电势(mv)传热量Q可由下式求得: Q= wp(t2-t1)/3600 =Vρp(t2-t1)/3600w —空气质量流量(kg/h)V—空气体积流量(m3/h)t1,t2—空气进出口温度(℃)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V(m3/h)需按下式计算:—空气入口温度下的体积流量(m3/h)—空气进出口平均温度(℃)其中可按下式计算ΔP—孔板两端压差(KPa)—进口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3)强化传热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并且能够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更有效的利用能源和资金。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五: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实验
课程名称: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指导老师:成绩:实验名称: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实验实验类型:冋组冋学: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通过实验加深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内容的理解,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从实验中观察到系统失步现象和掌握正确处理措施3. 用数字式记忆示波器测出短路时电流的非周期分量波形图,并进行分析二、实验内容和原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问题是指电力系统受到较大的扰动之后,各发电机能否继续保持同步运行的问题。
在各种扰动中以短路故障的扰动最为严重。
正常运行时发电机功率特性为:E°U 0 sin r . "X1 ;短路运行时发电机功率特性为:E0U 0 sin - 2 -X2;故障切除发电机功率特性为;P二E o U o Sin、3 ;3X3对这三个公式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决定功率特性发生变化与阻抗和功角特性有关。
而系统保持稳定条件是切除故障角S c小于S max, S max可由等面积原则计算出来。
本实验就是基于此原理,由于不同短路状态下,系统阻抗X2不同,同时切除故障线路不同也使X3不同,S max也不同,使对故障切除的时间要求也不同。
同时,在故障发生时及故障切除通过强励磁增加发电机的电势,使发电机功率特性中Eo增加,使S max增加,相应故障切除的时间也可延长;由于电力系统发生瞬间单相接地故障较多,发生瞬间单相故障时采用自动重合闸,使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这二种方法都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三、主要仪器设备(1)WL-04B微机励磁调节器;(2)HGWT-03B微机准同期控制器;(3)TSG-03B微机调速装置(4)微机保护装置;(5)模拟实验台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1. 单回路稳态非全相运行实验首先按照稳态对称运行实验中运行方式1的线路开关状态进行线路开关的合闸和分闸,调整发电机输出的有功、无功功率与稳态对称运行实验时一致,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比较其运行状态的变化。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五: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实验
课程名称: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实验 实验类型: 同组同学: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通过实验加深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内容的理解,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从实验中观察到系统失步现象和掌握正确处理措施3. 用数字式记忆示波器测出短路时电流的非周期分量波形图,并进行分析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问题是指电力系统受到较大的扰动之后,各发电机能否继续保持同步运行的问题。
在各种扰动中以短路故障的扰动最为严重。
正常运行时发电机功率特性为:11001sin X U E P δ=;短路运行时发电机功率特性为:22002sin X U E P δ=;故障切除发电机功率特性为;33003sin X U E P δ=;对这三个公式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决定功率特性发生变化与阻抗和功角特性有关。
而系统保持稳定条件是切除故障角δc 小于δmax ,δmax 可由等面积原则计算出来。
本实验就是基于此原理,由于不同短路状态下,系统阻抗X2不同,同时切除故障线路不同也使X3不同,δmax 也不同,使对故障切除的时间要求也不同。
同时,在故障发生时及故障切除通过强励磁增加发电机的电势,使发电机功率特性中Eo 增加,使δmax 增加,相应故障切除的时间也可延长;由于电力系统发生瞬间单相接地故障较多,发生瞬间单相故障时采用自动重合闸,使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这二种方法都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三、主要仪器设备(1)WL-04B 微机励磁调节器;(2)HGWT-03B 微机准同期控制器; (3)TSG-03B 微机调速装置 (4)微机保护装置; (5)模拟实验台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1. 单回路稳态非全相运行实验首先按照稳态对称运行实验中运行方式1的线路开关状态进行线路开关的合闸和分闸,调整发电机输出的有功、无功功率与稳态对称运行实验时一致,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比较其运行状态的变化。
《综合实验教案》
《综合实验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含五个实验项目,分别是:(1)实验一:溶液的配制与浓度计算(2)实验二:物质燃烧实验(3)实验三:气体的收集与检验(4)实验四:电解水实验(5)实验五: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二、实验一:溶液的配制与浓度计算1. 实验目的(1)学会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2)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2. 实验原理根据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溶液的浓度。
3.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天平、药匙、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2)称量一定质量的溶质。
(3)用量筒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水。
(4)将溶质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5)用玻璃棒引流,将溶液转移到另一个烧杯中,加入剩余的水,搅拌均匀。
(6)用胶头滴管调整溶液的体积至所需浓度。
(7)记录实验数据,计算溶液的浓度。
4. 实验注意事项(1)称量溶质时要注意称量准确,避免误差。
(2)量取水时要注意量筒的读数准确,避免误差。
(3)溶解溶质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快溶解速度。
(4)转移溶液时要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溶液溅出。
(5)调整溶液体积时要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避免溶液污染。
三、实验二:物质燃烧实验1. 实验目的(1)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
(2)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
2. 实验原理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和光的现象,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
3.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镊子、坩埚钳、石棉网等。
(2)将不同物质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点燃。
(3)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如燃烧速度、火焰颜色、烟雾等。
(4)分析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探讨燃烧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4. 实验注意事项(1)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远离易燃物品。
(2)点燃酒精灯时要注意使用火柴,避免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防止火灾。
陕师大版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教案
陕师大版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陕师大版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科学探究方法”,第二节“力的作用”,第三节“光与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
2.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
3. 掌握光影变化的规律,能够运用光影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力的作用分析,光影变化规律的理解。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力的概念和作用,光影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光线照射装置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习笔记、画图工具、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方法。
2. 新课内容:(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讲解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归纳等步骤。
(2)介绍力的概念,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生活中力的作用现象。
(3)讲解光影变化的规律,展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光影知识解释现象。
3. 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填写实验报告单。
(3)动手制作光影玩具,体验光影变化规律。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新课内容相关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知识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归纳2. 力的概念及作用: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3. 光影变化规律: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光影变化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2)分析生活中一个力的作用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运用光影知识,解释为什么影子在白天会变短变长。
2. 答案:(1)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
综合实验六年级上册第五节课培养实验能力的优质综合实验课
综合实验六年级上册第五节课培养实验能力的优质综合实验课综合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观察、探究、实验,提高他们的科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综合实验六年级上册的第五节课是一节优质的综合实验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本文将介绍这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并探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综合实验六年级上册第五节课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要求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种子,并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
这样的实验设计既符合综合实验的基本要求,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这节课中,学生首先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种子,例如水果种子、蔬菜种子和花草种子等。
然后,他们将这些种子分别放入一定的培养基中,进行观察和记录。
学生可以观察种子的发芽时间、发芽率,以及植物的生长情况等。
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进一步探究种子发芽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这节课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需要亲自动手操作,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这种实践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这节课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这也是培养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他们还需要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加深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他们通过实践操作,锻炼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对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帮助,还对他们今后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综合实验六年级上册第五节课是一节优质的综合实验课。
实验4-5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人教版选修6实验化学教案
实验4-5 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人教版选修6 实验化学教案实验目的通过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实验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实验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实验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实验内容以硫酸亚铁和硫酸铜为原料,设计合成硫酸铁铜,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热稳定性实验和形态表征。
实验原理硫酸铁和硫酸铜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能够发生双替换反应,生成硫酸铁铜(FeCu(SO4)2),其反应方程式为:FeSO4 + CuSO4 → FeCu(SO4)2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改性:为方便实验,需要改性硫酸亚铁和硫酸铜,以便于制备硫酸铁铜。
具体步骤如下:改性硫酸亚铁的操作步骤1.取一定量的硫酸亚铁,在加压釜中,加入等量的氧化铜。
2.将氧化铜的量加入相当于硫酸亚铁数量的3%左右3.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反应。
4.待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过滤并洗净。
改性硫酸铜的操作步骤1.取一定量的硫酸铜,在加压釜中,加入等量的片状锌。
2.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反应。
3.待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过滤并洗净。
实验步骤1.分别称取改性的硫酸亚铁和硫酸铜,并按照比例混合均匀。
2.将混合物加入500m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80mL的蒸馏水,并配制出0.1mol/L的硫酸铁铜溶液。
3.将所配制的硫酸铁铜溶液滴加到另一个烧瓶中,加入少量的NaOH通至溶液呈碱性,在室温下慢慢滴加约2mL的氯化铵溶液。
4.加热至90℃维持30min,将反应物过滤、洗净、吸干、干燥。
5.取1g产物,加入烧杯中,加入10mL的水,搅拌均匀,装入红外光谱仪中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6.取1g产物,加入烧杯中,加热,测定其热稳定性。
7.用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产物形态进行观察和表征。
实验结果与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对所合成的硫酸铁铜样品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得到如图所示的光谱图。
[可在此处输入红外光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的红外光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峰:1.在3800~3600cm^-1处有广泛的单峰,属于O-H伸缩振动。
实验5RC频率特性和RLC谐振综合实验
实验五 RC 频率特性和RLC 谐振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研究RC 串、并联电路及RC 双T电路的频率特性。
2、学会用交流毫伏表和示波器测定RC 网络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3、熟悉文氏电桥电路的结构特点及选频特性。
4、加深理解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特点,掌握电路品质因数(电路Q 值)、通频带的物理意义及其测定方法。
5、学习用实验方法绘制R 、L 、C 串联电路不同Q 值下的幅频特性曲线。
二、实验原理1、RC 串并联电路频率特性图5-1所示RC 串、并联电路的频率特性:)1j(31)j (ioRCRC UU N ωωω-+==其中幅频特性为:22io)1(31)(RCRC U U A ωωω-+==相频特性为:31arctg)(o RC RC i ωωϕϕωϕ--=-=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如图5-2所示,幅频特性呈带通特性。
当角频率RC1=ω时,31)(=ωA ,︒=0)(ωϕu O 与u I 同相,即电路发生谐振,谐振频率RCf π210=。
也就是说,当信号频率为f 0时,RC 串、并联电路的输出电压uO 与输入电压u I 同相,其大小是输入电压的三分之一,这一特性称为RC 串、并联电路的选频特性,该电路又称为文氏电桥。
测量频率特性用‘逐点描绘法’,图5-3表明用交流毫伏表和双踪示波器测量RC 网络频率特性的测试图。
测量幅频特性:保持信号源输出电压(即RC 网络输入电压)U I 恒定,改变频率f ,用交流毫伏表监视U I ,并测量对应的RC 网络输出电压U O ,计算出它们的比值A =U O /U I ,图5-1图5-2然后逐点描绘出幅频特性;测量相频特性:保持信号源输出电压(即RC 网络输入电压)U I 恒定,改变频率f ,用交流毫伏表监视U I ,用双踪示波器观察u O 与u I 波形,如图5-4所示,若两个波形的延时为Δt ,周期为T ,则它们的相位差︒⨯∆=360Ttϕ,然后逐点描绘出相频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介绍
下图为某学校网络拓扑模拟图,接入层设备采用S2126G交换机,在接入交换机上划分了办公网VLAN20和学生网VLAN30。
为了保证网络的稳定性,接入层和汇聚层通过两条链路相连,汇聚层交换机采用S3550,汇聚层交换机通过VLAN1中的接口F0/10与RA相连,RA通过广域网口和RB相连。
RB以太网口连接一台FTP服务器。
通过路由协议,实现全网的互通。
实验要求
1、在S3550与S2126两台设备创建相应的VLAN。
(10分)
a)S2126的VLAN20包含F0/1-5端口;
b)S2126的VLAN30包含F0/6-10端口;
c)在S3550上创建VLAN80;
d)将F0/18-20 ,F0/22加入到VLAN80。
2、S3550与S2126两台设备利用F0/23与F0/24建立TRUNK链路(10分)
a)S2126的F0/23和S3550的F0/23建立TRUNK链路;
b)S2126的F0/24和S3550的F0/24建立TRUNK链路。
3、S3550与S2126两台设备之间提供冗余链路(10分)
a)配置快速生成树协议实现冗余链路;
b)将S3550设置为根交换机。
4、在RA和RB上配置接口IP地址(10分)
a)根据拓扑要求为每个接口配置IP地址
b)保证所有配置的接口状态为UP
5、配置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10分)
a)配置S3550实现VLAN20、VLAN30、VLAN80之间的互通;(8
分)
b)S3550通过VLAN1中的F0/10接口和RA相连,在S3550上ping
路由器A的F1/0地址,ping通得(4分)。
6、配置交换机的端口安全功能(10分)
a)在S2126上设置F0/8为安全端口;
b)安全地址最大数为4个;
c)违例策略设置为shutdown。
7、在路由器RAx和RBx上配置实现PPP协议的pap认证(10分)
8、运用RIPV2路由协议配置全网路由(15分)
a)在S3550、路由器A、路由器B上配置RIPv2,使其能够学习到
网络中所有网段信息。
9、在RA上配置缺省路由(5分)
10、在RA上配置NAPT地址转换(10分)
a)内部全局地址为S1/2的IP地址,配置动态NAPT技术,实现内网
设备通过地址转换访问FTP服务器。
注意事项
本考试以结果为导向,配置过程和网络运行结果在分数中的均占一定比重,为避免没有show出结果导致失分,请务必运行以下show命令。
在S2126上运行show spanning-tree show vlan show running-config 在3550上运行 show running-config show vlan show spanning-tree show ip route ping 10.1.1.1
在RA和RB上运行show running-conifg show ip interface brief
show ip route show ip nat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