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大全
知识点串讲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 sin abA B =sin cC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2、已知∆ABC 中,∠A 060=,a =求sin sin sin a b c A B C++++ 证明出sin sin a b A B =sin c 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解:设sin sin a b A B =(>o)sin c k k C== 则有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从而sin sin sin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k A k B k C A B C++++=k又sin a A =2k ==,所以sin sin sin a b c A B C++++=2 评述:在∆ABC 中,等式sin sin a b A B =sin c C ==()0sin sin sin a b c k k A B C ++=>++ 恒成立。
3、已知∆ABC 中,sin :sin :sin 1:2:3A B C =,求::a b c(答案:1:2:3)1.1.2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222cos 2+-=b c a A bc 222cos 2+-=a c b B ac 222cos 2+-=b a c C ba2、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⑴解:∵2222cos =+-b a c ac B=222+-⋅cos 045=2121)+-=8∴=b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⑵解法一:∵cos 2222221,22+-=b c a A bc ∴060.=A解法二:∵sin 0sin sin45,=a A B b2.4 1.43.8,+=21.8 3.6,⨯=∴a <c ,即00<A <090,∴060.=A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一、代数部分:1.多项式的基本概念与运算:包括多项式的定义、次数、系数、单项式、多项式的加减乘除等。
2.因式分解与提取公因式:掌握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与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包括一元二次、三项完全平方差、简单三项和复杂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3.方程与不等式: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包括配方法、公式法、图像法和根与系数关系等。
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包括求和公式、通项公式、项数和值与项数关系等。
二、函数部分:1.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掌握函数的定义、函数图像、值域、定义域、奇偶性等基本性质。
2.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了解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和特征等,包括函数的增减性、最值、交点、轴对称点等内容。
3.三角函数:熟练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和应用,包括变化规律、周期、幅值、对称性和反函数等。
4.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包括指数函数的增减性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互逆关系等。
三、几何部分:1.平面向量与坐标表示:了解平面向量的定义、平移、线性运算和坐标表示方法,包括平面向量的加减、数量积和向量共线的判定等。
2.绝对值与不等式:熟练掌握绝对值的性质和变形,以及利用绝对值解决各种绝对值不等式的方法。
3.平面几何应用:包括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三边、两边一角和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
四、概率与统计部分:1.事件与概率:了解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样本空间、事件的发生、概率公理及其应用等。
2.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掌握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包括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的计算等。
3.抽样与统计推断:了解统计样本、样本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样本均值、样本比例的估计和显著性检验等。
五、数学建模部分:1.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掌握数学建模中的问题分析和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和模型评价等基本步骤。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五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要点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则有2sin sin sin a b cR C===A B(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sin 2bRB =,sin 2c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3、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C S bc ab C ac ∆AB =A ==B . 4、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推论:bca cb A 2cos 222-+=B ac c a b cos 2222-+=,推论:C ab b a c cos 2222-+=,推论:abc b a C 2cos 222-+=二、解三角形处理三角形问题,必须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理解斜三角形的四类基本可解型,特别要多角度(几何作图,三角函数定义,正、余弦定理,勾股定理等角度)去理解“边边角”型问题可能有两解、一解、无解的三种情况,根据已知条件判断解的情况,并能正确求解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2)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4)正弦定理中,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其中R 是△ABC 外接圆半径. (5)在余弦定理中:2bc cos A =.222a c b -+acb c a B 2cos 222-+=(6)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S =ah ,S =ab sin C=bc sin A=ac sinB ,S =其中,h 是BC 边上高,P 是半周长.2、利用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解任意三角形(1)已知两角及一边,求其它边角,常选用正弦定理.(2)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常选用正弦定理. (3)已知三边,求三个角,常选用余弦定理.(4)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常选用余弦定理. (5)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常选用正弦定理.3、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常用方法是:①化边为角;②化角为边.4、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1)角的变换因为在△ABC 中,A+B+C=π,所以sin(A+B)=sinC ;cos(A+B)=-cosC ;tan(A+B)=-tanC 。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10篇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10篇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1一、集合有关概念1. 集合的含义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 元素的确定性,(2) 元素的互异性,(3) 元素的无序性,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1) 列举法:{a,b,c……}2)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3) 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4) Venn图:4、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A②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④ 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三、集合的运算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交B’),即A B={x|x A,且x B}.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A B(读作‘A并B’),即A B ={x|x A,或x B}).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二、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注意:1.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知识集结知识元正弦定理公式知识讲解1.正弦定理【知识点的知识】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内容=2R(R是△ABC外接圆半径)a2=b2+c2﹣2bc cos A,b2=a2+c2﹣2ac cos B,c2=a2+b2﹣2ab cos C 变形形式①a=2R sin A,b=2R sin B,c=2R sin C;②sin A=,sin B=,sin C=;③a:b:c=sin A:sin B:sin C;④a sin B=b sin A,b sin C=c sin B,a sin C=c sin Acos A=,cos B=,cos C=解决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另一角和其他两条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其他两角①已知三边,求各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在△ABC 中,已知a ,b 和角A 时,解的情况A 为锐角A 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a =b sin A b sin A <a <ba ≥b a >b 解的个数一解两解一解一解由上表可知,当A 为锐角时,a <b sin A ,无解.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a ≤b ,无解.2、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1.S =a •h a (h a 表示边a 上的高);2.S =ab sin C =ac sin B =bc sin A .3.S =r (a +b +c )(r 为内切圆半径).【正余弦定理的应用】1、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元素.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4、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几何等方面都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1)测距离问题:测量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用正弦定理就可解决.解题关键在于明确:①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一般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两个角和一边解三角形的问题,再运用正弦定理解决;②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正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然后再把未知的边长问题转化为测量可到达的一点与不可到达的一点之间的距离问题.(2)测量高度问题:解题思路:①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由于底部不可到达,因此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但常用正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顶部或底部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②对于顶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的测量问题,我们可选择另一建筑物作为研究的桥梁,然后找到可测建筑物的相关长度和仰、俯角等构成三角形,在此三角形中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即可.点拨:在测量高度时,要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仰角和俯角都是在同一铅锤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上时,成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为俯角.例题精讲正弦定理公式例1.已知△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A=45°,B=30°,a=,则b=()A.B.1C.2D.例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则B=()A.B.C.D.或例3.在△ABC中,已知三个内角为A,B,C满足sin A:sin B:sin C=3:5:7,则C=()A.90°B.120°C.135°D.150°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知识讲解【正余弦定理的应用】1、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元素.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4、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几何等方面都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例题精讲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在△ABC中,a,b,c是内角A,B,C所对的边.若a>b,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A.A>B B.sin A>sin BC.cos A<cos B D.sin2A>sin2B例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则角A的大小为()A.B.C.D.例3.在△ABC 中,三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sin B =b sin A ,则a =()A.B .C .1D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知识讲解1.余弦定理【知识点的知识】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内容=2R(R 是△ABC 外接圆半径)a 2=b 2+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变形形式①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②sin A =,sin B =,sin C =;③a :b :c =sin A :sin B :sin C ;④a sin B =b sin A ,b sin C =c sin B ,a sin C =c sin A cos A =,cos B =,cos C =解决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另一角和其他两条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其他两角①已知三边,求各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在△ABC 中,已知a ,b 和角A 时,解的情况A 为锐角A 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a =b sin A b sin A <a <ba≥ba >b 解的个数一解两解一解一解由上表可知,当A 为锐角时,a <b sin A ,无解.当A 为钝角或直角时,a ≤b ,无解.例题精讲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例1.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且(a +b )2=c 2+ab ,B =30°,a =4,则△ABC 的面积为()A .4B .3C .4D .6例2.设△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其外接圆半径为2,且有,则三角形的面积为()A .B .C .或D .或例3.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cos C=,且a cos B+b cos A=2,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A.B.C.D.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当堂练习填空题练习1.如图,O在△ABC的内部,且++3=,则△ABC的面积与△AOC的面积的比值为_____.练习2.锐角△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c2-8=(a-b)2,a=2c sin A,则△ABC的面积为____.练习3.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则的最大值是____.解答题练习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1)求角B的大小;的最大值.(2)若D为AC的中点,且BD=1,求S△ABC'练习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a+c)sin B-b sin C=b cos A.(1)求角A;(2)若△ABC的面积为4,a=6,求△ABC的周长.'练习3.'△ABC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
高中数学必修5的知识点
2.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3.解线性规划实际问题的步骤:
(1)将数据列成表格; ( 2)列出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 ( 3)根据求最值方法:①画:画可行域;②移:移
与目标函数一致的平行直线;③求:求最值点坐标;④答;求最值;
( 4)验证。
两类主要的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 :
高中数学必修 5 知识点总结
(一)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在
C 中, a 、 b 、 c 分别为角 、 、 C 的对边,,则有 a
b
c 2R
sin sin sin C
( R为
C 的外接圆的半径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 a 2Rsin , b 2Rsin , c 2Rsin C ;
② sin
a , sin
ap aq Sn , S3n
S2 n 成等差数列
则 am an a p aq 3. Sn , S2n Sn , S3n
S2n 成等比
数列
(三)不等式
1、 a b 0 a b ; a b 0 a b ; a b 0 a b .
2、不等式的性质: ① a b b a ; ② a b, b c a c ; ③ a b a c b c ;
5、均值定理的应用:设 x 、 y 都为正数,则有
s2 ⑴若 x y s (和为定值) ,则当 x y 时,积 xy 取得最大值 .
4
⑵若 xy p (积为定值) ,则当 x y 时,和 x y 取得最小值 2 p .
注意:在应用的时候,必须注意“一正二定三等”三个条件同时成立。
高考试题来源: /zyk/gkst/
赠送以下资料
英语万能作文 (模板型)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society more and more problems are brought to our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归纳8篇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归纳8篇篇1一、引言高中数学必修5是整个数学学科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代数、几何、三角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代数部分1. 集合与函数:集合的运算、集合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像等。
2. 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等。
3. 数列与极限: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数列的极限等。
三、几何部分1. 平面解析几何: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二次曲线的方程及其性质等。
2. 立体几何:空间向量、空间角、距离公式、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等。
四、三角学部分1.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倍角公式等。
2. 解三角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
五、知识点详解1. 代数式的化简与求值: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能够对方程进行化简和求值。
2. 不等式的解法: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问题。
3. 数列的性质与应用:了解数列的定义、性质,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能够应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平面解析几何:掌握直线与二次曲线的方程,能够求解与几何图形相关的问题。
5. 立体几何的体积与表面积:熟悉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公式,能够计算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
6. 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应用:掌握三角函数的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熟悉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和倍角公式,能够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7. 解三角形的方法: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能够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如三角形的角度、边长等。
六、学习方法与建议1. 掌握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必修5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这是解题的基础。
2. 多做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3. 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和框架。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1、正弦定理:在C ∆A B 中,a,b .c 分别为角A,B,C 的对边,R 为C ∆A 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②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3、三角形面积公式:.4、余弦定理:在C ∆A 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5、余弦定理的推论:6、设a,b .c 是C ∆A B 的角A,B,C 的对边,则:①若222a b c +=,则 90C = ;②若222a b c+>,则90C < ;③若222a b c+<,则90C > .7、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8、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9、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10、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11、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2、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3、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14、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5、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 {}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6、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17、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18、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A 称为a 与b 的等差中项.若 ,则称b 为a与c 的等差中项.19、若等差数列 {}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 ()11n a a n d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 ()n m a a n m d =+-;② ()11n a a n d =--;③; ④ ⑤.21、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 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 2n p q a a a =+. 22、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① ;②.23、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 ,则()21n n n S n a a +=+,且S S nd -=偶奇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2121n n S n a -=-,且n S S a -=奇偶, (其中n S na =奇,()1n S n a =-偶).24、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25、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若2G ab =,则称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26、若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比是q ,则 11n n a a q -=.27、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n m a a q -=;②()11n n a a q --=;③ ;④.28、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29、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的公式:30、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若项数为 ()*2n n ∈N ,则.① n n m n m S S q S +=+⋅.② n S ,2n n S S -,32n n S S -成等比数列.31、0a ba b->⇔>;0a b a b -=⇔=;0a b a b -<⇔<.32、不等式的性质: ① a b b a >⇔<;② ,a b b c a c >>⇒>; ③ a b a c b c >⇒+>+;④ ,0a b c ac bc >>⇒>,,0a b c ac bc ><⇒<; ⑤ ,a b c d a c b d >>⇒+>+; ⑥ 0,0a b c d ac bd >>>>⇒>; ⑦ ()0,1n n a b a b n n >>⇒>∈N > ⑧)0,1a b n n >>⇒∈N >.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35、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3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3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 和y 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 y ,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 y 构成的集合.3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0x y C A +B +=,坐标平面内的点()00,x y P .①若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上方. ②若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下方. 3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0x y C A +B +=.①若0B >,则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上方的区域;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下方的区域.②若0B<,则0A+B+>表示直线0x y Cx y CA+B+<表示直线0A+B+=上方x y Cx y CA+B+=下方的区域;0的区域.40、线性约束条件:由x,y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x,y的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x,y的一次解析式.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41、设a、b是两个正数,则称为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为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42、均值不等式定理:若0b>,则a ba>,0+≥即.4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222,+≥∈;a b ab a b R②③④.44、极值定理:设x、y都为正数,则有⑴若x y s+=(和为定值),则当x y=时,积xy取得最大值.⑵若xy p=(积为定值),则当x y+取得最小值=时,和x y。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归纳
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在 C 中,a、 b 、c分别为角、、C的对边, R为 C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a b c2R .sin sin sin C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a2R sin, b2R sin, c2Rsin C ;② sin a, sin b, sin C c;2R2R2R③a : b : c sin: sin: sin C ;④a b c a b c.sin sin sin C sin sin sin C2、三角形面积公式:S C 1bc sin1ab sin C1ac sin.2223C中,有a b c2bc cos b a c2ac cos,、余弦定理:在222,222 c2a2b22ab cosC .4、余弦定理的推论:cos b2c2a2,cosa2c2b2a2b2c2 2bc2ac,cosC2ab.5、射影定理:a b cosC c cos B,b a cosC c cos A, c a cosB b cos A6、设a、b、c是 C 的角、、 C 的对边,则:①若a2b2c2,则 C90;②若 a2b2c2,则 C90 ;③若 a2b2c2,则 C 90 .(二 )数列1、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3、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4、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5、递增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a n 1a n06、递减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a n 1a n07、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8、摆动数列:从第 2 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9、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a n的第 n 项与序号 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10、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a n与它的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1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12、由三个数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称为 a 与b的等差中项.若 b a c,则称 b 为a与c的等差中项.213、若等差数列a n的首项是 a1,公差是d,则 a n a1n 1 d .14、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 n a m n m d ;② a1a n n 1 d ;③d a n a1 ;a n a1a n am .n1④ n1;⑤ dd n m15、若a n是等差数列,且 m n p q(m、n、 p 、q*),则 a m a n a p a q;若 a n是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则 2a n a p a q.16、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①S n n a1a n;② S n na1n n 1d .2217、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则 S2 n n a n a n 12n n,且S偶S奇nd ,S奇a n.S偶a n1②若项数为2n 1 n*,则 S2 n 12n 1 a n,且 S奇S偶 a n,S奇nS偶n1(其中 S奇na n, S偶n 1 a n).18、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19、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a与 b 的等比项.若 G2ab ,则称 G 为a与 b 的等比中项.注意: a 与b的等比中项可能是G 20、若等比数列a n的首项是a1,公比是q,则a n a1q n 1.21、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 n a m q n m;② a1 a n q n 1;③ q n 1an ;④q n man.a1a m22、若a n m n p q (m、n、 p 、q *a n a p a q;是等比数列,且),则 a m 若 a n是等比数列,且2n p q (n、 p 、q*),则 a n2a p a q.23、等比数列a n的前 n 项和的公式:S n24、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na1q1a11q n a a q.1n q 11q1q2n n*,则S偶q .S奇② S n m S n q n S m.③ S n, S2 n S n, S3n S2n成等比数列(S n0 ).(三)不等式1、a b 0 a b ; a b 0a b ; a b 0 a b .2① a b b a ;②a b,b c a c;③ a b a c b c ;、不等式的性质:④ a b,c 0ac bc , a b, c0ac bc ;⑤ a b, c d a c b d ;⑥ a b 0, c d 0ac bd ;⑦a b0a n b n n, n 1 ;⑧ a b 0n a n b n, n 1 .3、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不等式.4、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判别式b24ac000二次函数y ax2bx ca0 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 ax 2bx 有两个相异实数根有两个相等实数根x b x1x2b没有实数根12c 0a0 的根1,22a x x2aax2bx c0x x x1或 x x2x x bR一元二次a02a 不等式的解集ax2bx c0x x1x x2a0若二次项系数为负,先变为正5、设a、b是两个正数,则ab称为正数 a 、b的算术平均数,ab 称为正数 a 、b的2几何平均数.6若 a0, b0,则a b2ab,即abab.、均值不等式定理:27、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a2b22ab a, b R;② ab a2b2a, b R ;220;④ a2b22③ ab a b a0,b a b a,b R .2228x、y 都为正数,则有、极值定理:设⑴若 x y s (和为定值),则当 x y 时,积 xy 取得最大值s2.4⑵若 xy p (积为定值),则当 x y 时,和 x y 取得最小值2p .。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上)一、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一类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正割函数和余割函数。
它们的定义可以通过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得到。
在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以及在物理、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中经常会涉及到三角函数。
1. 正弦函数:正弦函数的定义为:$y=\sinx=\dfrac{\text{对边}}{\text{斜边}}$,其定义域为实数集合,值域为 $[-1,1]$ 。
2. 余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为:$y=\cosx=\dfrac{\text{邻边}}{\text{斜边}}$,其定义域为实数集合,值域为 $[-1,1]$ 。
3. 正切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为:$y=\tanx=\dfrac{\text{对边}}{\text{邻边}}$,当邻边为 $0$ 时,正切函数无定义。
正切函数的定义域为 $\left\{x\midx\ne\dfrac{\pi}{2}+k\pi ,k\in \bold{Z}\right\}$ ,值域为实数集合。
4. 余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为:$y=\cotx=\dfrac{\text{邻边}}{\text{对边}}$,当对边为 $0$ 时,余切函数无定义。
余切函数的定义域为 $\left\{x\mid x\ne k\pi ,k\in \bold{Z}\right\}$ ,值域为实数集合。
5. 正割函数:正割函数的定义为:$y=\secx=\dfrac{\text{斜边}}{\text{邻边}}$ ,当邻边为 $0$ 时,正割函数无定义。
正割函数的定义域为 $\left\{x\midx\ne\dfrac{\pi}{2}+k\pi ,k\in \bold{Z}\right\}$ ,值域为 $(-\infty, -1]\cup [1, +\infty)$ 。
6. 余割函数:余割函数的定义为:$y=\cscx=\dfrac{\text{斜边}}{\text{对边}}$,当对边为 $0$ 时,余割函数无定义。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笔记
必修5第一章 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2sin sin sin a b c R C===A B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A +B +A B . 3、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C S bc ab C ac ∆AB =A ==B . 4、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5、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B =,222cos 2a b c C ab +-=. 6、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222a b c +=,则90C =;②若222a b c +>,则90C <;③若222a b c +<,则90C >.第二章 数列1、数列中n a 与n S 之间的关系:11,(1),(2).n nn S n a S S n -=⎧=⎨-≥⎩(注意通项能否合并)。
2、等差数列: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n a -1-n a =d ,(n ≥2,n ∈N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⑵等差中项:若三数a A b 、、成等差数列2a b A +⇔=⑶通项公式:1(1)n a a n d =+-⑷前n 项和公式:()()11122n n n n n a a S na d -+=+= ⑸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①若()+∈ +=+N q p n m q p n m ,,,,则q p n m a a a a +=+;②在等差数列中,间隔相同的项取出一列数,仍组成等差数列;③数列{}b a n +λ(b ,λ为常数)仍为等差数列;④单调性:{}n a 的公差为d ,则:ⅰ)⇔>0d {}n a 为递增数列;ⅱ)⇔<0d {}n a 为递减数列;ⅲ)⇔=0d {}n a 为常数列;⑤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n a pn q ⇔=+(p,q 是常数)⑥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则k S 、k k S S -2、k k S S 23-… 是等差数列。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高二数学必修五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在高考数学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掌握它们对于学生们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一、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系列数的集合。
在高二数学必修五中,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数学归纳法都是重要的内容。
1.1 数列的概念数列由数项组成,可以用通项公式表示。
数列可以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两种类型,其中有穷数列有有穷项,无穷数列则没有有限的项数。
1.2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保持恒定的数列。
在等差数列中,常用的概念有公差、首项、通项公式等。
常用的解题方法包括求和公式、找规律等。
1.3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保持恒定的数列。
在等比数列中,常用的概念有公比、首项、通项公式等。
解题方法包括求和公式、找规律等。
1.4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数学结论的重要方法。
它由归纳基状和归纳步骤构成,在解决数列问题与证明数学命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描述角度与边长之间关系的一类函数。
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以及它们的倒数函数。
2.1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是描述角度与直角三角形中两个边的比值关系的函数。
在高中数学中,我们常常使用单位圆来定义这两个函数,它们有着周期性与对称性的特点。
2.2 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是描述角度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比值关系的函数。
它们的图像也有着周期性与对称性的特点。
2.3 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函数有许多基本性质,包括周期性、单调性、奇偶性等。
掌握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题。
三、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研究了平面和空间中的几何图形和几何性质与代数关系之间的联系。
本章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向量与坐标、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二次曲线等。
高二数学必修五全套知识点
高二数学必修五全套知识点一、函数的概念函数是用来描述两个集合之间的依赖关系的一种关系。
通常表示为f(x),其中x是自变量,f(x)是因变量,表示x与f(x)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为f(x) = ax^2 + bx + c,其中a、b、c为常数,a≠0。
二次函数的图像为抛物线。
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为ax^2 + bx + c = 0,其中a、b、c为常数,a≠0。
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使用因式分解、配方法、求根公式等方法。
三、三角函数与图像变换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它们与角度的关系是:sinθ = 对边/斜边,cosθ = 邻边/斜边,tanθ = 对边/邻边。
图像变换可以通过平移、伸缩、翻转等操作改变函数图像的位置、形状和方向。
四、数列和数学归纳法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的序列。
常见的数列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来证明数学命题的方法。
它包括基本步骤和归纳假设两部分。
五、概率与统计概率是研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学工具,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常见的概率计算方法有频率法、古典概型、条件概率等。
统计学是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个方面。
六、解析几何解析几何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研究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点、直线、平面的坐标表示以及距离、中点等重要概念的相关性质和定理。
解析几何的常见应用包括直线的相交、圆的切线方程、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
七、导数与微分导数是描述函数变化率的重要工具。
导数的定义是函数f(x)在某一点x处的极限值,记为f'(x)或dy/dx。
微分是指函数在某一点的局部线性近似。
微分的定义是函数f(x)在某一点x处的导数与自变量增量的乘积,记为df(x)或dy。
八、积分与不定积分积分是求解曲线下面的面积、曲线长度、体积等问题的数学工具。
积分的定义是无穷小量的累加过程。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整理【经典最全版】.docx
《必修五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正弦定理1、正眩定理:在一个三角形屮,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眩的比相等,即一纟一=-^一=亠- sin A sin B sinC 正弦定理推论:①~^— = ~^— = ~^ = 2Rsin A sin B sin C®a = 2Rsm A, b = 2Rsin B, c = 2/?sinC @a:b:c = sinA:sinB: sin C ⑤ -------------------sin A sin B sin C sin A + sin B + sinC2、解三角形的概念:一般地,我们把三角形的各个角即他们所对的边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素:三条边(a,b,c )和三个内角(A,B,C ).在三角形中,己知三 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3、正眩泄理确定三角形解的情况(/?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a sin A h sin B a sin A®~ =-—,-=-—,-=-—b sin Bc sin C c sinC b c a+b+c4. 任意三角形而积公式为:=—he sin A = — acsin B = —ah sinC =2 2 21.1.2余弦定理5、余弦定理:三角形屮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 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 2 =b 2 +c 2 - 2bccos A , b 2 = a 2 + c 2 一 2ca cos B, c 2 = a 2 +b 2- lab cos C .6、不常用的三角函数值15° 75° 105° 165°sin erV6-V2 V6+V2 V6 + V2V6 — V24 4 4 4 COS (7V6 + V2V6-V2 —V6 + V2V6+V2 4 4 4 4 tana2-V32 + V3-2-V3-2 + V31.2应用举例(浏览即可)1、 方位角:如图1,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
数学必修5重点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5重点知识点总结一、集合和函数1. 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指具有一定共同性质的个体的总体。
集合可以用大写字母A、B、C等来表示,其中的元素用小写字母a、b、c等来表示。
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数字、字母、图形、颜色等具体的对象。
2. 集合的运算① 并集: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表示为A∪B,表示A和B中所有的元素的集合。
② 交集: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表示为A∩B,表示A和B共有的元素的集合。
③ 补集:集合A的补集,表示为A',表示全集中不属于A的元素的集合。
④ 差集:集合A和集合B的差集,表示为A-B,表示A中有而B中没有的元素的集合。
3. 函数的概念和表示函数是一个对应关系,对于每一个自变量,对应一个因变量。
用f(x)表示,其中f是函数名称,x是自变量,f(x)是因变量。
4. 函数的性质① 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是指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增减规律。
② 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指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对称性。
③ 周期性:函数的周期性是指函数的值在一定的长度内重复出现的规律性。
④ 初等函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平移、伸缩和翻转等基本性质。
二、三角函数1. 角度和弧度角度是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而弧度是用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来表示角的大小,用π来表示。
因此,1弧度等于180/π度。
2. 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① 正弦函数:sinθ = y/r,其中θ是角度,y是对边长度,r是斜边长度。
② 余弦函数:cosθ = x/r,其中θ是角度,x是邻边长度,r是斜边长度。
③ 正切函数:tanθ = y/x,其中θ是角度,y是对边长度,x是邻边长度。
3.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① 正弦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周期函数,呈现上下波动的波形。
它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周期为2π。
② 余弦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周期函数,呈现上下波动的波形。
它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周期为2π。
③ 正切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周期函数,呈现上下波动的波形。
它在每个周期内有无数个极值点。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一、函数与导数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函数的自变量、函数值、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
2. 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代数意义、物理意义以及求导公式。
3. 导数的运算:和、差、积、商的导数运算法则。
4. 泰勒公式:泰勒公式的推导、泰勒公式的应用。
5. 高阶导数:高阶导数的定义、求导及其物理应用。
6. 函数的极值:极值的概念、求极值及其物理应用等。
二、三角函数1. 弧度制:度数制与弧度制的关系、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基本三角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3. 周期性与对称性:三角函数的周期、奇偶性和对称性、三角函数的正负性。
4. 三角函数的运算:三角函数的和、差、积、商等基本公式及其应用。
5. 反三角函数:反正弦函数、反余弦函数、反正切函数等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
三、平面向量1.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定义、向量的长度、方向和单位向量。
2. 向量的运算:向量的加减及其物理意义、数量积和叉积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3. 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坐标、向量的模长公式、向量的夹角及其余弦公式。
4. 平面向量的几何应用:向量表示平面图形、平面向量的线性运动及其相关问题、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应用。
四、立体几何1. 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立体、平面、曲线、点、直线、角、面等基本概念。
2. 立体图形的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和重心的计算方法。
3. 空间向量的几何应用:向量的共面、共线、垂直等相关问题,空间向量与解析几何之间的关系。
4. 空间几何问题的解决技巧:立体几何问题的转化、对称性、相似性等几何思想的运用。
五、概率与统计1. 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事件及其分类、概率的概念、基本概率公式。
2. 条件概率:相互独立事件、条件概率及其公式、事件的相互独立性及其判定。
3. 期望与方差: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期望及其性质、方差及其意义。
4. 统计分析:样本与总体、基本统计学方法、参数与统计量等基本概念,统计分类、频数、频率、直方图、分布图等基本统计图的绘制与分析。
必修5数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5数学知识点总结关于必修5数学知识点总结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
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
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
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
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2、分数指数幂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求函数值域的方法①直接法:从自变量x的范围出发,推出y=f(x)的取值范围,适合于简单的复合函数;②换元法:利用换元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求值域,适合根式内外皆为一次式;③判别式法:运用方程思想,依据二次方程有根,求出y的取值范围;适合分母为二次且∈R的分式;④分离常数:适合分子分母皆为一次式(x有范围限制时要画图);⑤单调性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⑥图象法:二次函数必画草图求其值域;⑦利用对号函数⑧几何意义法:由数形结合,转化距离等求值域。
主要是含绝对值函数1.多面体的结构特征(1)棱柱有两个面相互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平行。
正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直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反之,正棱柱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侧棱垂直于底面,侧面是矩形。
(2)棱锥的底面是任意多边形,侧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的棱锥叫做正棱锥.特别地,各棱均相等的正三棱锥叫正四面体.反过来,正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高一数学必修5知识点3篇
高一数学必修5知识点高一数学必修5知识点:函数与导数函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
在高一数学必修5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等基本函数及其性质。
其中,导数是函数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变化率。
在本篇中,我们将重点讲解函数与导数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一、函数1.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是指形如 y=kx+b 的函数,其中 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k 和 b 是常数,k 称为函数的斜率,b 称为函数的截距。
一次函数是一条直线,其图像为一直线。
2.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指形如 y=ax²+bx+c 的函数,其中 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a、b、c 是常数且a≠0。
二次函数的图像为一条开口朝上或朝下的抛物线。
3.指数函数指数函数是指形如 y=a^x 的函数,其中 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a>0,a≠1。
指数函数的图像为一条逐渐上升(a>1)或下降(0<a<1)的曲线。
4.对数函数对数函数是指形如 y=log_a x 的函数,其中 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a>0,a≠1,x>0。
对数函数的图像为一条逐渐上升(0<a<1)或下降(a>1)的曲线。
二、导数1.导数的定义函数 f(x) 在 x=a 处的导数定义为:f'(a) = lim(x→a) [f(x)-f(a)]/(x-a)导数表示了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变化率。
如果函数在某一点导数存在,则称该点上函数可导;否则称函数在该点不可导。
2.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导数等于函数图像在该点处的切线斜率。
3.导数的基本法则求导数的基本法则包括:常数法则、幂法则、指数法则、对数法则、和差法则、积法则和商法则。
4.导数的应用导数在应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求函数的最值、研究函数的单调性、确定函数的凹凸性等。
以上就是高一数学必修5中函数与导数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函数概念及其运用。
高一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高一数学必修5是一门重要的数学课程,它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一数学必修5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门课程。
一、集合论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是由若干个元素组成的整体。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等。
2. 集合的运算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等。
并集是指将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合并在一起,用符号“∪”表示;交集是指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用符号“∩”表示;差集是指从一个集合中减去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用符号“-”表示;补集是指一个集合中不属于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用符号“-”表示。
3. 集合的运算律集合的运算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和对偶律等。
4. 集合的基本关系和应用集合的基本关系有相等关系、包含关系和互斥关系等。
集合论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概率论、统计学、逻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二、函数1. 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自变量映射到因变量上。
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公式法、图象法和表格法等。
2. 函数的运算函数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复合等。
函数的加法是指将两个函数相加,函数的减法是指将一个函数减去另一个函数,函数的乘法是指将两个函数相乘,函数的除法是指将一个函数除以另一个函数,函数的复合是指将一个函数的输出作为另一个函数的输入。
3. 函数的性质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最值等。
单调性是指函数的增减性质,奇偶性是指函数的对称性质,周期性是指函数在一定区间内重复出现某种规律,最值是指函数在一定区间内取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 反函数和复合函数反函数是指将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对调得到的新函数,复合函数是指将一个函数的输出作为另一个函数的输入得到的新函数。
5. 函数的应用函数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微积分、数学分析、物理学和工程学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第一章、数列一、基本概念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3、数列分类: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10n n a a +-> 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10n n a a +-< 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4、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5、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二、等差数列1、定义:(1)文字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2)符号表示:11(2)(1)n n n n a a d n a a d n -+-=≥-=≥或2、通项公式:若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11n a a n d =+-.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a a n m d =+-;②n ma a d n m-=-.通项公式特点:1()na dn a d =+-),为常数,(m k m kn a n +=是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3、等差中项若三个数a ,A ,b 组成等差数列,则A 称为a 与b 的等差中项.若2a cb +=,则称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即a 、b 、c 成等差数列<=>2a cb +=4、等差数列{}n a 的基本性质),,,(*∈N q p n m 其中 (1)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
(2)d m n a a m n )(-=- (3)m n m n n a a a +-+=2 5、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公式:①()12n n n a a S +=;②()112n n n S na d -=+. 公式特征:21()22nd dS n a n =+-是一个关于n 且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形式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n ∈N ,则()21n n n S n a a +=+,且S S nd -=偶奇,1n n S a S a +=奇偶. 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2121n n S n a -=-,且n S S a -=奇偶,1S nS n =-奇偶 (其中n S na =奇,()1n S n a =-偶).③n S ,2n n S S -,32n n S S -成等差数列. 6、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①定义法:)常数)(*+∈=-N n d a a n n (1⇒{}n a 是等差数列②中项法:)221*++∈+=N n a a a n n n (⇒{}n a 是等差数列③通项公式法:),(为常数b k bkn a n +=⇒{}n a 是等差数列④前n 项和公式法:),(2为常数B A BnAn S n +=⇒{}n a 是等差数列三、等比数列1、定义:(1)文字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2)符号表示:1n na q a +=(常数) 2、通项公式 (1)、若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比是q ,则11n n a a q -=.(2)、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n m a a q-=;②n mnma qa -=. 3、等比中项:在a 与b 中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若2G ab =,则称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注意:a 与b 的等比中项可能是G ±。
4、等比数列性质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 5、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的公式:(1)公式:()()()11111111n nn na q S a q a a qq qq =⎧⎪=-⎨-=≠⎪--⎩. (2)公式特点:()11(1)1n n n n a q k q A Aq qs =-=-=-- (3)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n ∈N ,则S q S =偶奇.②nn m n m S S q S +=+⋅.③n S ,2n n S S -,32n n S S -成等比数列(0n S ≠).6、等比数列判定方法: ①定义法:⇒=+(常数)q a a nn 1{}n a 为等比数列; ②中项法:⇒≠⋅=++)0(221n n n n a a a a {}n a 为等比数列;③通项公式法:⇒⋅=为常数)q k qk a nn ,({}n a 为等比数列;④前n 项和法:⇒-=为常数)(q k q k S nn ,)1({}n a 为等比数列。
四、求通项公式方法①观察、归纳、猜想法求数列通项②应用⎩⎨⎧≥-==-)2()1(11n S S n S a n n n 求数列通项注意: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③累加法: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1()n n a a f n +=+用累加法 ④累乘法: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1()n n a a f n +=用累乘法 ⑤转化为等差法: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1nn n m a p ma a +=+ (m 、p 为常数)⑥转化为等比法: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q pa a n n +=+1。
五、求前n 项和公式方法①公式法:若数列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直接应用求和公式 ②倒序相加法:若数列首尾两项和有规律③乘比错位相加法:通项公式为n n n c a b =(其中n a 为等差数列,n b 为等比数列) ④裂相求和法:通项公式为1111()n n n n n k k b a a d a a ++==-(n a 为等差数列)⑤分组求和第二章、解三角形一、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2sin sin sin a b cR C===A B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sin 2b R B=,sin 2c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C C ++===A +B +A B .3、定理应用范围:(1)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2)已知两角及一边 4、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解的个数判断5、三角形面积公式:sin sin sin 222CS bc ab C ac ∆AB =A ==B . 二、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2、、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222cos 2a c b ac +-B=,222cos 2a b c C ab+-=. 3、余弦定理应用范围:(1)已知三边 (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两边及一角) 4、射影定理:cos cos ,cos cos ,cos cos a b C c B b a C c A c a B b A =+=+=+三、常用公式及结论1、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222a b c +=,则90C =o ;②若222a b c +>,则90C <o ;③若222a b c +<,则90C >o.2、大边对大角A>B <=>a>b <=>sinA>sinB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22222A B C A B CA B C πππ+++++===Cos 22A B C Sin ⎛⎫⎛⎫+= ⎪ ⎪⎝⎭⎝⎭ 4、二倍角公式:2tan 22tan 221tan 222222112Sin Sin Cos Cos Cos Sin Cos Sin ααααααααααα==-=-=-=-;5、两角的和与差公式:()()()()() , S () , S () , C(), C()tan tan tan , T1tan tan ()ta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tan tan , T1tan tan ()αβαβαβαβ--=+-6、辅助角公式第三章、不等式一、比较大小及不等式性质1、比较大小依据: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2、比较大小方法:作差法:步骤①作差 ②变形(常用方法:通分、配方、分子、分母有理化、因式分解等)③定号作商法:0,01,1,1a a aa b a b a b a b b b b >>>⇔>=⇔=<⇔<当时3、不等式的性质: ①a b b a >⇔<;②,a b b c a c >>⇒>;③a b a c b c >⇒+>+;④,0a b c ac bc >>⇒>,,0a b c ac bc ><⇒<;⑤,a b c d a c b d >>⇒+>+;⑥0,0a b c d ac bd >>>>⇒>;⑦()0,1n n a b a b n n >>⇒>∈N >;⑧)0,1a b n n >>⇒>∈N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解法步骤:⑴确定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及根⑵作出对应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 ⑶由函数图象写出相应不等式的解集2、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3、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20ax bx c ++>()0a ≠恒成立条件0240a b ac >∆=-<20axbx c ++<()0a ≠恒成立条件240a ac b <∆=-< 4、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分类讨论:①二次项系数②相应方程是否有根③两根的大小 5、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 分析思路:求根公式法:12x x韦达定理法:①判别式②两根之和③两根之积函数图象法:①判别式②对称轴位置③区间端点函数值基本类型与相应方法: 设)0()(2三、基本不等式1、a 、b 是两个正数,则2a b+称为正数a 、b a 、b 的几何平均数. 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0a >,0b >,则a b +≥,即2a b+≥.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222,a b ab a b R +≥∈;②()22,2a b ab a b R +≤∈;③()20,02a b ab a b +⎛⎫≤>> ⎪⎝⎭;④()222,22a b a b a b R ++⎛⎫≥∈ ⎪⎝⎭.4、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设x 、y 都为正数,则有(1)若x y s +=(和为定值),则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24s .(2)若xy p =(积为定值),则当x y =时,和x y +取得最小值.注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条件:① 正 ② 定 ③ 相等 5、对号函数图像性质(,0)by ax a b x=+>的图像与性质:(1)定义域:{|0}x x ≠;(2)值域:{|y y y ≥≤-或; (3)奇偶性:奇函数;(4)单调性:在区间(,+)-∞∞和上是增函数,在区间[和上为减函数; (5)渐近线:以y 轴和直线y ax =为渐近线;(6)图象:如右图所示五、简单线性规划 1、基本概念①、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②、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③、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 和y 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 y ,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 y 构成的集合.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1)一般,二元一次不等式Ax +By +C >0在平面区域中,表示直线Ax +By +C =0某一侧的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开半平面),且不含边界线.不等式Ax +By +C ≥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线(闭半平面).(2)由几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指各个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3、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断方法:①可在直线Ax +By +C =0的某一侧任取一点,一般取特殊点(x 0,y 0),从Ax 0+By 0+C 的正(或负)来判断Ax +By +C >0(或Ax +By +C <0)所表示的区域.当C ≠0时,常把原点(0,0)作为特殊点. ②也可以利用如下结论判断区域在直线哪一侧:(ⅰ)y >kx +b 表示直线上方的半平面区域;y <kx +b 表示直线下方的半平面区域.(ⅱ)B >0时,Ax +By +C >0表示直线上方区域;Ax +By +C <0表示直线下方区域;B <0时,Ax +By +C <0表示直线上方区域;Ax +By +C >0表示直线下方区域.4.简单线性规划(1)基本概念:目标函数:关于x ,y 的要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函数,如z =x +y ,z =x 2+y 2等.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中的变量所满足的不等式组.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是关于变量的一次函数.线性约束条件:约束条件是关于变量的一次不等式(或等式).线性规划问题: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最优解: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点的坐标,称为问题的最优解.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称为可行解.可行域: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称为可行域.(2)用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①分析并将已知数据列出表格;②确定线性约束条件;③确定线性目标函数;④画出可行域;⑤利用线性目标函数,求出最优解;⑥实际问题需要整数解时,应适当调整确定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