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隐秀篇简注
文心雕龙之隐秀篇译注及导读
《文心雕龙·隐秀》注释、译文及导读刘勰(465-538?),字彦和,祖籍东莞(guǎn)郡莒(jǔ)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南朝梁时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
历任授奉朝请、太末县令、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职,后出家并圆寂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定林寺。
原文及注释译文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1,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yǐng)峻2,是以文之英蕤(ruì)3,有秀有隐。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zhòng zhǐ)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4。
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5:斯乃旧章之懿(yì)绩,才情之嘉会也6。
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7,秘响傍通,伏采潜发8,譬爻(yáo)象之变互体,川渎(dú)之韫(yùn)珠玉也9。
1.心术:运用心思的方法,这里指文章的构思。
文情:指文章的情形,状况。
2.奥:深。
派:支流。
颖:禾苗的末端,泛指苗。
峻:高。
3.英蕤:艳丽的花,喻佳作,美文。
蕤:花草下垂貌。
4.文外:文字直接表明的意思以外。
重旨:隐含的丰富意旨。
独拔:出类拔萃,突出。
5.复意:双重、多种意义。
卓绝:超越突出。
6.懿:美,善。
才情:即才华。
嘉会:美好的会集,指文才的集中表现。
7.体:规格体制,指“隐”的特点。
主:一作“生”。
8.秘响旁通:指以含蓄不露的描写,表达深广丰富的内容。
秘响:暗响,指不显露的意义。
傍通:即旁通,四面通达。
伏采:不显露的文采。
潜发:暗中生发。
9.爻:《易经》中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符号,每卦六爻。
“爻”表示变动。
互体:卦爻的变化形式。
卦爻辞本是一种主观解释,原卦爻辞对所占卜之事难以说通时,便采用“互体”这种灵活的变通办法。
刘勰即以其“取义无常”,来比喻“文外之重旨”可以“秘响旁通”。
渎:江,河。
韫:蕴藏。
文学构思活动遥远广阔,作品的内容也就变化无穷。
源头深远才有支流的产生,根深枝叶就茂盛,所以优秀的作品,有“隐”、“秀”两种特点。
《文心雕龙·隐秀篇》主旨新说(一)
《文心雕龙·隐秀篇》主旨新说(一)【内容提要】刘勰《文心雕龙》卷四十为《隐秀》篇。
由于上篇原文不全,关于《隐秀》篇的主旨或“隐秀”的涵义,历来众说纷纭。
本文在辩析刘勰原着与总结近年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隐秀》篇的主旨是从创作论的角度谈言意关系,或从修辞论的角度来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
“隐秀”问题与“比兴”问题有最密切的联系。
“隐秀”论的提出,也是刘勰针对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有感之发。
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的内在规律的揭示,刘勰的“隐秀”论与他同时代的钟峰的“滋味”论一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意境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隐秀/创作论/修辞论/作品论/比兴/六朝文学一《文心雕龙》卷四十有《隐秀》专篇,在全书的理论结构中属“剖情析采”的重要部分。
但对于本篇部分的文字的真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从现存《文心雕龙》的最早刻本元至历十五年刻本到明历三十七年以前的各种刊本,本篇都缺四百余字。
直至明末,钱功甫据所见宋本钞补了从“澜表方圆”以下至“朔风动秋草”的“朔”字之前的四百多字。
清人纪昀批《文心雕龙》时,断定《隐称》篇补文系明人伪作,纪氏并把他的考证意见著录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五《文心雕龙》的《提要》中。
此后,这一判断长期为人们普遍接受,如近人黄侃,今人范文澜、刘永济、杨明照、王达津等1],均同意纪说,并称这四百字的补问乃明人伪造。
但是,时至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詹yīng@①先生两度撰文,广参博考,力证其真2]。
周汝昌先生也接着着文,经多方考辩,认定这四百字的补文大体上系彦和原文,其言材料凿凿,论证有力3]。
当然,还有一些德高望重、造诣极深的“龙学”专家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一种意味深长的沉默。
总之,《隐秀》补文的真伪问题迄今仍是一个学术公案,如无实物佐证,一时恐难成为定论。
由此也给《隐秀》篇的理论研究留下了遗憾,增加了难度。
关于《隐秀》篇主旨的探讨,自然也就出现了许多意见,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文心雕龙》释意】(四十)文章中隐与秀
【《文心雕龙》释意】(四十)文章中隐与秀第四十章文章中隐与秀(刘勰《文心雕龙·隐秀四十》)文艺工作者的心志胸怀,为何需要高瞻远瞩,才会有文章的深邃奥妙呢?其实,这如同自然现象一样,渊源必流长,深根则叶茂。
自古至今,文章堪称风范者,既需要含蓄深沉,更要有突出亮点。
其中,所谓“含蓄深沉”,既是本文所讲的“隐”,而“突出亮点”就是此处的“秀”。
另外,还有一些说法,例如“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或者“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类似这样说法,无论他们在字词语句上存在怎样差异,究其根本含义,都可以归结一处。
具体到某一篇文章,其中没有明说直陈的言外之意,若能“隐”的恰到好处,不仅需要作者匠心独运,还要避免避讳矫揉造作的涂抹雕琢。
同样,类似点睛之笔的“秀”,如果能够像是信手拈来,即可谓神来之笔,亦可说巧夺天工了。
在以往名人佳作中,尤其堪称经典者,之所以能够把“隐”“秀”运用的恰到好处,关键还是作者须有充分的“德才学识”。
首先,探究并强调“隐”在文章中价值意义,不仅在于行文语句上,需要有一种意味深长和触类旁通的巧妙,而是要求一种能够像心有灵犀一样的直觉感悟和主动发掘。
举例而言,像《周易》中的64个卦象,不仅有“主客卦”的外在意蕴,而且还有“互卦”的内在演变。
在这一点上,犹如川流不息中的沙石俱下,与之伴随的金石玉珠,必定沉浮其中,时隐时现。
《易》卦之中,“实、假、义、用”四象的交相呼应,道尽了世事轮替变迁的必然;同样,在川流不息中间,金石玉珠的沉浮,亦能预示着天地盛衰存亡的因由必然。
所以说,富含“隐”义的佳作,即便外观上,他们千篇一律而波澜不惊,而实质上,其内含着珠光宝气和惊世骇俗的灵气力量,不仅可使懂得鉴赏者玩味无穷中沉思熟虑,甚至令其百读不厌而猛醒达观。
再看“秀”的特色,如同碧波中泛起的浪花,又像山峦间凸显的奇峰。
在形象景观上,婉如纤手丽曲,不但赏心悦目,而且相得益彰;亦如远山岚光,恰似靓女粉黛,堪称蓬荜生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文心雕龙》是东晋王士祯所著的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共分六十篇,叙述了从先秦到西晋各个时代的文学成就和文学风格。
《文心雕龙》之“隐秀”是其中一篇,它深入阐释了隐秀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解读。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之“隐秀”进行深入探讨,解读其含义及意义。
隐秀,是文心雕龙里一个非常重要且细致的文学理论。
所谓“隐”,指的是含蓄,不显露出来;所谓“秀”,则是指闪光灿烂,具有艺术价值。
隐秀之间,是指在作品中,隐藏着一种美好的东西,不张扬,不直接表现。
这种美好的东西,平时并不显露出来,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味,去发掘。
从而体现出一种含蓄的美,一种让人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的美。
这也是隐秀文学的特点,也是隐秀之美所在。
在《文心雕龙》中,“隐秀”构成了文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王士祯认为,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之美不在明示,而在于隐而不露,寓而不发。
他强调了文辞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华美的词藻堆砌,而在于情感的真切表达和意境的含蓄塑造。
他以诸多文学作品为例论证了这一观点,其中包括了《诗经》《楚辞》《汉乐府》等。
隐秀,对于王士祯而言,不仅是一种文学审美观,更是一种品格追求,使得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之外,还能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进而教化人心,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实际文学创作中,隐秀理论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诗歌和散文尤其是偏爱隐秀之美,诸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其间处处运用隐秀的手法,将作者心中的秋思和对人生的思考透过关键点细腻地体现,令人回味无穷。
隐秀之美通过含蓄的方式诉诸人心,不但不失“秀”,反而更具深远的艺术魅力。
在后来的文学批评中,隐秀也成为评价一部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文学创作上仍不断地被探讨和运用。
值得一提的是,《文心雕龙》之“隐秀”所阐述的理论并非孤立存在,它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的某种特质,即那种含蓄、不直接吐露的审美观。
如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竹枝词》中的“置酒正在狂歌处,八面娇羞,勝似春风”;唐代杜牧的《登高》中“人生不能再得之美,尽欲隐而无所隐”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隐秀”这一审美理念。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经典,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奠基之作。
“隐秀”是其一种审美标准,隐者之美,犹秀出于山林之间,不为人所知。
在《文心雕龙》中,“隐秀”被赞誉为一种高深的审美情趣,隐秀之美,表现出文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追求。
《文心雕龙》对“隐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鉴赏思想和文学批评方法。
我们需要了解“隐秀”的内涵。
在《文心雕龙》中,“隐秀”一词的首次出现在第九回“隐秀”一章中。
文章提到:“才器隐秀者,必灵机秀逸。
”隐秀一词的所蕴涵的意义,被简洁地概括为“才器隐秀者,必灵机秀逸”,“隐”即“才”,“秀”即“器”,“灵”即“秀”,“机”即“逸”,由此可以看出,“隐秀”一词的内涵是指文学作品的才情秀逸,而这种才情秀逸又是在某种程度上隐藏在作品之中的。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隐秀”之美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趣和审美情趣,是文学作品中深藏的高超才情和高尚情操。
“隐秀”代表了文人的审美追求。
在《文心雕龙》中,“隐秀”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审美标准,是文人在审美活动中所追求的审美目标和审美标准。
文人在塑造文学形象、讲究文学技巧、追求文学境界时,就要注重“隐秀”之美,注重文学作品的内涵深度和造境灵机。
《文心雕龙》认为,“隐秀”之美是文学作品所应该追求的审美性质,是文学创作所应该追求的审美标准。
“隐秀”代表了文人对于文学审美的高度追求和对于文学作品的高度要求。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隐秀”呈现了作品价值的内核。
在《文心雕龙》中,“隐秀”被视为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被视为文学作品的审美精华和审美魅力。
文学作品要想成为伟大的作品,就要具备“隐秀”的美。
只有具备了“隐秀”的美,文学作品才能彰显出其内在的高雅品位和高尚气质。
《文心雕龙》强调,“隐秀”是文学作品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学作品价值的内在核心。
“隐秀”不仅是文学审美的标准,更是文学作品价值的内核所在。
文学批评家刘勰对“隐秀”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本修辞学文集,分为四卷,共五十二篇。
其中“隐秀”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卷中的一篇篇名,下面将对“隐秀”的含义进行解释。
“隐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修辞技巧之一。
在文章中,刘勰将“隐秀”
与晦涩难解之语进行对比。
他认为文章应当具备丰富的内涵、形象生动的描写以及叙述的
流畅清晰。
而其中的“隐秀”则是通过字词的巧妙运用,让读者在一开始可能难以理解的
地方,通过暗示与隐喻来激发读者的理解与联想,进一步增加文章的内涵与艺术性。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隐秀”的运用。
比如他引用了晋朝
文学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中就包
含了“菊花如此美好”,并通过“悠然见南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惬意之情。
从表面上看,这句诗只是在描述采菊人的动作和周围环境,但通过对字句的运用,读者可
以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达到“隐秀”的修辞效果。
刘勰所提出的“隐秀”并不是为了增加文章的复杂度或为了追求华丽的形式,而是为
了增加文章的内涵与韵味,以及引起读者共鸣的艺术效果。
通过字词的巧妙运用,读者可
以在阅读过程中体悟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愉悦与启迪。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是一本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全书分为六卷。
其中第五卷主要讲述了修辞技巧,包括各种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在这些修辞手法中,有一个叫做“隐秀”的手法,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它的含义和用法。
“隐秀”一词在《文心雕龙》中出现多次,例如:“文章或露或隐,或显或秀,或明或暗,或出或入,或尽或减,或长或短,或泰或否,俱在情理之中,未可胜纪。
然以箴规谏误者,则一曝十寒,实隐而不秀,无如寂寞而已。
”这里“隐秀”指的是文章构思上的隐蔽和展示,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如何运用这种技巧,就会让自己的文章平庸无味。
“隐秀”手法是指在文章中通过隐晦或明示的方式展现出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使用这种手法:
1.隐晦暗示。
使用暗示的方式,不直接点明某个人或事,让读者自行推断。
2.有所保留。
在文章中不透露所有信息,只透露一部分,让读者去寻找更多的信息。
3.极言缄默。
通过不表态的方式,只是提供一系列事件、人物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做解释。
4.咄咄逼人。
使用比喻,暗示特定的人群,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通过运用“隐秀”这个手法,可以让文章的表达更加深刻,思想更加丰富。
而要想运用好“隐秀”手法,需要有一定的思维敏锐和灵性。
只有在用心体验事物,用心品味,才能把思想深藏精微,将所想所思娓娓道来。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1. 引言1.1 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著名作家刘勰所著的文学批评巨著,其中有关“隐秀”的议论尤为精彩。
隐秀作为文学修辞手法的一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运用。
隐秀既是一种修辞技巧,又是一种文学意象的表现,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和感染力。
通过对《文心雕龙》中关于“隐秀”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这一文学现象的特点、作用、分类、体现和意义,从而拓展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并且启发我们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运用隐秀这一修辞手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系统阐述《文心雕龙》中关于“隐秀”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深入探讨古代文学中的这一重要议题。
【概述】1.2 隐秀的定义隐秀,作为《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文学作品中隐藏、含蓄的美感和情感。
在古代文学中,隐秀往往被视为一种高贵、典雅的审美情趣,代表着一种不张扬、内敛的文学风格。
而《文心雕龙》中对隐秀的定义更是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隐秀是一种审美情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达到意蕴丰富、意境深远的效果。
隐秀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表面形式上,更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现。
它要求作家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修辞手法,将情感与意义融于文字之中,让读者在品读作品时感受到深层次的内涵。
隐秀不是简单的隐晦,而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表现方式,是一种超越表面的精神追求。
隐秀是一种表现文学作品内在美感和情感的手法,是一种含蓄、深沉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隐秀的深入理解和悉心钻研,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价值。
【字数:243】2. 正文2.1 隐秀的特点隐秀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隐秀具有隐蔽性和微妙性的特点。
所谓隐蔽性,即是指在文章中并不直接点明的意象或意义,需要读者通过细致品味和体察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
而微妙性则表现为隐秀所蕴含的意义通常是微妙而深刻的,不是一目了然就可以理解的。
隐秀具有诗意和含蓄的特点。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是中国唐代文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艺批评著作,其中提到了许多文学
术语。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隐秀”,本文将对其进行解释。
“隐秀”一词,乃是“隐秀之旨”的缩写,是“暗隐而有秀出之意”的意思。
这个概
念在《文心雕龙》中主要用来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
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隐秀有两种表现方式。
一种是“显秀而隐”,即把优美的表达
方式隐藏在普通的文句中,使读者感受不到作者故意追求艺术效果的痕迹。
这种表现方式
让人感觉作者并没有过分强调自己的才华,而是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其文学造诣。
另一种表现方式是“隐而不显”,这种方式更注重创造一种潜在的美、一种潜在的思
想深度,要求读者对作者的意图有一定的推理和领悟能力。
这种表现方式更注重对读者的
挑战和启发,让读者从潜意识中产生共鸣,尝试理解作品的内在美和精神内涵。
在创作上,隐秀要求作者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感性洞察力。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人生观念融入到作品中,通过合理的语言运用和构思,使作品内在的美丽和思
想深度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总之,“隐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术语,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现代文学的创作都
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感性化的理解,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探索
了文学的内在精神和美学价值,在文学领域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是北魏时期的文学家刘勰所著,是一部论文的集合,其中包括了对诗、赋、文、曲、小品等文学形式的评论和鉴赏。
在《文心雕龙》中,有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与技巧的阐释,其中就包括了“隐秀”这一概念。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中关于“隐秀”的释义进行介绍和分析,探讨其在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隐秀”这一概念在《文心雕龙》中的具体释义。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他指出“隐”是指隐藏,不显露;“秀”是指美好、出众。
“隐秀”指的是在作品中运用一些不显露的手法,来表现出作者的才情和功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隐秀”要求作品不露锋芒,不刻意张扬,而是通过一些微妙的笔墨、情节安排或者言语文字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才能和作品的魅力。
从这个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隐秀”是一种文学创作上的技巧和境界。
在古代文学创作中,很多作家都注重表现“隐秀”的功力,他们通过一些不显眼的手法,来体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作品的内涵。
这种技巧不仅能让作品显得更加深刻和有内涵,还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乐趣和品味,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来进一步理解“隐秀”的含义。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引用了一些古代文学作品来说明“隐秀”的运用。
比如他引用了李白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夜四五花,明夜共辉光。
”这里的“参与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句诗似乎只是在表达作者对于月亮的赞美和自己对月亮的情感,但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里面蕴含了很多隐秀的技巧,比如“参与商”可以被理解为指古代星宿的名称,从而暗示了作者对于历史的倾慕和对于自己命运的虚无感。
这样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启迪人的思考,这正是“隐秀”所要表现的功力。
我们可以谈谈“隐秀”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虽然《文心雕龙》是在古代的著作,但是其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技巧的探讨,对于当代文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心雕龙.隐秀
文心雕龙·隐秀第四十】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
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
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
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
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
彼波起辞间,是谓之秀。
纤手丽音,宛乎逸态,若远山之浮烟霭,娈女之靓容华。
然烟霭天成,不劳于妆点;容华格定,无待于裁熔;深浅而各奇,穠纤而俱妙,若挥之则有馀,而揽之则不足矣。
夫立意之士,务欲造奇,每驰心于玄默之表;工辞之人,必欲臻美,恒匿思于佳丽之乡。
呕心吐胆,不足语穷;锻岁炼年,奚能喻苦?故能藏颖词间,昏迷于庸目;露锋文外,惊绝乎妙心。
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英锐者抱秀而心悦。
譬诸裁云制霞,不让乎天工;斫卉刻葩,有同乎神匠矣。
若篇中乏隐,等宿儒之无学,或一叩而语穷,句间鲜秀,如巨室之少珍,若百诘而色沮:斯并不足于才思,而亦有愧于文辞矣。
将欲征隐,聊可指篇∶古诗之离别,乐府之长城,词怨旨深,而复兼乎比兴。
陈思之《黄雀》,公干之《青松》,格刚才劲,而并长于讽谕。
叔夜之《赠行》,嗣宗之《咏怀》,境玄思澹,而独得乎优闲。
士衡之疏放,彭泽之豪逸,心密语澄,而俱适乎壮采。
如欲辨秀,亦惟摘句“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意凄而词婉,此匹妇之无聊也;“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志高而言壮,此丈夫之不遂也;“东西安所之,徘徊以旁皇”,心孤而情惧,此闺房之悲极也;“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气寒而事伤,此羁旅之怨曲也。
凡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
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课也。
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
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
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曜树,浅而炜烨。
隐篇所以照文苑,秀句所以侈翰林,盖以此也。
论《文心雕龙·隐秀》释义
论《文心雕龙隐秀》释义蒋浩伟【摘要】《文心雕龙·隐秀》的释义,一直以来诸家各有论断,大体可分为修辞手法、文体风格、审美风格、审美意象、哲学思维五个维度上的释义.这五类释义看似差别甚大,但都隐涵着一个基础,即《易经》卦象体系中蕴含的无穷意义与有限呈现方式间的有机关系.把此"象意"结构关系落实到《文心雕龙》的"文"之论域中,"隐"可看作文外之意,"秀"可看作"隐"的显附呈现,前者落实于文章总体的风貌,后者落实于局部的修辞手法或形象,如此生成一个主导性的关联意义场域,容纳多元意义,让"隐秀"之义"有秀有隐".【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6)003【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言意结构【作者】蒋浩伟【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文心雕龙》第四十篇《隐秀》是一篇残篇[1]562-566。
诸家考证认为,明代之后的四百字补文虽不是刘勰原文,但剩下的篇幅大体可信[2]。
正因此篇缺失甚多,对残篇的解读,各家差异颇大。
关于《隐秀》篇的释义,卢永璘先生在《关于〈文心雕龙—隐秀〉诸家释义的断想》中归纳出了四种释义,认为修辞之释义比较贴合刘勰的本意,其余释义都有所缺陷[3]。
卢文部分论证颇有说服力,但对“隐秀”释义的总结和反思仍有所欠缺,修辞释义本身也有不恰当之处。
其实,四种释义是从四种角度去看待“隐秀”而造成的差异,单纯地把其一二种释义作为刘勰本意,并不能完全消除各种释义内部的合理因素,也就不可能解决种种释义间的矛盾。
重要的则是分清各释义间的理路根源和层次,既不使各层次之间相互混淆、冲突,又能够使“隐秀”之义保持阐释的张力,而不至于陷入封闭的“死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是我国传统文艺批评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千古文学批评之宝库”。
其中,对于文学作品中的“隐秀”一词,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释。
首先,“隐”是指隐藏、不露出来的意思,而“秀”则是指优秀、出众的意思。
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则是指表现得不太张扬,但却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情况。
对于“隐秀”,《文心雕龙》的解释是“显而不眼,异而不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品中的某些特点很显著、很明显,但是并不直接表现出来,需要读者仔细品味、领会。
这样的特点有些与普通作品相同,但有些则超越了普通作品的水平,为读者带来了更深入的感受和理解。
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表现“隐秀”的手法多种多样。
比如,有些作品在描述人物情感时,并不直接提及,而是通过环境氛围、语言气氛等方面的描写,来暗示人物的感情变化或内心想法。
有些作品的主题也并不是明显的,需要读者通过细心观察和思考,方能发现其中的深意。
除此之外,一些文学作品还表现出了“隐秀”在形式上的特点。
比如,某些诗歌在表现主题时,并不遵循传统的韵律、格律等规则,却通过自由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某些小说则采用了复杂的叙述结构和风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联想和理解。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隐秀”是一种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学现象。
它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阅读素养和观察能力,同时也需要文学作品本身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真正达到“显而不眼,异而不见”的境界。
文心雕龙隐秀的理解
文心雕龙隐秀的理解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文心雕龙》里超有意思的“隐秀”。
你说这“隐秀”啊,就好像是一道神秘又迷人的光。
它不是那种直直照在你脸上,让你一下子就看清一切的光,而是那种若隐若现,得你去用心感受、去探寻的奇妙光芒。
想象一下,一篇好文章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隐”呢,就是那画卷中隐隐约约的部分,它不是直白地告诉你一切,而是给你留了些悬念,让你自己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那背后的深意。
就好比你看那远处的山峦,云雾缭绕,你知道那后面肯定有什么,但具体是什么呢,就得你自己去想象啦!这多有意思呀,对吧?而“秀”呢,就像是画卷中那最耀眼、最吸引人的部分。
它一下子就能抓住你的眼球,让你惊叹不已。
这可能是一个特别精彩的描写,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观点,或者是一个能深深打动你的情感表达。
比如说,有的文章一读,哇,那精彩的语句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一样,一下子就把你吸引住了。
但同时呢,它又有很多地方让你觉得好像没那么简单,还藏着些什么,这就是“隐秀”的魅力呀!咱们平时写文章,不也得追求这个“隐秀”吗?不能啥都一股脑儿地倒出来,得留点儿余地,让读者也能参与进来,和你一起在文章的世界里探索。
也不能通篇平平淡淡,总得有点儿出彩的地方,让读者眼前一亮呀!你看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不都是“隐秀”的完美体现吗?它们既能让你沉浸其中,感受那无尽的韵味,又能时不时地给你个惊喜,让你感叹作者的才华。
所以呀,咱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个“隐秀”,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让自己的文章也能像那神秘又迷人的光一样,吸引着别人,让他们忍不住一读再读。
咱可不能小看了这“隐秀”,它可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呢!要是一篇文章没有了“隐”,那多无趣呀,就像一眼就能看到底的小水坑,没啥意思。
要是没有了“秀”,那更是平淡无奇,谁会愿意多看两眼呢?总之呢,“隐秀”就像是写作的魔法,能让普通的文字变得神奇起来。
咱可得好好掌握这个魔法,让咱的文章变得更加精彩,更加吸引人!这就是我对《文心雕龙》隐秀的理解啦,你们觉得呢?。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文论著作,被誉为中国文艺批评的经典之作。
全书共分八十篇,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修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剖析。
“隐秀”作为其中一篇,是刘勰探讨文学修养中虚实相合的理论的重要篇章。
下面我就来详细解释一下“隐秀”的意义。
“隐秀”二字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并没有具体的释义,但根据上下文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它的意义。
在《隐秀》一篇中,刘勰以“无为而治”、“养育隆秀”等比喻来表达他关于文学修养的思考。
“隐秀”指的是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虚实相合的手法,既能展示作品的内在品质,又能突出其外在凝练的表现形式。
“隐”,意指隐藏、深藏,并且强调内在的质量。
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一方面要具备内在的丰富性、深度和内涵,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技巧手法来展现出这种内在的质量。
“秀”,则指的是表现、展示,特指外在的华美形式。
文学作品必须要在形式上表达出它的内在之美,才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中的“隐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在虚实相合的基础上,作品才能使读者深受触动。
在他看来,太过表面化的作品只注重外在的华丽,没有内在的修养,是没有真正价值的。
而刻意追求内在的作品则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吸引读者。
只有将内在的秀丽与外在的隐约相结合,才能使作品更加完美。
刘勰在《隐秀》一篇中,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隐秀”的原则。
他提到了文学中的对偶、意象和象征等技巧,以及从文字、章法到形式结构的变化,都是运用“隐秀”原则的例证。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刘勰在《隐秀》一篇中主张以适当的手法展现作品的内在品质,从而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还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刘勰在《隐秀》一篇中,以“隐秀”二字来描述文学创作中虚实相合的原则。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在形式和内涵上相融合,通过适当的手法将作品的内在美与外在形式相结合,使作品更有魅力和感染力。
这一原则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由刘勰所著。
书中提及了大量的文学术语和修辞手法,其中之一就是“隐秀”。
在《文心雕龙》中,隐秀一词用来描述作品中的隐晦与含蓄之美,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手法。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剖析《文心雕龙》中对隐秀的释义。
从隐秀的内涵来说,《文心雕龙》中所述的隐秀,并不是指简单的隐晦,而是隐晦之中所蕴含的含蓄与美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文有显而有隐, 显则愈其名, 隐则盛其实, 是以隐工美矣。
”可见,隐秀不仅是指文字中的含蓄和不露声色,更是指在这种含蓄中所体现出的真实之美。
从隐秀的表现形式来看,《文心雕龙》中对隐秀的释义主要包括了“隐而不言”和“隐而言之”两种表现形式。
所谓“隐而不言”,是指作品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意思,而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暗示和提示来表达。
而“隐而言之”则是指作品中通过表面意思的隐晦表达来呈现更深层次的含义。
这种通过隐秀手法表达深刻内涵的表现形式,正是《文心雕龙》所提倡的文学修辞之美。
从隐秀的运用技巧来看,《文心雕龙》中对隐秀的释义涉及了丰富多彩的运用技巧。
刘勰提出了建议作者在创作中运用“直言而无文,意不在辞”、“晦而可喻,足以为文”等技巧,即通过直言而不着辞的手法来表达意蕴,通过隐晦而可喻的技巧来形成文章的文学韵味。
这些技巧的运用,正是体现了隐秀这一修辞手法的多样性和美学价值。
从隐秀的审美意义来看,《文心雕龙》中对隐秀的释义强调了其在文学创作中所具有的审美意义。
刘勰认为,隐秀是一种可以增添作品美感的修辞手法,能够让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隐秀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更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文心雕龙》中对隐秀的释义不仅包括了隐秀的内涵、表现形式、运用技巧和审美意义,更是从多个角度全面阐释了隐秀这一文学修辞手法的美学价值和运用意义。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文心雕龙》中的观点和理论,深入挖掘隐秀的魅力,运用好隐秀这一修辞手法,创作出更具有内涵和美感的作品。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这部著作以其精辟的见解和深刻的文学批评而闻名于世。
“隐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文学批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文心雕龙》中“隐秀”一词的释义和作用入手,探讨其在文学审美中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隐秀”的字面意思。
“隐”即隐藏、不显露的意思,“秀”即优美、出众的意思。
“隐秀”可以理解为隐藏在深处而又优美不凡的意思。
而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隐秀”这一概念应用于文学批评中,并赋予了它更加丰富的内涵。
在《文心雕龙》中,“隐秀”主要是指作品中那些隐藏深处却又极具魅力和气韵的部分。
刘勰认为,一篇文章如果只注重表面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而忽略了内在的深度和内涵,那么就会失去其真正的魅力和韵味。
他提出了“隐秀”这一概念,强调在文学创作中应该注重内在的秀美和内涵的深度。
作品之所以能够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在于其表面的华丽和绚丽,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妙之处。
“隐秀”作为文学审美的重要标准,对于评判一篇作品的优劣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刘勰看来,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既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又能够打动人的心灵。
而这种打动人的心灵的魅力,恰恰是隐藏在作品深处的“隐秀”所带来的。
一个作品如果只是在表面上追求华丽的形式,而忽略了其中的内在内涵,那么就失去了真正的艺术价值。
在文学创作和评价中,必须要重视作品中的“隐秀”之处,才能全面而准确地评判一篇作品的价值。
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作家们也常常会注重作品中的“隐秀”之处。
他们通过精心的构思和细腻的描写,将作品中的内在深度和韵味展现出来,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这种“隐秀”的创作方式,将使作品在阅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更加持久的美感。
“隐秀”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作品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
从《文心雕龙》中的“隐秀”一词,我们可以看到刘勰对于文学审美的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解。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刘勰所撰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共分六十篇。
“隐秀”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文学创作中关于“隐秀”的一些深入思考和探讨。
下面就对《文心雕龙》之“隐秀”进行释义。
“隐秀”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文学作品中有意或无意地隐藏着或表现着一些优美、美好的意境或情感,并将其渗透到文字之中。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情感是可以被读者所感受到的,而这种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又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共鸣。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隐藏之美不仅仅是在于情感的表达,更是要通过艺术手法来凸显其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其隐秀之美。
在对“隐秀”的探讨中,刘勰提到了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比如表情、声谱、意境等。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不仅仅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还可以通过一些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现出来。
他认为当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做到自然、无为而有策,像悠然自得的仙人一般,创造出的作品就会具有一种超然的美感。
刘勰还提到了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意境是其灵魂所在,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的最终归宿。
他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意境的重要性,夏天的景色可以通过描写清凉、绿意盎然的山水来表现出来,而冬天的景色则可以通过描写银装素裹、寒气袭人的冰雪世界来表现出来。
他认为,只有将这些景色与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具有深度和内涵的意境,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
刘勰在“隐秀”的探讨中提到了修辞手法和韵律的运用。
他认为,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使作品具有隐秀之美的重要手段。
他举了一些修辞手法的例子,比如比喻、夸张、对仗等,来说明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他还提到了韵律的运用对于文学作品的意境和美感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文心雕龙》之“隐秀”的释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刘勰对于文学作品中的“隐秀”之美的一些深入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要有情感的表达,还要通过艺术手法来凸显其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其隐秀之美。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
《文心雕龙》之“隐秀”释义《文心雕龙》是中国传统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唐代文学家刘复编撰而成。
关于隐秀的释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心雕龙》中关于隐秀的释义,解析它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我们来看一下《文心雕龙》中对隐秀的原始定义。
隐秀,顾名思义就是隐藏在美景之中的隐逸之士。
在《文心雕龙》中,隐秀的含义不仅仅是指隐居山林的隐逸之士,更是指那些在人世间不显露身份和才情的文人。
在这样的定义下,隐秀既指代了一种生活态度,也指向了一种文学手法。
隐秀这一概念,首先反映了唐代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一种隐遁风潮。
在唐代文人眼中,世道混乱、政局动荡,这些士大夫纷纷选择隐居于深山密林之中,避开世俗纷扰,追求心灵的宁静。
他们在清幽的山水之间,饱览自然美景,陶冶情操,通过隐而不露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精神境界。
《文心雕龙》中对隐秀的描述,也是对当时文人的一种观念和情感的反映。
隐秀这一概念还蕴含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境界和创作手法。
在《文心雕龙》中,隐秀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文学追求。
文学家们通过隐秀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文学造诣和情感,将自己的才情和志向隐藏在华美的文字之中,不露锋芒,不张扬自己的才华,而是通过细腻的表达和含蓄的情感,展现出自己的文学魅力。
《文心雕龙》中对隐秀的定义不仅限于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学审美的追求。
在当今文学创作中,隐秀这一概念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学创作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文学创作中,不难发现有一些作品过于张扬和浮夸,缺乏内在的含蓄和深度,从而影响了作品的内在品质。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文心雕龙》中对隐秀的定义和理念,强调含蓄和独特的内在气质,通过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对话,展现出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从而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质。
隐秀这一概念也可以引导当代文学创作走向更加深刻和宽广的发展方向。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层面的扩展,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追求也在不断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隐秀篇》简注
王术臻 2012-5-23
一
夫心术之动远矣1,文情之变深矣2,源奥而派生3,根盛而颖峻4,是以文之英蕤5,有秀有隐。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6;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7。
隐以复意为工8,秀以卓绝为巧9,斯乃旧章之懿绩10,才情之嘉会也11。
夫隐之为体12,义生文外13,祕响旁通14,伏采潜发15,譬爻象之变互体16,川渎之韫珠玉也17。
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18;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19。
(以下残缺四百零一字。
明人所补者,不再出注。
)
〔注释〕1心术:心思运行。
《情采》篇曾说:“心术既形,英华乃赡。
”2文情:文理结构,指作品的内容。
3奥:深。
派:支流。
4颖:禾苗的末端。
峻:高。
5蕤:花草下垂貌。
这里和“英”字连用,都指花,以喻文章的华美。
陆机《文赋》:“播芳蕤之馥馥。
”6文外:文字以外。
重旨:复杂的含意。
范文澜注:“辞约而义富,含味无穷,陆士衡云文外曲致,此隐之谓也。
”7独拔:突出挺拔的文句。
《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李善注:“以文喻马也。
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而益明也。
”“篇中之独拔”,和“一篇之警策”意近。
8复意:多重意义。
“复”是衣有表、里,以喻文有内外。
9卓绝:特出。
10懿(yì):美,善。
11才情:即才华。
嘉会:美好的会集,喻指文才的集中表现。
12体:规格体制,指“隐”的特点。
13生:一作“主”。
14祕响:暗响。
旁通:四面通达。
“秘响旁通”
指以含蓄不露的描写,表达深广丰富的内容。
清代谭献在《复堂词录叙》中对这种艺术方法有进一步发挥:“又其为体,固不必与庄语(正论)也,而后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发,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15伏采:不显露的文采。
潜发:暗中生发。
16爻(yáo):《易经》中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符号,每卦六爻。
如乾卦是“”,坤卦是“”等。
“爻”表示变动。
《周易·系辞上》:“爻者,言乎变者也。
”互体:卦爻的变化形式。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侯使筮(shì)之,遇《观》之《否》。
”孔颖达疏:“《易》之为书,揲蓍求爻,重爻为卦。
爻有七、八、九、六,其七、八者,六爻并皆不变。
……其九、六者,当爻有变,……是六爻皆有变象。
二至四,三至五,两体交互各成一卦,先儒谓之互体。
圣人随其义而论之,或取互体,言其取义为(无)常也。
”卦爻辞本是一种随心所欲的主观解释,“互体”更是一种灵活的变通办法;原卦爻辞对所占卜之事难以说通,便取“互体”。
刘勰即以其“取义无常”,来比喻“文外之重旨”可以“秘响旁通”。
17渎(dú):江,河。
韫(yùn):蕴藏。
18四象:《周易·系辞上》:“《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孔疏引庄氏云:“四象,谓六十四卦之中,有实象、有假象、有义象、有用象,为四象也。
”《征圣》篇说“四象精义以曲隐”,这里即用其意。
19澜表方圆:《淮南子·地形训》:“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
”
二
“朔风动秋草49,边马有归心”,气寒而事伤,此羁旅之怨曲也50。
〔注释〕49“朔风”二句:是西晋诗人王讚《杂诗》的头两句。
朔风:北风,寒风。
50羁(jī)旅:长期旅居外乡。
羁:停留。
三
凡文集胜篇1,不盈十一2;篇章秀句,裁可百二3,并思合而自逢4,非研虑之所课也5。
或有晦塞为深6,虽奥非隐;雕削取巧7,虽美非秀矣。
故自然会妙8,譬卉木之耀英华9;润色致美10,譬缯帛之染朱绿11。
朱绿染缯,深而繁鲜12;英华耀树13,浅而炜烨14,秀句所以照文苑15,盖以此也16。
〔注释〕1胜篇:优异的篇章。
2盈:满。
十一:十分之一。
3裁:仅。
百二:百分之二。
4合:符合,适合。
逢:遇合。
5研虑:《神思》篇曾说:“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
”这里指进行长时地细致思考。
课:责求。
6晦塞:隐晦不通达。
7雕削:即雕琢。
8会:合。
9耀:显,明。
英华:草木之美者。
10润色:润,饰也。
增美其辞,使有文采可观。
这里和上句“自然会妙”相对,是承“雕削取巧”之意而来。
11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12繁鲜:鲜丽过分,仍是和“自然会妙”相对而言。
繁:多,侈。
全书用“繁采”、“繁华”、“繁缛”、“繁诡”等,多是贬抑之词。
《物色》:“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13耀:照耀。
14炜烨(wěi yè):光采鲜明。
15文苑:文坛。
16此:指合于自然。
四
赞曰:深文隐蔚1,余味曲包2。
辞生互体3,有似变爻。
言之秀矣,万虑一交4。
动心惊耳,逸响笙匏5。
〔注释〕1深文:深厚繁复之文理,指“隐”。
“隐以复意为工”,故称深文。
隐蔚:即前面所说的“伏采”。
蔚:草木繁盛,引申指文采之盛。
2曲:隐曲。
3“辞生互体”二句:指意义深富而含蓄的文辞,也像《周易》卦爻的变化一样,可以产生“取义无常”的作用。
4万虑一交:经过千万次构思而偶然获致的(秀句)。
交:会,合。
照应上文“篇章秀句,裁可百二”之意。
5逸响:超逸之声,指声音的不同凡响。
笙匏(shēng páo):乐器名。
土制曰埙(xūn),匏制曰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