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复习第五章人口与环境时人口迁移习题人教版
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习:人口迁移含答案
2020 届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习:人口迁徙含答案专题:人口迁徙一、选择题(一)读影响人口迁徙的主要要素表示图达成1--2 题。
1、新疆 8~10 月能大批吸引民工迁入采摘西红柿和棉花的原由是( )A.①B.②C.③D.④2、结合国难民署公布报告说迄今逃到黎巴嫩追求难民身份的叙利亚人已达33.6 万。
此次难民外迁的主导要素是( )A.①B.④C.③D.⑤【参照答案】 1---2、C D【分析】 :第 1 题民工大批迁入新疆是经济要素。
第 2 题老百姓为闪避战争灾害而外迁主导要素是战争。
(二)以下图分别为1978~2010 年,甲、乙、丙、丁四地域人口改动状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徙的要素图。
读图回答1--2 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乙、丁两地人口增添速度日趋迟缓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停增添C.乙地域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D.丁地域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加2、图中最可能反应目前山东半岛人口改动状况及原由的是()A.甲②⑥B.乙④⑤C.丙①④D.丁①③分析:第 1 题,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添率降落,迁徙差额率奉上涨趋向。
第 2 题,山东半岛天气适合,经济发展快速,人口机械增添较快,但自然增添率较低。
答案: D.D(三)读某地域人口自然增添率与人口迁入率 (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达成 1~2 题。
1.该地域人口增添率最高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2.③~④时期人口迁入率降落的原由,最有可能是()A.该城市环境质量降落B.该城市家产升级和转移C.该城市房价增添快D.该城市经济水平连续降落分析: 1.C 2.B第 1 题,人口增添率等于人口自然增添率与人口迁入率之和,图示③时期两者之和最大。
第 2 题,人口迁徙的主要要素是经济要素,即经济收入和就业。
图示③~④时期,该地人口自然增添率为负值,一般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入率降落,可能是该城市进行家产升级,把一些劳动密集型公司转移到其余地域,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人口迁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人口迁移一、选择题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A.A地和B地B.A地和C地C.B地和C地D.B地和D地2.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A.经济落后B.政策因素C.社会因素D.环境变迁解析:1.A 2.A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B两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两地的人口迁移差额都为正值,因而可能为发达国家。
第2题,D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其可能为发展中国家,导致其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为经济落后,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迁出。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39%,下图为该省级行政区外来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材料判断,下列有关该省级行政区人口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住人口的男女比例不平衡B.人口流入缓解了本地人口老龄化问题C.人口流入加重了本地人口老龄化问题D.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4.图中甲、乙、丙、丁四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解析:3.B 4.A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省的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较高,应该属于经济发达省份;另外由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可知,20~44岁之间的人口比重大,即迁入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缓解了当地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外来人口的比重约为39%,外来人口并未超过本地人口。
第4题,由上题可知,迁入人口主要以青壮年为主,迁移过程中,青少年儿童往往随其父母到迁入地就学,所以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
下图为某市市内跨区(县)人口迁移流动分布示意图(箭头粗细表示迁移量大小)。
读图完成5~6题。
5.影响该市跨区(县)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A.中心城区的旧城改造B.郊区经济的持续增长C.寻求更好的医疗条件D.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6.该市跨区(县)人口迁移可能促使()A.全市总人口减少B.近郊区人口密度减小C.远郊区人口密度增加D.城边缘区人口分布不均衡解析:5.C 6.D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内部人口向周边地区迁移,原因可能是郊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心城区的旧城改造、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迁移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迁移一.选择题(共18小题)1.下列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是()A.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B.沙特阿拉伯的外籍劳工C.美国老年人前往南部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大规模的人口迁移()①减慢了两地人口老龄化进程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近年,不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流返乡,带回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
促进近年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是()①户籍制度②惠农政策③婚姻家庭④城乡收入差距缩小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4.关于人口迁移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A.人口迁移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B.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利大于弊,对迁入地恰恰相反C.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能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D.人口迁移会造成国家政局不稳定5.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B.迁移方向以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为主C.定居性移民增多,长短期移民均衡D.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迁入地区6.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属于政治因素的是()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7.近年来,陕西省迁出人口从主要流入广东、浙江等东部地区,转向主要流入中西部省份。
造成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A.产业结构不断调整B.环境人口容量增大C.生产成本逐步上升D.生态环境趋于改善8.近几年,我国中部地区某省的户辖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值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最可能是该省()A.户籍制度调整B.生态环境改善C.生育政策改变D.就业机会增加9.塔里木盆地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的绿洲,荒漠化使绿洲不断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迫使人口不断外迁,这种人口迁移方式属于()A.劳务迁移B.难民迁移C.生态移民D.资源开发吸引的移民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春运不属于人口迁移B.疫情期间,我国各省市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属于政治因素人口迁移C.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D.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11.下列人口迁移主要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A.上海知识青年迁入云南边疆B.宁夏西部农民迁出荒漠化地区C.湖南青年迁往广东沿海地区D.广东和福建等地居民“下南洋”12.近些年来,我国人口呈现由北向南的迁移趋势,尤其广东省迁入人口最多。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专项练习题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专项练习题1. 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人口迁移通常包括两种形式:内迁和外迁。
内迁指的是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而外迁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
2. 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 就业机会:人口迁移常常与就业机会有关。
人们可能会迁移到就业机会更多的地区,以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 教育和培训机会:人口迁移也可能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或培训。
一些人可能会迁移到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地区,以获取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 自然灾害:某些地区可能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地震、洪水等。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迁移到安全或更适宜居住的地区。
- 政治和社会因素:政治和社会因素也可能导致人口迁移。
例如,政治动荡、战争和冲突可能迫使人们逃离家园。
3. 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迁入地有什么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在原居地方面:- 人口减少:如果大量人口迁出,原居地的人口数量将减少。
这可能导致经济活动减弱,社会服务减少等问题。
- 劳动力流失:人口迁移可能导致劳动力的流失,影响原居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 资源释放:人口迁移还可能导致一些资源的释放,如住房、土地等。
在迁入地方面:- 人口增加:人口迁入会使迁入地的人口数量增加。
这可能带来经济活动增加、市场扩大等好处。
- 劳动力增加:迁入地可能因为人口迁入而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
- 文化交流和多样性:人口迁移也会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融合。
4. 如何解决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解决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努力:- 政府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吸引人口迁入,并同时关注减少人口迁出造成的负面影响。
- 社会角色:社会各界可以提供开放包容的环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5人口迁移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练15 人口迁移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2000~2013年人口变动的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净迁入量最少的是( )A.2003年 B.2006年C.2009年 D.2012年2.该城市可能是( )A.武汉 B.重庆C.上海 D.西安答案:1.D 2.C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曲线图的判读、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第1题,仔细读图,注意图中常住人口数量曲线、自然增长率曲线变化及标尺数值变化,图中显示常住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但2010~2013年,每年人口增长最少。
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该地人口多数年份是负增长,只有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是正增长,说明该城市在2012年人口净迁入量最少,故选项D正确。
第2题,由图可知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且以人口迁入为主,近年来迁入人口减少,应是我国沿海开放早的城市,故排除选项B、D;近年来可能由于产业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导致迁入人口减少,选项中最可能是上海,故选项C正确。
某国2000年到2010年移民人口持续增长。
2008年,该国人口的11.3%为移民,其来源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该国最可能为( )A.西班牙 B.日本C.美国 D.德国4.自2011年以来该国移民人口持续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B.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困难C.环境容量有限,污染加剧D.国家发生战争,政局不稳答案:3.A 4.B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国2008年的移民总量为522万人。
这些移民大部分来自欧盟,由此排除日本和美国;然后是拉丁美洲和非洲。
德国和西班牙相比较,由于距离和交通的缘故,西班牙更能够吸引拉丁美洲和非洲移民。
故该国最可能是西班牙。
第4题,经济因素是吸引国际移民进入西班牙的主要因素。
西班牙吸引大量移民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水平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多。
但2011年后由于欧洲出现经济危机,西班牙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减少,移民数量也不断减少。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选择题[2024·辽宁三模]据统计,2023年末,吉林省人口跨省净迁入4.34万人,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人口净迁入,并保持增长势头。
据此完成1~2题。
1.2023年吉林省实现人口净迁入,说明该省份()A.高等教育领先,科技人才众多B.营商环境改善,产业集聚发展C.旅游景点多样,吸引人们迁居D.夏季凉爽宜人,生活环境良好答案:B解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是就业,一直以来吉林省便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先的省份,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夏季的凉爽更具有长期性,A、C、D错误,唯有近年来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的集聚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多,才能够吸引人口的迁入,B正确。
故选B。
2.吉林省人口拉力最大的城市可能是()A.长春市B.吉林市C.辽源市D.延吉市答案:A解析: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聚集了全省优质的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人口拉力最大。
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024·辽宁辽阳模拟预测]流动人口在进入首次流入地后,会进一步在不同流入地、同一流入地的不同空间之间流动。
下图示意我国流动人口初次流动阶段和当前流动阶段空间流向。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丁表示的地区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阶段,均是最大的流入地,推断甲地应具有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较大,我国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应为甲地;乙地初次流动流入(0.5)略大于流出(0.3),当前人口净流出(0.9),总体人口流动少,且乙地人口少量流入甲地,推测乙地经济衰退,为我国东北地区;丙地流动人口多,初次流动,主要流入甲地(初次流动35.1、当前流动36.5),同时发生本地流动(初次流动7.5、当前流动5.4),根据我国四个区域的分布,丙地距离甲地东部地区相对较近,因此为中部地区;丁地为人口净流出区(初次19.6+0.3、当前流动19.3),但是流动人口的量小于丙地,推测其为西部地区。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讲人口的迁移练习中图版(2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讲人口的迁移练习中图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讲人口的迁移练习中图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讲人口的迁移练习中图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讲人口的迁移一、选择题1.(2015·高考广东卷)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由图可推断该省是()A.海南B.四川C.广东D.浙江解析:图中显示,该省人口数量多,且常住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说明该省人口大量迁出,选项中只有四川符合条件.海南省、广东省、浙江省属于人口迁入省份.答案:B(2017·郑州模拟)下表为2015年世界最大移民接收国和输出国人口迁移数量(单位:万人)。
据此完成2~3题。
最大移民接收国美国 4 280俄罗斯 1 230德国 1 080最大移民输出国中国 3 500印度 2 000菲律宾7002.根据上表,A.多为发展中国家B.多为发达国家C.均为东半球国家D.均为西半球国家3.菲佣是指来自菲律宾的家政服务人员。
菲佣有文化、懂英语,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美誉。
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是菲佣的主要分布地。
影响菲佣迁往上述各地的最主要原因是()A.语言优势B.文化水平高C.经济差异D.政策优势解析:第2题,据表可知,世界人口主要接收国是美国、德国等,多为发达国家。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章 人口与环境 第2课时 人口迁移习题 新人教版
人口迁移一、选择题蛇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
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2.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A.家庭B.经济C.教育D.交通解析第1题,“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
第2题,春节是中国人家庭聚会、访亲探友的节日,造成人口流动量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因素。
答案 1.D 2.A3.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解析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 项不符合题意。
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4~5题。
4.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A.A地和B地 B.A地和C地C.B地和C地D.B地和D地5.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A.经济落后B.政策因素C.社会因素D.环境变迁解析第4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
第5题,D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移率为负值,最可能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答案 4.A 5.A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2022届新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迁移含答案
2022新高考地理专题训练:人口迁移一、选择题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0.48‰。
在内地31省市中,东北三省出生率垫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出生率分别为6.45‰、6.05‰、5.73‰。
下图为2014-2019年全国总出生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人口出生率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A.国家生育政策B.生育观念改变C.经济发展较快D.人口增长惯性2.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全国最低,说明东北地区()A.人口迁入增多B.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C.劳动力平均年龄偏高D.经济发展水平较高3.下列因素中,对我国目前低生育率影响最不明显的是()A.育龄妇女年龄B.教育成本C.就业环境D.二孩政策下图是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某时期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性示意图(图中数据越大.表示规模越大,水平越高)。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因素中对迁入人口规模影响最小的是()A.工资水平B.房价C.空间距离D.教育资源5.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下列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A.北京B.上海C.广东D.安徽6.图示西藏人口迁移状况的形成原因是()①国家政策的影响及交通的快速发展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中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迁移D.从内陆国向沿海国迁移8.根据人口迁移推拉理论,世界人口迁移的的主要拉力是()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高的经济收入C.更多的休闲时间D.更优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问题。
9.若图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则与该图相符的是()A.甲地为欧洲,乙地为非洲B.甲地为亚洲,乙地为北美洲C.甲地为北美洲,乙地为拉丁美洲D.甲地为大洋洲,乙地为欧洲10.若右图乙地为攀枝花,其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首要原因是()A.气候条件优越B.经济迅速发展C.西部大开发D.矿产资源开发下图为我国各省区人口流动状况,箭头粗细代表人口流动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版专题练: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含答案).doc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版专题练: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一、单选题内蒙古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整体气候逐渐变干旱,降水减少。
各盟(市)人口分布和城镇化空间差异大,其中,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省会,包头是内蒙古著名的钢铁城市,乌海市是内蒙古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下图为2020年内蒙古各盟(市)区域图以及各盟(市)人口数量和占比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1.内蒙古乌海市人口密度最大是因为( )A.人口数量多B.人口迁入多C.土地面积小D.水资源丰富2.呼和浩特城镇化较包头的主要优势是( )A.城市等级高B.钢铁工业发达C.能源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3.从环境承载力角度来看,人口数量会减少的是( )A.鄂尔多斯市B.赤峰市C.兴安盟D.阿拉善盟在当代中国,人口迁移成为各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的重要驱动力,正在并且将持续重塑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近年来,随着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转变,生活质量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的因素正日益成为人口迁移决策的重要因素。
下图示意2005—2010年\2015—2020年各区域人口迁移比例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题。
4.与2005—2010年相比,2015—2020年四个地区人口回流现象最明显的是( )A.东北地区B.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D.西部地区5.人口迁移成为各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的重要驱动力,其原因在于( )A.人口分布趋向均衡B.人口年龄结构优化C.迁移人口素质提升D.自然出生人口减少6.驱动省际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影响力在逐渐减弱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 .公共服务水平 C.环境舒适度 D.落户门槛落户意愿是指流动人口如果符合流入地的落户条件,愿意将户口迁入该地。
我国不同城市落户意愿差异较大。
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我国流动人口总体落户意愿明显降低。
下面为我国部分城市落户意愿与城市规模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题。
A.经济增长水平 B.城市人口规模C.户籍价值变化D.落户政策变化8.在超大城市中,重庆落户意愿最低,这会导致( )A.城镇人口规模持续减小B.人口流动频率更加频繁C.城乡经济差异不断增加D.城镇化的质量不断提升9.克拉玛依等西部小城市落户意愿较高的直接因素是( )A.资源丰富B.环境优美C.经济发达D.交通便捷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2019年甘肃高考地理人口迁移题及解答
2019年甘肃高考地理人口迁移题及解答人口迁移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人口数量、构成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变化。
在2019年甘肃高考地理考试中,也出现了与人口迁移相关的题目。
本篇文章将为您呈现该题目及其解答,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相关概念和考点。
题目: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某省地区人口迁移情况(图表)某省历年来的人口迁移情况如图所示。
根据图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一:该省2010年的人口总量约为多少人?问题二:该省2010年的人口流出比例为多少?问题三:该省2012年-2013年的人口净流入量为多少?问题四:归纳出该省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
解答:根据材料一的图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解答:问题一:该省2010年的人口总量约为xxx万人。
问题二:该省2010年的人口流出比例为xx%。
通过计算图表上颜色不同区域所占的面积比例,可以得出该比例。
问题三:该省2012年-2013年的人口净流入量为xxx万人。
通过计算该省2012年和2013年的总人口流动量(流入量和流出量之和),然后相减得到净流入量。
问题四:归纳出该省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该省历年来人口迁移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在时间轴上,人口迁出量逐年增加,说明该省人口流出呈现出逐年加剧的趋势。
2. 从图表的整体趋势来看,人口迁入量大致呈现出稳定的趋势,在整体流动范围不大的情况下,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流入量。
3. 从图表的分布情况来看,人口流出主要集中在省内其他地区,人口流入主要来自省外地区。
这说明该省的人口迁移主要呈现出省内流动的特点,且外来人口流入较为集中。
综上所述,该省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为人口流出逐年加剧、相对稳定的流入量以及省内流动集中的特点。
通过上述对2019年甘肃高考地理人口迁移题目及解答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题目在考查学生对人口迁移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运用图表中的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准确归纳出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
高考地理复习人口迁移同步试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人口迁移同步试题(含答案)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以下是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人口迁移同步试题,请考生及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去黄河站科考B.到深圳务工C.去上海世博会观光D.山东农民闯关东解析 A、B、C均为人口流动现象,D项为人口迁移。
答案 D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2~3题。
2.新疆68月能大量吸引民工迁入采摘西红柿和棉花的原因是()A. B.C. D.3.新华网贝鲁特2019年3月8日电,联合国难民署发布报告说,迄今逃到黎巴嫩寻求难民身份的叙利亚人已达33.6万。
这次难民外迁的主导因素是()A频繁的战争 B.资源开发 C新大陆开发 D经济因素2~3.解析第2题,民工大量迁入新疆是经济因素。
第3题,平民为躲避战争灾难而外迁,主导因素是战争。
答案 2.C 3.A读下面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4~6题。
4.若此图表示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A.北非西亚B.北美拉美C.欧洲非洲D.日本中国解析二战之后,欧洲、北美、日本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是人口的迁入地区,亚洲、非洲、拉美是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地区因石油开采,经济收入高,北非邻近西亚,使北非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去西亚务工,故本题选A。
答案 A5.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反映的民工流向可能是()A.河北青海B.上海四川C.湖南广东D.陕西新疆解析民工流动方向为由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湖南位于内地,广东位于沿海,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A、B、D项均与80年代后民工流动方向不符。
答案 C6.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往乙地的是()A.甲地较高的工资收入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乙地较低的工资收入D.乙地优美的环境解析若甲地工资收入较高,则甲地人口不会流向乙地,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不利于人口流动的,乙地若工资收入低,则缺乏对甲地人口的吸引力,不利于甲地人口向乙地迁移,因此A、B、C项错,D项正确。
2021年高考地理考点突破:人口迁移含答案
2021年高考地理考点练习:人口迁移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省际人口迁移是长距离、大尺度的人口流动现象,对于推进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持续外流,不仅带来突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部分乡村聚落的衰落、兼并甚至消失。
下图示意省际迁入人口重心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 省际迁入人口重心的空间格局变化反映A.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B. 中部崛起的政策C. 长三角和滨海新区的快速崛起D. 中国经济重心向西北转移2. 农村人口老龄化可能促进部分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表现在A. 人均耕地增多,粮食单产提高B. 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C. 大棚农业、园艺农业规模扩大D. 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循环农业方兴未艾【答案】1. C 2. B【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图表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对迁出地的影响。
1. 图中显示省际迁入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的实施,会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吸引人口迁入西部地区,人口重心应向西移动;中部崛起的政策应该保持人口重心的位置,不应该移动;中国经济重心向西北转移,受其影响,人口重心也应该向西北移动。
很显然,这些移动方向都与图中移动方向不符,故ABD错误。
长三角和滨海新区在我国的偏东偏北方向,他们的快速崛起必然引起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故C正确。
2. 人均耕地增多,粮食单产提高不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表现,故A错误。
“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持续外流”劳动力的短缺会促进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也符合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故B正确。
大棚农业、园艺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比较大,在劳动力缺失的农村难以实现规模的扩大。
故C错误。
“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持续外流”,“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部分乡村聚落的衰落、兼并甚至消失”,这样的地区大多破败萧条,难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
故D错误。
据统计,2018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88亿,其中男性占652%,女性占34.8%。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口与环境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与环境专题练习题汇编一、单选题百度人口热力图是对手机用户地理位置数据进行密度分析处理后,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热力度并在地图上可视化,某区域热力度越高,表示人口越密集。
某课题组对2019年4月某一周武汉市中心城区的百度人口热力图进行赋值得到热力值最大的区域(高热区),绘制了该周中心城区工作日和周末休息日高热区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图,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工作日9:00~10:00中心城区高热区面积快速增大,主要是因为人口( )A.从工业区向住宅区聚集B.从休闲区向办公区聚集C.从住宅区向办公区聚集D.从商业区向住宅区聚集2.中心城区高热区面积变化表明,工作日较休息日( )A.高度聚集时间更长B.高热区面积峰值出现时间更晚C.晚出晚睡特征明显D.商业娱乐功能中心使用强度大下图示意2000—2016年我国某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问题。
3.上图表示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A.京津唐都市圈B.川渝地区C.广东地区D.江浙地区4.2000—2016年,人口流动导致该地区农业( )A.种田大户增多B.种植结构复杂化C.机械化率下降D.田间管理精细化下图表示人口密度与海拔、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左图中的纵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纵坐标为人口密度②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③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④左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右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6.据图推断正确的是( )A.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均匀递减B.随着年降水量减少,人口密度均匀增加C.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人口密度分布D.人口密度分布与气候条件最密切7.下列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A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②图中C点可能位于四川盆地③图中E点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④图中D点可能位于东北平原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人口的分布状况受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影响。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课时规范练:人口迁移
(2024·广东名校开学摸底考试)自 2003年起,卡塔尔人口进入高速增 长期。截至2022年10月,卡塔尔常 住人口约302万,人均收入居世界第 一,而拥有国籍的公民仅约占15%。 下图为2022年10月卡塔尔常住人 口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卡塔尔常住人口远超过国籍公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北京朝阳二模)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 活的人口。下图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平均家庭户规模统计图。读图,完成 11~12题。 11.20世纪80年代以后家庭户 规模变化的原因有( B ) ①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②实施多孩生育政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③住房价格上涨 ④生育率
降低 ⑤家庭观念转变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④⑤ D.②④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图示家庭户规模的变化( C ) A.可降低人均生活成本 B.有利于儿童抚育或老人赡养 C.反映了家庭成员居住的分散化 D.表明家庭结构向子孙同堂的三代户转变
人口迁移
(2024·广州天河综合测试)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 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呈现以纳西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2015年该县 户籍人口约23.78万人,常住人口约22.91万人。下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不同区域 人口流动状况。据此完成1~2题。
注:人口流动活跃度=(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人口流动强度=(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
D.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
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51人口迁移及其影响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51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2024·福建三明模拟]利用气候条件、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医疗条件、交通便捷度、区域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明程度、生活成本等指标对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某类型人口流淌相宜度指数。
下表是2024年某类型人口流入相宜度指数排行榜。
据此完成1~3题。
1.该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是( )A.经商B.旅游C.养老D.求学2.与三亚相比,广州相宜度指数较高的主要缘由是( )①气候暖和潮湿②环境质量好③交通便捷④医疗水平高⑤社会服务水平高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3.该人口流入对迁入地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A.人口容量增大B.社会服务短缺C.科技水平提高D.就业压力增大[2024·武昌1月质检]2024年,武汉市公安局发布一批户籍新政,不仅博士、硕士探讨生、全日制高校专科和非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可落户武汉,电大、成教等非一般高校本科、探讨生毕业生以及中专毕业生,满意相应条件均可办理落户。
据此完成4~5题。
4.武汉市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城市人口规模B.减轻农村人口的压力C.实现城乡均衡发展D.吸纳大量高素养人员5.大中专学生留武汉落户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武汉( )①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②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④增加城市发展活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题区]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20世纪90年头,国家起先调整青岛城市空间结构,成立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简称黄岛新区,并接连修建胶州湾大桥和海底隧道。
下图为青岛市行政区划图。
(1)简述现今青岛市人口向黄岛新区大量迁移的主要缘由。
(6分)(2)分析人口迁移对黄岛新区的影响。
(6分)(3)简述青岛市区部分人口、产业向黄岛新区迁移对青岛市区的有利影响。
(6分)课时作业51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1~3.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划分城市进行评价的指标主要是气候条件、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及医疗条件等,与这些指标关系最亲密的就是养老,C项正确。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答案在最后)必备知识梳理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2.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方法技巧]人口迁移的判断人口迁移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频繁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3.分类:国际迁移和________。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________的影响。
②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____________的影响。
二、国际人口迁移1.影响因素:全球________经济形势的变化。
2.迁移特点三、我国人口迁移造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政治、________、战争、灾害等方面。
当代人【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深度探究人口迁移精讲点拨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方法技巧]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思路(1)全面分析抓重点: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3)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为城镇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镇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进程。
(4)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增加对不同职业的需求。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人口迁移选择题(2015·北京文综,11)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回答第1题。
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特征。
由题意可知,“城市牵挂”程度越高,人口迁出比例越大。
读图可知,甲地受南方牵挂远大于北方,说明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A项错误;北京、上海和深圳附近的广州(省级行政中心)相比,甲地向其迁出的人口比例都较高,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样本城市数量比四川盆地多,且牵挂程度高,故甲地向珠江三角洲人口迁出比例比向四川盆地人口迁出比例高,C项正确;同样,从样本城市数量及分布、牵挂程度分析,甲地向内陆城市的人口迁出比例比向沿海地区人口迁出比例低,D项错误。
答案 C(2014·海南地理)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
读图,完成2~3题。
2.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B.劳动力价格降低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D.人均产值减少3.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A.珠江三角洲地区B.京津地区C.长江三角洲地区D.川渝地区解析第2题,根据图文分析,2010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张,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
综上所述,A项正确。
第3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因此选D项。
答案 2.A 3.D(2015·晋冀豫质检)读2010年三大城市群迁移情况对比图,完成4~5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蛇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
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2.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
A.家庭 B.经济
C.教育 D.交通
解析第1题,“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
第2题,春节是中国人家庭聚会、访亲探友的节日,造成人口流动量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因素。
答案 1.D 2.A
3.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 项不符合题意。
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4~5题。
4.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 )
A.A地和B地 B.A地和C地
C.B地和C地 D.B地和D地
5.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经济落后 B.政策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变迁
解析第4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
第5题,D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移率为负值,最可能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答案 4.A 5.A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7.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两侧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7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6.C 7.D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0年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8~9题。
8.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 )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
9.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 )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解析第8题,通过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说明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少,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第9题,流入人口使该市总人口增加,加大了该市的就业压力、环境压力、基础设施的压力,对该市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
答案8.C 9.D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完成10~11题。
10.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11.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解析第10题,从材料中信息“离开户口登记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比2000年增加11 700万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人口迁移规模扩大。
第11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差,因而吸引人口迁往东部地区。
答案10.A 11.C
下图是2013年我国甲、乙、丙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甲
13.从甲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化分析,该城市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人口大量迁移到其他城市
B.逆城市化现象
C.老年人口比重较小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第12题,市区人口数量=人口变动量/(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读图可知,甲城市市区人口变动为-10万人,人口增长率大约为-1%;乙城市市区人口变动为15万人,人口增长率大约为4%;丙城市市区人口变动为5万人,人口增长率大约为2%,从而求得甲城市市区人口约为1 000万人,乙城市市区人口约为375万人,丙城市市区人口约为250万人,所以B正确。
第13题,图中信息显示,2013年甲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机械增长率也为负值,说明甲城市少年儿童和青壮年劳动力比重较小,因此老年人口比重较大,C错;甲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且人口老龄化严重,表明甲城市经济发达,所以D错;甲城市经济发达但却为人口的主要迁出区,可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出现可能是由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原因导致的,会使一部分人迁出城市,但甲城市经济发达,并不会出现大量人口向其他城市迁移的现象。
答案12.B 13.B
二、非选择题
14.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
自然增长率/% 总增长率/%
北京市-0.015 5.292
河南省0.564 0.562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影响人口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
(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从表中信息可知北京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的迁入,这和北京发达的经济密切相关,也是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具体体现;这种影响在中国总体的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并且总体上人口还是增加的。
答案(1)高外来人口增加
(2)低人口迁出
(3)增加经济因素
(4)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
15.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1)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状况。
(2)请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3)请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解析第(1)题,读图1,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方面归纳说明。
第(2)题,结合图2,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分析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常住人口的变化。
第(3)题,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从社会(劳动力)、经济等方面分析;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从教育、就业、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分析。
答案(1)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
(2)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
(3)积极影响:①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②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
带来的问题:①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②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