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文化结构论文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
2005年第5期中国高教研究慝目豳鄹鹭I丽嗣日目I鼹豳瞄-・■口■-嘣。
一目盈曩强踊瓣l!豳圈i史i洁『冀伦叉圆朱先雪奇_■摘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学校相伴而生。
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办好教育的重要资源、无形资产,也是全社会文化建设成果中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笔者在以往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出了校园文化的定义,并揭示了校园文化四个层面及其内在关系。
主题词:校园文化;内涵;内在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文化热的兴起,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1986年4月上海交大的第12届学代会上提出“校园文化”概念,到1990年4月全国首次校园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校园文化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进入2l世纪,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要满足国家未来发展和瞄准世界发展水平的需要,在争创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二维坐标上行进的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再次吸引人们的目光。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在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种种说法,有“亚文化说”、“综合文化说”、“文化氛围说”、“精神环境说”等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高等教育、尤其是一所高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但对什么是校园文化却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不同的观点。
(1)校园文化是指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高等学俯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包括“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两个部分。
(2)校园文化是指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反映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等。
(3)校园文化是指除了教学、科研以外的一切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文化设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
(4)校园文化就是开展健康的文艺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
(5)校园文化是校园内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教学、科研)及其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毕业论文5000字集合20篇
毕业论文5000字集合20篇下面是一篇由20篇论文组成的毕业论文,总字数达到5000字。
这20篇论文涵盖了不同领域的研究,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一、社会学1.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交行为的影响》这篇论文研究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交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潜在的风险。
2.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这篇论文通过对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地调研,并总结了城市化对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影响。
二、心理学3. 《压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这篇论文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压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压力的建议。
4. 《潜意识的力量:潜意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篇论文探讨了潜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潜在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潜意识的力量。
三、经济学5.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这篇论文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6.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篇论文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讨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四、教育学7. 《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这篇论文研究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些建议。
8. 《技术与教育:移动学习的应用与前景》这篇论文探讨了移动学习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前景,并分析了该技术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五、医学9. 《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研究》这篇论文研究了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0. 《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这篇论文探讨了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提出了治疗精神疾病的一些有效方法。
六、文学11. 《现代诗歌创作中的存在主义元素》这篇论文分析了现代诗歌创作中存在主义元素的运用,并通过对一些具体作品的解读,探讨了诗人对人生存在的思考。
12. 《女性主义对当代小说的影响》这篇论文研究了女性主义对当代小说的影响,并分析了女性主义思想在当代文学中的表达形式。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化是由大学历届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
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由大学的学科特色与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与创造力共同孕育,集中表达着一所大学的个性、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
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它包括大学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校风学风等。
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表达。
形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它表达了学校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反映着师生员工与社会对学校办学、教学与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的整体评价。
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无形到有形、从观念形态到物质形态。
如果将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看作同心圆的各个层次,那么,精神文化处于同心圆的核心,其次是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最外层是形象文化。
处于核心位置的精神文化对外层的文化要素具有指导与辐射作用。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科学把握各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应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发动师生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参与的格局。
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与营养。
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
同时,推进文化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
如果现代大学仅仅是传承文化而不能创新文化,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无法发挥新知识、新技术“孵化器”的功能。
要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使人们既能看到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与优良传统,又能看到学校的现实追求与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当代大学生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作文
当代大学生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作文1. 引言1.1 概述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在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方面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大学生应当积极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引领社会风气,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的文化挑战下如何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并提出相应的培养能力措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文化挑战,包括社会多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问题、媒体对文化塑造的影响以及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冲突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论述大学生担当新文化使命的重要性,包括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塑造良好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以及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等内容。
然后,我们将提出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担当新文化使命能力的具体方法,包括推动学校教育改革、鼓励多元参与和跨界交流合作,以及强调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培养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解决方案,并展望未来,期待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取得更好的成就和贡献。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能力培养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传承与创新、社会风气塑造以及人才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读者对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并期待他们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和做出积极贡献。
2.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文化挑战2.1 社会多元化下文化认同问题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让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认同问题。
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相互碰撞,使得大学生很难确定自己的文化认同。
他们来自于不同地区、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这样的多元性使得他们需要在广泛接触各种文化影响的同时,寻找到适合自己并能与其他人共享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陷入困惑和迷茫,因为他们被暴露在各种不同文化观念之间,并受到社交媒体和大众媒体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校园文化建设参考文献摘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正受到教育界的正视和重视,先进的校园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其对于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正确确立,以及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大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
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新时期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一、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体人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而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校园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师生员工的归属感,以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大环境产生作用。
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和最高价值在于促进人格的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陶冶与规范作用。
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是组织文化理论与学校组织特点结合而成的新的学校管理理论。
因而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校园文化按其质态,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并按相互间的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为基础的同心圆结构。
1、校园物质文化现状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有许多功能,但最根本的是它的隐性育人功能。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精神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载体。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渗透着一定的审美文化意蕴,能够给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能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对校园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比较重视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各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的美化、规范化和教育化方面工作能够重点发展,特别是在教学设备的先进化、建筑设施的完善上取得较高的满意度,但在校园景观建设、数字化建设以及教学设备的开放、学生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方面,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需进一步加强。
学术文化——校园文化的灵魂
学术文化——校园文化的灵魂摘要: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所在,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而作为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学术文化,它堪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基。
学术文化的带动者研究生,他们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从而使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烈,大大的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本论文还通过广州大学的“第一作者讲坛”重在说明学术文化对校园文化的重要影响。
关键字:校园文化,学术文化,研究生,第一作者讲坛李大钊曾经说过:“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
”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是学术文化。
它反映着一所学校的特色,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价值观、整体风格和大学精神。
作为学术文化的引领者——研究生,在传承校园文化,带动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学术文化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当你置身于一所大学校园中,扑面而来“奔涌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你的心灵,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
这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该校特有的无形之精神与有形之地理环境的复合体。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所在,区别于其他机构的基本特性就是它的学术文化性所在。
1、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营造素质教育气氛的心路之徒,是塑造校园精神的构建之本,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
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
它以大学人为主体和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
2、什么是“学术文化”学术文化是一个大学在探求知识、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形成的良好的特色和氛围。
它是指,学术人在发展学术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和物质设施中的外在表现。
一般的学术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区域居民的教育状况和文化素养,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等,由于各地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不同,学术文化总是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大学精神与理念
专题二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一)什么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的区别与联系大学精神文化所具备的特征:发展性、兼容性、整合性和多元个性(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1、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内涵2、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内涵3、走向“社会中心”的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第一节大学精神文化的涵义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学文化或大学精神文化是指大学群体习得的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它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主要有大学精神、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用等。
精神、理念、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属于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它着重体和申明大学的价值诉求。
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用等则属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
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大学的精神文化往往通过大学的人、物、事承载和践行。
大学精神文化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二、大学精神文化元素的关系(一)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两者的区别大学精神是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大学理念更多的是表达大学人(包括个人)对大学的认识及其办学主张。
2、两者的联系(1)大学精神源于大学理念。
一所大学在其漫长发展过程的各个时期,都会有各自主张和坚守的大学理念。
当一个时期的大学理念对大学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了大学的发展,那么这一时期的大学理念就会成为一种优秀的文化积淀下来,成为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最终成为大学精神组成部分,从而使得大学精神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发展。
(2)大学理念基于大学精神。
大学理念是基于大学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
(二)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校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精神文化元素。
它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一种重要彰显,是获得外在认同和支持的一种重要途径。
大学生思想汇报格式范文 弘扬中华精神
关于大学生思想汇报格式范文弘扬中华精神一、前言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积淀千年,历经沧桑变换而不衰。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获得优秀硕果的同时,更应该将大国风范深深地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中,为实现具有中华特色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篇思想汇报题目为“弘扬中华精神”。
二、中华精神的内涵弘扬中华精神,需要对其内涵有充分地理解。
中华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呈现的气质、特征和风范。
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质,包含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慈悲、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法制等多个方面。
三、中华精神的价值弘扬中华精神的重要性远非空泛的理论意义,其具有以下重要价值:一是其具有扎根民族血脉的普遍性和广泛性,能够整合全体国人,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二是其包容性和多样性,这种特点让中华文化充满包容之心,接纳世界各地的文化。
三是其具有启示性,可以传承先人的智慧和精神,使人们在追求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忘初心、坚持原则,不断深化自我意识和文化自觉,为国家和全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四、大学生弘扬中华精神的实践1.培育文化自信。
强烈的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只有发扬民族精神,才能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更有自信心,并拥有更强的凝聚力。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精神。
通过大力宣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才能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使其更好地为人服务。
3. 了解国情ƪ历史,积极投身国家建设ƪ发展的事业。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一部分ƪ是实现新中国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要深入理解中国的国情ƪ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服务社会ƪ服务国家ƪ服务人民ƪ努力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到祖国的新长征之中。
4.锤炼自己ƪ树立正能量ƪ良好道德风范。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自律ƪ自清自爱ƪ塑造健康向上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形象,树立起人格魅力ƪ满腔正能量,成为可敬可爱的中华儿女。
五、结语弘扬中华精神是共同的责任与信仰,对每一个人存在着实实在在的意义,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参与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
论文的结构框架及范文
论文的结构框架及范文在我们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论文的结构框架很重要,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不能少,很多不常写论文的学生可能不清楚怎么写。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论文的结构框架及范文_大学论文结构框架以及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目录(一) 论文的基本结构论文属于议论文,其基本结构一般包括三部分:论题,论证和结论.1.论题:指论文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2.论证:即论述并证明.主要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3.结论:即结束语,对文章所下的最后判断.其主要作用是:(1)总结全文,点明主题.(2)展望未来,增强信心.(3)抒发感情,增强感染力.(二)论文的结构:论文组成部分一篇完整的论文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标题名称(题目)论文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来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省略词,字符,代号,符号和公式等.论文标题一般不超过30个字.2.作者姓名和单位论文的署名包括: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的人员,直接参与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人员,参加撰写论文的人员.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联合完成的论文,应根据每个人员的贡献大小或根据约定排列名次.3.论文摘要摘要即摘录要点,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见解,论据或概括地简单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摘要文字要简明,确切.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以200~400字为宜,重要的学术论文不超过1500字数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指用来表达论文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供资料查询之用.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选取3~5个词语.5.提纲提纲是指论文内容的要点.6.引言(或称引论,前言,导言,绪论,序论和导论)引言是论文的起始部分.内容复杂篇幅长的论文,称"绪论","序论",要求讲清写作此文的动机,它的内容,意义,欲达之目的.主要是用来简要说明研究问题的内容,目的,方法和意义,阐明全文的主要观点(文章论点),借鉴会计领域中前辈及他人的研究情况,知识布局和理论基础,提出作者本人对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设想以及研究方法,达到的预期成果和现实意义等.如果是调查报告还可以交代背景,说明调查方法.这部分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意在概括与领起全文,但文字以"少而精"为宜.在正文里,不用写"前言"二字,一般写1个段落,也有写2个,3个甚至4个段落的.写完后,在转入本论时,中间最好空1行.7.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功能就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出各专业领域客观事物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及其规律性.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正文撰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充分,思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正文撰写时采用的层次结构方式有以下三种形式:1.直线推论方式.由文章中心论点出发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由一点进行到另一点的逻辑推演,呈现出直线式的逻辑深入.2.并列分论方式.把从属于基本论题的若干个下位论点并列起来,分别进行论述.3.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相结合的方式.即直线分论中包含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形成复杂的立体结构.论文的正文部分通常采用第三种方式(即直线推论与并列推论相结合的方式)的结构层次.8.结束语结尾部分,文止而言尽,要照应开头,要体现全文的整体性.全文浑然一体,首尾呼应,既可以给人一种结构上完整的感觉,又可以收到概括全文,突出中心,加深读者印象的效果.结尾分总结式结尾,说明式结尾,号召式结尾等三种."结语","结束语"等字眼,在正文里不必写出,视论文体裁和内容而定,照应开头的,应是一个独立部分,应与上段之间空一行;若是上部分行文言尽而止的,则不用空一行,等于言尽即止,没有全文结束部分.9.致谢语致谢语可以作为"脚注"放在文章首页的最下面,也可以放在文章的最后.致谢的词语要诚恳,简洁恰当.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资料)附在论文的后面,较多的应加页列出,至少要离开文末四行.书写论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方式,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原文,需要加上引号;间接引用,只是转述大意,又称意引,不加引号.对于引用的文章内容,要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不能前后矛盾,牵强附会;论文写作中, 作者应表明对引文的观点,立场即称赞或反对的态度.1.列举参考文献的作用(1)是尊重原作者,避免掠人之美的嫌疑,同时也表明作者治学态度严谨.(2)文中引文若有差错时便于及时查对.(3)使指导教师能清楚地了解作者对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4)反映了作者为撰写论文而进行阅读的材料的范围和水平.(5)有利于研究相同或相近题目的读者从参考文献(资料)中了解情况或受到启发.(6)便于在毕业论文答辩时进行审阅和评定成绩.2.列举参考文献(资料)的具体要求(1)按毕业论文参考或引证文章和资料的先后顺序排列.(2)列举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为正式出版物(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等).(3)要标明序号,作者(编者,译者)姓名,书名或报纸杂志中的篇名,出版单位(或报纸,杂志名),出版时间(杂志期数,报纸版数)等论文范文: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及对策摘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与他人的良好沟通,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文章从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人际关系心理调试策略等方面入手,阐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质及如何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议论文结构与范文
并列式结构:例文1:尊严与灵魂尊严是什么?它是生命的尊贵与庄重,它是不肯弯腰屈膝的坚持与豪放,它是令人仰视的气节与精神……它更是万物之精灵,灵魂之倚仗。
尊严是人的灵魂。
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傲骨之源,来自于生命的灵魂,正是人本性中的正直与大气,尊严才会如此坦荡。
我不免想到了晏子使楚的故事,他的处世不惊、南橘北枳的雄辩赢得了楚王的赏识,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在这位出色的外交家的灵魂中,如果没有傲然之骨,怎会有不卑不亢的凛然之辞?所以,尊严是人的灵魂。
尊严是民族的灵魂。
无论是燕赵小国义不赂秦战败而亡的气魄,还是抗日战争中华夏民族在衰败之时发出的沉重的呐喊,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灵魂,由此体现。
那是坚守节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伫守,那是矜持地立于世界之林的雄壮。
毋庸置疑,当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存时,这个民族也将不复存在。
她的灵魂不仅来自四海之谋臣、天下之奇才的智慧,更来自贤士豪杰每一份不屈的情怀。
正是他们的每一分付出,才得以使一个民族捍卫她的尊严之魂!尊严是万物的灵魂。
尊严看不见、摸不到,但它却得以在万物之中处处体现。
那是梅开林间的傲骨,零落成泥的余香;那是《赤壁赋》的豪迈,《石灰吟》的清冽;那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归隐田园的清高;甚至那是负荆请罪的勇敢,逆流而上的执着……万物的灵性,就在于那块沉稳的磐石,在于那道刺穿黑夜的曙光——尊严。
回归人类的本性,灵魂在那条挺直的傲骨边倚仗。
尊严太宝贵又太平凡了,平凡在于它几乎处处可见,而宝贵在于,你是否能坚持你的尊严,倚仗它,登上人类灵魂之顶峰。
例文2:成功背后的秘密伏尔泰说:“成功是一颗种子,不浇水、施肥、除草,它是不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的”。
成功的取得正是如此。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成功的背后,需要风雨的洗礼,需要艰辛的付出。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执着的态度。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在力学上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
它包括了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等方面。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首先,大学精神包括对知识的追求。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知识是大学的生命之源。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谦逊和谨慎,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勇于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其次,大学精神包括对真理的探索。
大学是真理的殿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真理的深层次含义,不断挖掘真理的内在规律。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开放和包容,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
再次,大学精神包括对人文精神的尊重。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殿堂,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尊重人文精神,不断弘扬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不断传承人文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最后,大学精神包括对创新的崇尚。
大学是创新的殿堂,创新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崇尚创新,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不断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不断推动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秉承大学精神,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创新求变,为推动大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浅析“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段少婧 1310631219【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建设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承担着重任,要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的对策。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在治校理念中凝炼大学精神,在教学科研中提升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一)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很多学者对大学精神进行过研究,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例如唐耀华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①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统和当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世代累积、共同建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动态精神资源。
大学精神不是千人一面、僵化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建立在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等普遍共性基础上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个性表达。
大学精神不是异域学说、西方模式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普遍价值指导下贴近本土、面向社会、具体可行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只有这样,既有精神共同性,又具精神个性的当代中国大学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立心明志、凝聚感召和辐射引导的使命,坚定大学的自我意识,推动自身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②(二)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学者华勒在20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教育社会学》中提出了“学校文化”一词,这是最早作为校园文化的相关概念的提出。
我国明确提出“校园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同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校园文化”的概念。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对校园文化的探究,有从广义狭义的角度研究,如陈志军、浦解明、左益等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大学生精神状态分析报告
大学生精神状态分析报告前言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未来。
本篇报告旨在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现状分析1. 压力与焦虑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就业和社交压力。
高考制度的不公平、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以及社交媒体的焦虑感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压力和焦虑问题。
2. 孤独与孤立大学生生活的变化和社交圈的缩小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的孤独感。
远离家乡、离开熟悉的人际关系网,使得大学生在新环境中很难建立起新的社交网络,从而造成孤立和孤独感。
3. 自我认同与自我压力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较高,大学生也往往希望通过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来获得认同感。
然而,由于自身能力与社会期望的不匹配,大学生往往感到自我压力和自我认同上的困惑。
4. 缺乏目标和动力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容易陷入迷茫和懒散的状态。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现实的不满意,使得大学生难以找到真正的动力去奋斗和追求自己的目标。
原因分析1. 教育制度的问题目前大学生所承受的学业压力主要来自于教育制度的问题。
单一的高考制度导致了高考的极度竞争,学生只关注分数而不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制度的不公平性和片面性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2. 社会环境的问题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但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使得大学生找工作变得困难。
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普遍感到焦虑和自卑。
此外,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大学生来说,发展自身能力和适应社会变化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3. 个人问题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自我认知以及处世态度等问题也影响了他们的精神状态。
缺乏自信、主动沟通等能力,使得大学生不愿意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导致孤独感的加剧。
同时,对未来的规划不明确,使得大学生缺乏目标和动力。
对策建议1. 改革教育制度应该着力改革高考制度,减少对分数的过度依赖,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辩论辩题的精神文化
辩论辩题的精神文化正方辩手,精神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灵魂和核心,它包含了这个国家或社会的价值观、信仰、传统和文化遗产。
这些精神文化的元素构成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独特性和认同感,是人们凝聚在一起的纽带。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共同的精神文化,人们才能形成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其次,精神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精神文化是人们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来源,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共同的精神文化,人们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表明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建立在共同的精神文化之上的。
最后,精神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精神文化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这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对外传播着这个国家或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共同的精神文化,人们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这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从而提升国家或社会的国际形象。
综上所述,精神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基石,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弘扬精神文化,让它成为我们国家或社会的强大力量。
反方辩手,精神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重要性并不是绝对的。
首先,精神文化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人对于精神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同的,因此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精神文化。
这种多元化的精神文化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矛盾,而不是和谐稳定。
例如,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同的,这可能会导致宗教冲突、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
其次,精神文化并不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同样重要。
精神文化辩论辩题
精神文化辩论辩题正方,精神文化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精神文化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精神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正是因为有了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才能够在思想上得到启发,情感上得到滋养,道德上得到引导。
正如康德所说,“文化是人类的第二天性。
”精神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灵魂的滋养,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家园。
其次,精神文化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精神生活却面临着空虚和困惑。
只有通过精神文化的熏陶,才能够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
正如歌德所说,“只有通过文化,人才能够成为人。
”因此,精神文化对于个人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反方,精神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
精神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
首先,个人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精神文化只是其中之一。
个人的成长还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精神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次,精神文化的影响是有限的。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们接触到的精神文化的种类繁多,但大部分人对于精神文化的吸收和理解是有限的,很难对个人成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再次,个人成长更多地取决于个人自身的努力和选择。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他的物质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成长更多地取决于他的努力和选择,而不是精神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精神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有限的,不是决定性的。
个人的成长更多地取决于个人自身的努力和选择,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上是我对精神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的观点,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
精神文化的辩论辩题
精神文化的辩论辩题正方:精神文化对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灵魂,它包括了价值观念、传统习俗、艺术表现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软实力。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礼义、忠孝等价值观念,正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精神文化可以让人们产生共鸣,增强国家凝聚力和认同感。
比如,美国的“美国梦”就是美国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激励着美国人民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也成为了美国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最后,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创新源泉。
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已经成为了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而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精神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比如,希腊古代的哲学思想、文艺创作,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西方文明的重要源泉之一。
综上所述,精神文化对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凝聚力和创新源泉。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和传承好精神文化,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反方,精神文化固然重要,但其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在当今社会,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更加迅速,这些方面的影响力更大,因此精神文化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比如,当今世界,人们更加关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方面,而对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另外,精神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可能并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甚至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此外,精神文化也容易受到外部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入,对本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中国神话中的民族精神本科大学论文
摘要中国历史上,我国各种神话和文明标志的嘴唇的五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的博学的象征,与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这些文化故事流传下来的,是象征性的,我国劳动象征着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些人,但也有一些象征我国人民的牺牲奉献和推动,劳动在中国爱善良人的象征,等等,大部分都是从中国传统美德的国家。
关键词:神话;民族精神;中华;文化Abstract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 on the lips of a variety of myth and symbol of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a symbol of ancient China's erudition, and ancient Chinese folk culture rich and colorful. These cultural stories handed down, mostly symbolic, some people of our country labor symbolizes the spirit of hard work, but also some symbol of our country people sacrifice dedication and promotion, the symbol of laboring people in China love kindness, and so on, most of them are ou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national.As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remains, the myth is the primitive human original interpretation of natural phenomena around the world and social life, with its illusory imagination and exaggeration, not consciously take the way of art, to reflect the people's desire to conquer nature. So, the myth reflects some early human ideology, even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most concentrated, most natural flash,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oldest oldest and most tenacious strong root of life, where is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national culture". It reflects a spirit of the nation in a certain extent, because people, humanity or national spirit is the creation of humanbody in ancient myths or contemporary culture of human culture, the subject has not disappeared or deterioration, but continue t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辩论辩题的精神文化
辩论辩题的精神文化正方辩手:辩题,精神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
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精神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正如毛泽东曾说过,“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生命。
”精神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的魂魄。
没有精神文化的支撑,一个国家就会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也就会失去秩序和稳定。
其次,精神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没有教育,人类就不会有进步。
”精神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是源自于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这些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精神文化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而精神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滋养,使人们更加懂得感恩、宽容和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精神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更是社会发展和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反方辩手:辩题,精神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
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精神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被过分夸大。
首先,精神文化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源泉。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而不是精神文化。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科学和技术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动力。
”。
其次,精神文化并不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唯一保障。
社会的和谐稳定还需要依靠法律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治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精神文化在这些因素中只是一个方面,而不能单凭精神文化就能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精神文化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应该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而不是单一的精神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精神文化的结构分析
摘要: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它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趋同性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特征和目标追求。
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使命与愿景、大学校训构成。
关键词: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愿景;校训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人们对大学的思考和研究也越来越多。
关于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结构,学者们的讨论已经很多,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三分”说;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四分”说;还有包括价值理念及大学精神、大学形象、发展目标、规章制度、大学环境在内的“五分”说。
无论哪种学说,都不否认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本文正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的精神文化进行分析。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指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趋同性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特征和目标追求,它可以体现大学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笔者认为大学的精神文化结构应当包括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与愿景、校训。
1大学精神文化的结构分析
1.1大学理念
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
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
“大学理念”就是人们对大学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念,是对大学形而上的价值判断,它包含“大学是什么、如何办大学、大学如何育人”这样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中,“大学是什么”构成大学理念中的核心理念,是对大学本质的回答。
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指出:“从最简单和最原始的形式看,大学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学生组成,探索各种知识的场所。
”“如果要用简短而又通俗的语言来阐明‘大学是什么’,可以用一句古语来表达,就是‘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
“如何办大学”构成大学理念中的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大学如何育人”构成大学理念中的“教育理念”,三者构成了大学理念这一观念体系。
传统的大学理念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理念。
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不同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在学校长期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优秀的大学都有卓越的理念,洪堡大学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理念,引领了整个高等教育在19世纪的发展。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大学理念经历从定位为“教育的机构”到“研究中心”,到与社会直接联系、为社会服务的演变。
正如潘懋元教授在为韩延明教授《大学理念论纲》撰写的“序”中所指出的:“大学理念是发展的。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认识的加深,
新的大学理念不断出现。
”在当代,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21世纪的大学理念必定会发生许多有意义的嬗变和演绎,大学将会更加紧密地与社会融为一体。
1.2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是大学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20世纪西班牙著名的教育家奥尔特加认为:“在大学里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体系,树立崇高的精神境界,是大学的一项凌驾于其他之上的基本功能。
”精神的力量和伟大不能低估,一个没有精神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空壳,一个不坚守自己精神的大学无法长久,大学的精神是师生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支柱,能在学子的心灵上刻上烙印。
对于欧洲而言,“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是大学之普适精神;对于美国而言,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所在;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自强不息、刚毅坚卓的品格是大学精神的根基,滋养着一代代师生的人格理想。
大学精神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又指向未来。
大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有文化知识,还应当通过大学精神的铸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的精神”的人,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同时坚守自己独特的精神品格,引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3大学使命与愿景
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
亦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是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所在。
大学愿景与使命相伴,反映的是大学对未来的期望,描述了大学要向何处去的全面景象。
奥尔特加的大学使命观认为,大学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育普通人成为文化人的重任,大学生应走出“象牙之塔”,打开校门、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推进社会发展。
对于大学本身来讲,明确的使命与愿景确立了大学的奋斗目标和行动准则,可以让教师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可以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也有利于其他学校利益相关者支持学校的改革,从而调动各方力量为学校的明天出力献策。
大学是依靠梦想和希望生存的。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除了兼顾教学和科研之外,还需处理好与政府、市场之间的三角关系,为了避免在竞争中的平庸化,大学使命与愿景将是体现核心价值的必备工具。
1.4校训
所谓校训,《中学百科全书·学校管理卷》解释为:“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师生的言行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
要求全校师生共同遵照实行,反映一个学校的特点,对实现办学目标和形成良好校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不同的校训反映着不同的学校特色。
哈佛大学的“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昭示着大学对科学与真理的不断追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则反映了
大学除探索知识之外,还应当探索并践行道德;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则体现学校对国家和社会的实用价值。
2大学精神文化要素间的关系
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与愿景和校训是四位一体的概念群,构成了大学精神文化的主体。
大学理念是基础,支撑精神文化的存在;大学精神处于核心地位,是大学精神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精髓;大学使命与愿景是价值取向,是大学对学校发展定位的体现;校训是前三者的反映,将精神层面的东西具体化,用人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指导教育实践。
3结语
当今时代要求大学全面承担教育责任、学术责任,并且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韩延明教授曾说:“面对21世纪对教育的严峻挑战和大学职能的不断扩展,世界各国都在谈论‘大学的危机’——质量危机、经费危机、道德危机、自治危机、大师危机等等。
但我们以为,这些都还只是浅层次的危机,真正深层次的、攸关大学兴衰存亡的危机是‘大学理念’的危机,包括大学理想的黯淡、大学信念的迷茫、大学观念的落后、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学使命的弱化、大学目标的混乱、大学形象的扭曲等。
”各学校应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导向作用,激发全体师生的建校热情与学校认同感,提高学校对于社会的能动性,这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苑英科,李荣.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j].中国电
力教育,2004,
(04):7-9.
[2]newman,john henry cardinal.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defined and
illustrated[m].chicagoill.: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7:464.
[3]http:///question/7126325.html?
si=2.2012-8-25.
[4]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01):11-17.
[5]苏步青等.中学百科全书(学校管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1994:248.
[6]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09):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