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盆地作业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沉积盆地是指由沉积物填充而成的地质构造单元,是油气资源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是石油地质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沉积盆地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引起的地表下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壳块体,然后在这些块体上发生了相对连续的沉积作用,最终形成了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晚期。
在初期阶段,沉积盆地处于快速下沉和快速沉积的状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深度较浅,沉积速率较快,沉积物主要以碎屑岩和泥岩为主。
在这个阶段,由于盆地深度较浅,热流强度较高,导致了盆地内部温度升高,从而使得有机质的生物降解速度减缓,有机质得以保存下来。
在中期阶段,沉积盆地处于缓慢下沉和缓慢沉积的状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深度逐渐加深,沉积速率逐渐减慢,沉积物主要以泥岩为主。
在这个阶段,由于盆地深度加深,地温逐渐升高,有机质开始发生热解反应,产生了大量的烃类物质。
在晚期阶段,沉积盆地处于稳定状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深度较深,沉积速率较慢,沉积物主要以烃源岩为主。
在这个阶段,由于盆地深度较深,地温较高,有机质已经完全热解成了烃类物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烃源岩、圈闭和运移路径等因素。
烃源岩是指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以产生烃类物质。
圈闭是指能够阻止烃类物质向上运移的岩石层或构造形态。
运移路径是指烃类物质从烃源岩到圈闭的运移路径。
目前,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岩相古地理、热史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确定烃源岩、圈闭和运移路径等关键因素。
同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地球物理、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总之,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构造动力学机制与中国沉积盆地形成一.背景及意义中国有大小不同的沉积盆地485个,进行过油气勘探的盆地有107个,发现有大-中型油田的盆地16个,占勘探盆地数的15%。
对于这些盆地的分布规律和动力学成因机制有不同的认识,胡见义等(1991)从现有盆地反应最终格局出发,认为西部具挤压、东部为张性、中间过渡性盆地的观点;也有的从地貌结合盆地动力学性质,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把中国分为东西两部,以西为挤压型盆地,以东为拉张型盆地;这条NNE向的山脉分布带,恰好是中国东部重力梯度带。
近年来朱介寿等(2002)【1】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58个数字地震台站约12000个长周期波形记录,挑出4100条面波大圆传播路径,采用面波频散及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的地壳和地幔进行了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成像,结果发现以东经110 为界,东西两部分岩石圈、软流圈的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有巨大的差异。
此界限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连接基本对应,界线以西主要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汇聚增厚区,界线以东主要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引起的岩石圈减薄区。
中国大陆晚中、新生代以来,东西构造差异和盆地的不同类型成因,我们将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到演示区青年和软流圈内更深层次上考查西部陆内俯冲、陆内造山和前陆盆地形成等问题,考查东部裂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这非常有利于今后油气勘探工作[2]。
二.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机制[3]地球历史演化的动力是来自地核和地幔, 通过地幔的热对流把地核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地表, 并通过不断变化的热对流和物质对流来达到地球内部的平衡。
核-幔边界过剩的热通过地幔羽的形式或软流圈的区域性隆升形式传递到岩石圈上部, 并使岩石圈隆起、遭受剥蚀, 当热散失后在地表形成盆地。
地幔热对流具体体现在软流圈上涌的高度或莫霍面位置,或以火山喷发作用将热直接传导到大气圈。
软流圈和莫霍面的位置对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沉积作业
沉积碳酸盐沉积环境及沉积相模式一.海水的运动可概括为波浪、潮汐和海流三种形式。
1、波浪:海洋中的波浪主要是由风力产生的。
波浪是海水主要运动方式之一。
在暴风浪时,波长数百米至近千米,波高可达30~40米,其浪基面深达200米左右,是陆棚区搬运改造沉积物的主要营力。
2、潮汐流:是海水特有的运动,对陆棚区沉积物的搬运沉积有重要的意义。
潮汐是由地球自转及日月引力引起的,古代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有“潮之兴也,与月盛衰”的记载。
太阳对地球也有引力,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只有月球引潮力的46.6%。
3、海流:洋流是大范围内的海水环流,主要起因于因温度和盐度差异造成的密度差异引起的海水运动。
大部分洋流主要搬运细粒特质。
表层洋流受到大气环流信风和海水密度式的影响,极地的冷而咸的海水以底流的形式流向赤道。
深部洋流主要由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的差异导致密度不同而引起的。
二.海洋的物化环境:1、海相组是指平均晴天浪基面以下的广阔海洋区域。
2、温度:表层水温在-18℃+28℃,深部水温在正2-3 ℃间。
3、压力:变化大,海面1个大气压,深处10公里处达1000大气压。
4、海水成分复杂,平均含盐度3.5%,并溶解有80余种元素。
密度比河水大,且有变化。
主要是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及其它。
5、PH值在7.26至8.40间。
Eh值变化大,浅部氧化,深部及停滞闭塞区域缺氧还原。
三.海底地形:可分海岸环境、陆棚、陆坡、大洋盆地四部分。
陆棚区又称大陆架,是沉没的大陆边缘,从海滨带外缘缓缓地向海倾斜,一直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处。
陆棚区平均坡度小于0.3 °,平均宽74km,水深绝大部分在200m内,是海洋沉积中最活跃的地区。
陆坡区的坡度多在4~7°,宽20至90km,平均深1270m,陆坡上有洼地、阶地和峡谷,陆坡底部称陆隆。
陆棚、陆坡和陆隆合称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盆间的过渡区。
大洋盆地是远离大陆的深水海区,含深水盆地、海岭、海山、洋中脊等地貌单元,其主体是水深4~5 km的深海盆地。
石油地质学作业总要
1、石油是如何定义的?答: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以气态、液态、固态烃类化合物为主,并含有少量杂质的复杂混合物。
2、石油的主要元素、主要组分、族分、馏分有哪些?(再结合组分和族份分析)答:主要元素:C(大于80%)、H,次要为O、S、N主要组分(溶剂分离):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沥青质族分: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馏份(热分裂):汽油、煤油、柴油、重油沥青3、主要元素中钒镍比值有何应用?异戎间二烯烃中的Pr/ph比值有何应用?答:微量元素V(钒)/Ni(镍)比值:海相原油含钒高,V/Ni比高,陆相原油含镍高,V/Ni低(但盐湖相除外)。
Pr/Ph可作为有机质成熟度指标,未成熟阶段<1,成熟阶段>1(一般>1.5),但盐湖相和强还原环境始终<1。
4、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有何不同?(1)饱烃和芳香烃含量不同。
(2)陆相原油高蜡低硫,海相原油低蜡高硫。
(3)钒、镍含量及比值不同。
(海相含量高,比值大于1;陆相含量低,比值小于1;此外海相石油富含钒卟啉,而陆相石油富含镍卟啉)。
(4)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有明显差别。
(海相δ13C值大于-27‰,陆相小于-29‰。
)5、什么是原油的荧光性、旋光性,有何应用意义?答: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
(可以鉴定岩石中微量石油和沥青类物质的存在)。
旋光性:即原油通过偏振光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可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证据之一)。
6、什么是边水、底水、夹层水、上层水、下层水?可否图示之?边水: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气)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自然外延。
底水: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与油(气)相接触,且位于油气之下承托着油气的油(气)层水。
在油气田范围内的非油(气)层水,可根据它们与油(气)层的相对位置,分别称为上层水、夹层水和下层水。
7、苏林分类有哪些水型(四个基本类型)?它们的石油地质定义?(1)硫酸钠型(Na2SO4):属于地表或近地表的水型,对油气的保存不利。
沉积作业
浊流的成因及分类摘要简要介绍了重力流的分类和演化以及浊流的两种形成机制(洪水+ 沉积物→浊流和滑塌沉积物+ 水→浊流) 和沉积动力学原理在该区建立了陆相湖盆浊流沉积模式,即洪水型浊流成因模式和滑塌型浊流成因模式。
最后介绍了浊流的形成和发育条件。
关键词浊流洪水型滑塌型成因模式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gravity flow and turbidity of the two kinds of formation mechanisms (flooding +Sediment → turbidite and slump deposits sediment + water → turbidity) and sediment dynamics theory in the district established a continental lake turbidite sedimentary basin model in which genetic model of flood-type turbidite and slump-type turbidity genetic model. Finall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urbidity conditions.Key words turbidity flood-type slump-type genetic model1 浊流的概念及分类浊流(turbidity current)是一种富含悬浮固体颗粒高密度水流,其密度大于周围海水,在重力驱动下顺坡向下流动。
由悬浮沉积物扩散引起的一种含有大量泥沙,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盆地底部流动,形成的水下沉积物重力流或水下密度底流。
两种不同密度流体的密度差异,是产生浊流的根本原因。
古生物作业
1.蜓的地史分布特征分布于石炭纪、二叠纪,延续时间短,演化迅速,属种数目多,地理分布广,因而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化石之一。
蜓类于早炭世晚期开始出现,属种少,个体微小,一般为短轴型的原始类型,以小泽蜓科为主。
到晚石炭世,蜓类开始繁盛,以纺锤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
早二叠世,旋壁最显著的变化时出现了蜂巢层,并以希瓦格蜓科的大量出现和大量繁盛为特点。
中二叠世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
早中二叠世为蜓类的全盛时期。
晚二叠世时,蜓类大减少,有的形体特化,二叠纪末蜓类绝灭。
2.蜓的旋壁的微细壳层有哪些?原始层——为一浅色、不透明的疏松状壳层;致密层——为一黑色、致密的薄层状壳层;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为一无色透明的壳层;疏松层——为一黑色、半透明的疏松状壳层,壳层分布不均匀,厚度有变化。
位于致密层之上的称外疏松层,位于其下的称内疏松层;蜂巢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为一较厚的蜂巢状壳层,内有许多垂直于旋壁分布的棱柱状细管,在纵切面上呈假纤维状。
3.原蕨植物在植物进化史上的意义?答:原蕨植物于晚志留世出现,繁盛于早、中泥盆世,晚泥盆世绝灭。
原蕨植物保留着一些与绿藻相似的特征,所以一般认为原蕨植物与苔藓植物一样,由海生绿藻演化而来。
原蕨植物是陆生高等植物发展演化的起点。
常见化石代表有瑞尼蕨、工蕨裸蕨。
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完成了从水域到陆地的飞跃,是征服陆地的先驱。
4.石炭纪-二叠纪主要的造煤植物门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答:厥类植物,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和裸子植物为主要造煤植物。
原蕨植物门一般特征,地史分布,起源和进化;石松植物门的一般特征,鳞木叶座结构,地史分布;节蕨植物门的一般特征,地史分布;真蕨植物门的一般特征,蕨叶结构——单羽状复叶、双羽状复叶、三羽状复叶、小羽片及类型、羽片、间小羽片、羽轴,地史分布。
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种子蕨植物门、苏铁植物门、银杏植物门、松柏植物门的一般特征及地史分布;被子植物门的一般特征及地史分布;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沉积作用及沉积过程海底泥石流形成的沉积物漩涡结构
此在 搬运 时易形变 和破碎 。笔 者测量 了碎块 和碎 片 的粒 度 、重心 的视位 置和方 位 ( a轴 , a — b平面 和剪切 断裂面 ) ,发现重 心视位 置数据 构成 的 曲线 呈 S型 、环 形 、盘旋 形和螺 旋 状 。这 些 曲线 结构有 层次和 体系 ,具有流 体力 学 中所 说 的 “ 漩 涡结 构 ” ,有 时位 于环形排 列 的碎块 中心 ,与其位 置一致 被称 为 “ 漩 涡 中心 ” 。偶 尔会有 由大 型 巨砾 ( 粒径 达几米 )
3 6
海洋 地质
2 0 1 3 年第——专题十三
沉 积 作 用 及 沉 积 过 程
海底泥石流形成 的沉积物漩涡结构
S hi r o u 倒
棱角状 含碎块 泥岩 ,又称 “ s a r a s h i k u b i 层” ,分布于 日本 K i i 半 岛南 部海岸 带 ,为
至关重要 。所有这些 出发点应 该是具有 开放 的思维和对地质历 史更深刻 的理解 。
和环绕其四周的较小型巨砾组成的大漩涡结构。 前者具有源岩 的沉积结构及漩涡结构 ,
后者 则受 到强烈 的剪切 作用 ,拉伸形 成许 多遍及 岩体 的漩涡 结构 ,前 者称 为 “ 漩 涡堤 ” , 后者 则称 为 “ 拉伸 臂 ” , 二 者 的命 名与它 们 的形态结 构相一 致 。本研 究 的成 果就 是发现 了 海底 泥石流 沉积物 中漩 涡结构 的存在 。
被动陆缘斜坡水道油气成藏观念,正与更老地层 的斜坡体系和主动陆缘及弧前浊流体系 等成藏理论竞相发展。在这些热点领域中,控制浊流沉积源到汇的评价和分析是深入认 识盆地的关键点。 由于强劲的国际市场和像浮动液化天然气这样的技术保证等部分原因, 深水勘探 目标更倾向于含气的盆地 。对于有效又灵活多样 的深水储层模型和开发方案的 发展来说9 将地震、 测井、 岩心、露头、海底研究、物理及数值模拟这些资料整合起来变得
高中地理课时作业5地球的演化湘教版
课时作业5 地球的演化一、选择题[2022·辽宁高一阶段练习]古生物化石对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下图为“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岩层中,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
“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2~1.4亿年间,开始人们以为它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
据此完成1~3题。
1.辽宁省西部所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主要在( )A.早古生代 B.晚古生代C.中生代 D.新生代2.依据上述材料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A.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B.火山频发的海洋深处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3.“中华龙鸟”所处的地质时期( )A.重要的成煤期B.包括第四纪冰川寒冷期C.联合古陆形成D.被子植物繁盛[2022·重庆九龙坡高一期末]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2021年8月,新疆哈密首次发现恐龙新属种化石。
在地质历史时期,哈密曾经是翼龙繁衍生息的乐土,堪称“翼龙的伊甸园”。
据此完成4~5题。
4.恐龙化石的发现指示当时哈密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为( )A.寒冷湿润 B.寒冷干燥C.温暖湿润 D.炎热干燥5.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 )A.裸子植物繁盛 B.为铁矿成矿期C.联合古陆形成 D.灵长动物出现[2022·贵州贵阳高一期末]海洋爬行类动物是指可以在海洋中生存的爬行动物。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陈列的乌沙安顺龙化石发现于贵州安顺地区,这是约2.4亿年前生活在三叠纪的海洋爬行类动物的化石。
据此完成6~7题。
6.乌沙安顺龙类动物,繁盛于( )A.鱼形动物时代 B.两栖动物时代C.爬行动物时代 D.哺乳动物时代7.安顺地区发现大量乌沙安顺龙化石,推测2.4亿年前此处曾为( )A.热带地区 B.森林地带C.高原地带 D.海洋环境[2022·河南新乡高一期末]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_新教材高中地理高效作业6地球的演化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效作业6 [地球的演化][A级新教材落实与巩固]一、选择题读部分地质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两地质年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宙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解析】读图可知,甲时期的代表动物为恐龙,应是中生代;乙时期的代表动物是三叶虫,应是古生代早期。
故B正确,A、C、D错误。
2.下列化石可能出现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B )①三叶虫化石②恐龙化石③鱼类化石④被子植物化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恐龙在中生代繁盛,被子植物在新生代得以大发展,三叶虫和鱼类在古生代出现,①③正确。
故选B。
3.对比下面两幅图,图2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 )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B.③恐龙灭绝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解析】②为距今25亿年~5.41亿年的元古宙,真核细胞生物出现,A正确;③为距今5.41亿年~2.5亿年的古生代,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B错误;④为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而古生代早期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C错误;⑤为距今0.7亿年至今的新生代,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D错误。
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
4.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 A )A.蓝藻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解析】可从图中直接读出。
5.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A )A.O2的含量上升B.CO2的含量不断上升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解析】由图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O2的含量上升,CO2的含量先迅速上升,后波动下降。
6.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
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B )A.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湖泊沉积”“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可判定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地层学作业
鄂尔多斯盆地面积约25x104km2,从规模上讲,是我国仅次于塔里木盆地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是一个稳定的大型内陆克拉通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也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盆地之一,随着苏里格特大型天然气田和西峰亿吨级整装油田的发现,油气的探明储量和产量呈现快速增长,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形势最好的沉积盆地之一。
侏罗系是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的重要层位,具有油气、煤、铀共存富集的特点,煤的形成和富集直接与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油气由于具有运移的特点,有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等多种生储组合,侏罗系的油源是其下伏的三叠系延长组泥岩。
研究这些能源矿产在盆地内时空的赋存分布特点,需要多个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应用适合于陆相坳陷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体系,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多重地层划分的原理,从岩性、古生物、测井响应、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对鄂尔多斯侏罗纪地层进行了地层划分和判识。
地层划分是指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地层单位。
岩石本身客观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特征和据此引申出的各种不同的属性,依据任何一种特征或属性都可以对岩石进行分类和划分。
但是,由于岩石的特征和属性在地层分布的时空范围内并非一致,根据一种特征或属性所划分的地层单位往往不会与根据另一种特征或属性所划分的地层单位相吻合,其界线往往相互穿切。
因此,仅用一种类型的地层单位不可能表示岩石所有不同的特征,需要根据岩石的不同特征和属性分别建立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
原则上来说,地层有多少种能够用来作为划分的依据,地层就有多少种类的划分方法。
这就是地层划分的多重性。
依据多重地层划分理论对地层进行划分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岩石或岩石体的特征或属性。
其中最常用的是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
岩石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体的岩性或岩相特征及其地层关系所进行的地层划分,目的在于将其划分为能反映岩性特征或变化规律的单位。
层序地层学作业
问题1:将层序界面SB、体系域界面ffs、mfs标注在相应的时间轴上,解释层序的体系域及特征和层序类型及特征;并进一步解释I型层序和II型层序的差别体系域: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
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
1.低水位体系域[LST]: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
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
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为低水位楔。
1.1盆底扇: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积的以海底扇为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的一部分。
扇的形成与峡谷侵蚀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陆架有关。
硅质碎屑沉积物通过河谷和峡谷穿过斜坡和大陆架形成盆底扇。
尽管盆底扇的出现远离峡谷口,或者峡谷口不明显,但是盆底扇可能形成于峡谷口。
盆底扇的底面(与低水位体系域的底面一致)是Ⅰ型层序界面,扇顶则是下超面 .1.2斜坡扇:由浊积有堤水道和越岸沉积物组成的扇状体,盖在盆底扇上且被上覆的低水位楔下超1.3低水位楔:由一个或多个进积小层序组组成的沉积楔。
向海方向被陆架坡折限制,上超在先前形成的层序斜坡上。
因此,低水位体系域的准层序组有加积(盆底扇和斜坡扇)、进积等型式(低水位楔).2.陆架边缘体系域:是Ⅱ型层序的最下部的体系域,即2类层序界面之上的第一个体系域,它由一个或多个微显进积至加积的小层序或小层序组组成。
在沉积滨岸线坡折的向海一侧,该体系域下超在Ⅱ类层序界面之上。
特点:陆架边缘体系域沉积期间,随着海退的不断进展,陆架虽有暴露,但其大部分可暂时被半咸水淹没,因此陆架边缘体系域顶部附近可有广泛的煤系分布。
一般地,陆架(棚)边缘体系域内部沉积相的叠置特征是自下而上海相沉积逐渐增多,与上覆的海进体系域的分界面为海进面。
3.海进(海侵)体系域 [TST] :海进体系域是1类和2类层序的中部体系域,其下界面为海进面,下伏体系域为LST或 SMST。
石油地质学作业讲解
由于不同咔唑类异构体极性强弱不同,在油气运移过程中,随油气运移距离 的增加,不同结构类型的含氮化合物组成将发生运移分馏效应,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①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甲基咔唑类屏蔽型异构体相对富集,而裸露型和部 分屏蔽型化合物易被周围介质吸附,1甲基咔唑/4甲基咔唑,1甲基咔唑/3甲 基咔唑,其含量逐渐降低; ②随着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加,咔唑系列相对于苯并咔唑系列富集; ③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屏蔽型、半屏蔽型二甲基咔唑逐渐富集,其中1,8二甲基咔唑/1,4二甲基咔唑,1,8-二甲基咔唑/1,5二甲基咔唑,1,8-二 甲基咔唑/2,6二甲基咔唑等几个参数表现的比较明显。 ④由于地层对含氮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和地层水的溶解作用,使原油中性含氮 化合物的绝对浓度不断降低。
TTI i min (t i )(r ni )
i max
式中,imax、imin为有机质所经历的最高和最低温度区间。
(5)选100~110℃为基准温度区间,其n=0,γ=r0=1。则向下:110~ 120℃,n=1;120~130℃,n=2;………;向上:90~100 ℃,n=-1; 80~90℃, n=-2;……… 各温度区间的温度因子
4)在图上划出生油窗(开始大量生油——生油结束)
TTI=15~160
(3)TTI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预测圈闭中烃类的性质(油?气?)
2)确定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3)确定生油窗
平面上:生油范围、有利生油气区; 剖面上:生油深度;时间上生油时间; 从而确定圈闭的含油气性。
TTI=15~160
2.下图为S油田某储层的顶面构造图,储层最大厚度均为50米。要求标出各圈闭 溢出点的位置和最大闭合范围,求出各圈闭的闭合高度,绘制给定剖面线的构造 剖面图,并确定各圈闭的成因类型。
非常规作业-深部煤层气
深部煤层气成藏特点研究
中国大-中型沉积盆地深部煤层气资源量巨大,目前尚未得到开发,深部煤层气是我国煤层气地质领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深部煤层气成藏过程是煤岩和地下流体(煤层气及地下水)在温度场与地应力场耦合作用下的动态平衡过程。
在较高地应力和较高地温的控制下,深部煤层气成藏的含气性、渗透性、流体压力系统等均与浅部煤层气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于深部煤层气成藏特点研究,首先需要确定煤层气藏形成和控制因素,如含煤盆地沉积格架、构造背景、水动力条件、煤层埋深、厚度、煤岩特征等;其次,主要根据成藏影响因素和参数井数据分析煤层气储层类型、成藏模式、储层物性、围岩特点、封盖性等。
深部煤层气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渗透率、含气性和流体压力等。
目前,有关深部煤层气含气性随深度的变化存在争议,深部煤层含气量不能简单采用浅部梯度进行推测。
另外,由于国内不同研究区地温梯度存在差异,深部煤层气成藏特点研究也不能以偏概全。
主要方法包括构建基于温压条件下吸附收缩膨胀、热膨胀、地应力及地下水化学等效应与深部煤层渗透率数学模型;分析地应力场、地温场及煤基质收缩膨胀效应对煤层压力状态的控制作用;基于较高温压条件下的煤吸附-解吸物理模拟以分析深部条件下煤层气吸附特点;构建了耦合煤级-温度-压力的有效扩散系数模型和深部煤层含气量数学模型等。
沉积盆地介绍
走滑型盆地即是与大型走滑活动有关的盆地,有走 滑拉分盆地和滑脱型盆地两个主要类型。
四、克拉通构造环境的盆地
克拉通盆地是指在地质历史的很长时期内下沉的区 域性的坳地,是地壳上已经稳定的和很少遭受变形的部 分。具有区域变质或花岗岩化的坚硬基底,由于岩石圈 变冷,比重增大,因重力作用而缓慢下沉,或因地幔隆 起或因相邻板块的挤压作用,使古老地台逐渐下降。克 拉通盆地面积很大,沉降缓慢,沉积物厚度不大,沉积 类型包括浅海相砂泥页岩、碳酸盐岩、蒸发岩,缺乏深 海沉积物和浊积岩,也没有火山活动,构造变动微弱, 褶皱极其平缓。
板 块 联 合 过 程 中 形 成 的 三 类 盆 地
RAB-弧背前陆盆地,PFB-周缘前陆盆地, ICB-山前凹陷盆地
山前凹陷盆地与前陆盆地特征对比表
特征
山前凹陷盆地
区域构造位置
位于造山带或活动隆起 带与微陆块之间
发育阶段 造山带形成之后数亿年
动力学背景 与陆内的C型俯冲有关
区域应力
起始于伸展环境,后期 被挤压环境改造
陆 内 裂 谷 - 陆 间 裂 谷
3、被动陆缘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产生于海底扩张后期,由大 陆边缘或陆间裂谷继续扩张、逐渐张开加宽而形成。 大陆在分离后随时间的延续发生失热沉降,同时由 于沉积物负荷作用进一步发生区域性挠曲沉降,形 成具有宽广的大陆架、平缓的大陆坡和大陆隆的被 动大陆边缘盆地。一般来讲,在构造特征上,从陆 壳边缘向海洋方向发生阶梯状断陷,形成边缘裂陷 槽。
三、走滑断裂构造环境的盆地
在大陆内部的走滑断裂,在两侧块体作水平剪切运 动时,一般在块体运动的前方形成挤压区,在后方形成 拉张区。这些挤压或拉张变形是对走滑断层水平位移的 有效调节和补偿。
沉积学原理作业
河流是流水由陆地流向湖泊和海洋的通道,它不仅是侵蚀、改造大陆地形和搬运风化物质到湖或海中去的地质营力,而且是大陆区重要的沉积营力。
在适宜的构造条件和沉积背景下,可以发育上千米厚度的河流沉积。
一、河流的分类河流分类(河型分类)一般而言就是指对河道形式的分类,河道形式的不同对河流的沉积环境组合及其沉积特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有多种河流的分类方案。
(一)根据发育时期分类Davis于19世纪末根据河流的发育时期将其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种类型。
(二)根据构造控制因素分类Powell(1875年)和Davis(1898年)按河流与区域构造的成因联系和空间分布关系,将其分为顺向河、逆向河、先成河、后成河和叠置河五种。
(三)根据沉积物的负载形式分类Schumm(1963年)把河流地貌形态和流量、沉积物联系起来,根据河流的主要负载形式,把河流分为底负载型、悬浮负载型和混合负载型。
(四)根据地貌形态分类河流的地形地貌分类概念在19世纪逐渐出现。
河道分叉系数是指在每个平均蛇曲波长中河道砂坝的数目。
这些河道砂坝是被河流中线所围绕和限制的河道砂体。
河道分叉系数的临界值为1或小于1者为单河道,大于1者为多河道(图1)。
河道弯曲度是指河道长度与河谷长度之比,通常称为弯度指数,其临界值小于或等于1.5为低弯度河,大于1.5为高弯度河。
B.R.Rust(1978年)应用河道分叉系数和弯曲度将河流分为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及顺直河四种类型(表1、图2)。
这一方案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河流分类方案图1 单河道和多河道(中等和高等辫状河)河流示意图(据B.R.Rust,1978年)表1 河流分类(据B.R.Rust,1978年)二、不同河型的基本特征图2 四类河道的形态[据Smith、(1983),据Reineck和Singh(1978)](a)顺直河;(b)曲流河;(c)辫状河;(d)网状河(一)顺直河顺直河是弯曲度很小,河岸较稳定的单一河道河流[如图2(a)]。
层序地层学作业
(1)由此图中可以发现,此沉积体系的体系域有4种: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以及陆架边缘体系域。
具有明显的陆架坡折。
(11-18)低位体系域下由层序界面限定,上由海泛面限定。
由图中可得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组成。
(18-21)海侵体系域下由海泛面,上由下超面所限定的体系域。
它由退积准层序组成,向上水体逐渐变深。
(7-8)为凝缩段也叫密集段,在极缓慢沉积过程中形成的薄层的半深海到深海相沉积物组成。
(21-28)高位体系域,下部由下超面限制,上部由下一个层序界面限制的体系域,由进积准层序组成。
(8-11)、(1-5)为早期的高位体系域通常由加积准层序、微弱前积准层序组成。
(29-30)、(6-7)为陆架边缘体系域,以微弱前积和加积为特征。
是在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海退地层单元,覆盖在II型层序界面。
I型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组成的;II型层序:由陆架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的。
区别如下表:表1. I型层序与II型层序区别图1.I型层序的地层发育模式图2.II型层序的发育模式陆架坡折盆地的I型层序(a)易于确定的陆架、陆坡和盆地地形;(b)陆架倾角小于0.5º,陆坡倾角为3º到6º,海底峡谷侧壁倾角为10º;(c)比较明显的陆架坡折将低角度的陆架沉积物与更陡的陆架沉积物区分开;(d)由浅水到深水的过渡比较突变;(e)当海平面下降到沉积岸线坡折以下,如果形成海底峡谷,则可能发生切割作用;(f)可能沉积海底扇和斜坡扇;除沉积于具有陆架坡折的盆地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a)足够大的河流体系切割峡谷,并搬运沉积物进入盆地;(b)有足够的可容纳空间使准层序组保存下来;(c)海平面的相对下降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规模,使得低位体系域能沉积于陆架坡折或陆架坡折以外。
无陆架坡折的缓坡盆地的I型层序(a)均一的、小于1度低角度倾斜,大多数角度小于0.5º;(b)叠瓦—反“S”形斜交;(c)较缓倾斜与较陡倾斜间无梯度突变之坡折;(d)从浅水到深水无突变带;(e)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切割作用发生在低位岸线以上,而不发生在岸线以下地区;(f)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沉积低位三角洲和其它海岸砂岩(平缓斜坡边缘上一般不沉积盆底扇和斜坡扇)。
矿田构造学(专升本)阶段性作业
矿田构造学(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总分:100分得分:0分一、单选题1. 矿田是地壳上的某一成矿显著地段,包含着在地质构造、物质成分和成因上_____的两个以上的矿床或矿点。
(5分)(A) 基本相同;(B) 没有联系;(C) 具有联系参考答案:C2. 矿田构造是指在矿田范围内,控制各_____的形成、改造和分布规律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总和。
(5分)(A) 矿体;(B) 矿床;(C) 矿石参考答案:B3. 构造活动生成的各种裂隙带、断层、剥离空洞具有很高的渗透性,是含矿流体在岩石中流动运移的通道,通常将这种通道称为_____。
(5分)(A) 容矿构造;(B) 储矿构造;(C) 导矿构造参考答案:C4. 控制矿体就位、决定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的地质构造条件通常称为_____。
(5分)(A) 运矿构造;(B) 储矿构造;(C) 导矿构造参考答案:B5. 盆地流体在静压力差的作用下,引起层间热卤水向_____的方向运移。
(5分)(A) 压力大;(B) 压力小;(C) 压力差参考答案:B二、判断题1. 矿田构造一般是指控矿的中、小型构造。
_____(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解题思路:2. 矿液的运移总是由高压带向低压带方向流动。
_____(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解题思路:3. 储矿构造又称为圈闭构造。
_____(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解题思路:4. 只要是孔隙度大的岩层都有利于矿液的流动。
_____(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解题思路:5. 矿体构造是指控制矿体在矿床中分布规律及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总和。
_____(5分)参考答案:错误解题思路:6. 岩层对流体的屏蔽作用只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_____(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解题思路:7. 岩石的渗透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
_____(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解题思路:8. 矿液的运移的通道是岩石中的断裂和裂隙。
_____(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解题思路:9. 根据围岩蚀变的分带现象,可判断流体的运移方向。
土壤(寒假作业)-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5.2土壤(寒假作业)下图示意某种沉积物的分布。
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等山地的西侧宽度较大,而东侧少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分布状况的主要作用是()A.冬季风堆积B.泥石流堆积C.冰水堆积D.间歇性流水堆积2.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该沉积物结构紧实、钙含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A.生物作用B.冰川作用C.酸雨作用D.流水作用浙江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学活动,他们发现考察地土壤呈土红色,腐殖质较少,质地较黏重。
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土壤腐殖质较少,主要是因为()①气温高,微生物活动旺盛①植被差,枯枝落叶少①降水丰富,淋溶作用较强①风力小,风化作用弱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小张同学带回少量土壤用于阳台种植花草,对其做法的目的阐述正确的是()A.浇纯净水——补充土壤矿物质B.加入果皮——增加土壤透水性C.拌入河沙——增加土壤透气性D.倒入茶叶渣——改变成土母质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A.岩石的风化产物洪积物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C.土壤的质地D.腐殖质的含量6.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A.甲B.乙C.丙D.丁2021年东北某地9万多平方米黑土被盗挖。
要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数百年时间。
抚州的王先生热爱阳台种植花草,看到盗采黑土新闻后,不再网购黑土。
他根据网上的配方(鸡粪:牛粪:草炭:蛭石:河沙=3:3:1:1:2)自行配置营养土。
下图为黑土盗挖现场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黑土多被用于育秧苗、花草种植、城市绿化等,除了黑土富含有机质,还因为()①获取容易①管理成本低①土质疏松①来自寒地害虫少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8.配置营养土配方中有蛭石和河沙,其主要作用是()A.提供矿物质B.增大温差C.固定并通气D.提供无机盐川西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氮、磷组分含量大体呈现出高海拔高于低海拔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超压形成机理总的来说,超压的形成是由于形成了相对比较封闭的系统,其中的流体不易排出,同时伴随着压力增大、温度增高和应力升高,流体膨胀受压而形成超压。
具体可分为:1.1欠压实作用在泥质岩类被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排出受阻或来不及排出,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负荷增加而减少,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使孔隙流体压力高于其相应的静水压力,于是就出现了超压现象。
1.2 蒙脱石脱水作用蒙脱石是一种膨胀性粘土,结构水较多, 结构水在压实和热力作用下部分甚至全部会成为孔隙水,在泥岩排液困难情况下,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很容易产生孔隙异常高压。
1.3生烃作用干酪根成熟后生成大量油气(还有水),它们的体积大大超过原干酪根本身的体积。
这些不断生成的流体使孔隙中的压力越来越高,形成超压。
1.4流体热增压作用在许多盆地中,地温随深度增大而升高,流体受热膨胀,使压力升高造成高孔隙流体压力。
1.5渗析作用渗析作用是在渗透压差作用下流体通过半透膜从盐度低的向盐度高的方向运移,直到浓度差消失为止。
含盐量越大,产生的渗透压也越大。
盐离子很容易被页岩吸附过滤,页岩孔隙水的盐度常比砂岩高,在页岩中易形成超压。
1.6液态烃类的热裂解作用在高温条件下,液态烃类受催化反应、放射性衰变及细菌作用热解为气态烃的过程中,其体积可增加到原来的2~3倍或更大,从而导致地层压力增加。
另外,在超压地层中,残余油没有排出生烃岩,这些残余油转换为气,引起地层压力增加,也可形成超压。
1.7构造作用区域性抬升、折皱、断层、滑坡、崩塌和刺穿(盐岩或泥、页岩)均可造成异常压力体系。
区域性抬升和隆起是造成异常压力的重要因素。
2.超压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超压可以促使烃类运移,超压使孔隙度变高成为有效的储层,超压也可以使盖层破裂形成优势运移通道,使油气幕式运移成藏。
超压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如图2所示。
超压可产生烃类运移的动力。
当超压达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裂缝,为烃类运移提供优势运移通道,烃类进入超压改造的良性储集层,在合适的地质条件下就会聚集成藏。
2.1超压是烃类初次运移的动力异常高的孔隙流体压力无疑为烃类的运移提供了动力条件,同时异常高压还起到减缓泥岩压实进程,使泥岩在深部仍保留有相对较大的孔隙度及渗透性,为烃类运移提供畅通的渠道,加快烃类排驱。
2.2超压可改善储集层性能由于孔隙流体超压系统的形成和发育,大大削弱了正常压实作用对深部地层的影响,使得深部地层中一部分原生孔隙得以保存下来。
2.3超压层可成为良好的盖层超压层往往具有物性封闭和超压封闭的作用, 且压力封闭明显优于物性封闭。
2.4超压可引起幕式排烃成藏在高温高压地层中,随着埋深的加大,成熟的烃类由源岩向储层运移,烃类以溶解状态存在孔隙水中。
当储层孔隙流体压力大于盖层破裂压力时, 超压体系开始产生裂缝,且裂缝带可达数千英尺形成优势运移通道。
随着裂缝的产生,烃类和其他孔隙流体沿优势运移通道,排出地层,压力逐渐降低。
当孔隙流体压力下降到上覆地层的大约60%时,裂缝合拢而形成新的封闭系统。
然后,再开启裂缝—释放压力和排出烃类—再闭合裂缝。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排出烃类,在合适的地质条件中聚集成藏。
1、超压发育机理及成藏效应1)超压发育机理根据对有关超压出版物的统计,泥质岩欠压实、有机质降解生烃和构造挤压是最为常见、独立起作用或起主要作用的成因机制,而水热增压、渗透作用和矿物转变则是相对少见或相对次要、起辅助作用的成因机制。
1.与应力有关的成因机制由于应力的压缩作用导致孔隙体积的减少,产生超压。
⑴欠平衡压实(垂向应力)欠压实是相对于正常压实而言的,也就是说没有达到某一深度上应当压实的程度。
通常可以理解为在压实过程中,如果孔隙流体排出受阻或不能及时排出,孔隙度不能随埋深相应的减少,此时压实呈不平衡状态就是欠压实。
欠压实表现为地层具有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的较大孔隙度。
当地层欠压实时,排不出去的孔隙流体就要承受一部分本来应由颗粒支撑的有效压应力,从而使孔隙流体具有较高压力。
欠压实的产生与快速沉积和泥质岩的厚度有关,当沉积速度很快,泥岩厚度又比较大时,为维持压实与排液平衡所需的排水速度要越快,相应的对渗透率的要求也越高,因此易产生不平衡,使得流体的排出速度无法平衡孔隙容积的减少,于是部分流体将滞留于孔隙中,承担一部分负荷压力,岩石颗粒有效应力减小,从而流体压力高于静水压力形成超压。
欠压实和超压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现象,似乎是泥质地层(尤其是厚层泥岩)在持续压实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结果。
⑵构造(横向挤压应力)局部和区域断层、褶皱、侧向滑动和滑脱、断块下降、底辟盐丘/泥丘运动以及地震等构造活动所产生的水平挤压应力,与欠平衡压实一样会导致孔隙体积的降低,由于排水不完全而在泥质岩中产生超压或将泥质岩中的隙间水挤进相连储层(砂岩或碳酸盐岩),在其中形成超压。
2.与孔隙流体体积增加有关的成因机制孔隙流体体积的增加会产生异常高压,如:温度增加(水热膨胀)、矿物转变、烃类生成、油气裂解等。
⑴温度升高(水热膨胀)水热膨胀的概念是由Barker(1972)在《水热增压》一文中提出来的,是在密闭环境中水热膨胀的结果。
水体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水体处于密闭环境中,其压力便会升高。
异常高压形成过程中,如果地层处于欠压实的非平衡态,那么温度因素并不是主要的;只有在岩层固结良好的情况下,温度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在由于压实而封隔起来的地层中,岩石本身与孔隙流体随温度变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异常高压产生的几率较高。
⑵矿物转变(脱水作用)沉积物中,一些多层或混层矿物的转变伴随着结合水的释放,如蒙脱石脱水、石膏到硬石膏的转变、蒙脱石到伊利石的转变等(Law 等,1983)。
成岩作用过程中的脱水作用及矿物转变被认为是异常压力产生的机制之一。
3.与流体运动及浮力有关的成因机制⑴渗透作用渗透作用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
当离子浓度不同的两种溶液被半透膜隔开时,溶剂会从较稀的一侧通过渗透作用穿过半透膜进入较浓的一侧,形成渗透压力,直到半透膜两边的扩散化学潜能相等以后,渗透流才停止。
因此,如果溶剂持续进入一个浓度更高的封闭空间中,其压力就会增加。
⑵水压头及压力传递作用在渗透层上方被非渗透层所覆盖的情况下,如果存在水压差或流体势差,则会在渗透层的下方产生高压。
⑶浮力作用(密度差)由于油、气、水之间存在密度差,所以当它们共存于一个圈闭中时,油气柱中的任意一点除了要承受孔隙水在该点产生的静水压力之外,还要承受该点以下油气柱在水中的浮力(Dickinson,1953)。
2)超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超压深刻地影响着地下流体的存在和运动的形式,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产生直接的作用。
1、超压对生烃的影响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超压对生烃有抑制作用,通过模拟实验证实了超压环境下有机质成烃演化的滞后现象。
在超压条件下,烃源岩生油、气率曲线将下移。
压力对成烃演化的影响可根据有机质成烃动力学原理解释。
干酪根降解生烃是一个体积增大的过程,根据化学反应动平衡原理,随着反应的进行,压力将增大,不利于继续降解,总的烃产量会下降;另一方面,超压会阻止排烃,使封闭反应体系中生成物的浓度增大,也不利于成烃反应;气态烃生成将导致比液态烃更为明显的体积膨胀,所以压力增加,气态烃产量下降,气油比相对下降。
此外,在超压环境下,由于烃分子相互碰撞的概率增加,为了克服压力作用就需要消耗内能、使温度的增加率减缓,结果也会延迟或抑制了有机质的成熟和油气的生成。
2、超压改善盖层的封闭性能对正常压实泥岩盖层来说,其内的孔隙流体压力为静水柱压力,泥岩盖层与下伏储集层之间不存在向下的孔隙流体压力差,不能依靠孔隙流体压力来阻止油气向上运移,而只能依靠毛细管压力来阻止油气的向上运移。
然而,对于欠压实泥岩盖层来说,由于其内存在异常孔隙流体压力,使其内孔隙流体压力明显高于下伏储集层的孔隙流体压力,形成向下的孔隙流体压力差,从而阻止了孔隙流体的向上运移,亦即对油气形成了压力封闭。
此外,查明等还认为,在封闭型高压系统中,存在一种致密的封隔层,它不仅是良好的物性边界,而且还是优良的“热性”界面,即正常条件下油气能通过的各类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能成为封盖层。
因为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含烃(尤其是气)储集层的热导率大大低于含水储集层,在其边界处会出现负热动力梯度,此时覆盖气藏的岩层就成为“热”盖层。
在封隔层形成过程中,泥质岩中粘土矿物的转化和成岩化学作用可产生多方面效应,释放的Si,Ca,Fe,Mg等离子富集于泥岩层表面而形成封闭。
3、超压对储集性能的影响超压对储集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减缓压实作用而有效保护原始孔隙,二是导致泥页岩形成微裂缝。
超压的形成支撑了部分上覆岩层的负荷,减缓或抑制了成岩作用,使储集层保持了较高的孔隙度,另外,当超压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使岩石破裂而产生微裂缝,这不仅增加了储集空间,更重要的是改善了高压系统内储集层的连通性,大大增强了储集层渗透性能。
超压也有助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保存和改善。
超压流体的周期性排放可以增强储层中溶解物质的交换、促进淋滤作用发生和发育次生孔隙。
4、超压与油气的运聚一般而言,油气总是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
在超压系统的顶部通常存在一个封隔层,阻止了油气的向上运移,油气在封隔层之下运移,聚集,压力不断增加,当压力超过封隔层的破裂压力时,可产生大量的微裂缝,使已聚集的高压流体再次运移至封隔层之上或周围地层中,或者逸散,或者形成新的聚集,称为幕式排放。
近年来,大多数定量模拟专家认为当孔隙流体压力超过上覆地层静压力的85%时将导致流体压裂、形成微裂缝。
一旦系统压力降到低于封隔层的破裂压力时,微裂缝即闭合,封隔层再次形成遮挡条件。
形成了压力聚集一释放一再聚集的周期性过程。
异常高压不仅对油气的运移、聚集、保存有积极作用,而且控制着成藏过程和油气分布,其关键是高压系统分布的层位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超压形成时间与油气运移期的配置关系等。
2、如何分析沉积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石油地质特征包括储集岩特征、烃源岩特征、盖层特征、圈闭特征、运移条件以及保存条件。
1)储集岩特征在自然界中,把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在石油地质研究中,一般按岩类将储层分为三大类,即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及特殊岩类储层(包括岩浆岩、变质岩、泥质岩、火山岩等)。
储集岩的孔隙是指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部分,即储集空间。
孔隙的大小对流体的渗流有较大的影响。
根据孔隙或裂缝大小及其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
岩石中的孔隙按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可分为二类,即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