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_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8期2010年8月
2010,32(8):1533-1537
Resources Science
Vol.32,No.8Aug.,2010
文章编号:1007-7588(2010)08-1533-05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刘敏,许世远,侯立军,欧冬妮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育部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土地覆被的类型,动态变化过程和环境效应
等方面,发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建城区面积在13年间净增了1500km 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州等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最大,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长江三角洲耕地流失严重,平均年耕地递减率达0.55%,约为同期全国平均值的2倍。近6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递减率变化总体上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由缓慢减少→迅速减少→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城镇扩展、交通道路建设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水系缩减迅速,主要表现在湖泊的湮废与河流的填塞两方面。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同水网体系消失紧密相关,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河流、湖泊水质、城市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城市气候。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环境效应;长江三角洲
收稿日期:2010-01-13;修订日期:2010-05-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7305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971268)。作者简介:刘敏,男,内蒙古土左旗人,博士,教授,从事区域环境质量演变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工作。E-mail :mliu@
1引言
20世纪70至80年代以来,由于全世界经济工
业化和社会城市化急剧发展以及强大技术手段的运用,强烈地改变着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
结构,资源被加速消耗,由全球气候变化逐步引发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水环境、水资源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的变化,而生态环境危机又正在反过来影响甚至阻碍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地理学家的研究方向正在发生改变。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我国经济“T ”字型发展战略的沿海经济带和沿江经济带的结合处,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社会发展最迅速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面临着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河网减少和水体面积缩减、耕地减少、地面沉降、水土质量恶化、各类污染物的不断输入及其他人为活动的威胁和影响的挑战进一步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这个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长江三角洲人-地系统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关
注的热点[1-3]。基于此,本文论述了长江三角洲人与地互动过程中的一些显著特点,包括该地区土地覆被的类型,动态变化过程和环境效应等方面,以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为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全球IGBP Ⅱ项目的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2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基本特征
2.1城市化进程迅速,扩展速度快,建设用地比重大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在整个三角洲内都呈快速增长态势。如图1所示,整个长江三角洲1989年的城市建城区面积为600km 2,至2002年建成区面积已接近2100km 2,13年间净增1500km 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州等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最大,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以上海市为例,1948年-2002年,上海市共新增城镇建设用地4万hm 2,尤其是1984年以后,城镇扩展明显加快,这与
1984
年沿海开放战略实施所引发的长江三角洲开
第32卷第8期
资源科学
发热潮有关;1994年-2002年间长江三角洲城镇用地扩张更为迅速,8年内上海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近2.5万hm 2,为1948年-1984年间城镇扩展面积的5倍。又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2000年-2003年,3年新增建设用地4581hm 2,年均递增2.9%,远高于
同期全国的平均递增速度。2.2
耕地总量的不断减少
长江三角洲耕地流失严重,若以每年平均单位土地面积流失的耕地数量表示耕地流失强度,则近15年来,长江三角洲耕地流失强度超过0.20hm 2/(km 2·a ),是同期全国平均流失强度的6.7倍。长江三角洲平均年耕地递减率达0.55%,约为同期全国平均值的2倍。近6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递减率变化总体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由缓慢减少→迅速减少→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分界点,长江三角洲的耕地急剧减少,远远超过全国同期的耕地平均递减率。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城镇扩展和交通道路建设占用耕地,由于城乡建设多集中于交通便捷的平原地区,被占用的往往是肥沃、高爽的土地。此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耕地快速向林业、渔业用地转化也是耕地减少的又一个原因(图3)。以上海市为例,1952年-2002年,50年间耕地由39万hm 2减少到不足27万hm 2,50年减少了近30%。耕地迅速减少的时间始于1984年,这与前面提到的城镇迅速扩张的时间同步;特别是浦东新区,2000年-2003年耕地减少4341万hm 2,其中2625万hm 2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1151万hm 2的耕地转变为交通建设用地,分别占耕地流失量的60%和30%。2.3
水域面积的缩减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交织成网,河网密度达(6.4~6.7)km/km 2以上,南部的杭嘉湖平原更高达12.7km/km 2,成为全国河网最稠密的地区。该区近几十年来,河网水系缩减迅速,水体面积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湖泊的湮废,以太湖为例(图4),东汉时期记载为1680km 2,1965年为2250km 2。太湖面积的扩大是因为它兼并了附近许多湖泊,如无锡湖及蓍湖等,其实际面积缩减了很多[3]。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河流的填塞,以上海为例,一个世纪以前的上海中心城区河网密集,随着工业发展,静安、黄浦、卢湾等中心城区的水系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基本消亡。1989年以后,普陀、闸北和长宁区的水系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少。据统计,近50年来,全市河流长度缩短了约270km ,河网密度也大为减少。例如宝山区20世纪50年代河网密度为4.74km/km 2,至1994年为4.21km/km 2,到1999年锐减为0.93km/km 2,5年间减少了约78%[4]。
研究表明,水网体系消失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紧密相关。如陈桥驿[5]所言,长江三角洲近几十年的城市化发展,是在严重损害水环境生态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已有研究指出,上海市区河流长度随年代推移而减少同城市化率的逐年递增之间存在
图1长江三角洲1989年-200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
Fig.1The changes of urban built areas from
1989to 2002in the Yangtze
delta
图21965年以来长江三角洲与全国耕地递减率比较
Fig.2The comparison of farmland decrease rates in the Yangtze delta
with that in whole country since
1965
图3长江三角洲地区1985年-1995年主要土地利用变化
Fig.3The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from 1985to 1995
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