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笔记

合集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笔记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笔记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笔记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1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注: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满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错误观点】①哲学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X)②哲学思想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X)(纠正: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的产物。

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现世的智慧,它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③人们对世界的思考都属于哲学。

(X)(纠正:只有对世界本质与一般规律的思考才具有哲学意义。

)(哲学的产生过程:认识和改造世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产生惊讶情绪——追问和思考世界——产生世界观——形成理论体系)3.哲学与我们的生活、自然、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注: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哲学源于生活与实践,生活与实践需要哲学。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对人生)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真正的哲学的意义/作用/功能: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注: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注:哲学≠真正的哲学)(1)从性质上看;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而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

(2)从作用上看:不是任何哲学都能对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真正的哲学则能对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高中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⑴起源: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作用: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⑴从本义上:爱智慧、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⑵与世界观的关系上: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⑶与方法论的关系上: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⑷与具体知识的关系上: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⑴思维与存在何为本源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⑵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一览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⑴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生活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Ⅰ、作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

Ⅱ、意义:a、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b、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Ⅲ、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Ⅳ、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2、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1)其他科学:①、内容:a、自然科学知识b、社会科学知识c、思维科学知识②、特点:哲学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与最普遍的规律。

5.马克思主义哲学A、产生的历史条件:(1)阶级基础: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自然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1、哲学与生活(1)哲学的产生: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虑。

( 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就在我们身旁;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老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生活与哲学要点知识整理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认识成就。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改革的( 1)差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先导。

经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责怪,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更新人的看法,解放人的思想;预示和点。

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指明社会的行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理想目标,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将来;( 2)联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动员和掌握民众,从而转变成改革社会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表现着的巨大物质力量。

世界观。

7、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歧:(1)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歧,是环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源的问题张开的。

(2)唯物主义以为,物质是本源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3)唯物主义以为,意识是本源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 3)哲学的作用:①真切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地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供给踊跃有利的指导;②哲学的任务就是找寻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行程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差别: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看法。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觉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必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想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系统。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

《生活与哲学》重点哲理(必背)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3句)、客观性(2句)、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政治必修四知识清单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四知识清单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及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及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并不是搞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及我们的生活、及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及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及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及退、得及失、名及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电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区别①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及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2)态度: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之是哲学家的事情。

(1)区别:①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

②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具体知识:①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②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③思维科学知识: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2)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简答题 记背内容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简答题 记背内容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记背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内容?Q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Q2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2、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Q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Q2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3、实践的三种表现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4、(1)“木桶”所述观点的片面性(2)“木板”所述观点的片面性Q1“木桶”所述观点的片面性(木板的合理性):没有看到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Q2“木板”所述观点的片面性(木桶的合理性):没有看到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5、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什么说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Q1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Q2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Q3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因见上)Q4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Q1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Q2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Q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7、“我很不适应高中生活,特别留恋初中时代,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真想回到那个时代。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1页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
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贯彻哲学发展的始终。
史唯物主义
2 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3 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的本源,认为整个客观
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夸大为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整个现实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就是这种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在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 住了时代脉搏,正确的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提和要求。 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结合起来;(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 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它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为我们打开了哲学的大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1、产生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完整word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1.哲学的本源和作用(1)本源:①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虑。

(2)作用:①是一门给人智慧、令人聪颖的学问;②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看法。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源则和根本方法。

(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表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

3.哲学与详尽科学(1)详尽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想科学知识,揭穿的是自然、社会和思想某一详尽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详尽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实质和最宽泛的规律。

(2)哲学与详尽科学的关系:①详尽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详尽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详尽科学供应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是对详尽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想和存在何为本源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相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此分成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想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想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必然与否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能知论。

6.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1)唯心主义:物质是本源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响,包括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

(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源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①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②客观唯心主义:大家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汇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汇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的含义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特别提示: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特别提示:世界观哲学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阐述科学的世界观。

3.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的关系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反思;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迚步推动着哲学的収展;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特别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不能将哲学与具体科学等同起来,将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是将哲学凌驾于其他具体科学之上,是错误的。

三哲学的作用: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

高中政治必修四笔记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必修四笔记生活与哲学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哲学的产生(1)哲学产生的根源---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开端于“惊讶”,落脚于“实践”(3)哲学产生的方式---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是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前提是:真正的哲学)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如下表所示: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况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2.哲学与时代精神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总结和升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唯物论(4、5)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联系观(7)(6)发展观(8)辩证法(7、8、9、10)矛盾(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10)社会历史观(11)历史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12)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1.1 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起源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功能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2.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世界。

3.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1.1.2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什么是世界观?(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的特点:人人都有、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

2.哲学与世界观(1)区别: 含义不同哲学的含义:(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特点不同哲学的特点:系统化、理论化。

世界观的特点:人人都有、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

(2)联系: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3.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体现世界观方法论决定5.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

具体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

概括总结——哲学思想科学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方面的知识。

·但具体科学≠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基础具体科学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部分世界整个世界个别和一般的特殊规律普遍规律关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2.1 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何为第一性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两大派别有无同一性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不可知论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对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1.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立二、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⑴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⑵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⑶局限性:①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②具有推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名近代机械唯物主义]:⑴正确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质是物质。

⑵局限性: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唯一的存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四、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关系——“两个对子”1.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辩证法VS形而上学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3.1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1.哲学和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经济:经济是基础。

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⑴反应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⑵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⑶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和认识成果·但真正的哲学绝对不等同于科学的哲学。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1.批判功能: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塑造、引导功能: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3.2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重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内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成果精髓:实事求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内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题:建设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主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2.4.1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2.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人应该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产生、存在、发展):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3.发展: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四、准确把握物质概念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共同属性、的物质性划清了界限划清了界限唯一特性§2.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3.静止的含义: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⑵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质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的特点: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⑴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⑵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⑶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3.规律是可知的,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

⑴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⑵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三、原理及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2.5.1 意识的本质一、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为什么是“人脑”而不是“大脑”?因为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二、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5.2 意识的作用一、意识的特点1.目的性、计划性2.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原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理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能量。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做法:⑴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