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其次节的内容。
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好的内容,盼望对你们有所关心,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试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叙述法、探究法四、课时支配2课时五、教学设计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老师提出两个关于生物膜的问题,请同学回答。
问题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同学答: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问题2: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同学答: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掌握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沟通。
老师导入:生物学观点认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与其功能相适应呢?人们对事物的熟悉是有一个过程的,对生物膜的结构的揭示也不例外,就让我们打开思维的大门,绽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00多年前,与科学家一起探究生物膜的结构吧。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下铺垫。
环节二情景创设,夯实基础1.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展现“资料1”(如下),回顾已学学问。
资料1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试验,发觉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可以溶入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简单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
老师给同学留出阅读和思索问题的时间,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用老师供应给同学的材料(水、汽油、花生油、烧杯、玻璃棒等)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问题:该试验说明什么?做出假设:小试验:1.花生油与水混合;2.花生油与汽油混合。
同学分组进行试验,并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是有脂类物质组成的,这是依据化学上物质的相像相溶原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对象分析在前面几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对生物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面又让学生构建了真核细胞的模型,本章第一节又学习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并且已经知道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来弄清细胞膜的结构。
但由于我教的这些班都是文科班,班上女生多于男生,思维不是很活跃,对生物也不是很重视,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搞好教学设计,各班都在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班主任已经把前后相邻的几位同学划分为一个小组,全班分为十四个组左右,每组有一名组长,因此教学设计就必须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针对所提问题让他们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尽可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在前一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一个后续内容,在前一节中同学们已经知道细胞膜具有的功能,同学们就会想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功能呢?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其结构,这节课就是要通过科学家们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让同学们来了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介绍,这样做目的是要加深学生对科学史的了解,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让同学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并且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情感态度与价植观目标: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并树唯物主义的认识论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策略(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设计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就是要贯穿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自主、探究、合作”是根本,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如下的方法和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设计:全班分成十四个小组(各班由班主任统一分组,相邻的前后四位同学组成一组,各组成员保证一个学期基本不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鼓励小组内讨论和小组间的适当交流,对老师的提问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补充或纠正,充分给与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课堂上对各小组进行考核(比如小组成员中任一同学回答问题可给本小组可加分,如有违纪行为小组要扣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1、内容和地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通过生物膜的“成分——结构——功能”这条主线与其前后2 节以及第3 章第1 节紧密联系,并在这4节内容中居于枢纽地位。
学生在学完“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知识后,大多数的学生对“生物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产生了兴趣,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学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的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知识结构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利用科学历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准确的,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描述科学家对生物膜的探究历程。
②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③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意义;(2)使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功能的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及作用;(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实验验证;(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图片、视频等;(2)模型教具: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意义;(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情况;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材料;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 模型教具:准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4. 实验器材:准备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所需的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特点和作用的掌握情况。
3. 通过作业和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动画和实验视频。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显微镜等,用于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提供深入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资料。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对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主要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不同国度许多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主要过程和方法,通过该内容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主要介绍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如物质的跨膜运输奠定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是学习了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明确了细胞膜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了解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在初中阶段虽然学些科学方法知识,但有关的知识还不系统。
三、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4、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5、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树立科学知识和观点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教师:叶永亮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简述生物膜研究的历程;二是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
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本节内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
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
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
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细胞膜的结构2、难点: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的构建和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学科领域:生物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3.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作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具体应用。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三、课后作业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应用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教材相关章节。
2. 图片:细胞膜的图像。
3. 视频: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网络资源: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其构成要素。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教案标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3. 能够应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变化和功能调控。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3. 生物膜的动态变化和功能调控。
教学难点:1. 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
2. 能够应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变化和功能调控。
教学准备:1. 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资料。
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研究文献。
3. 实验室或计算机模拟软件,用于演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入生物膜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提问学生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了解程度。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磷脂双层结构、蛋白质和其他组分的分布。
2. 解释生物膜的动态变化和功能调控的重要性。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讲解(20分钟):1. 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2. 解释生物膜中脂质和蛋白质的流动和镶嵌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个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案例,例如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扩散过程。
2. 引导学生分析该案例中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和解释。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实验或模拟演示(20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或使用计算机模拟软件,演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和效果。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或模拟结果。
3. 讨论实验或模拟结果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总结(10分钟):1. 总结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强调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动态变化和功能调控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不同生物系统中的应用和意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或教学资源。
(2)PPT课件。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图片或视频。
(4)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
(2)计算机。
(3)白板或黑板。
(4)彩笔或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重要性和研究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知识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
(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如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等。
(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选择性通透性等。
(4)举例说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5)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如荧光标记、冷冻电镜等。
3. 课堂互动:(1)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记忆。
3.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并进行简要介绍。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所以,本节课实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本内容在教材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较为抽象,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也不是非常清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要仔细梳理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支架式教学法、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本节课利用“在放有红苋菜的烧杯中注入冷水和热水的对比实验”导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功能,再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则,导入本节课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由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史资料,学生难以理清线索,所以教师在梳理科学发展史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建模的形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一步步理清思路。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
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细胞膜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膜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概念a.生物膜的定义和组成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特征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a.脂质双层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b.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点c.生物膜上的糖类及其功能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a.生物膜的流动性b.生物膜的可塑性c.生物膜的动态调控4.实例分析a.红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b.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2.案例二:细胞膜的可塑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生物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性质。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功能。
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PPT课件;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示意图;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物模型。
教学资源:1. 相关教材或教学参考书;2. 互联网资源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介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内容的讲解(15分钟)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可以通过示例或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3. 实例分析(5分钟)通过分析具体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例,如细胞膜的融合、胞吐等现象,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4. 学生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和性质。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以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示意图;2. 选择一个具体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解答。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性质。
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 学生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性质。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特性及其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动态性质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动画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质。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PPT、动画、图像资料等。
2. 实验材料:红细胞、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生物膜的概念与组成:介绍生物膜的定义、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发展与完善。
4. 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详细讲解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的流动性以及生物膜的动态性质。
5. 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举例说明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功能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融合、胞吞、胞吐等过程。
6. 实验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理解细胞功能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药物递送、信号传导等。
2. 介绍近年来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争议。
七、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优点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霍邱一中胡志坤1 教材分析1.1 教材的地位和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1.2 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1.2.1 知识与技能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项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二是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因此本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1.2.2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
因此本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1.3 重点、难点的确定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高一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较少,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限,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为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1.4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三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已经知道细胞膜很薄,细胞膜是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
在第四章第一节的学习中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已经了解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1.5 教学方法的确定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三维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轻松地讲授本节的两大知识板块。
1.6 学习方法的确定“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 教学设计2.1 设计思想这节课以教改的新《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设计指导思想。
把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作为最终教学目标。
尝试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即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2.2 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及有关实验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过程的艰辛。
同时对探索历程的内容添加小标题以凸显脉络,像“层层剥去笋衣”一样,将小标题作为思考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帮助学生梳理并体验结构模型的建构方法,同时理解并能够描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3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 (5分钟)首先以一首小诗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问题探讨] 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活动中,选用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哪种材料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学生阅读诗歌,联想细胞膜的功能[小组讨论回答] 三种材料的特性:塑料袋不具有通透性,普通布不具有柔变性,而弹力布不仅具有柔变性,还具有一定的通透性。
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索的动机。
[师生共识] 选择弹力布做细胞膜的材料,相对好一些。
[过渡] 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亲历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吧! [效果] 让学生宛如亲历科学探索历程,切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且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新课] (32分钟)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过渡]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
要弄清某一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化学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设疑] 探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成分,为什么不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呢?[小组讨论回答] 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科学家们不知道细胞膜的结构,只好从研究细胞膜的生理现象入手来探究其化学组成成分。
开始学习模型建构的方法。
[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展示资料1]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实验: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设疑] 正是有了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了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一假说在19世纪被提出。
假说是否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完善?[展示资料2] 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阅读] P65教材正文第二段。
[观察] 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实验[小组讨论回答]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回答] 需要[阅读] P65教材正文第三段。
[小组讨论回答]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假说是怎样提出的。
科学的探索要具备严密的思维。
[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过渡] 细胞膜中的化学成分是怎样有机结合构成细胞膜的呢?其中涉及到细胞膜中磷脂的排列方式和蛋白质的排列方式及模型的建构。
[展示资料3] 美国科学家朗姆瓦指出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
活动一: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建构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的分布模型。
活动二:请根据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构建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布模型。
了解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
[展示资料4]实验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时间:1925年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展示资料5] “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科学家: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阅读] P65教材正文第三段[观察] 动画演示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示意图[小组讨论回答]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②实验结论是什么?(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磷脂分子是由磷酸、甘油、脂肪酸组成。
其磷酸“头部”是亲水性的,其脂肪酸“尾部”是疏水性的。
该结构决定了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
)[阅读] P66教材正文第一段[观察] 展示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
[小组讨论回答]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 (所有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 (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技术进步推动了假说的发展。
[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过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从新的实验现象入手对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作出了新的判断。
[展示资料6] 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时间:20世纪60年代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问题:该图说明了什么?[观察]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分布示意图。
[小组讨论回答]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实验表明蛋白质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随着技术进步,假说不断被修正和完善。
突出模型建构方法:实验、推理想像→提出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
[模型构建]请大家利用桌面材料小组合作构建生物膜三维结构模型。
[设疑]生物膜的结构模型是不是像大家制作的那样静止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脚步继续探究。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生生合作[展示资料7] 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 实验:人鼠细胞融合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智慧升华] 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分子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设疑]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已完美无缺呢?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阅读] P67教材正文第二段[观察] Flash演示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