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测量的不确定度
游标卡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游标卡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有很多重要额结果都是建立在测量分析的基础上,而且结果大多都是可靠的,这对分析结果的用户很重要,实验室通常测量不确定度来表示测量结果的质量,测量不确定通过度量结果的可信度证明结果的适宜性,本文对游标卡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进行分析。
标签:游标卡尺;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一、测量不确定度定义测量不确定度指的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得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测量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可信性、有效性的怀疑程度或不肯定程度,是定量说明测量结果的质量的一个参数,在实际的测量的时候由于本身不完善和人们认识不足,测量值就会具有分散性,也就是每次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虽然客观存在的系统误差是一个不变值,但是由于无法完全认知,只能认为是以某种概率分布存在与某个区域内,这就具有分散性,而测量不确定度就是說明被测量值分散性的参数,不是说明测量结果是否接近正确数值。
对于测量不确定度是经典误差理论应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更加的科学合理,测量误差表明测量结果偏离真值,是无法准确知道的,测量不确定度不是具体的误差,是用来表征被测量值所处区间的评定。
二、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1.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或不完善。
2.实现被测量的定义的方法不正确。
3.取样的代表性不足,被测量的样本无法表示所定义的被测量。
4.对测量过程中受到影响的情况考虑不全面,或者是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5.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偏差。
6.模拟仪器的辨别能力不足。
7.计量标准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8.引用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他参数不准确。
9.在看上去完全相同的条件,被测量多次观测的值不同。
10.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三、游标卡尺的使用条件1.测量方法:依据JJG30-2002通用卡尺鉴定规程。
2.环境条件:温度在15-25℃,湿度应小于等于80%RH。
3.测量标准:5等量块。
4.被测对象:分度值为0.02mm,测量范围在0-1000mm的游标卡尺,允许误差在±0.02-±0.07。
§3 测量的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与数据处理复习纲要§1 测量及其误差1 测量的概念测量:为确定被测对象的测量值,首先要选定一个单位,然后用这个单位与被测对象进行比较,求出它对该单位的比值──倍数,这个数即为数值。
表示一个被测对象的测量值时必须包含数值和单位两个部分。
目前,在物理学上各物理量的单位,都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单位。
它是以米(长度)、千克(质量)、秒(时间)、安培(电流强度)、开尔文(热力学温度)、摩尔(物质的量)和坎德拉(发光强度)作为基本单位,称为国家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其它量(如力、能量、电压、磁感应强度等等)的单位均可由这些基本单位导出,称为国际单位制的导出单位。
2 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精度测量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是指把待测物理量直接与作为标准的物理量相比较,例如用直尺测某长度,间接测量是指按一定的函数关系,由一个或多个直接测量量计算出另一个物理量。
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同样的仪器并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的多次测量,叫做等精度测量。
以后说到对一个量的多次测量,如无另加说明,都是指等精度测量。
3 测量的正确度、精密度和精确度正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系统误差的大小,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随机性的大小,精确度则综合反映出测量的系统误差与随机性误差的大小。
4 误差的概念测量值x与真值X之差称为测量误差Δ,简称误差。
Δ=x-X。
误差的表示形式一般分为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使用符号±Δx。
x表示测量结果x与直值X之间的差值以一定的可能性(概率)出现的范围,即真值以一定的可能性(概率)出现在x-Δx至x+Δx区间内。
相对误差使用符号β。
由于仅根据绝对误差的大小还难以评价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还需要看测定值本身的大小,故用相对误差能更直观的表达测定值的误差大小。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百分误差通常只取1~2位数字来表示。
5 误差的分类与来源一般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三类。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简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简介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测量不确定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无论是实验数据、测试结果还是产品性能指标,都离不开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下面我们将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测量不确定度是用来描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的概念。
在任何测量中,我们都无法完全排除由于测量设备不确定度、环境条件变化等因素所引入的误差。
这些误差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而测量不确定度就是用来描述这种不确定性的度量。
测量不确定度通常用标准差、置信区间等统计指标来表示,它不仅包括了随机误差,还包括了由于仪器精度、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系统误差。
通过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解释测量结果,从而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重复测量获得多组数据,然后利用统计方法计算得出不确定度;另一种是通过分析测量设备的性能指标、环境条件等因素来评定不确定度。
对于重复测量的方法,通常采用方差分析、最小二乘法等统计方法来计算标准差,从而得到测量不确定度。
而对于分析测量设备性能指标的方法,则需要考虑设备的精度、分辨率、线性度、重复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得出不确定度。
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还需要考虑到环境条件的影响,比如温度、湿度等因素可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考虑和分析。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绝对不确定度表示法,一种是相对不确定度表示法。
绝对不确定度表示法是指直接以测量结果的单位为基准表示不确定度,比如长度为10cm,不确定度为0.1cm,那么绝对不确定度就可以表示为10.0±0.1cm。
这种表示法直观、简单,容易理解。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实验中,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从而更好地验证实验结论;在工程技术领域,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产品性能指标,指导产品设计和生产。
三坐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三坐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作者:陈相国刘赞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本文对三坐标测量以ϕ40mm3等标准环规进行了实例评定,对三坐标尺寸检测方法的改进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三坐标;不确定度中图分类号: U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90-21 试验部分1.1 试验任务测量ϕ40mm3等标准环规刻度线处的直径D。
1.2 试验原理、方法和条件1.2.1 试验原理接触式,直接法,绝对测量。
1.2.2 试验方法在三坐标测量机PRISMO上测量,测量前将标准环规固定于三坐标测量工作平台上,将仪器调整满足测量需要的状态。
测量时,首先在环规刻度线处取对称两点x1、x2,构成环规的一条弦x1x2,并确定弦的中心O(以O点为坐标原点),在环规刻度线处取一点A0,连接OA0交环规另一边A(以AA0为坐标X轴),则A、A0在坐标X轴上读数差即是环规刻度线处的直径值D。
1.2.3 试验条件试验环境温度为(20±1)C,温度变化每小时不应超过0.5℃/h,环境相对湿度为≤65%;三坐标测量机常年固定安装在实验室内,受测标准环规置于实验室内的平衡时间24小时以上。
2 数学模型由试验原理和方法,得到数学模型:4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及说明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及说明见表1:5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5.1 由三坐标测量机的示值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根据设备出厂证书三坐标测量机最大允许误差MPE为±(1.4+L/333mm)m,符合均匀分布,k=,受测标准环规的直径按40mm计算,则:u1=(1.4+40/333)/=0.8777μm5.2 由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在各种条件均不改变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重复性测量20次(即n=20)。
实验数据见表2。
5.3 由测量环境温度变化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由于测量设备及环规置于实验室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足够时间,且测量过程中启用测量设备温度补偿功能,避免温度变化引起设备与环规的热膨胀,因此此项因素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可忽略不计,则u3=0。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20122015.12.29南京J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一、(测量)不确定度概念1.不确定度概念绝对测量 x y =直接测量相对测量 0x x y -= 0y U y Y ⊃±=间接测量 ),(21N x x x f y ⋅⋅⋅=定义:测量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合理地赋予被测量结果的分散性。
新定义:根据所获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2.不确定来源表现为:(1)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或不完善 (2)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3)测量所取样本的代表性不够(4)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5)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6)仪器计量性能上的局限性(7)赋予测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标准值的不准确 (8)引用常数或其它参量的不准确(9)与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的近似性或假定性 (10)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随机变化 (11)对一定系统误差的修正不完善 (12)测量列中的粗大误差因不明显而未剔除(13)在有的情况下,需要对某种测量条件变化,或者是在一个较长的规定时间内,对测量结果的变化作出评定。
应把该相应变化所赋予测量值的分散性大小,作为该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3.测量不确定度分类与字母表示 3.1绝对量表达A 类标准不确定度(用统计方法得到):A u 一般可统一表示 标准不确定度B 类标准不确定度(用其他方法得到):B u 为:)(x u 或i u 测量不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C u 或)(y u C 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U 或)(y U : C ku U = (k 为包含因子)3.2相对量表达A 类标准不确定度(用统计方法得到):rel A u . 一般可表示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B 类标准不确定度(用其他方法得到):rel B u . 为:)(x u rel 或rel i u . 相对测量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relC u . 或 )(y u rel C 不确定度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rel U 或 )(y U rel : rel C rel ku U .= (k 为包含因子)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1.A 类标准不确定度计算A 类标准不确定度是指测量随机效应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用A 类评定。
3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

S S1 S 2 S 3 ... S m
2 2 2 2
B类不确定度u:
不能用统计方法只能用其他方法估算 (如仪器误差)
U U 1 U 2 U 3 ... U n
2 2 2 2
A类
B类
B类
三、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
1)A类不确定度的计算:
仪 0.01s
20分度游标卡尺:最小分度=0.05mm
仪 0.05mm
分光计:最小分度=1‘
仪 1'
D.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
拉伸法测金属丝杨氏模量
拉伸法测金属丝杨氏模量
3) 合成不确定度
A类不确定度分量 B类不确定度分量
S1 , S 2 , S i ,......S m
电阻箱(读数为2700 )
仪 2700 0.1% 2.7()
②.仪器误差 仪 的确定:
A.由仪器的准确度表示
B.由仪器的准确度级别来计算
电表的最大误差 级别% 电表的满量程
C.未给出仪器误差时
连续可读仪器 最小分度1/2
非连续可读仪器
最小分度
C.未给出仪器误差时
连续可读仪器 米尺:最小分度为1mm
C.未给出仪器误差时
连续可读仪器 米尺:最小分度为1mm
仪 0.5mm
读数显微镜:最小分度为0.01mm
C.未给出仪器误差时
连续可读仪器 米尺:最小分度为1mm
仪 0.5mm
读数显微镜:最小分度为0.01mm
仪 0.005mm
螺旋测微计:最小分度为0.01mm
C.未给出仪器误差时
B.由仪器的准确度级别来计算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不确定度)总结课件

直径 D (mm)
12
四、 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的函数关系式为: N=f (x ,y ,z……),
其中x ,y ,z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 N为 间接测量量 。
设x, y, z,的不确定度分别为△x 、 △y 、 △z , 它们必然影响间接测量结果,使N也有相应的 不确定度△N
改为N= (2.80±0.08) ×104cm
改为N= (10.7±0.2) cm
N= (10.651±0. 12) cm 改为N= (10.6±0.2) cm
29
例:用米尺测长方形边长,测得以下数据: (单位: cm) a=1.99; 2.02; 2.01; 2.00; 1.97; 2.00 b=5.57; 5.59; 5.55; 5.49; 5.48; 5.54 求:长方形面积S.
②乘除法 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诸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 相同。
③乘方,开方 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自变量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④对数
(1)自然对数的有效数字位数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 数相同。
例: Ln5.374=1.682
20
(2)以10为底的对数,其尾数的有效数字 位数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例: Lg15.0=1. 176
7
(2)多次测量 N趋于无穷时, 服从正态分布, 而进行有限次测量,一般服从t分布(学生分布)。
大学物理实验中n 的次数一般不大于10次 , 在5<n≤10时,作△A=Sx近似,置信概率p为0.95 或更大。所以作为简化计算, 可直接把Sx 的值当作 测量结果的总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A。
若n不在此范围或要求更高,用公 式(6)
⑤常数,π,e 等有效数字位数可认为是无限的。但一 般取比运算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多的还多一位。
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检测体系)

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检测体系)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误差(⼀)测量和误差 1、测量的概念测量是指以确定量值为⽬的的⼀组操作。
任何测量结果都含有误差,误差⾃始⾄终存在于⼀切科学实验和测量过程之中。
测量按获得测量值的⽅法可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按测量条件的异同,测量可分为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等精度测量也叫在重复性条件下测量,重复性测量条件为①相同的测量程序;②相同的观测者;③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相同的测量仪器;④相同的地点;⑤在短时间内重复测量。
2、测量误差的概念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
常⽤的误差表⽰⽅法有: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引⽤误差。
(1)绝对误差绝对误差,即测量误差的定义0x x a i -=?=?(1-1)式中:a ?——绝对误差;——测量误差x i ——测量结果或测得值; x 0——被测量的真值。
(2)相对误差相对误差,即测量误差(绝对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
由于真值通常是未知的,所以实际上⽤的是约定真值,当误差较⼩时,约定真值可⽤测得值代替,并⽤百分数表⽰ix a x a x a r ?≈'==00(100%)(1-2)式中:r ?——相对误差;x 0′——约定真值;a ?、x i 、x 0——同式(1-1)。
(3)引⽤误差引⽤误差即测量仪器的误差除以仪器的特定值,该特定值⼀般称为引⽤值,可以是测量仪器的量程或标称范围的上限。
引⽤误差可⽤百分数表⽰为%x x r mn 100??=(1-3)式中:r n ——测量仪器的引⽤误差;x ?——测量仪器的绝对误差,常⽤⽰值误差表⽰; x m ——测量仪器的量程或标称范围的上限。
仪器的准确度等级,就是根据它允许的最⼤引⽤误差来划分的。
0.1级表,表⽰该仪器允许的最⼤引⽤误差限为0.1%。
以r nm 表⽰之%x x r mm m n 100??=(1-4)式中:r nm ——最⼤引⽤误差;m x ?——仪器标称范围内出现的最⼤⽰值误差;x m ——同式(1-3)。
三坐标测量机不确定度

三坐标测量机示值校准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1. 测量方法(依据JJF1064-2004《坐标测量机校准规范》)尺寸测量校准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比较5个不同长度的尺寸实物标准器的校准值和指示值,评价测量尺寸的坐标测量机是否符合规定的最大允许示值误差MPE E 。
5个尺寸实物标准器放在测量空间的7个不同的方向或位置,各测量3次,共进行105次测量。
大值与最小值的。
2. 数学模型对标准器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长度值为E L L L t L L L S S S +∆-∆-∆-∆+=321α其中S L 标准器的校准长度,1L ∆为标准器形状误差等因素引起的误差,2L ∆为长度稳定性引起的误差,3L ∆为测量重复性引起的误差,S α为标准器的热膨胀系数,t ∆为标准器温度对20℃的偏差,E 为坐标测量机的示值L 的误差。
3. 灵敏度系数11/1≈∆+=∂∂=t L L c S S α t L L L c S S ∆=∂∂=/2S S L t L c α=∆∂∂=)(/3 1)(/14-=∆∂∂=L L c1)(/25-=∆∂∂=L L c 1)(/36-=∆∂∂=L L c1/7=∂∂=E L c4. 标准不确定度1u 为标准器校准值S L 的标准不确定度,2u 为标准器热膨胀系数s α的标准不确定度,根据标准器的校准证书确定标准不确定度值。
3u 为标准器温度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由于标准器的温度测量是坐标测量机上的功能,测量误差是坐标测量机示值误差的一部分,与校准方法无关,不予单独考虑。
4u 为标准器的长度变动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5u 为标准器的长度稳定度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6u 为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7u 为坐标测量机示值误差的标准不确定度,也是坐标测量机的测量示值误差的组成部分,与校准方法无关,不予单独考虑。
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2/12625242221)(u u u tu L u u S c +++∆+=。
三等奖:测量不确定度简化计算方法

乐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测量不确定度的简化计算方法一、确定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
1.检测测量过程引起的不确定度;2.设备仪器示值引入的不确定度;3.从其他诸因素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
二、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测量结果的简化计算方法。
(一)直接测量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直接测量是指不必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即由一组操作即可获得被测量值,而不论这组操作复杂程度如何。
其特点是,被测量值可以直接从计量器具中得出。
如:游标卡尺测量长度、天平称重量等。
1.多次直接测量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⑴A 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对直接测量来说,如果在相同条件下,对某一检测对象X 进行了n 次重复独立的测量,其测量值分别为x 1、x 2、x 3、…、x i ,用x 来表示平均值,则x =n 1(x 1+x 2+x 3+…+x i )=∑=n i i x n 11 (1) 根据误差的统计理论,在一组n 次测量的数据中,算术平均值x 最接近与真值,称之为测量的最佳值或“真值”。
在这种情况下,s(x i )为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由贝塞尔公式计算得到。
见下式:s(x i )=21)(11x x n n i i --∑= (2) )(x s 为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其值为:)(x s =n x s i )( (3)由于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比一次测量的更准确,随着测量的次数增多,平均值收敛于期望值。
因此通常以样本的算术平均值x 作为被测量值的估计(即测量结果),以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x s 作为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即A 类标准不确定度。
所以u A 由下式得出:u A =)(x s =21)()1(1x x n n n i i --∑= (4)当测量次数n 不是很少时,对应的置信概率为68.3%。
当测量次数n 较少时,测量结果偏离正态分布而服从t 分布,则A 类不确定度分量u A 由)(x s 乘以因子t p 求得,即:u A =t p )(x s =t p 21)()1(1x x n n n i i --∑= (5) t p 因子与置信概率和测量次数有关,可由下表查出:测量次数n2 3 4 5 6 7 8 9 10 20 30 ∞ P=0.6831.84 1.32 1.20 1.14 1.11 1.09 1.08 1.07 1.06 1.03 1.02 1.00 P=0.95 12.7 4.303.18 2.78 2.57 2.45 2.36 2.31 2.26 2.09 2.05 1.96 在大多数检测试验中,为了简便,一般就取t p =1。
三坐标测量仪扫描法直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三坐标测量仪扫描法直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摘要:三坐标测量仪精度高、应用范围广、能实现自动化测量,在精密尺寸测量中发挥巨大作用,但其在应用时,受到环境温度、测量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
本文对蔡司标准球直径进行测量,分析三坐标测量仪测量结果中的误差来源,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较为科学的不确定度评定,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三坐标测量仪、扫描法、不确定度、直径测量三坐标测量仪作为精密尺寸测量设备,其测量精度高,结果准确,能实现自动化测量,大大提高测量效率[1,2]。
然而三坐标测量仪对测量结果要求较高,在进行精密测试时需考虑其测量数据是否准确。
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不仅仅是由设备本身所带来的,通常还会受到测量环境温度、测量方式、被测对象等因素影响,导致测量值与真实值存在误差[3]。
杨胜华[4]提出三坐标测量仪误差来源于测量环境温度、震动、测量方式等准静态误差,仪器运动部件、导轨在测量时出现的动态误差;晁飞[5]提出除了环境温度外,还存在因为光栅材料的不均匀性,光栅系统操作困难等造成的光栅误差、零部件不匹配引起的装配误差。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程度,是评价测量结果质量的重要指标。
本文以蔡司公司提供的标准球为分析对象,使用三坐标测量仪对其进行直径测量,通过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对三坐标测量仪直径检测结果进行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评估[6]。
1 测量环境信息1.1 温湿度条件三坐标测量实验室内温度保持在18.0℃~22.0℃;湿度保持在40.0%~60%;压缩空气压力:0.5MPa。
1.2 设备信息仪器名称:三坐标测量仪规格型号:CONTURA 6206量程:X向0~900mm,Y向0~1200mm,Z向0~800mm长度测量最大允许误差MPE(E0.E150)≤1.8+L/350μm1.2 标准球信息Serial no. G-03786Material no.600332-8446-000Diameter 29.97418 mmMean radius 14.98709 mm1.3 测量方法将标准球固定在三坐标测量仪的大理石平面上,然后用三坐标测量仪扫描出球头形状,并在CAD模型中,将球头划分为4个90°的区域;测量程序设置为2个垂直的圆路径,以球形顶点为中点,测量角度为180°。
三坐标测量机校准装置建标技术要求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三坐标测量机校准装置建标技术要求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文章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外资企业的进入,三坐标测量机在许多三资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相继得到引进应用。
国内一些企业也生产各种不同精度、不同规格的三坐标测量机。
由于该种类型仪器的精度需要进行有效的实施监测,确保量值传递的准确性,才能使其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建立三坐标测量机校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三坐标测量机校准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文章正文:三坐标测量机是现代精密加工中必不可少的精密测量设备,它不但可以完成常规二维坐标的测量,重要的是由于它的产生使得三维曲面的精确测量成为可能,特别是对复杂空间位置、空间曲面的测量不但可以成为可能,而且还可以通过CAD、CAM、CNC系统直接对加工机床进行加工过程的指导性控制。
由于它具有高精密度及由计算机系统控制的智能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航空航天、飞机制造及模具制造等加工业。
一、三坐标测量机校准装置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根据JJF1064-2010《坐标测量机校准规范》,三坐标测量机示值误差校准方法和综合示值误差校准方法与原理如下:1、示值误差校准方法:按照JJF1064-2010的要求,采用激光干涉仪对三坐标测量机每一个坐标进行单独校准,并且要求在正、反行程方向进行校准。
原理如图1所示。
一、2、综合示值误差校准方法及原理:(1)单轴坐标综合示值误差的校准,将量块借助支撑架固定在平行于坐标轴线的任意位置,同时是处于工作行程的中间部位,原理如图2所示。
(2)空间综合示值误差的校准,将量块借助支撑架固定在三坐标测量机空间对角线方位的中间部位,这一检定分别在四个对角线进行,原理如如图3所示。
3、计量标准的组成:(1)激光干涉仪;(2)量块;(3)标准球。
二、三坐标测量机校准装置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1、激光干涉仪规格:XL-80测量范围:(0~80000)mmMPE:±(0.03+0.5L)μm2、量块(1)规格:30 mm、125mm、250mm、500mm、600mm、700mm、1000mm测量范围:(30~1000)mm等级:二等(2)规格:大八块测量范围:(125~500)mm等级:三等(3)规格:大五块测量范围:(600~1000)mm等级:三等3、标准球规格:Φ25mm、Φ19mm三、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1 概述1.1 测量方法:依据JJF1064-2010《坐标测量机校准规范》。
三坐标测量不确定度评估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示例C.1 尺寸测量示值误差E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计算C.1.1 测量模型对标准器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尺寸示值E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2 (E)= u2 (εcal)+u2(εα)+ u2(εt)+ u2(εalign) +u2(εfixt) +u2(εR)其中:εcal——标准器的校准误差;εα——标准器的热膨胀系数引起的E误差;εt——输入的标准器温度引起的E误差;εalign——标准器定向引起的E误差;εfixt ——标准器装卡稳定性引起的E误差;εR——测量重复性引起的E误差。
C.1.2 不确定度因素分析C.1.2.1 u(εcal)为标准器校准值Ls的标准不确定度。
u(εcal)=U cal/k其中:U cal——标准器校准证书上注明的扩展不确定度;k——标准器校准证书上注明扩展不确定度的扩展因子。
C1.2.2 u(εα)为标准器热膨胀系数αs引起E的标准不确定度,根据标准器的校准证书确定标准不确定度值。
本参数只有当被校坐标测量机要求输入热膨胀系数时才需要考虑。
对于没有温度修正功能的坐标测量机,此项不需要考虑,即认为u(εα)=0。
u(εα)=L×(|t-20℃|)×u(α)其中:L——标准器长度;t——测量时标准器的温度;u(α)——标准器热膨胀系数引起的E标准不确定度。
式中t应在每个测量位置分别确定。
C.1.2.3 u(εt)为标准器温度测量引起E的标准不确定度。
由于标准器的温度测量是坐标测量机上的功能,测量误差是坐标测量机示值误差的一部分,与校准方法无关,不予单独考虑。
当被校坐标测量机有温度补偿功能,此项不确定度不予考虑。
只有当被校坐标测量机具有温度补偿功能,但标准器的温度值是有校准方的温度测量系统获得的,此时:u(εt)=L·α·u(t)其中:L——标准器长度;α——标准器的热膨胀系数;u(t)——标准器温度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的资料

测量不确定度与数据处理复习纲要§1 测量及其误差1 测量的概念测量:为确定被测对象的测量值,首先要选定一个单位,然后用这个单位与被测对象进行比较,求出它对该单位的比值──倍数,这个数即为数值。
表示一个被测对象的测量值时必须包含数值和单位两个部分。
目前,在物理学上各物理量的单位,都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单位。
它是以米(长度)、千克(质量)、秒(时间)、安培(电流强度)、开尔文(热力学温度)、摩尔(物质的量)和坎德拉(发光强度)作为基本单位,称为国家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其它量(如力、能量、电压、磁感应强度等等)的单位均可由这些基本单位导出,称为国际单位制的导出单位。
2 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精度测量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是指把待测物理量直接与作为标准的物理量相比较,例如用直尺测某长度,间接测量是指按一定的函数关系,由一个或多个直接测量量计算出另一个物理量。
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同样的仪器并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的多次测量,叫做等精度测量。
以后说到对一个量的多次测量,如无另加说明,都是指等精度测量。
3 测量的正确度、精密度和精确度正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系统误差的大小,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随机性的大小,精确度则综合反映出测量的系统误差与随机性误差的大小。
4 误差的概念测量值x与真值X之差称为测量误差Δ,简称误差。
Δ=x-X。
误差的表示形式一般分为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使用符号±Δx。
x表示测量结果x与直值X之间的差值以一定的可能性(概率)出现的范围,即真值以一定的可能性(概率)出现在x-Δx至x+Δx区间内。
相对误差使用符号β。
由于仅根据绝对误差的大小还难以评价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还需要看测定值本身的大小,故用相对误差能更直观的表达测定值的误差大小。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百分误差通常只取1~2位数字来表示。
5 误差的分类与来源一般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三类。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

一、列表法
数据在列表处理时,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 各项目(纵或横)均应标明名称及单位,若名称 用自定的符号,则需加以说明。 • 列入表中的数据主要应是原始测量数据,处理过 程中的一些重要中间结果也应列入表中。 • 项目的顺序应充分注意数据间的联系和计算的程 序,力求简明、齐全、有条理。 • 若是函数测量关系的数据表,则应按自变量由小 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 下面以使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钢球直径D为例,列 表记录和处理数据。
单次测量时,大体有三种情况:
1、仪器精度较低,偶然误差很小,多次测量读数相同, 不必进行多次测量; 2、对测量的准确程度要求不高,只测一次就够了; 3、因测量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多次重复测量。 用单次测量值作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 用仪器误差作为的总不确定度,测量结果表示为:
单次测量:
x x测 仪 u r
3.根据函数传递公式,求密度的相对不确定度为:
uM 2u D u H u r M D H
2 2
u
2
2
2
0.01 2 0.0004 0.005 14.06 0.5645 6.715
ur
u
3. B类分量(仪器误差): 4.合成不确定度为: 5.相对不确定度为:
100 % 0.5%
(0.686 0.004)cm
ur 0.5%
第四节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 不确定度的合成
一、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计算 间接测量量是由直接测量量根据一定的函 数公式计算出来的。 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就必然影响到间接 测量量,这种影响的大小也可以由相应的 数学公式计算出来。
计量学基础教学:第3讲_第3章_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

机电学院自动化教研室
三、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
不确定度为无符号的参数,恒取正值。当 用方差求取时,取其正平方根。
误差为带有正号或负号的量值,不能用 (±)号表示。
21
计量学基础
机电学院自动化教研室
三、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
测量不确定度的大小决定了测量结果的使用 价值,值越小,使用价值越高。 误差主要是用于对误差源的分析方面,用以 对测量结果的修正。
1970年以来,美国NBS推广MAP( 计量保证方案);
1978年,BIPM(国际计量局)书面征询各国意见后,起 草了一份 INC-1980建议:实验不确定度表示。1981年 10月CIPM(国际计量委员会)发文(CI-1981建议) 批准 了INC-1980建议。
16
计量学基础
机电学院自动化教研室
33
计量学基础
机电学院自动化教研室
(二)系统误差的发现
1 系统误差与测量次数无关,因此不 能采用增加测量次数的方法使其消除或减 小。
2 许多系统误差可通过实验确定(或根 据实验方法、手段的特性估算出来)并加 以修正。 3 对某些系统误差的认识不足或没有 相应的手段予以充分确定,而不能修正, 此时通常可估计未消除系统误差的界限。
19
计量学基础
机电学院自动化教研室
三、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
真值按其本性不是确定的,往往无法得到测 量误差的值,所以实际用的是约定真值。当用 约定真值代替真值时,可以得到测量误差的估 计值。
测量不确定度可以由人们根据实验、资料、 经验等信息进行评定,从而可以定量确定测量 不确定度的值。
20
计量学基础
49
计量学基础
机电学院自动化教研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不确定度与数据处理复习纲要§1 测量及其误差1 测量的概念测量:为确定被测对象的测量值,首先要选定一个单位,然后用这个单位与被测对象进行比较,求出它对该单位的比值──倍数,这个数即为数值。
表示一个被测对象的测量值时必须包含数值和单位两个部分。
目前,在物理学上各物理量的单位,都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单位。
它是以米(长度)、千克(质量)、秒(时间)、安培(电流强度)、开尔文(热力学温度)、摩尔(物质的量)和坎德拉(发光强度)作为基本单位,称为国家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其它量(如力、能量、电压、磁感应强度等等)的单位均可由这些基本单位导出,称为国际单位制的导出单位。
2 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精度测量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是指把待测物理量直接与作为标准的物理量相比较,例如用直尺测某长度,间接测量是指按一定的函数关系,由一个或多个直接测量量计算出另一个物理量。
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同样的仪器并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的多次测量,叫做等精度测量。
以后说到对一个量的多次测量,如无另加说明,都是指等精度测量。
3 测量的正确度、精密度和精确度正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系统误差的大小,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随机性的大小,精确度则综合反映出测量的系统误差与随机性误差的大小。
4 误差的概念测量值x与真值X之差称为测量误差Δ,简称误差。
Δ=x-X。
误差的表示形式一般分为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使用符号±Δx。
x表示测量结果x与直值X之间的差值以一定的可能性(概率)出现的范围,即真值以一定的可能性(概率)出现在x-Δx至x+Δx区间内。
相对误差使用符号β。
由于仅根据绝对误差的大小还难以评价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还需要看测定值本身的大小,故用相对误差能更直观的表达测定值的误差大小。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百分误差通常只取1~2位数字来表示。
5 误差的分类与来源一般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三类。
(1)、系统误差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当测量条件改变时,它也按某一确定的规律而变化,这样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来源可归结为下几个方面:仪器误差、调整误差、环境误差、方法(或原理)误差、人员误差。
(2)、随机误差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产生的时大时小、时正时负、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所造成的测量值的无规则的涨落。
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具有下面的一些特性: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概率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有界性:有一定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一定限度。
抵偿性: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测定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趋向于零, (3)、粗大误差用当时的测量条件不能解释为合理的误差称为粗大误差。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实验者在操作、读数、记录、计算等方面的粗心而造成的。
含有粗大误差的测量值会明显歪曲客观事实,因而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剔除(4)、误差的转化由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有时难以分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现代误差理论已使用不确定度来评价测量结果,在误差分类上也不再使用系统误差这个名词,而是根据其来源及是否能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分别归类于A 类不确定度和B 类不确定度。
6 测量结果的最佳值与随机误差的估算(1)、测量结果的最佳值——算术平均值设对某一物理量进行了几次等精度的重复测量,所得的一系列测量值分别为:x 1、x 2、…x i …x n 。
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ni i x n x 11。
x i 是随机变量,x 也是一个随机变量,随着测量次数n 的增减而变化。
由随机误差的上述统计特性可以证明,当测量次数n 无限增多时,算术平均值x 就是接近真值的最佳值。
(2)、随机误差的表示法随机误差的大小常用标准误差、平均误差和极限误差表示。
(3)、随机误差的估算由于真值X 无法知道,因而误差△i 也无法计算。
但在有限次测量中,算术平均值x 是真值的最佳估算值,且当∞→n 时,X x →。
所以,我们可以用各次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残差或偏差来估算误差。
x x i i -=υ,υi 是可以计算的,当用υi 来计算标准误差σ时,称之为标准偏差。
a . 标准偏差使用符号σx 表示,其计算式为:12-∑=n i x υσ。
标准偏差σx 所表示的意义是:任一次测量值x i 的误差落在(±σx )范围内的概率为68.3%。
b.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使用符号x σ表示,其计算式为:)1(2-∑==n n ni xx υσσ,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是n 次测量中任一次测量值标准误差的n1倍。
它表示在)(x x σ±范围内包含真值X 的可能性是68.3%。
7有限次测量的情况和t 因子测量次数趋于无穷只是一种理论情况,这时物理量的概率密度服从正态分布。
当次数减少时,概率密度曲线变得平坦,成为t 分布,也叫学生分布。
当测量次数趋于无限时,t 分布过渡到正态分布。
对有限次测量的结果,要使测量值落在平均值附近,具有与正态分布相同的置信概率,P =0.68,显然要扩大置信区间,扩大置信区间的方法是把σx 乘以一个大于1的因子t P 。
在t 分布下,标准偏差记为σxt = t P σx ,t P 与测量次数有关。
表1-1 t p 与n 的关系[例] 测量某一长度得到9个值:42.35,42.45,42.37,42.33,42.30,42.40,42.48,42.35,42.29(均以mm 为单位)。
求置信概率为0.68、0.95、0.99时,该测量列的平均值、标准偏差σx 。
解:计算得到平均值x =42.369mm计算得到标准偏差σx = 0.021mm 。
n =9,查表得P =0.68, t =1.07, 由式σxt = t P σx 得σxt =1.07×0.021mm=0.022mm P =0.95, t =2.31, σxt =2.31×0.021mm=0.048mm P =0.95, t =3.36, σxt =3.36×0.021mm=0.070mm8仪器误差仪器的最大允差△仪:仪器的最大允差就是指在正确使用仪器的条件下,测量所得结果的最大允许误差。
一般仪器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遵从均匀分布。
均匀分布:在△仪范围内,各种误差(不同大小和符号)出现的概率相同,区间外出现的概率为0。
9仪器的标准误差σ仪对于均匀分布的仪器最大允许误差,可计算得标准误差为:3仪仪∆=σ。
§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测量结果的数字中,只保留一个欠准数,即数字的最后一位是欠准数,其余都是可靠数。
测量结果中所有可靠数字和一个欠准数统称为有效数字。
它们正确而有效地表示了实验的结果。
1、直接测量的读数原则直接测量读数应反映出有效数字,所以在直接测量读数时:(1)应估读到仪器最小刻度以下的一位欠准数;(2)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既与使用仪器的精度有关,又与被测量本身大小有关。
2、多次直接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取舍规则一般只取1~2位数字,因此x的末位数应取在σx所取的一位上,即x末位与σx的一位对齐。
关于x和σx尾数的取舍,常采用下列的法则:(1)遇尾数为4或4以下的数,则“舍”。
(2)遇尾数为6或6以上的数,则“入”。
(3)遇尾数为5的数,要看前一位。
前一位为奇数,则“入”,前一位为偶数则“舍”。
3、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应由误差计算结果来确定。
但是,在作误差计算以前的测量值运算过程中,可由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进行初次的取舍,以简化运算过程。
有效数字的取舍的总原则是:运算结果只保留一位欠准数。
4、量具和仪器的有效数字对于标刻度的量具和仪器,如果被测量量很明确,照明好,仪器的刻度清晰,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几分这一(如1/10、1/5、1/2)。
这最小刻度的几分之一,即为测量值的估计误差,记作△估,测量值中能读准的位数加上估读的这一位为有效数字。
§3 测量的不确定度1 不确定度的概念及计算测量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表征测量值的分散性、准确性和可靠程度,或者说它是被测量值在某一范围内的一个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分为A类标准不确定度和B类标准不确定度。
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不仅要给出该测量值的大小,同时还应给出它的不确定度,用不确定度来表征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测量结果应写成下列标准形式:Χ=x ±U (单位),Ur=±U/x×100%式中x 为测量值,对等精度多次测量而言,x 是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x :U 为不确定度,Ur 为相对不确定度。
A 类标准不确定度A 类标准不确定度是在一系列重复测量中,用统计方法计算的分量,它的表征值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表示,即n n n x xU x ni iA /)1()(12σ=--=∑=考虑到有限次测量服从t 分布,A 类标准不确定度应表示为:n n n x xU x p ni ipA t t /)1()(12σ=--=∑=B 类标准不确定度测量中凡是不符合统计规律的不确定度统称为B 类不确定度,记为U B 。
对一般有刻度的量具和仪表,估计误差在最小分格的1/10~1/5,通常小于仪器的最大允差△仪。
所以通常以△仪表示一次测量结果的B 类不确定度。
实际上,仪器的误差在[—△仪,△仪]范围内是按一定概率分布的。
一般而言,u B 与△仪的关系为u B =△仪/CC 称置信系数。
正态分布条件下,测量值的B 类不确定度,Ck u k U PB P B∆==仪k P称置信因子,置信概率P与k P 的关系见下表:表根据概率统计理论,在均匀分布函数条件下,一次测量值的B 类标准差U B =k P u B =k P △仪/C ,C =3,当P=0.683时,k P =1,即U B =仪∆/3。
在正态分布条件下,一次测量值的B 类标准差U B =k P u B =k P △仪/C ,C =3,当P=0.683时,k P =1,即U B =仪∆/3。
C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展伸不确定度假设测量误差在[-△B ,△B ]范围内服从正态分布,这时B 类标准不确定度为u B =△B /C ,测量值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22B A U U U += P =0.68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乘以一个与一定置信概率相联系的包含因子(或称覆盖因子)K ,得到增大置信概率的不确定度,叫做扩展不确定度。
若置信概率为0.95, K=2U 0.95=2U 0.68=2,22B A U U + P =0.95若置信概率为0.99, K=3U 0.99=3U 0.68=3,22B A u u + P =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