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分析

一、合理发展和布局中国交通运输业的意义

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结构中从事社会化运输的一个重要部门,交通运输业既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又是第三产业中属于流通部门的一个主要行业,它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中国四化建设中的先行官,合理布局生产力的有力杠杆。它的合理发展和布局,对中国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1.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

这主要是因为,一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首先就意味着要在中国发展社会化的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购、销、存、调等环节的有机结合的。要把商品最后送达到消费者手中,实现商品的最终消费,只有凭借交通所实现的商品位移。所以,发展商品经济无疑是必须以发达的交通运输为前提的。

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意味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市场。而统一市场的建立,就要使货品、要素和信息市场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很明显,要做到这一点,也是要以建设、发展起发达的交通运输为重要前提的。

三是社会化的大规模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意味着区际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发达。也就是说要靠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实行地区间优势互补。而要使各地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实现地区间优势互补,使各地区优势商品能得以在各地区间顺畅的互相交换、流通,离开了发达的现代交通运输,是很难想象的。

2.是组织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和实行生产地域专业化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组织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实行生产地域专业化,乃是推进中国“四化”进程中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一条必由之路。而要这样做,一条重要对策就是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协作支持。而拥有发达的交通运输,则是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必要物质前提。

3.是实现产业布局相对平衡的必要先行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优化产业结构的总目标,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产业布局的相对平衡。建国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确已有了显著改变,但与产业布局相对平衡的总体目标还相差甚远,大力推进产业布局继续向全国纵深发展,仍将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二,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布局特点

1.建国以前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布局特点。我国古代是世界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但自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

(1)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显著。旧中国的大部分交通运输设备都掌握在外资手中。交通线路成为反动政府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以及镇压人民革命的工具。

(2)数量少。从1876年在中国简称上海——淞沪的第一条铁路起,直到1949年的73年间,我国一共修建铁路2.2万千米,每100平方千米土地面积上仅有铁路0.23千米,是世界大国中拥有铁路甚少的国家之一。

(3)质量差。旧中国的铁路线由于主要是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直

接投资和贷款修建的,轨距宽窄不一且常年失修,从而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和运输效率。

(4)布局不合理。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东部沿海各重要港口,接着以港口为基地,向沿海和内地进一步扩展,形成了就中国交通运输业主要偏集在东北和东部沿海一带的地区分布格局。

2.建国之后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布局特点。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进入“八五”时期,交通运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交通建设创历史最好水平。“八五”期间交通建设累计完成的主要工程量有:新建铁路5900千米,新建公路10.5万千米,沿海主要港口建成泊位283个,民航新建济南,珠海,三亚,石家庄等机场12个。

(2)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公路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提高。沿海和长江干线港口,重点扩大深水港区,建设了一批煤炭,石油、粮食、木材、集装箱等专用泊位,装卸机械、起重能力和自动化水平都有提高。民航重点新、改、迁建一批机场,提高了飞行区等级,改善了配套附属设施,加强了空中交通管制及通讯导航设备,雷达覆盖面扩大,飞机放飞效率提高一倍以上。管道运输则大力采用了集中控制、密闭输送、泵站无人值守等输油新工艺和新技术等。

(3)客货运输稳步增长。

(4)运输结构多样,以铁路、公路、水路运输为主。建国以后,特别是“八五”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得到了较快发展,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全面增长,已形成结构多样,规模庞大的运输体系。

(5)全国综合运输网布局已初步形成。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一个分布遍及沿海和内地,以铁路、内河航道为主轴,公路为支脉,建有航空和管道运输的水、陆、空立体综合运输网已经初步形成。

三,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

(一)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49年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仍然严重滞后,即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总的来说,其发展和布局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运力严重不足。80年代以来,中国运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这具体表现在:一是以往有旺淡之分,而近几年则是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运力持续紧张;二是过去运输紧张只集中于某些地区和部分交通干线,而近几年多数水陆空干线和主要交通枢纽出现全面紧张;三是过去运输紧张一般是货运,现在则是客货运输全面紧张,供需矛盾日趋尖锐,运输严重超负荷。

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足。中国运力不足的直接根源,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过少。

3.运输设施技术水平低,设备更新缓慢,失修失养严重。总的来

说,中国目前交通运输的总体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50~60年代的水平。

4.运输网络布局不够合理。中国运输网除存在总体规模不足等问题外,其布局尚不够合理:一是铁路和公路东部地区较密,西部地区较稀;二是个大区间的区际运输主干道不足,不适应今后运输需求。

(二)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

1.初步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90万公里。

2.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4万公里以上,运输服务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加强煤运通道建设,强化重载货运网,煤炭年运输能力达到30亿吨;建设以西部地区为重点的开发性铁路;全国铁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大宗货物集散地和20万以上人口城市。

3.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8.3万公里,运输服务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国道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比重达到70%以上;农村公路基本覆盖乡镇和建制村,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

4.完善煤炭、进口油气和铁矿石、集装箱、粮食运输系统,海运服务通达全球;70%以上的内河高等级航道达到规划标准,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5.扩大和优化民用航空网络,80%以上的人口在直线距离100公里内能够享受到航空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