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概述

合集下载

_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概述课件湘教版选修60508168

_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概述课件湘教版选修60508168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82021/9/182021/9/182021/9/189/18/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8日星期六2021/9/182021/9/182021/9/18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82021/9/182021/9/189/18/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82021/9/18September 18,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82021/9/182021/9/182021/9/18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 心物不同 周围事物不同 环境的范围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 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 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 住区等。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受人类活动不同程度影响 的自然环境。
2.分类: 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自然环境
社 会 环 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 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 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 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 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 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某一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和某种研究目的,人为地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分割出来,这种人为划定的一定范围内的研究对象称为体系,即中心事物。

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因此,不同的中心事物具有不同的环境,即环境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若中心事物是人类,环境即是以人为中心事物而存在于周围的一切事物,除人以外的一切其他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均被视为环境的对象,这里不考虑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影响。

对于环境科学来说,中心事物仍然是人类,但环境主要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存环境。

它的涵义可以概括为:“作用在‘人’这一中心客体上的、一切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又处于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

当前,世界各国对各自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都有明确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和各国法律对环境的解释又不尽相同。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法律明确规定的环境内涵就是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并不泛指人类周围的所有自然因素。

这里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强调的是“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即法律所指的“环境”,既包括了自然环境,也包括了社会环境。

所以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也不同于所谓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发生,并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包括①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物质条件,例如空气、土壤、水、岩石、矿物和生物等;②能量资源,例如阳光、地热、温度、引力和地磁力等;③自然现象,例如地震爆发、火山活动、海啸等地壳的稳定性和太阳的稳定性等。

第一章环境概述(v1.6)

第一章环境概述(v1.6)

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 ,深度为5100km ,
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
与此相差不多。
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平均半径: a =人工环境
二、人类的环境
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 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 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表现出对 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环境有以下特性:
整体性 有限性 不可逆性(能量循环、物质循环) 隐显性(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DDT农药) 持续反应性(遗传性、生态资源的破坏) 灾害放大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 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被利用和改造。
第一节 环境概念
二、人类的环境
自然环境的要素构成: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
物质:
空气

岩石、土壤
动植物、微生物
第一节 环境概念
二、人类的环境
能量:
气文
引力
阳光 地磁力
第一节 环境概念
二、人类的环境
自然现象:
太阳稳定性
地壳稳定性
大气力量
水循环
第一节 环境概念
第一节 环境概念 六、环境科学及其分支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
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酝酿于20世纪60年代,集成于20世纪70年代)
第一节 环境概念 三、环境属性和环境质量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 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 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1环境概述

1.1环境概述

二、环境因素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性质不 同并且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就是环 境因素(又称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 社会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
光等
社会环境要素:人口 工业 农业 交通 生产力、 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
一、环境的概念: 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 综合体。包含物质、能量、现象以及空间
环境按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自然环境
亦称地理环境。 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 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如大气 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又可以称作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 物圈等五个自然圈。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也是社会环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澳大利亚艾尔斯岩
加利福利亚树林
(二)社会环境 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 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如生产环 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 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 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
概念:环境因素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 (一)成因
自然
人为 (人类不合理活动) 人为原因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二)分类: 据环境因素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 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三种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
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
二氧化硫
燃煤 燃煤、燃油
北方 南方
高中地理选修Ⅵ
第一章
第一节
环境概述

第1章-第1节 环境概述

第1章-第1节 环境概述

第1章-第1节环境概述第一节环境概述●课标要求了解有关环境的基础知识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1.通过图像材料,区别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同时指出它们包含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2.结合案例材料,分析环境受污染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新课导入建议课堂播放《沂蒙山小调》顿时好像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了沂蒙山区,这首歌曲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我们无不被那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以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环境因素”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2~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环境质量”并完成【思考交流】3。

→步骤1:导入新课。

→步骤2: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并完成【问题导思】1、2题。

步骤8: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

←步骤6:教师通过【例2】讲解探究2“环境因素”并得出特别提醒。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并且完成【问题导思】1、2、3的设问。

←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探究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

(2)社会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2.环境因素是纯自然的,人类不能改变吗?【提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如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时,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然环境(如改变着水、大气的成分,导致生物物种减少;改变着地表形态等)。

环境质量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环境概述

环境概述

2013-7-12
2)、环境污染源 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生活 3)、环境污染物 生产性污染物(三废,农药,化学品) 生活性(污水,粪便,废物) 放射性 环境污染物技其性质可分为:
(1)、化学性污染物,如:有毒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 化合物。 (2)、物理性污染因素,如:噪声、热污染、电磁辐 射和放射性等。 (3)、生物性污染物,如:细菌、霉菌、病毒、毒蘑 菇、蛇毒、寄生虫等
环境
引言 §1、环境概述 §2、环境问题 §3、人类与环境 §4、环境保护
引言
2002年10月我国一位专家独自去德国考察,在一 个景色秀丽的小河边他停下车来休息。他看见车上有 一个小泥点,于是取了一块抹布,擦了泥点,然后去 小河边,用清澈的河水洗抹布。此时,一位德国老太 太走过来,很不客气地对他说:“如果你不马上停止 这样做,我就要起诉你。”这就是一个普通德国公民 对河流的保护意识。显然,他们非常清楚,哪些事情 绝对不能做,如果你做了,就是违法,就可以被起诉。
2013-7-12
自然环境的构成框图
物质 能量 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 空气、阳光、引力、地磁力 太阳的稳定 地壳的稳定 自然 现象 大气运动 水循环 水土演变等多种自然因素
自 然 环 境
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火山情况 海啸
2013-7-12
§2、环境问题
1、基本概念
1.1、定义: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而使环境发生 的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一般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 于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破坏和污染),以 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 利影响的问题。 第一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天灾 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地 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 1.2、分类: 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人祸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或 破坏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第二节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第三节环境学及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环——周围境——事物及其状态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发生关系的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

中心事物是环境的主体周围相关事物是环境的客体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生态学研究的环境,是生物周围与生物发生关系的相关事物的集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有一定范围,其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影响力,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辐射半径”。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空间、物质(大气、土壤、水体)、能量(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现象人工环境——通过人类活动形成的物质(汽车)、能量(电)、精神产品(影视)1)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非生命物质(2)形态多样性陆地:高山、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水域:江、河、湖、海……(3)过程多样性过程性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过程时间:短期过程、中期过程、长期过程(4)功能多样性生态功能、资源功能、废物消纳功能……人类需求与创造的多样性1)人类的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服务需求……(2)人类的创造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1)界面多样性城市、乡村、陆海空……(2)方式多样性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废物排放、城市建设……(3)过程多样性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4)效应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效应: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产生的效应:生理、社会、经济、技术……指构成人类环境系统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概述一.环境概述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四面一切生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截了当或间接碍事该生物群体或生物群生存的各种因素。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差不多为人类所熟悉的,直截了当或间接碍事人类生存和开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熟悉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熟悉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2、环境分类生物环境:宇宙环境、全球环境、地区环境。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截了当碍事的邻接环境。

如生物个体外表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二.生态因子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生物产生一定碍事的特称为生态因子。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截了当碍事作用的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1〕非生物因素:气候、土壤、地形。

2〕生物因素:植物、动物、人类活动。

注重:地形和海拔高度对生物的碍事是通过碍事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活动而起作用的,故属于间接因素,有人认为不属于生态因素之列。

3.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因子综合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碍事。

5、生态环境:为了强调生态意义,经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局部,称为生态环境。

6、主导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活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7、限制因子:当某个生态因子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此碍事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至引起死亡,现在如此的生态因素喊做限制因子。

8、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第1章 第1节 环境概述 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第1章 第1节 环境概述 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情景导入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 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 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 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 一。201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
• 1.下列关于对环境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人类环境即自然环境 • B.人类环境即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 • C.人类环境即人类周围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 D.人类环境即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 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整体 • 【答案】D
• 解析:人类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 关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包括自然(天然)环境 和社会(人工)环境。
解析:“环境友好”实质是尊重与善待自然,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
解析:汽车作为现代的主要交通工具,已经被广泛接受。
A.反对私家车,拒绝汽车
【特别提醒】 自然环境是否完全不受人类影响?
解析:人类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包括自然(天然)环境和社会(人工)环境。
2.分类: 18 _大__气__环__境__质__量____、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环境质量就是大气质量吗?
• 【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环境质量是指环 境因素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
描述。大气质量与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
但它仅是环境质量的一部分。环境质量还包括水环
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提示:“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 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 境的向往和追求。

环境概述

环境概述

五、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带来的危害
①威胁生态平衡。 ②危害人类健康。 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课件制作 康同杰 二00八年三月
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概念举例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1
湘教版选修六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受人类活动不同 程度影响的自然环境。
2、分类: 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概念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 天然环境 ,仍保留着天然生
态特点的环境
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
良 上,经长期社会劳动 人 性 所创造的、须由人类

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境 恶 因人类活动不合理
性 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举例
原始森林、高山草 甸、大漠盐湖、极 地苔原等
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P4活动,分类及说明原因。
3.次生环境问题分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①环境污染:由于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 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超过了自然界的容纳和自净能 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 境问题。
城市建筑、工矿设 施、农田水利、畜 群牧场等
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 山劣地、因过度放牧 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环境因素
1.概念: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 质不同别要求小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 分,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 自然环境要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 光等

高中必修地理第一节 环境概述

高中必修地理第一节  环境概述

2、环境的分类 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 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 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通常按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 境;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 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人工环境,通俗地说,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 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区别, 主要在于人工环境对自然物质的形态做了较大的改变,使其失去了原 有的面貌。 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包括 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
环境质量
1、概念: 某一区域性或局部自然环境要素的优劣程度。

2、意义:描述环境状况 3、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 壤环境质量等 3、影响因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4、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5、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北京奥运减排措施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环境的概念 不同的人可能对环境一词有不同的理解,但 环境均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 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 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 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是相对于 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 等也就不同。 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的社会和物质条 件的综合体
二、环境因素
1、概念: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 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 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2、分类: 2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是指水、大气、生物、阳光、 岩石、土壤等。有的学者认为不包括阳光,因此 环境要素并不等于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要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 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环境概述精编课件

环境概述精编课件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受人类活动不同 程度影响的自然环境。
2、分类: 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概念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 天然环境 ,仍保留着天然生
态特点的环境
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
良 上,经长期社会劳动 人 性 所创造的、须由人类

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境 恶 因人类活动不合理
性 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举例
原始森林、高山草 甸、大漠盐湖、极 地苔原等
水体污染
大气污染
3.次生环境问题分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②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而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环境 问题。
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产生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 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
①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②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 ③科技进步的负面作用。
城市建筑、工矿设 施、农田水利、畜 群牧场等
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 山劣地、因过度放牧 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环境因素
1.概念: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 质不同别要求小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 分,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 自然环境要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 光等
社会环境要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 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
1.概念:是指环境因素受到污染的程度,是对 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这种状况的形成,可 能是自然原因,也可能是人为原因,人为原 因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 境质量等。
四 、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 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到2075年,大气中臭氧将比1985年减 少40%,因此全球皮肤癌患者将可能 达到1.5亿,白内障患者将可能达到 1800万,农作物产量将减产7.5%,水 产资源将损失25%,人体免疫功能将 减退。如果臭氧层被彻底破坏,强烈 的紫外线将毫无阻挡地杀死地面的动 植物,人类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环境工程概论
方江敏
2009-11-10
1
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HSE 重大事故后果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的甲基异氰酸酯(MIC) 泄 漏事故。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的中央联邦首府博帕尔 的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农药厂发生毒气泄漏事故。 有近40吨剧毒的甲基异氰酸酯(MIC)及其反应物 在2小时内冲向天空,顶着每小时7.4公里的西北 风,向东南方向飘荡,刹时间毒气弥漫,覆盖了 相当部分市区(约64.7平方公里)。
2009-11-10 37
2009-11-10 2
1993年深圳市清水河仓库
死亡 18人 重伤136人 烧毁、炸毁 建筑物面 积三万九 千平方米 直接经济损 失2.5亿元
2009-11-10 3
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
2009-11-10
4
2009-11-10
5
主要内容
绪论 水污染与控制 大气污染与控制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噪声污染与控制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2009-11-10 31
环境保护的任务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 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 染和其它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009-11-10
3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对环保工作非常重视,总共召开过六 次全国环保会议 1)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 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 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 针。
2009-11-10
荒漠化草原
26
土地荒漠化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 263.6万平方公里,占 国土面积的27.46%, 荒漠化土地分布于18个 省区市。其中,新疆、 内蒙古、西藏、甘肃、 青海5省区荒漠化土地 面积占全国荒漠化土地 总面积的95.31%。
2009-11-10 27
水资源危机
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世界 银行的报告估计,由于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设施, 全世界有10亿多人口无法得到安全的饮用水。
2009-11-10 35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
2006年4月17日-18日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环境 保护会议。会上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他强 调,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 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我们一 定要充分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对国 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
•美丽的大自然之三
2009-11-10 13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2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 代前,是环境问题发展的恶化阶段。一 些发达国家、发达城市、工矿企业废弃 物的大量排放,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2009-11-10
14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2
工厂的废气污染
2009-11-10
– “八大公害”: 主要污染物 马斯河谷事件 烟尘、二氧化硫 多诺拉烟雾事件 烟尘、二氧化硫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烃类、臭氧、NOx 伦敦烟雾事件 二氧化硫、烟尘 四日市哮喘 二氧化硫、含重金属烟尘 水俣病 汞 痛痛病 镉 米糠油事件 多氯联苯
2009-11-10 17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 摩召开了“世界人类环境会议”,通过 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 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把6月 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是人类认识 环境问题的一个里程碑。
2009-11-10 36
三、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的概念: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环 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任务: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 生存的影响,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 技术和方法。 环境科学的分类:按其性质和作用划分为 三大部分: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和环 境学。
2009-11-10 21
温室效应形成原理
2009-11-10
22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 2400万平方公里。 现在在美国、加 拿大、西欧、前 苏联、中国、日 本等国的上空, 臭氧层都开始变 薄。
2009-11-10 232009-11-10 来自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
环境问题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以前,是环境问题的 萌芽阶段。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环境之间 比较和谐,地球上大部分自然环境都保持 着良好的生态。
2009-11-10
12
美丽的大自然
美丽的大自然之一
•美丽的大自然之二
严重的大气污染
15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3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 末,出现了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 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不断出现。 “八大公害”(P3) 马斯河谷、多诺拉烟雾、洛杉矶光化 学烟雾、伦敦烟雾、四日市哮喘、水 俣病、痛痛病、米糠油事件
2009-11-10 16
“八大公害”与主要污染物
2009-11-10 19
全球气候变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 升了0.3至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 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 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 360ppm。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 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 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 1.5至4摄氏度,这就是温室效应。
2009-11-10 24
酸雨污染
“酸雨”是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雨、雪) 或干沉降(酸性颗粒物)的形式从大气转 移到地面上。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东 部是一大酸雨区。亚洲 的东亚,如中国南方是 酸雨最严重的地区,成 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区
•因酸雨而枯死的树木
2009-11-10 25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 济问题。 1991年联 合国环 境规划署对全球荒 漠化状况的评估是 全球荒漠化面积 已近36亿公顷,约 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1/4。
水污染
2009-11-10
干旱
28
国际环境会议
1992年6月3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 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是人类认识环境问 题的第二个里程碑。 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 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 的原则声明》。 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 样性公约》。 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2009-11-10 29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
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 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 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 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 境,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 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2009-11-10 30
环境保护的内容
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
2009-11-10 20
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 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 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 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 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 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 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2009-11-10
能量 气温 阳光 引力 地磁力
自然现象
地壳的稳定性 大气力量 水循环 水土演变
10
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1、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是指:由于人类不适 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恶化,出 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包括两类情况: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环境的承 载 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 (2)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 境污染和破坏。
2009-11-10
18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4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今,是环境问 题的第二次高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全球性的大气污染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 与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相比,第二次影响范 围更广,危害后果更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 更巨大。
2009-11-10
6
第一章 绪 论
主要内容: 概论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 生态系统与环境 人与环境 能源与环境 环境污染控制方式简介
2009-11-10 7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
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2009-11-10 8
2009-11-10 34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9年5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 议,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环境监管,向环 境污染宣战,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 议,提出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 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2002年1月8日,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 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要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 量做好这项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