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于都戏曲资料概述
于都长征大剧院8月演出表
于都长征大剧院8月演出表介绍于都长征大剧院是江西省于都县的一座现代化大型剧院,位于于都县文化广场。
每年都有各种精彩纷呈的演出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以下是2022年8月份的演出表。
演出表8月1日•演出名称:《红色经典舞剧欢乐颂》•时间:19:30•简介:这是一场由江西省舞蹈团带来的精彩舞剧。
舞剧以红色经典歌曲为背景,通过舞蹈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让观众领略到了红色经典的魅力。
8月5日•演出名称:《京剧名段欣赏》•时间:19:30•简介:这是一场由中国京剧院演员精心呈现的京剧经典片段。
观众将有机会欣赏到京剧的独特韵味和精湛表演技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8月10日•演出名称:《爵士乐之夜》•时间:19:30•简介:这是一场由国内知名爵士乐团带来的音乐盛宴。
观众将在欢快的爵士乐曲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享受一夜的音乐盛宴。
8月15日•演出名称:《话剧《茶馆》》•时间:19:30•简介:这是一场由江西话剧团带来的经典话剧《茶馆》。
该剧以晚清末年的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描绘茶馆里的人物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
8月20日•演出名称:《交响乐音乐会》•时间:19:30•简介:这是一场由江西交响乐团带来的音乐盛宴。
观众将欣赏到经典的交响乐作品,感受音乐的力量和美妙。
8月25日•演出名称:《群星璀璨演唱会》•时间:19:30•简介:这是一场由多位知名歌手倾情演唱的音乐盛会。
观众将有机会欣赏到众多歌手的精彩演唱,享受一场群星璀璨的演唱会。
总结于都长征大剧院8月演出表中的演出项目涵盖了舞蹈、京剧、爵士乐、话剧和交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不同的演出,享受艺术的魅力。
无论是欣赏经典的舞蹈,还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京剧,都能让观众在演出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和愉悦。
快来于都长征大剧院,与艺术亲密接触,度过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夏日夜晚吧!。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文档资料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赣南作为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客家人在频繁的迁徙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和风土风情。
在有着“唢呐之乡”美誉的于都县,一种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公婆吹”已经流传了1000余年,相传自从西晋“永嘉之乱”之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举家举族南下,辗转迁徙,终于安营扎寨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
南迁的中原汉人的一支将自己称为客家人,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文明,更与当地土著畲族人,和睦共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而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便是客家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基础深厚,应用广泛,人们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等和接送贵宾都喜欢请上一对“公婆吹”,吹上一番。
在民间有个顺口溜: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
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就大显身手。
后来,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依依不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
1981年至1991年的十年间,是于都唢呐的鼎盛时期,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几个自发组织的唢呐班子。
靖石唢呐班的刘班主说,那时候,谁家娶老婆都少不了他们,而且到了旺季天天都有得“吹”,每到一处都会引来不少的围观者,唢呐吹奏的欢快、热闹气氛也给人们带去了不少快乐。
据刘班主说,当时还涌现出许多“祖孙唢呐”、“夫妻唢呐”和“唢呐世家”。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唢呐手1000多名。
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唢呐“公婆吹”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逐渐成为了客家民众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精神标志,他不仅丰富了客家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也为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各方面原因,如今“公婆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命运,仅存的音乐曲牌才十余首,如何传承和创新这一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唢呐“公婆吹”是客家人自我认同、自我确认的身份标志。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摘要: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征鲜明。
本文从角色、表演和声腔的角度分析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关键词:采茶戏;特征;一、赣南采茶戏的角色(一)赣南采茶戏表演有一套较为完整、独特的程式,角色及其表演特点主要集中于小丑、小旦两个行当。
1.赣南采茶戏中的小丑分两种:一是“丑行俊扮”,称“正丑”;一是“丑行丑扮”,称“反丑”。
正丑:主要表现青壮年男子,勤劳朴实、爽朗大方、机智勇敢和乐观风趣的性格特征。
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主要表现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烟鬼赌徒等反面人物,常以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表演常模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
脸谱抹白鼻子,形如青蛙、蜻蜓、蝴蝶之类,语言生动幽默,诙谐夸张,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2.小旦:主要表现勤劳纯朴、聪明伶俐的农村妇女。
表演矫健俏丽、朴素大方,主要身段有扇花、伞花、绣花、打鞋底、采茶、上楼下楼、开门关门、上山下山等。
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等。
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翻身组合、手法组合、指法组合等,真可谓千姿百态,名目繁多。
(二)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的核心内容:“三奇三绝”“两旦一丑”1、“三绝”“三绝”包括单袖筒、矮子步以及扇子花三个部分,这“三绝”不断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最具欣赏性的内容。
(1)单袖筒:只用一只袖子表演。
它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的经典特色之一。
最初客家人采茶时都会在腰间缠一块白布,能达到遮阳、擦汗、扇风以及当坐垫、茶蓝的目的。
于都古文
于都古文江西曲种。
流行于江西南部地区和邻近的湖南、福建、广东一些城乡。
相传清道光年间已在于都盛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直是赣南地区极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曲艺,山乡僻壤,妇孺皆知。
演唱者多为盲艺人,以演唱“古戏文”改编的曲目为主,因而简称“古文”。
概况:于都古文是一种说唱艺术,“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
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婉转,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唱词结构大部分是七字句。
唱腔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常见的是以木梆或渔鼓、小鼓击节的徒歌形式,以唱中夹说、说中有唱、转换灵活自然见长。
后来兴起以勾筒(形似二胡,琴筒较大)伴奏的形式,唱腔吸收了赣南民歌,曲调比较丰富。
常用曲牌有二、三十只,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欢板”、“哭板”、“慢板”等。
另外吸收赣南客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
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摹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环境气氛,评述功过是非,使人们产生强烈共鸣。
于都古文曲牌特点:大多数以四句体为主,曲牌一般是徵调式,有时也会用商调式,还有羽调式。
一个曲子四句下来起的部分一般来讲用商音来表现。
然后起到了承的时候,又会落到其他调上去。
到了结束的时候一般是高音往下,跌到主音上去。
演奏乐器:于都古文因伴奏乐器不同,其唱腔也各不相同。
部分古文演唱者用梆子伴奏,其木棒长约四寸,直径一寸左右,用坚硬的油茶树干挖空而成,演唱时,艺人用木槌敲击。
这种击棒演唱古文的方式,行腔曲调比较单一,变化不多。
古文的伴奏乐器,以前主要是勾筒。
它音质粗犷,音量很大。
艺人广泛运用民间的提弓、滑奏、拨弦、以弓击筒等手法模仿自然音响等各种技巧,以丰富其音乐形象。
现已改用二胡,也会加上竹板、渔鼓、小鼓、橙琴、口琴、鼓钹等。
有的艺人甚至身兼数职,将多种乐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地运用四肢对其进行演奏,令观众叹为观止。
赣南于都客家唢呐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但 这并 不 影 响 桃 花 文化 对 中国 文学 发 展 的推 动 作 用 。 正 因 为 人 们 对 桃 花 的 评 价 褒 贬 不 一 , 才 使 桃 花 文 化 的
内 涵 更 加 厚 重 。 桃 花 令 诗 的 王 国 更 加 摇 曳 多 姿 , 中 国 令
古典文 学更 加璀璨 精彩 。
( 者 单 位 : 国 艺 术 研 究 院 研 究 生 院) 作 中
象征 。 而在思 想 受到 禁锢 、 行备 受 制 约 的明清 时 期 , 言 主 体 意 识 的觉 醒 促 使 富 有 反 抗 精 神 的 人 们 迫 切 要 求 获 得 个 性 解 放 ,他 们 懂 得 自我 欣 赏 ,更 着 重 对 情 感 的 表
色。早 期 的唢呐称 “ 调 吹打 ”杆长 二 尺 , 域 窄 , 平 , 音 表
寒 梅 第 一 开 。 ” 把 桃 花 比 作 地 位 低 贱 的 奴 隶 , 此 反 他 以
达 。桃 花 作 为 “ ” 载 体 , 深 地 吸 引着 那 些 至 情 至 性 情 的 深 的 文 学 家 。其 次 , 们 对 桃 花 的 态 度 与 个 人 的 生 活 境 遇 人 有 极 大 的 关 联 。中 国 古 代 文 人 大 多 是 有 理 想 、 抱 负 的 有
● 杨 鲁
平 温 桂 生
浩 如 烟 海 的传 统 民 间 音 乐 宝 库 的 一 朵 奇 葩 。 于都 唢 呐 的历史 悠 久 , 树 一 帜。据 于 都 县史 料 别
记 载 : 在 一 千 多 年 前 就 盛 行 于 民 间 , 所 谓 “ 手 举 早 真 鼓
于 道路 , 来 人家 , 阑 不歇 ” 往 更 。其 声 音 激 昂 嘹 亮 , 板 鼓 分 明 , 律 委 婉 幽 怨 , 有 浓郁 的 乡土 气 息和 地 方特 旋 具
于都县特色民俗文化
JIUJIANG UNIVERSITY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英文题目院系专业姓名年级指导教师二零年月摘要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步伐走过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它是历史沉淀和时代发展所形成的产物。
赣南地区的于都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客家人在于都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形成了特有的于都客家民俗文化。
于都民俗文化包括礼节、习俗、节庆、禁忌、传统等等,分为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三大类。
客家人在汉民族中是较有特色的一个群体,既有在中华整体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与其它族群相同的共性,又有在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影响下而表现出来的个性与特质。
如今,大兴文化产业,开发保护民俗日益被学者所关注,本文具体分析了于都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论述了民俗文化类型及其特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于都,民俗文化,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绪论 (5)㈠................................................................ 于都县民俗的研究起源.. (5)㈡................................................................ 关于于都县民俗的研究.. (6)㈢................................................................ 于都县民俗研究的意义.. (7)一、于都民俗事象论 (7)㈠物质民俗 (7)㈡社会民俗 (9)㈢精神民俗 (11)二、于都县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分析 (14)㈠于都自然环境 (15)㈡于都人文环境 (15)三、于都民俗的保护与开发 (17)㈠于都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7)㈡于都民俗的开发利用 (18)结语注释参考文献致谢于都县特色民俗文化绪论㈠于都县民俗的研究源起“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国时期赣州的京剧及其改良
民国时期赣州的京剧及其改良来自: 霍森布鲁斯老爷2011-12-29 18:03:58京剧,在民国时期称作平剧。
赣州有平剧戏班的演出,始于三十年代,到了抗战时期可说是达到了高潮,不仅有几个戏院演出平剧,而且当时一些著名的平剧演员也曾到过赣州登台演出。
抗战胜利后,又进行了平剧的改良尝试,成了全国为数不多的进行平剧改良的城市之一。
平剧的传入及其戏院、班社三十年代初,赣州的平剧爱好者刘彩逸、吴德风、裴炳炎、屠龙华,舒礼章等,曾组织过平剧票友社,业余演出过《玉堂春》、《空城计》等平剧。
1934年秋,刘彩逸,刘甲第、晏任周等商界人士合资创办了赣州大戏院,选择桥儿口郭家祠为院址,从南昌邀请“老见喜”平剧班在该院演出,开创了职业平剧班社在赣州演出的历史。
老见喜戏班,班主是著名的文武老生唐绍云,主要演员除了唐家的青衣花旦唐幼瑶、铜锤花脸唐云雷、花旦唐双玉、唐双莉外,还聘有京沪驰名的须生张韵生、叶乃伯;青衣花旦张美如,杨乃芬;著名短打武生周瑞华、尚国宝等,全班约余人,阵容颇为整齐。
赣州利民百货商店经理陈汉祥,在姚衙前李家祠创办了“双江大舞台”,从吉安邀请杨家平剧班来演出。
杨家班的主要演员有:青衣杨美艳、花旦杨美琴、老生杨少安、武生杨少华、筱虎臣。
武丑筱张黑。
赵玉麟、张官乾、赵天鹏、陈绍凤及著名小丑焦宝奎等。
其阵容也不亚于老见喜戏班,形成了赣州平剧两雄对峙的局面。
年初,老见喜班主唐绍云病故,戏班返回南昌后解散,赣州大戏院也就因此而停锣。
不久,双江大舞台创办人陈汉祥在公园北路(今北京路章贡剧院址)创办群乐大戏院,演员以杨家班为主,吸收原唐家班的部分演员,并从外地邀来花脸刘瑞春、张少峰,武生刘云亭等;后又请来武生张燕亭,筱燕亭、老生真龄童、花旦张燕琴、筱琴芳、青衣张燕芳等一家人组成的张家班轮换演出。
1937年初,因时局紧张,业务萧条,张家班返回吉安,戏院其他一些演员也纷纷离去,只剩赵天鹏、张霄艳、刘瑞春等勉为支撑。
直到同年秋,邀得苏家班来演出,戏院始有了转机。
浅析赣南于都甑笊舞的形态特征
浅析赣南于都甑笊舞的形态特征作者:黄文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0期摘要:于都县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生机盎然的甑笊舞便是这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绚丽折光。
笔者通过多次进行民间采风,查阅当地有关史料,对古老的甑笊舞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了解和掌握于都县甑笊舞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其风格特点,对促进和发展于都县甑笊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赣南;于都县;甑笊舞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43-02古时,赣南自有“百谷顺成惟有雨,当稔民和式歌舞”,“鱼龙百戏寻常有,来歌来舞几晨昏”的习俗。
甑笊舞是赣南民间舞的一朵奇葩,是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九座屋场所特有的传统民间舞蹈,因袭成俗,盛传已久,深受人们的喜爱。
2008年,于都县甑笊舞被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者于2002年在音乐剧《围屋女人》中编排过甑笊舞。
2010年,笔者再次走进于都县银坑镇进行采风,亲眼目睹现存的甑笊舞的表演,并搜集了大量的关于甑笊舞的资料。
一、于都甑笊舞概况甑笊舞,因起舞时人们手舞“甑笊”又唱又跳而得名,其舞蹈动作与划船形似,故俗称“划龙船”或“唱船歌”。
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因此也叫“敬神”。
(一)甑笊舞生成的地理环境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地区东部,贡水中游。
于都历史悠久,在新时期时代就有人居住。
甑笊舞就诞生在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中营、下围、撒网形、新屋、老街、冇丘、席塘等九座屋场,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二)甑笊舞的起源说据当地老人说,甑笊舞是泰和一位施姓男子移居当地而授,也有的说是一位大河捕鱼渔民所教。
但9座屋场自古至今无施姓人家,也无自泰和迁居来的移民,加上年代久远,又无文字记载,所以难以考证。
关于甑笊舞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说,《船歌》(十愿一节)记载:“木有根来水有源,本坊何自划龙船:当初太(泰)和姓施者移居此地方耕田。
于都的传统文化
于都的传统文化
于都是江西省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于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于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于都是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这里的商人们不仅经营着茶叶、丝绸等商品,还传承着许多商业文化。
比如,于都的“三合一”商标,就是由于都商人们创造出来的,它代表着“三合一”的商业理念,即“合作、合同、合作社”。
除了商业文化,于都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比如,于都的“龙船文化”就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民间文化。
每年的端午节,于都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船比赛,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在比赛中,龙船手们会载歌载舞,划动着龙船,向着终点冲刺,场面非常壮观。
于都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比如说“于都木偶戏”就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艺术形式。
这种木偶戏是由于都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的,它的特点是表演形式简单、内容生动,非常适合于大众欣赏。
于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不仅是于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文化,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
江西于都提线木偶戏的艺术形态研究
江西于都提线木偶戏的艺术形态研究作者:房宁陈思辰来源:《流行色》2021年第12期摘要:江西提线木偶戏起源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13年被申报为属于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于都提线木偶戏历史久远,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本文针对于都提线木偶戏表演与表现形式(色彩、造型、肌理)展开研究,简要概述于都提线木偶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于都提线木偶戏的表演及表现形式,期望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于都提线木偶戏的认识,促进于都提线木偶戏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于都木偶戏;表演形式;造型;色彩;肌理Abstract: Jiangxi Thread Puppet Show originated in Yudu County,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 It was declared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Jiangxi Province in 2013. Yudu Thread Puppet Show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esthetic value. It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erformance and expression forms of Yudu Line Puppet Show (color, shape, textur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Yudu Line Puppet Show,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and expression form of Yudu Line Puppet Show, hope it will be helpful Yu deepen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Duxian puppet show,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Yuduxian puppet show.Keywords: Yudu puppet show;performance form;shape;color;texture引言:在江西省于都縣,提线木偶发展兴盛,至今已有多个木偶戏班活跃在于都县周围。
赣南采茶戏漫谈
赣南独特的地方戏剧——赣南采茶戏赣南(1)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钟,他是结合了当地民间灯彩和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是一种表现普通百姓为主的地方剧种,生活气息浓厚,语言丰富生动,表现诙谐幽默,是客家艺术的瑰宝。
虽然该剧有许多弊端。
但还是有很多人独爱这种戏剧。
赣南采茶戏主要集中于于都县,该戏又叫做半班戏。
赣南由于其当地的地理特点而适合种植茶树,故而盛产茶叶,由此产生一系列与采茶有关的活动。
据现有资料发现,采茶戏答题来自于采茶歌、采茶调(2),也有的是再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采茶灯(3),并且与其他艺术结合不断地发展完善。
可以说,采茶活动是采茶戏生活根基,采茶调正是其最初的艺术形式,采茶灯则是其歌舞兼备的进一步体现。
这就可以解释赣南采茶戏的名字为什么要加上“采茶”二字了。
高雅或者深沉,那是八竿子打不着。
在戏中,大都是一些低沉的体力劳动者,他们或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或者是为了追求男女间自由的恋爱,故而滋生出那一段欢快的故事来。
这些拒绝大部分是喜剧,像《上广东》、《瘸子娶妻》、《满妹子出嫁》,以喜剧性的故事结尾,大多都没有悲剧性因素掺杂其中,即使是故事当中出现一些困难,也会在结尾的时候得以解决,终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
在《上广东》这出戏中,男主人公阿祥要去广东打工,在路上一家姓史的老板娘开的客栈投宿时有这么一段对白:(阿代表阿祥,娘代表老板娘)阿:老板娘,你这点叫什么名字?娘:客官,外面的招牌上不是写得清清楚楚吗?阿:你的招牌太高,我是近视眼,看不清楚哇!娘:噢!奴家的店名叫做“史家老店”。
(阿起身走,娘拉住)客官不要走啊。
阿:你都开过开绝哇,什么店不好开开间死佬店。
娘:不是,客官没听清楚,是“史家老店”。
阿:噢,是屎家老店,老板娘,你祖宗也蛮缺德哇,百家姓上什么不姓,做什么姓屎,这碰碰臭臭的东西。
······这里阿祥因把史家老店误听成是死佬(4)店,而把史字当成是屎字,让人听起来感觉浓厚的生活气息,诙谐幽默。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
江西地方戏剧种介绍江西地方戏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受到全国文化界的极大关注。
自江西省建省以来,江西地方戏剧源源不断地融入江西的民间文化,久负盛誉。
它是一种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戏剧形式,以小品为主,也是江西民间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
江西地方戏剧表演,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发展源于江西民间文化的沉淀,江西人民1000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艺术在江西地方戏剧中得以体现。
从古至今,历有一批戏剧家,用他们的生存经历和社会知识创作出大量的高品质的江西地方剧目,如《杨枝甘露》、《张灯结彩》等。
江西地方戏剧的表演特色是反映江西民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
它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以具有浓郁的江西特色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深入地认识江西文化,让社会知识通过活跃的舞台、逗趣的台词和节奏明快的节目内容,内容贴近现实,传达出有趣的社会信息,令观众赞叹不已。
江西地方戏剧是以民间曲艺为主,以曲艺节奏和舞蹈为载体,表演类型主要有闹剧,歌舞剧、粤式歌仔戏、粤剧、小品、乐曲等。
江西地方戏剧的表演文化运用江西民间的语言,台词、角色、舞蹈和音乐来表现出江西特色的文化,特别是在台词和恶搞方面更加出彩,表现出江西人的调侃风格。
江西地方戏剧的表演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它以充满活力的形式将江西特色的文化传播出去,常常在节日期间举办江西地方戏剧演出,展示出江西人民浓郁的民间文化,用令人振奋的音乐和形象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江西文化情怀,传播江西文化精髓。
江西地方戏剧是江西省区域文化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江西文化的精华。
它既有江西特色的文化内涵,又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江西及其他地方的人们的喜爱。
可以说,江西市场的深入发展,充分体现了江西地方戏剧的精神:一切都可以从零演变成梦想!。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舞蹈相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戏曲
关于赣南采茶戏的有关调查赣南采茶戏是赣南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舞蹈相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戏曲,主要由安远、于都、赣县、信丰、石城等地的茶歌、马灯、龙灯、摆字灯等民间歌舞与粤东采茶灯结合发展而成,并在客家人居住地区广为流行。
赣南采茶戏的话白现存使用赣州方言,内容多是反映赣南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路调、彩调四种,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广大茶区和乡村,向有民歌性质的采茶歌和民舞性质的采茶灯活动。
明代中晚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由采茶歌、采茶灯发展成为采茶戏,其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
因此,俗称“茶灯戏”、“灯子戏”,又因它的角色过去一般是由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至二十世纪中叶统称为采茶戏。
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
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
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情戏所占比重为大。
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
人物通常由二女一男组成,女的叫大姐、二姐,男的叫茶音。
三人中仅男的(生或丑)有行头,一般是头戴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脚穿灯龙裤。
表演时姐妹对唱,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
其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
这些动作皆来源于劳动生活,形工十分独特。
矮子步: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被人誉为“东方的芭蕾”。
它是根据上山曲腿,挑担压肩时的形体而创造的;扇子花是根据摘花时,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免得茶叶藏熟,以确保茶叶纯正而创造的;单袖筒是根据摘茶时,右手摘茶,左手持巾时而擦汗时而遮阳,时而作茶篮盛茶而创造的。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南疆的代表剧种,流播于赣南、粤东、粤北、桂南一带的客家话和赣州话的广大地区。
源流:明代中叶,赣南茶歌很盛,深得士庶喜爱。
明万历年间( 1573-1620) 插秧采茶歌进入豪绅官宦的宴席聚会上,常由家童演唱,主人击竹附和,一时成为风尚。
明末清初,在民间衍化为茶篮灯。
初为两旦一丑,手提花篮扇子,翩翩对舞,唱着[十二采茶]曲调,多演出于茶山开市季节,名为《小摘茶》。
后来,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表演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等内容,俗呼“灯戏”。
每至新春元宵,各村坊以姓氏为单位,组织班社,受邀于邻村外乡,纷纷延至宗祠庙堂演出,并赠以红包相酬,待为宾客。
清嘉庆时期( 1796-1820),受当地戏曲东河戏影响,又添加了茶商朝奉一角,扩大了朝奉别妻,途中落店,闹五更,看茶赞山、报茶名、尝茶议价,送茶下山,运茶回程等情节和13 个剧中人物,形成了一个大戏,名曰《九龙山摘茶》,以丝弦唢呐伴奏,但始终保持茶篮灯旧形式,其班称灯班,其戏称正本,正本者,正统之谓也。
与此同时,又有一种花鼓灯,遍行乡间,约有三种类型:即耘田花鼓、灶背花鼓和大堂花鼓。
耘田花鼓,扮花鼓公婆二人,或一公二婆,以锣鼓宫灯引路,夹以龙灯、马灯、茶灯,沿门歌唱,连唱[开门歌]、[进门歌]、[出门歌]等祝赞曲词。
其后表演走马灯、九条河、板凳龙等一套两旦一丑的小戏。
灶背花鼓走村过户,杂唱一些零星小曲,取乐于人。
大堂花鼓,出自古典戏曲中打花鼓之一折,更具故事艺术性。
三种花鼓,统称花灯,深受群众欢迎。
明清两代,赣南地区农业商品交流极为繁荣,至清乾隆时,墟市大增,全区多达三百二十五个,平均每隔五公里便有一个墟场,据《于都县志》记载:每逢墟日,赶墟人数“多至不可以千计,少亦不下数百” 。
物资丰富,集贸频繁,从而推进了花灯艺术的迅猛发展。
新年的花鼓玩灯,逐渐脱离灯彩行列,弃灯成戏,登上舞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副业生产和墟场商品买卖的短小剧目,多为一旦一丑或两旦一丑的三小戏,其班名为三脚班,其剧相对《九龙山摘茶》的正戏而言,被称为杂套或杂戏。
于都半班戏
于都半班戏
于都半班戏的前身是民间灯彩、小曲、小调相互融入,逐步改进、完善的一种地方戏种。
其流传区域主要分布在以于都县葛坳乡为中心的兴国、宁都、瑞金县相毗邻的乡村一带。
于都半班戏戏班一般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大部分成员都是多面手,或会吹会打,会弹会拉,会演会唱,需要时轮番上台,内外皆宜。
剧中行当以“生”“旦”“丑”为主。
于都半班戏的最大特点:一是所有女角都以反串形式演唱,对白。
二是半班戏中的剧目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动人,人物表演诙谐、幽默、喜、怒、哀、乐,随剧情而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戏。
三是半班戏在初期并无剧本及曲调谱记,几乎都是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靠个人的悟性去发挥、提高。
江西赣州于都县地理标志产品
银坑甑笊舞是流传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中营、 下围、撒形、新屋、老街、有丘、席塘等九座屋场进行表演的传统舞蹈, 俗称“划龙船”,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因此也叫“敬神”。此舞历史 悠久,已被省“民舞集成”组录像保存。
甑笊舞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乡俗规定,每年正月初六,各屋场的 头人先集中商议演出顺序。定下“坐案”屋场,并由保存客家民系认同的重要文化特征,是传承、维系客家 精神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研究客家的语言、民风民俗及文化生 活有着重要价值。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客家古文的起源,史籍记载不多。
唢呐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江西省于都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之一。
江西赣州于都县地理标志产品
客家古文,以说唱古文故事而得名,是江西赣南地区流行较广,影响 较大的一种特有的民间曲艺。
客家古文是一种说唱艺术,“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表演灵活 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婉转,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音乐唱 腔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演唱内容主要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古老传说、 神话和历史故事等,大多由一名盲艺人独自完成,伴奏乐器主要是勾筒, 有的艺人身兼数职,将多种乐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地运用四肢对其 进行演奏。
2008年6月7日,唢呐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Ⅱ-37。
客家人是中国古代中原的汉民族因北方连年战乱而南迁至赣、闽、粵 三省交汇的边远山区后,在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畲族、瑶族等) 经过数百上千年的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相互交流相互采借、相互融合、 相互同化后所形成的在语言文化、礼仪习俗服饰居所诸方面均有
于都古文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
于都古文于都古文,清道光流行于都,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演员、乐师系一身,说唱结合,以唱为主, 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小鼓伴奏。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
生活现状
生活现状
于都古文但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电视已走进千家万户,于都古文也随之失去原有的市场,所以,说唱古文 的艺人后继乏人,而一些名艺人不断老化,且已死亡。至目前为止,于都说唱古文的艺人廖廖无几,于都古文濒 临消失。
旧时的古文艺人,都沿袭传统的唱法,一般以“自从盘古开天地,一朝天子一朝臣”为开场白,后来逐渐发 展为以“十八塔”为序幕。所谓“十八搭”就是演唱者根据听众对象,结合当时时宜,针对性地来一段小唱,以 此安定和吸引听众,然后引出曲目、人物和揭示主题。紧接着转入正本。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 细腻地描述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环境气氛,评述功过是非。在乐器的伴奏下,唱中带说,说中有唱, 为了表现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在道白时,艺人要乔装男、女、老、少性格和口音的不同,分别叙述,有时还会用 乐器模仿活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如敲门、切菜等。从而,把故事情节、人物的音容笑貌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 们面前,强烈地感染听众,使他们能够倍感逼真、亲切、产生共鸣。
2007年9月11日,赣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7项)经赣州市人民政府审查并正式公布。 其内容涵盖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7个类别。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从2005年起赣州市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查工作,并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此基础上,由各县(市、区)申报, 经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评审,先挑选了一些项目报赣州市人民政府审查确定作为赣州市第一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后从名录中筛选了安远县南乡大堂音乐等项目申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以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先进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 要作用。
赣剧[江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剧种]
赣剧[江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剧种]赣剧赣剧江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江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赣剧起源于赣东北,流行于江西省境内。
其声腔基础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融合了清代中期传入江西境内的昆腔与乱弹而形成,是古代四大声腔之一。
1951年定名为赣剧。
赣剧的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歌舞结合,声腔体系十分丰富。
2011年6月8日,赣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44。
基本信息中文名赣剧发源地赣东北地区批准时间2011年6月8日非遗级别国家级遗产编号IV-144历史沿革起源赣剧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弋阳腔更名为赣剧。
赣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京剧的“鼻祖”,其发展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形成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
赣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宋、元以后,南戏开始流传于我国东南诸省。
赣东北地区的饶州、广信两府,曾归江浙行省管辖,明代洪武初年划入江西省。
由于交通方便和贸易往来,南戏随之传入广信府的弋阳县。
当时,在弋阳县落脚的南戏,是专演《目连救母》戏文的。
这种戏文,因为受到当地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江西特点的南戏,被人称为“弋阳腔”,与江浙地区的其他南戏声腔,并驾齐驱。
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祝允明《猥谈》在对南戏声腔的评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阳腔,作为赣剧的主要声腔,弋阳腔是最为古老的。
弋阳腔的发展赣剧这种弋阳腔在形成以后,在剧目上除原有的《目连戏》以外,主要是以扮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封神传》、《三国传》、《征东传》、《征西传》、《水浒传》、《岳飞传》、《东游传》、《南游传》、《西游传》、《北游传》和《铁树传》(许真君故事)等十二种。
和《目连戏》一样,每种都分作七天演完。
于都的传统文化
于都的传统文化
于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不仅有着独特的风俗和民俗,还有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和文艺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于都花灯。
于都花灯起源于清朝末年,是当地人民为了庆祝农历正月十五而制作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
花灯分为圆灯和方灯两种,造型各异,花样繁多,色彩斑斓。
每逢正月十五,于都花灯会展开盛大的花灯大会,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于都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龙舞、鼓舞、踩高跷、秧歌等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和历史记忆。
除此之外,于都还有着许多值得一提的传统文化活动,如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中秋节的赏月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了于都人民的热情和传统精神。
总之,于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欢声笑语,也为外来游客带来了美好的体验和回忆。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于都戏曲资料概述
综述
(一)建国前的戏曲活动
1.清光绪前,于都戏曲的源。
于都原名“雩都”,按清同治《于都县志》所引述”雩山为古代祷雨处,至汉初始设县,因此有雩山,故名雩都。
”于都在古代先后隶属于吴、越、楚三个国家,那时南方最重迷信,特别是楚国最好巫。
相传“于山有大、小三雩公。
遇有旱灾,三雩公求雨颇有灵验。
”古代求雨是一种歌午形式,:“使童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
这种求雨的歌午叫”雩午”。
(现己失传),于都现在的桥头一带还保存另一种古老的“傩午”,跳时戴着面具。
这是戏曲脸谱化妆的起源。
“雩午”和“傩午”实际上已成为戏剧来源因素的歌午类别。
于都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种类多、流布广、流传历史悠久的特点,较流行的有采茶歌、茶篮灯、龙灯、马灯、花鼓、古文、高脚、故事、架花、龙船、摇船等,以及傀儡戏(俗称“皮伶子”或“线吊俚子”),这些说明了于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歌午之地,戏曲之乡。
根剧这次《戏曲志》的普查,于都县几乎每个圩镇都有古戏台,另外有的古庙、会馆和宗祠堂也有古戏台,可惜大都已经毁坏,现存的也难以查出建造年代。
现知的曲舞黄屋乾古戏台是清康熙前建造的。
仙下高兴圩古戏台传说是明朝末年建造的,“先农坛”的露台(露天午台)据清乾隆《于都县志》载是雍正丙午年(一九二六年)造的。
从明末清初,于都境内固定演出场所之众多,充分说明当时戏曲活动之兴盛了。
清同治《于都县志》载:“……..城内十万坊各有庙,自五月初七至十八设…滨剧”,一演就十二天,据《兴国县志》载:“里人演剧,十日或十二日一本者为大戏”,看来当时很可能就是东河戏的“…莲传”“西游记”等连台大本戏了。
事实上,当时外来戏班.....入我县,如…县,兴国的“玉合班”、“喜顺班”(唱东河戏);南康、信丰一带来的三脚班….南采茶戏,以及吉安、永丰一带来的“丰班”至于当时我县有无自造的戏班就无据可证了。
2.清光绪后,于都戏剧班社的流布沿革
于都的戏剧班社较多,因没有文字记载,只能根据老艺人和老戏迷的回忆来记叙:
清光绪后,由于外来戏班的不断流入,我县学艺的人逐渐增多,戏曲班社也陆续建立。
在新陂、梓山一带先后建立了三脚班,在梓山、岭背一带东河戏班相继建立;在宁都交界的葛垇一带“半班”戏班也先后建立。
“半班”戏班
“半班”戏是从吉安永丰传来的,属㶥中采茶戏….,相传清嘉庆年间(一八00年左右)永丰县“三角班”艺人林官宝,常年在宁都、兴国、于都三县交界地做砻手艺,并传徒兴葛,逢年过节,就地演出“对子戏”,以后逐渐发展成“半班”戏。
“对子戏”是两人演唱的。
“三角班”有花旦、小生、丑角,民国以后(一九一二年)发展到“半班”阶段,角色行当除原来行当外,增加了老生、老旦、青衣、彩旦和花脸,能演出角色较多的中型和大型剧目。
葛垇“半班”艺人王长旻(一九一三年生,一九三二年学艺)的师傅是葛垇的刘礼封。
刘礼封三代唱半班,他父亲刘礼何,是有名的半班师傅,据推算刘礼何的父亲刘**在一八七七年以前就组建了“半班”戏班,当时的成员有葛燕暖(贵喜),是有名的花旦师伕,还有葛燕瑜等艺人。
一九三三年,汾坑的刘丰全也组建了“半班”。
成员有王长昊、江发家等人,江发家的师伕是永丰的三官保师伕。
于都的“半班”主要流布在葛垇、曲洋、汾坑、银坑等地,闲时相聚演出,农时耕作劳动,戏班成员也很不固定,于都的“半班”艺人代代相传,一直唱至今天。
“半班”的剧目题材主要是反映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剧目的“…….”、“打花鼓”等等,很少…..带戏、武打戏,演出形式载歌载舞,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欢迎。
“东河戏”戏班
东河戏是从㶥县田村一带传来的,在我县流布最广,影响最大。
流及每个圩镇,东河戏戏班很多,而且老板包班子的情况又时常变换,所以班名繁多,沿革复杂,只能根据老艺人、老戏迷的回忆将其主要班社分叙如下:
“玉福祥戏班”约在一八九八年组建,是我县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戏班之一,班主是梓山川心店的谢松文,属老包顾工制,他顾请了许多湖南祁剧艺人,全班三十余人,行头装备齐全,艺术水平较高,刘成秀主演的“和番”和罗其福主演的“芦花休妻”等剧目颇受观众欢迎。
“双鸿庆戏班”约于一九一零年组建,此班是我县较兴盛的戏班之一,班主是岭背大禾西的李仁贵,属老包顾工制,此班的台柱李观仔主演的“孔明拜斗”、“空城计”等节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玉兴禅戏班”约在一九一一年组建,班主是寒信的肖友发,属老包顾工制,此班中的刘**的三花戏“花子弄蛇”、“疯僧扫秦”等节目在观众中享有较高声誉,福庆主演
的大花戏“游龙凤”也很有名气。
“双福兴戏班”一九二六年组建,属老包顾工制,班主是寨面的管桂花,管桂花自幼学采茶花旦,后自置戏箱,组建“双福兴班”,一九三零年,管桂花参加了革命队伍,戏班由管德洋接受,改名为“顺洋合戏班”,该班一直办到建国前夕,属股资经营,该班演员阵营较强,水平较高,全班三十八人,主演彭少龙、陈连贵、吕继钢等人,功底扎实,该班演出的“秦香莲”、“杀子报”等节目在观众中影响较深,特别是一九三一年在瑞金…田坝演出“活捉张辉赞”一剧,受德军扮演了朱德同志,………戏曲午合上较早地塑造革命领袖人物的事例。
除此以外,还有于都“娃娃班”,后改为“于都演剧团”以及梓山王元才组建的“喜福兴戏班”等等。
东河戏是江西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于都的东河戏班,主要流布在于都城乡,以及赣南极大多数县,还有福建的长汀,广东的南雄、始兴一带。
东河戏班的成员一般是三十多人,演员十八人左右,乐队约五人,捡场一人、受箱三人、短担(买菜)一人、光板(联络)一人、炊事一人。
其受理制度(1)老包顾工制:老包给每人定金、供给饭、圤、柴。
油和菜自己负责,每天只给每人二个铜钱菜金,演员最高的定一百八十块银元一年,以下的一百六十块、一百四十块、一百二十块不等。
杂物人员每年约八十-----九十块,其他多余的资金全归老包。
(2)股资经营:除了伙食等开支外,多余部分按每人的工资底分推排,箱子算一人的工资。
(3)打工分分红,女演员行头自备,一等旦脚八百分,二等旦脚六百---七百分,三等五百多分,(老旦属二等或三等),一等男的(生、大花、丑)六百分,二等五百分,三等三百至四百分,司鼓最高的六百分,上手最高的六百分,下手五百多分,打锣四百多分,打小锣、捡场的三百分,管服装四百分,搞联络的人按总收入的百分之十发给(各戏班底分不尽相同,但比例大同小异)。
于都盛行的是神戏,赌博戏。
一唱就是十多天,甚至一、二个月,梓山、新陂会唱一种“万人缘”的戏,每十年一届,非常隆重,要演衣莲戏,演七天,还要张灯结彩,扎起龙柱,舞台上要挂横匾,书写“万缘善庆”四个字,同时要请道士念经、打颤。
一九四八年“老福兴班”曾到沄头搞得“万人缘”演戏,没有演完就被禁演,戏班被迫从沄头回唐江,除“万人缘”外,还有“九黄戏”,如车头一带九月菩萨生日演的戏,另外,还有“新年戏”等等。
东河戏从光绪后一直很兴盛,在土地革命时期,许多东河戏艺人参军参战,为巩固
与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后因战争频繁,加上国名党反动派拍一些地主恶霸常常禁戏、抓艺人、封戏箱,使我县东河戏班日益凋零,在解放前夕,戏班寥寥无几,剩下一个“顺年一台班”也时演时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