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工程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无 (Course Webpage)
*课程简介 (Description)
工程学导论是一门面向工程类学科低年级大学生的概论性课程。 课程教学:课 堂讲学占 50%、课程项目占 50%。 课堂讲学:结合具体工程案例或成就进行相关工 程学知识的讲解,培育学生工程 思维能力。 课程项目:通过项目建议、申请、组建 项目团队、项目实施与报告,培育学生发 现工程问题、评估工程问题、合作解决工 程问题及7.1 和 8.3)
4. 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能够
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支持毕业要求 8.1 和 9.1-9.3)
5. 具有多学科交叉的自然科学知识、机械电子基础知识及经济与管理知识,了解并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课程目标 (Learning Outcomes)
1. 了解并认识工程与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新材料体系的能力,
掌握创新基本方法。(支持毕业要求 6.1 和 6.2)
2. 结合工程案例,认识工程师的职责与挑战。培养学生能够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设
课程讲授、作 业、讨论
课程讲授、作 业、讨论、小 组作品项目
课程讲授、作 业、讨论、小 组作品项目
*教学内容、进度安 排及要求(Class Schedule & Requirements)
课程讲授、作
1
业、讨论、小
组作品项目
7. 工 程 与 社会、环 境、可持 续发展
7.1 了解材料工程实践中生产、设计、研 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 政策
2,3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类型: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
对材料研究的兴趣和基本研究能力,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和开展相关研究
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材料的分类和特性
3.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
4.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技术
5.材料测试与表征方法
6.材料应用与发展前景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课
堂上,教师将讲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和思考,并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与理解。

通过学习材料分类、结构、性能以及材料制备和表征的基本原理,学生将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高级材料科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第一章:材料科学概论(2学时)1.1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1.2材料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1.3材料科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材料结构与性能(10学时)2.1材料的结构层次2.2结晶与非晶材料2.3晶体结构与晶格常数2.4材料的缺陷与缺陷对材料性能的影响2.5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等基本性能第三章:材料制备与处理(12学时)3.1材料的物质相与相图3.2材料的熔融法制备3.3材料的溶液法制备3.4材料的气相法制备3.5材料的固相反应制备3.6材料的表面处理与改性第四章:材料表征与分析(12学时)4.1材料的显微结构表征4.2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与测量4.3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4.4材料的表面形态与性质分析4.5材料的晶体结构表征第五章:新材料的发展与应用(12学时)5.1金属材料和合金的发展与应用5.2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与应用5.3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与应用5.4先进功能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室实践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材料科学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考查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教材:1.王晓琪、李大鹏.材料科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张安生、张雄飞、常凤祥.材料科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3.陈传锋、郭晓义、沈宏.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备注: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为主要目标。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代码:MSE101学分:3学分开课对象:本科一年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课程教师:XXX一、课程目标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材料分类、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本课程将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1.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述-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定义和发展历程-大纲各个章节的介绍2.结构与性能-原子结构与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晶体缺陷和固溶体的形成-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等基本性能3.材料的制备与加工-金属材料的提取、精炼和制备-陶瓷材料的制备与加工-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4.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常用测试方法-材料性能测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5.材料应用与发展-不同材料在不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通过讲课、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来讲解相关知识点。

实践部分设有课堂实验和实验报告,以及期末考核。

教学安排如下:-第1-4周: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述-第5-8周:结构与性能-第9-12周: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第13-16周: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第17-18周:材料应用与发展-第19周:期末考试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1.平时表现(20%)-考勤情况(10%)-课堂讨论和参与度(10%)2.实验报告(30%)-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和实验操作技能3.期末考试(5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五、参考教材1.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陆谦、蔡生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William D. Callister Jr.、David G. Rethwisch,机械工业出版社1.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William D. Callister Jr., David G. Rethwisch2.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mesF. Shackelford3.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lliam D. Callister Jr., David G. Rethwisch以上即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定位与教学体系构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定位与教学体系构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定位与教学体系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广泛应用于工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作为这一学科的入门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定位与教学体系构建,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材料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专业导论课的定位1. 知识普及:专业导论课应当全面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类以及最新进展,使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2. 方法论教育:专业导论课应当向学生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法、实验技术、数据分析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3. 职业规划:专业导论课应当引导学生认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学术发展、科研方向等,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4. 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导论课应当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

二、教学体系构建为了实现以上的定位目标,专业导论课的教学体系应当合理构建,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

1. 教学内容(1) 基础理论:介绍杜特列特原理、材料分类、材料结构与性能等基础概念。

(2) 材料性能:讲解各类材料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等。

(3) 材料制备:介绍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机械方法等。

(4) 材料分析:讲解材料的表征分析方法,如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

(5) 材料应用:介绍各类材料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如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

2. 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讲授基础理论、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材料制备实验、性能测试实验等。

(3) 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4)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手段(1) 课堂讲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

《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与研究》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与研究》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与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与研究》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了解材料的创新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沿领域和研究进展;3.理解材料创新与研究的方法和思路;4.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5.提高学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定义和基本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领域2.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沿领域和研究进展(4周)-先进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光、电、磁、声等功能材料-生物材料与医用材料-环保材料和可持续发展3.材料创新与研究的方法和思路(4周)-材料设计与合成-材料表征与测试技术-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关系分析-材料模拟与计算4.科学研究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4周)-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科技项目申报与管理-学术会议与交流-创新创业基础5.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4周)-单晶材料生长与制备-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加工与制备技术-项目设计与实施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前沿发展动态。

2.实验实训:组织学生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训,提高实践能力。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4.个案分析:通过讲解和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创新思考。

5.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创新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40%):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等成绩。

2.期末考试(60%):包括笔试和实验考核两部分。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Ⅱ课程编码:0630891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Ⅱ学 时:80其中实验学时:16学 分:4.5开课学期:5适用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化学、电子材料与原器件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工程与工程领域学科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设置材料类专业的主要课程。

它是研究无机、有机、金属材料的成分、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基础科学。

它包括材料的对称,结构和缺陷,材料热力学和相平衡,材料扩散和相变,材料烧结及热处理等。

它为学生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绪论 本部分要求了解材料科学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以及材料组成、结构、工艺及性能的关系。

(二)结晶学基础知识 1、晶体材料的宏观对称 2、晶体材料的微观对称 3、结晶化学基础 (三)材料的结构 本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氧化物晶体结构的一般规律以及晶体结构的线缺陷;理解硅酸盐晶体结构的特点;掌握典型无机化合物的结构。

1、 典型晶体结构类型(1) 单质的晶体结构(2) 二元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 ABO3型化合物的晶体结构(4) 尖晶石型晶体结构(5) 氧化物晶体结构的一般规律2、 硅酸盐晶体结构(1)硅酸盐晶体结构的一般特点与分类(2)岛状硅酸盐晶体结构(3)组群状硅酸盐晶体结构(4)链状硅酸盐晶体结构(5)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6)架状硅酸盐晶体结构3、晶体结构缺陷(1)点缺陷(2)固溶体(3)非化学计量化合物(4)线缺陷4、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 (四)非晶态固体本部分要求学生了解玻璃结构理论;理解玻璃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动力学条件和结晶化学条件;掌握熔体、玻璃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

1、熔体(1)熔体结构(2)熔体性质2、玻璃(1)玻璃的一般特点(2)玻璃的结构(3)玻璃形成的条件(4)玻璃中的分相(5)常见玻璃类型3、玻璃陶瓷及其他非晶态材料 (五)相平衡 本部分要求学生了解相律和相平衡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图热力学的基本知识;理解专业相图在材料组成设计、材料工艺方法选择、材料矿物组成控制及材料性能预测等方面的应用;掌握单元和多元相图的基本原理,学会相图的分析方法。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讲授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为其后续学习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材料科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学科体系,对材料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有初步了解;2. 理解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材料性能与组成之间的关系;3. 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使其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材料科学基础概念:介绍材料科学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材料的分类与性能:介绍材料按照物理、化学和结构特性的不同进行分类,并讲解不同类型材料的性能与组成之间的关系。

3. 材料结构与组织:介绍材料的晶体结构和非晶结构,讲解不同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4. 材料表征与测试技术:介绍材料表征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测试技术,包括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

5. 材料加工与工艺:探讨材料的加工过程和工艺方法,包括熔融法、固相法、溶剂法等。

6. 材料性能与应用:介绍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2. 评估方式: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参考教材与参考资料参考教材:1. 《材料科学基础》(王萍主编)2. 《材料科学导论》(何选富主编)参考资料:1. Smith, W.F., Principle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 Callister, W.D.,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六、教学计划本课程总共开设30学时,在教学时间上大致分布如下:1. 第1-2周:材料科学基础概念2. 第3-4周:材料的分类与性能3. 第5-6周:材料结构与组织4. 第7-8周:材料表征与测试技术5. 第9-10周:材料加工与工艺6. 第11-12周:材料性能与应用7. 第13-15周:复习与期末考试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由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能够将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定位与教学体系构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定位与教学体系构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定位与教学体系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是大多数高等院校材料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帮助其初步认识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向,增强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兴趣,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概念、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

2. 材料结构与性能:介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包括晶体结构、非晶态和多晶态结构、晶体缺陷和材料变形、材料导电、热导和磁导等特性。

3. 材料制备与加工:介绍材料制备和加工方法,包括常见的热处理、冶金、陶瓷、纳米材料制备等技术,涵盖材料表面处理、材料成型、材料合成等过程。

4. 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介绍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方法,包括材料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材料磨损、腐蚀、老化等行为的评估方法,以及相应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5. 材料应用与创新:引入材料应用领域的研究最新进展,包括现代材料技术在建筑、航空、地质、医学、电力、信息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未来材料科学发展的新方向、新技术和应用。

教学体系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述、案例分析、研究文献阅读和实验体验等。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实验操作、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实践性实验和问题解决,引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最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是培养材料专业人才的基础,其应该与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与研究相连通,为材料专业的后续课程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材料工程思维和研究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0000274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时:32 学分:2.0
适用对象:材料类本科生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 许并社,材料科学概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冯端、师昌绪、刘治国,材料科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 张钧林、严彪、王德平、袁华,材料科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 周达飞,材料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 William D. Callister, David G. Rethwisch,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8
[6]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90年代的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
[7] 李恒德、师昌绪,中国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是面向材料学院二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的形成与学科发展趋势。

以材料“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使学生建立从材料设计、组织控制、制备加工到性能评价与工程应用的概念体系,在掌握材料共性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内涵,学会分析材料问题的方法。

以案例的形式,介绍典型金属及无机非金属的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研究规律,强化学生对“四要素”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1 材料的定义与分类[1]
1.2 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
1.2.1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
1.2.2 材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1.2.2.1 新材料是工业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先导
1.2.2.2 新材料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
1) 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的进展和趋势
2) 新材料技术是高技术发展的基础
1.2.2.3 新材料技术是一切工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基础
1.3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形成和发展[3]
1.3.1 美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1.3.2 我国材料学科的改革与发展
1.4 本课程设置与北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改革[3]
第二章材料“四要素”是材料研究与应用的共性基础
2.1 什么是材料的“四要素”?[1]
2.1.1 材料的性质
2.1.1.1 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质:强度、硬度、刚度、塑性、韧性。

2.1.1.2 材料的主要物理性质:电学、磁学、光学、热学性质。

2.1.1.3 材料性质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2.1.2 材料的成分结构
2.1.2.1 材料成分结构的分类
2.1.2.2 材料结构的特点
1)多尺度效应-从微观、介观到宏观
2)有序与无序
3)稳定性
4)材料中的缺陷
5)材料的表面和界面
2.1.2.3 材料成分结构的表征方法
2.1.2.4 材料成分结构数据库
2.1.2.5 材料成分结构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2.1.3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2.1.
3.1 什么是材料制备与加工?
2.1.
3.2 材料制备与加工的主要内容
2.1.
3.3 材料制备加工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2.1.
3.4 材料制备加工的主要发展方向
2.1.4 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2.1.4.1 什么是材料性能?
2.1.4.2 材料使用性能与材料性质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2.1.4.3 材料使用性能的设计与实际应用
2.1.4.4 材料使用性能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2.1.4.5 材料与环境的关系
2.2 材料研究手段和方法[3]
2.1.1 试验手段
2.1.2 材料设计
2.3 材料“四要素”在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分析[2]
2.3.1 钢铁材料
2.3.2 铝合金材料
2.3.3 掺杂钨丝的设计与研制―钾泡学说的建立
2.3.4 材料科学与工程“四要素”学生讨论
第三章结构材料
3.1 钢铁材料[2]
3.2 有色金属材料[2]
3.3 陶瓷材料[2]
3.4 玻璃材料[2]
3.5 水泥材料[2]
3.6 高分子材料[2]
3.7 复合材料[2]
第四章功能材料
4.1 超导材料[2]
4.2 纳米材料[2]
4.3 能源材料[2]
4.4 热电材料[2]
4.5 生物医学材料 [2]
4.6 功能陶瓷材料 [2]
4.7 功能高分子材料[2]
第五章国内外材料领域发展新动向及战略部署
5.1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材料科技的重大需求[3]
5.2 世界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动向[2]
5.3 世界新材料技术发展态势[1]
5.3.1 纳米科技研发形成国际浪潮
5.3.2 新型结构材料应用广泛,发展前景乐观
5.3.3 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面临新的突破
5.3.4 计算材料学的快速发展
5.4主要国家材料领域的战略部署[2]
5.4.1 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和战略部署
5.4.2 我国材料领域的发展重点和战略部署
注:[1]:掌握;[2]:理解;[3]:了解;△:自学或粗讲。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和考试。

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授课为主要形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材料“四要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采用课堂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并指定或推荐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布置课后任务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内涵,学会分析材料问题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强化对材料“四要素”的理解。

作业数量:第二章,1题;第三、四章,1题。

本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随堂练习和作业等),期末考试70%。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四、实践环节
本课程未安排实践环节。

五、学时分配
制定者:批准者: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