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网络传播的特点及管理
第二章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
• 在Web2.0时代,网络个体传播代表着新一 代传媒力量,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公共领域, 这个领域中既汇聚着无数个交互作用的个 体,同时又起到了组织社会的作用,构建 起强大的公众力量。 •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 共空间的具体形式。
• 首先,“web2.0”是用户进行“自我展现” 的场所。 • 第二,“web2.0”汇集了来自于普通公众 的多样性和同一性,这是公共领域的又一 关键特性。“当人们只从一个角度去看世 界、当人们只允许世界从一个角度展现自 己,公共世界也就走到了尽头”。
•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
• 在Web2.0时代,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体现了强烈
的“反总体性”。
• Web2.0所造成的“去中心化”,指的是传统上
由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所掌握的媒体发言权转移到 个人手中。 • 尼葛洛庞帝:网络的数字化生存必将分散权力, 分散的后果必将是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
• 长尾理论认为,即只要渠道足够大,非主 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销量也能够和主流 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销量相匹敌。这是对 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 人类一直在用二八定律来界定主流,计算投入和 产出的效率。它贯穿了整个生活和商业社会。这 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归纳出的一个统 计结论,即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当然, 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比例数字,但表现了一种不 平衡关系,即少数主流的人(或事物)可以造成 主要的、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在市场营销中,为 了提高效率,厂商们习惯于把精力放在那些有 80%客户去购买的20%的主流商品上,着力维护 购买其80%商品的20%的主流客户。
•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纪60年
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
公司网络传播平台管理制度
公司网络传播平台管理制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司的网络传播平台已经成为了信息发布、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的关键阵地。
为了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特制定本网络传播平台管理制度。
一、组织架构与职责公司应设立专门的网络传播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公司所有的网络传播平台。
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内容策划、信息发布、互动回应、数据分析和危机处理等。
同时,各部门需与网络传播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和及时更新。
二、内容管理1. 内容策划:所有发布内容需符合公司整体营销策略和文化定位,避免发布与公司形象不符的信息。
2. 审核流程: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所有拟发布的内容必须经过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方可发布。
3. 版权合规:确保所有发布的内容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合法合规使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等素材。
三、信息发布与维护1. 发布时间:根据目标受众的活跃时间,合理安排发布时间,提高信息曝光率和阅读量。
2. 平台维护:定期对网络传播平台进行技术检查和维护,确保平台稳定运行。
3. 数据监控:实时监控信息发布效果,收集用户反馈,及时调整传播策略。
四、互动管理1. 积极响应:对用户的评论、咨询等互动行为给予及时响应,提升用户体验。
2. 问题处理:对于用户提出的问题或投诉,应及时处理并给予回复,必要时上报至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五、危机应对1. 预警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可能的负面信息进行预警。
2. 应急计划:制定详细的网络危机应对预案,一旦发生危机,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效控制局面。
六、培训与发展1. 员工培训:定期对网络传播部门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技术更新:关注最新的网络技术和传播趋势,不断优化网络传播手段和管理流程。
总结:。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考试大纲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代码440)》(以下简称《专业基础》)是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四门科目之一。
《专业基础》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中外新闻事业史(一)中国新闻事业史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4、《字林西报》5、《万国公报》6、《申报》7、对外国人早期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8、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9、王韬和《循环日报》10、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11、梁启超和《时务报》12、维新派办报活动、办报思想及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3、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14、《苏报》和“苏报案”15、《民报》16、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17、章太炎的报刊活动18、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及其办报思想19、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20、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21、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22、癸丑报灾23、民初著名记者24、《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5、《每周评论》26、《共产党》月刊27、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28、《向导》周报30、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31、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32、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33、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34、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及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35、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36、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37、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38、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39、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40、《申报》的改革41、邹韬奋的报刊活动42、斯诺与《西行漫记》43、范长江的新闻活动44、延安《解放日报》及其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4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6、《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47、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48、“拒检运动”49、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强化50、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5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52、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53、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54、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55、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56、《人民日报》的改版57、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58、“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59、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工作(二)外国新闻事业史1、手抄新闻2、古罗马《每日纪闻》3、古腾堡印刷术及其影响4、皇家特许制度与“星法院”5、约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6、资产阶级政党报刊时期7、便士报与廉价报刊8、本杰明·戴与《太阳报》9、近代西方大众化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10、《泰晤士》报11、《费加罗报》12、通讯社出现的历史背景13、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14、“三社四边”协定15、《新莱茵报》创办经过和内容特色16、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思想17、斯克里普斯报团18、《纽约时报》19、普利策、赫斯特与“黄色新闻”20、“扒粪”运动21、《真理报》22、日本广播协会(NHK)23、“白虹贯日”事件24、广播的诞生与早期发展25、美国三大广播公司26、爱德华.莫罗27、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类型28、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第二部分新闻理论(一)绪论1、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2、新闻学的概念、内容及地位(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二)新闻1、新闻的起源与本源2、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3、新闻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异同(1)新闻与信息(2)新闻与舆论(3)新闻与宣传(4)新闻与历史(三)新闻传播1、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2、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四)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1、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新闻价值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3)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4)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2、新闻选择的标准(1)新闻价值标准(2)新闻宣传政策选择(3)新闻伦理及法规选择(五)新闻真实性原则1、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内涵2、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3、新闻失实的产生原因4、防治新闻失实,提高媒体公信力(六)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客观与公正原则1、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要求2、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3、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4、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七)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的社会责任1、新闻出版自由(1)“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2)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3)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2、媒体的社会责任(1)“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社会责任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3)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及要求(4)“公共新闻学”的产生及内涵3、坚持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八)新闻舆论监督1、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2、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与“以正面宣传为主”原则的协调统一(九)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1、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三为”方针(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2)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3)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1)“三贴近”原则的内涵(2)“三贴近”原则的基本要求4、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提高新闻宣传效果(1)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的基本要求(2)提高新闻宣传效果的基本要求第三部分新闻业务(一)新闻采访1、新闻记者的产生和发展2、新闻记者的常见分类3、新闻采访的内涵与性质4、新闻采访的常见方式及基本要求(1)访问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观察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书面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4)电话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互联网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及基本要求(1)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体验式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追踪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6、采访准备的内涵及基本要求7、新闻敏感的内涵及培养方法8、新闻线索的内涵及获取方法9、采访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技巧10、新闻发布会的内涵及采访技巧11、突发事件的内涵及采访要求12、旅行采访的内涵及要求(二)新闻写作1、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3、新闻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方法4、新闻跳笔的内涵及运用方法5、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6、消息的内涵、特点与优势7、消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导语、主体、结尾、新闻背景8、各类消息的内涵及基本写作要求(1)事件性消息(2)非事件性消息(3)描写性消息9、通讯的内涵、特点10、消息与通讯的区别11、通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提炼主题(2)通讯选材(3)通讯的结构12、各类通讯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风貌通讯(5)社会观察通讯(6)专访写作(7)新闻特写(三)新闻编辑1、新闻编辑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4、编辑策划(1)编辑策划的内涵(2)编辑策划的意义(3)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5、新闻稿件的分析及选择6、新闻稿件的修改7、制作新闻标题(1)新闻标题的内涵及功能(2)新闻标题的特点(3)新闻标题的类型8、新闻稿的配置9、版面和图片编辑10、专刊与副刊编辑11、广播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2、电视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3、网络编辑特点与要求(四)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评论的地位及作用3、新闻评论的类型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5、新闻评论的选题6、新闻评论的立论7、新闻评论的论证8、各类新闻评论体裁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社论和编辑部文章(2)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3)专栏评论(4)短评(5)编者按(6)述评(7)广播新闻评论(8)电视新闻评论(9)网络新闻评论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论述题、写作题等。
《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18课程名称:网络新闻传播(Network news media)新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网络新闻传播》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一门和时代发展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在《新闻学理论》、《传播学导论》、《计算机基础》、《广告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8周,总课时数36学时。
本课程总学分数: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验学时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网络应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新闻传播网站建设与经营网络营销网络中的传播网络传播中的受众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机动42622644422 合计36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如下: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信息传播、网络传播、网络媒体“把关”、互联网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网页设计逻辑思维能力和设计方法,主要熟练掌握制作网页的有效工具Dreamweave和Flash。
教学重点和难点:网页设计原则、网页设计过程、网页设计技巧和网页设计软件Dreamweaver和Flash。
网络新闻实务第二版重点知识
网络新闻实务第二版重点知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网络传播媒介特点一、交互性传统媒体仅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
二、海量性因特网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的技术优势,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
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1、信息源的丰富2、存储信息的空间无限放大三、多媒体网络媒体兼容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
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
四、即时性“地球上没有一家报社、广播公司或电视机构有实力把他们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区,去应付突发事件”。
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时间的限制。
而网络新闻传播则不受此限,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五、个人化网络传播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
传者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
六、超文本“超文本”是指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
信息的存储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的检索。
超文本超连接赋予网络传播许多优势,如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
拓扑心理学原理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将行为和心理事件并提,写成公式:行为(B)=f(PE)即行为或心理是人(P)和环境(E)的函数。
拓扑心理学原理在网络受众研究中的引申网络新闻受众的心理和行为是动态变化的,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心理需求是引导网络新闻受众付诸来行为的最有力的内在驱动力, 互联网提供的新闻环境是其心理行为的外部条件用公式表示, 即“B=f(PE) ”, 其中P为网络新闻受众个体的人格或个性, E为网络新闻媒介环境。
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影响网络受众浏览新闻的动力因素包括心理需要、爱好、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但最根本的是心理需要。
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1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1. 传播媒介的界定2. 传播媒介的类型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一、媒介与政治舆论二、媒介与经济发展三、媒介与社会文化四、媒介与国际关系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1. 效果与效果研究2. 媒介与说服3. 媒介与议程4. 媒介与教养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一、口语传播二、书写传播三、印刷传播三、电子传播四、数字多媒体传播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2. 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2. 媒介产业的特点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1. 媒介组织的类型2. 媒介组织的结构3. 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一、报纸的生产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3. 报纸的版面设计4. 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2. 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3. 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1. 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3. 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二、媒介与权利1. 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2. 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3. 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1. 报刊业管理规制2. 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3. 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
网络改变生活教案
网络改变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对生活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方面。
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网络对生活的影响。
3. 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建议。
三、教学重点1.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网络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和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分析网络对生活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网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第一章: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1 网络的定义和组成1.2 网络的发展历程1.3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第二章:网络对生活的影响2.1 网络的正面影响2.1.1 信息传播快速2.1.2 方便快捷的沟通交流2.1.3 丰富多样的娱乐休闲2.2 网络的负面影响2.2.1 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2.2.2 网络安全问题2.2.3 网络成瘾和社交障碍第三章: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建议3.1 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3.2 辨别信息真伪,拒绝虚假信息3.3 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文明上网3.4 合理规划时间,避免网络成瘾3.5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防范网络诈骗第四章:网络购物和电子商务4.1 网络购物的优点和缺点4.2 安全网购的注意事项4.3 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第五章:网络教育与在线学习5.1 网络教育的优势和劣势5.2 在线学习平台的选择和使用5.3 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六、社交媒体与网络社交6.1 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点6.2 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6.3 网络社交的正确态度和行为七、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7.1 网络游戏的发展和现状7.2 电子竞技的兴起和影响7.3 合理游戏,健康生活八、网络传播与网络素养8.1 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8.2 网络素养的定义和重要性8.3 提高网络素养的方法和途径九、网络新闻与舆论监督9.1 网络新闻的传播和影响9.2 舆论监督的作用和责任9.3 理性参与网络舆论,维护社会和谐十、未来网络发展趋势与我们的应对10.1 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10.2 网络对未来的影响和挑战10.3 青少年如何应对网络的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难点解析:理解我国互联网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政策环境,以及其对国民生活的影响。
关于公司网络传播管理制度
关于公司网络传播管理制度网络传播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于规范员工使用网络的行为,确保信息传播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制度应当明确界定哪些信息是可以公开传播的,哪些是需要保密的,以及如何处理紧急情况下的信息泄露问题。
制度还应包括对员工的培训教育、违规处理机制以及定期审计等内容。
制度应明确规定信息分类标准。
通常企业信息会被分为公开信息、内部信息和机密信息三类。
公开信息指的是可以对外公布的非敏感信息;内部信息则是仅供公司内部人员使用的普通信息;机密信息则涉及到商业秘密、客户资料等敏感内容。
每一类信息的处理方法都应有明确的指导原则。
制度需要对网络使用的权限进行划分。
不同级别的员工在使用网络资源时享有不同的权限。
例如,高层管理人员可能有权访问所有级别的信息,而普通员工只能接触到与其工作相关的信息。
这样的权限划分有助于保护公司的重要信息不被滥用或误用。
制度中应当包含对员工网络行为的监控和审计。
企业可以通过安装网络监控软件来记录员工的上网行为,确保他们不会访问不当网站或者非法下载文件。
同时,定期的网络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为了提高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制度还应该包含定期的培训和教育计划。
通过培训,员工可以学习到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如何处理各类信息,以及在遇到安全问题时的应对策略。
制度必须明确违规的后果。
一旦发现员工违反网络传播管理制度,应当依据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这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解雇等处罚措施。
严格的违规处理机制有助于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促使员工遵守规定。
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39号《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经2004年6月15日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10月11日起施行。
局长:徐光春二○○四年七月六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秩序,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以互联网协议(IP)作为主要技术形态,以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开办、播放(含点播、转播、直播)、集成、传输、下载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视听节目(包括影视类音像制品),是指利用摄影机、摄像机、录音机和其它视音频摄制设备拍摄、录制的,由可连续运动的图像或可连续收听的声音组成的视音频节目。
第三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实行许可制度。
第五条国家鼓励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
第二章业务许可第六条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应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由广电总局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业务类别、接收终端、传输网络等项目分类核发。
业务类别分为播放自办节目、转播节目和提供节目集成运营服务等。
接收终端分为计算机、电视机、手机及其它各类电子设备。
传输网络分为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
第七条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机构,不得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
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或依法享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格的网站可以申请开办信息网络传播新闻类视听节目业务,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办信息网络传播新闻类视听节目业务。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网络舆论的监管与管理
网络舆论的监管与管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的快速传播、广泛覆盖、声势浩大,使得它对社会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因此,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监管与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从技术、法律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对网络舆论进行探讨,旨在为网络舆论的监管与管理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第一章:技术层面的网络舆论监管与管理技术层面的网络舆论监管与管理主要涉及到网络平台的技术措施。
要想有效地控制网络舆论,首先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测和过滤。
具体措施如下:1. 社交媒体平台的监测和过滤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是网络舆论的一大来源。
因此,社交媒体平台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监测和过滤。
对于非法、虚假、有害的内容,平台应该及时删除和屏蔽,以确保舆论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目前网络舆论监管和管理的一大趋势。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地对互联网上的评论、微博等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识别那些可能存在问题的内容。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实现网络舆情的预警和预测,及时发现和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二章:法律层面的网络舆论监管与管理法律层面的网络舆论监管与管理主要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舆论。
要想达到有效的监管和管理,需要在法律层面上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
具体措施如下: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网络舆论监管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基础。
在协同监管、加强执法等方面,应进一步深化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舆论的监管和管理制度。
2. 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打击对于那些违规发布虚假信息、侵害他人利益等行为,应采取严厉的打击和处罚措施。
同时,对于那些扰乱网络舆论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行为,也需要予以追究和制裁,让那些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课程目标和要求目标: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快速崛起。
本课程围绕网络传播这一核心议题,介绍和讨论网络传播的类型、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及其行为、网络媒介特性、网络传播效果、网络舆论、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等内容。
要求:熟悉网络媒介,结合自身的网络使用,理解网络传播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对网络传播的了解。
及时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述什么是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对传播学知识的影响(一)什么是网络传播媒介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媒介与传播:每一次媒介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的变革。
媒介与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人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结构、文化形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
什么是媒介媒介一词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指使事物发生关系的中介体、手段、工具等(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
广义的媒介指人体的延伸,如麦克卢汉说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耳朵的延伸等。
狭义的媒介指传播媒介,包括个人媒介、组织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媒介即信息因尼斯:媒介的偏向麦克卢汉:真正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是传播媒介中的具体内容,而恰恰是媒介本身。
媒介即信息,社会为媒介的性质而不是媒介的内容所影响。
波兹曼:媒介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梅罗维茨:媒介形塑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达到传播目标的重要工具。
媒介是影响人们态度、情感、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变量。
个人形象的建构与发展,受媒介的影响和制约。
媒介有自己的偏好,对传播内容有深刻的影响,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
阅读材料:媒介的影响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举过三个例子,分析媒介对于文化的影响(《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18-2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没有书面文字的非洲部落如何解决纠纷大学博士论文口试中对于引用的态度苏格拉底的辩护传播的历史关于传播的历史,传播学者唐·彭伯说:我们假定人类现代历史的4万年为一年,此时正值12月31日深夜,该年的最后一天。
网络传播概论 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考试重点
题型
1、选择题(10×1分)
2、名词解释(5×5分’)
3、简答题(4×8分)
4、论述题(3×11分)
第一章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
重点章节:第一节
重点内容: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两次飞跃
媒介融合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渠道(了解)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重点章节:第二节(群体传播)
第四节(大众传播)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重点)
重点章节:第二节(即时通信传播)
第三节(网络社区传播、了解具体的社区)
第四节(博客也是重点)
第五章网络传播的符号系统
重点内容:恶搞和PS现象
第六章网络中的专业新闻传播者(了解)
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受众(重点)
重点章节:第六节受众心理
第七节
第八章、第九章(了解)
重要说明:
此重点只适用于大题,填空题和名词解释还是必须在整体复习的基础上备考。
网络传播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网络传播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课程简介该课程旨在通过介绍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技术和应用,探讨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培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网络传播的技术和应用;•了解网络传播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网络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本课程包含以下内容: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传播的技术和应用•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第二章网络媒体•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网络媒体的形式与特点•网络媒体的应用第三章网络社交•社交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社交网络的形式和特点•社交网络的应用第四章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第五章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形式•网络教育的发展和趋势•网络教育的优势和挑战第六章网络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形式•网络公共关系的特点和应用•网络公共关系的挑战和机遇第七章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基本概念和形式•网络营销的特点和应用•网络营销的挑战和机遇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基础概念和理论;•分析案例和实例;•看视频和讨论;•阅读并写作;•独立研究和小组讨论。
课程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课堂表现•准时出席和积极参与;•讨论问题并提出意见;•分析案例和实例;•阅读并写作。
课程作业•完成小组项目和个人作业;•提交实践报告;•完成期末论文或项目。
•课程作业评分占总评成绩的80% ,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20%。
参考书目•《网络时代的公共关系》•《数字媒体时代的营销》•《新媒体传播学导论》•《互联网思维: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之路》结语网络传播概论是现代传播领域重要的基础课程,本教学设计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对网络传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一节网络的多重属性 (2)1.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2)2.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2)3.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4)4.网络的社会形态属性 (5)第二节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7)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7)2.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8)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一节网络的多重属性1.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1)技术进步与网络功能的良性互动世界各国在网络技术上的人力与物力投入带来了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反过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进一步拓展网络应用的广度与深度,这就更加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力量对于网络的关注以及在网络中的投入。
(2)网络技术的特点它与很多技术相互关联,其发展脉络更复杂。
它不仅是大众传播的手段,也是人与人沟通的手段,来自用户方面的驱动力,对于技术发展起着明显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传媒技术,更涉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层面。
因此,它的发展动力更为多元、强劲。
(3)防止“技术近视”和“技术决定论”当我们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时,不能忽视技术在它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更要时刻关注技术对于未来传媒业走向可能起到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陷入“技术近视”的沼泽。
但在看到技术可能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技术因素只是媒介发展的一个动力,而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的力学关系,对于媒介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
2.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1)网络传播的复合性A. 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a) 网络是一种复合性媒介,所承载的传播形态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织、渗透与互动关系。
b) 从传播形式来看,网站、客户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相互连接、渗透,形成了立体的传播网络。
B. 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多媒体融合有两个层面的含义:a) 一是指网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信息;b) 二是指在有关某一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C. 传播功能的多重性在不同层面,其功能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二章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
2、个人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来选择 信息
“我想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 “我想什么时候知道就什么知道”
个性化:习惯、兴趣、爱好
3、“我”成为真正的“我”
大众传播——点对面 网络传播——点对点
第三节 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特性
一、网络新闻的传、受速度: 快捷性
网络新闻传播在时效性方而得天独厚,集 计算机、通信、电讯为一体的网络传播能够在 第一时间向受众传播最新新闻信息。传统媒介 几乎无法与之相比。
1、所谓“多媒体”就是“数据、文本、声音
以及各种图像在单一数字环境中的一体化”。
数字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数字“1” 表示真,即是“关电路”,数字“0”表示假, 即是“开电路”,这种看似简单的二进制 码.就是计算机编码、存储、使用信息的语言 基础。所有的新闻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 像、声音、视频都可表示成一连串的“0”或 “1”,只需占用有限的带宽便可进行远距离 传输,经过还原,呈现最初的多媒体信息。
采用非线性网状结构对块状多媒体信息(包括 文本、图像、视频等)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技术。 超媒体在本质上和超文本是一样的,只不过超 文本技术在诞生的初期管理的对象是纯文本, 所以叫做超文本。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和发 展,超文本技术的管理对象从纯文本扩展到多 媒体,为强调管理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超媒 体这个词。
※第二章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
第一节 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特性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容:海量 化、多样化
与传统媒介信息承载量的有限性相比,网 络新闻传播具有超大容量的特点。传统媒体受 到版面、播出时间的限制,信息量比较有限。 而互连网具有巨大的信息容纳和信息存储能力, 它可以为传者提供近乎于无限的版面和表现空 间。它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把全世 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
新媒体基础 复习资料
6新媒体基础新媒介的研究框架:新媒介技术——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数字技术推动下媒体发展的四个重要方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第一章: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第一节:数字传播技术的分类及特点1.数字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即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即由二进制代码“0”和“1”所表示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存储、传播等。
2.数字技术的出现,成为传媒业技术的一次重要变革3.数字传播技术的分类从传媒的角度:数字信息采集技术,数字信息加工技术,数字信息传输技术,数字信息发布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信息检索技术,数字信息智能处理技术数字媒体中的各种应用方式往往不是某一个层面的技术,而是多个层面技术的结合4.数字传播技术的特点(1)技术获得的低门槛(2)信息制作的低成本(3)复制与传播的便捷性(4)存储与循环利用的方便性(5)信息传播的双向性(6)传播模式的多样化(7)信息传播渠道的交叉化、融合化第二节、数字媒体的构成1、数字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传播技术为介质的媒体2、原生的数字媒体:基于全新的传播技术和相应终端而形成的新媒体(最典型的是网络和手机)(1)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主要以互联网为技术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是网络媒体兴起的基础·互联网的雏形是阿帕网,美国国防部实验性网络,最初四台计算机互联计算可以通过任一路而不是固定路发送信息·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是全球互联网诞生的标志·万维网的提出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变革万维网是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目的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
·万维网、电子邮件、BBS、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等技术对第一代互联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慈宁宫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网络传播2
第二章 网络传播的特征
第一节 技术层面的特征
一、数字化
把文字、语音、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
与非数字信号(信息)相比,数字信号(编号) 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 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等优点。
第一节 技术层面的特征
二、多媒体化
1、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 型综合在一起
txt、jpg、swf、asf、avi、……
2、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及机器间互相交流 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
第一节 技术层面的特征
三、超文本、超链接与超媒体化
•超文本(hypertext)是一种文本,它和书本上的文本是一样的。与传统的 文本文件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传统文本是以线性方式组织的,而超文本是 以非线性方式组织的。 •超链接(hyperlink)指文本中的词、短语、符号、图像、声音剪辑或影视 剪辑之间的链接,或者与其他的文件、超文本文件之间的链接,也称为 “热链接(hotlink)”,或者称为“超文本链接(hypertextlink)”。 •超媒体(hypermedia)不仅可以包含文字而且还可以包含图形、图像,动 画、声音和电视片断,这些媒体之间也是用超级链接组织的。
第三节 信息层面的特征
一、信息的海量
网络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信息的丰富性 远非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比。
第三节 信息层面的特征
二、信息的时效性
1、传播速度快,更新及时 2、即发即得 3、即需即得
报纸出版的周期:天或周 电视、广播的周期:天或小时 网络的更新周期:分或秒
第三节 信息层面的特征
痞子蔡、木子美、静蕾体、梨花体、芙蓉姐姐……
第三节 信息层面的特征
新媒体与社交网络传播的热点问题分析
新媒体与社交网络传播的热点问题分析第一章: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和社交网络传播的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并对人们的生活、社会关系、政治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新媒体和社交网络传播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二章:新媒体传播的热点问题2.1 虚假信息和假新闻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虚假信息和假新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可以自由上传和发布信息,但也存在着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问题。
大量虚假信息和假新闻的传播,不仅误导了公众对于事实的认知,还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信息真实性,成为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2 私隐和个人信息保护新媒体传播的另一个热点问题是私隐和个人信息保护。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分享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照片、兴趣爱好、社交圈子等。
然而,这些个人信息往往会被商业或政治机构利用,从而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问题。
如何平衡信息分享和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了新媒体传播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章:社交网络传播的热点问题3.1 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在社交网络上,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问题屡见不鲜。
匿名性和传播速度的特点使得网络暴力更容易蔓延,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女性和弱势群体特别容易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
如何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预防和打击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已成为社交网络传播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2 刷粉和水军问题在社交网络中,刷粉和水军现象日益严重。
刷粉是指通过人为的手段增加关注者或粉丝数量,而水军则是指积极发布指定内容,以达到营销宣传或舆论操控的目的。
刷粉和水军的存在破坏了社交网络的公平性和信息可信度,影响了用户体验和社交网络的有效性。
如何加强对于刷粉和水军行为的监管,保障社交网络的正常运作,是社交网络传播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国内首例网络主页第一案
❖国内首例网络主页第一案“瑞得 讼东方案”,北京瑞得讼四川东方。
三、信息泛滥
❖约翰.奈斯比特在20世纪80年代 就提出的观点:“失去控制和无组织 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 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
❖绝对的信息传播自由也造成绝对的信 息泛滥。
“馒头血案”de形式与内 容
谁动了我的无极 ---馒头诉讼
法理评论
B国内第一起互联网著作权案
❖国内第一起互联网著作权案,陈卫 华讼《电脑商情报》
❖1999年4月28日,北京市海淀区 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了第一起互 联网著作权案。
案情事实
❖原告:陈卫华以“无方”为笔名撰写了 《戏说MAYA》一文于1998年5月10日刊 载于原告个人网页《3D芝麻街》上。
❖它是中国第一例依法判的“网络传 黄”案件。
原因何在?
❖色情和性内容在互联网上已达到空 前泛滥的地步。
❖固然社会生活层面的变化在互联网 上必然有所反映
❖网站经营者为达赢利目的大肆进行 传播
“中国民间网络反黄第一人”
网络诈骗
网络诽谤:地区、高校之间谩骂
高校诽谤
人与人之间诽谤
城市之间诽谤
网络恐怖主义
原因何在?
❖形形色色、无穷无尽的信息,能满足 不同个体信息占有欲,索取的需求。
❖另外,互联网是一种开放、平等、相 对宽松自由的环境,给人以亲密感、 无时空感和无压抑感,因此容易导致 使用者上瘾。
❖ 人类的记忆是层次网状结构,知识的获取采用联 想方式,联想检索必然会导致选择不同的路径, 并产生不同的效果。
❖ 超媒体?
超链接(hyperlink)
❖指文本中的词、短语、符号、图像、 声音剪辑或影视剪辑之间的链接, 或者与其他的文件、超文本文件之 间的链接,也称为“热链接 (hotlink)”,或者称为“超文本链 接(hypertextlink)”。
❖“信息爆炸”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信息太多导致人紧张不安,精神崩溃;
❖滥用信息造成信息犯罪;
❖信息堆积引起信息危机,信息雪崩, 信息的错误判断等。
四、网络犯罪
❖1999年9月初,河南省商丘市梁园 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并依法做出判决 的何肃黄、杨柯网上传黄案。法院以 “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判处何、扬 有期徒刑各三年,并处罚金各1万元。
❖ 自媒体: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 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 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 途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 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 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 的新媒体的总称,博客只是其一种方式。
六、超文本
•超文本(hypertext)是一种文本,它和 书本上的文本是一样的。 •但与传统的文本文件相比,它们之间的 主要差别是,传统文本是以线性方式组织 的,而超文本是以非线性方式组织的。
传统的信息形态,如一本书、一篇文章和一段 计算机程序等都称为文本(Text)信息,它们共 同的特点是在组织上是线性的和顺序的。这种线 性结构体现在阅读文本时必须是按固定的顺序一 页一页地有次序的进行,读者没有选择阅读内容 的余地。
七、互动性
❖ 受众参与度 ❖ 网络受众参与的形式?
2003年SARS肆虐期间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广州视 察工作时,曾对一位战斗在SARS第一 线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 在网上已经看到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北大宿舍对 几位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 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 击SARS的决心,令人感动。”
网络传播的特点及管理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及成本
报纸出版的周期: 电视、广播的周期: 网络的更新周期:
实时 转播、 现场 直播
日报、周报
二、信息海量
低成本与全球传播
八、检索便捷Google、五、多媒体化swf、txt、asf、jpg、 avi、……
❖ Swf ❖ Asf ❖ txt ❖ Jpg
❖被告:《电脑商情报》未经原告同意于 1998年10月16日将该文转载。
❖法院判决:被告停止侵权,并在其主办的 《电脑商情报》上刊登声明向原告公开致 歉。被告向原告支付稿酬并赔偿经济损失 共计924元。案件受理费2017元,由被告 负担。
意义所在
❖1998年10月陈卫华诉 电脑商情报社,首开网 络著作侵权案之先河。
❖“9.11”事件成为美 国人挥之不去的阴影, 恐怖分子利用网络攻 击的预言又成为人们 新的梦魔,在网络化 的社会,发生“数字 珍珠港“事件不是没 有可能的。
❖ 美国电脑黑客凯文·米特尼克
五、网瘾症分析
❖过度的使用网络导致社会个 体无法统一自己的网络角色 和现实角色
❖网络成瘾就是其中最为典型 的现象之一。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国家安全
商业安全 个人安全
维护途径: 技术保护 立法保护
自身安全
Internet
二、侵犯知识产权
Copy &Paste
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网络内容提供者
胡戈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电脑商情报侵 权事件等等
A胡戈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C传统媒体著作权人讼网络媒体
❖1999年9月18日 ❖王蒙、张洁、张抗抗、毕淑敏、刘震
云、张承志6位声名显赫的作家 ❖状告北京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的侵犯其著作权一案,更是掀起了一 场轩然大波。 ❖人们好象这才真正意识到原来网络也 有版权。
D国内首例网站讼传统媒体的版权案
❖2000年5月,当“榕树下”作为 原告把中国社会出版社送上了被告 席时,人们才知道网上的东西并不 全是免费的。
❖ 超媒体?
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
❖ 在超媒体中,节点不仅可以包含文字而且还可以 包含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电视片断,这 些媒体之间也是用超链接组织的,而且它们之间 的链接方法也是各式各样、错综复杂的。
国内著名超媒体机构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二、侵犯知识产权 三、信息泛滥 四、网络色情犯罪 五、银行卡,短信息诈骗 六、网络诽谤:地区、高校之间谩骂 七、网络恐怖主义 八、网瘾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