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专题二基本理论之元素周期表与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第一篇 专题二 基本理论 4 化学能和热能课件
答案:C
2.(2014·高考全国卷Ⅰ)乙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由乙烯气 相直接水合法或间接水合法生产。
已知:
甲醇脱水反应 2CH3OH(g)===CH3OCH3(g)+H2O(g) ΔH1=-23.9 kJ·mol-1 甲醇制烯烃反应 2CH3OH(g)===C2H4(g)+2H2O(g) ΔH2=-29.1 kJ·mol-1 乙醇异构化反应 C2H5OH(g)===CH3OCH3(g) ΔH3=+50.7 kJ·mol-1 则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 C2H4(g)+H2O(g)===C2H5OH(g)的 ΔH= __-__4_5_.5__kJ·mol-1。
核心梳理 1.理解化学反应热效应的两种角度 (1)从微观的角度说,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 放出的能量的差值,如下图所示: a 表示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 b 表示新化学键形成放出的能量; c 表示反应热。 (2)从宏观的角度说,是反应物自身的 能量与生成物能量的差值,在上图中: a 表示活化能; b 表示活化分子结合成生成物所释放的能量; c 表示反应热。
2.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 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
反应热:ΔH=E1-E2 或 ΔH=E4-E3,即 ΔH 等于反应物的键能 总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总和,或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具有 的总能量。
热点追踪 热点一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 【典例 1】 (2015·安徽理综)NaBH4(s)与水(l)反应生成 NaBO2(s) 和氢气(g),在 25℃、101 kPa 下,已知每消耗 3.8 g NaBH4(s)放热 21.6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周期律和化学反应及能量
元素周期律和化学反应及能量知识导图体现物质结构与性质原子核核素、同位素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结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非极性键元素周期律内容实质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呈周期性变化的结果(1)主族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同一周期从(第一周期从 12)(2)原子半径: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逐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除外)(3)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第一周期除外):最高正价,最低负价(4)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练习】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 ②元素周期表中有9个横行,分为7个周期 ③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也就是18个族A 、仅①B 、②③C 、①③D 、仅③2 A 、B 、C 、D 为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A 、C 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 元素原子的质子数。
(1)写出A 元素的名称。
(2)B 位于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
(3)C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D 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由上到下性质递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 ②单质的颜色加深 ③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④单质的沸点升高 ⑤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④⑤D 、只有④⑤ 3、下列事实不能用于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是( ) A 、金属单质与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B 、1 mol 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C 、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D 、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4、随着卤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降低C 、卤素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D 、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2C 、13C 、14C 、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同位素 B 、每一种元素都有多种核素C 、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D 、互为同位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6 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的质子数为m ,中子数为n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C 、若碳原子的质量为W g ,此原子的质量为gD 、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7 已知前20号元素中A 、B 、C 、D 四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大小顺序为ABCD,A 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两倍;B 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C 元素的原子核外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1个;D 的原子核外第一、二两层的电子数之和等于第三、四两层的电子数之和,试推断: (1)元素的名称:C ,D 。
2024届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专题二------分子结构与性质
其余的为π键
(3)由成键轨道类型判断:
S轨道形成的共价键全部为σ键,杂化轨道形成
的共价键全部为σ键。
(4)共价键特征
具有 饱和性 和 方向性。
2、键参数
(1)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
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2)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
③附近元素用加减电子法。如N2可以找CN-,若找最外层电子数少的原子,
用加电子法;如NH3可以找H3O+,若找最外层电子数多的原子,用减电子
法。
提示:等电子体之间结构和性质要相似,如CO2的等电子体不可以找SiO2,
因为结构和性质不相似。
(2)常见的等电子体
类型
实例
双原子10e-
N2、CO、NO+(亚硝酰正离子)、CN-
的排斥,排斥作用减弱。
练习10、缺电子化合物是指电子数不符合路易斯结构(一个原子通过共
享电子使其价层电子数达到8,H原子达到2所形成的稳定分子结构)要
求的一类化合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NH3、BF3、BF4-中只有BF3是缺电子化合物
B.BF3、BF4-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分别为sp2、sp3
有方向性、有饱和性
共价键>氢键>范德华力
有方向性、有饱
和性
作用力
范德华力
①随着分子极性和相
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
增大;
影响强度的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
因素
物质,相对分子质量
越大,分子间作用力
越大
影响物质的熔、沸点
及溶解度等物理性质
对物质性质
高二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高二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元素周期律,也称为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它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的增加以及其化学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排列。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建立,对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化学反应以及原子结构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高二化学课程中的元素周期律为主题,简要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1. 元素周期律的历史元素周期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他将已知的元素按照原子质量的增加进行了排列,并发现了原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后来,英国化学家门德莱夫对元素周期律进行了改进和解释,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形式。
2.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由水平行(期)和垂直列(族)组成。
水平行表示元素的周期数,垂直列表示元素的族别。
在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从左到右排列,同时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同一族中的元素拥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而同一周期则代表着原子结构的变化。
3. 元素周期表的分类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性质,元素可以分为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和内过渡元素。
主族元素包括I A至VIII A族元素,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在化学反应中呈现出明显的价态变化。
过渡元素则位于周期表的B族,具有复杂的原子结构和多样的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是周期表中的VIII A族元素,具有高度稳定的原子结构和极低的化学活性。
内过渡元素即为f块元素,其电子填充在f轨道上。
4.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这些周期性规律包括电子层结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以及金属性等。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逐渐填满,电子云的半径增大。
而电离能则随着电子层的增加而增大;金属性则在元素周期表的左下角达到最大值。
这些规律的发现和理解,为解释化学反应以及元素的化学性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中核外电子的排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电子的排布顺序可以用三个规则来描述:洪特规则、奥布规则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知识归纳总结
一、选择题1.反应2NO(g)+2H2(g)═N2(g)+2H2O(g)中,每生成7gN2放出166kJ的热量,该反应的速率表达式为v=k•c m(NO)•c n(H2)(k、m、n待测),其反应包含下列两步:①2NO+H2═N2+H2O2(慢)②H2O2+H2═2H2O(快)T℃时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整个反应速度由第①步反应决定B.正反应的活化能一定是①<②C.该反应速率表达式:v=5000c2(NO)•c(H2)D.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2H2(g)═N2(g)+2H2O(g)△H=-664kJ•mol-1【答案】B【解析】【详解】A.①2NO+H2═N2+H2O2(慢),②H2O2+H2═2H2O(快),反应历程中反应慢的决定反应速率,整个反应速度由第①步反应决定,故A正确;B.反应①难以进行,说明反应的活化能高,正反应的活化能一定是①>②,故B错误;C.比较图表Ⅰ、Ⅱ数据可知NO浓度不变,氢气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增大一倍,Ⅲ、Ⅳ数据分析,H2浓度不变,NO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增大到4倍,据此得到速率方程,v=Kc2(NO)•c(H2),依据Ⅰ中数据计算K=5000,则速率方程v=5000c2(NO)•c(H2),故C正确;D.反应2NO(g)+2H2(g)═N2(g)+2H2O(g)中,每生成7gN2放出166kJ的热量,生成28gN2放热664KJ,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2H2(g)═N2(g)+2H2O(g)△H=-664kJ•mol-1,故D正确;故选B。
2.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锈蚀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二者的化学性质相同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答案】D【详解】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但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因为在铝制品表明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A错误;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二者的化学性质不相同,B错误;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均为8,例如铁离子等,C错误;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D正确;答案选D。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
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
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 -=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四节化学反应与能量要点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微观角度)(1)化学反应的过程反应物(旧化学键断裂)→原子或原子团(新化学键形成)→生成物(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a:原因反应物→断键吸收能量生成物→成键放出能量所以:二者之差引起能量变化b:结论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决定因素(宏观角度)(1)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化学反应释放能量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断开时吸收的能量低于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则该反应释放能量(2)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断开时吸收的能量高于于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则该反应吸收能量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的水解;③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④碳和水蒸气、C和CO2的反应典型例题1.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mol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断裂1molF﹣F、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別为160kJ、330kJ.则S(s)+3F2(g)=SF6(g)的能量变化为()A.放出1780 kJ的能量B.放出1220 kJ的能量C.放出450 kJ的能量D.吸收430 kJ的能量【解答】吸收的能量为:280kJ+3×160kJ=760kJ 放出的能量为330×6=1980kJ 该反应放出1980-760=1220kJ的能量故选B变式训练1.下列反应可以表示如图的能量变化的是()A.Al和Fe2O3的铝热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C.NaOH溶液与CH3COOH溶液反应D.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都伴随着能量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C.吸热反应就是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也可以理解为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比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多D.因为3O2═2O3是吸热反应,所以臭氧比氧气的化学性质更活泼要点二:化学能与电能1.原电池(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工作原理原电池总反应:Zn+Cu2+==Zn2++Cu(3)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4)构成条件①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高三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机理
高三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机理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高三化学的学习中,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机理是两个核心知识点。
掌握这两个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化学世界的奥秘。
一、元素周期表1.1 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将已知元素排列成一个表格。
最早的元素周期表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提出,称为“化学元素周期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元素周期表逐渐完善,目前已经成为化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1.2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现代元素周期表主要由横行(周期)和竖列(族)组成。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原子序数相同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同一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位于周期表的同一竖列。
1.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快速了解元素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电负性等基本性质。
元素周期表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元素的化合价、反应性质以及化合物类型等。
二、化学反应机理2.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原子、离子或分子间的电子转移、共用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2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反应条件等因素分为多种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2.3 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化学反应机理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详细描述。
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的方法有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动力学实验、同位素标记法等;理论方法主要包括量子力学、分子力学等。
2.4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浓度变化与时间变化的比率。
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正反两个化学反应速率相等时,各种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元素周期表探索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元素周期表探索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引言: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科学中至关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以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为基础,将所有已知元素组织成一张表格。
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能量变化的规律。
本文将探索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中的应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由横向的周期和纵向的族组成。
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族从上到下,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如原子量、原子半径、电子结构等。
二、反应类型与能量变化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的转移过程。
在这类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主要来自于电子的转移和重新排布。
元素周期表的电负性和离子化能等特性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反应的方向和能量变化。
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这类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主要来自于酸碱离子之间的吸附释放反应,以及酸碱中合物的形成。
元素周期表的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等特性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反应的强度和能量变化。
3. 氧化还原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分解反应是指复杂物质在氧化还原条件下发生分解的过程。
这类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化学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元素周期表的元素间键能和配位数等特性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反应的稳定性和能量变化。
三、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1. 预测反应产物: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特性,我们可以预测某些反应的产物。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负性较大的元素往往失去电子,而电负性较小的元素往往获得电子。
通过分析反应物的电荷状态和元素周期表中的离子电荷,可以预测反应的方向和产物。
2. 解释反应能量变化: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解释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例如,在酸碱中和反应中,弱酸和弱碱反应生成的盐和水释放的能量较小,因为它们的化学键较弱。
而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的盐和水释放的能量较大,因为它们的化学键较强。
3. 设计催化剂:催化剂是化学反应中常用的物质,可以加速反应速率并降低活化能。
元素周期表相关热力学、电化学行为及反应限制规律归纳
元素周期表相关热力学、电化学行为及反应限制规律归纳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如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反应行为等。
本文将从热力学、电化学和反应限制这三个方面归纳元素周期表的相关行为和规律。
一、热力学行为元素周期表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都不断增加,从而影响热化学行为。
其中,电子层数的增加使原子的尺寸变大,原子半径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核电荷数的增加使原子的电子云受到核的吸引力增强,使其离子势增大。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行为。
此外,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还根据它们的电离能和亲和能来进行分类,产生了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差别。
金属性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倾向于失去电子,而非金属性元素则倾向于获得电子。
这些性质影响着周期表中元素的氧化还原性,从而对其反应行为产生了影响。
二、电化学行为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周期表相关行为是电化学行为。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也不同。
随着原子半径的变化,金属晶格结构的改变也会导致同种金属的电化学行为存在差异。
同时,元素的电子云密度和电子结构编排不同也会影响元素的电化学行为。
在周期表中以低电位为主的元素(如镁、铝等)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它们在一定优势下的常规反应是被氧化剂氧化;而以高电位为主的元素(如锌、铜等)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它们则在一定优势下的常规反应是将还原剂还原。
这种性质也对元素的电解行为,如电极电位和电极反应等产生直接影响。
三、反应限制规律反应限制规律是反映化学反应中的速率和机理的基本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也是在此规律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因为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所以它们的反应速率和机理也是不同的。
周期表中,元素的反应速率受到催化剂、中间体和反应物浓度等影响,同时它们之间的反应机理也因此而不同。
此外,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往往具有特定的还原态和氧化态,不同的还原态和氧化态之间的转化也会影响它们的反应限制规律。
高考化学 专题二 第三讲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课件(与“能量”有关文档共18张)
第4页,共18页。
典型例题剖析:
1.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 • 例1、将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
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 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__。 • 又已知:H2O(g)=H2O(l);△H=-44.0kJ/mol,则 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 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kJ。
• A.Q1>Q2
AD
• B.生成物总能量均高于反应物总能量
• C.生成1molHCl气体时放出Q1热量
• D.1mol HBr(g)具有的能量大于1mol HBr(l)具 有的能量
第13页,共18页。
A
第14页,共18页。
3.燃烧热、中和热的判断、求算及测 量
• 例6、下列说法正确的烧时所
第17页,共18页。
第18页,共18页。
H2(g)+1/2O2(g)= H2
第16页,共18页。
0kJ/mol,则11. H2 (g)+Cl2 (g)=2HCl(g); 练习4(09年上海化学·19)已知氯气、溴蒸气分别跟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Q1、Q2均为正值): 反之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该物质越稳定,其化学键的键能就越大。 第三讲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 H2 (g)+Cl2 (g)=2HCl(g); 练习4(09年上海化学·19)已知氯气、溴蒸气分别跟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Q1、Q2均为正值): 又已知:H2O(g)=H2O(l); 00mol液态水,放出571.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 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有关上述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归纳总结
一、选择题1.已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且氧气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水蒸气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能量463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A.920kJ B.557kJ C.436kJ D.188kJ【答案】C【详解】根据题意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2H2(g)+O2(g)=2H2O(g) ΔH= -484 kJ/mol,设1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x,则ΔH= -484 = 2x + 496 - 463×4,解得x = 436,故C正确;故答案为C。
【点睛】反应热ΔH=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减去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若差值小于0,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2.CaCO3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生成CO2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反应开始2分钟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B.反应4~6分钟平均反应速率最小C.反应开始4分钟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D.反应4分钟后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是盐酸浓度逐渐减小【答案】A【详解】A.该曲线斜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即二氧化碳产生速率,由图可知,2~4min内斜率较大,因此2~4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故A项结论错误;B.同A项原理可知,反应4~6min平均反应速率最小,故B项结论正确;C.随反应进行氢离子浓度降低,氢离子浓度变化使反应速率降低,由图象可知,0~2min 反应刚开始,温度较低此时反应速率由氢离子浓度决定,2~4min速率最快,2~4min温度对反应速率起主要作用,开始4min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故C项结论正确;D.反应4min后,温度较高,但此时反应速率降低,是因为随反应进行氢离子浓度降低,故D项结论正确;综上所述,结论错误的是A项,故答案为A。
3.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装置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B.甲、乙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装置乙中的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D.装置乙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Zn-2e-===Zn2+【答案】B【详解】A.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B.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没有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C.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所以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正确;D.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故D正确;故选B。
化学化学原理
化学化学原理化学原理化学原理是指研究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物质的构成、性质和变化过程的研究,化学原理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奥秘,对于人们了解和掌握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化学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化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
一、化学原子结构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离子或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化学原子结构研究的是原子的内部构成和排列方式。
根据现代原子理论,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中心,带正电荷;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荷。
原子的云状结构决定了其化学性质和反应行为。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原理中一项重要的成果,它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系统地反映了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电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横向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竖向的每一列称为一个族。
元素周期表的核心是周期律和族律,揭示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方便研究者整理和分类元素。
三、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原子内部的电子云以及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行为。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吸引而形成的,共价键是由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共享电子云形成的。
四、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物质的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类型。
化学反应中,原子间的键被断裂或形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和能量变化是研究的重点。
化学原理通过对化学反应的研究,揭示了各种反应类型的机理和规律。
综上所述,化学原理是研究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通过研究化学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等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质的构成、性质和变化过程。
了解化学原理对于应用化学的领域,如材料科学、药物研发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第4、5讲【考点一:原子结构及化学键】1. X 是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该原子如果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需要的电子数小于其次外层和最内层的电子数之差,且等于最内层电子数的整数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是强酸B .X 的氢化物化学式一定为H 2XC .X 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D .X 的氧化物一定能与烧碱反应2.已知A 、B 、C 、D 、E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A 的原子半径最小;B 与E 同主族,且E 的原子序数是B 的两倍;C 、D 是金属元素,它们的氢氧化物相互之间可以发生反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单质D 可用于冶炼某些难熔金属B .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制得C 和D 的单质 C .稳定性:A 2B>A 2ED .简单离子的半径:C>D>E>B3.根据陈述的知识推理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 .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作原电池的电极,总是负极失电子,所以负极对应金属的金属性一定强于正极对金属的金属性B .活泼金属易失电子,活泼非金属易得电子,所以活泼金属与活性非金属化合时一定能形成离子键C .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所以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D .CO 2与SiO 2化学式相似,所以CO 2与SiO 2的物理性质也相似 【考点二:位构性三者关系】4.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有关结构和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只存在静电吸引力B .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最右端的元素得电子能力最强C .最易失去的电子能量最高D .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6种元素5(B ).已知X 、Y 、Z 、W 为短周期主族元素。
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H m XO n 为强酸,则X 的氢化物溶于水一定显酸性(m 、n 均为正整数)B .若四种元素均为金属,则Z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为强碱C .若四种元素均为非金属,则W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是强酸D .若四种元素中只有一种为金属,则Z 与Y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反应 【考点三:元素推断】6.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由①④⑤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 )元素⑧的单质能与自来水中的有机物反应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现已逐步淘汰。
下列可代替它作自来水消毒剂的是________。
(多选)A .NH 2ClB .AlCl 3C .K 2FeO 4D .ClO 2(3)W 与④是相邻的同主族元素。
在下表中列出H 2WO 3的各种化学性质,并写出一例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4)由表中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X 、Y 、Z 、M 、N 可发生以下反应:X 溶液与Y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 中阳离子的鉴定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M 中含有元素⑧,M 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考点四:反应热】7.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反应热ΔH =E 2-E 1B .a 、b 分别对应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的能量变化C .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D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8.下列图像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B .白磷比红磷稳定C .S(g)+O 2(g)===SO 2(g) ΔH 1,S(s)+O 2(g)===SO 2(g) ΔH 2,则ΔH 1>ΔH 2D .CO(g)+H 2O(g)=== CO 2(g)+H 2(g) ΔH >0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H 2燃烧放出的热量为H 2的燃烧热B .反应NH 3(g)+HCl(g)=NH 4Cl(S)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 <0C .工业生产水煤气的反应:C(s)+H 2O(g)=CO(g)+H 2(g) △H=+131.4kJ·mol -1,反应中生成1体积CO(g)吸收131.4kJ 热量D .500℃、30MPa 下,将0.5molN 2和1.5molH 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 3(g),放热19.3kJ ,其热化学方程为N 2(g)+3H 2(g) 2NH 3(g) △H=38.6kJ·mol -1 【考点五: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及盖斯定律】10(B ).在25 ℃、101 kPa 时,CH 4(g)、H 2(g)、C(s)的燃烧热分别是-890.3 kJ·mol -1285.8 kJ·mol-1和-393.5 kJ·mol -1,则CH 4(g)=== C(s)+2H 2(g)的ΔH 是( )A .-74.8 kJ·mol -1B .+74.8 kJ·mol -1C .-211.0 kJ·mol -1D .+211.0 kJ·mol -111.(1)已知①Cl —Cl ―→2Cl· ΔH =+a kJ·mol -1②2H·―→H—H ΔH =-b kJ·mol -1③Cl·+H·―→H—Cl ΔH =-c kJ·mol -1写出298 K 时,H 2与Cl 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的氧化物、甲烷均对空气造成污染。
用CH 4催化还原NO x 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例如:CH 4(g)+4NO 2(g)===4NO(g)+CO 2(g)+2H 2O(g)ΔH 1=-574 kJ·mol -1CH 4(g)+4NO(g)===2N 2(g)+CO 2(g)+2H 2O(g)ΔH 2若1 mol CH 4还原NO 2至N 2,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867 kJ ,则ΔH 2=________,电子转移的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火箭推进器中装有还原剂肼(N 2H 4)和强氧化剂H 2O 2,当它们混合时,即产生大量的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的热。
已知0.4 mol 液态肼和足量H 2O 2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时放出256.64 kJ 的热量。
(1)写出肼和H 2O 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H 2O(l)===H 2O(g) ΔH =+44 kJ·mol -1,则16 g 液态肼与足量H 2O 2反应生成氮气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
(3)上述反应应用于火箭推进器,除释放出大量热量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 )向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物质的量的氨气可生成肼,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产物是________。
催化剂500℃、30MPa专题二第4、5讲答案1、解析:选D X 是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其次外层和最内层的电子数之差为6,X 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需要的电子数小于6,且等于最内层电子数的整数倍,只能是2或4,X 是Mg 或Si ,排除金属Mg ,则X 是Si 。
Si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是弱酸,氢化物化学式为SiH 4。
Si 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其氧化物一定能与烧碱反应。
2、解析:选D 在元素周期表中,A 的原子半径最小,则A 是H 元素;B 与E 同主族,且E 的原子序数是B 的两倍,则B 是O 元素,E 是S 元素;根据C 、D 是金属元素,它们的氢氧化物相互之间可以发生反应,判断C 是Na 元素,D 是Al 元素。
简单离子的半径: S>O>Na>Al ,D 错误。
3、C4、解析:选C A 项,离子键中的阴阳离子间既存在静电吸引力也存在排斥力,故错误;B 项,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最右端的元素是0族元素,其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故错误;D 项,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2种元素,故错误。
5、解析:选B A 项,当X 为N 时,HNO 3为强酸,但NH 3的水溶液显碱性;B 项,因为四种元素均为短周期元素,故四种元素均为金属时,Z 为Na ,NaOH 为强碱;C 项,均为非金属时,若Z 为Si ,W 为P ,则H 3PO 4是一种中强酸;D 项,只有一种元素为金属,则Z 为Al 、Y 为C ,Al(OH)3不溶于弱酸H 2CO 3。
6、解析:①~⑧对应的元素如下:(1)由H 、O 、Na 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NaOH ,其电子式为Na+[]O-。
(2)作自来水消毒剂的物质应具有强氧化性,故可以用NH 2Cl 、K 2FeO 4或ClO 2来代替Cl 2。
(3)W 是S 元素,H 2SO 3是二元弱酸,其中S 处于中间价态,既可表现氧化性,又可表现还原性,在反应2H 2SO 3+O 2===2H 2SO 4中表现还原性,在反应H 2SO 3+3H 3PO 3===3H 3PO 4+H 2S↑中表现氧化性,在反应2NaOH +H 2SO 3(少量)===Na 2SO 3+2H 2O 中表现酸性。
(4)Al 单质一般用电解熔融Al 2O 3的方法制备,故N 为Al 2O 3,Z 为Al(OH)3;仅含非金属元素的盐为铵盐。
X 溶液与Y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 3++3NH 3·H 2O===Al(OH)3↓+3NH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