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美——闽南民居的砖石墙

合集下载

大班《闽南红砖古厝》

大班《闽南红砖古厝》
走进泉州西街小巷,最让人赏心 悦目的不是什么高楼大厦,而是 那些明清时代的红砖古厝。甚至 连那些红砖古厝的废墟,那些红 砖白石的残垣断壁,都有一种令 人震撼的美感!
远望红砖古厝,最吸引眼球的除了屋顶的燕尾脊之外, 便是红砖墙的立面,红彤彤似鲜艳的向日葵颜色。
近看,红砖墙面每每刻意组砌,贴面镶嵌成各种各 样的图案,成为富于变化的砖砌艺术。
闽南的红砖厝,均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以三间张双落大厝最为典型, 罕见五开间的大厝,规模大的院落还加护厝于左右。
高大开敞的厅堂是大厝的主体,它的主要功能是敬神祭祖、举行 婚丧礼仪和接待宾客。居室则比较狭小、封闭。
而天井院落通常用于养花、养鱼,摆上几盆盆景,以求在 宁静之中赏心悦目。
红色是喜庆、吉祥、富贵的象征,它大量用于砌墙,铺设室内 地板,形成无处不见“红”,这又是红砖厝的一大特色。
然而许多红砖墙 在墙面中,有规 则地嵌入花岗岩 石块,这便是 “出砖入石” 。 形成了红色为主 调、红白相间的 鲜明。 庭院深深,高墙突兀,透过每一块红 砖后面,历史深处的繁华,仿佛依然 在飘荡,隐约可见。
我的播报到此结束, 谢谢!

闽南红砖古厝作文

闽南红砖古厝作文

闽南红砖古厝作文《闽南红砖古厝》嘿,你知道吗?在我们闽南,有一群特别特别独特的“老朋友”,它们就是红砖古厝!每次我走在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就能看到它们安静地立在那里。

那红通通的砖头,就像是太阳洒下的温暖光芒,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我第一次见到红砖古厝的时候,简直被惊呆了!那高高翘起的屋脊,像不像一只正要展翅高飞的鸟儿?还有那精美的木雕和石雕,仿佛在给我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古厝前玩耍。

“哇,这房子可真好看!”小伙伴小明瞪大了眼睛说。

“可不是嘛,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

”我兴奋地回应着。

我们好奇地凑近那扇古老的木门,轻轻一推,“吱呀”一声,门开了。

里面是一个宽敞的院子,阳光透过天井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

“这要是我的家该多好呀!”小红羡慕地说道。

“别做梦啦,这么漂亮的房子,咱们能来看看就很幸运咯!”小刚笑着打趣。

我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仿佛一群快乐的小精灵。

古厝的墙壁上,有着岁月留下的痕迹,就像爷爷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藏着故事。

那些砖头虽然有些已经斑驳,但依然坚强地支撑着整个房子。

你看那屋顶上的瓦片,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瓦片滑落,滴滴答答,像是在演奏一首动听的乐曲。

这难道不像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美妙礼物吗?走进古厝的房间,里面摆放着古朴的家具,虽然没有现在的那么华丽,但是却有着一种别样的温馨。

我仿佛能看到以前的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闽南的红砖古厝,它们不仅仅是房子,更是我们闽南人的根,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它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梦想。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一直陪伴着我们吗?我想,我们一定要让这些美丽的红砖古厝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身边,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喜欢它们!。

闽南出砖入石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探析

闽南出砖入石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探析

闽南“出砖入石”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探析闽南“出砖入石”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探析1 概述闽南乡土建筑中墙体的一种砌筑形式—“出砖入石”,该形式采用不同形状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其装饰美体现于石的表面与砖表面的质地对比[1]。

“出砖入石”较好地结合闽南自然、气候因素。

本文从“出砖入石”建筑特点入手,研究其装饰艺术形式,探讨该种建筑形式在当代的继承与创新,为传承并发扬传统建筑与装饰形式做贡献。

2 建筑特点2.1 用材简单“出砖入石”建筑所用建筑材料均为就地取材、因材施工,主要建筑材料包括石、砖和灰土。

石材的选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多是当地的花岗岩块,其质坚高强、抗风化、抗侵蚀,颜色以灰白色和淡黄色为主,少量为辉绿岩呈现暗青色。

石块多数呈长方形,少量呈现梯形、圆形等。

砖块一般呈现暗红色或红色,称为红砖,该种颜色是泉州民居较为普遍的建筑色彩,古代“出砖入石”的红砖尺寸大小不一,厚度不等。

灰土是泥水浆与石灰的混合物,有的辅于蛎壳灰、红糖水,具有较高的塑性和粘聚力。

2.2 结构牢固“出砖入石”墙体结构牢固,该墙体的砖相当于现代结构中的填充墙,而石则相当于现代结构中的剪力墙,加上中间的灰土,因此砌筑的墙体结实、结构牢固。

墙体外侧没有涂抹任何浆材,在历经风雨侵蚀几百年后,表面仍然完好无损。

“出砖入石”的抗震性能良好,地震在墙体中的剪应力遇到石块时,由于花岗岩石块较高的抗剪强度,故剪切面不会沿石块内部发生,故数百年前的“出砖入石”建筑不少迄今仍保留完好。

3 装饰艺术特点“出砖入石”墙体具有自然简单、朴素美观与韵律协调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和耐久性。

3.1 自然简单“出砖入石”墙体的自然美,主要是指所用材料基本无统一规格,而是从自然中顺手拈来,没有经过人为统一大小尺寸。

在砌筑过程中,石块长边方向无统一规则,但一般以水平向和竖直向为主,对于任意四边形或梯形的石块,一般下边长度大于上边,红砖则一般呈水平向砌筑,少数呈竖向砌筑。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终年花果飘香。其次,闽南有漫长的海岸线,厦门干脆就是个海岛,面向世界的海洋对于闽南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最后,闽南却拥有福建四大平原中的两个,
宽阔平坦,交通方便,语言相通。闽南是福建的精华所在。 闽南地区的泉州开发最早,宋元时代已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大的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
代泉州港衰落,然而漳州的月港在明后期崛起,继续保持闽南人的航海优势。明清之际,郑成功一度控制了南中国海的海权,并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这是大
经营屋顶的建筑了。前些年我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参观龙山堂,一座保存极其完好的闽南宗祠,首先就被它屋顶的豪华装饰震撼了。 回国后我对曲利明说:“我们在
闽南采访过那么多闽南建筑。我告诉你,我见过的最好的闽南建筑在马来西亚。”
点是红砖红瓦,特别俗艳。这是很奇怪的。中国各地的民居,都以青砖灰瓦为主,不但因为青砖的质量优于红砖,还有建筑制度上的原因。红色是高等级建筑
才能使用的颜色,例如皇宫和寺庙。闽南民居不但铺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的确是僭越了分寸。 闽南人自豪地称他们的房子为“皇宫起”,也就是皇宫体
的民居。 有个民间故事解释了这种建筑样式的来源: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
。南安蔡氏古民居,一般面阔为五开间,两进或三进,左右带一排或两排护厝。 红砖红瓦成了闽南建筑的独特视觉特征。在亚热带的强烈阳光下,碧海边,龙
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显得特别青春亮丽、优雅动人。 闽南人喜欢红色,也许与他们喜欢张扬和热闹的性格相关吧。 通常说的闽南,
指的是原泉州漳州二府的辖地,现在则分属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从地理看,闽南地区有三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她是福建最炎热的地区,临近北回归线,

“矛盾”的闽南砖石墙

“矛盾”的闽南砖石墙

“矛盾”的闽南砖石墙作者:黄坚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07年第12期俗话说“秦砖汉瓦”,砖作为建筑用材由来已久。

随着它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砖形和颜色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带来了砖文化审美观念和样式的变革。

闽南作为石材产地,花岗石是应用较广的一种建筑材料,当砖和花岗石被独具匠心的工匠们拉到一起,就使得闽南民居在墙面形式方面独具风采。

到了闽南,你会发现满眼的“红”,正是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特性,形成了“闽南风格”。

以红砖作为基调主色,是闽南的显著特点(图1)。

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对冲突对比的和谐处理,极大地反映了闽南的文化意识、生活意识和审美意识,这是一种文脉,闽南民居砖石墙中体现着这种文脉。

所以,“矛盾”的砖石墙并不简单哦!闽南民居的砖石墙在装饰上到底有哪些特色呢?第一是“出砖入石”。

闽南民居墙在构造和装饰上的最大特点是砖石混砌(图2),石块作为面、点,砖缝作为线,形成的点、线、面组合,产生了一种整体面上的韵律感。

第二是“和谐对比”。

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色彩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而是灰白,灰白色作为“面”,本身能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

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

同时,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谐调,具有亲和力。

第三是“清水勾缝”。

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形成了“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些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

同时用窗的缕花柱加以点缀,其形成的美妙韵律体现其中。

一面墙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图3)。

第四是“花样墙面”。

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图4)极大地丰富了墙面样式。

不仅仅是墙面,在传统建筑中的山墙,也就是在建筑两个侧面上部形成山尖形的横墙上,常常会看见一些泥塑的纹花,这些纹花有时候是一些彩色瓷片,如火纹、云纹等。

福建特色民居闽南红房子:摒弃世俗我行我色的张扬!

福建特色民居闽南红房子:摒弃世俗我行我色的张扬!

福建特色民居闽南红房子:摒弃世俗我行我色的张扬!福建的民居类型十分丰富,最奇特的要数闽西南土楼,最壮丽的是闽南红砖大厝。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泉州、漳州、厦门一带。

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晋江五店市挺多这种民居。

古代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用的都是青砖青瓦,只有闽南民居使用红砖红瓦,他们称为“红料”。

这很奇怪。

一般认为,青砖青瓦的质量更好。

闽南的红瓦分两种,板瓦和筒瓦。

一般认为红色是高等级建筑才能使用的颜色,例如皇宫和寺庙。

闽南民居不但铺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僭越了分寸。

为了保证色彩艳丽,闽南还发展出交趾陶、剪粘等独特工艺,装点得花花绿绿。

闽南传统民居的有几点特别引人注目:首先是大量使用石材。

闽南民居却大规模使用当地盛产的白色花岗岩,不但作为台基、阶石、柱石、门框,还作为裙墙(当地称壁脚)垒到齐胸高。

闽南古厝的主要布局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

闽南一带,盛行“围龙”房屋建筑。

中为正厅,屋顶最高,左为大房,右为二房,屋背稍低,由正厅延伸建造的叫“护龙”(又称“伸手”);两旁各增筑一间,称“五间起”如需要还可增筑厢房,与正房构成“”字形半围房屋,中留空地,叫“埕”。

闽南古厝的规模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

闽南的旧式民宅,一般为一进一厅二落,富者可达三进。

泉州一带至今仍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大厝。

泉州一带有“三房走廊”、“四房走廊”、“合楼”、“五房丁廊”(也称“五间张”)和“八字丁字廊”等样式;厦门一带有五阁、七阁、七字形、一字形、竹竿形、六路(俗称“六壁厝”)和大九阁等样式。

泉州后城有一片清末民初的古民屋,这些老厝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格局,乃悬山式(歇山式)五脊二落水的建筑,屋前有石铺的大庭,入门为宽敞的石庭院。

横排三开张、五开张、七开张,纵深二进、三进或五进,每进同天井隔开与回廊相接,两侧回廊外是长列厢房(“护厝”),厢房之外有伙房、柴草间和储藏室。

闽南传统建筑特色 ppt课件

闽南传统建筑特色 ppt课件
• 这种屋面呈现轻盈的轮廓给人 以腾跃、飞翔的感觉。
闽南传统建筑特色
• 脊饰部位有正脊、脊 堵、牌头、垂脊。
• 正脊上常见的脊饰题 材有双龙抢珠、双龙 护塔麒麟、护八卦、 福禄寿三仙、宝珠、 鳌鱼双龙护双塔等。 而庙宇或亭的正脊装 饰则是“龙须草根”。
闽南传统建筑特色
• 山墙的砌筑方式有以下几 种:
•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 并没有一种极 张扬的、类型化的
形式。其平面格局多是以“三合 天 井”或“四合中庭”为核心, 向 纵, 横发展起来的, 建筑 的外部材 料以红砖白石为多, 内部以木构架 为主。它 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 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 其壁 体构造以砖石相间堆砌, 营造出肌 理所表现出的 层次美感。特别是
•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有 着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 化是由闽南地区特定地理 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的 。
• 闽 南 地 区 粘 土中 三 氧 化 二 铁 含 量 很 高 ,烧 制成的青砖颜色呈土 黄色色 感 观 感 难 看, 若烧制成红砖色彩纯 正特 别 耐 看 。而 红色正 迎合闽南人热情豁达 喜好 吉庆祥和的秉性 因 而红 砖 建筑就 应 运 而 生 传 承 光 大。
• 闽南民居最具特色的应该是石材和 红砖的利用,大部分是先用石条建 齐胸的基座,再砌上红砖,稳重大 方。
• 泉州惠安是石雕的故乡,闽南民居 也少不了石雕,形象栩栩如生,也 为房子增加了几分特色。
闽南传统建筑特色
• 装饰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建筑文化和地方特色, 是不同地区间建筑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
• 1) 出砖入石: 这是最具有 闽南特色的砌墙方式。它 利用形状各异的砖、石、 瓦砾的交错堆叠, 粘以糖水 灰, 构筑墙体, 具有环保、 经济、坚固等功效。用这 种方法砌成的墙不仅坚固 防盗、冬暖夏凉, 而且古朴 美观。

闽南红砖厝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闽南红砖厝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城市建筑研究】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居住需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诸多建筑艺术及风格,闽南红砖厝就是众多遗蕴中的一种,它以精湛的工艺以及独具匠心的风格给后人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闽南红砖厝的建筑特征(一)就地取材的建造方式1.人工材料红砖是闽南红砖厝的主要建筑材料,它属于人工制作的材料。

由于红砖烧制的原料土壤含铁量较高,因此在高温焙烧之后会转化为氧化铁,最终呈现出鲜亮的土红色,通常被称为“胭脂砖”“颜紫砖”。

烧制过程中一般采用斜向叠加的摆放方式,出窑时砖体除了呈现红色之外还会形成黑色的纹理。

工匠在进行墙体镶嵌时,能够将砖体的红黑条纹进行巧妙排列和利用,最终构成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

红砖的质感较为粗朴,加上耐人寻味的色彩装饰,非常符合人们的审美。

因此,红砖成为闽南传统建筑的基本材料一直被沿用至今。

2.天然材料除了烧制的红砖材料在闽南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之外,很多天然材料也受到当地人的青睐。

主要有以下几种:天然石材,闽南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其具有丰富的白石花岗岩资源,当地人也常将白石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白石可用于柱础和墙垛,青石则用以细部的雕刻;杉木材料,由于闽南地区杉木产量较大,当地居民常将其作为穿斗抬梁式结构的建筑材料,在装饰方面,还能利用杉木制作精巧的木构件;贝壳类材料,闽南靠近海洋,具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其中体型较大的贝壳能够作为墙体的表面材料,不仅能够装饰建筑,还能够对外墙起到保护作用[1]。

(二)燕尾脊的独特装饰除了材料的精巧,闽南红砖厝还具有造型独特的燕尾脊装饰。

燕尾脊是闽南传统民居的主要装饰,其呈现出主脊不断向两端延伸超过背脊,尾部有分叉,两端向上翘的形态,搭配墙体的红砖,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独特的审美。

燕尾脊的出现受中原文化以及古闽越文化的影响,由于闽越处于中原南方,信奉朱雀图腾,因此,鸟形态的装饰在闽越文化中非常常见。

闽南古厝——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红砖文化区”

闽南古厝——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红砖文化区”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闽南古厝——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红砖文化区”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

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豁达的性格。

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

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

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

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建造技艺: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

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

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

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

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我们可以从闽南建筑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正如意样子,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

它通过8象形“吉”,8吉,当然,这是由太极图形衍变而来,在这个骨格中发展为“喜相逢”的图案,以表达喜庆的意味。

雷圭元先生认为方冏与圆冏为历代图案创造中的基础骨格,而且冏形有合乎“光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

闽南古民居的俏丽

闽南古民居的俏丽

闽南古民居的俏丽作者:戴仲达陈薇薇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09年第08期早就听说永春的沈家大院是泉州十佳古民居,究竟其名气在哪呢?走,看看去!你知道吗?闽南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唯一使用红砖赤瓦的建筑体系。

由于闽南地区多为中原移民,所以民居自然带有中原传统建筑的特色。

其中,中轴对称、相对低矮的四合院民居布局形式,成为闽南地区民居的主要样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闽南红砖民居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而屋顶、檐脊有参差起伏,因此,总体看来既稳重踏实又显活泼俏丽。

一色的红砖赤瓦,更带来一团的喜气与祥和。

(图1)民居的装饰非常多样,不但红砖本身可以拼成不同花纹,而且还另有石雕、砖雕、木雕等装饰,室内还有字画条幅等陈设。

大门是闽南民居的装饰重点,大面积的使用石雕、砖雕,而且内容多是偏写实的,形象细腻、生动,非常具有地方民俗特色。

在大门的上部两侧有两根很短的柱子,吊在檐下,柱子的下头做成南瓜形状的装饰,这样的装饰称作吊瓜,就好像北方四合院民居中的垂花门上的垂花装饰,非常漂亮。

在大门的里边,设置有屏风,一般为6~8扇屏,可以阻挡外人的视线。

窗洞与墙面雕刻泉州民居的石雕,通常是用青色或白色的石头,以此与建筑上的红色构成鲜明对比。

(图2)别致多样的山墙形状闽南民居的山墙形状非常多样,而且别致独特。

山墙上部既有俏立挺拔的燕尾形式,俗称“燕尾脊”,又有圆润多变的“五行”形式。

燕尾脊是屋顶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形成美丽的燕尾状,使屋面的轮郭看起来优美轻盈,给人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

据考证,我国古代有敬天的思想,而屋脊上的“鸟”有如天使,是一种通天的灵物,燕尾脊由此而来。

(图3)墙面与房檐下部装饰大门两边的墙体,就是用福办砖(红砖)砌成的。

根据福办砖(红砖)的色彩深浅的不同,可以拼成各种图案,即使有些不能构成图案,因为色彩有差别,也会是一种不错的装饰。

房檐下也是闽南民居的重点装饰区域,它的主要装饰手法是用石灰做成立体的边框,在边框内描绘各种图案,或用石灰膏,瓷片塑造立体形象,内容丰富多样,花草、几何形等都可以见到,色彩也很丰富、明亮。

发现之美——闽南民居的砖石墙

发现之美——闽南民居的砖石墙

发现之美——闽南民居的砖石墙图文/泉州师范学院美术系黄坚教授砖作为建筑用材由来已久,开始时它大多是出现在墓室中。

在汉代,砖雕、砖画已有相当的水平,可它多数作为王公贵族墓室的装饰深埋于地下。

明代制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于是在民用建材普遍推广砖材这种趋势下,砖作为建筑材料开始广泛应用,从地下走到地上,从贵族到平民,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审美观念和样式的变革。

另外由于闽南作为石材产地,花岗石在建筑上也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最终这两种材料在历史长河中终于走到一起,加上广大工匠们独具慧眼的创造精神,促使闽南民居在墙面形式方面有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墙面。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自己的特色。

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

以红砖作为基调主色,是闽南的显著特点。

比如出砖入石,它也有演变为“出砖入砖”,审美元素不变,只有材料上的改变。

从整体上看,乱石墙和整石墙中结合红砖,这种砖石结构的混用,在墙面上就呈现了一种变化的多样,但这种多样化同时也体现一种共性——闽南民居建筑样式。

闽南民居建筑的砖石墙在装饰上有哪些特色呢?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

闽南古建筑文化:出砖入石燕尾脊

闽南古建筑文化:出砖入石燕尾脊

闽南古建筑文化:出砖入石燕尾脊“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

闽南古建筑文化的特色,风光旖旎的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相融并存的奇景大观中,感悟历史与现实并蓄的精华。

“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

砖石虽然质地各不相同,以大块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条砖穿插组合,用它筑墙、起厝、铺埕,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

多样不规则的结构,反而整体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势。

用这种方法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

因而,被人们广泛采用,沿袭成风,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奇景。

“出砖入石”的出现,传说最早是明代闽南沿海一带遭倭寇袭扰后,人们利用倒塌房屋残垣断壁的砖石重建家园而形成的一种建筑方式。

也有传说是明朝万历年间闽南的一次大地震的灾后,灾民们在一片废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倒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重新营造自己的家园……用倒塌房子的残存砖石瓦砾来建新居,富有创造力的闽南人将它糅合在一起进行有规则的混合砌筑。

石为竖砌,砖为横叠,砌筑到一定高度后,石块与砖互相对调,使其受力状态平衡,墙厚1000px左右前后砖石对搭,使用泥水浆石灰粘合,辅于壳灰红糖水,砖通常要比石块面略出来一点,即形成“出砖入石”的特点称谓。

与此同时,根据每个工匠的习惯和现有材料的条件,“出砖入石”地区的石头比例要么是一两块石头作为装饰品,要么是一排排。

“出砖入石”中的灰缝处理包括凹缝和平缝。

“出砖入石”的用法包括整面墙、下墙和墙角。

由石头和砖接缝形成的点、面和线的组合很好地利用了石头表面和砖表面之间形成的颜色和纹理对比,以及白色石头表面和红砖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各种不规则的组合。

无论是石头和砖块之间明暗的对比,还是颜色的和谐,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放松和冲突的情绪,都是闽南红砖文化的独特风格。

工匠们的这种信手砌就、随体附形的原创性方法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它的经济性、实用性及牢固性深为住民们所赞许。

闽南人独一种的石头房!

闽南人独一种的石头房!

闽南⼈独⼀种的⽯头房! 绚丽的红砖⼤厝,也被称为“闽南红”,谈及闽南民居中从来不可规避。

这些红砖⼤厝,⼤量⽤⽯材代替⽊材建成的房屋,⽆论是墙壁、梁柱、楼板均使⽤⽯材搭盖⽽成。

此外,⼤泉州的蟳埔蚝壳厝、泉港樟脚村、惠安崇武古城以及⾮砖墙⾮⽯墙的“出砖⼊⽯”墙壁,也是⾮常有名⽓! ⽯头厝多兴建于,上世纪七⼋⼗年代,那个年代⽊材紧缺,台风频繁,海风⼜带有酸性腐蚀。

巧的是,泉州刚好盛产⽩⾊花岗岩,村民就地取材⼤规模砌⽯头厝,以抗风挡⾬。

⽽⽯头房冬暖夏凉,还能抵挡各种恶劣天⽓;这也是泉州甚⾄福建沿海地区那么多⽯头厝的原因。

美中不⾜的是,⽯头厝的缺点就是抗震能⼒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财⼒与民间财⼒上来了,“⽯改”政策也随之提上台⾯!就现在,⽯头厝已是越来越鲜见! ⽯头厝中,最令⼈喜爱的当属,墙壁上的图案花纹和不同颜⾊⽯头垒成的数字、标语等。

泉州市安溪县仙地、仙西、仙东、仙凤四个村境内,⾄今还遗留着许多风格迥异的⽯头厝,它们颜⾊各异并且带有不同的图案花纹和数字标语,具有很⾼的观赏性和建筑价值。

很精致的⼀座⽯头房,现今是⼀位⽼教师在居住,房⼦的特点呈⾼度对称,不仅左右的图案各异,就连⼤门两边的设计都是对称的。

门楼上⽅是⽑主席画像,⼀个时代的印记! 标记有“1956”建造时间,⼟坯房与⽯头房的结合,⽊质窗户和⽯头窗户的融合,以及左边的不规则图案与右边的整齐排列。

房⼦的外墙犹如⼀张五颜六⾊的⼤⽹,甚为美丽。

有朋友就会发现,为什么有的房⼦两边⽯头颜⾊或者花纹不⼀样?要知道当时建⽯头房⼤多是不得已⽽为之,很多⼈由于资⾦不⾜,就先盖左房和⼤厅,右边留下⽯条为今后再建时预留空地。

有汉字“和平”字样的⽯头厝 这栋⽯头厝是1959年建的,因修路需要,房⼦被拆掉⼀⾓,如今只剩“19-5”字样。

泉州⽯头古民居主要有红、灰、⽩、青等颜⾊组成,这些由“七彩⽯”堆叠⽽成的建筑,俨然⼀幅美丽迷⼈的油彩画。

据居住的⽼伯伯介绍,这栋房⼦是1976年开始建的,也是分为⼏次才建成,这也是为什么房⼦外墙左右两边花纹图案不同的原因。

闽南出砖入石建筑史又溯前百年

闽南出砖入石建筑史又溯前百年

闽南出砖入石建筑史又溯前百年古厝残壁现出砖入石建筑工艺核心提示“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乡下埭村克圃自然村的郭氏三世祖厝,是闽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使用出砖入石的古厝,其建筑时间在明初永乐年间。

”昨日,泉州水下考古陆地调查队副队长张红兴介绍,前段时间,他在水下考古陆地调查中有了这项新发现,这将闽南地区使用出砖入石的历史往前推至明永乐年间。

而今年3月文物专家对惠安县螺阳镇东风村沈厝黄氏家庙的出砖入石建筑时间推测是明嘉靖年间,“明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比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早百年左右。

”出砖入石古厝吸引调查队郭氏三世祖厝坐落在克圃自然村的东南位置,南距沿海大通道直线距离约500米,其南侧50米处为明永乐中期(1414年左右)建的“番仔城”(实为抗倭城墙)旧址。

该古厝坐东朝西,多年前已坍塌废弃,房屋旧址被绿色植被覆盖。

据观察,古厝木构架早已腐烂殆尽,目前仅残存四壁,其中前、左、右三面为石墙。

吸引调查队注意的是,该古厝后面的墙壁使用了出砖入石的建筑方式,现残高约2.4米,残长约16米。

墙体以长方形石材(块)为主,横向平铺,两块石条(块)之间的缝隙用上下叠压的红色瓦片、碎石片填充,纵向错缝叠压。

出砖入石的材料为石条、石块、红瓦、小碎石,其中石头有长条形和方形两种,质地为土黄色花岗岩。

墙体中不见砖,只有红色方形较薄的板瓦或小碎石块。

建造时间应在明永乐中后期据《百崎郭氏族谱序》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郭德广的次孙郭仲远(1348年—1422年)携妻儿由法石迁徙至惠安,“择于惠邑海滨百崎山下筑室居焉”,郭仲远为郭氏家族开发百崎的一世祖。

现居住在百崎乡克圃自然村的郭氏后人郭家琳老人介绍,郭氏三世祖从白奇村迁至克圃自然村,开始兴建家园,现存的郭氏祖厝旧址就是三世祖建造的。

张红兴分析,按照郭氏一世祖开发百崎时年龄为38岁推算,到第三世在克圃建古厝时隔约40年;郭氏三世祖古厝残存墙壁中的石条,无论是质地、颜色,还是工艺,都与旁边明“番仔城”旧址石料十分接近。

闽南红砖民居调研报告.

闽南红砖民居调研报告.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建筑学14-1 潘洁 14041610111)摘要:民居,包含了居住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此联生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在闽南地区,就分布着样式不同的四种民居建筑:土楼、土堡、红砖民居和灰砖民居。

在这其中,以土楼最有特色,红砖民居最为靓丽。

闽南地区的红砖民居,多以红砖为墙,花岗石为基座,另外有木石的透雕、漏雕、圆雕浮雕图饰和非常精美的砖雕、木雕等特色工艺。

关键词:闽南、红砖民居、建筑特点、建筑装饰。

1.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文化背景及内涵闽南在地域上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区,其内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如土楼、土堡、灰砖民居以及红砖民居。

其中最为靓丽的红砖民居,最初出现是在宋元时期,其外观色彩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后期的红砖建筑主要由归国华侨出资修建,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异国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所以一旦事业有成,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1]。

又因为红砖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材,并且其所呈现的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所以红砖大厝在当时大批建成,形成了特色的建筑群落。

闽南的红砖厝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在建成加工过程中运用美学原则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图1.闽南红砖厝外观示意图审美价值,同时又隐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祈愿[2]。

2.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样式特点2.1.红砖厝民居的形制从纵向看,二进(落)形成一个四合院,平面成口字形;三进形成二个四合院,平面成日字形;四进形成三个四合院,平面成目字形。

还有五进四院的超大规模建筑。

进(落)的两旁,建有护厝(龙),通常为左右各一座,也有左右各两座的,称“双护厝”。

从横向看,开间的多少与大小说明规模的大小,也说明官阶的大小。

闽南传统建筑特色

闽南传统建筑特色

•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 并没有一种极 张扬的、类型化的 形式。其平面格局多是以“三合 天 井”或“四合中庭”为核心, 向 纵, 横发展起来的, 建筑 的外部材 料以红砖白石为多, 内部以木构架 为主。它 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 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 其壁 体构造以砖石相间堆砌, 营造出肌 理所表现出的 层次美感。特别是 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屋 面 瓦, 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 形成最具特色的红 砖文化。
•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有 着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 化是由闽南地区特定地理 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的 。 • 闽 南 地 区 粘 土中 三 氧 化 二 铁 含 量 很 高 ,烧 制成的青砖颜色呈土 黄色色 感 观 感 难 看, 若烧制成红砖色彩纯 正特 别 耐 看 。而 红色正 迎合闽南人热情豁达 喜好 吉庆祥和的秉性 因 而红 砖 建筑就 应 运 而 生 传 承 光 大。
闽南传统建筑特色
闽南传统建筑的特点
• “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 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 土楼木楼还 有中西合璧。”这很形象的再现 了 闽南泉州传统民居的特点: 造 型朴素, 色彩和谐明亮, 空间层次 明确, 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 山花与 入口的红砖贴面, 形成强 烈的色彩对比和质感对比。
三间张布局
• 闽南民居建筑单体的细部也很有特点, 如屋顶风格、镜面、 山墙的装饰取材及手法往往能够体现建筑的意向特色。镜面——正立面墙体—— Nhomakorabea红砖文化”
• 闽南民居正立面非常华美, 红色的传与灰绿的石头形 成鲜明的对比,墙体上的 石雕装饰也给人寂静洒脱 的感觉。红砖的拼花也是 极具地方特色的。因此, 闽南建筑又被称为“红砖 文化”
砖雕和石雕
屋顶
• 房屋的正脊中间低两头高,两 端的翘尾处有美丽的燕尾。这 是闽南人保持了祖先从中原南 迁时带来的中古时期的建筑风 格。 • 这种屋面呈现轻盈的轮廓给人 以腾跃、飞翔的感觉。

【福建·南安】蔡氏古民居·最美的闽南红砖建筑(1)

【福建·南安】蔡氏古民居·最美的闽南红砖建筑(1)

【福建·南安】蔡氏古民居·最美的闽南红砖建筑(1)闽南红砖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一朵奇葩,向以色彩明艳、造型夸张而著称。

若论其最具代表性者,首推泉州南安市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位于泉州市南安县级市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自然村村口,由当地菲律宾侨商蔡启昌和他的长子蔡资深营建,自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开工,至宣统三年(1911)年建成,前后历时达44年之久。

现存建筑23座,分五行排列,每行少则两座,多达六座。

整体布局坐北朝南,中轴线偏西约5度,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总占地面积15300平米。

前后座之间铺设宽约10米的石埕,南北纵向隔2~3座设一宽约2米的通道,兼作人行、防火、排水之用。

主体建筑为均硬山鹊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护厝,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布局,共有房间近400间。

蔡氏古民居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设计独特,雕饰精美,并大量沿袭、保留了传统闽南民居建筑风格,集中表现了闽南独特的建筑技艺,故于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某人首次参观蔡氏古民居是在1997年,那时候才刚刚评上省保,还未对外开放,生活气息浓郁,居民大都热情友善。

被古民居宏大规模和精美雕饰所震憾的某人,兴奋地如同打了鸡血,在一座座老宅中进进出出,所经之处,看到的都是一张张的笑脸,当然也就不会有人拒绝参观或驱赶游客了。

这种浓浓的人情味所带来的美妙感觉,甚至胜过了建筑本身的魅力,以至于多年以后,依然记忆犹新。

2013年10月,当某人再次到访时,蔡氏古民居已经开始对外售票,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郁闷的是,半数以上的大厝已经人去楼空,大门紧锁,不但少了许多人气,而且无法入内参观。

至于那些可以进入的大厝,也都在醒目的位置贴上拒绝拍照的提示。

还有一个老头像防贼一样紧盯着某人,并一直追问是否买了门票,弄得某人心情相当不爽。

蔡浅厝、蔡浅别馆扫兴归扫兴,但参观总还是要进行的。

首先必须要看的是位于第一排的蔡浅厝和蔡浅别馆。

幼儿园闽南红砖播报稿

幼儿园闽南红砖播报稿

幼儿园闽南红砖播报稿
闽南的红砖亮丽,温馨,个性鲜明。

庭院深深,高墙突兀,透过每一块红砖后面,历史深处的繁华,仿佛依然在飘荡,隐约可见。

福建闽南的特色民居红砖古房是福建闽南地区独有的特色民居一座座古厝门楣窗框镌花刻鸟,砖木墙石巧饰浮雕既有传统民居的对称严整又有华丽古典。

亲子携手,徒步寻宝,定点打卡,寻觅古城红砖,感受闽南建筑之美。

漫步古城,随处可见红砖古房燕尾脊红砖白石鎏金门环。

红砖瓦闽南红是古城我相信,红砖白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硬山顶那闽南独有的红砖大房一定会是大多数人的共同记忆。

何止于此,对于那些去国经年的海外游子这里的每一块红砖都走过时间的长河,保留着最初的模样。

一座古城,一条老街,一场非遗文化盛宴,一桌闽南特色小食泉府印象,非遗小剧场描绘了泉州。

其功能多样,建筑丰富多彩,并且有着精美的雕饰。

今天,要通过闽南文化介绍的是关于闽南建筑中的红砖文化,接下来。

时光流转,几百年的历史模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欢离合,留下一片闽南红砖古房群,在岁月的劲风中愈见鲜。

这里就是我的故乡泉州漫步在古城街头,满目皆是红色的砖厝这样的红色让泉州成为绽放于闽南的一朵刺桐花也让这座古城在历经风雨后的今天不落沧桑,尽显鲜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之美——闽南民居的砖石墙
图文/泉州师范学院美术系黄坚教授
砖作为建筑用材由来已久,开始时它大多是出现在墓室中。

在汉代,砖雕、砖画已有相当的水平,可它多数作为王公贵族墓室的装饰深埋于地下。

明代制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于是在民用建材普遍推广砖材这种趋势下,砖作为建筑材料开始广泛应用,从地下走到地上,从贵族到平民,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审美观念和样式的变革。

另外由于闽南作为石材产地,花岗石在建筑上也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最终这两种材料在历史长河中终于走到一起,加上广大工匠们独具慧眼的创造精神,促使闽南民居在墙面形式方面有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墙面。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自己的特色。

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

以红砖作为基调主色,是闽南的显著特点。

比如出砖入石,它也有演变为“出砖入砖”,审美元素不变,只有材料上的改变。

从整体上看,乱石墙和整石墙中结合红砖,这种砖石结构的混用,在墙面上就呈现了一种变化的多样,但这种多样化同时也体现一种共性——闽南民居建筑样式。

闽南民居建筑的砖石墙在装饰上有哪些特色呢?
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

第三,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
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

第四,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

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

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

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

我们还可以从闽南建筑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正如意样子,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 。

闽南民居外墙封墙砖除上规格砖,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独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
花边有时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

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做文章的地方。

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一些图形纹饰。

闽南民居封墙处理手法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

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

闽南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文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如六角龟喻长寿,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莲花喻清白,石榴喻硕果累累,蝙蝠喻福寿,蝴蝶喻美好,这都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说,有鱼的形象暗含着年年有余,大象从另一个角度使人联想威武勇猛。

通过图案或纹样的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色之一。

从闽南民居砖石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文脉,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从而在民居外观上体现居住者经济和文化上的身份和地位。

在简
单的砖石墙表面,闽南的文化观念被凝固,它从侧面反映着闽南的文化意识、生活意识和审美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