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分析

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4.2亿,其中学生占30.7%,11—19岁及20岁-29岁的网络用户分别占29.9%和28.1%,由此可见,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因此,通过开展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分析工作进而提出教育引导的策略和手段,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又现实的课题。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的状况,笔者采用调查问卷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的调查方式以西南林业大学的在校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点,调查对象覆盖到不同专业、性别、年级。调查样本以随机抽取集体样本的方式产生。于2010年10月开展了网络行为特点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4份,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达到98%。在392份有效样本中,男生214名,女生178名。

问卷为自编的《西南林业大学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由50个选择项问题组成,主要考察了四个方面,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网龄、上网频率及时长;2、被调查者的网络行为。包括网络使用偏好、网络不良行为、网络学习行为等:3、被调查者对网络信息的使用和看法:4、被调查者对校园网络尤其是高校BBS的使用情况及对思政教育网站(红色网站)的看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网络使用频率高,上网时间较有节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网络的使用率达到了100%,65%的学生从初中起就开始使用网络,进入大学后接触网络的学生只有2.5%;在单次使用网络时长方面,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情况不同:

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使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已经普及,互联网成为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媒介,同时性别对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影响并不明显。值得关注的是单次上网时长超过10小时的人数占6.89%,在高年级中所占比例较高,因为上网持续时间越长越有网络成瘾的倾向,这部分学生网络行为控制能力较低,他们的网络偏好多为网络游戏。在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有在网吧通宵的体验:有部分学生学生会因为对网络的依赖乃至迷恋而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疏离,这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上网时间较有节制,但仍有部分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需要得到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网上活动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网上不良行为亟待关注

调查显示:对于上网目的和需求,被调查者休闲娱乐的需要略多于学习需要,游戏、聊天和娱乐成为大学生首选的网上服务。在个别的访谈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很依赖这种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也有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是因为无聊。

上网获取信息、查找资料已经成为大学生新的学习方式。而网络学习行为也会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形成影响。网络学习行为在被调查者中非常普遍,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学习非常便捷,信息量大,在对网络学习的缺点看法(多选)中有228人选择了过多搜索导致学习主动性下降,134人选择了部分信息与书本产生矛盾,127人选择了知识来源不可靠。在个别访谈中我们注意到,网络学习对学习主动性的影响确实存在,很多学生承认在写论文或作业时会先上网搜索相似文献“参考”,而不是先构思。

网络的世界是一个虚拟化的世界,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也是一种虚拟互动,这使得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更多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外部监督的状态下进行。有一部分被调查者在利用网络为自己学习、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缺乏监督等特点,做出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有35%的被调查者承认曾有过网络不良行为,其中5%承认入侵过别人电脑,另30%承认浏览过色情、迷信、暴力等不良信息。同时,调查对象中64%的人认为规范网络行为主要靠个人自律,20%的人认为主要靠法律法规和政府管制,16%则选择了其他。82%的学生认为需要规范网络行为,培植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

总之,网络本身是客观的双刃剑,给大学生学习、生活、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好的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学生的网上行为整体是健康的。网络对大部分大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一面。但用长远眼光来看,培植健康网络环境、抵制不良网络行为已迫在眉睫。

3、网上信息传播活动频繁,媒介素养较低

通过针对大学生的网上信息传播活动的问题。我们了解到:被调查者的网上信息传播活动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作为受众。这主要是指被调查者从网上获得信息,特别是网络新闻的传播。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被调查者最主要是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被调查的学生中高达77.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来源于网络。第二:作为传者。被调查者在网上也会发布一些信息,这主要是指在网上发帖子。调查结果显示在网上发布信息是被调查者发表言论的重要手段。有45.5%的学生参加过网上的某种形式的论坛。参加过论坛的这些学生中大部分都发表过言论。可见大学生的网上信息传播活动非常频繁。在关于对于是否会传播敏感信息的问题中,只有22%的学生认为自己会仔细甄别信息的真伪再做决定。在个别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被调查对象大多表示不会甄别信息真伪。甚至不会去考虑信息真伪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在网上自由无顾及发表言论会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更大胆发言。

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会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传播信息,但是他们的媒

介知识学习还有待加强。

4、本校校园网BBS的使用率较低。对思政教育网站认知度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BBS已经成为广大学生发表意见、观点的平台。但是被调查者使用本校BBS的频率并不高,调查对象对校园BBS功能的看法(多选)中反映学生心声的家园成为首选(217人),其次为娱乐休闲(166人)、交友平台(142人)、学校事物通知(132人)、原创作品发布(67人)和校园文化(65人)展示,但也有29人认为BBS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建设红色网站必要性的看法(表三)高达5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清楚”。可以看出本校校园网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有待加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了解还不够。

三、建议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改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普遍,互联网在促进大学生获取信息、拓展人际交往、鼓励社会参与、提供实际生活便利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较为突出,但是也容易引起大学生与现实社会脱落,造成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网络成瘾倾向;甚至,由于虚拟空间出现的“道德真空”,会对传统的伦理生活秩序造成很大冲击。基于调查结果,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行为,学校应该: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网络伦理、网络行为规范、媒介素养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网络行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学校应动员广大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网络伦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正确的网络行为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网络思想道德修养。

对于特殊的“网民”要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虚无、低迷、无聊、颓废、粗俗、污秽的网上行为不是学生们的本意,应该加强网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养成个人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使每个上网者的自由与自律相互统一,责任与道义相互和谐。使校园网络文化在道德与自律的情境中协调发展。

2、加快完善教育网校园网的建设,改善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环境。

学校需加大投入,改善学校的网络环境,用更快的网速,更温馨的机房把习惯在校外网吧上网的学生吸引回校园。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尊重大学生的对校园网的期望,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建设一支有网络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思政教育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