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外交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文化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文化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无疑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对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动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地位和角色的影响。

一、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增加中国文化自信成为近年来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表达了中国作为一个自信、开放和引领性文化国家的态度。

这种自信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了强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自信使其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更加自主和坚定,推动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和主导地位的增加。

二、文化外交与国际交流中国积极推行文化外交,通过展示和传播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文化外交不仅仅是一种政策手段,更是一种力图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相互了解与尊重的重要途径。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艺术表演和学术交流等,中国积极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力中国人民书写了世界历史上辉煌的篇章,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经久不衰。

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智慧哲理成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被运用到对外交往中,成为跨文化交流与交往的纽带和共识基础。

中国通过展示其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塑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形象,从而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四、中国人民的朴素和谐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注重和谐、平和的相处方式,这种和谐精神也反映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

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理念,致力于和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稳定的国际秩序。

中国的和谐理念成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普遍认同,为其在国际关系中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声誉。

五、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拥有跨越陆地与海洋的广袤领土,其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密不可分。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如何展开

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如何展开

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如何展开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通过陆路和海路两条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外交互动。

以下为古代中国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的主要内容:1.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分为陆路和海路。

陆路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今西安),途径甘肃、新疆等地,连接中亚、西亚,直至欧洲;海路丝绸之路则以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为起点,通过印度洋,连接东南亚、南亚、中东,抵达非洲和欧洲。

2.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技术传入西方,同时也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波斯的天文学和数学等文化成果。

3.丝绸之路上的外交活动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

例如,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新丝绸之路,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此外,玄奘西行取经,促进了唐朝与印度的外交交流。

4.古代中国的外交制度古代中国实行朝贡体系,以天朝上国自居,与周边国家建立宗藩关系。

各国使节来华,需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

外交使节通常通过运河、陆路等方式前往首都(如长安、洛阳、北京等),向皇帝朝贡,并进行双边会谈。

5.古代中国的对外友好往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保持友好往来,如郑和下西洋,七次远航到达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展示了中国的富强和文明,加强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此外,外国使者如马可·波罗、忽必烈等来华,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6.古代中国的文化输出古代中国通过外交使节、商人、学者等途径,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输出文化。

如汉朝时期,朝鲜、日本等国家派遣使节来华学习,带回汉字、儒家文化等;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取经,将印度佛教文化引入中国。

7.古代中国的文化吸收古代中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

浅谈中国外交文化

浅谈中国外交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外交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发展文化外交,同时文化外交的开展也会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与历史实践文化外交是为了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

文化外交正是文化成果之一。

文化外交实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不会忘记两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的创举,在海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沟通了海上文化与贸易交流,近代历史上梅兰芳的赴美京剧演出,为中美外交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1972 年的“乒乓外交”堪称中国文化外交的经典。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热”,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面。

截至2006 年9 月中国已在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 所孔子学院来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

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

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

“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

大国外交,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指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地区领导地位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展开的外交活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和多样化的外交布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首先体现在坚持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原则上。

中国历来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和平、协调、合作、共赢的发展观。

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等原则,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在经济领域,中国主张开放、合作、共赢,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体现在坚持多边主义和多样化的外交布局上。

中国一直主张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构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通过多边渠道解决国际热点问题。

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在地区合作方面,中国主张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安全合作。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机构和组织,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发挥建设性作用,为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还体现在弘扬中国文化和传播中国声音上。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中国外交方面,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中国文化年、世界文明对话大会等活动,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

中国还通过提供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等多种形式的传媒产品,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增强国家话语权,为国际社会增添了多元化的声音。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不仅是国际事务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是奉行和平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中国外交理念的具体体现。

从文化外交看我国文化外交的发展

从文化外交看我国文化外交的发展

从文化外交看我国文化外交的发展摘要:文化外交作为国家重要的软实力资源和外交手段,往往发挥着政治、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作用。

各国也越来越重视运用文化外交这一手段参与到当今的国际事务当中。

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文化外交进入了高速活跃期。

未来,文化不再只是为外交服务,而是转向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文化外交;国家;软实力;未来的发展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通过对外传播本国文化来传达国家意志、输出国家价值观和实现国家文化战略的一种外交活动。

文化外交有两层意思:一是政府为许可、促进或限制文化交流而与其他国家协商签订多边或双边的协定,例如政府间召开的有关会议,洽谈文化协定、交流项目等,二是有关政府机构执行、实施文化协定及其所从事的文化关系方面的活动。

文化外交,作为一国对外政策的一部分,通常是由外交官来具体实施的,其目的是在其他国家塑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国家的良好形象,从而从整体上服务于国家的对外政策。

文化外交不是开展后马上见效的,需要长期、不断的投入,这就需要保持连续性。

在世界外交史中,文化外交与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构成外交活动的四个层面。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作为国家重要的软实力资源和外交手段,文化外交往往发挥着政治、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作用。

各国也越来越重视运用文化外交这一手段参与到当今的国际事务当中。

文化外交可以作为传统外交的有益补充。

传统外交通常是指由政府官员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交往活动。

这些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多为政治、军事、经济领域,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西方许多政治家、外交家越来越认识到文化交往活动在维护国家长远利益方面所起的作用。

美国著名的参议员富布赖特也曾阐述过文化外交的作用,他说:“在当今世界不能仅靠军事势力和外交活动。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佛教与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相互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学术交流:学者之间 的学术讨论和交流, 如孔子的弟子周游列 国传播儒家思想
文化传播:通过书籍、 艺术品、音乐、舞蹈 等媒介进行文化交流, 如丝绸之路上的文化 交流
宗教传播:佛教、 道教、伊斯兰教等 宗教的传播,如玄 奘西行取经
便利
文化交流:古 代中国与周边 国家进行文化 交流,如丝绸 之路、海上丝
绸之路等
影响:古代中国 的地理环境和交 通条件对文化交 流产生了深远影 响,促进了文化 的繁荣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 争霸,文化交流频繁
秦汉时期:统一中国, 对外交流扩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 融合,文化交流深入
隋唐时期:盛世繁荣, 对外交流达到顶峰
外来文化冲击: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本土文化的保护:儒家、道家等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体系
交流与融合: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中国
挑战与应对: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设立书院、科举制度等,以保护本土文化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 出现了文字、青铜器等文化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文 化繁荣,出现了儒家、道家等重要 思想流派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 丝绸之路等对外交流通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文化 交融,佛教传入中国,中华文明得 到丰富和发展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注重平等互利,尊重各国的文化和习俗。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注重维护和平稳定,避免战争和冲突。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注重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摘要: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 几千年薪火相传,对后代影响深远。

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还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最深处影响着包括当代中国外交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致力于建立新的外交形象,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长久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

文化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决策者的认知模型,影响他们对环境的感知,进而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

正如诺威尔(John P. Lovell)所指出的,“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

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

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发生的”。

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宗教信仰及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而这些因素会在他们制定外交政策和进行外交行为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的外交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体现在外交思想的不同方面。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作者:邢丽菊来源:《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03期〔提要〕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许多重要外交政策的讲话中,善于把中国文化与当前世界形势的发展结合起来,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邃的哲学内涵。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包容性、和合性、整体性等思维。

充满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思想和实践贡献。

〔关键词〕中国外交、传统文化、新型国际关系、公共产品〔作者简介〕邢丽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15)3期0098-13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一、透过中华传统文化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对外政策讲话中,经常透过中华传统文化来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一)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会水土不服,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因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会知道。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

他指出,要正确认识中国,切忌“盲人摸象”,要想实现客观的认识,历史、现实都要看,物质、精神都要看,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也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内容提要】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行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具体而言,传统文化的非宗教性质有助于保持中国外交的非扩张性;力求稳定、讲求秩序的保守性使中国更易于选择融入战略、维护现有国际秩序;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令中国外交体现出独特的行为特征;道德本位的政治权力意识则赋予中国外交以自律性和理想主义风格,为中国承担起“负责任的大国”这一角色注入了内在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一引言及综述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外交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传统文化如何影响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政策实践?回溯传统文化渊源、解读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精英人物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对于全面理解、正确判断一国的外交战略、政策走向无疑具有某种启示作用,从而构成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美国学者麦哲(Michael J. Mazarr)认为,“文化,是当前研究著作中最时髦的概念。

最近发表的大量论文、著作都指出,文化是驱使民族国家、其他机构团体乃至个人采取行动和自组动作的基本动力。

许多著作还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正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意识到这一研究路线的重要意义。

例如,王缉思指出,“外交行为受领导人思想意识的支配,而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在对外部环境长期做出反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本国家、本民族的政治之化、观念形态的反映。

国际政治包含着不同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也充满着不同思想原则的相互撞击。

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

另外,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建国后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政策。

这些研究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和合文化、中庸之道、重义轻利等思想构成了中国外交"和平共处"、“和平崛起”的文化根源,并强调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和平外交传统,其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中国威胁论”。

中国文明外交的例子

中国文明外交的例子

中国文明外交的例子中国文明外交是指中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合作和对话时,坚持以文明、友好和平等互信的原则来展示自身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发展理念。

这种外交方式以追求和平、合作和共赢为目标,通过文化交流、互学互鉴、人员往来等方式加强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亚洲和世界的稳定繁荣。

中国文明外交的成功案例之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也被称为“一带一路”倡议。

这一倡议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投资合作和人员交流等措施,中国积极扩大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加深了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文化年”活动。

中国文化年是中国政府举办的面向世界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旨在加强国际间的理解和友谊。

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演出、讲座和培训等活动,中国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现代艺术和创新科技,深入人心。

中国文化年活动不仅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为国际间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事务,为促进全球经济合作贡献力量。

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并分享自己在减贫、教育、卫生等领域的经验。

这种无私的援助举措体现了中国外交的人道主义关怀和负责任态度,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文明外交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举办各类国际会议、推广中医药、促进文化交流等。

通过这样的外交手段,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其积极进取、负责任和友善的形象,为推动多边主义、争取和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文明外交的成功不仅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也为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

它在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缓和地区争端、促进全球稳定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古代外交事件

中国古代外交事件

中国古代外交事件中国古代的外交事件种类多样,其中主要有:驻外国使者、使节大观察、使节大礼贺、使节大礼物、使节大礼礼品、太使节、王旨大观、邀请使节等。

一、驻外国使者中国古代皇帝常常派使臣出使各国,希望增进彼此的友好关系,在这种外交事件上,古代大多数使节是派遣大臣作为中国官方代表出使外国,以推动和友好的外交关系。

二、使节大观察古代使节出使外国时,负责大观察,多次行走欧洲各国,了解外国文化、宗教、政治等,并对外国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做一定记录。

三、使节大礼贺古代使节出使外国时,会遵守外国的传统和习俗,例如,向外国国王递交贺牌,表达对外国政府的尊重,也表达对外国政府的祝福。

四、使节大礼物古代使节出使外国时,会向外国政府送礼,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也表达对彼此的友谊。

礼物可以是一种具体的实物,也可以是一种象征性的折扣,例如制作专用钱币、银币、纪念品、文物等。

五、使节大礼礼品古代外交使节作为外国官方敬意,向外国政府送份礼品,以表达对外国政府的尊重。

礼品多为一些高级物品,有时也将礼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主题,例如古代中国大使派遣的礼物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珍贵的中国毛笔。

六、太使节古代中国皇帝会派遣太出使外国,以考察外国地形、气候、政治、经济等情况,做大量的考察报告。

太使节以其深入的观察和独特的发现而闻名于世。

七、王旨大观古代中国皇帝派遣中国王旨使节出使外国,以表达对外国政府的尊重,是外交事件中受到尊重的代表。

八、邀请使节古代中国皇帝会定期派遣使节邀请外国代表,以展示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增进朝廷与外国的友谊。

中国古代的外交事件在很多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与沟通。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外交事件多种多样,有驻外国使者、使节大观察、使节大礼贺、使节大礼物、使节大礼礼品、太使节、王旨大观、邀请使节等。

这些外交事件为当时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关系提供了重要桥梁,也有利于促进当时世界各国相互理解与沟通。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跌宕起伏,兼容并蓄、影响深远的统一的复合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其中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好的方面,应该区别对待。

(一)好的方面外交道义:(仁爱原则、贵义原则、崇和原则)道义或道德都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道义或道德可用于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

一、贵和尚中的影响: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

贵和的意思是主张和谐,而尚中指的是主张中庸,不走极端。

天地万物存于自然之中,他们的运行却始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才是最为光明的前景。

在中国人与人的交往向来主张和谐,自然地,在国际间的合作中,中国也保持着这样的精神,求同存异,共同进步,以此构建和谐新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一个大国应该有的风范。

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的集成和升华。

现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更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争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处理与他国的问题。

二、和平互利的国家关系:中国素以“仁义”为宗旨,与邻国和平共处时期远长于征战时期。

中国自古疆远民众、国力强盛。

但即使强盛如汉唐时期,也不曾超出本国领土范围外出侵略,而注重传播本国文明、接纳外国客商的和平外交,毫无保留地把本国文化成果贡献给全世界。

古代中国提倡“中外一体、天下一家”宽待外族政策。

如犹太民族自公元70年失国后,人口流散于东到印度,西到非洲至西欧的广大区域,在许多地方受到迫害。

而在宋朝流徙到中国开封的犹太人却受到宽厚待遇,获准维持原信仰和风俗,参加科举并与汉人通婚。

”湘绣”在外交礼仪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湘绣”在外交礼仪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湘绣”在外交礼仪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一、"湘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和赞誉。

"湘绣"是中国湖南省的传统刺绣工艺,以其精致细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而备受瞩目。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湘绣"在外交礼仪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又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独特魅力和气质。

二、在外交场合中,"湘绣"被用来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外交礼仪中,国家元首、外交部长等高级官员常常会收到用"湘绣"制作的礼品。

这些礼品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代表湖南地区的文化特色。

通过赠送"湘绣"礼品,不仅可以向国际友人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增进彼此的友好关系,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湘绣"在外交礼仪中扮演着交流与交往的桥梁。

"湘绣"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大部分是通过手工绣制完成的。

在绣制的过程中,艺术家们需要细致入微地描绘图案,耐心地编织每一针每一线。

这种细致入微和耐心是外交交流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通过赠送"湘绣"礼品,不仅可以有效传达外交目的,也可以传承和保护传统艺术形式。

四、"湘绣"能够通过图案和色彩展示文化和外交关系。

"湘绣"的图案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风景,如花草鸟兽、山水人物等。

这些图案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不同的图案和色彩也能够代表不同的含义和祝福,从而在外交交往中传递友好的信息和祝愿。

五、"湘绣"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

近年来,"湘绣"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国际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学习和欣赏"湘绣",并将其作为一种时尚元素和艺术品来传承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宣宗 (1398年-1435年)
“以绢万匹永为定数。”
宋神宗 (1048年-1085年)
也先(1407年-1454年)
明英宗 (1427年-1464年)
“ 按照中国和西方七八个国家的旧协定,每 六年允许这些国家有72名商人进入中国。……他 们受到皇帝的盛待,以致平均每人每天至少得到 一块金子,远远超过他的费用。……这给中国国 库增加沉重的负担。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个 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 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 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 贡。”
中国文明,怀抱的是土地;葡萄牙文明, 怀抱的是大海;中国文明,以农为本;葡萄 牙文明,以商为本;中国文明,种地是天经 地义的事儿;葡萄牙文明,贸易是人的绝对 权利;中国文明,读书是男人的出头之路; 葡萄牙文明,冒险是一个骑士的生命之花。
(三)与西班牙的交道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中国是个物产丰富的国 家,但大多数百姓是贫穷的,因为人太多了。 2.无论外国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围观! 5.中国人有教养,温文尔雅,但繁琐的礼节与接连不 断的宴会排场让人讨厌! 7.中国的老爷们蛮横,百姓像崇拜神一样地崇拜官! 8.中国人自以为是世界第一,除非上贡,外国人不能 进入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傲慢,是因为无知,他们连自 己国家的地理都搞不清楚,对于世界,更不了解了! (参见C.R.博克舍《十六世纪中国何以厚我至此极也? —— 新登宝位,天下诸侯未有朝者。 独朝鲜遣上相进贺,帝嘉其忠诚,是 以厚之。
结论:郑和下西洋的本意是招贡。
由于中国的统治理念和官方政策与海 上扩张素来无缘,因此明初的航海活动就 显得格外具有戏剧性的色彩。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二)与葡萄牙的交道
3、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规模问题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 了声势浩荡并带回些奇谈异闻外,几乎没 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4、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问题
成化间,有中贵迎合上意者,举永乐故事以 告,诏索郑和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 检旧案,不得,盖先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忠 笞吏,复令入检,三日终莫能得。大夏秘不言。 会台谏论,止其事。忠诘吏,谓: “库中案卷 宁能失去? ”大夏在旁对曰: “三保下西洋费 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 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 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无 哉! ”忠竦然听之,降位曰: “君阴德不细, 此位不久当属君矣。 ”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4、有关鸦片战争的文化思考 (6)、历史不给义律机会。 (7)、中英细节的差别。 (8)、英方领事裁判权的要求。 (9)、捷报频传却打败仗的缘由。 (10)、有关战术的问题。
来自朝贡外交的文化思考
由于中国独特的朝贡仪式以及随后由此 演变的闭关锁国等外交政策,使得近代时我 国在和世界的联系交往中变得越来越独树一 帜。 历史让国人学会了思索。目前,当今中 国“开放”与“改革”并行不悖,显示出我 们运用“兼容并包”的大国之心以融入世界 的决心与信心。
中国传统外交文化
一、朝贡外交的内涵
朝贡外交是建立在“中国属内以制夷 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 (注:《皇明 通纪》卷2)的朝贡体系上。

咸丰皇帝
晚清大臣琦善
“丑夷”
“贵国”
修 奉 朝 贡 , 各 以 其 职 。
——《汉书》
帝 白西 舜 环王 有 玉母 虞 玦来 氏 。朝 。
帝舜
—《竹书纪年》
1793年英国第一次派遣使团访华 英使在热河谒见乾隆皇帝
英国特使阿美士德访华
一、武力强迫中国就范; 二、绝对服从中国所制定 的一切制度; 三、根本放弃交往。
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 1773—1857)
2、清朝收缩的对外政策 “中国有中国之教,西洋有西洋之教, 彼西洋之教,不必行于中国,亦如中国之 教,岂能行于西洋? ” ——雍正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 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3、律劳卑的伤悲及其后遗症
一般每次都达260余只, 大中巨型宝船60余只 。
最少3只,最多17只

宝船估计为1500吨级, 100吨—200吨,最少约 约27000人(第1、3、 90人,最多约1200— 4、7次)。 1500人 。
打通中国至东北非海岸长 程的海上交通,约15000 英里 。 打通欧洲与加勒比海岸海上 交通,约4500海里 。
(四)与荷兰的交道
“当我走上甲板,中国人立即让开 一条路,拱手跪在两旁—他们犹如羔 羊。” ——威•伊•邦特库《东印 度航海记》
(五)与英国的交道
1、英王特使出使中国
“英国涉历重洋,远道祝嘏,具见凡有血气, 莫不尊亲”。 ——乾隆评价英国特使出行
英国第一次访华使团的正使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勋爵(Lord Macartney, 1737—1806)
3、律劳卑的伤悲及其后遗症 “对于人类天赋权利和对于国家权利的 首要原则的无理迫害”; “中国人拒绝同欧洲商人在平等的基 础上打交道”; “蛮不讲理的商业上的限制以及个人 自由的种种限制”。 “为了把欧洲文明的精神打进中国人 的头脑里,毅然拿起武器与中国人相见!”
4、有关鸦片战争的文化思考 (1)、政府禁止鸦片,鸦片何以源源 不断地流进中国? (2)、中国人在吸鸦片的时候,都有 一种大国风度。 (3)、林则徐的睁眼。 (4)、有关规则的问题。 (5)、英国内部也有反对发动鸦片战 争的呼声。
1、有关郑和远航的时间问题 郑和第一次远航——1405年;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探险——1487年; 达•伽马发现印度的探险——1497年; 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1492年; 麦哲伦环球——1519年。 2、有关发现的问题
3、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规模问题 迪亚士出动——三只小船; 达•伽马出动——四只小船,随行人员160 人; 哥伦布横渡大西洋——三艘船,随行人员 87人; 麦哲伦环球——五艘船,随行人员260人!
二、朝贡外交的政治分析
朝贡外交要努力营造出“四夷宾服 万国来朝”的华夷世界秩序。其包 含了两层政治意义。第一层政治意 义是显示中外君臣之间的主从关系; 第二层政治意义,就是所谓的“柔 远人以示太平”,造就一个万邦来 朝、八方来仪的盛世。
跪拜礼
呼韩邪单于
宗主国的义务
2600万两白银
英国第一次访华使团的正使马戛尔尼
4、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问题 由于这项活动是由宦官主持的,因而 受到士大夫官员们的强烈反对,甚至永乐 帝的这次伟绩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 过而已。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5、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结果问题
(1)只许官家下海,不许百姓造船,导致政府海 外贸易萎缩。 (2)郑和式的朝贡贸易没有使明政府在经济上受 惠。 如果将郑和所率领的这支当时全世界最强 的船队,拿来跟比他晚了80年才到东非的葡萄 牙人达•伽马相比,后者因为发现了欧亚新航线 而改写了欧亚历史,前者在东非的活动却似船 过水无痕,沉寂了600年。 ——林献瑞评价郑和下西洋
(三)与西班牙的交道
• “一千种可以进行正义战争的理由”; “和这个国家的战争是最公义的,因为这 将给贫弱者、被杀害的无辜百姓、孩子们 和所有被掠夺被迫害的人民以自由;他们 的法官、执政者和国王正以闻所未闻的暴 政对待他们。” • ——驻守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桑迪
(三)与西班牙的交道
• “关于你认为应当征服中国的事,我们在 这里觉得应予放弃;相反,应当寻求与中 国人的友谊。你不要采取行动或者跟所说 的中国人的海寇敌人相合作,更不要给他 们任何借口以找到反对我们民族的正当怨 言。” • ——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二世
——《利玛窦中国书札》
四、朝贡外交的文化分析
朝贡外交这种单边交流的方式 使得我们用自己的先进文化影响了 周边小国,然而中国从文化意义上 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
“正其谊不计其利, 明其义不计其功。”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
小结
朝贡外交的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 它只是要造就一个万邦来朝、八方来仪 的盛世,并没有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功利 要求。 朝贡外交中用和平的方式处理与外 部世界的关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 行为模式。
马戛尔尼勋爵(Lord Macartney, 1737—1806)
1793年英国第一次派遣使团访华 英使在热河谒见乾隆皇帝
三、朝贡外交的经济分析
朝贡外交重政治的特质,必然 决定它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 决定了中国朝贡外交厚往薄来的传 统外交原则。
这么孝顺还经 常来贡,小国家穷, 受的了吗?以后来 的时候,不要带金 银之类的了,就带 点土特产表表心意 就行啦!
…… …… 九 年 献 ,
(一)朝贡外交的起源
朝贡外交起源于先秦,规范于秦 汉,成熟于隋唐,明清时期,朝贡 外交走向制度化。
(二)朝贡外交的基调
中国朝贡外交的基调是慕化外 邦,以德感人,备有武力却轻易不 用。
二、朝贡外交的政治分析
君君
秩 序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臣臣 父父 子子
礼仪道德化、制度化、法律化
五、朝贡外交的个案分析
(一)1405年开始的那场外交
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之前72年就航 行到美洲;早在达•伽马之前77年就绕过 好望角;早在麦哲伦之前一个世纪就完成 了环球航行;早在库克之前350年就到达 澳洲。 ——加文· 孟席斯
郑和(1371年-1435年)
(一)1405年开始的那场外交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为国献身、热 爱和平、睦邻友好、热爱祖国、维护主 权。 ——关于“郑和精神”的解 释 郑和壮举昙花一现,明清闭关,让近 代国人吃尽苦头。作为世界航海先驱的郑 和若在天有灵,也会抱憾碧波。 ——台湾中华郑和协会谢台喜
(15-16世纪)中、西航海情况
郑和航行(1405-1433) 哥伦布航行(1492-15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