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主动脉疾病相关基础研究最新进展及未来突破点(全文)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血管疾病,它发生在主动脉内层和中层之间的裂口处,导致血液在主动脉内层和中层之间流动。
这种疾病会导致主动脉壁的继续削弱并可能最终导致主动脉瘤或主动脉破裂,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情况。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具有很高的手术风险和复杂度,因此需要精密的治疗方案和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本文将就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传统手术治疗传统的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修复,通常是开胸手术或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
这些手术治疗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修复主动脉内层的撕裂,并加固主动脉的壁强度,防止夹层扩张和主动脉破裂。
这种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比如手术创伤大、术后康复周期长、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因此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可能不太合适。
二、介入治疗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重要手段。
介入治疗包括主动脉内膜修复技术和内膜覆盖技术。
主动脉内膜修复技术是通过导丝和支架等器械将假腔闭塞,使主动脉内层得到修复。
内膜覆盖技术则是通过植入覆膜支架或填塞物等器械,覆盖在主动脉内膜上,形成假腔的隔离,从而防止夹层继续扩张和演变。
这些介入治疗方法相比于传统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生物技术治疗生物技术治疗是近年来主动脉夹层治疗研究的新方向之一,包括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生物材料修复等技术。
干细胞治疗是通过植入干细胞或使用干细胞修复主动脉夹层损伤部位,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基因治疗则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植入特定基因来调控和修复受损的细胞和组织。
生物材料修复是利用生物相容材料和生物支架等技术,促进主动脉夹层的再生和修复。
这些生物技术治疗方法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
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近三年进展
1、炎症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细胞因子、炎性 介质和氧化应激等炎症因素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促进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此外,炎症反应还可 促进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对AS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研究发现,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 用。巨噬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斑块中的浸润和活化导致炎症反应和血 栓形成,从而加速AS的发展。因此,针对炎症反应的靶向治疗成为防治AS的新策 略。
研究方法
然而,目前研究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存在 差异,可能影响研究的可靠性。其次,当前研究多单个因素或信号通路,而动脉 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要求研究应更全面、系统。
主要成果与不足
主要成果与不足
近三年,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人员在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个层面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此 外,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手段和治疗策略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2、动脉粥样硬化对炎症反应的 促进作用
2、动脉粥样硬化对炎症反应的促进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本身可促进炎症反应的进展。斑块内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 细胞可分泌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 等,进一步刺激炎症反应。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氧化应激也可促进炎症 反应,导致病情恶化。
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 近三年进展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结论
目录
02 研究现状 04 主要成果与不足 06 参考内容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加,且病情复杂多变,常常需要紧急干预治疗。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壁内层和中层之间发生撕裂,使得血液通过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假腔,进而导致主动脉扩张或主动脉瘤形成。
如果主动脉夹层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主动脉破裂和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针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研究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更有效地治疗患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为患者的康复带来希望。
深入研究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在这一背景下,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当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2000字】2. 正文2.1 传统治疗方法传统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主要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患者的血压,降低主动脉的压力,从而减少主动脉夹层的扩展和破裂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和ARB等降压药物,以及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压,缓解主动脉的负荷情况,从而减少主动脉夹层的进展。
手术治疗则是通过手术干预的方式修复主动脉夹层,减少主动脉破裂的风险。
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现状与展望
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现状与展望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罕见但极为危险的疾病,近年来在中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围绕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内膜与外膜之间形成血肿,导致血管壁分层。
主动脉夹层可引起剧烈疼痛、休克、器官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主要依靠医学影像学检查,包括胸片、超声心动图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目前,中国医疗机构普遍采用多排螺旋CT(MSCT)进行诊断,其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但是,由于MSCT设备昂贵、技术要求高,部分地区医疗机构仍难以普及。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控制疼痛、降低血压和心率等手段减轻症状,但难以根治疾病。
介入治疗主要采用覆膜支架修复血管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外科手术治疗包括传统开胸手术和微创腔内修复术,虽然疗效确切,但手术风险较高。
目前,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药物治疗方面,国内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严格选用镇痛、降压、抗凝等药物,有效控制了患者症状。
介入治疗方面,国内医疗机构正在逐步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疗效。
外科手术治疗方面,国内部分大型医院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手术技术和经验,并成功完成了数千例手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将迎来更多创新机遇。
新型影像学技术的研发将为诊断提供更多选择,如高分辨率MRI和功能成像技术等,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
新型治疗手段的探索也将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如药物涂层球囊、可降解支架等新型介入治疗技术,以及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外科手术方法。
未来,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将更加注重规范化治疗。
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加大对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培训和评估力度,确保患者能够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医疗机构之间将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诊疗技术的普及和优化。
为了提高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整体水平,学术交流将变得更加活跃。
2021年主动脉夹层的最新诊治进展(全文)
2021年主动脉夹层的最新诊治进展(全文)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主动脉内膜、中膜撕裂和分离,致使动脉管腔被分隔为真腔和假腔,属心血管系统的危急重症。
当病变累及主动脉及重要分支时,会出现器官供血障碍所致的临床表现[1]。
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日益提高和多学科技术的飞速进步,AD的诊出率不断提高,围手术期死亡率得到了明显下降。
欧洲心脏病协会最早于2001年发布了“主动脉疾病诊疗指南”,并于2014年对该指南作出修订。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也于2017年发布了最新的《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近年来也有不少相关的临床研究发布,因此本文拟对AD的最新诊治进展作一总结。
一、AD分型和分期为了更好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根据内膜破口位置及夹层累及的范围,目前国际上以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应用最为广泛(图1)[2]。
DeBakey分型:I型: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夹层累及大部或全部胸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降主动脉、腹主动脉;Ⅱ型: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少数可累及主动脉弓;Ⅲ型:原发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夹层范围局限于胸降主动脉为Ⅲa型,向下同时累及腹主动脉为Ⅲb型。
Stanford分型则根据升主动脉受累程度来区分,而升主动脉受累程度是确定适当管理策略的关键。
大约三分之二的主动脉夹层发生在升主动脉(TAAD),其余主要发生在左锁骨下动脉远端降主动脉(TBAD)[3]。
凡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为Stanford A型(Type A AD,TAAD),相当于DeBakeyⅠ型和Ⅱ型;夹层仅累及胸降主动脉及其远端为Stanford B型(Type B AD,TBAD),相当于DeBakeyⅢ型[2]。
图1 AD Stanford分型及DeBakey分型上述两种分型主要反映夹层累及范围以及破口的位置,但是难以准确反映AD的病变程度和预后。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本文将就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主动脉夹层是指由于主动脉壁的内膜破裂,使得血液在主动脉内膜与外膜之间形成夹层,导致主动脉壁的破裂和扩张。
主动脉夹层通常是一种急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准确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近年来,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
高分辨率CT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主动脉夹层影像信息。
这些先进的影像学技术为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有助于医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面,外科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许多患者可以通过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等微创手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比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微创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期更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低。
微创手术成为了越来越多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除了外科手术,内科治疗也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药物治疗是主动脉夹层患者长期治疗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减轻主动脉壁的压力,有助于减少夹层的扩张和撕裂。
抗凝治疗也被广泛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血栓栓塞的风险。
近年来,介入治疗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主动脉内膜修复术是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在夹层处植入支架,可以有效地将夹层处的血流恢复到正常状态,防止夹层扩张和撕裂。
这种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逐渐成为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新选择。
心血管疾病诊治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
以下是近年来心血管疾病诊治的进展和未来趋势:
1. 疾病诊断方面的进展:
-基因检测: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因检测成为了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基于基因检测可以更早地发现患者存在心血管风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磁共振成像:相比于传统的X线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MRI检查更加准确无创,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支持诊断和治疗决策。
2. 疾病治疗方面的进展: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手术或介入治疗等方法,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疗效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药物治疗:包括降压药物、降脂药物、抗凝药物等,现代药物治疗能够精确地靶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心脏介入治疗:包括冠脉支架植入、心脏起搏器植入、房颤消融术等,使得治疗更加精准和安全。
3. 未来趋势:
-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医学数据和临床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好地预测风险和制定治疗方案。
-发展心血管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模式,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修复受损的心血管组织,改善病情和预后。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的大多数风险因素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包括饮食、运动习惯等。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将成为未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策略。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诊治的进展和未来趋势将致力于个性化治疗、全面预防和科技应用的深度融合,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在手术治疗方面,包括传统手术和介入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创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内科保守治疗注重对患者的长期管理,以控制血压和心率,减少主动脉的应力。
介入治疗通过内窥镜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对于无手术风险的患者具有显著优势。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控制血压和心率来缓解症状和减轻相关疼痛。
风险评估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
结论部分强调了主动脉夹层治疗的多元化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关注治疗效果的长期观察和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定制。
【关键词】。
1. 引言1.1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包括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和风险评估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治疗方法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深入探讨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不断提高治疗的个体化水平,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之一。
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防止夹层向前发展,并避免夹层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主动脉破裂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开胸手术和介入手术。
开胸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胸腔开放手术直接修复夹层部位。
这种手术方法对于夹层累及范围较大、病变复杂的患者效果较好,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
介入手术技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微创的治疗选择。
介入手术通过导管经血管进入夹层部位,通过支架植入等方式修复夹层,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也更短。
2024急性主动脉夹层机制及治疗要点(全文)
2024急性主动脉夹层机制及治疗要点(全文)主动脉夹层(AD)是最常见的急性主动脉疾病,通常涉及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动脉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所有心血管急性综合征中AD的发生率并未改变。
本文主要介绍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机制,解释了其初始破口部位、近端和远端夹层延伸在其临床表现中的作用,以及对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影响。
图1 AD分型病理生理学1.概述主动脉壁分为三层:内膜(内层)、中膜和外膜(外层)。
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急性过程,主动脉内膜撕裂导致内膜与中层分离,在已经存在的管腔(真管腔)上形成额外的主动脉管腔(假管腔)。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严重“撕裂”性和放射性胸痛。
2.分型(1)根据Stanford分类:①累及升主动脉(无论是否累及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的AD为A型;②如果夹层累及主动脉弓而不累及升主动脉,则称为非A非B型;③只累及降主动脉的夹层为B型。
(2)根据DeBakey分类:①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为1型;②夹层仅仅累及升主动脉为2型;③夹层累及胸降主动脉为3a型,夹层累及胸降主动脉和腹降主动脉为3b型。
A型AD不管是逆行还是顺行延伸,开放手术都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逆行延伸常累及非冠状窦,常导致右冠状窦与非冠状窦之间的主动脉瓣结合部脱垂,导致主动脉瓣反流。
夹层向冠状动脉开口延伸可导致冠状动脉阻塞。
右冠状动脉受累较常见。
经常观察到因液体穿过相邻假腔的薄壁渗入心包腔而导致心包积液。
三分之一的患者被诊断为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心包积液。
有证据表明,8%-31%的患者会发生由假腔破裂或广泛渗出引起的心包填塞。
AAD的侵入性治疗通常包括消除真假腔之间最近端的连通口,这通常是最初的撕裂口,包括三种策略(图2):①切除各自的主动脉段,并用涤纶假体替代;②可以通过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和支架移植物植入来实现。
③可以通过植入混合假体,即冷冻大象鼻(FET)假体,来消除连通。
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和突破成果
糖尿病
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 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肥胖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 风险 需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 重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建议
01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异常,进行干预
02 均衡饮食
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摄入
03 适量运动
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感谢观看
THANKS
高血脂
危害
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增加心脏病风险 导致中风
预防
健康饮食 适量运动 规律生活
治疗
药物治疗 定期检测 生活管理
吸烟
危害
加速动脉粥样硬 化
预防措施
戒烟
危害
增加心脑血管疾 病风险
糖尿病
01 风险
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02 病理生理
血糖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03 预防措施
控制饮食,定期监测
03 糖尿病
糖尿病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定期监 测血糖很重要。
● 04
第四章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诊 断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方法包括心电图、血 液检测和超声心动图 等,这些方法可以帮 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 的病情,为后续治疗 提供依据。
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利多妥
有效控制疾病发 展
心脑血管疾病的 定义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 响心脏和大脑血管的 多种疾病,包括心脏 病、中风和高血压等。 这些疾病会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 康状况。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死亡原因
全球死亡的首要 原因
寿命
减少患者的寿命
治疗成本
造成巨大的治疗 费用
生活质量
严重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
2021年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最全版)
2021年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最全版)有人说颈动脉是上帝馈赠给人类了解大动脉的一个窗口,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繁琐的病理改变,可在颈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多血管床中同时发生。
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斑块(Carotid Artery Plaque,CAP)形成的环境相似、风险相似、易损性相似,这使得CAP同步评价心脑血管斑块成为可能。
此外,颈动脉位置表浅,与心脑血管距离近,血管壁的组成、血流环境与心脑血管接近,而且近年来采用颈动脉评价和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研究相对较多。
因为临床为了了解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情况需要繁杂的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冠状动脉造影(CTA)和脑血管造影或脑影像学检查,价格昂贵且不易重复检查,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而颈动脉彩超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它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方式来实施;目前可以采用各种影像学方法早期检测到颈动脉内血管壁厚度、斑块形成类型及部位、血流状况、管腔的狭窄程度等,人们可以通过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类型来预测心血管和卒中风险,进而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1 流行病学Song等[1]调查了我国成年人颈动脉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和斑块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显示,随年龄的增加CA和斑块形成发生了显著增加;30~79岁国人CA和斑块形成发病率分别为27.22%和20.15%。
在2010年国内平均有2.0亿和1.5亿患CA和CAP。
预测在2020年国内平均有2.67亿和1.99亿患CA和CAP。
我国台湾地区一项调查显示,CAP发生率女性和男性分别为21.9%和33.8%[2]。
Ihle-Hansen等[3]调查了来自普通人群的中年队列中CA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患病率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研究结果提示,中年人群中CAP的发病率非常高,与IMT相比,心血管危险因素与斑块负担之间的更大关联。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概述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常见于40-60岁的中年人群,以男性居多。
该病病程急骤、危害巨大,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与创新。
针对不同类型的主动脉夹层,医生们针对病情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将系统地总结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探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其他新治疗方法在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推动主动脉夹层治疗的进步与创新。
1.2 研究背景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动脉疾病,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
该病病因复杂,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研究背景指出,过去传统的手术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手术风险高、创伤大、恢复周期长,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研究人员开始探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其他新的治疗方法,试图找到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本文将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水平不断提升。
2. 正文2.1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是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重要环节,其选择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和生存。
目前,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其他新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首要手段,通过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减轻主动脉的压力,从而降低夹层继续膨出和扩展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降低主动脉的血压,减少血管内的剪切力,有利于夹层的愈合。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开胸手术和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
开胸手术的优点是能够全面检查主动脉的情况,彻底解决夹层的问题,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
医学领域突破性进展:2024年关键疾病找到新治疗方法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 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人员 发现了新的治疗靶点,并开发 出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 要死因之一。2024年,研究人 员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包括新型 抗凝药物的应用和血管再生技 术的研发等。
针对一些罕见病,如先天性代 谢缺陷、罕见遗传病等,研究 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 疗法等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更 有效的治疗选择。
新治疗方法原理阐述
01
02
03
分子生物学基础
利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 术,深入研究疾病发生、 发展的分子机制,为治疗 提供新的靶点。
免疫系统激活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 系统,增强其对病原体的 清除能力,从而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基因编辑技术
运用CRISPR-Cas9等基因 编辑技术,精准修复导致 疾病的基因突变,从根本 上治疗遗传性疾病。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效果。
次要评估指标
包括生活质量、副作用发生率等 ,以更全面地评估治疗方法的优
劣。
结果展示方式
采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将效果评 估结果直观地展示出来,便于理 解和比较。同时,对结果进行专 业解读和讨论,以提供更有价值
的参考信息。
05
推广应用前景与挑战
推广应用范围及策略规划
推广应用范围
新治疗方法将首先应用于临床试验机构,并逐步扩展至各级医疗机构。针对不同 地区和人群,制定差异化推广策略,确保治疗方法的普及和应用效果。
关键技术运用与操作流程
精准诊断
采用高通量测序、蛋白质组学等
先进技术,对患者进行精准分型
,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01
靶向药物设计
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与新治疗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与新治疗方法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有超过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因此,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基础研究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许多分子和信号通路参与了其中。
深入了解这些分子和信号通路,将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些最近的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成果。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
病毒载体介导的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被用来修复细胞膜上的一个重要蛋白质,从而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这项成果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另一项基础研究成果来自于华盛顿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
他们发现了肝脏中的一种基因调控因子,能够影响体内胆固醇的代谢和在血管内的沉积,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项发现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野,同时也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基础研究,新的治疗方法也正在不断涌现。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
比如,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心血管手术越来越安全和精准。
同时,一些新型药物,如PCSK9抑制剂,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另外,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也越来越重要。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戒烟、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等。
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正在致力于普及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以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总之,在不断地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推动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正在发生着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随着新的技术和药物的不断涌现,以及公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更多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将越来越精准、有效,并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和突破成果
提高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与预防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心脑 血管疾病的认识
推广健康生活方 式,预防心脑血 管疾病的发生
加强医疗保障, 提高心脑血管疾 病的治疗水平
促进社会对心脑 血管疾病的关注 和支持,推动相 关研究的发展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与影响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进展,为预防 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最新研究成果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 理生理学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 法的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方 法的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和公 共卫生策略的研究
当前治疗手段与挑战
药物治疗:使 用降血脂、降 血压、抗凝血 等药物进行治
疗
手术治疗:通 过介入手术、 搭桥手术等方
法进行治疗
设备等
区块链技术在 医疗健康领域 的应用:数据 安全、隐私保 护、医疗信息
共享等
5G技术在医 疗健康领域的 应用:实时远 程手术、应急 救援、智能医
疗设备等
基因编辑技术 在医疗健康领 域的应用:精 准医疗、遗传 病治疗、个性
化医疗等
虚拟现实技术 在医疗健康领 域的应用:模 拟手术、康复 训练、心理治
精准治疗:发展个性化医疗, 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加强心脑血管疾 病康复治疗研究,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加强社会对心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关爱和 支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新技术驱动下医疗健康产业的变革
人工智能在医 疗领域的应用: 辅助诊断、智 能手术、药物
研发等
物联网技术在 医疗健康领域 的应用:远程 医疗、健康管 理、智能穿戴
精准医学技术 在心脑血管疾 病治疗中的优 势
心血管疾病的新突破医学研究的里程碑
心血管疾病的新突破医学研究的里程碑心血管疾病的新突破:医学研究的里程碑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和致命的疾病之一。
它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和中风等多种疾病。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突破的出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取得了重大的里程碑。
本文将介绍几个最新的医学研究进展,这些研究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也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新的希望。
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基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对这些关键基因进行修改和修复,从而降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例如,最近的研究指出,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有效治疗一些与高血压相关的遗传性疾病,为治疗高血压提供了新的途径。
2. 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正在逐渐渗透到医学领域。
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海量的医学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人工智能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模拟心血管系统的工作机制,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心脏移植技术的创新心脏移植一直是治疗终末期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但由于供体数量有限和术后排异反应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普及。
幸运的是,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应用干细胞技术,科学家成功地培育出功能齐全的人工心脏,并成功进行了动物实验。
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有望解决供体短缺问题,并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4. 转录组学的探索转录组学是一门研究基因表达的学科,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码基因的表达模式,科学家可以发现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新靶点和治疗途径。
最近的研究中,通过转录组学的方法,研究人员成功地识别出了一种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开发出了与之对应的药物,为治疗冠心病带来了新的突破。
主动脉夹层相关基因
主动脉夹层相关基因1.引言1.1 概述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其特征是主动脉壁内层和中层发生断裂,形成两个或多个血流通道。
这种血管疾病可能导致主动脉破裂、心脏功能不全以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
主动脉夹层相关基因的研究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和家族的基因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与该疾病有关的基因变异。
这些基因变异可能影响主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其易受损或不稳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使用各种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突变筛查等,鉴定了一些与主动脉夹层相关的重要基因。
这些基因涉及主动脉壁的结构蛋白、胶原蛋白家族、细胞外基质重塑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等多个关键领域。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对于主动脉夹层相关基因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这些基因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揭示主动脉夹层的病理机制,还提供了新的治疗和预防策略的潜在靶点。
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基因对于解决主动脉夹层这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主动脉夹层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和分类,并详细梳理主动脉夹层相关基因的发现和研究进展。
最后,我们将对主动脉夹层相关基因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所要讨论的主题:主动脉夹层相关基因。
这一部分可以对主动脉夹层进行简要的概述,包括定义、发病率和相关疾病等内容,以使读者对这个主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包括两个章节: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和分类以及主动脉夹层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2.1 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和分类: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包括其发生的原因和基本病理过程。
总结2021,迎接2022——2021年心血管治疗领域重大研究总结
总结2021,迎接2022——2021年心血管治疗领域重大研究总结总结2021,迎接2022——2021年心血管治疗领域重大研究总结2021年,心血管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引领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方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2021年心血管治疗领域的重大研究进行总结,为迎接2022年做好准备。
首先,2021年见证了心脏血管疾病的新突破,特别是关于冠心病的治疗。
研究人员关注并探索了一种名为“血小板富集贝塔激活因子”的新靶点,它被发现在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中过度表达。
通过针对这一靶点的药物治疗,研究人员成功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能力,从而减少了冠脉内的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风险。
其次,2021年的研究还关注了通过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潜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使用自己体内的干细胞进行心脏修复和再生,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
在这一领域,研究人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包括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移植等技术的改进。
这为将干细胞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2021年的研究也关注了心脏节律紊乱的治疗。
心脏节律紊乱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研究人员通过开展新的临床试验,探索了一系列心律失常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包括药物治疗、射频消融和植入式电子器件等。
这些研究不仅为心率失常患者提供了更为准确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也推动了心律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2021年的研究还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药物可以通过改善心脏和脑血管的微循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为开发新型的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提供了全新的靶点和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综上所述,2021年心血管治疗领域的重大研究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改善心脏血管疾病的靶点治疗、干细胞治疗、心脏节律管理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突破,我们已经迈向了心血管疾病个性化治疗的新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主动脉疾病相关基础研究最新进展及未来突破点(全文)摘要主动脉壁主要由不断更新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主动脉壁内的细胞和细胞外组分通过调节自身的功能和结构来应对外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增强主动脉管壁应力。
如果主动脉的功能和结构发生障碍,将会导致主动脉管壁退化,力学结构受损,出现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
过去20年,研究者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表观遗传学、生物力学等角度,剖析主动脉疾病发病的深层机制,旨在挖掘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
主动脉疾病具有潜在的致死性,主要包括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和胸主动脉夹层。
2019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急性主动脉夹层年发病率为2.8/10万,40岁以上高危人群AAA患病率为0.33%[1]。
从病理发生角度上看,主动脉疾病既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散发性的。
其中,主动脉瘤是主动脉管壁全层的扩张,而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内膜上形成一个原发破口,血流冲刷进入主动脉中膜内,使得管壁形成真假两腔,薄弱的血管外壁容易发生破裂、出血。
目前,临床上尚无限制主动脉疾病进展的特效药,只有在达到手术指征后行外科治疗。
主动脉管壁由不断变化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这些组分发挥着复杂的生物力学功能,提供合适的管壁顺应性和足够的力学强度以应对血流动力学改变[2]。
在主动脉应力、损伤、修复和重构的不同阶段,这些构成主动脉壁的细胞和细胞外组分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
然而,在疾病状态下,各组分的失衡将导致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数量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和炎性反应,从而引起主动脉瘤、夹层,甚至破裂[3]。
对其潜在调节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药物筛选,以限制主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
本文基于主动脉壁内的各个构成组分,对其相关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阐述。
1 内皮细胞血管内膜屏障由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和其下层的内弹力膜构成,能够隔绝有害物质,保护管壁组织。
其中,血管内皮细胞还可以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调节VSMC功能,预防炎症和血栓。
近年来,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已被证实在多个血管疾病中具有始动作用[4]。
这种始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弹力膜受损后,血管的应力结构改变,弹性回缩力减弱,容易出现扩张性疾病[5];另一方面,大量炎性细胞通过受损的内膜浸润至血管中膜后释放促炎因子,导致中膜进一步退化[6]。
有研究结果显示,完整的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在保护主动脉免于形成主动脉瘤或夹层中具有重要作用[7]。
最近,Pan等[8]发现胸主动脉夹层病人主动脉组织中蛋白的S-亚硝基化修饰增多,尤其是plastin-3的S-亚硝基化。
在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可以通过iNOS依赖的信号通路诱导plastin-3的S-亚硝基化,增强其与plectin以及cofilin的附着,形成plastin-3/plectin/cofilin复合体,减弱细胞间的黏附连接,提高内皮细胞的穿透性,从而导致内膜屏障受损,加重胸主动脉夹层。
相反,注射内皮细胞特有的去亚硝基化的plastin-3能够部分逆转AngⅡ所致的细胞间连接断裂,限制ApoE敲除小鼠胸主动脉夹层的发生。
再者,抑制iNOS可以减少plastin-3的S-亚硝基化以及plastin-3/plectin/cofilin复合体的形成,改善内皮细胞屏障功能。
由此可见,内膜屏障受损在主动脉疾病发生早期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内弹力膜受损在主动脉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相对缺乏,其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2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是主动脉中膜内的主要细胞组分,在维持主动脉收缩功能和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应对外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VSMC一方面通过主动地收缩来增强血管壁应力,另一方面通过合成并分泌细胞外基质蛋白来诱导主动脉重构。
在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及外界压力刺激下,VSMC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受损,主动脉发生退化,丧失原有的生物力学特性,最终形成主动脉疾病。
2.1 平滑肌细胞收缩功能障碍主动脉管壁的弹性和硬度主要由VSMC和细胞外的弹力纤维决定,其基本的功能单位是弹性蛋白收缩单元(由弹力纤维、VSMC质膜上的局部黏附分子/致密斑,以及VSMC胞内的收缩骨架构成的特殊结构)。
外界的机械刺激通过弹力纤维传递至VSMC质膜上的局部黏附分子/致密斑,再到VSMC胞内的细胞骨架蛋白或肌动蛋白连接蛋白,进而引起VSMC的收缩[9]。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VSMC收缩功能障碍可以导致遗传性或散发性主动脉疾病的发生。
在遗传性方面,编码弹性蛋白收缩单元的基因缺陷容易出现胸主动脉疾病[10]。
目前,已经在家族性胸主动脉疾病病人中发现ACTA2(编码VSMC特定类型的α-肌动蛋白),MYH11(编码VSMC特定类型的肌球蛋白重链11),MYLK(编码引起SMC 收缩的肌球蛋白轻链)以及PRKG1(编码cGMP活化蛋白激酶)的功能丧失性突变[11-14]。
究其原因,这些基因突变影响了弹性蛋白收缩单元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导致VSMC收缩障碍,引发主动脉疾病。
对于这些基因的检测已经开始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帮助发现高危人群。
此外,在散发的胸主动脉疾病病人标本中,也可见VSMC 收缩功能障碍[15]。
主动脉的炎性反应会导致VSMC内NLRP3炎性小体的异常活化,进而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caspase-1),直接降解和清除收缩功能相关的蛋白,导致管壁收缩功能障碍,生物力学特性受损,从而诱发主动脉疾病。
相反,阻断炎性小体的激活可以抑制VSMC的收缩功能障碍。
此外,通过电子细胞基质阻抗判断试验,Bogunovic等[16]发现23%的AAA病人主动脉组织收缩功能受损。
最近,Au等发现LRP-1可以直接与α2δ-1结合,通过调节一个对RyR受体激动剂有反应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影响VSMC胞内钙离子的释放。
同时,LRP-1还能诱导肌动蛋白聚合过程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在主动脉管壁的收缩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体内,研究者发现VSMC特异性LRP-1敲除小鼠的主动脉收缩功能障碍,出现异常的主动脉扩张[17]。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调节VSMC收缩的通路发生改变也可能导致散发性的主动脉疾病。
2.2 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值得注意的是,VSMC具有调节自身表型的特性。
在生理状态下,主动脉壁内大部分VSMC为收缩表型,呈现拉伸的、纺锤形肌细胞形态,表达VSMC特异性收缩蛋白,分泌细胞外基质蛋白较少,增殖和迁移能力较弱。
但是,在炎症和损伤情况下,收缩型VSMC转化为分泌型,转化后的VSMC类似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或泡沫细胞[18]。
这种表型转化在遗传性和散发性主动脉疾病病人的主动脉中都很常见,在不同的疾病类型、发生部位和分期中表现截然不同[19]。
其中,在散发性主动脉疾病中,最常见的VSMC表型包括SM22-α的表达降低,炎性蛋白(MMP-2和MMP-9)的表达增高[20]。
过去10年中,VSMC的表型转化是主动脉疾病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有大量研究聚焦于VSMC表型转化的潜在分子机制。
首先是经典的TGF-β信号通路,TGF-β类配体与Ⅱ型受体结合,招募并磷酸化Ⅰ型受体,Ⅰ型受体再磷酸化、激活下游的转录因子SMAD,随后SMAD转移至细胞核内与靶基因的启动子结合,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
经典的TGF-β信号通路可以促进主动脉的发育,维护主动脉壁稳态。
如果编码TGF-β配体、TGF-β受体以及下游的转录因子SMAD的基因发生突变,胸主动脉疾病的发病风险则明显增加[21]。
临床上,TGFBR2突变病人主动脉组织和元代VSMC中,可见TGF-β诱导的VSMC收缩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19]。
同样地,特异性敲除小鼠VSMC 中编码TGF-β受体2的基因,也可以促进VSMC 由收缩型向分泌型转化,导致主动脉管壁的收缩功能障碍[22]。
此外,Huang等[23]发现缺乏SMAD3也会使VSMC从收缩型向分泌型转化。
其次,非编码RNA,包括微小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环状RNA (circular RNA,circRNA),在VSMC的表型转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24]。
其中,研究得最为成熟的莫过于miRNA,miR143/145已被证实可以增强VSMC的收缩表型,而miR-221/222相反会促进VSMC向分泌型转化[25]。
最近,Nakao等[26]发现在AAA管壁中miR-33的表达明显增多。
在体外,miR-33可以抑制促炎性JNK 和p38 MAPK的活化,调节VSMC的表型转化,而miR-33敲除可以限制AngⅡ和氯化钙诱导的实验性AAA的发生率。
此外,这种AAA 发生发展的受限也与VSMC中MCP-1和巨噬细胞中MMP-9的表达降低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miR-21被认为能够促进VSMC的迁移、增殖和表型转化[27],但Huang等[23]的研究结果显示,Smad3和miR-21双敲小鼠可以通过抑制经典的TGF-β信号通路,减少VSMC收缩相关的基因表达,增加VSMC内炎性因子的合成和分泌,进而导致AngⅡ灌注后主动脉扩张和破裂增多。
其中,SMAD7是经典的TGF-β信号通路的抑制因子,miR-21可以通过沉默SMAD7反过来激活TGF-β信号。
在体内,沉默Smad7可以限制Smad3和miR21双敲小鼠中AngⅡ诱导的胸主动脉疾病的形成[23]。
最近,Li等[28]首次报道了lncRNA在AAA发生发展的作用。
有研究对AngⅡ和猪胰弹力蛋白酶诱导的AAA小鼠模型进行RNA测序,发现H19在AAA中表达明显增高,而抑制H19可以限制两种动物模型中动脉瘤的增长。
在体内,H19的表达增高与VSMC的增殖和迁移呈负相关,但是和VSMC凋亡呈正相关。
于是,进一步探讨其潜在分子机制发现HIF1α是H19的主要下游靶点。
在细胞核内,H19通过招募SP1转录因子到HIF1α的启动子区域,促进HIF1α的转录。
在细胞质内,H19和HIF1α的交互作用提高了p53的表达和活性。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H19可以作为AAA新的治疗靶点。
此外,其他的lncRNA如SENCR,SMILR和LncRNA362也被证实可以在体外调节VSMC的增殖、迁移和凋亡,但是并未在体内模型中进行验证[29-31]。
未来的研究可以着眼于除了H19以外,是否有其他的lncRNA或者circRNA也能够像miRNA一样介导动脉瘤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