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阴阳气亏虚论治太阴病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专家讲座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专家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95950a7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e.png)
热多欲饮水者:
病偏于表 发烧 —表邪不解,正邪相争。
渴欲饮水—表邪入里,气化失 职,
津不上承。 吐利 —水饮内停,脾胃升降失常。
治法:五苓散主之 —分利水湿,通阳化气解表。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0页
寒多不用水者:
病偏于里 吐利 —寒湿内盛,脾胃升降失常。 口不渴 —寒湿内聚,里无热邪。
(伴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等)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 慢性痢疾等属于本证病机者。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37页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280)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 气弱,易动故也。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38页
【提要】胃弱者,当慎用苦寒攻伐之品。
【释义】
太阴病,脉弱 —阳虚鼓动无力。
4.加盖衣被,助药力以温阳散寒。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2页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方药加减:
脐上築 :水气冲动 —去术之壅滞加桂枝温肾降冲。 吐多 :胃寒气逆 —去白术之壅滞加生姜温胃降逆。 下利甚 :脾虚气陷,寒湿下注 —仍用白术健脾祛湿。 心下悸 :水气凌心 —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 渴欲饮水:脾不散精,水津不布 —重用白术助脾运化。 腹中痛 :中虚气滞 —加大人参用量补虚益气。 寒甚者 :表现为腹中冷痛不解 —重用干姜温中祛寒。 腹满者 :寒凝气滞 —去术之壅滞,加附子通阳祛寒。
脉阳微 阴涩
风邪将去 脾虚挟湿滞,脉气不畅
转长
正气来复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3页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277)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①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② 。
辨太阴病脉证辨治法
![辨太阴病脉证辨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21ed4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6.png)
01
春季养生
顺应春季阳气生发,注意保暖, 避免过早减衣,以防寒邪入侵。
02
03
04
秋季润燥
秋季干燥,应养阴润燥,多食用 梨、藕等滋阴食物,保持室内湿 度。
饮食起居调整建议
饮食调整
0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
之品。
起居有常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正气。
03
辨治法详解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与实施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如腹满、呕吐、食不下 等,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配伍
依据中医药理论,合理搭配药物,以增强疗 效,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等。
药物剂量与用法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轻重,确定药物的剂量 和用法,确保安全有效。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01
02
延误治疗时机
误诊误治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 机,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引发变证
误治还可能引发其他变证,增加治疗 难度和患者痛苦。
损伤正气
误用寒凉药物或过度使用攻伐之法, 会损伤患者正气,导致病情加重或缠 绵难愈。
提高诊断准确率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医生应加强对太阴病理论的学习,掌握其病 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水平。
误诊原因分析
症状相似度高
太阴病与其他一些疾病在 症状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如腹泻、腹痛等,容易 导致误诊。
病史采集不全
医生在诊断时未能详细询 问患者病史,忽略了太阴 病的特异性表现,从而导 致误诊。
体征观察不细
医生脉象等,也容易导致误 诊。
误治后果评估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太阴病_精品文档
![太阴病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e4e2fe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2.png)
【病因病机】脾气素虚,复感风寒或误下损伤 中阳,而表邪不解。
【诊断要点】脉浮,发热恶寒,纳差,便溏。
29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 太阴兼表证
感 受 风 寒 之 脉 浮 发热恶寒
病机 症状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中阳不足,风寒外束 汗出,头项强痛 纳差,便溏,神疲乏力
30
【辨证思路】 1、首辨是否有外感表证:发热恶风寒,脉
23
【治疗措施】调和阴阳,疏络活血。 1、病情轻者:用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调
和中焦阴阳,加重芍药用量以理脾和营,缓急 止痛。《本草思辨录》“芍药抑木疏土而破结, 故为腹痛专药”。 2、病情较重,出现大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 汤。即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
24
三、太阴病兼表证
【概述】 1、概念:指中阳不足,感受外邪或本在太
2、肺(功能在太阳):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而主治节,为相傅之官,以,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为十二正经之始。 足太阴脾经接足阳明胃经,起于大趾之端,过
大腹。
其经络通过别络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表里。
3
二、太阴病理 (一)成因
12
【临床表现】腹满腹痛,食不下,呕吐,下利, 口不渴(手足自温),神疲乏力,舌苔白厚腻 或水滑,脉濡弱或迟缓。
13
证候分析(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轻则太阴,重则少阴):
脾阳不足
运化失职 寒湿内生 鼓动无力
不能化谷 不能化水 寒湿中阻 升降失常
脾络不和 寒湿弥漫
水湿中阻
食不下 腹满
清气下陷
下利
若治疗得当,脾阳恢复——病愈。
太阴病过用温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转 属阳明。
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4cf54ed2360cba1aa811da89.png)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TAI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太阴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太阴病是由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而引起的疾病。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
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述足太阴脾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证大多归于太阳篇。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之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
由于经络相互络属的关系,使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
脾胃位居中焦,脾主运化,升清阳,主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脾胃各项功能协调,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水精四布,五脏得荣。
若脾胃虚弱,或被邪气所犯,以致中阳不足,运化无力,寒湿内停,升降失常则形成太阴病。
太阴病的成因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六淫之邪主要是寒湿之邪直接侵犯中焦,或七情中的忧思伤脾,或饮食劳倦所伤,从而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二是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脾之阳气不足而自病;亦可因脾胃素虚,复被邪气所犯而发病。
三是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脾胃受损从而转为太阴病。
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概括了太阴病的基本特点,作为整个太阴病的诊断标准,反映了太阴病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的基本病理机制。
太阴病亦分为太阴病本证和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本证即太阴病提纲证,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且自利不渴为基本表现。
太阴病兼变证主要有太阴兼表证,太阴兼腹痛证以及寒湿发黄证等。
太阴病的治疗,仲景提出“当温之”治疗大法,即太阴病本证当温中祛寒,健脾燥湿,用理中丸、四逆汤一类方剂。
太阴病兼变证中,若兼表证,里虚不甚,表证为主者,宜调和营卫用桂枝汤;若兼腹痛证宜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大实痛则化瘀通络,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属于寒湿发黄者则“于寒湿中求之”,即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太阴病辩证纲要
![太阴病辩证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98973f7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c.png)
03
太阴病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辨证分型方法论述
经典辨证
根据《伤寒论》所述,太阴病以腹满、呕吐 、下利、食不下等为主要表现,结合脉象、 舌象等进行辨证分型。
病因辨证
针对太阴病的病因,如脾阳素虚、内有寒湿 等,进行辨证分型,以明确病因,指导治疗 。
症状辨证
根据太阴病的不同症状表现,如腹痛、腹胀 等,进行辨证分型,以区分病情轻重和病势 进退。
健脾燥湿药物的配 伍
如白术与茯苓、薏苡仁等配伍,可增强健脾燥湿的作用。
补气药物的配伍
如人参、黄芪等补气药物与白术、甘草等健脾药物配伍, 可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改善太阴病的气虚症状。
05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在太阴病中 应用
针灸治疗原理简介
调和阴阳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能够调和阴阳平衡,改善太阴病中脾阳不足、 寒湿内停等病理状态。
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顾护脾胃,避 免过用寒凉药物伤及脾阳,同时要注 意饮食调护,避免生冷、油腻等不易 消化食物。
Hale Waihona Puke 04药物选用与方剂配伍规律探讨
药物选用原则及禁忌
药物选用原则
太阴病的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药物多选用温性、甘味、辛味之品,如干姜、附子、白术 等。
药物禁忌
避免使用过于寒凉、滋腻之品,以免伤及脾阳,加重病情。
养生保健理念传播
01
02
03
宣传太阴病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太阴病 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 防等相关知识,提高公众 对太阴病的认识。
推广中医养生方法
积极推广中医养生方法, 如食疗、药膳、艾灸等, 以增强脾胃功能,预防太 阴病。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保持 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避 免过度劳累而损伤脾胃。
太阴病篇——精选推荐
![太阴病篇——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8fa3c8e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d.png)
太阴病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太阴叫做「始阴」,少阴是「阴之中」,厥阴是「阴之尽」,阴的尽头,刚开始进到少阴,到了厥阴还没治好就危险了,中医就是想尽办法让三阴不受邪,刚开始都是太阴,所以张仲景开处⽅的时候,不管病进⼊少阴、厥阴,随时都顾虑到太阴的问题,因为始受病在太阴。
太阴就是脾脏,病会进⼊脾脏的⼈,⼀般来说是胃弱掉的⼈,中医的观念脾胃相表⾥,脾胃是后天之主,后天好的⼈脾胃就很好,我们的免疫系统就是在这⾥,所以免疫系统始萌在脾胃,吃到⾷物下来到胃⾥⾯的时候,脾脏开始蠕动,胃⼀撑满把脾脏压⼩了,脾脏⼀压⼩,脾脏的⾎就跑到胃下⽅的甜⾁,就是胰脏,胰脏⼀充⾎的时候,⾎⼜跑到胃的下⽅,胃就开始蠕动,⼀蠕动产⽣热能,胃热起来了,胃⼀热起来就开始消化⾷物,然后把⾷物灌到四肢为⾝体所受⽤,这胃也包括⼩肠。
有⼀天,胃太弱了。
消化⼒不好,胃弱的原因就是脾脏跑到胃下⽅的⾎热度不够了,动能不够,⾷物在胃⾥⾯蒸化腐化掉了,可是并没有被⼈所完全吸收,这⾷物的津液怎么看?⾕物本来是⼲⼲的,盖起来发酵后成⽩⽩的津液,这津液就是⼈能吸收的津液,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脾脏裹⾯去了,⾷物磨碎了,但是没有完全消化,旧的⾷物停着,新的⾷物下不去,所以得病的病⼈胃⼝都不是很好,脾在横膈膜的中间,脾脏在右边,肝脏在左边,病毒进⼊三焦淋巴系统还没有好的时候,就进⼊脾脏了,旧的⾷物产⽣的营养,⾝体⼜不能受⽤,这⽩⾊的津液越积越多,累积起来,脾的湿⽓就越来越盛,脾有⼀定的湿度,因为津液没有办法消化掉,停着慢慢就盛起来了,脾湿就越来越⼤,脾脏就越来越⼤,脾脏⼀肿⼤,恶性循环,胃就越来越⼩,胃是被挤⼩的,所以脾脏⼤的⼈会恶⼼,吐出来的都是⽩⾊的津液,下利也是湿的,溏的,这就是津液没有办法消化,就是西医讲的⾼蛋⽩,所以腹⽔的⽔都是营养液,因为功能丧失掉了,吸收不了,这功能丧失是⽇积⽉累下来的,所以⼗⼏⼆⼗年得病还没有死,如何把这津液排出去,就是治疗脾脏的观念,排津液的同时,要把胃加强起来,因为胃弱会让脾脏的功能不好,脾脏肿⼤会让胃弱,这是恶性循环的,肇因就是先病在少阳没有治好,让它进来,所以平常胃不好的⼈就要调理好,刚开始就⽤⼩建中汤调理,不要等到脾脏⼤了之才治疗。
【太阴病】太阴属于里虚寒温化寒饮是关键
![【太阴病】太阴属于里虚寒温化寒饮是关键](https://img.taocdn.com/s3/m/dedb605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0.png)
【太阴病】太阴属于里虚寒温化寒饮是关键第一节太阴里虚寒中焦是重点一、太阴病脉证病机与治则太阴病为里阴证。
病位在里,病性属于阴(寒),病状(病理状态)属于虚。
太阴病与阳明病同为里证,太阴病为里阴证,性质里虚脏寒;阳明病为里阳证,性质里热腑实。
太阴病的证候特点就是虚寒、畏寒无热。
太阴病里证的主要证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或溏泻不爽,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自利不渴。
或口干饮水不多,或喜热饮。
胃中和腹中寒凉喜温。
头晕头痛,胸闷,心悸,妇人带下清稀,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或水滑;脉象沉弱,或沉弦。
太阴病的病机:里虚寒饮(湿)盛。
太阴病的治则:温里散寒化饮(温法)。
二、太阴病提纲证太阴病提纲证为《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一条主要阐明了太阴病提纲及太阴病的治疗禁忌。
太阴病病变反应在三阴的最里层,为大虚大寒之证。
太阴病为里虚寒水饮盛。
阳明为腑,太阴为脏,皆是位于胸腹部的内脏。
三焦包括整个胸腹部脏器及功能,“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明·张景岳《类经·脏象类》)。
太阴病里证所反应的病位亦涵盖于三焦,重点是中焦,中焦是人身胃气的发源地,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胃气立极于中焦,为脾、胃等脏腑整体运化功能所生,是平人之常气,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伤寒论》第398条曾有:“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之言,说明运化精微以奉生身的功能主在脾胃之气。
《伤寒论》第280条说:“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这里脉弱是太阴病的主脉,太阴病脉弱,自下利不止,即“自利益甚”,原因在于胃气弱,不能用大黄、芍药,否则会加重胃气虚弱。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4c557b1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6.png)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TAI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太阴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太阴病是由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而引起的疾病。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
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述足太阴脾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证大多归于太阳篇。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之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
由于经络相互络属的关系,使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
脾胃位居中焦,脾主运化,升清阳,主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脾胃各项功能协调,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水精四布,五脏得荣。
若脾胃虚弱,或被邪气所犯,以致中阳不足,运化无力,寒湿内停,升降失常则形成太阴病。
太阴病的成因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六淫之邪主要是寒湿之邪直接侵犯中焦,或七情中的忧思伤脾,或饮食劳倦所伤,从而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二是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脾之阳气不足而自病;亦可因脾胃素虚,复被邪气所犯而发病。
三是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脾胃受损从而转为太阴病。
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概括了太阴病的基本特点,作为整个太阴病的诊断标准,反映了太阴病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的基本病理机制。
太阴病亦分为太阴病本证和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本证即太阴病提纲证,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且自利不渴为基本表现。
太阴病兼变证主要有太阴兼表证,太阴兼腹痛证以及寒湿发黄证等。
太阴病的治疗,仲景提出“当温之”治疗大法,即太阴病本证当温中祛寒,健脾燥湿,用理中丸、四逆汤一类方剂。
太阴病兼变证中,若兼表证,里虚不甚,表证为主者,宜调和营卫用桂枝汤;若兼腹痛证宜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大实痛则化瘀通络,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属于寒湿发黄者则“于寒湿中求之”,即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a28c27c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b.png)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603)【伤寒】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3)【词解】①食不下,指食欲不振或不能进食。
此由脾虚邪陷,中阳不足,受讷无权,腐熟无力,运化失职,故食不下。
②自利:未经用药泻下而自行腹泻。
③时腹自痛:此为脾虚湿滞,气机不畅,故时而腹部作痛。
④胸下结鞕:胸脘部痞结胀硬。
【要点】本条论述太阴病的典型症状与误下变证。
【今译】太阴病一开始发生的症状,腹部胀满而且呕吐,饮食不下,腹泻却很厉害,一阵一阵腹部疼痛。
如果误用泻下法,势必导致胸脘部痞结胀硬。
【释析】本条首揭太阴病一开始得病的特点,以作为太阴病的诊断依据,太阴属土主湿,在脏为脾,脾主升清与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津液。
当其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而发病时,脾阳被寒邪所伤,运化失职,寒湿内停,胃肠气机阻滞不行则腹满;寒湿内盛,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导致胃气不降,浊阴上逆则吐;中焦虚寒,脾不健运,胃不受纳,因此食不下;脾虚气陷,清阳不升,水湿不化,则下利益甚,即自利乃脾家自伤,自发性下利,并不是邪气内陷而被迫下利;腑气以通为用,寒湿而聚,气机时有凝滞,时有暂通,所以时腹自痛。
可见“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是太阴病的辨证眼目,连发两个“自”字,则形象地描绘出太阴病因本身虚寒而引起的下利腹痛。
“自利益甚”不但反映出脾阳随着病情的发展越来越虚,而且说明“腹满而吐,食不下”等都是最早期的症状。
“时腹自痛”,指腹痛隐隐,时时发作。
即腹痛非持续性,和阳明腑实的腹满痛始终不减,或减不足言迥然有别,这是因为其腹痛由寒湿阻滞经脉,经气不畅所致,故可得温则减,或随着一日中阳气的盛衰变化而有缓解之时。
太阴脾、阳明胃同主胃肠疾患,阳明多为里热实证,而太阴多为里虚寒证,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太阴虚寒证与阳明腑实证都有腹满,但两者的性质则截然不同,太阴腹满属虚寒,腹满喜温喜按,局部柔软,为脾阳虚而寒湿郁滞,其特点为“腹满时减,复如故”,虽下利而腹满仍不除;阳明腑实证的腹满属实热,腹部硬满,胀痛拒按,为肠间燥屎阻结,其特点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得大便通利则腹满可除。
《太阴病辨证论治》课件
![《太阴病辨证论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c3ff6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c.png)
《太阴病辨证论治》PPT课件
# 太阴病辨证论治 PPT课件 ## 简介 ### 太阴病的基本概念 ### 太阴病的病因、发病及症状
辨证论治
1
临床治疗原则
根据太阴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治疗方法
运用草药、针灸、穴位按摩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3
方药选择
根据辨证结果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太阴病常见证型
总结: 太阴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证,正确辨证论治对患者康复至关重 要。 建议: 医护人员应深入学习太阴病的辨证论治方法,积极为患者提供有效的 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
2. 《伤寒论》 Q&A: 太阴病的辨证论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答。 常见问题解答: 包括与太阴热毒炽盛, 表现为高热,口渴,大汗 等症状。
胸痹内藏证
寒湿内盛,影响气血运行, 表现为胸部闷痛,气促等 症状。
胸痹外合证
外邪侵袭,表现为寒热交 替,恶寒发热等症状。
胃寒证
脾胃阳气不足,形成寒凝,表现为食欲不振, 腹胀等症状。
腹痛证
寒湿为患,蕴结腑腑,引发腹痛,腹胀等症 状。
结束语
疑难重点条文串讲 太阴病
![疑难重点条文串讲 太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dba5031add3383c4ba4cd279.png)
(2)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通阳益脾
方解
生姜、大枣-辛甘化阳,补脾和胃
重用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 芍药 活血和络,络通痛止
大黄 合芍药增强活血和络之力 气滞可致便秘,兼导滞通便
疑难重点条文串讲 太阴病阴脾而言。 ●太阴病即是指病邪侵袭手太阴肺、足太阴脾
后,肺、脾功能失调二出现的一类疾病,主 要是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而引起的疾病。
概论
一、太阴的生理 1、阴气盛,位主里 。 2、脏腑:脾、肺。与胃、大肠相表里。主指脾。 3、经络: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二、太阴病病理与证治 1、病性:里虚寒证(中焦)。 2、病因:一是它经传入,二是本经受邪。 3、病机:中阳不足,寒湿内盛。 4、证类:
【释义与导读】 1、此论寒湿发黄及其治疗原则。伤寒,发汗太过,
可致脾阳受损,运化失健,寒湿内生,进而影响 肝胆疏泄功能,胆汁外溢而发黄。其黄晦暗,不 若湿热发黄之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2、其治无方,但却提出了“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 中求之”的治疗原则,温中散寒,除湿退黄,自 在不言之中。
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和转归
但此是脾络不和,以痛为主;彼是寒湿中阻,以呕 利为主。
证治要点
1、病机:邪陷脾络,脉络不和。 2、治疗:通阳益脾,和络止痛。 3、方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1)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二、太阴病腹痛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 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 汤主之。 (279) 【释义与导读】
太阴病看经方辨病脉证治
![太阴病看经方辨病脉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73edfcd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0.png)
太阴病看经方辨病脉证治/子目录1、什么是太阴病2、太阴病位在腹3、太阴虚实4、太阴病愈后判断5、三阴三阳病欲解时6、病、证之辨7、太阴寒温脏腑辨8、寒之在太阳太阴辨9、五色五脏病辨10、利尿可以退黄11、太阴病成因12、一般与特殊13、脉证虚实辨14、病例举例1、什么是太阴病讲太阴病的意义看经方的思维方法伤寒的辨病方法、辨证方法、辨脉方法、辨治方法。
明确了经方的思维方法,才能清晰明辨病证和经方。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太阴病位在腹阳明在胃、太阳膀胱太阴说到了脾三阴三阳,是脏腑、是经络?3、太阴虚实虚证、大法宜补不宜下。
从病说不宜下辨证是否可下?可与不可之辨,是谓辨治。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中风之阴阳辨4、太阴病愈后判断表里判断——阴而非联太阴、太阳中风之辨——四肢非头项辨症辨病,通过证来识病——是证知阴阳邪不实,——阳微正不虚,——阴涩而长,病易愈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5、三阴三阳病欲解时对《内经》各得其时而欲的具体的临床落实仍然是个理论的说明中介理论理论与临床间的桥梁临床的入门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阴病为什么脉浮、发汗用桂枝?——阴阳是什么,要辨的是什么?6、病证之辨方证、病证、脉证之辨表里先后同样是《内经》的治则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
方二。
——自利不是特征症状,不渴是除外症状,意义何在?7、太阴寒温脏腑辨太阳阳明合病可自利太阴特点是不渴——阴阳之别辨渴之一证,知阴阳脏腑之辨,太阴在脏性质是寒,治疗宜温结合前述,温补是本病之大法四逆辈,是温脏的代表类方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眩晕头晕太阴病常用方证运用
![眩晕头晕太阴病常用方证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5cf42a9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e.png)
眩晕头晕太阴病常用方证运用
太阴病属于里虚寒证,寒饮内生,因此太阴眩晕多伴见痰饮表现。
现在的人,肥甘厚味、生冷油腻的东西吃的多,很多都是内有痰饮。
平时看舌像,很多人都是苔白腻或者水滑。
眩晕见太阴或者是兼夹痰饮的都不少,治疗可选择苓桂术甘汤、泽泻饮、理中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女性,60岁,反复头晕2年,加重3天
2年前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头重脚轻,无天旋地转,无肢体乏力,在当地治疗输液后,症状有所好转,但时不时头晕发作,极为难受,3天前头晕又作,遂来诊。
刻诊:头晕,晕沉感,恶心,乏力,口干口苦,怕冷恶风,没有胃口,纳差,胃痛,舌质淡红,胖大,脉沉细弦。
六经辨证:太阴病,少阳不降,里虚水饮内停,痰湿上蒙,阴邪窃机阳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拟方:四逆汤,理中汤,苓桂术甘汤,四逆散。
熟附子30g,干姜20g,炙甘草45g,茯苓45g,白术20g,桂枝20g,柴胡15g,白芍30g,枳壳15g,砂仁20g,百合30g,乌药30g,半夏20g,红参15g
5剂,水2000煮成300毫升,分三次服用。
二诊:头晕明显好转,口干口苦、乏力减轻,胃痛好转,舌胖大,苔白腻,脉沉细,守上方去百合,乌药,加泽泻30g,天麻30g。
三诊:患者各方面症状均明显好转,问还需要服药否,建议服用理中丸、六君子善后。
太阴病提纲和治疗
![太阴病提纲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53113e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0.png)
太阴病提纲和治疗太阴病提纲前一段时间我们讲完了三阳病的辨证论治,我们在讲少阳病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如果少阳抗邪不利,邪气就有可能从阳入阴,从少阳而传入太阴,所以下面我们就讲太阴病。
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我们把它叫做概说。
太阴病的病变部位,主要涉及到了脾经,就是足太阴脾经,涉及到了脾脏。
我们说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三阳病涉及到的内脏都是腑证。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关于太阴病的成因,也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直中这个词,我们在讲伤寒概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你看,还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的,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我们也说过,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第二种情况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象我们一会儿要提到的太阴病篇,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那就是一个原本是个太阳病,误用下法之后,出现了腹满时痛,这就是太阳之邪误治之后,邪传太阴的例子。
第二种情况是少阳之邪可传太阴,我们说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少阳阳气抗邪不利,邪气就有可能由阳入阴,由少阳而传入太阴。
太阴症治法
![太阴症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f6a1ad7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1.png)
太阴症治法
太阴病证,是指邪犯太阴,脾胃机能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太阴病中之“太阴”主要是指脾(胃)而言。
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也可因脾气素虚,寒邪直中而起病。
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
或舌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太阴病总的病机为脾胃虚寒,寒湿内聚。
脾土虚寒,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湿滞气机则腹满;寒邪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腹痛阵发;中阳不振,寒湿下注,则腹泻便溏,甚则下利清谷,下焦气化未伤,津液尚能上承,所以太阴病口不渴;寒湿之邪,弥漫太阴,故舌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就没有兼症而言……
偏于寒湿得可以用理中药加减。
偏于时腹自疼的我们可以用桂枝汤加芍药加减。
临床结合六经辨证,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在脏还是腑,随症治之是关键。
太阴虚症提纲
![太阴虚症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c987c3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e.png)
太阴虚症提纲1、太阴病机273条是太阴病的提纲条文,也是太阴病的病机条文,讨论太阴的病机,就要以这个病机条文为依据。
为方便起见,我们还是将它改为病机格式,即:诸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皆属于太阴。
2、太阴的位性特征前面我们讲过太阴主要属坤土,而易曰:“坤也,至柔。
”那在我们人身当中,这个至柔的地方在哪里呢?很显然,这个至柔的地方是在腹部。
人身的其他地方都不像腹部这么柔软,其他的地方都有坚硬的骨头,惟独腹部没有。
所以,人身的坤位,人身的太阴位,就是这个腹部。
《易·说卦》曰“坤为腹”即是证明。
而太阴发生病变当然就会首先影响到它的专位,故太阴病机条文首言“腹满”,再言“腹痛”。
这是太阴病的定位问题。
其次,太阴坤性还有什么特征呢?坤者,厚也。
故《易·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太阴的许多特性都与这个“坤厚”有关。
首先是《说文》及《尔雅释诂》皆云:“腹,厚也。
”这就与前面讲的定位相应了。
腹部确实是反映太阴特征及太阴病的重要场所,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所以,凡是腹部的病变,都要考虑到它与太阴的相关性。
另外,太阴篇主要是讲坤土,主要是讲脾胃,而《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言仓廪之官,言五味出焉,这就牵涉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仓廪者,言其载物也。
载物则必以厚。
故曰:坤厚载物。
所以,我们观察坤土、观察太阴、观察脾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厚薄。
厚是它的本性,说明它能载物,能为仓廪之官。
若是薄了,那就难以载物,难为仓廪了。
看厚薄主要从太阴的位上看,也就是从腹部看。
要是腹部太薄,甚至成舟状腹了,那这个太阴的本性肯定有问题,脾胃肯定虚弱。
坤薄就没有坤性,怎么载物,怎么为仓廪呢?看腹的厚薄还需注意一个问题,特别是看小孩。
厚薄是指肉的厚薄,有的小孩肚子很大,肉却很薄,只是一层皮包裹着,这个不能作厚看。
另外一个看厚薄的重要地方就是肚脐,肚脐的浅深、厚薄甚能反映太阴的强弱、脾胃的强弱,这是我们观察太阴脾胃的一个很方便而直观的法门。
从太阴阳气亏虚论治太阴病
![从太阴阳气亏虚论治太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1d07d12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b.png)
从太阴阳气亏虚论治太阴病
黄琰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16(023)008
【摘要】太阴病是《伤寒论》三阴病之一,“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仅8 条原文,述证简略,未明主方,学者读其文似易,而得其要实难。
笔者发现,在太阴病发病过程中,随着太阴脾家阳气亏虚程度的变化,其病证方药亦随之而转变。
为此,笔者从太阴阳气亏虚的角度,讨论太阴病证治。
【总页数】4页(P114-117)
【作者】黄琰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10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8
【相关文献】
1.心力衰竭患者气阴两虚和阳气亏虚证客观特征分析
2.从太阴病论治失眠的理论及医案举隅
3.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4.从中医"阳气亏虚,痰瘀内阻"理论探讨
中医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5.太阴病论治结直肠癌围化疗期的感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李可如何给太阴病开方
![学李可如何给太阴病开方](https://img.taocdn.com/s3/m/5771971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1.png)
学李可如何给太阴病开方关键词:太阴病《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3》是第三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名师授课的“现场实录、原音再现”。
张存悌、李赛美、雒晓东等经方名家,将自己的临床心得倾囊传授、毫无保留。
今天,小编就从书中摘录一篇雒晓东跟师李可学习太阴病开方的文章,以供大家参考。
太阴是李可老中医最重视的,三阴统于太阴,李老用附桂理中、附子理中解决很多问题。
他的特点是用量比较大,大理中比张仲景的重一倍。
但李老还有一句话:“太阴如土,少阴如火,理中不效,急用四逆。
”在理中里面,李老常把附子加进去,因为他感到单独治太阴不行。
一旦用附子就肯定跨越到少阴。
此方用白术、干姜各 45g,砂仁 30g,天雄 45g,吴茱萸 30g,炙甘草 30g,油桂 10g,肾四味各 30g,高丽参 15g(冲),五灵脂30g,生姜45g,大枣 25 枚,核桃 6 枚(打)。
用吴茱萸说明有阴寒凝结,它是厥阴寒凝之药;肉桂也是厥阴之药。
这个方子以理中为底,太阴为主。
但有火不生土,又加有附桂,也用了厥阴破坚冰破寒凝之药——吴茱萸。
吴茱萸汤里面吴茱萸是用一升,即 60 至 100g,现在唯一疑惑的是不知道它是生药还是干药。
但我们称过现在二升的吴茱萸在200g 以上,所以我们用的剂量比起张仲景用的还是小很多。
吴茱萸在张仲景那里是要求烫洗,就是要用开水冲两三次。
李老用吴茱萸是先煎两三分钟,然后把水倒掉,再加其他药一起煎,以抵抗吴茱萸的峻烈之性。
另外,吴茱萸也和生姜同用,人参也可以缓解吴茱萸的峻性。
吴茱萸汤里面最主要是吴茱萸,但它配伍的生姜、大枣、人参都是来缓解它的峻性的。
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里面,吴茱萸是用二升的。
所有太阴之病都可以考虑用理中或附桂理中。
什么是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李老或张仲景的太阴病都偏于虚寒湿证,本寒标阴证,用理中解决不了就用附桂理中。
太阴病第二个方是太阴累及少阴,投以固本托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太阴阳气亏虚论治太阴病标签:太阴病;阳虚;脾家实太阴病是《伤寒论》三阴病之一,“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仅8条原文,述证简略,未明主方,学者读其文似易,而得其要实难。
笔者发现,在太阴病发病过程中,随着太阴脾家阳气亏虚程度的变化,其病证方药亦随之而转变。
为此,笔者从太阴阳气亏虚的角度,讨论太阴病证治。
1 太阴病概述《伤寒论》主要讨论的是伤寒邪气伤人阳气病证,邪气由外而来,侵入人体之后,人体之阳气奋起抗邪,这是伤寒病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而太阴病主要是足太阴脾在伤寒病中所表现出来的病变,足太阴的阳气主要反应在脾阳上,脾主升,胃主降,因阳气主升,故“升”反映出脾以阳气为主,得阳气之助脾气才能上升,才能转输由胃而来的水谷之气,上输于肺。
当寒邪伤及脾阳,脾不能主运化,水谷精微之气反而化为湿,产生以寒湿邪气为特征的太阴病变。
因寒湿的产生是建立在脾阳虚基础上,故临床概括太阴病的病机特点为脾阳虚、寒湿内盛。
脾阳虚,则后天之气生化不足,致先天之气随之而不足,进而累及肾阳虚。
但脾的病变有轻有重,如寒邪伤脾阳不严重,或患者素体脾阳不足,仅仅是运化无力,还未表现寒湿内盛,此时可能出现《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变,当然它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脾阳虚寒湿内盛的状态。
所以,在讨论太阴病时,需区别对待不同的太阴病证。
太阴病初起分为2种情况:一为初受邪气,出现表证,成为太阴中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6条);一为气血不足,致气血不能濡养经脉而出现的腹满时痛(《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9条)。
这2种情况相对而言病势较轻,但进一步发展皆可出现脾阳虚、寒湿内盛,甚至出现少阴阳虚。
2 太阴病初起上述太阴病初起分太阴中风和腹满时痛,实际对应的是桂枝汤证与桂枝加芍药汤证。
在药物配伍上,桂枝汤和桂枝加芍药汤均无干姜、附子一类的温阳之品,故从温补阳气角度而言,桂枝汤和桂枝加芍药汤相对理中汤、四逆汤是最弱的。
所以,笔者把二者所在的条文作为太阴病初起的证候,而把二者作为太阴病初起的代表方剂。
2.1 太阴病初起是否存在“下利”在讨论桂枝汤证和桂枝加芍药汤证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太阴病初起有无“下利”。
太阴病提纲证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3条),大多数医家据此认为,太阴病应合并下利,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云:“太阴者,土也。
在脏为脾,在气为湿。
伤寒传经之热,入而与之相抟,则为腹满吐利等证。
直中之寒,入而与湿相抟,亦为腹满吐利等证。
”然而,笔者认为,仲景针对《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提出了“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的观点,由此可推断《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9条“腹满时痛”,甚至“大实痛”时,病者均未出现下利,更无提纲证中的“自利益甚”。
腹满时痛与大实痛均为病在太阴脾之经脉气血不和,非病在脾阳虚,在血分而不在气分,故证情中只现腹满、腹痛,而无吐利之症。
再者,《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及《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中,也未提到下利,那么,太阴中风是否可以合并有下利?笔者认为,太阴中风证没有下利,因太阴中风如果合并下利,应是协热而利的桂枝人参汤证,正如舒驰远《伤寒集注》所云:“证属里阴,虽脉浮亦不可发汗,即令外兼表证,当以理中为主,内加桂枝两相合治,此一定之法也。
”当然,舒驰远对太阴中风的理解也有商榷之处,他把太阴中风认为是“表里不解”的协热而利,从而提出其治疗当于理中汤中加桂枝,温里兼和表。
但他忽略了仲景为太阴中风所立的是桂枝汤而非桂枝人参汤,但桂枝汤显然无法治疗太阴下利,所以,太阴中风不应伴有下利。
另外,仲景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64条中亦言“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可见,仲景对表证合并下利的治疗是很慎重的。
伤寒学家李克绍[1]认为:“把太阴病的主证局限在下利上,好像不下利就不是太阴病,所以才钻进了死胡同……撇开了下利,只从脉浮上来找太阴病,这样,用发汗法,方用桂枝汤,无疑都是讲得通的。
”笔者认为,太阴病初起,无论是太阴中风还是腹满时痛,均不伴下利;下利的出现,是脾阳亏虚到一定程度的标志,绝非桂枝汤所能取效。
2.2 太阴中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以脾阳虚为基础,虚人伤寒本不可发汗,但桂枝汤正为体虚之人外受风寒邪气所设立,其本意在于补益中焦脾胃之气,故太阴病邪气在表而仍可用桂枝汤发汗。
笔者认为,仲景对太阴中风用桂枝汤而不取桂枝人参汤,关键在于患者仅仅是脾阳虚而尚未到寒湿内盛的程度,临床表现没有出现下利。
关于如何判断太阴病的表证——太阴中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提示太阴中风有自愈的机转,寸口脉微主邪气已衰,尺部脉涩主里虚,《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有“长者气治”,脉体长示正气可逐渐恢复。
“四肢烦疼”为太阴中风之临床特点,首先,与太阳病伤寒之疼痛不同,伤寒是寒邪凝闭气血,阻痹经脉引起的疼痛明显而剧烈,且必疼痛,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50条所云“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而中风表虚证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其次,太阴病之“四肢烦疼”不是寒邪郁闭所致,而是由肢体经脉失于气血滋养所引起,表现为肢体肌肉的酸楚感、令人心烦。
太阴主脾,《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若脾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四肢失养,又外受风寒邪气,即出现四肢烦疼。
故区别太阳中风与太阴中风,关键在于“四肢烦疼”。
临床若见太阴中风但不汗出,宜用桂枝汤而不可用麻黄汤发汗。
2.3 腹满时痛与大实痛太阳病误治伤及脾阳,导致气血不能滋养,经脉失和,表现在外可见“四肢烦疼”,在内则见“腹满时痛”。
此处未出现下利,说明还未到达阳虚寒湿内盛的程度,只是一般性的太阴脾阳虚弱、经脉失和所出现的腹满疼痛。
因此,临证只需补益太阴气血,即用桂枝汤,但在内之疼痛乃经脉拘急不利所致,故与桂枝汤加芍药,以芍药缓经脉之急。
当气血不和严重时,出现经脉闭阻的情况,仲景谓之“大实痛”。
所谓“大”,指病位大;“实”指疼痛状态言——拒按。
由“腹满时痛”发展到“大实痛”,说明由经脉不和进展到气血瘀滞,故再加二两大黄,目的在于去除气血之瘀滞。
因方中用了大黄,又描述为“大实痛”,桂枝加大黄汤病证究竟属虚属实,一直有争议。
有医家认为病证属实,当为腹中有积滞,如柯韵伯《伤寒论注·桂枝汤证下》云“若因下后而腹大实痛,是太阳转属阳明而胃实……大实而痛,是燥屎之征”。
笔者认为,仲景用大黄以泻下时,其剂量较大,一般为四两,如不以大黄攻下,其剂量就小;再者,从原文描述来看,如大实痛进一步发展下去,其原先未出现的下利就会出现,即《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80条“其人续自便利”,如原本为实证,则不会出现续自下利。
“减之”即减少而非去掉,即当需要用大黄、芍药则应减少其剂量,因芍药、大黄都是性寒之品,其人胃气弱,容易出现下注不止。
3 太阴自利提纲证中“腹满而吐,食不下”仅是脾胃功能失常的一般表现,而太阴病脾阳虚弱、寒湿内盛的主要病证特点是“自利益甚”。
下利之后,人体阳气随下利而出,越利则阳气越虚,阳气越虚,寒湿越盛,形成恶性循环。
且因寒湿内盛,瘀滞气血,可出现寒湿发黄。
3.1 理中汤证与四逆辈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7条进一步明确太阴虚寒下利的临床特点,即“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针对“自利不渴”,有的医家从寒热论之,如《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谓“自利而渴”者为热,因二阳合病中都因热迫津液下注而出现下利,里有热故口渴。
但实际上虚寒下利与里热引起的下利在临床上往往容易区分,虚寒下利是下利清谷,因脾阳不能主运化,饮食不得腐熟,与热利明显不一样。
仲景为何提出“自利不渴”?这主要为了与少阴阳虚下利区别,《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82条“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少阴阳虚下利同样会出现下利清谷、腹满疼痛,疼痛也是虚性疼痛,也可出现虚寒上逆的恶心呕吐,如何辨别少阴下利还是太阴下利,仲景提出了用“渴”与“不渴”加以区分。
病变在少阴,病位在下焦,肾中阳气不能蒸化膀胱所藏之津液,津液不能上承故出现口渴。
若仅为中焦太阴脾寒,下焦肾阳可蒸腾津液上承,故口不渴。
刘渡舟[2]指出:“太阴病主要是脾家阳气不足,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紊乱的病证,以脾虚脏寒证为主……治当温中散寒。
”仲景已确定治疗原则“当温之”(《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7条),方以理中汤,“理中者,理中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9条),病位在中焦,则必用理中汤;若自利益甚发展成霍乱,病位仍在中焦,故霍乱病仍用理中汤治疗。
可见中焦阳虚,内有寒湿,必用理中汤治疗。
但仲景在条文中未提理中汤,反言“宜四逆辈”。
四逆辈不是四逆汤,四逆汤虽可治疗中焦阳虚,但中焦之脾气却不能顾及,故四逆汤与理中汤之间的区别在于所顾及的脏器不同。
四逆汤中用生附子为主,补益肾中阳气,所注重的脏器是少阴肾;理中汤中以人参为主,所重脏器在于太阴脾。
太阴病不仅脾气虚,重点在脾阳虚,故方中有温补中焦阳气的基本方——甘草干姜汤,人参配甘草干姜,补气以助温阳;因其病变不仅是脾气虚,还有寒湿,人参、干姜只能祛其寒不能行其湿,故加白术行湿利湿。
四逆汤与理中汤的构方思路不同,如用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则达不到应有的治疗目的。
但因以四逆汤为主的一类方剂中都有甘草、干姜,故仲景云“宜四逆辈”,言外之意:①“当温之,宜四逆辈”之“温”,包含温补中焦,故有所谓宜四逆辈实际上包括了理中汤,如《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云:“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汤而言也。
”②如仅强调温补中焦阳气,只需直言理中汤,而仲景之所以强调“宜四逆辈”,是因预先考虑到疾病的发展趋势,脾家之阳虚下利可发展为少阴肾阳不足,提示临床诊治太阴病时,见太阴下利,需明太阴传少阴之理,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3.2 太阴发黄在阳明病中可见湿热发黄,其有2个条件,即汗不得出和小便不利。
这是伤寒病过程中最常见的发黄原因,但发黄还有属于寒湿所引者。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59条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