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困苦”?A. 忧患B. 安乐C. 劳其筋骨D. 空乏其身2. 文中提到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其中“畎亩”指的是什么?A. 田野B. 山林C. 河流D. 宫殿3. 以下哪个句子表示“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成长”?A. 人恒过,然后能改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 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想表达什么?A. 人们在忧患中出生,安乐中死亡B. 人们在忧患中成长,安乐中衰亡C. 人们在忧患中生活,安乐中度过一生D. 人们在忧患中奋斗,安乐中享受成果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忧患2. 劳其筋骨3. 恒过4. 拂士5. 安乐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舜发于________之中,傅说举于________之间,胶鬲举于________之中,管夷吾举于________,孙叔敖举于________,百里奚举于________。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人恒过,________;困于心,________,而后作;征于色,________,而后喻。
五、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简要概括文中主要内容,并阐述作者的观点。
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 (2)人恒过. (3)衡.于虑7.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的例子,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是经历艰苦的磨炼成就的,为得出“天将降大任……”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B.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之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C.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说理充分透彻,气势磅礴,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的文字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以较少的文字从国家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6. (1)起,指被任用。
(2)犯错误。
(3)同“横”,梗塞、不顺。
(3分)7.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2分) (2)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2分)8. D(3分)二、2014年天津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9~11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含答案姓名座号成绩一、文言文阅读(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二、文言文阅读(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①谓侍臣曰: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
俛|遽自放纵,病复作,【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管夷吾举于士( ) (2)困于心衡于虑( ) (3)病虽愈()(4〉四夷俱服( ) 1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问题详解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2003-2011年)
2003-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03年山东淄博市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6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二、2004年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问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诗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天津市中考题)
【古诗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天津市中考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回符9-11题。
生在悲伤中,死在幸福中舜发于穆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允许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刷子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们总是经过,然后他们可以改变;被困在心里,在考虑中平衡,然后;用颜色签名,发出声音,然后进行隐喻。
如果你进去,就不会有法家,如果你离开,就不会有敌人或外国入侵。
这个国家将永远灭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们总是经过,然后他们可以改变;被困在心里,在考虑中平衡,然后;用颜色登录,发出声音,然后喻.如果你进去,就不会有法家,如果你离开,就不会有敌人或外国入侵。
这个国家将永远灭亡。
然后知道生在悲伤中,死在幸福中。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顺发宇畎亩中牟:场,场b.天将降大允许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好的拂违抗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暗喻喻:告诉10.下列句子中有一句含有常见的假词:a.百里奚举于市b、你必须先努力工作c.空乏其身d、保持精神平衡和忧虑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生在悲痛中,死在幸福中”的真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本文以实例与解释相结合,层层推演,结构紧凑,论证细致。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答案:9.d10。
d11。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①管夷吾举于士举:_________________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_________________③所以动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2.下边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4.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5.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是哪两句?()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霜叶红于二月花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汇编已整理,无重复12.【2013年·浙江省绍兴市】(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答案】15.(4分)(1)任用,选拔(或“被任用”、被选拔)(2) 使……痛苦(3)通“增”,增加(4) 脸色(表情、神情、神色)16.(4分)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7.(4分)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09顺义区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劳.其筋骨④曾.益其所不能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03年山东淄博市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6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参考答案:1、阻塞,梗塞(被人)了解,明白发扬光大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志士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二、2004年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舜发. 于畎亩之中(2)人恒过.(3)衡. 于虑2.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的例子,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是经历艰苦的磨炼成就的,为得出“天将降大任……”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B.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之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C.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说理充分透彻,气势磅礴,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的文字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以较少的文字从国家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答案1. (1)起,指被任用。
(2)犯错误。
(3)同“横”,梗塞、不顺。
2.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所以、动、忍、曾益、其)(2)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入、法家、拂、士、出、恒)3. D(总分总结构,错误。
分总结构)试题2:天津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答案)阅读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问题:1. 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④.行拂乱其所为。
()()⑤.曾益其所不能。
( )⑥.人恒过然后能改。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
()()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 翻译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本文主要从()和()方面来写。
在文章一开始,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物共同的特点是(),它证明了()的观点,为下文作了铺垫。
4.结合文意,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5.联系现实,谈谈你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6.回顾历史,请举出二个经历磨难,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物事迹。
7.写出二句要想成大器,必经受磨难的名言。
附答案:1. 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任用,选拔,这里有被选拔的意思狱官②所以责任,使命这,这个③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
④违背扰乱⑤通“增”,增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①管夷吾举.于士举:_________________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_________________③所以..动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2.下边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4.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5.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是哪两句?()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霜叶红于二月花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及答案【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问题】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推举;发动)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知道、明白)C.生于忧【患】不【患】人之不己知(祸患,灾祸;担忧)D.舜发【于】畎亩之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从;比)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2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翻译:8.孟子在文中从哪些方面讲了成才的问题?(3分)答:9.下面链接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请你阅读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然后说一说这则故事印证了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什么说法。
(4分)【链接材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②,利爪。
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虎殊快③不觉也。
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④其余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⑤。
”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
”啖已又弗觉也。
久而虎脑空,痛发,迹⑥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⑦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②缘:攀援。
③殊快:很舒服。
④汰:扔掉。
⑤左右:犹言“您”,敬辞。
⑥迹:名词作动词用,意为“追寻……的踪迹”⑦跳踉:四脚乱蹦。
答:【参考答案】6.B评分:本题2分7.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两个关键词要译对)评分:本题2分8.一方面客观上要经历磨难;另一方面,要经过主观努力。
评分:本题2分,每点1分9.老虎沉湎于猱的“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最后头痛而死;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题)(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11 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C.必先苦其心志其喜洋洋者矣D.征于色天山共色1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用“/”画两处)。
(2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1.请以课文《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为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3分)答案:18.A19.(2分)然后/知/生于忧思而死于安乐也(画对1处给1分,画对2处给满分)20. (3分)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采分点:“使动句式”“曾益”各I分,句子顺畅1分)21. (3分)“生于忧患”的意思是说,忧患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1 分)陈胜、吴广出身低微,在戍守渔阳途中遭逢大雨,困于大泽乡,在逃亡也是死、起义也是死的境遇中,选择了为国事而死,最后建立了张楚政权。
如果不是“苦秦久矣”,如果不是身处绝境,就没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
(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推荐浙江衢州2008(一)(12分)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答案: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17.D (2分)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分,每句2分。
意思符合即可)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二、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
(1分)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衡于虑而后喻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2分)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3分)9.战国儒10.(1)田间、田地(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或资财缺乏,即贫困(3)通“横”,梗塞,不顺(4)了解,明白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12.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13.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吉林长春卷)20072006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动心忍性(同“韧”,使……坚韧)B.困于心(同“捆”,束缚)C. 衡于虑(同“横”,梗塞。
)D.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2.给下面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文中画线的ab 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来论述的道理,进而提出了的论断(用原文语句回答,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4.请归纳文言语段的中心论点。
答案:1.B 2.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内(或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谏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或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加点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衡”意思是。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浪线的句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苦:2曾益其所不能曾: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翻译下面的句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文中原句回答)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bì犯过失同“横”,梗塞,不顺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略5.(1)使……痛苦(2)同“增”,增加(或:增加)6.过渡(承上启下)7.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9.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环而攻之而不胜A、以B、之属予作文以记之杜少府之任蜀州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于D、而曹操比于袁绍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8 9 10A D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考题一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被任用)B、百里奚举于市(集市)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D、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2、选出与“困于心”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生于忧患B、奉命于危难之间C、万钟于我何加焉D、欲有求于我也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地中被任用)B、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改正)D、生于忧患(生存在忧患中)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A、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B、所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C、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能够忍耐,给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D、这样能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历经艰难困苦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C、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法家拂士” 和“敌国外患D、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是其中的“死于安乐”一句。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从文章结构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全文先后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C、全文按照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D、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考题二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B、行拂乱其所为(违背)C、而后喻(明白)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外面)2、选出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躬耕于南阳B、舜发于畎亩之中C、皆朝于齐D、骈死于槽枥之间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了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国家常常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灭亡。
C、(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一定灭亡。
D、(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灭亡。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磨练。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得文章的论证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
B、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只要经受了艰苦磨难,就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D、“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强调的是艰苦环境对人的磨练。
考题三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A、劳其筋骨(劳累)B、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国恒亡(灭亡)2、选出与“征于色,发于声”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战于长勺B、皆于美于徐公C、生于忧患D、所恶有甚于生者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空乏其身(使他物资缺乏)B、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D、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D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A、忧患能激励人兴奋起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B、忧患能使人有更多生存、发展的机会,而安逸享乐使人很快就死亡。
C、忧患能激励人更好地生活,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D、忧患能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强调造就人才不可缺的条件是:经受磨难。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的情况下容易灭亡。
C、准备承担大任的人,先要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难,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受磨练”。
D、本文的论述的重心是“死于安乐”。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B、本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