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著名记者 范长江
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简介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2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西北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
1937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参与创办在香港的《华商报》。
曾任《大公报》记者,国际新闻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
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范长江大事记青少年时期(1909——1926)1909年10月16日,范长江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至1926,范长江先后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小学、内江县立中学、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求学时期(1927——1934)1927年,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同年7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校,按照校规,入校即入国民党。
1931年,因为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党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年初到北平,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
西北之行(1935——1941)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
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
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
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937年2月,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改变采访行程,闯进西安,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并发表在《大公报》上。
范长江
写在最后
1 、“在时局艰难的时候, 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 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 常重要。” 2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 是报纸的灵魂。” 3 、“新闻必须是事实,谣 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 一定是事实。”
谨以此致敬范长江先生。
1933 年 下 半 年 起 , 范长江正式开始为 北平《晨报》、 《世界日报》、天 津《益世报》等撰 写新闻通讯,内容 多为文化教育方面。 得到《大公报》社 总经理胡政之重视。
1927 年 初 , 报 考 黄埔军校未果的范 长江进入中法大学 重庆分校(吴玉章) 学习。 贺龙20军学兵营 南昌起义
1932 年 奔 北 平 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主要事迹
《塞上行》
1936 年至 1937 年,范长江多次赴西北地 区考察,连续发表众多有关西北的新闻报道, 引起轰动,促成国人对西北形势日益关注。 《塞上行》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安事变等重 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西北地区的政治、民族动 向,批评了封建王朝及民国政府传统狭义的消 极的民族政策,提出了解决边疆问题的新途径。
1935 年 5 月 , 范 长 江 以 《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 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 西北 之行 。从上海出发经、兰 州、敦煌、玉门、包头等 地进行采访。历时10个月, 行程6000余里,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 《中国的西北角》1936.8
生平简介
1936年12月,“西安事 变”发生后,范长江决 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 地进行采访, 1937 年 2 月 2 日 抵 达 西安 。 周 恩 来同志接待了他。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新闻道德) 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吃饭 的事情。 “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 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 中提出来的。” (二)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 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 要事实。《记者工作随想》 要深入采访,用自己见到的事实写作 “炮响主义”新闻作者
著名记者范长江的成功探析开题报告.docx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范长江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学校图书馆和电子资源、网络图书馆查阅有关著名记者范长江传记和采访技巧以及写作技巧方面的论著,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于友是范长江的同事,在《二十世纪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一文,指出范长江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在我国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新闻工作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他晚年的总结关于相信群众、讲真话和为真理献身呼吁是特别值得新闻界人学习的。蓝鸿文为了研究范长江同志,查遍了1934年以来几乎所有刊载过长江文章的刊物和报纸,例如,《北平晨报》、天津的《大公报》、延安的《解放日报》、解放初期的《人民日报》,等等。他还到长江的故乡内江和长江采访过的一些地方做过实地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可见范长江对当代社会及学者的影响力。
研究主要内容:
一、范长江的传奇人生
二、范长江成功的原因分析
1、独特的写作风格
2、采访特色
3、始终坚守职业道德
4、坚持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
预期结果: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访是记者工作中的重点,范长江很认真地对待每次采访,尤其是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很多次采访他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制造了一次次的采访神话。在很多采访中,范长江都承担了历史参与者的角色,甚至在某些历史事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例如冒险报道西安事变真相,他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的著名的西北之行等。由于范长江如终坚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坚定客观如实地报道新闻事件,他的采访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这也是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对当今的启示姓名:谢鑫垚学号:151100039范长江,一位跨越中国近现代的杰出新闻家。
他的一生可谓是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巨大变迁,从旧社会跨向新中国。
他的心始终系于社会和劳苦大众。
出生在地主家庭,他却毅然决然地投身近代的革命事业,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反抗军阀独裁统治,坚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仰,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事事刻刻不忘为人民社会奋笔疾书,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担忧书写在笔下,争做一名历史的弄潮儿。
范长江的浩然正气可谓是那个年代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之处。
反观当今社会广大新闻工作者明显缺少这种正气,为自己的名利去报道,去书写,哗众取宠,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点击率,曝光率,对弘扬社会国家正气的新闻漠不关心而对各类负面新闻夸大事实,夺人眼球,蒙蔽广大群众的双眼。
因此范长江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他的浩然正气值得当今新闻界的学习和反省。
那范长江的浩然正气从何看出呢?接下来就从四个方面一一说明。
一·“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长江从小在儒家正统教育之下,形成了积极入世的思想,而青年之后在广泛的政治,哲学,经济学习中,他又树立将自身知识投入到现实中去的信念。
本可以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的他却选择脱离国民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和个人的兴趣与修养,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
”这段话表明了范长江对教育作用的观点,但从侧面看来也是他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应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念。
在抗战期间,民族危机一触即发,范长江便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的危亡,奋斗在最前线将各种事实报道出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更是指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他深入群众,认真调研如实反映社会面貌和群众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新中国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先驱,简单的报道并不是他想要的,范长江是想通过新闻事实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带有强烈时代感和深刻内涵。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4 ___ ____________ ___
西北通讯
西北通讯 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被人们称 为“西北通讯”,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 红军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绚丽的散文, 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 通讯的新文体。 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 多样的手法,结构变化多样。有时以游程为线谈沿途见闻,如《从 瑞金到陕北》;有时就某个问题和事件谋篇布局,如《红军之分裂 》;有时将旅途印象串连成篇,道出记者的亲身见闻和真情实感, 如《陕北之行》。他的旅行通讯还调动各种写作手段,将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把事件、人物和背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文章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甚至在采访方式上,也学着游记作 家的方法,把采访、游览同做人、做学问联系起来。范长江全面汲 取了游记散文的精华,使其旅行通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热烈豪放,热烈中也有冷峻,豪放中含有细巧 。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之所以具有不衰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范长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使得《西北通讯》中历史典故、地 理沿革、诗词歌赋无所不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也就被广泛 传播,为新闻工作者所喜爱。
7
___ ____________ ___
(三)、 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 ,集战地通 讯之大成 1、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 和《塞上行》,被人们称为“西北通讯”,真实 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红军 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 绚丽的散文,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 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通讯的新文体。 2、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 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多样的手法,结构变 化多样。 3、范长江不仅是旅行通讯的开创者,更是 中国战地通讯的集大成者
范长江的生平
(二)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
线去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 性。
(三)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 动家的本领
(四)记者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
成为“杂”家
(五)记者要有很高的党性,新闻
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
PPT制作:张家宁
图片搜集:包晨琪 朱威洁 文字整合:杨瑞 冷彩笑 邓玉婷 张芸铄 韩以
青记是中共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
宗旨:“研究新闻学术,进行自我教育,促 进中国新闻事业之发展,求取新闻事业及其 从业人员之合理保障,以致力中华民族之解 放与建设。”
青记总会1938.4.1创办了《新闻记者》月 刊,加强了对分会的联系和会员的教育。各 地分会也创办新闻业务方面的期刊。培养团 结了大批新闻人次。此外还成立过记者之家, 以新闻事业为出发,以服务为基点。
范长江的采访特色
(一)选题的重大性,强烈的时代感 。
(二)重视思想的“探索性”,浓烈而
深厚的感情。
(三)游记散文式技巧的综合运用
弹性的结构形式结构的多样化 游记视角带来更大的新闻事实:风土人情、 历史典故、诗词、谚语、地方掌故、地理知 识等,如《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 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对比、引用、点 评、用典、象征等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
(四)人物描写生动形象
《陕北之行》(肤施人物) 他有双一精神而朴质的眼睛,黑而粗的 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 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 外面。穿的灰布棉衣,士兵式的小皮带, 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 土音。——周恩来来自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
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新闻道德) 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 吃饭的事情。 “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 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 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
范长江介绍
• 范长江的新闻报道和采访业绩不仅起到了报告事实, 鼓舞民心的作用,而且他的有关论述经过一定的特殊 渠道,直达上听,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党军政状况的 改进,为全民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文革时去世
故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长江故里二十世纪社会变迁馆、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和范长江大课堂。
各级新闻媒体栽种的树林
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范长江先生
• 范长江(1909-1970),我国现代新 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 范长江18岁踏上异地求学之路,并 先后投身八一南昌起义以及抗日救 亡运动,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 区记者。 • 他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的日子( 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 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 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 新闻奖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 江韬奋奖”,2005年成为我国新闻 界最高奖项。
1909年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今属内江市东兴区田家 镇),建有范长江故居。
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走遍大半个中国,采写 了大量通讯报道(包括大量战地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 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 上图为,1937年范长江(左一)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采访时与额济 纳王图布僧巴也尔及其夫人合影。
范长江笔下的台儿庄大战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上图为,在台Biblioteka 庄战役中,范长江(右一)与关麟征军长(右二) 等人的合影。
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 进入延安的人,他的旅行通讯中还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上图为1937年3月29日,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报道后,写给范长江 的亲笔信,以示感谢。
长江故里二十世纪社会变迁馆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
范长江大课堂
谢谢!
向范长江学习 争做优秀新闻工作者
向范长江学习争做优秀新闻工作者近日得幸参观范长江纪念馆,缅怀范长江同志的不凡业绩和精神风范,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此行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范长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他为创建和发展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为了团结广大青年记者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范长江同志付出了大量心血,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他的作品是历史的产物,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忠实记录,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他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中不避风险地努力探索真理的过程。
范长江同志高尚的思想品格、丰富的新闻实践和独到的理论见解,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范长江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宝贵精神,激励当代广大新闻工作者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不断书写中国新闻事业新的辉煌篇章。
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时刻铭记,新闻工作者要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坚定政治立场,牢记社会责任。
因此,我们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工作实践。
要坚定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真考虑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着力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用积极健康的新闻作品吸引观众、打动听众、赢得读者,为我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新闻工作者要面向群众、扎根群众,反映人民呼声,满足人民需求。
作为新时期基层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伟大时代的主角,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倾听群众心声,写百姓生活、做百姓记者。
要深刻认识只有心里装着群众,笔下才有群众,不断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了解群众愿望,反映群众呼声,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生活。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节选(八)——穿越祁连山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节选(八)——穿越祁连山编者按:1935-1936年期间,民国记者范长江来到大西北,进行了历时十个月,行程6000多公里的深入考察,所著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引起了全国轰动,范长江也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新闻记者。
这些通讯后来被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半年内即重印7次,后被翻译成外文出版,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的通讯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以下节选范长江与同伴,穿越祁连山的见闻。
范长江(1909~1970),著名记者、编辑祁连山中据向导的告诉,知道亹源至大梁计程有一百二十里,而且全系无人烟之草地,如果赶不到大梁,寄足的地方都没有。
所以我们只好赶早出发,闻途中时有游牧之藏人杀人越货,故在亹源添加善于枪法且通藏情之护士(按:此护士非彼护士)一名。
穿越祁连山路径早间约四时动身,明月当空,严霜被地,寒风迫面吹来,刺脸欲裂,眉目与鼻孔四周,皆凝重霜。
记者所衣之藏服,此时亦减少其效力。
走了将近二十里,才看见我们背后太阳慢慢的上升,从者多脚冻不能支持,下马步行以取暖。
道路尽在平川川草地中,已由青海军队修成公路模样,异常平坦,平川中除有硷草外,极小的灌木亦不生长,四十里不见任何人家。
远远山边草野间,间或有隐约的牛羊群和游牧毡房出现,那就是我们视界以内唯一的朋友和伴侣。
四十里至一站口,曰黑石头,有回回店一家,污浊破烂,无法入内。
店内有奶茶可供饮用,余则一无所有。
黑石头以西,又是八十里无人烟,地仍平坦。
亹源以西,已不见野鸡,只有野兔。
从者常于马上发枪,十发九中,途中粮食,因得重大的补充。
黑石头以后之道路,紧接祁连山南麓,祁连山产金处甚多。
今晚预备过宿之大梁,亦为有名产金地。
途中有不少徒步苦力,背负粮食衣服工具等疲惫而行,土人谓之“金夫”。
我们听到“金夫”名称,很容易想象到这般苦力都是容易发财的人,而事实上则不然其说,这般金夫都是高利贷下的奴隶,并不是自主的劳动者。
他们都是农村中生活艰难的人,高利贷者才借给他们相当的“金子”,如果市价为一两金子换银元九十元,高利贷者只借出五十元,即须要苦力们将来还一两金子。
范长江
新闻经历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 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 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方面。由于他文 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 《大公报》社的注意。
《大公报》社总经理胡 政之还亲自出马,请范长 江专为《大公报》撰稿。 这年年底,经过调查研究, 范长江先后写出《佛学在 北大》、《陶希圣与“食 货”》、《顾颉刚与“禹 贡”》、《北大研究院所 藏明清档案及其整理》等 数篇通讯,在《大公报》、 《晨报》上发表。
新闻巨子——范长江
主要内容
范长江简介 个人事迹 新闻经历 主要成就 成功之道 纪念馆
个人简介 范长江,男,1909年10月 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 希天。第一位报道红军的 国统区记者。是我国杰出 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 社会活动家。
个人事迹
1927年初,报考黄埔军校未果的范长江进 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南京事件”发生后,范长江参加了事件 后的示威,并与镇压示威的反动军阀展开 斗争,成为反动军阀在四川通缉的对象, 他被迫离开重庆,来到武汉。为谋生计, 范长江加入了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 军教导团,成为一名学生兵,并随贺龙转 赴南昌。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 “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 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 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成功之道
1. 树立了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的新闻视角 2.树立了敏锐观察、及时采访、真实客观报道 的典范 3. 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 ,集战地 通讯之大成
纪念馆
2 009年是范长江的百年诞辰,政府决定以此为契 机,筹建范长江纪念馆,作为对这位新闻巨子的纪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于2006年8月19日还正式作 出了《关于同意修复范长江先生故居的复函》的批示。 范长江纪念馆总占地1800亩。工程本着“修旧如旧” 的原则对范长江故居进行修复性建设,并对周边环境进 行设计。根据范长江的工作性质,工程计划把中心地带 的造型定为喇叭形,同时在中心景观上将笔的形态进行 变形,将竹捆扎起来,形成笔筒,中心栽种竹子,象征 笔杆,再用竹廊连接。碑林和景墙,象征报纸。
范长江
人物生平
01
非凡少年
02
艰难选择
03
进入北大
04
从业新闻
06
冒险采访
05
成名之举
1
进入延安
2
加入组织
3
人民日报
4
迫害致死
5
平反昭雪
范长江 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省内江市赵家坝村(今内江市东兴区田家办事处)。
范长江自幼就随堂兄弟跟着祖父学习识字读书。他也时常仿照祖父的模样和腔调,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 着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
《中国的西北角》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从上 海出发沿长江西上,在四川做短暂停留后,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 在兰州稍事休整后,他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他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考察采访,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采写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
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同年秋天, 经过自己的努力及友人之助,他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在北大期间,范长江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以丰富自己,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 他经常苦思冥想:如何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来为现实服务?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 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 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 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1927年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 动军队的围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
范长江简介
1937年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博在延安采访,其先后见到了林彪、廖承 志、朱德等中共高级领导人。晚上,毛泽东在他工作的窑洞里会见 了范长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 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立即 回上海,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范 长江也由此成为了除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 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他回到上海后,连续在上海《大公报》上 刊登了他的《暂别了,绥远》,《宁夏进入记》,《陇东未走通》 等长篇通讯来介绍他延安之行的所见所闻。在这些通讯中,人们第 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步入新闻界: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 《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化教 育方面。 范长江与大公报: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 的名义遍游中国西北后整理出版了充满写实风格的《中国的西北角》 一书,使得大公报的发行量陡增。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 津,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他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 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通讯。1936 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以大公报记者身份亲赴西安 采访写成了事件报道《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并刊登在大公报显著位 置。该报道一经刊出,便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仅报道了西 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政策和主张,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 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 的《大公报》社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 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范长江
范长江范长江,男,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
原名:希天。
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中文名:范长江别名:希天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内江人出生日期:1909年10月16日逝世日期:1970年10月23日职业:新闻记者、编辑代表作品:《陕北之行》目录人物生平非凡少年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今属内江市东兴区田家办事处)。
范长江自幼就随堂兄弟跟着祖父学习识字读书。
他也时常仿照祖父的模样和腔调,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着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
1927年初,报考黄埔军校未果的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中法重庆分校是共产党员吴玉章创办的一所宣传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
范长江在这里逐渐接受了反帝反军阀的思想,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同学们一道在街头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讲演。
“南京事件”发生后,范长江参加了事件后的示威,并与镇压示威的反动军阀展开斗争,成为反动军阀在四川通缉的对象,他被迫离开重庆,来到武汉。
为谋生计,范长江加入了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成为一名学生兵,并随贺龙转赴南昌。
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后,范长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
艰难选择1928年秋,范长江考入中央政治学校。
该校原名中央党务学校,是国民党政府培养行政干部的大学,蒋介石兼任校长。
范长江选学了乡村行政系,打算“将来在穷乡僻野中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
在这里,范长江加入了国民党。
但是,“九一八”事变改变了范长江的梦想。
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范长江是中国新闻界的著名记者和报纸编辑,他曾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期间在中国的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工作。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和重要的意义:
1.报道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范长江的采访成果
详细报道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
他通过采访
农民、工人、官员等,展示了西北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和变化。
2.揭露贫困和不公:范长江的采访也揭露了西北地区的贫困
和不公现象,关注了农民和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权益问题。
他通过真实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关注,推动了改善农民和
工人生活条件的努力。
3.弘扬正能量:范长江的采访成果强调了西北地区的希望与
进步的一面。
他报道了一些优秀的人物和事迹,宣传了正
面的能量,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和信心,激发了社会各界积
极向上的精神。
4.促进地区交流与发展: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成果提升了西北
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发展。
他的报道激发了对西北地
区的关注和投资,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西北地
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与合作。
范长江在西北地区的采访成果展示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变迁与发展,引起了社会对西北地区的关注与关心。
他的采访为中国新
闻界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经验,同时也提醒着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社会底层、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权益。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对中国新闻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丰富新闻报道、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作者:尚儒来源:《新西部》2009年第12期2009年10月16日,是我国现代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百年诞辰纪念日。
10月27日,由范长江故居改建而成的范长江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之一,范长江留给后人的影像资料不足1分钟,留给家人的遗产也仅仅是一些书籍,但他留给中国新闻界的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走进中国西北角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镇正子村。
在这里,范长江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1927年初,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求学。
同年春天,他与同学结伴前往武汉投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学生营,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1932年,23歲的范长江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中国正处在亡国边缘,但一些事情却让年轻的范长江无法理解。
他曾在课堂上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非常失望,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抗战中去。
1933年,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写稿。
范长江在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便是《大公报》的总经理胡政之先生。
胡政之与张季鸾,吴鼎昌并称为当时《大公报》的三巨头,张季鸾为主笔,吴鼎昌负责投资,胡政之管经营。
当时,《大公报》已是国内非官方的最大媒体,在全国很有声望。
胡政之先生可以说是范长江早年的导师。
1935年,范长江自告奋勇,想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西北地区考察旅行这一计划得到胡政之的大力支持,但他并不相信这个年轻人能够完成报道,“只答应以通讯员身份采访,只付稿酬,不给薪金和差费,文责自负。
”范长江的次子范东升回忆说。
从1935年5月1日开始,范长江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旅行通讯,5月10日起在《大公报》发表。
范长江巧对对联
范长江巧对对联
作者:李舟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2020年第12期
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登锡山游览,忽然对他的随从们说:“我有个对子的上联‘閻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请大家对个下联。
”随从们无人能对,阎锡山十分得意,登报公开征求下联。
好长时间,竟无人应征,几乎成了绝对。
1945 年著名记者范长江(1909—1970 年)跟随陈毅来到安徽天长县时,突然灵机一动,对陈毅叫道:“有了,有了,阎锡山对子我对起来了!”范长江对的下联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陈毅低吟了两遍,连声称赞说:“范长江果然才子也!”。
《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之死
《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之死~~~~如若此地作别,也好他乡再见~~~~长按对应二维码可分别订阅老衲读史、秘史和读书范长江早年留影范长江,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他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于2000年被大陆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他曾是新闻界光华四射的人物,他的命运是那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杨刚、蒲熙修、邓拓、孟秋江……这是一串长名单,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都选择了自杀,世界新闻史上从来没有出现如此一幕。
他们恐怕至死也想不清,悲剧是怎样发生的。
其实,从范长江离开《大公报》那一刻起,悲剧的帷幕就已拉开,一切都不可避免。
在范长江的生命中,记者的身份和新闻事业几乎贯穿了他整个人生岁月。
在中国当代新闻史上,有许多事情与他有直接关联,如他是第一个去中国大西北采访的记者、第一个在报纸上公开称呼中国工农红军为“红军”的人、第一个只身到苏区采访的记者等。
同时,他还曾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等要职。
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已成为大陆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但是,如果要问范长江是如何去世的却没有人能够回答清楚,至今新闻界和学术界也一直认为是一个不解之谜。
专人监管从确山县城往西20公里到瓦岗乡;再从瓦岗乡向南8公里,来到一个丘陵环抱、两河相交的小村庄——芦庄,这就是当年范长江劳动改造及投井自尽的地方,也就是那个动乱的岁月“五七干校”所在地。
“五七干校”的全称是中国科学院确山五七干校。
在芦庄村的东北角,坐北朝南有四排青砖瓦房和一个南北朝向的食堂。
除最南边的一排车库,因年久失修倒塌外,其他房子仍然存在。
据史料显示,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简称《五七指示》)。
一代新闻名记者——范长江
(四)渊博的知识
《陕北甘东边境上》记述陕北庆阳一带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情形时,介绍该 地掌故说:“自二千一百余年前的秦代起,此一带即成为汉族与西北各族争战 之场,尤以宋代与西夏在环县、庆阳一带战争最多,九百余年前范仲淹、韩琦 曾在此间为赵家天下立下若干汗马功劳,故所遗宋代战迹特为普遍。”交代历 史上庆阳一带重要战略地位,目的是说明当前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 通讯中还录用了大量古典诗词:“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漠 漠平沙际碧天” , “一片孤城万初山。”“气吞沙漠千山远 , 势压番戎六月 寒”,“夜半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第一篇短文选 第一 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第二篇行纪 第一 忆西蒙 第二 百灵庙战后行 第三 沉静了的绥边
——北戴河海滨的夜话
第二 百灵庙战役之经过及其教训
第三 陕变后之绥远
第四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第五 边疆问题应有之新途径
2、著作背景:
1935年到1936年,虽然“七七事变”尚未爆发,日军在华北早已蠢蠢欲动,同 时对我国西部地区时有挑衅之举,对内蒙古更是觊觎已久。正是在这个时段, 《大公报》派完成西部之行不久的范长江,到察哈尔绥化地区(今内蒙古及周 边地区)采访。在绥化,范长江记录了“百灵庙战役”的情况;又从阿拉善旗 进入额济纳旗侦知日军将对此地区有所动作,穿越千里瀚海,发布了消息;在 西安事变之后,他采访了我党代表周恩来等,并到延安进行专访。其间,范长 江写出《忆西蒙》、《百灵庙战后行》、《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著名 通讯报道,这些报道被结集成为《塞上行》一书。
(二)新闻与大众——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
范长江与《大公报》
范长江与《大公报》范长江,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无产阶级新闻战线上的杰出战士。
从1935年5月到1938年10月,范长江在《大公报》社工作达 3 年之久, 发表文章共150 篇左右。
那么,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胡霖唯才是举, 长江进入报馆范长江是怎样进入报馆的呢?从1933 年下半年开始, 还在北大哲学系读书的范长江就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大公报》、《益世报》投稿, 内容以文化教育为主。
1934 年, 中国地质学会在北平开年会, 许多专业记者只对会议作简单报道, 而作为业余通讯员的范长江却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学术讨论会的情况, 受到《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胡霖,字政之)的赏识。
胡政之唯才是举,1934 年下半年,他让《大公报》社驻北平办事处的杨士焯找到范长江,要长江专门为《大公报》写稿,不再向其它报纸投稿,每月由报社付给他15 元固定稿费, 而不再按稿计酬。
随后, 胡政之还到北平约长江谈话, 内容还是杨士焯说的那些,其目的是要观察长江一番。
事后,他对杨士焯说:“此人才华很高……”。
由于稿费能解决长江当时的生活困难, 他同意了这个条件。
从此, 新闻记者成了长江的固定职业, 他正式登上了新闻舞台。
胡政之对范长江所说的关于“诚”的话, 是在1935年4月末。
那时《大公报》已同意了长江的西部考察计划, 长江随同四川工商团一同前往天津,然后南下。
在天津,长江前去大公报馆拜访胡霖,向他表示感谢, 也向他请教。
胡将自己曾在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举办新闻讨论周期间书面发言的主要内容, 向长江说了一遍。
一句话, 就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个“诚”字。
后来的新闻实践教育了范长江, 他懂得了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正确的政治认识”, 他说: “没有正确的政治认识,等于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
新闻工作变化最大, 等于交通工具中的飞机, 如果没有了定向乱飞一阵,非闯祸不可!” 1935 年5月,范长江进入报馆。
长江成名、成熟, 《大公报》影响扩大长江在《大公报》工作时期,既是他的成名期, 也是他的思想发生质的飞跃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范长江,男,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
原名:希天。
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他生前写过大量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献。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人生经历
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
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期10个月的考察采访。
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引起轰动。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
后发表通讯《陕北之行》等,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
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
1949-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1970年10月23日卒于河南确山
范长江性格特点
范长江开朗热情,善交朋友。
他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什么人都要交,朋友越多,新闻来源越多,越能写出有分量的报道。
从他的代表作《中国西北角》可以看出,长江的朋友无所不有:从政府的部长,军队的司令,以至土司、活佛、喇嘛、纤夫、水手等。
他去采访时,还尽量帮助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经常同被采访对象保持联系。
正是这种广交朋友的气概,使他采访路子广,新闻触角多,同时代的记者几乎无人能比。
范长江个人事迹
范长江参加过南昌起义,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区记者。
抗战中他是活跃在各战区的战地记者,周恩来同志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
”解放战争中,他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亲眼看到毛主席指挥三四万人,打败胡宗南二十余万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当时他任新华总社总编辑,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
时任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的李庄同志回忆说:“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同志召集我和长江等人开会。
他说市委刚刚进城,事情很多,人手不够,设想《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对开两版,以后再出四版,征求我们的意见。
我和长江都认为,国民党的《华北日报》还出对开四版,我们是胜利者,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四版,而且两版容量太少,内容很多不好安排。
长江还说,他愿立出四版的军令状:保证报纸不出大错误,保证每天只睡4小时,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
”
长江带领的这支队伍很年轻,但他很快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他培养年轻记者编辑不遗余力,指点他们的作品时,在政治思想、方针政策上严格斟酌,文理逻辑上认真推敲,连字都要写得工工整整。
他要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1950年1月,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
这时报社闹稿
荒,当时正好放映前苏联影片《大转变》,是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
长江抓住这个时机,提出报社工作也要来个大转变,把能派出去的人都派出采访,抓稿子。
他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决胜于社门之外”。
不少人对这个决策半信半疑,但长江坚持不动摇。
几个月后,稿子源源而来,报社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范长江《人民日报》记者的回忆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回忆说:“1950年初,范长江来到《人民日报》任社长。
他不定期地举办‘飞行集会’,常突然地召集编辑部全体人员会议,随时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批评或表扬某个工作人员,或者让大家对当天的报纸提意见,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当场回答。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向某某编辑或记者提出一些问题,常常让某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十分窘迫。
弄得大家心情十分紧张,不知道今天是不是会被长江同志点中。
其实,这是社长对编辑、记者的一种当场考试,是一种严格的职业训练。
长江同志提的问题并不刁钻古怪,本来是记者、编辑应该知道的,不过这种方式毕竟太特别、太尖锐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但他从来也没有批评过我们这些新同志,他只要求我们能很好地完成报道任务。
范长江对一些工作疲沓的老同志颇不客气,批评他们凭老资格吃饭,工作上不力求上进。
有些人对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很不习惯,对他的尖锐批评也很不满意。
也许这是长江的缺点,但也恰恰是他的性格。
”
范长江还谆谆告诫大家,要清醒地认识人民日报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报社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兢兢业业,不能“大致差不多”就算了。
韬奋办报刊多么周到精细,一点不含糊,数十年如一日。
不要以为“我过去在老解放区就是这样做的,那时还受到过表扬呢!”要知道,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自己所处的地位不同了,从前可以的,现在就不行。
他还说,靠中央党报的牌子、地位吓唬人是不行的,要自己真有领导舆论的本领才行。
范长江五十年前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未过时,并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他指出“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
报纸的灵魂。
”“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
”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
”
范长江认为,记者要有健全的人格。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他说:“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
”他还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作这写施行通信,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
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
1936年8月,他将这次施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
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范长江新闻记者的榜样
范长江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经川西、陇东、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内蒙古……他走遍大半个中国,经历了长达2000余公里的跋涉。
这段劳途不亚于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但如此,他还采写了大量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他不顾个人安危直奔事变中心,对周恩来进行采访。
抗日战争爆发后,范长江又“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战地采访,写下了大量战地通讯报道。
周恩来在给他的信中说:“听到你报道的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
”每想到此就不免令人心潮澎湃!
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
1935年,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他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连续发表了反映当地人民备受煎熬压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国人的关注。
范长江也因此一举成名。
后来他又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奋斗几十年,一直到1970年逝世。
他曾经担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他还是中国记协的前身--1937年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范长江是中国新闻界著名的杰出的代表,用他的名字设立我国中青年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开拓新闻事业的未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本奖从1991年起每三年举办一次,但自2000年起本奖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