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和波动 4
大学物理——第4章-振动和波
合成初相 与计时起始时刻有关.
v A 2
ω
v A
2
O
x2
1
v A 1
x1
xx
分振动初相差2 1与计时起始时刻无关,但它对合成振幅 是相长还是相消合成起决定作用.
20
讨 论
2 A = A2 + A2 + 2A A2 cos(2 1) 1 1
F = kx
3
l0
k
m
A
F = kx = ma
k 令ω = m
2
A x = Acos(ωt +)
o
x
积分常数,根据初始条件确定
a = ω2 x
dx = ω2 x dt 2
2
dx υ = = Aω sin( ωt +) dt
dx 2 a = 2 = Aω cos(ωt +) dt
4
2
x = Acos(ωt +)
15
π
例 4-3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振子 A 和 B,并排的放在光滑 的水平面上,测得它们的周期都是 2s ,现将两个物体从平衡 位置向右拉开 5cm,然后先释放 A 振子,经过 0.5s 后,再释 放 B 振子,如图所示,如以 B 释放的瞬时作为时间的起点, (1)分别写出两个物体的振动方程; (2)它们的相位差是多少?分别画出它们的 x—t 图.
5cm
O
x
16
解: (1)振动方程←初始条件
x0 = 0.05m, υ0 = 0 , T = 2s
2π ω= = π rad/s T
2 υ0 2 A = x0 + 2 = 0.05m ω υ0 对B振子: tan B = = 0 B = 0 x0ω
物理波动与振动公式整理
物理波动与振动公式整理在物理学中,波动和振动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可以描述很多自然界中的现象,如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以及弹簧的震动等。
本文将对物理波动和振动的相关公式进行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
一、振动公式1.简谐振动公式对于简谐振动,振动系统的运动可以用简单的正弦函数来描述。
其中,振幅A表示振动的幅度,角频率ω表示振动的快慢,初始相位φ表示振动的初始状态。
振动方程:x = A*sin(ωt + φ)2.振动周期公式振动周期T表示振动完成一个完整的往复运动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秒。
振动周期公式:T = 1/ƒ其中,ƒ表示振动的频率,单位为赫兹(Hz)。
3.振动频率与角频率关系振动频率ƒ和角频率ω互相转换的关系如下:振动频率与角频率关系:ω = 2πƒ二、波动公式1.波速公式波速v表示波动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单位为米/秒。
波速公式:v = λƒ其中,λ表示波长,单位为米。
2.波长公式波长λ是波动中相邻两个相位相同点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
波长公式:λ = v/ƒ3.周期与频率关系波的周期T和频率ƒ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周期与频率关系:T = 1/ƒ4.波数与波长关系波数k和波长λ之间存在以下关系:波数与波长关系:k = 2π/λ三、衍射和干涉公式1.衍射公式衍射是波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孔径时发生弯曲和扩散的现象。
衍射现象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衍射公式:sinθ = nλ/d其中,θ表示衍射角,n为衍射级次,λ为波长,d表示障碍物或孔径的尺寸。
2.干涉公式干涉是波动传播过程中两个或多个波相遇形成叠加的现象。
干涉现象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干涉公式:d*sinθ = nλ其中,d表示两个光源(波源)之间的距离,θ为干涉角,n为干涉级次,λ表示波长。
综上所述,物理波动与振动的公式整理为上述内容。
这些公式是物理学中描述波动和振动现象的重要工具,对于研究和应用波动与振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这些公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波动与振动相关的问题。
震动和波动周期性运动和波的传播
震动和波动周期性运动和波的传播震动和波动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和现象。
它们在自然界和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震动和波动的特性以及它们的周期性运动和传播。
一、震动的特性震动是指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周期性地来回振动。
它可以是机械波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如声音和光。
1. 震动的周期震动的周期是指物体完成一次完整振动所需要的时间。
通常用符号T来表示。
周期的单位是秒。
2. 震动的频率震动的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振动次数。
它的倒数即为周期。
频率用符号f来表示,单位是赫兹(Hz)。
3. 震动的幅度震动的幅度是指物体振动时达到的最大偏离位置。
它是描述振动强度和能量的重要指标。
二、波动的特性波动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
波可以是机械波、电磁波、声波等。
1. 波长波长是指在一个完整的周期中,波从一个点传播到相邻点所需要的距离。
波长通常用符号λ表示,单位是米(m)。
2. 波速波速是指波传播的速度。
它可以通过波长和波的周期计算得出。
波速通常用符号v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3. 波的传播方向波动的传播方向是波的传播路径所指的方向。
它可以是沿着直线的传播,也可以是以圆形或球形扩散。
三、周期性运动周期性运动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按照固定的规律重复出现的运动。
震动和波动都属于周期性运动。
1.简谐振动简谐振动是指物体在弹簧等恢复力作用下进行的周期性振动。
它具有以下特点:振动频率为恢复力常数和物体质量的函数;振动周期与振幅无关;振动轨迹为正弦曲线。
2. 波的周期性波的周期性是指波沿传播方向重复出现的规律性。
波可以是机械波,如水波、声波等,也可以是非机械波,如电磁波等。
波的周期性表现为波的形状、频率和幅度的重复性。
四、波的传播波的传播是指波从一个地点传递到另一个地点的过程。
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
1. 机械波的传播机械波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在机械波传播中,介质的振动会传递能量,并通过相邻分子或粒子的相互作用传播到其他地区。
波动方程和振动方程的区别
波动方程和振动方程的区别
振动方程与波动方程的区别如下:
一、描述内容不同
振动方程描述的是一个质点在任意时刻偏离平衡位置
的位移。
波动方程描述的是任意一个质点在任意时刻偏离平衡
位置的位移。
二、y的含义不同
振动方程y 是时间t 的函数,y=f(t)。
波动方程y 是时间t 和位置x 的函数y=f(t, x)。
三、变量不同
振动方程的变量是t,波动方程的变量是x,t 。
扩展资料
波动方程的求解方式:
波动方程的求解方法完全是求解振动方程的方法,首先确定一个参考点,一般选择坐标原点,根据初始条件写出它的振动方程,然后在右侧任选一点,坐标为x。
这一点的振动方程和原点的振动方程对比,振幅一样,角频率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初相位,而相位差可以根据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即相位差等于距离除以波长再乘以2PI(圆周率),同时,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相位越来越小。
机械振动简谐振动和波动
机械振动简谐振动和波动机械振动:简谐振动和波动机械振动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某个方向上的周期性运动。
简谐振动是机械振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物体在恢复力作用下,其加速度与其位移成正比且方向相反。
简谐振动的数学描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x(t) = A * sin(ωt + φ)其中,x(t)是物体在时间t时刻的位移,A是振幅,ω是角频率,φ是初相位。
简谐振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周期性:简谐振动的运动是周期性的,即物体在一个周期内重复相同的位移和速度变化。
2. 等幅振动:简谐振动的振幅保持不变,即振幅A是一个常量。
3. 谐波运动:简谐振动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变化呈正弦函数关系。
4. 对称性: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关于平衡位置对称。
除了简谐振动,机械振动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振动,如阻尼振动和强迫振动。
阻尼振动是在有阻力存在的情况下的振动,外力会通过摩擦或空气阻力对物体的振动进行阻尼。
强迫振动是外力对振动系统施加周期性扰动,使系统执行非自由振动。
与简谐振动相比,波动是一种沿介质传播的幅度和能量传递的周期性变化。
波动可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种形式。
机械波是指通过一种介质的振动传播的波动,如水波、声波等。
电磁波是指由电场和磁场相互垂直且相互作用的波动,如光波、电磁辐射等。
波动具有以下特点:1. 传播性:波动是通过媒介或空间传播的,能够传递能量和动量。
2. 反射和折射:波动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3. 干涉和衍射:当两个或多个波动相遇时,会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形成新的波动模式。
4. 周期性:波动是周期性的,其振幅和频率可以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
机械振动和波动在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广泛应用于工程、医学、地球科学等领域。
对机械振动和波动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同时也对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振动与波动振动
y
y
x2
x1
x3
x
1
2 3
x
例3、 图(a)、(b)分别表示t=0s和t=2s时的 某一平面简谐波的波形图。 试写出此平面简谐波波方程。
y/m
y/m
2
2
O
x/m
12
O1
2
x/m
2
2
(a)
(b)
五、波的能量和能流
波不仅是振动状态的传播,而且也是伴随着振动能量的传播。
(1)波长与周期;(2)波源的振动方程;
(3)波方程; (4)离波源0.1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5)离波源0.2m和0.3m两点处质点振动的
相位差; (6)在波源振动0.0021s 时的波形方程。
波的干涉
波传播的独立性
?
两不同形状的正(向上)脉冲
两脉冲一正一负, 且位置重合时互为镜象
结论:
(1)波的传播不是介质质元的传播, 是振动状态的传播,是相位的传播
(2) “上游”的质元依次带动“下游”的质元振动。 (3) 某时刻某质元的振动状态将在较晚时刻于“下游”
某处出现---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 (4) 同相点----质元的振动状态相同。
3、波长、周期、波速、频率
三、平面简谐波的波方程
v
这就是右行波的波方程。
y
v
0
P
x
x
左行波的波方程为 y( x ,t ) Acos( t x )
v
y( x ,t ) Acos( t x )
v
y
四、波方程的物理意义
0
1. x x1 (常数)
声音的振动与波动解析声音的振动特性与波动规律
声音的振动与波动解析声音的振动特性与波动规律声音是一种能够被人类听到的物理现象,它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振动特性与波动规律是我们理解声音本质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声音的振动与波动进行深入解析。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形成一系列的气体压缩和稀薄的变化,这种变化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终到达人的耳朵使得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传递的,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空气传播。
当声源振动时,空气中的分子受到振动的影响,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声波的传播。
声波是一种纵波,其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相同,即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分子的振动方向也与波的振动方向一致。
二、声音的振动特性声音的振动特性通常包括频率、振幅和波长三个方面。
1. 频率频率是指声音波的振动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振动次数越多,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越低,振动次数越少,声音就越低音调。
人类可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约为20Hz到20kHz。
2. 振幅振幅是指声音波的振动幅度,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强度。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振幅越小,声音越微弱。
振幅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
3. 波长波长是指声波的一个完整周期所对应的长度。
波长与频率成反比,频率越高,波长越短;频率越低,波长越长。
三、声音的波动规律声音的波动遵循一些基本规律,包括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
1. 反射当声波遇到边界或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声波的入射方向与反射方向相对称。
这一规律使得声波能够绕过障碍物传播,并且产生回声现象。
2. 折射当声波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密度和声速不同,声波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使声波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于声音经过空气层的传播。
3. 干涉当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时,会产生干涉现象。
根据干涉原理,当两个波峰或两个波谷相遇时,它们会相互增强,产生增强干涉;当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相遇时,它们会相互抵消,产生减弱干涉。
简述振动和波动
简述振动和波动
振动是一个质点的来回往复运动.
波动是有联系作用的大量质点的运动,一个质点的运动可以通过与相邻质点的作用把它的运动传播出去,这种运动在大量质点中传播.
联系:振动是波动的原因,波动是振动的结果;有波动必然有振动,有振动不一定有波动。
区别:发现历史不同;原理不同;应用不同。
振动是指一个孤立的系统(也可是介质中的一个质元)在某固定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波动是振动在连续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此时介质中所有质元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
波动:无线电波、光波、X射线等。
振动:振动原理广泛应用于音乐、建筑、医疗、制造、建材、探测、军事等行业,有许多细小的分支,对任何分支的深入研究都能够促进科学的向前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振动与波动的实验教案
振动与波动的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与波动的基本概念,掌握简谐振动和波动的特点,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验证相关的物理原理。
实验器材:1. 弹簧振子:弹簧、质量块、固定支架、标尺、计时器等。
2. 水波装置:水槽、振荡器、液面单色和波源等。
实验原理:1. 弹簧振子实验:当弹簧在垂直方向上遵循胡克定律时,可以简化为简谐振动系统。
振子在平衡位置附近发生的微小振动即为简谐振动。
2. 水波实验:振动源通过水面的波的传播,构成波动。
波动可分为横波和纵波。
实验步骤:1. 弹簧振子实验:a. 将弹簧固定在支架上,并将质量块悬挂在弹簧下方。
b. 将质量块向下拉开一定距离,释放后观察振子的振动情况。
c. 使用计时器记录振子完整振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振动周期、频率和角频率。
2. 水波实验:a. 在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平静后放置液面单色。
b. 将振荡器放入水槽中,并打开振荡器使其产生波动。
c. 观察波的传播情况,注意观察波的波长、振幅等特征。
d. 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波的波长和振幅,并根据相关公式计算波速。
实验注意事项:1. 弹簧振子实验:a. 振子的振幅应该较小,避免弹簧过度伸缩,影响振动的准确性。
b. 在记录振动时间时,要保证计时器的准确性,尽量减小误差。
c. 实验中要保持其他因素的恒定,避免外部因素对振子振动的影响。
2. 水波实验:a. 按照实验要求调整振荡器的频率,以保证波动的稳定和连续性。
b. 在测量波长时,要注意测量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c. 实验中要避免产生过多的阻尼,确保波动的传播得到清晰的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1. 弹簧振子实验:a. 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振动周期、频率和角频率,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b. 探究振子质量、弹簧劲度系数等对振子振动特性的影响。
2. 水波实验:a. 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波的波长和振幅,进一步计算波速。
b. 探究波源频率、水深、水温等因素对波动特性的影响。
高中物理的振动与波动教案
高中物理的振动与波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振动和波动的概念,掌握相关词汇和定义。
2. 掌握振动和波动的特点和分类。
3. 理解振动和波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训练学生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振动和波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振动和波动的分类及日常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实验器材、振动和波测量仪器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振动和波动概念(10分钟)1.1师生互动,讨论振动和波动的概念及特点。
1.2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振动和波动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二、振动的特点与分类(20分钟)2.1讲解振动的定义、特点及种类。
2.2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种类的振动现象,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振动。
三、波动的特点与分类(20分钟)3.1讲解波动的定义、特点及种类。
3.2展示各种类型的波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波动的本质及分类。
四、振动和波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4.1探讨振动和波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如声波、光波的传播与应用等。
4.2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体会振动和波动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实验操作与总结(15分钟)5.1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5.2总结振动和波动的知识点,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
六、课堂讨论与提升(10分钟)6.1师生讨论振动和波动相关问题,梳理知识点,解决学生疑问。
6.2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对振动和波动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反馈意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
2. 师生共同总结学生在振动和波动方面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布置作业:1. 作业:根据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振动和波动的简单作文。
2. 预习: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做好相关概念的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振动和波动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专题九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共4种图像类型)
专题九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知识点一、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1.两种图象的比较图象类型振动图象波的图象研究对象一振动质点沿波传播方向上所有质点研究内容一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某时刻所有质点的空间分布规律图象物理意义表示某质点各个时刻的位移表示某时刻各质点的位移图象信息(1)质点振动周期(2)质点振幅(3)各时刻质点位移(4)各时刻速度、加速度方向(1)波长、振幅(2)任意一质点在该时刻的位移(3)任意一质点在该时刻的加速度方向(4)传播方向、振动方向的互判2.“一分、一看、二找”巧解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综合类问题(1)分清振动图象与波的图象.只要看清横坐标即可,横坐标为x则为波的图象,横坐标为t则为振动图象.(2)看清横、纵坐标的单位,尤其要注意单位前的数量级.(3)找准波的图象对应的时刻.(4)找准振动图象对应的质点.类型1 振动图像和波形图,读图知波长和周期,进行定性判定和定量计算(多选)1.(2024•富平县一模)沿x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动图像如图甲所示,平衡位置在x=4m处的质点Q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B.该波的波长为10mC.该波的周期为1.6sD.该波的传播速度为12m/sE.t=415s时刻,x=0处的质点回到平衡位置【解答】解:A、根据质点Q的振动图像可知,t=0时刻质点Q沿y轴正方向振动,则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故A正确;BCD、该波的波长λ=12m,周期T=1.6s,由v=λT可得该波的传播速度v=7.5m/s,故BD错误,C正确;E、波动图像的方程为y=Asin(2πλx+φ),当x=4时,y=0,代入解得φ=π3,则波动方程为y=20sin(π6x+π3)(cm),t=0时刻,x=0处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为10√3cm,振动方程为y=20sin(5π4t+2π3)(cm),t=415s时刻回到平衡位置,故E正确.故选:ACE。
振动和波动习题
3 Hz 2
18. 有一谐振子沿 x 轴运动, 平衡位置在 x = 0 处, 周期为 T, 振幅为 A, t = 0 时刻振子 过x = [
A 处向 x 轴正方向运动, 2 1 ] (A) x = A cos( ω t ) 2 2ω t − (C) x = − A sin( T
则其运动方程可表示为
π ) 3
[
32. 拍现象是由怎样的两个简谐振动合成的? ] (A) 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 (B) 同方向、频率很大但相差甚小的两个简谐振动 (C) 振动方向互相垂直、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 (D) 振动方向互相垂直、频率成整数倍的两个简谐振动合成
33. 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等振幅的谐振动合成, 如果其合成振动的振幅仍不变, 则此 二分振动的相位差为 [ ] (A)
[
35. 下面的结论哪一个可以成立? ] (A) 一个简谐振动不可以看成是两个同频率相互垂直谐振动的合振动 (B) 一个简谐振动只可以看成是两个同频率同方向谐振动的合振动 (C) 一个简谐振动可以是两个同频率相互垂直谐振动的合振动 (D) 一个简谐振动只可以是两个以上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振动 36. 一 质 点 同 时 参 与 两 个 相 互 垂 直 的简 谐 振 动 , 如 果 两 振 动 的振 动 方 程 分 别 为
4
[
] (A) kA
2
(B)
1 2 kA 2
(C)
1 2 kA 4
(D) 0
31. 如果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振动方程分别为 x1 = 1.73 cos(3t +
3 π) cm 和 4
x 2 = cos(3t +
[
1 π) cm, 则它们的合振动方程为 4 3 1 (B) x = 0.73 cos(3t + π) cm ] (A) x = 0.73 cos(3t + π) cm 4 4 7 5 (C) x = 2 cos(3t + π) cm (D) x = 2 cos(3t + π) cm 12 12
大学物理波动理论及习题
波速: 波速
大学物理学 振动和波动
例题2: 一平面简谐波在介质中以速度u=20m/s,沿Ox轴的 例题 一平面简谐波在介质中以速度 沿 轴的 负向传播. 已知A点的振动方程为 点的振动方程为y=3cos4πt, 则(1)A点为坐 负向传播 已知 点的振动方程为 π 点为坐 标原点求波动方程; 以距A点 处的 处的B为坐标原点求波 标原点求波动方程 (2)以距 点5m处的 为坐标原点求波 以距 动表达式. 动表达式 y’ y 解: u x
x y(x) = Acosωt0 + u
大学物理学 振动和波动
3. 波形图分析 波形图分析: 图中x 两质点的相位差: ① 图中 1和x2两质点的相位差
y
A O x1
u λ
x2
x1 y1 = Acosωt + ( ω ) u x2 y2 = Acosωt + ( ω ) u x1 x2 2 = ω 1 = ω u u x 2π = 2 1 = ω = x u λ
大学物理学 振动和波动
1 dEk = dm v2 2
y x Q v = = Aωsin ω (t ) t u
1 x 2 2 2 质元的振动动能: 质元的振动动能 dEk = (ρ dV ) A ω sin ω (t ) 2 u
质元的弹性势能: 质元的弹性势能
1 x 2 2 2 dEp = (ρ dV ) A ω sin ω (t ) 2 u
大学物理学 振动和波动
§4-5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振动和波动 振动: 于平衡位置, 无随波逐流. 振动: 于平衡位置 无随波逐流 波动: 振动的传播过程. 波动: 振动的传播过程
波动的种类 电磁波: 电磁波 交变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过程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波动与振动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波动与振动分析波动与振动是大学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物理实验的手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波动与振动的特性和规律,从而提升对物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对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波动与振动进行分析。
一、实验背景和目的波动与振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通过进行波动与振动的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特性和规律,为理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探索波动与振动的相关原理,深入了解其性质和特征。
二、实验器材和步骤1. 实验器材:- 弹簧:用于研究弹性振动的特性,可以选择不同大小和材质的弹簧。
- 振动装置:用于产生振动,例如弹簧振子、简谐振子等。
- 高频发生器:产生高频信号,用于产生波动。
- 波动绳:用于研究波动传播的特性。
- 频率计:用于测量振动或波动的频率。
- 振动传感器:用于测量或检测振动的特征参数。
- 示波器:用于显示振动或波动的图像。
- 实验台和支架:用于固定实验器材。
2. 实验步骤:a. 振动实验: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振动装置。
2) 将振动装置固定在实验台上。
3) 通过高频发生器产生振动信号,并调节频率。
4) 使用振动传感器测量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5) 使用示波器观察振动的图像,并记录关键数据和观察现象。
b. 波动实验:1) 将波动绳固定在实验台上,并保持一定的张力。
2) 通过高频发生器产生波动信号,并调节频率。
3) 使用示波器观察波动的传播和幅度变化。
4) 使用频率计测量波动的频率。
5) 记录关键数据和观察现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振动实验:- 通过调节高频发生器的频率,可以观察到振动信号的频率变化,并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振动的图像。
- 随着频率的增加,振动的幅度可能发生变化。
- 使用振动传感器进行测量,可以得到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2. 波动实验:- 通过高频发生器产生波动信号,并使用波动绳进行传播实验。
- 使用示波器观察波动的传播和幅度变化。
大学物理振动和波动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振动和波动 知识点总结1.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1)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 cos()x A t ϖϕ=+(2)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F kx =-r r 或 2220d x x d tϖ+= (3)能量特征: 222111222k p E E E mv kx KA =+=+=, k p E E = (4)旋转矢量表示: 做逆时针匀速转动的旋转矢量A r 在x 轴上的投影点的运动可用来表示简谐振动。
旋转矢量的长度A r 等于振动的振幅,旋转矢量的角速度等于谐振动的角频率,旋转矢量在0t =时刻与坐标轴x 的夹角为谐振动的初相。
2.描述简谐振动的三个基本量(1)简谐振动的相位:t ωϕ+,它决定了t 时刻简谐振动的状态;其中:00arctan(/)v x ϕω=-(2)简谐振动的振幅:A ,它取决于振动的能量。
其中:A =(3)简谐振动的角频率:ω,它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
3.简谐振动的合成(1)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合振动的振幅:A =合振幅最大: 212,0,1,2....k k ϕϕπ-==;合振幅最小:21(21),0,1,2....k k ϕϕπ-=+=(2)不同频率同方向简谐振动的合成:当两个分振动的频率都很大,而两个频率差很小时,产生拍现象,拍频为21ννν∆=-;合振动不再是谐振动,其振动方程为21210(2cos 2)cos 222x A t t ννννππ-+=(3)相互垂直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若两个分振动的频率相同,则合成运动的轨迹一般为椭圆;若两个分振动的频率为简单的整数比,则合成运动的轨迹为李萨如图形。
(4)与振动的合成相对应,有振动的分解。
4.阻尼振动与受迫振动、共振:阻尼振动: 220220d x dx x dt dt βϖ++=;受迫振动 220022cos d x dx x f t dt dtβϖϖ++= 共振: 当驱动力的频率为某一特定值时,受迫振动的振幅将达到极大值.5.波的描述(1)机械波产生条件:波源和弹性介质(2)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波长λ、周期T (或频率ν)和波速u ,三者之间关系为:uT λ= u λν=(3)平面简谐波的数学描述:(,)cos[()]xy x t A t uωϕ=±+; 2(,)cos()x y x t A t πωϕλ=±+;(,)cos 2()t x y x t A T πϕλ=±+ 其中,x 前面的±号由波的传播方向决定,波沿x 轴的正(负)向传播,取负(正)号。
振动波动知识点总结
振动波动知识点总结振动波动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涉及到物体在空间中振动和波动的运动规律。
振动波动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从振动和波动的基本概念、波动类型、传播特性、波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介绍。
1. 振动的基本概念振动是物体在围绕平衡位置发生周期性的往复运动。
振动的特征包括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等。
振幅是振动的最大位移,周期是振动完成一个往复运动所需的时间,频率是单位时间内振动的循环次数,相位是指振动的相对起点。
振动是物体表现出来的一种运动形式,包括机械振动、电磁振动等。
2. 振动的类型根据振动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振动分为机械振动、电磁振动和弹性体振动等。
机械振动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产生的振动,有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之分。
电磁振动是指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振动,包括交流电路振动和电磁波振动。
弹性体振动是由弹性体弹性形变引起的振动,包括弹簧振子、摆动等。
3. 波动的基本概念波动是能量在空间中传播的形式,包括机械波动和非机械波动。
机械波动是由介质的振动引起的能量传播,如水波、声波和地震波等;非机械波动是指在真空中能量传播,包括电磁波和引力波等。
波动波峰是波浪的最高点,波谷是波浪的最低点,波长是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波速是波动传播的速度。
4. 波动的传播特性波动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当波动遇到边界时,会发生反射现象,波动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当波动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波动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发生改变;当波动受到干涉现象时,会出现波峰和波谷的叠加现象,波动的幅度会发生改变;当波动受到衍射现象时,波动会向波源周围扩散。
5. 波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波动在物理学、工程技术、地质学、天文学和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音响和通讯领域,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声音的放大和信号的传输;在地震学领域,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被用于地下构造的勘测;在医学领域,超声波的传播特性被用于医学成像和治疗。
振动与波
§4- 简谐波
三、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波速 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 1.波长 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 1.波长 λ :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相位差 的振动质点之间的距离。 为 2 π 的振动质点之间的距离。 反映波在空间的周期性 2.周期 波传过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2.周期 T:波传过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等于质点振动周期。 等于质点振动周期。
角波数 k =
2π
质点的振动速度,加速度 质点的振动速度,
∂y x v= = −ωA sin[ω (t − ) + ϕ ] ∂2t u ∂ y x 2 a = 2 = −ω A cos[ω (t − ) + ϕ ] ∂t u
λ
§4-4 简谐波
4.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4.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x t x y = A cos[ω (t − ) + ϕ ] = A cos[2 π( − ) + ϕ ] u T λ 固定时, 波动表式表示该点的简谐运动方程, 当 x 固定时, 波动表式表示该点的简谐运动方程, 并给出该点与原点O 振动的相位差. 并给出该点与原点O 振动的相位差.
y /cm
M1
0.5 0.4 0.2 0 − 0.2
M1'
M2
M2 '
a
10 20
b
30 40 50 60 70
− 0.4 − 0.5
x /cm t=3T/4 =3T
§4-4 简谐波
振动动能 + 形变势能= 波的能量 形变势能= 六.波的能量 设波沿x 方向传播, 设波沿 方向传播,取线元 以绳索上传播的横波为例: 以绳索上传播的横波为例: 线元的动能 y 1 1 ∂y 2 2 Wk = ∆mv = ∆m( ) 2 2 ∂t T2 线元的势能(原长为势能零点) 线元的势能(原长为势能零点) ( 1 ∂y 2) O Wp = F ∆x 2 ∂x
理论力学中的波动与振动分析
理论力学中的波动与振动分析波动与振动是理论力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涉及到许多实际应用和科学理论。
本文将从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两个方面,对波动与振动进行深入分析。
一、经典力学中的波动与振动在经典力学中,波动可以用以下形式的波动方程来描述:ψ(x, t) = A * sin(kx - ωt + φ)其中,ψ是波函数,A代表振幅,k是波数,x表示位置变量,ω代表角频率,t为时间变量,φ为相位角。
振动是波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振动发生在一维系统中时,可以用简谐振动方程来描述:x(t) = A * cos(ωt + φ)其中,x为位移,A为最大位移量,ω为角频率,t为时间,φ为初相位角。
二、量子力学中的波动与振动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波动性由波函数来描述,而波函数的演化满足薛定谔方程:i * ℏ * ∂ψ/∂t = -Ĥψ其中,Ĥ为哈密顿算符,ℏ为普朗克常数除以2π。
量子力学中的波动性表现为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即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粒子的波函数通过薛定谔方程得到后,可以用波包的形式表示。
波包是一个由多个简谐波组合而成的波动形式,可以用高斯波包表达。
对于振动来说,在量子力学中,可以用谐振子模型进行描述。
谐振子模型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它是简谐振动的量子版本。
谐振子的哈密顿算符表达式为:Ĥ = (ℏω/2) * (a^†a + aa^†)其中,a和a^†分别是谐振子的湮灭算符和产生算符,ℏ是普朗克常数除以2π,ω为角频率。
谐振子的能级由能量本征值给出。
三、波动与振动的应用波动和振动在物理学、工程学和其他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声学:声音是通过空气中的波动传播的,声学研究了声音的起源、传播和感知。
声波的频率和振幅可以影响我们对声音的感知。
2.光学:光是一种电磁波,光学研究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波动光学理论可以解释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
3.无线通信:通过调制载波的振幅和频率,可以实现无线信号的传输。
4倍频振动速度大的原因 -回复
4倍频振动速度大的原因-回复标题:为什么4倍频振动速度更快?导言:在振动和波动的领域中,频率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表示单位时间内振动或波动的次数。
而频率的倍数也会对振动速度产生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为何4倍频振动速度更快,并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文章将逐步回答这个问题,包括介绍振动频率的概念、频率倍数的作用、4倍频振动速度较快的原因以及应用实例等。
一、频率和振动速度的关系振动的速度与频率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频率越高,产生振动的速度也越快。
振动速度是振动对象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振动周期次数。
二、频率倍数的作用振动和波动中的频率倍数是指在某个固定频率基础上的倍数关系。
频率的倍数会影响到振动的速度和能量传递。
不同频率倍数的振动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应用,其中4倍频振动速度更快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三、4倍频振动速度较快的原因1. 波长变短频率倍数增加时,波长会相应变短。
波长的变短意味着振动的粒子经过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更短,因此振动速度更快。
2. 能量集中4倍频振动在能量传递过程中会对振动对象施加更大的作用力,使得振动的速度更快。
频率的提高会导致振动对象粒子振幅增大,从而使振动的能量较为集中。
3. 干扰消除当振动频率为4倍频时,相邻振动相位差达到180度。
这种相位差会产生干涉或干扰,使得波能相互抵消,从而减少振动的速度。
然而,4倍频的干涉较小,抵消程度较低,因此振动速度相对较快。
4. 共振效应振动频率的倍数与振动的固有频率之间存在关系。
当振动频率与振动对象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会发生共振现象。
4倍频振动与振动对象的固有频率的关系可能比其他倍频更接近共振状态,从而使振动速度更快。
四、4倍频振动速度的应用实例1. 音乐乐器中的重要作用在一些乐器中,4倍频振动速度较快的特性被充分利用。
例如,琴弦、吉他弦等在振动中会产生丰富的谐波,其中4倍频的高次谐波可以增加音色的特殊效果。
2. 工程与设计中的应用在一些结构工程和设计中,4倍频振动速度较快的特性也被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1x1= k2x2= F kx = F = k(x1+x2) 故
张纪平 制作
x1= F/k1
x2= F/k2
m m(k1 k 2 ) T 2 2 k k1k 2
k1k 2 k F F k1 k 2 k1 k 2
(C)
6
F
三 、旋转矢量
A 振幅矢量
t 时刻:ωt +φ x = Acos( (ωt +φ) 注意: (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2)只是投影点作谐振动。 (3)ω表示振幅矢量作匀速转动的角速度。 表示振幅矢量作匀速转动的角速度
张纪平 制作
t =0
超前
落后
振动1和2同相
4
4、由初始条件确定振幅和初相 x =Acos(ωt +φ) (φ) t = 0: x0 = Acos( V0 = -ωAsin( (φ)
A x
2 2 0
V
2 0 2
A x
2 0
V
2 0 2
V0 tg x0
ω则由振动系统确定。 则由振动系统确定 φ的取值区间:
10
五 、简谐振动的能量
x =Acos(ωt +φ) 弹簧振子: 弹簧振子
1 1 2 1 2 2 2 2 2 Ek mV A m sin (t ) kA sin (t ) 2 2 2
dx d V A sin(t ) dt
1 2 1 2 E p kx kA cos 2 (t ) 2 2
2 2 2 3 T 2
T = 24/7 = 3.43 (s)
9
四 、单摆和复摆
单摆的微小振动
2 d 2 M J ml dt 2 d 2 g sin( i ( ) 0 2
M = -mglsin(θ)
2 d 2 mgl sin( ) ml dt 2
A
张纪平 制作
运动学特征
1
x A cos(t )
dx V A sin( i ( t ) dt
运动方程
dv 2 2 A cos( t ) x a dt
张纪平 制作
x-t, V-t, a-t图:
2
二、描述简谐振动的物理量
x A cos(t )
张纪平 制作
T t 6
O
A
x
8
例3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其振动曲线如图所示,根 质点作简谐振动 其振动曲线如图所示 根 据此图,用余弦函数描述时初位相φ= ————,它 的周期T = ———— 。
t=2
ω
2 O 4
x
t=0
( 3) 2 3
t T 2
张纪平 制作
x
A
T
注意
张纪平 制作
周期或频率只决定于波源的振动! 波速只决定于媒质的性质!
19
媒质的弹性形变
线变 弹性形变 切变 体变 波速 纵波 横波 纵波 F S 切变 F l 线变 l F
F
仅取决于媒质的性质。
拉紧的柔绳:
ut
F
l
20
张纪平 制作
四、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y
u
y y ( x, t )
x =x1+x2= A1cos(ωt +φ1)+ A2cos(ωt +φ2) 利用三角恒等式可以证明,合振动仍然是圆 利用三角恒等式可以证明 合振动仍然是圆 频率为ω的简谐振动,即 x =Acos( (ωt +φ)
张纪平 制作
A1 sin(1 ) A2 sin(2 ) A A A 2 A1 A2 cos( (2 1 ) tg A cos( ) A cos( ) 1 1 2 2
张纪平 制作
13
(2)、旋转矢量分析法 x = x1+x2 A A1 A2
利用余弦定理: A2=A12+A22-2 A1 A2cos∠O A2 A ∠ O A2 A A=π-∠A2 O A1 =π-[(ωt+φ2)-(ωt+φ1)] =π-(φ2-φ1)
2 A2 A12 A2 2 A1 A2 cos(2 1 )
y
u
| OP | x t u u
o
t t
φ
x
p
t
t φ
x
yp |t yo |t t
y A cos[ (t t ) 0 ]
x y A cos[ (t ) 0 ] u
张纪平 制作
23
3. 讨论
(1)当 x = x0时, 对应于 x0处质元的振动方程。 2 y A cos(t 0 x0 ) 结论:波沿传播方向位相依次落后。 结论:波沿传播方向位相依次落后
张纪平 制作 P
7
例1 t = 0:x = A/2,向x轴正方向运动,求φ。
x = Acos(ωt +φ)
ω
A/2 O A
3
例2 周期:T 由平衡位置向x轴正方向运动, 当x = A/2 → x = A,△ △t =? ?
3
t 2 3 T 2
ω
Δθ
A/2
x (2)t = t0 : y A cos[ (t 0 ) 0 ] u 波形曲线
张纪平 制作
24
(3) x,t 同时改变
x t : y A cos[ (t ) 0 ] u
t +Δt :
x y A cos[ (t t ) 0 ] u
x [ (t ) 0 ] t : y A cos[ u x ut A cos[ (t t ) 0 ] u
x ut
y (t t , x ut ) y (t , x)
张纪平 制作
行波
25
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标准形式:
x y A cos[ (t ) 0 ] 向x轴负方向传播。 u
x y A cos[ (t ) 0 ] u
向x轴正方向传播。
而
y A cos[ (t
10 x ) 0 ] u x 10 A cos[ [ (t ) ( 0 )] u u
向x轴负方向传播。 轴负方向传播
比较:振动图和波动图 振动图 波动图
张纪平 制作
A,T或ω,φ0;曲线的斜 曲线的斜 率代表该点的振动速度。
A,λ,并可由波速方向确 并可由波速方向确 定各点的振动速度方向。
1、振幅 A 2、周期 周期T,频率 频率ν,角频率 角频率ω
1 T
ωT = 2 π
Acos(ωt +φ) = Acos[ω(t +T)+φ] = Acos(ωt +φ+ωT ) 2 2
T
弹簧振子: 2
k m
张纪平 制作
k m
2 2 T
m T 2 k
17
三、波的描述
1. 几何描述
球面波
平面波
张纪平 制作
波线 波传播的方向线。 波阵面 振动状态相同的点连成的面。波面 研究波动抓住一条波线研究即可。 最基本、最简单、最重要的是平面简谐波!
18
2、波长 波的周期和频率 波速 波长λ 周期 T
A O
y
u
频率ν ν = 1 /T 波速 u
u
又称为相速
x
张纪平 制作
16
第十二章
§12.1 简谐波 一、波的产生和传播 、波的产生和传播
波 动
振动状态在空间的传播形成波动 机械波 电磁波
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1) 波源 (2) 弹性媒质 疏密波 特征: (1)传播的仅是振动状态。
张纪平 制作
二、横波和纵波
(2)频率ν相同,起步不同。
t
x y A cos[ (t ) 0 ] y A cos(t 2 x 0 ) u
x
张纪平 制作
2 2 x x u u
t x y A cos[ 2 ( ) 0 ] T
22
2. 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O点:y0 A cos(t 0 )
2 1 2 2
12
x =Acos(ωt +φ)
A
2 A12 A2 2 A1 A2 cos(2 1 )
讨论:
(a)合振动仍然是简谐振动,圆频率ω等于 分振动的频率。 (b)A还与位相差Δφ =φ2-φ1紧密相关。
同相 Δφ =φ2-φ1 = 2kπ ;k= 0,±1,±2,… 同相: A = A1+A2 反相: Δφ= φ2-φ1 = (2k+1)π 反相 A = |A1 - A2| 若 A1 = A2 , A = 0 一般情况:|A1-A2| ≤ A ≤ A1+A2
26
4、建立波函数的基本方法
(1) 写出参考点 参考点S的振动方程 的 Ys = Acos (ωt +φs0) ,利用旋转矢量图来确定φs0。 (2) 建立坐标,在波线上任选一点P,求出 t | SP |
u
(3) 根据波速的方向,判断 根据波速的方向 判断P点的位相比S点的位相是 落后还是超前。 (波沿传播方向位相依次落后) (a) P点的位相落后于S点: t - Δt Y = Acos[ω(t -Δt)+φs0] (b)P点的位相超前于S点: t +Δt Y = Acos[ω(t +Δt)+φs0]
3
固有特征量:ω,T,ν
x A cos(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