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的联系较多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本学期担任初二两个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两个班共有学生54人。
这届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我们的学生对科学都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想必是不难的。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生活中的水”、“地球的外衣——大气”、“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
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
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生活中的水”,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
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
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
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
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
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
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
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
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
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
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生活中的水”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密度、压强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
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洪水。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
难点: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
第4章“电路探秘”重点: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电阻的相关因素;欧姆定律;电路连接。
难点:电压的概念: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电路连接的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
学情分析:
少数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却不是很积极,课后能不会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弱,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
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
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教学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
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3.加强实验教学
(四)、教学进度表:
各个章节教案
课题:1.1水在哪里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难点: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图)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
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液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___ 态和___ 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___96.53%___ 。
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
其次是淡水,占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_2.53%_,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__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二、水与生命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
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以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____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_______ ,其中水母占_____ ,草本植物中约占___________ 。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____ 活动也离不开水。
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______ 。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第二课时
三、水的循环
1.阅读p5水的循环图。
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____蒸发__和_____蒸腾__进人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
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
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
可以表示如下: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内陆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典型例题解析]
【例1】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解析】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但有96.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例2】分析下面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运动过程框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框图中A、B、C、D、E所表达的水循环中的各种环节名称。
(2)目前人类对水循环中哪一环节可以施加影响?请举例具体说明。
【解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循环形式,要正确填写出题目中所要求的各种环节的名称,必须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广阔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陆地上的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着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完成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回忆了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运动过程,题中第一小题的答案便迎刃而解。
要回答第二小题的问题,首先要想到目前人类对水资源利用所采用的一些措施,诸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等,然后思考一下这些措施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属于何种环节,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水汽的蒸发、凝结、输送等环节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课堂练习]
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
A.海洋水B.陆地水C.冰川水D.湖泊水
2.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它主要包括( )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
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3.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
A.青蛙B.水母C.人体D.植物种子
4.地球上的水呈____态、____态和____态,分布于____ 、____ 和____中,形成____水、____ 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海洋表面水蒸发而来。
5.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____ 、________、____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6.____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___________ 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且生物的____ 也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节约用水且保护水资源。
课题:1.2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物理性质
文字表示:纯净的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
文字体现:101Kpa,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凝固点0℃沸点100℃思考:冰山浮于水面,说明了什么?答:冰的密度比水小
说明:4℃是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化学性质
1.水的电解
①实验过程:见书P7
②实验现象:A.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体),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B.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产生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又重新燃烧—复燃)
③V正:V负≈1:2
④重点强调气体的检测:
正极气体: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负极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的检验方法
⑤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
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
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
附加:根据电解水实验现象得知:V(H2):V(O2)=2:1,试推导水的化学式
(已知ρ氢气=0.09g/l, ρ氧气=1.43g/l)
提示:V(H2):V(O2)=2:1
ρ氢气=0.09g/l H2质量:O2质量=?:?
ρ氧气=1.43g/l
氢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
氢原子个数:氧原子个数=?:?
水分子的化学式为:
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水的化学式为H2O
启示:一要物质的化学式都是根据定量的实验结果测定出来的。
{微观分析}:微观状态下水分子的分解过程(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1 个水分子分解成了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
文字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二、小结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通过电解水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课堂练习
1.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冻裂,主要原因是:
A.铁管热胀冷缩B.铁管热缩冷胀
C.液态水比冰密度大D.冰比液态水密度大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里有氢气和氧气D.将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
3.用符号或文字表示:
(1)两个氧原子(2)两个氢分子(3)两个水分子(4)一个氧分子
(5)H2(6)2H (7)2O2(8)nH2O
4.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
A.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B.两体积氢和一体积氧
C.氢原子和氧原子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通电后能产生氢气和氧气
B.水分子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C.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通电后,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课题:1.3水的密度
教学目标:1、通过对水的密度的认识,确认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该物质的密度。
2、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写出密度的定义式,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说出密度的单位及换算。
4、能说出密度的含义,从密度表中掌握有关信息。
5、初步掌握有关密度的简单计算。
6、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重点难点:1.水的密度(概念,单位和测定)
2. 密度单位及计算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
3、单位:克/厘米3或者千克/米3
换算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二、公式教学要点:
1、ρ=m/v中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
2、对于同一物质,ρ一定,反应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m、v大小无关,v增大,m也增大,ρ不变,即m/v不变
【判断】某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正比。
(×)
3、对于不同物质,V相同,则m大的ρ也大,m小的ρ也小。
【判断】“铁比棉花重”的说法
4、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5、应用:由讨论题引出——知道其中任意2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1判断何种物质;(打假)例:有一块金黄金属,质量为2225千克,体积是250分米3,问这块金属是什么?
2测大型物体的质量;(矿山的质量)例:有一用纯铜做成的纪念碑,体积为15m3,问质量是多少?
3测难以测量体积的物体体积计算。
(小石块或大理石碑)
三、密度表的教学:
1、说出密度表中物质密度的意义:ρ铁=7.9×103千克/米3表示或
2、据表得出: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密度,故密度是物质的特征之一。
问:物质的特性学过的有哪些?(晶体熔点,液体的沸点等)
3、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一般的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相差不大,气体比它们约小1000倍。
推出:固、液——》》气,气体体积增大1000倍左右
通常状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距约为分子直径的倍。
(要求学生推理,即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间的大得多。
)
4、记住:铁、水、酒精、水银的密度值。
四、例题教学:
1、体育课上用的铅球,质量是4000克,体积约为570cm3。
这种铅球是纯铅做的吗?
2、一根能承受最大拉力为1800牛的缆绳,能提起体积是0.5米3的钢梁吗?
3、某工地需要用密度为1.4×103千克/米3的沙子50米3。
若用一辆载重5吨的汽车运载,至少需运载几趟?
课题:1.4水的压强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压力的特点和压力的作用效果。
2、确认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用单位面积上受
到的压力可以很好地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3、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能由公式出发得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分析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重点难点:1.压强概念的建立
2.压强公式的教学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压力和压强:
1、压力:力作用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成因: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分析:(1)手指按瓶子:手与瓶子相互挤压,手的压力作用在瓶的表面上,并与接触面相互垂直。
(2.)压路机压地面,滚筒与地面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并与地面垂直。
(3.)钳子夹核桃,钳子与核桃之间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核桃壳上,并与核桃
壳表面垂直。
2、压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物体的表面产生凹陷的效果。
【实验】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说明:控制变量法;控制实验条件
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定量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注意:(1)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水平支持面上静止时F=G
(2)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或面积。
(3)单位统一N/m2
单位:1帕=1牛/米2,了解帕的大小
例题教学:P15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二、水的压强
1、实验: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讲解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验两点:
(1)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2)水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注意】不光是水,其他液体也有这个性质(水银也有)
2、水的内部也存在压强
那么水内部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让水内部压强的效果表现出来呢?
3、探究:研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
(1)提出问题:水的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水的压强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水的压强可能跟水的深度有关,即可能会随着水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也可能跟方向有关,水向下的压强可能大于向上的压强和向侧向的压强。
(提示前面的实验特点)
(3)设计实验:怎么样比较水的压强大小呢?——压强计
1、观察压强计:自己研究,发现压橡皮膜越重,U形管左右两液面的高度差越大——>>>>压强越大,高度差越大;压强计可以转动,可以比较水内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压强大小。
2、制订实验方案:不同高度,相同的方向;不同方向,相同的高度进行比较。
(设计表格)
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推广:一般液体的压强和水的压强特点一样。
5、深化:液体压强除了和高度,方向有关,还和液体本身的什么有关呢?
【实验】同一高度,同一方向,水和浓盐水压强大小的比较,水和浓盐水的密度不同——>在不同的液体的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压强较大。
课题:1.5水的浮力
教学目标: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
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
在得出阿基
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2、对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
实验比较
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3、密度计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来,这样对前面的知识也是种巩固。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船能浮在水面上,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除了游泳的技巧)
答: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实验】P19,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