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朱敦儒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相见欢-朱敦儒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倩:请。
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敦儒。
其古诗全文如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前言】《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词作。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注释】⑴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⑸收:收复国土。
⑹倩:请。
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习题及答案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主旨】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名句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 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分类标签: 豪放诗作品赏析【注释】: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
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
李白曾在这里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抒发的是对南齐诗人谢朓的怀念。
朱敦儒这首登楼抒怀之作,既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区区个人之事,而是感叹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楼远眺。
“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
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
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
人在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绝。
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
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此词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荡气回肠,余味深长。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及译文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及译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及译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及译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及注释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西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情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登楼抒感则是一致情。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情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情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变衰。
”西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情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情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情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情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情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情国亡家破情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情。
他用象征手的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情国事亦如词人眼前情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情心情是沉重情。
【南宋】朱敦儒《相见欢》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百度来自喜马拉雅83.【南宋】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流亡悲情家国之难【诗词原文】《相见欢》南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精华赏析】这首词的起句就交代了创作的具体地点和时间:“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秋天的南京天清气朗,正是最好的季节。
更何况,登上金陵城楼,放眼四望,开阔的景象令人更添豪情:“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长江波涛汹涌、滚滚东流,水天相接处落日正圆,缓缓西沉的斜阳,向大地洒下了最后一片熠熠金辉。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这是何等清澈澄明却又雄浑苍茫的景色!上片纯粹写景,下片笔锋陡变,抒情色彩骤然变得浓厚起来:“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中原乱”,一个“乱”字,道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背景。
而这个“中原乱”,其实就是岳飞《满江红》里写到的“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也就是北宋王朝的靖康之难。
在《相见欢》下阕一开始,朱敦儒就直奔主题,揭示了靖康之难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创伤。
“中原乱,簪缨散”,簪缨是古代官吏的帽子上的冠饰,这里代指朝廷显贵。
中原战乱,连世家显贵都如丧家之犬,又何况老百姓呢!亲身经历了南渡逃亡的词人,一改此前流连花丛的词风,将国耻家难一一倾泻于词笔之下,他的一系列词作甚至串起了他南逃的真实行踪。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国家的倾覆必然影响到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记录下这种特殊的时代与特殊的心路历程。
而朱敦儒的词描写亡国灭家之恨和颠沛流离之苦,不仅是记录了个人的南渡历程,更是靖康之变后整个民族悲惨命运的缩影。
甚至可以这么说,朱敦儒是唯一一个用词作完整记录南渡前后士人生活轨迹和心态转变过程的词人。
这样看来,《相见欢》中写到的“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背景】这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楼眺远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词。
词人登回上金陵西楼,俯视辽阔答长江,隔岸是沦于异族铁蹄下的大好河山,是词人当年过潇洒自在生活的故乡。
万里夕阳染红了大地与江水,仿佛是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日夜流淌的血泪。
即使是江南,也有因金兵入侵而留下来的残破的扬州城。
【主旨】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名句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的相见欢的译文
朱敦儒的相见欢的译文
哎呀呀,咱来看看朱敦儒的《相见欢》哈。
原文是这样的:“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那咱就开始翻啦!“金陵城上西楼”,就是说在金陵城上面的西楼那儿呗。
“倚清秋”,靠着秋天,也就是在秋天的时候靠着呗。
“万里夕阳垂地”,这就是说那老长的夕阳都快挨着地啦。
“大江流”,那大江就在那哗哗地流呗。
“中原乱”,就是中原那旮旯乱套啦。
“簪缨散”,那些当官的、有身份的人都跑散啦。
“几时收”,啥时候能收回来呀。
“试倩悲风吹泪”,试着让那悲催的风把眼泪给吹走。
“过扬州”,吹过扬州那地儿。
你看看,这么一翻,是不是就跟咱平常唠嗑似的啦。
这首词是朱敦儒写的哦。
这样翻译多接地气呀,咱一下子就能明白啥意思,不像那些文绉绉的翻译,读起来还得费脑子琢磨。
咱这翻译多通俗易懂呀,感觉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
你想想,站在金陵城上面的西楼,在秋天的时候靠着,看着那老长的夕阳都快挨着地了,大江还在那哗哗流呢。
然后又想到中原那乱哄哄的,当官的都跑散了,这啥时候能恢复原样呀,就让那悲催的风把自己的眼泪吹走,吹到扬州去。
这多有画面感呀,就跟咱平时说话一样自然。
这样翻译出来,大家都能轻松看懂,多好呀!。
相见观朱敦儒译文
相见观朱敦儒译文
嘿,咱今天来翻译朱敦儒的《相见欢》哈。
这词儿原文是这样的:“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咱一句句来哈。
“金陵城上西楼”,就是说在金陵城啊,登上那西边的楼,咱就翻成“在金陵那地儿登上西边那楼”。
“倚清秋”呢,就是靠着秋天这光景,咱说成“靠着这秋天的情况”。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万里远的夕阳都快挨着地啦,大江还在那哗哗流呢,咱就翻成“老老远的夕阳都快碰到地了,那大江还在那流哇流的”。
“中原乱”,就是中原那地方乱糟糟的呗,咱说“中原那旮旯乱哄哄的”。
“簪缨散”,那些个当官的都跑散了,咱就讲“当官的都跑没影了”。
“几时收”,啥时候能收服回来呀,咱就翻成“啥时候能给弄回来呀”。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试着让那悲伤的风把眼泪吹过去,吹到扬州那去,咱就说“试试让那悲悲的风把眼泪给吹到扬州去”。
这词儿是朱敦儒写的。
咱这么一翻,是不是感觉就跟咱平常唠嗑一样啦,通俗易懂的。
咋样,咱这翻译水平还不错吧!哈哈!。
相见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见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抒发亡国离恨的惆怅和孤独落寞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对亡国的悲苦,和孤独。
相见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表达了作者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抒发亡国离恨的惆怅和孤独落寞的情怀。
2、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对亡国的悲苦,和孤独。
3、李煜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原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翻译: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相见欢作者简介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相见欢朱敦儒 释义
相见欢朱敦儒释义相见欢朱敦儒,这个词语源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诗》中的一句话:“相见欢,即应笑,相逢乐,晚生华。
”这句诗意味着相见的欢乐和喜悦,可谓是一种美好的相遇。
在诗中,朱敦儒被称为“卫八处士”,他是杜甫的友人,二人相见时,彼此都感到非常高兴,充满了快乐与欢喜。
这一词语也成为了后来形容相见时兴奋愉快的场景的一种比喻,不仅体现了积极向上的心态,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友情、亲情和爱情等美好关系的期盼。
相见欢朱敦儒,朱敦儒是一个历史人物名字,源于唐代,他与杜甫相见之时产生了欢悦之情,这个词语既代表了杜甫对待朋友的态度,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友谊和亲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相见欢朱敦儒不仅具有诗歌意义,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亲情方面,家人之间的相聚让人心情愉悦,相见时的拥抱和问候都能够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在友情方面,朋友之间的重逢也会让人感到高兴,相见时的笑脸和互相问候更能够增进友谊。
而在爱情方面,相爱的人之间再次相见时,会产生出浓烈的喜悦和幸福感,这种相见欢更是爱情的甜蜜体验。
与此同时,相见欢朱敦儒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
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感到疲惫和疲惶。
而当它们与亲人、朋友或爱人重逢时,会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放松。
这种相聚不仅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更是为了追求心灵的舒适和平静。
相见欢朱敦儒,更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景。
人们渴望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更多的欢乐和愉悦,希望能够和亲人、朋友和爱人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快乐时刻。
这种心情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追求幸福。
总而言之,相见欢朱敦儒这个词语源自杜甫的诗歌,描述了二人相见时的欢乐和快乐。
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了人们对于友谊、亲情、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见欢朱敦儒不仅仅是一种词语的释义,更是一种情感和人生态度的呈现。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诗歌还是生活中,相见欢朱敦儒都是理想与美好的结合,是一种对于相遇快乐的表达和祝福。
相见欢朱敦儒释义
相见欢朱敦儒释义相见欢,是一首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登鹳雀楼》一诗中的名句。
这句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长安城中熙熙攘攘的景象,既有人们相互问候和欢笑,又有行人马车来往,整个城市充满了繁忙和喜悦的氛围。
诗句的写意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的意蕴:一是迎接宾客的欢乐场面,二是流动的人群和百姓显露出的热情和喜悦。
这种欢乐的场面描绘了节日或者特殊时刻的景象,人们互相问候,交流着快乐的情感。
这句诗的含义也可以延伸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
在社交场合,当人们相聚一堂时,彼此之间的交往能够使人感受到温暖和喜悦。
这种相见欢的场景让人愉快,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
整首诗所描绘的欢乐和活力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还体现在城市的繁华和快乐上。
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东方的繁荣之地。
诗中的长安城街道繁忙喧闹,充满了人们的喜悦和生活的活力。
这用来激发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和渴望,呈现出一种勃勃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态势。
相见欢的释义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密切相关。
在人们聚会的场合,彼此见面时都会有亲切的问候和笑语盈盈。
这种友好和善意的交流,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心和友谊。
这也从侧面展现出人际关系中友善与亲密对感情交流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相见欢还可以指的是各类节庆活动,例如婚礼、生日庆典、聚会等。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相聚一堂,共同庆祝和分享喜悦,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相见欢在这个意义上代表了趋近于幸福和快乐的人生经验,而这也是世人的共同愿望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相见欢的意义依然深入人心。
无论人们身处何处,彼此之间的问候和交流,以及在特殊场合的相互庆祝,都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友好和亲密的交流,不仅仅是礼貌的标志,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石。
相见欢的含义和意义通过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社交交往,以及城市的繁华和喜悦,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精神风貌。
它是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也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的动力源泉之一。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全文及解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文及解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作,全文如下: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首词通过描绘金陵城的秋景和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他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离乱生活的悲哀。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忧伤国事、思念故土的心情。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这首词的意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苍凉悲壮:词中通过描绘夕阳、大江等景物,表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景象,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忧国忧民:词人登上金陵城的西楼,眺望远方,心中涌起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离乱之苦:词中“中原乱,簪缨散”表达了对离乱之苦的哀叹,抒发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悲愤之情。
思乡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一句,表现出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流露出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哀愁。
这首词的意境苍凉悲壮,忧国忧民,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又有对个人离乱之苦的哀叹,以及思乡之情的流露,体现了词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上阕写登楼所见之景,清秋时节,万里大地都笼罩在夕阳之中,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国运衰微的哀叹。
下阙直抒胸臆,用“簪缨散”来表达作者对中原沦陷、北宋灭亡的悲痛,“几时收”则表达了作者对收复中原的渴望。
最后两句,作者祈求悲风吹泪到扬州,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整首词情感悲凉,体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及注释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西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情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登楼抒感则是一致情。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情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情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变衰。
”西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情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情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情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情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情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情国亡家破情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情。
他用象征手的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情国事亦如词人眼前情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情心情是沉重情。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注释、鉴赏、创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注释、鉴赏、创作背景及朱敦儒介绍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朱敦儒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背景】
这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楼眺远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词。
词人登回上金陵西楼,俯视辽阔答长江,隔岸是沦于异族铁蹄下的大好河山,是词人当年过潇洒自在生活的故乡。
万里夕阳染红了大地与江水,仿佛是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日夜流淌的血泪。
即使是江南,也有因金兵入侵而留下来的残破的扬州城。
【主旨】
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