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研究

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研究

Absr c : i a tce ic s s he e ai n h p t a tTh s ri l d s use t r lto s i bewe n o i l a tl n t c n l gc l n o ai n n lz s t e s c a c pia a d e h o o i a i n v to ,a ay e
或 组 织 建 立 广 泛 的社 会 联 系 才 能 适 应 快 速 变 化 的 市 场 和技 术创 新 的需要 。 创新 已突 破 原有 的组 织 方 式 和活 动 范 围 , 表现 出一 种 “ 组织 ” 跨 的社 会 过 程 。
11 社 会 资 本 与技 术创 新关 系研 究现 状 .
过 网络 中的个 体 各 自具 有 能 力 的总 和 。 业 内部 良 企
就 是 信任 的可传 递 性 。 南 于社 会 资本 的 这一 特 性 , ” 提 高 了人 与 人 、 业 与企 业 之 问 的 相互 信 任 , 识 企 知 的交 流 和沟 通 的速 度 得 以大 大 提 高 , 业 可 以通 过 企 与 外部 知识 源 和信 息 源 ( 如大学 和科 研机 构 等 ) 立 建 各 种 广泛 的社会 关 系 网络 来 提 高技 术创 新 的能 力 。 Mak1(9 9 通 过 研 究 社 会 资 本 对技 术 创新 se119 ) 的作 用 后指 出 , 业 社会 资本 对 技 术创 新 的 贡献 是 企
随 着 经 济全 球 化 和科 学技 术 的迅 猛 发 展 , 场 市 竞 争 日益 激烈 , 凭 企 业 自身 拥 有 的有 限 资源 和研 单 发 能 力 已很 难 在竞 争 激 烈 的 同际 市 场 中 获 得 竞 争 优势。 企业 想要 生 存 和发 展 , 必须 不 断地创 新 。 就 学 者 们发 现 , 立 的创新 企 业 只有 与 其他 企 业 孤

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与研发团队的有效性——关系模型与理论假设

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与研发团队的有效性——关系模型与理论假设
第 2 9卷 第 1 0期
2 0年 01
V0. 1 29, NO.1 0
( c .,2 0 )t O1
1 0月
知 识 资 本 、 会 资 本 与 研 发 团 队 的 有 效 性 社
~ 一
关 系模 型 与理 论 假 设
彭 灿
( 京航 空航 天 大学 经 济 与管 理 学 院 , 京 2 0 1 ) 南 南 1 0 6
义、 构成 和测 度 以及 两 者对 团队 有效 性 的影 响 等有
关 问 题 进 行 专 门 的 研 究 在 理 论 七也 具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意义。
然而 , 目前情 况看 , 国企业研 发 团队的有 效 就 我 性普 遍不 高 , 国学 者 在 研发 团 队有 效性 及 其 影 响 我
因素研 究方 面所取 得 的重要 建树 还 比较 少 。要 想从
根 本 上 改 变 这 种 状 况 , 必 须 大 力 加 强 研 发 团 队 有 就
2 团 队知 识 资本 的概 念 、 成 与 测 度 构
知 识 资 本 ( 称 智 力 资 本 , 者 皆 源 于 英 文 i— 也 两 n
会 资本 与研 发 团 队有 效性 之 间 的 关 系 , 立 了三 者 的 关 系模 型 , 建 并提 出相 应 的 理 论 假 设 。

术 y
关 键 词 : 识 资本 ; 会 资 本 ; 发 团 队 ; 知 社 研 团队 有 效 性 ; 系模 型 ; 关 理论 假 设 中 图分 类 号 : 3 F 7 . 2 C9 6; 2 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9 0 2 0) 0 0 2 — 0 10 8 X( 01 1 0 8 6
资本” 这一术 语更 是 仅 在几 篇 文 献 中被 提 及 或 简要

社会资本、创业效能感与新企业绩效的模型构思

社会资本、创业效能感与新企业绩效的模型构思

三、 社会资本、 创业效能感与新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的概念模型和实证构想
创业研究领域不乏社会资本与新企业绩效, 创业效能感与新企业绩 但是从创业者自身角度出发, 综合分析二者与新企业绩效 效的单一研究, 的动态作用机制的文献甚为欠缺。本文结合社会资本及创业效能感两个 层面, 认为一方面社会资本与创业效能感共同作用, 共同推动新企业成 新企业的成长亦进一步诱发创业效能感水平的提高和社会 长; 另一方面, 资本储量的增长, 即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动态螺旋关系。 1. 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 1. 1 创业效能感与创业绩效— — —新企业绩效既是创业效能感的结 同时又是其前因变量, 新企业绩效与创业效能感之间存在着一 果变量, 种向上或向下的螺旋关系。 第一, 创业效能感可以部分解释新企业绩效。 效能感高的个体往 挑战性工作的选择、 在精心选择的活动 往导致对个体能力的强大信念, 2000 ) , 中时间的倾注、 在不可逾越的障碍面前的恒心及毅力( Bandura, 在面临新进入缺陷、 环境不确定性和资源约束时, 具备高创业效能感的 继续以任务为中心, 排除万难, 从而实现高 创业者往往仍然坚定信念, 而不是倾向于自我定向, 夸大不足和潜在困难, 从而阻碍目 绩效水平, 标的实现。 据此, 提出假设 1 : 创业效能感越高, 创业绩效越好。 第二, 前期的创业绩效是下期创业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基础。 先前 的成功经验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前提, 创业者通过艰辛努力实现 阶段性的成功之后会获得积极的、 自我强化了的创业效能感。 假设 2 : 上期创业绩效越高, 本期创业效能感越强。 1. 2 社会资本与新企业绩效。中国是基于一个人际信任的社会, 创 业者拥有的初始资源匮乏, 仅靠未经证实的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难以 识别创业过程中的机会, 他们往往通 获取创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及关系、 过关系网络来开展创业活动, 建立广泛的信任联系, 克服创业过程中的 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社会资本储量的丰富与否、 质量高低直 机会的识别, 间接影响到新企业能否 接影响到创业过程中资源的获取、 实现成长及成长速度、 成长规模。 假设 3 : 社会资本储量越丰富、 质量越高, 创业绩效越好。 前期良好 风险投资家、 顾客、 绩效向新创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 包括金融机构、 供应商、 行业协会、 政府等) 及内部员工传递成功信号, 导致现有内外部 关系的改善、 外界人才的引入及其他人际网络的拓展, 即促使社会资本 质的提升和量的积累。 假设 4 : 前期创业绩效越好, 本期社会资本储量越丰富、 质量越高。 1. 3 社会资本与创业效能感。 社会资本从形式上看类似于物质资 本、 人力资本, 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总和。 但是实质上它反映的是行 获取利益的能 动主体利用其在各种社会网络中的身份摄取稀缺资源、 力。我们据此可推断社会资本量的积

2016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创新与创业能力建设(一份96分一份90分)

2016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创新与创业能力建设(一份96分一份90分)

1.创业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挫折是()的现象。

(单选题2分)A.必然B.或然C.偶然D.应然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社会基础是()。

(单选题2分)A.加大改革的力度B.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C.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D.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3.创业者实施创业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赢得市场,因此构建创业模式的()阶段是创业模式构建的重点。

(单选题2分)A.价值传递B.客户定位C.规划未来D.自身定位4.按照冰山模型理论,()是在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容易改变的胜任特征。

(单选题2分)A. 品质B.价值观C.角色定位D.知识和技能5.创客是指在众创空间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将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群体,具体不包括()。

(单选题2分)A.外部中介机构B.创客个人C.创客初创企业D.创客团队6.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创新理论中所说的制度指的是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如金融组织、公司制度和工会制等,并不包括作为背景的()。

(单选题2分)A.教育环境B.人文环境C.经济环境D.社会政治环境7.最早探索创业实质涵义的是()。

(单选题2分)A.ColeB.P. F. DruckerC.KnightD.Joseph Schumpeter8.创业设想、市场调研是在创业的第()阶段完成的。

(单选题2分)A.二B.一C.三D.四9.创业精神是在()中被激发出来的。

(单选题2分)A.实践B.经验C.存在D.理论10.以下不属于梅德强和龙勇、马鸿佳等认为的组织创业能力的是()。

(单选题2分)A.运营能力B.风险偏好C.机会获取能力D.机会识别能力11.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大力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推动“()”活动不断深入,(单选题2分)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

A.去杠杆B.反腐倡廉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D.去产能12.以道格拉斯•诺斯等为代表,将创新与制度相结合,研究()与企业技术创新、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强调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理论经济学模型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理论经济学模型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理论经济学模型当今社会,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学家们根据各国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多种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理论经济学模型,如技术增效模型、创新链模型和技术扩散模型等。

这些模型试图解释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政府制定科技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首先,技术增效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

这些利润的增加可以用于进一步研发和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在电子设备制造行业,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新一代的产品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价格,这促使消费者购买最新的产品,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其次,创新链模型认为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核心环节。

这个模型强调了不同参与者在创新链中的作用,包括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

科研机构负责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企业负责将技术应用到产品和服务中,政府则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通过合作和协同创新,这些参与者共同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例如,在新能源领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研发合作,推动了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

此外,技术扩散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通过扩散过程实现产业升级的。

技术扩散是指技术从创新者传递到其他企业和行业的过程。

在这个模型中,关键因素是技术的可得性和适应性,即技术是否容易获取和应用于其他企业和行业。

同时,技术扩散还受到市场需求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依赖于技术的成熟和可靠性,还受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普及的影响。

除了这些经济学模型,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对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有影响。

其中,人力资本的积累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非物质性资产。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投资成为了企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策略。

通过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培训和学习机会的提供,国家可以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劳动者,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基于社会资本的高科技创业企业机会发现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的高科技创业企业机会发现研究
需 求 , 为 创 业 者 带 来 价 值 。 创 业 机 会 的 发 现 又 是进 行 创 并 但 业 活 动 的 前 提 条 件 , 此 . 业 者 必 须 对 创 意 的 形 成 、 现 因 创 发 及 转 化 机 制 有 比较 深 入 的 了解 。 而 在 这 方 面 , 然 已有 的 理 论 研 究 并 没 有 为 创 业 者 提 供 足 够 的 理论 指 导 。越 来 越 多 的 研 究 表 明 , 业 活 动 的 成 功 与 否 , 有 - 4 部 分 取 决 于 创 创 只 , 业 者 的个 人 特 征 , 更 多 地 源 于 其 社 会 资 本 的 多 少 , 及 而 以
面 的需求 。这种 需求 可 以是 全新 的 , 即由于科 技 发展所 带 来 的前所 未有 的一 种改变 ;也 可 以是对过 往需 求 的替代 , 即以相 同的价 格满 足更多 更高 的需求 , 以相对 低的 价格 或 满 足原有 的需求 。 次 , 其 它应对 高科 技企业 具有 价值 。 业 创 者 应 当可 以利 用它 为 自身 谋取 福利 , 为顾 客提 供产 品 的 在
第2 卷 第 1期 6 2
2 0 年 6月 09



步 与


VO1 6 NO 1 . .2 2
S inc ce e& Te h l g r g e sa lc c no o y P o r s ndPoiy
J n. 0 u 2 09
基 于社 会 资本 的 高科 技创 业 企 业 机会 发 现 研 究
同时获得 预期 的利 润 。
第 二 , 恒 性 由 于 科 学 技 术 日新 月 异 , 们 的潜 在 需 永 人
动往 往源 于一 个绝妙 的创 意。创业家们 常说 :好 的创 意是 “ 成功 的一半 ” 但是 , 意并不等 于创业机会 , 。 创 创意并不 注重 实现 的可 能性 .未必能 最终转化 为创 业者可 以把握 的创业 机会 。 创业机会则必须 是实实在 在的 , 而 能满足潜在 的市场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模型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模型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模型技术创新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通过引入新技术、改进生产和管理方式,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品创新和经济增长。

本文将探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几种经济增长模型,以进一步理解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企业能够更高效地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例如,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为误差,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技术创新可以导致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转型升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产业可能取代旧的产业,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例如,当前的数字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

最后,技术创新可以激发创新创业精神,推动经济结构的不断更新。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激情,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例如,许多国家和地区鼓励创新创业,通过支持科研项目、设立创新基金等方式,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增长模型。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模型:1. 古典增长模型古典增长模型是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之一,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受到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该模型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与经济增长无直接关系。

2. 内生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是对古典增长模型的扩展,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可以通过资本积累、经济体制改革等方式加速。

该模型强调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通过引入创新因素等变量来解释技术创新如何推动经济增长。

3. 制度创新模型制度创新模型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模型,认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密切相关。

制度创新包括法律、政策、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革,可以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提供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与企业社会资本的关联机制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绩效信息披露的调节效应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与企业社会资本的关联机制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绩效信息披露的调节效应

会 资 本 强 弱 的 差 异 , 此 本 文 从 自组 织 理 论 的 角 度 出 因
发 , 试 通过 技 术 创 新 绩 效 信 息 的披 露 这 一 调 节 效 应 , 尝 来 揭 示 科 技 型 中小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绩 效 与 企 业 社 会 资 本 的关 联 机 制 。选 择 科 技 型 中 小 企. 作 为 样 本 进 行 研 究 业
的反 馈 信 息 和 资 源 , 一 步 推 动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绩 效 的 进
提升 。
从 已有 研 究 成 果 来 看 , 量 工 作 聚 焦 于 企 业 社 会 大 资 本 对 技 术 创 新 绩 效 的 影 响 , 于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绩 效 对
与 社 会 资 本 的 关 系 这 一 主 题 的研 究 涉 足 甚 少 ; 往 研 过
关 系和 弱 关 系 具 有 正 向促 进 作 用 ; 新 绩 效 对 弱 关 系的 正 向 促 进 作 用 强 于 对 强 关 系 的 正 向 促 进 作 用 ; 信 创 ② 息 披 露 强 化 了 企 业 社 会 网 络 中 的 强 关 系和 弱 关 系 ; 信 息 披 露 在 技 术 创 新 活 动 成 果 对 企 业 社 会 资 本 网 络 ③ 关 系 的影 响 中起 不 完全 中介 作 用 。 关 键词 : 技 型 中小企业 ; 术创新 绩效 ; 会 资本 ; 息披露 ; 关 系; 关系 科 技 社 信 强 弱
基 于技 术创 新 绩效 信 息披 露 的调 节 效 应
姜 波
( 川大 学 工商管理 学院 , 川 成都 606 ) 四 四 10 4
摘 要 : 用 自组 织模 型 和 利 益 相 关 者 理 论 , 述 了信 息披 露 在 科 技 型 中 小 企 业 创 新 绩 效 与 企 业 社 会 资 本 运 描 关 联 机 制 中的 调 解 效 应 , 进 行 了 实 证 研 究 , 出 以 下 主 要 结 论 : 技 术 创 新 绩 效 对 企 业 社 会 资 本 中 的 强 并 得 ①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跨层次模型研究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跨层次模型研究

h m a a ia n o ilc pt lh d sg iia ty p stv n l e c n hs i n v t e b h vo , u n c pt la d s ca a i a i nf n l o iie ifu n eo i n o ai e a ir a c v t a s ca a ia lo h d p stv n l e c n i mb r S in v t eb h vo . n a dto e m o ilcp t l s a o i e ifu n eo t me e ’ n o ai e a ir I d iin, a i s v
第 1 第 5期 4卷 20 0 9年 1 月 O
工 业 工 程 与 管 理
I d sra n i e r g a d M a a e n n u t ilE g n e i n n g me t n
Vo . 4 No 5 I1 .
OC . 2 0 t 09
文章 编号 :0 75 2 ( 0 9 0 —0 10 1 0 —4 9 2 0 ) 50 9 — 7
A o slv lAn l ss Usn e a c c lLi a o e i g Cr s 。e e a y i i g Hir r hia ne r M d ln
W ANG - o g ,GU n x a Li n h Qi- u n ,CHU a -e 。 Tin fn
b i r r h c l l e r mo e e we n t a a d i d v d a mb r t wa o n h t i d v d a y h e a c ia i a d l b t e e m n n ii u l me e .I s f u d t a n i i u l n

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以知识冲突为中介变量

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以知识冲突为中介变量

作者简介 : 陈朝旭 (9 4 )男 , 18 一 ,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 源管 理、 技术创新管理 ; 小明( 95 ) 男, 缪 16 一 , 教授 , 经济贸易系 主 任, 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 技术创新管理 、 目管理。 项
第8 期
陈朝旭 , : 等 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突破性创新的影 响
理论 。
关于突破性创新 的影 响因素 , 国内外 学者进行 了 深人的研究 。有学者指 出企业对突破性创新进行 管理
常常面对路径依赖这一个根本性的难题 …。打破 路径 依赖进而打破核 心能力 刚性 是实 现突破 性创 新 的关 键 。有学者 基 于动 态 能 力 理 论 提 出 自己 的理 论 框
架¨ 。还有些学者虽然 没有在研究 中明确提出动态 能力 , 是他 们 的理论 框架 都 或多 或少 和 “ 态” 但 动 契
1 理论基础
关于突破性创新和社会资本 的相关概念 和维度有
合 他们 的研究都体现 了一个思想 : 一, 随着外界环境 变化对企业进行相应调整的作法对 突破性创新有着积 极作用。关于社会资本对创新 的影响 , 有不 少学者进
(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西安
摘 要
70 2 ) 119
面对 日益复杂的 市场环境 , 突破性创新成 为管理人 员和研 究人 员关注的焦点。在以往研 究的基础上 , 确定
研 发 团 队 内部社 会 资本 及 其 子 维度 , 理 论 上 分析 了研 发 团 队 内部 社 会 资 本 的 不 同 子 维 度 、 识 冲 突 、 从 知 突破 性 创 新 之间的关系, 建立 了理 论 模 型 。 关键 词 内部社 会 资本 中 图分 类 号 F 7 . 231 共 同语 言 和代 码 知 识 冲 突 突破 性 创 新 A 文章编号 10 — 9 5 2 1 )8 0 8 — 4 0 2 16 (0 0 0 — 18 0 文献 标 识 码

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研究模型:企业家、社会资本和知识

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研究模型:企业家、社会资本和知识

企 业 的 资本 是 一 种 能 够 进 行生 产 和 实 现 价值 增 值 的 产 品 . 本 的积 累对 于企 业 的发 展起 到 重 要作 用 。传统 的 资 企 业 理 论 注 重 企 业 资 本 概 念 中 “ ” 被 动 因 素 , 视 了 物 的 忽 “ ” 人 的能动 因素 。 熊彼 特 开创 性地 提 出“ 业 家能 力 ” 在 企 理 论后 ] 0世 纪 6 , 2 0年 代美 国著名 经 济学 家 舒尔 茨教 授 首 次 提 出人 力 资 本理 论 , 展 了资 本 概 念 范 畴 , 人 们 更 加 拓 使
第2 卷 第 7 6 期
2 0 年 4月 09







VO .6NO. 12 7 ip . 0 9 r2 0
S in e& Te h olg o r s n ol y ce c c n o yPr g e sa d P i c
企 业技术创新 的综合研 究模 型 : 企业家 、 社会 资本和 知识
吕淑 丽 , 荣耀 , 海峰 陈 刘
( 东华 大 学 旭 日X 商 管理 学院 , 海 2 0 5 ) - 上 0 0 1

要 : 业 家、 企 社会 资本 和知 识作 为技 术创 新 的3 关键 要 素 , 学术界 已达 成共 识 , 至 今 为止 , 它们 个 在 但 对
之 间的 交互 作 用及相 互 影 响的研 究还很 少 , 综合 已有研 究成 果 的基 础 上 , 在 对技 术创 新提 出 了一 个 完整 的
的进 取精 神 , 而进 取 精神 的前 提是 企业 有 足够 的持久 开 展
人 力 资本 之 外 , 济活 动者 所拥 有 的社 会 资源 也可 以作为 经

基于布鲁克斯方程的社会资本积累模型研究

基于布鲁克斯方程的社会资本积累模型研究

基于布鲁克斯方程的社会资本积累模型研究周伟(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淮安 223003)[摘要]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等角度出发,用布鲁克斯认知方程阐述了认知主体吸收新情报而改变其原有知识结构的理论模式.并将其理论引入社会个体在进行社会活动中社会资本积累理论研究上,提出社会资本积累模型并获得相关模型支持,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布鲁克斯;情报学;社会资本;模型研究;模型研究随着传统的物质和能源型经济的重心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向信息经济转变,无论人们的思维方式还是社会行为,逐渐融合在信息化浪潮中.众多学者对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联系做了深入的探讨【1】.学术界普遍认为数据是未经加工的数字,信息是已处理过的数据,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因此,从数据中形成信息,从信息中抽取知识的层次模型在研究领域被广泛接受.布鲁克斯, B.C( Brooks)( 1910—1991) 是英国著名的情报学家, 从20世纪60 年代起, 就致力于情报学的研究.为了阐明情报与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增长模型,20世纪70年代初,布鲁克斯提出了描述情报与知识结构的基本方程式:K(S)+△I=K(S+△S)上式中K(S)表示原有的知识结构,可以看作用户在接受△I前用户知识结构的集合;△I表示吸收的情报量;△S 表示吸收情报量后知识结构改进后的效果;K(S+△S)吸收了情报后新的知识结构,也可以看作是在△I的作用后用户所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集合.由此“情报就是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改变的那一部分知识”【2】.知识是由经验总结升华出来的,知识是经验的结晶.知识是认识论范畴的概念,表述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3】.知识的增长有两种简本途径:一个是是从实践中逐步积累,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核心升华成未概念,把所积累经验的升华成为理论;另一个途径是由已有的知识通过推理产生新的知识,前者是有信息到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逻辑上称为归纳;后者是从知识到知识、由抽象到抽象的过程,在逻辑上称为演绎.同时, 布鲁克斯还指出: 只有当情报△I与情报用户的知识结构K[S]相吻合时,K[S]才会变为K[S+△S],即用户以自己的原知识结构为标准来判断是否对新情报进行吸收【4】.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布鲁克斯认知方程来研究情报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和图书馆知识创新.但以布氏方程来解释社会资本理论的问题不是很多,本文试图从布氏方程来解释社会资本积累的问题,则是一种较新的尝试,尚待作更深入的研究.1 社会资本理论虽然社会资本的思想渊源由来已久,但是,直接运用这个概念进行理论研究,还是从近几十年开始的.从文献检索的结果看出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比较早研究的是简·雅各布斯(Jacobs)、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琼·克劳德·帕瑟仑(Jean-Claude-Passeron)、罗瑞(G.Loury)等人。

民营企业的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民营企业的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YU We n - j u n。 YE Ch u n — mi n g
Hale Waihona Puke ( S c h o o l o f Ma n a g e me n t , S h a n g h a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9 3, Ch i n a )

c a p i t a l i s f u r t h e r d i v i d e d i n t o c o g n i t i v e s o c i a l c a p i t a l , r e l a t i o n a l s o c i a l c a p i t a l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s o c i a l c a p i t a l ;k n o wl e d g e ma n a g e me n t i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k n o wl e d g e c r e a t i o n a n d k n o wl e d g e s h a r i n g On
构 型社会 资本 对 知识 管理 的正 向作 用不 显著 , 企 业 家精 神 对知识 创造 正 向作 用不 明显 , 其 他 均有 明
显 正 向 的作 用 。
关 键词 :社会 资本 ;企业 家精神 ;知识 管理 ;创新 绩效 ;实证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 C 9 3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摘要 : 从 知识 管理视 角将 社 会 资本 、 企业 家精神 作 为 民营企 业创新 绩 效的 影 响 因素进 行研 究 。 将社 会 资本 分为 认知 型 、 关 系型 、 结 构 型的社 会 资本 ; 知 识 管理 分为知 识共 享 和知识 创造 , 据 此构 建 了理论 模 型且进 行 实证 。在 实证 中 , 把调 查 企业 分 为成 立 1 O年 前后 二类 进行 。利 用 结构方 程分析 表明, 在 成 立年 限不到 1 0年 的企业 中, 认 知 型社会 资本 对知 识 管理 的正 向作 用不显 著 , 关 系型社会 资本 对知 识创 造 的_ g a 向作 用不 显著 , 知识 共 享对创 新绩 效 正向作 用 不显著 ; 在1 0年 以上 企业 q - , 结

供应链间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技术动态能力、市场动态能力中介效应

供应链间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技术动态能力、市场动态能力中介效应


要: 基于资源基础观 , 构建社会资本、 动 态能 力 和 创 新 绩 效 之 间 的 关 系模 型 , 通过对 京津冀 2 1 1家 企 业 进 行 问
卷调查获取数 据 , 运用结构方程( S E M) 进行 实证研 究。结果表 明, 技 术动态能力和 市场动 态能力在 结构 维度 、 认知 维度对创新绩效影响中扮 演着完全 中介的作用 ; 在 关系维度 对创新 绩效影响 中扮 演部分 中介作用 。因此 , 企业增 加社会资本存量的 同时 , 要加强 内部技 术动态能力和市场动 态能 力的提升 , 从 而提 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 : 社 会 资本 ;动 态 能 力 ;创 新 绩 效
技 术 的迅 猛 发 展 , 环 境 的不 确 定 性 , 使 得 技 术 创新 的难度 上 升 , 作 为 供 应 链 节 点 的企 业 , 只 有 积 极 和上 游供 应 商 、 下游客户进行交流 , 实 现 信 息 资
源共享 , 才 能 提 升 企 业 创 新 效 率 。学 者 E i s e n h a r d t
这些 关 系 网络 中衍 生 出 来 的 现 实 的 和 潜 在 的 资 源 总 和 。国外学者 A d n e r ( 2 0 0 3 ) 研 究指 出动态 能力 受
到企 业人 力资源 、 社 会 资本 和 管理 制 度 3个潜 在 因
素 的影 响 。D a n i l o v i c M( 2 0 0 5 ) 指 出资源 是构成 动 态 能力 的基础 , 企 业 通 过合 作 网络或 者 战 略联 盟 关 系获取资 源 , 提 升 企 业 的动 态 能 力 。 Wu( 2 0 0 7 )
平( 2 0 0 8 ) 指 出企业家之间在信任和互惠基础上 , 动 员 社会 网络 中 的资 源 , 通 过 和 自身 资 源 的 匹 配 、 整 合 和更 新 , 实 现 动 态 能 力 的 螺 旋 上 升 。张 洪 兴 、

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农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农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本定 义 为 “ 个人 和组 织 拥 有 的 并 能 为其 带 来 利 益 的 各 种 关 系 资源 的 总 和 。 ” 在早期对社会 资本 的研究 中 ,研究 对象 多集 中于 个人 ,
究 ,将企业社会 资本 划分为市 场关系资本 、社会关 系资本和 内部社会资本 ,进而 构建 了本研究 的理论模 型 ( 图 1 。 见 )
1 理 论模型 及理 论假设
1 1 理 论 模 型 .
自企业社会 资本受 到人们 的关注 以来 ,对企业社会 资本 作用的研究文献也 日益 增多 。L nr ady等认为社会资 本对技术
研究》 杂志上发表题为 “ 社会 资本 随笔” 的短文 中正式提 出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 ,认为社会资 本是 “ 一种通过 制度化 的网 络持久 占有 ,而获取 的实 际的 或潜 在 的资源 的集 合。 ”詹 姆 斯 ・ 科尔曼口 认 为社会资本是 “ 个人拥有 的并表现为社会 结
20 09年第 5期
S i n e a d T c n lg n g me tR s a c c e c n e科技管理研究 n e e r h h oo y Ma a e
2 o . 0 9 No 5
文 章 编 号 :10 00—79 (09 5— 16— 4 65 2 0 0 0 3 0 J
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 的影响
农 业 企 业 的 实证研 究 周 斌 ,李艳 军 ,孙 丽 ,游振 华
( 中农 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 0 7 ) 华 30 0
摘 要 :构 建 企 业社 会 资本 对 技 术 创 新 绩 效 影 响 的理 论 模 型 ,用 回 归 分析 和 相 关分 析 等 方 法 对 农 业 企 业进 行 实证
较 少关注组织和企 业的社会 资本问题 。B t第一个 将企业 作 ut 为社会资本研究对 象的主体 ,并且 明确指 出企业之 间和企业 内部的关系是社会 资本 j 。真正提 出企 业社会 资本 的概念 并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述评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述评

财经管理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5期124㊀㊀作者简介:姜珊(1995-),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㊁社会网络分析;胡晓寒(1995-),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M B A 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述评姜㊀珊㊀胡晓寒(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14000)摘㊀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得到广泛应用,最近几年,社会资本相关的研究更是成了研究热点.通过社会资本理论,可以突破社会学㊁经济学㊁管理学等领域研究的固有思维,带来全新的研究视角.随着W e b 2.0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社会资本研究已不再足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扩展到线上网络社区,研究网络社区中社会资本的变化情况.本文以社会资本为主体,梳理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的相关研究,包括不同学派对其内涵㊁维度的划分及其对应的测量方法,并将梳理范围从传统社会资本延伸到在线社会资本.关键词:社会资本;在线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中图分类号:F 2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1.05.061㊀㊀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自产生以来,就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和论述.尽管目前学术界对社会资本的概念没有明确界定,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社会资本的定位和内涵是清晰明确的:社会资本是有别于传统资本的新型资本,是由(人际)关系网络构成的资源,并能够给社会网络中的主体带来一定的资源和收益.1㊀社会资本的内涵学术界第一个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系统描述的是法国学者B o u r d i e u,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资源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关系网络中的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有一定的关系,也即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与B o u r Gd ie u 的研究类似的还有P u t n a m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与团体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互惠和信赖的价值规范,它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B o u r d i e u 和P u t n a m 的研究立足于社会,更多地关注团体㊁组织㊁社会以及国家对社会资本的占有情况,强调公民参与㊁社会信任和共享规范等因素与制度绩效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认为社会资本主要为群体的共同利益服务.另一方面,还有学者将个人作为研究的中心,主张聚焦于研究个人如何使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来获取社会资本.他们认为个人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关系来获得通向所需资源的途径,强调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投资与回报㊁社会资本对个体能力的增强和提供的发展机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林南,他认为社会资本可以获得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让个人得到更多的益处,以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但是社会资本必须嵌入社会网络中才能获得这些资源.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中观层面来研究社会资本,其中经典的分析理论即为博特的结构洞理论:从个人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来分析社会资本.2㊀社会资本的维度根据社会资本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这对深入研究社会资本有重要意义.依据社会连接亲疏远近的程度不同,P u t n a m 将社会资本划分为桥接型社会资本与凝聚型社会资本.桥接型社会资本是一种弱关系,能连接不同性质的个体,具有包容性,但对于情感方面的支持很少,如团体㊁社区等;而凝聚型社会资本是一种强连接,紧密连接着相同性质的个体,具有排他性,能够提供情感的㊁实质的支持,如家庭成员㊁邻居等.根据功能属性的不同,N a h a p i e t 和G h o s h a l 提出了三维度划分方式,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资本㊁认知资本和关系资本.结构资本维度强调个人㊁组织通过连接形成关系网络,它是相对客观的外在表现形式;认知维度的社会资本是在共同的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共享网络,它反映的是人们的想法与感觉,因而更为主观;关系资本维度强调个体与个体㊁个体与组织㊁组织与组织之间是通过何种方式来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具体的连接形式包括信任㊁规范㊁期望㊁认同等.按照组织边界的不同,A d l e r 等将社会资本分为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社会资本.外部社会资本产生于某一行动者的外在社会关系,为行动者的私人利益服务,旨在帮助行动者获取外部资源;内部社会资本则形成于行动者内部的关系,为群体的公共利益服务,能够提升群体的行动水平.3㊀社会资本的测量随着社会资本理论日渐广泛的应用,围绕着社会资本的相关讨论与研究也越来越多.在社会科学领域进行研究时,不可避免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只有通过应用一些概念化和操作化的方法,把抽象的社会现象转化成可度量可研究的概念和指标,才能进行实证性的分析和研究.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人们普遍认同和重视 社会资本源于社会网络 这一观点,大部分学者也基于此对社会资本进行测量.具体的研究方法有提名生成法和位置生成法.提名生成法需要让每个被访者提供自己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姓名㊁个人特征以及这些成员的相互关系等信息.研究者根据网络成员的相关信息,对网络中的社会资本情况进行测量.提名生成法研究的是内容或角色领域,强调受访者的个人中心网,偏向于强关系的测量.位置生成法使用一个或几个包含有若干标志社会地位的职业类型或工作单位类型等的量表,要求回答者指出每一位置上是否有交往者㊁并确定自我与每一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5期125㊀位置上交往者的关系,用这些指标来反映个人社会网络中所嵌入的资源情况.位置生成法研究的是等级制位置,可测量强关系和弱关系.4㊀社会资本的应用社会资本理论在现有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㊁管理学㊁社会学等领域,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王璐等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以共有协同创新网络为背景,通过S o u r c eF o r ge 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创新团队社会资本对新产品流行度的不同影响及其控制.黄宇虹等以C M E S 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并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进行解释,试图分析关系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董芳等通过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 H I P 2013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对于城镇居民就业质量的影响.由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会资本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互联网产生并兴起后,研究者也将研究目光逐渐转移到网络社区.相应地,社会资本也被划分为在线社会资本和离线社会资本.5㊀在线社会资本的概述及其应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尤其是W e b 2.0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公共事务参与范围已从单独的线下扩展到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网络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交往的方式,也改变了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社会化媒体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为社会资本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涵,由此催生了新的社会资本形式在线社会资本.在线社会资本是在社会网络空间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资本,是传统社会资本的补充和扩展.具体而言,在线社会资本是网民通过虚拟社区与其他网民建立关系,从而获取的虚拟社区资源.不同的网民在虚拟社区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同,所获取的社会资本和利益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线社会资本具有不平衡性.在获取虚拟的线上社会资源时,网络使用者必须和其他网友建立联系和互动,因此在线社会资本还具有互动性和虚拟性.需要注意的是,在线社会资本在网络社区中是虚拟的,但其可向现实资本转化.自在线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提出后,学者也在社会资本的维度划分和测量方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扩展.在对在线社会资本进行维度研究时,E l l i s o n 提出了 维持型社会资本 这一新概念,将社会资本的类型进行了延伸,分为桥接型社会资本㊁黏结型社会资本和维持型社会资本.一般认为,桥接型社会资本的交流形式较为单一,而社会化媒体为桥接型社会资本提供了最为合适的交流渠道,彼此独立的社会网络的弱连接更可能产生出新的思想,弱连接成为社会化媒体中最有价值的一种连接形式;维持型社会资本强调社会化媒体具有维系社会关系的功效,是一种附加型社会资本.在测量在线社会资本时,主要围绕在线社会资本的类别和具体测量指标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测量量表,其中较为出名的有互联网社会资本量表I S C S(在线社会资本凝聚型和桥接型测量量表)和网络使用强度量表.W i l l i a m s 的互联网社会资本量表I S C S 来源于普特南的桥接型社会资本与凝聚型社会资本的理论,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各路学者对于网络对个人社会资本影响的争论一直不停休,早期的研究者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网络削弱了社会资本㊁网络补充了社会资本㊁网络改变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这三种矛盾观点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者沿袭了传统媒体对社会资本影响的研究思路,没有考虑到网络催生新的社会资本的可能性.随着社会化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用户参与为显著特征的W e b 2.0应用,例如微信㊁微博㊁豆瓣等,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者逐渐将社会资本理论应用到网络社区,接下来将对网络社区中社会资本的具体应用进行简单介绍.5.1㊀网络社区与知识共享赵大丽等以理性行为理论作为基础理论,采用社会资本的三维度划分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构建社会资本㊁知识共享态度与知识共享意愿之间的关系模型,探究微信朋友圈用户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刘海鑫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㊁分层回归方法检验社会资本各维度之间以及社会资本对个体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作用.5.2㊀网络社区与心理健康闫景蕾等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通过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㊁线上社会资本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分析青少年的社交网站使用㊁线上社会资本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周宗奎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自尊的社会计算器理论,构建了有调节作用的中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5.3㊀网络社区与在线口碑W a n g 等基于社会资本和自我决定理论,选取三个社会资本因素和两个个人因素作为变量,对网络用户进行调查,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左文明等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将蘑菇街和美丽说的用户作为调查对象,构建了社会资本视角下网络口碑与购买意愿的关系模型,研究社会资本㊁网络口碑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5.4㊀网络社区与消费者忠诚C h e n 等以社会资本理论和信号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模型来研究商家的网站质量如何影响消费者和商家双方社会资本的发展,社会资本的发展会反过来提高消费者在C 2C 在线购物环境中的忠诚度.H u a n g 等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并采用社会资本三维度划分方法,研究社会资本如何影响消费者购物满意度,进而提高消费者忠诚度.5.5㊀网络社区与社交互动S h a o 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技术支持理论,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型,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新模型进行测试,研究平台媒体丰富性和互动性对微信朋友圈用户社会资本和参与行为的影响.M u n z e l 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考察社交网络的规模和亲密程度以及凝聚型社会资本㊁桥接型社会资本等中介变量,研究社交网络中个人社交互动对使用者幸福感的影响.参考文献[1]曹永辉.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发展脉络[J ].中国流通经济,2013,27(6):62G67.[2]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J ].国外社会科学,2005,(02):18G24.[3]G r a n o v e t t e rMS .T h e S t r e n gt h o fW e a kT i e s [J ].A m e r i c a n J o u r Gn a l o f S o c i o l o g y,1973,78(6):1360G1380.[4]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3,(04):23G35.[5]C h e n W.T h e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s o c i a l c a p i t a l f o r t h ed i gi t a l d i v i d e s i nA m e r i c a [J ].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S o c i e t y,2013,29(1):13G25.。

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伴随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企业社会资本越来越成为企业乃至各界普遍关注的一种重要资源。

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其自身所拥有的一种灵活的变换能力,促使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中能够保持平衡。

绩效基本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目标所在,其中,就包括通过创新获得的绩效,即创新绩效。

那么,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企业将如何发挥动态能力来将其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绩效成为现代企业关注的重点。

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创新绩效理论为基础指导,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统计分析法,选择将外资医药企业列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来进行企业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探讨。

本文首先系统地回顾了社会资本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创新绩效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整理与归纳,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给出了本研究中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创新绩效各构成的概念,确定本文采用的维度划分结构,为后续研究假设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还有,根据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构建了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结合研究内容对前文划分的维度进行了内涵解释,并提出本文的假设,为实证分析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再有,针对研究假设,进行调研问卷和量表的设计和开发。

而后,根据对外资医药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对所设定的模型进行分析验证,研究得出企业社会资本对动态能力、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动态能力在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关系论证。

最后,对本文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研究启示,同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有如下几点:第一,本文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维度构成。

通过现有文献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在企业社会资本的维度划分中,提出用关系网络和共同价值观作为潜变量来代替结构维和关系维的应用。

企业家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

企业家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

企业家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企业家社会网络在双元性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双元性创新的影响,以及双元性创新如何进一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我们试图揭示企业家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双元性创新的内涵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标准,并构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将对企业家社会网络进行深入分析。

企业家社会网络是指企业家通过社会交往形成的各种关系网络,包括商业伙伴、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

这种网络结构对于企业家获取资源、传递信息、分享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将从网络的规模、密度、异质性等角度探讨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双元性创新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双元性创新的内涵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双元性创新包括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两个方面。

探索式创新强调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开发,利用式创新则注重现有技术的优化和应用。

我们将分析双元性创新在企业家社会网络影响技术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不同类型的双元性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差异。

我们将构建企业家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我们将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绩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企业家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解,还能为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家社会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获取和信息交流渠道,对企业的双元性创新(即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创新理论,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以探讨企业家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PESTEL分析模型的案例分析

PESTEL分析模型的案例分析

PESTEL分析模型的案例分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PESTEL分析模型的案例分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PESTEL分析模型的案例分析的全部内容。

什么是PESTEL分析模型?PESTEL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不仅能够分析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识别一切对组织有冲击作用的力量。

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方法,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6大因素:(1)政治因素(Political):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因素.(2)经济因素(Economic):是指组织外部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

(3)社会因素(Social):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4)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技术要素不仅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6)法律因素(Legal):组织外部的法律、法规、司法状况和公民法律意识所组成的综合系统。

PESTEL是在PEST分析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形成的。

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六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编辑]PESTEL的因素[编辑]对企业战略有影响的政治因素•政府的管制和管制解除•政府采购规模和政策•特种关税•专利数量•中美关系•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特殊的地方及行业规定•世界原油、货币及劳动力市场•进出口限制•他国的政治条件•政府的预算规模[编辑]对企业战略有影响的经济因素•经济转型•可支配的收入水平•利率规模经济•消费模式•政府预算赤字•劳动生产率水平•股票市场趋势•进出口因素•地区间的收入和销售消费习惯差别•劳动力及资本输出•财政政策•欧共体政策•居民的消费趋向•通货膨胀率•货币市场利率•汇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编辑]社会文化的因素•企业或行业的特殊利益集团•国家和企业市场人口的变化•生活方式•公众道德观念•对环境污染的态度•社会责任•收入差距•人均收入•价值观、审美观•对售后服务的态度•地区性趣味和偏好评价[编辑]技术的因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了哪些技术•这些技术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如何•外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包含哪些技术•上述的外部技术中哪些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企业是否可以持续的利用这些外部技术•这些技术最近的发展动向如何?哪些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动态?•这些技术在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企业对以往的关键技术曾进行过哪些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对手相比如何?•企业及其竞争对手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工艺革新和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哪些投资•外界对各公司的技术水平的主观排序•企业的产品成本和增值结构是什么?•企业的现有技术有哪些能应用?利用程度如何?•企业需要实现目前的经营目标需要拥有哪些技术资源?•公司的技术对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如何?是否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编辑]环境的因素•企业概况(数量,规模,结构,分布)•该行业与相关行业发展趋势(起步,摸索,落后)•对相关行业影响•对其他行业影响•对非产业环境影响(自然环境,道德标准)•媒体关注程度•可持续发展空间(气候,能源,资源,循环)•全球相关行业发展(模式.趋势,影响)[编辑]法律的因素•世界性公约,条款•基本法(宪法,民法)•劳动保护法•公司法和合同法•行业竞争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行业公约[编辑]PESTEL分析经典案例按照PESTEL的框架模型,围绕啤酒酿制行业,对以下六大宏观因素逐一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影响该行业的结构性驱动因素以及这些宏观因素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根本性联系.(一)政治因素从政治因素来分析,目前及未来若干年内,中国及世界的政治形势基本趋于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围绕着这一时代主题,大力发展同其他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随着WTO世贸组织的加入,中国的关税壁垒逐一取消,国外的产品随即进入中国,这样据不完全统计,有近40个外国品牌的啤酒在国内生产,产量占到全国的4.3%,这样原来国家对啤酒行业的保护和鼓励政策,如今已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是面临着国外品牌的啤酒的挑战,从而,对我国啤酒行业造成一定冲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有利因素,进口关税的降低,使得啤酒行业可以扩大啤酒原料及先进设备的选择余地,例如进口的大麦通常质量好,工艺容易控制,从而降低了生产的成本,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装备,有利于提高啤酒的酿制水平,此外,也有利于我国的啤酒产品走向和进入国际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10月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研究游达明,刘芳摘要:文章论述了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了社会资本通过知识获取和知识吸收的中介作用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指出企业如何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资本来促进企业知识获取和吸收知识的能力,进而提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资本;技术创新;知识获取;知识吸收能力中图分类号:F0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8)10-0050-03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alyzesthe social capital ’s impa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absorption.En -terprises should improve social capital in order to promot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absorption of knowl -edge,finall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Keywords:social cap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knowledge absorption capacity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models between social capitaland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YOU Da-ming ,LIU Fang(BusinessSchoo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3,China)收稿日期:2008-06-30作者简介:游达明(1963—),男,湖南益阳人,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投资分析、战略管理。

企业技术开发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2008年10月Oct.2008第27卷第10期Vol.27No.10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凭企业自身拥有的有限资源和研发能力已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

学者们发现,孤立的创新企业只有与其他企业或组织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创新已突破原有的组织方式和活动范围,表现出一种“跨组织”的社会过程。

弗泰恩曾指出,企业的对外关系已演变为一种建设性活动,一个运行良好的网络具有的创新能力将超过网络中的个体各自具有能力的总和。

企业内部良好的社会资本也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然而,纵观现有文献,我们发现大多学者在研究社会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时,对其内部影响机理研究较少。

有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了知识在社会资本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但是对于知识如何在二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仍没有定论。

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1研究现状1.1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现状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已被看作是一种广泛的社会过程。

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的发展需要企业具有不断利用“技术工具”和“关系工具”的能力。

新的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关系工具(即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经营的方式)来创造的。

Fountain (1997)研究了社会资本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后指出:“社会资本一个最关键的特征就是信任的可传递性。

”由于社会资本的这一特性,提高了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知识的交流和沟通的速度得以大大提高,企业可以通过与外部知识源和信息源(如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建立各种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来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

Maskell (1999)通过研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后指出,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是通过减少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而获得的。

张方华(2004)认为企业社会资本通过对信息获取、知识获取和资金获取3个中间变量产生有利的影响从而对技术创新绩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2知识活动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学者们指出:社会资本可以提高企业获取知识第27卷第10期和对知识加以吸收利用的效率。

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取决于它们之间互动的质量与数量。

Dyer(1998)指出,企业与外部组织的关系越紧密,技术吸收能力越强,知识获取的机会越多[1]。

尼葛洛庞帝(1996)曾指出:“在数字化世界中,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你只要知道怎样去获取知识、如何去寻找你所需要的资料的技巧就行了。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不仅要在企业内部创造新知识,而且还要不断地从外部获取新的市场、研发和创新管理知识。

Cohen(1990)认为知识吸收能力的效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被广泛认同的因素就是“企业的知识基础”。

企业知识存量越多,企业所能够吸收的外部知识也就越多,吸收能力越强[2]。

Nonaka(1994)认为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作为现代经济竞争中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知识已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而成为现代企业的首要资本与财富[3]。

因此,更好地利用现存的知识和更有效地获取和吸收外部知识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2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关系模型企业的内外社会资本已经成为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而知识获取和知识的吸收能力则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企业的内外社会资本通过正向促进企业知识的获取和吸收,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1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正向促进知识获取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为成员从企业内部获取知识提供了渠道。

知识按转移的难易分为两大类:一是显性知识,另一类是隐性知识。

组织知识的大部分是处于缄默状态的隐性知识,非正式的关系网络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渠道[4]。

很多研究也表明,隐性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一些非正式或个人间的跨部门的联系和互动来实现。

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也使得他们愿意分享知识,不必担心对方以自己的代价而获利。

成员间的信任能减弱他们对知识的自我保护意识,削弱知识共享的障碍,使得成员可以接触到更多其他成员的知识。

2.2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对知识获取发挥促进作用广泛的社会联系给企业提供了获得外部知识的潜在机会。

通过企业间长期建立和培育起来的关系资产,使交往的各方都愿意向对方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研究证实,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与企业与外界的交流合作程度具有相关性。

更特别地,隐性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

研究者们一直认为信任是分享隐性知识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网络,与企业外部建立广泛的信任关系,才可能获取企业所需的隐性知识。

企业与销售商、顾客的良好关系可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顾客知识,有助于在新产品研发中体现顾客创意。

企业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可以增强相互间沟通的频率和有效性,使得企业可以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多关于原料市场及其它方面的知识。

企业通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合作,可以获取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方面的信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战略制定方法等。

企业通过与大学、金融机构的联系等,可以掌握行业的最新技术或技术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避免技术战略的失误。

2.3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具有正向推动作用Zahra(2002)认为企业内部的非正式联系和正式联系均有助于知识消化。

正式的社会整合促进企业内部信息的分发、理解以及识别。

特定的组织结构能增强员工的交互作用,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创造性活动的开展[5]。

研发、营销和生产部门之间由于“粘滞信息”的存在,而且解决问题所需的有关粘滞信息分布在不同的职能部门,这就导致不同部门之间交互作用和整合变得非常必要。

部门之间交流合作创造了知识在企业内部转移的机会,促进知识横向交流,从而深化跨职能边界的知识流动。

它们还能促进互惠的信息处理,有助于理解新的外部知识。

2.4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Scott(2003)认为,合作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能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

当企业之间的透明度和开放度较高时,企业能更容易地从企业外部进行学习。

对于开放或透明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相互怀疑,这一点导致双方不太愿意相互共享信息和技术诀窍。

双方的相互信任能减少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担忧。

企业之间的信任是吸收能力的一个关键部分。

首先,如果组织间信任水平较高的话,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溢出组织积极地向知识吸收组织提供知识,并在其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提供必游达明,等: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研究51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10月图1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要的帮助;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知识吸收组织相信知识溢出组织会向其提供的知识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因而会努力识别、理解这些知识并加以运用。

其次,较高的信任水平可以减少双方的信息误解,提高合作效率,从而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2.5知识获取与知识的吸收能力正相关Cohen (1990)对组织吸收能力的研究,强调了组织知识基础的作用。

组织知识基础的广度影响着组织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组织知识基础的深度影响着企业吸收能力提高的速度。

企业的先备知识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平台。

现有的知识决定了组织内化和消化接收到的信号的能力,影响了在未来增加的新知识。

吸收能力是先备知识的函数,其形成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

吸收能力“路径依赖”的特征导致企业在吸收外部知识的过程中处于“锁定”状态。

如果企业缺乏必要知识储备,就无法发现要转移过来的知识的真正价值,也很难用自己较少的知识去理解、整合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2.6知识获取、吸收知识的能力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随着产品中的知识含量的提高,知识逐渐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辅助性要素中独立出来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并成为企业创造产品价值的主要动力。

企业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创新。

而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就是依赖于企业对知识资源的获取、开发和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之上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各种要素之间的重新组合和发展,知识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知识获取与吸收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更好地利用现存的知识和更有效地获取吸收外部知识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