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治理的设计及泥石流工程的措施共100页文档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如下是有关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滑坡、崩塌、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有效地减轻其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常对这三类地质灾害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治,主要工程措施如下: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1)拦挡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
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撑与坡面防护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可能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
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
(3)锚固板状、柱状和倒锥状危岩体极易发生崩塌错落,利用预应力锚杆(索)可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崩塌的发生。
锚固措施可使临空面附近的岩体裂缝宽度减小,提高岩体的完整性。
(4)灌浆加固固结灌浆可增强岩石完整性和岩体强度。
一般先进行锚固,再逐段灌浆加固。
(5)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
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滑坡岩土体的软化作用。
(6)削坡与清除削坡减载是指对危岩或滑坡体上部削坡,减轻上部荷载,增加危岩体和滑坡体的稳定性。
对规模小、危险程度高的危岩体可采用爆破或手工方法进行清除,彻底消除崩塌隐患,防止造成危害。
(7)软基加固保护和加固软基是崩塌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对于陡崖、悬崖和危岩下裸露的泥岩基座,在一定范围内喷浆护壁可防止进一步风化,同时增加软基的强度。
若软基已形成风化槽,应根据其深浅采用嵌补或支撑方式进行加固。
(8)线路绕避对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的地段,即使是采用坚固的建筑物,也经受不了大型崩塌的破坏,故铁路或公路必须设法绕避。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或绕到河谷对岩、远离崩塌体,或移至稳定山体内以隧道通过。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条件变化大,地质灾害类型多且危险性大,应及时预防治理。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公路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显著增加。
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层岩性,会遇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融。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1.1崩塌、滑坡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
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滑坡与泥石流防范(施工作业)
泥石流、滑坡与崩塌地质灾害的防范2 施工部分2.1 相关术语(1)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2)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3)山洪,是指历时很短而洪峰流量较大的山区骤发性洪水。
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一般分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
(4)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5)崩塌的通常意义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
其广义定义是岩体或土体在自重作用下向临空面突然崩落的现象。
本文中所指的“崩塌”为前者,即其通常意义。
2.2 相关安全规范2.2.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SL 398-2007(1)高边坡作业前应处理边坡危石和不稳定体,并应在作业面上方设置防护设施。
【3.1.15】(2)生产、生活、办公区和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布置,应遵守:选址地质稳定,不受洪水、滑坡、泥石流、塌方及危石等威胁。
【3.2.2.2】(3)土方开挖应注重边坡和坑槽开挖的施工排水,要特别注意对地下水的排水处理,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坡面开挖时,应根据土质情况,间隔一定高度设置戗台,台面横向应为反向排水坡,并在坡脚设置护脚和排水沟。
2)坑槽开挖施工前,应做好地面外围截、排水设施,防止地表水流人基坑(槽),冲刷边坡发生坍塌事故。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一、泥石流简介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
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
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
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
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二)工程措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要求防治标准高、见效快、一次性解决问题等情况。
最新崩塌滑坡治理设计及泥石流工程措施
指岩土体以突然坍塌、滑坡或崩塌滑坡形式向下滑移的地质现象。
崩塌滑坡的分类
按滑坡的物质组成分类
黄土滑坡、堆积层滑坡、残积层滑坡等。
按滑坡的滑动速度分类
慢速滑坡、中速滑坡、快速滑坡和高速滑坡。
按滑坡的规模大小分类
小型滑坡、中型滑坡、大型滑坡和巨型滑坡。
崩塌滑坡的危害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03
人员伤亡
崩塌滑坡常常导致附近居 民和游客受伤甚至死亡。
泥石流工程措施设计
预防措施
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防止 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排导措施
在泥石流下游建设排导槽、排导沟等 工程,引导泥石流物质顺利排出,防
止河道堵塞。
拦挡措施
在泥石流易发区,建设拦挡坝、挡土 墙等工程,阻挡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 能量。
生物措施
在泥石流易发区周围植树造林,增加 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 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支挡措施
修建支挡结构,如挡土墙、抗滑桩等,提高 土体稳定性。
地基处理措施
采取地基处理方法,如强夯、振冲等,提高 地基承载能力。
崩塌滑坡治理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结构设计规范进 行设计,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结构选型
根据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地形地貌 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和材料 。
财产损失
崩塌滑坡会摧毁建筑物、 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严 重的财产损失。
环境破坏
崩塌滑坡会破坏植被、土 壤和水资源,对生态环境 造成长期影响。
02 崩塌滑坡治理设计
崩塌滑坡治理设计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
综合治理原则
崩塌滑坡治理设计及泥石流工程措施
04
工程实例分析
某山区崩塌滑坡治理案例
总结词
成功利用锚索、抗滑桩等结构进行加固,降低灾害风险。
详细描述
该案例中,山区崩塌滑坡问题较为严重,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设计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 等结构进行加固,有效提高了山体稳定性,降低了灾害风险。同时,对山体表面进行植被恢复,防止 水土流失,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某地区崩塌滑坡与泥石流联合治理案例
总结词
综合应用多种措施,包括锚索、抗滑桩、拦沙坝、谷 坊等,实现崩塌滑坡与泥石流联合治理。
详细描述
该案例中,崩塌滑坡与泥石流问题同时存在,且相互 影响,形成复杂的灾害链。设计采用多种措施进行联 合治理,包括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等结构进行加固, 拦沙坝、谷坊等措施减少泥石流形成和规模。同时, 对山体表面和流域内进行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减少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总结崩塌滑坡与泥石流治理设计的关键要素
01 02 03 04
泥石流治理设计
排水措施:合理设置排水沟、排水管等排水设施,降低地表水对泥石 流的触发作用。
防护工程:修建挡土墙、拦砂坝等防护工程,防止泥石流冲刷、侵蚀 危害。
生态修复:加强植被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水 土流失,从根本上抑制泥石流的发生。
03
综合治理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的目标和思路
目标
通过设计综合治理方案,有效控制崩 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提高灾害防治水平,确保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
思路
以地质勘查为基础,分析灾害成因, 评估灾害风险,结合工程技术和非工 程技术手段,制定综合性治理方案。
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的联合治理方案
清理泥石流施工方案范本
清理泥石流施工方案范本1. 背景介绍清理泥石流是指在发生泥石流事件后对泥石流沟道和滑坡等泥石流危险区域进行清理工作,以恢复原有河流通道,并减轻泥石流带来的灾害风险。
本文档将提供一份清理泥石流的施工方案范本,以便有需要的单位或个人参考和制定自己的方案。
2. 目标与任务2.1 目标清理泥石流施工的目标是恢复泥石流危险区域的原有状态,包括修复和清理泥石流沟道、清理滑坡堆积的泥石流物质、恢复原有农田或建筑等。
2.2 任务清理泥石流施工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清理作业前的现场勘查,确定施工范围和条件;•清理泥石流沟道,包括清理淤积物、石块等;•清理滑坡区域的泥石流物质,包括拆除堆积物、清理土石等;•进行危险区域修复,包括恢复农田、植被覆盖、修复建筑等;•做好施工期间的安全防护工作。
3. 施工步骤3.1 现场勘查在进行清理泥石流施工前,必须进行现场勘查,以了解泥石流危险区域的情况,包括泥石流沟道、滑坡区域等。
勘查需要记录有关地质、地形、水文水资源等相关数据,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
3.2 泥石流沟道清理清理泥石流沟道是施工的核心任务之一。
清理过程中,需要使用挖掘机、铲车等设备进行清理,包括清理堆积的泥沙、石块、木材等物质。
施工人员需要注意自身安全,并进行相应的安全防护工作。
3.3 滑坡区域清理滑坡区域是泥石流物质堆积的地方,也是施工的重点清理区域之一。
清理滑坡区域需要使用爆破、挖掘等手段,拆除堆积物,并清理土石等。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二次滑坡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3.4 危险区域修复清理泥石流后,需要对危险区域进行修复工作。
修复工作包括恢复农田的耕种能力、进行植被的再生和种植、修复人类建筑等。
修复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和措施。
3.5 安全防护工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施工单位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等。
同时,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巡查,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控。
崩塌治理工程措施
崩塌治理工程措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崩塌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自然灾害。
崩塌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变数。
为了减少崩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崩塌治理工程措施。
对于潜在的崩塌地区,科学家们提出了加固地基的方法。
通过加固地基,可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减少地基的沉降和变形,从而降低崩塌的风险。
加固地基的方法包括预应力锚杆、地基灌浆和地基加固等。
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加固崩塌体的方法。
崩塌体是指已经发生了崩塌的土地或岩石体。
为了防止崩塌体再次发生崩塌,科学家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固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固崩塌体的表面,增加崩塌体的稳定性,减少崩塌体的位移等。
科学家们还提出了监测和预警系统来及时发现崩塌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表位移、地震等指标来判断崩塌的风险,并及时发出警报。
这样,人们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崩塌造成的损失。
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崩塌治理的综合管理方法。
这种方法包括对崩塌地区的系统调查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实施相应的治理工程,以及对治理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这样,可以实现对崩塌地区的全面治理,减少崩塌的风险,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崩塌治理工程措施是为了减少崩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通过加固地基、加固崩塌体、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实施综合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崩塌的风险,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们应该加强对崩塌治理工程措施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提升治理效果,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应急紧急方案
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编制目的 (1)二、编制依据 (1)三、适用范围 (1)第二章风险分析 (1)一、概况 (1)二、风险分析 (1)第三章应急组织体系 (2)一、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2)二、各专业组职责 (3)第四章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4)一、应急队伍保障 (4)二、应急资金保障 (4)三、应急物资、设备保障 (4)第五章预防、预警及防治 (4)一、危险源监控 (5)二、预警行动 (6)三、信息报告与处置 (7)第六章应急响应与处置 (9)一、应急响应 (9)二、应急处置措施 (9)三、应急结束 (10)第七章后期处置 (11)第八章预案管理 (11)一、审核修订 (11)二、预案管理 (11)第一章总则一、编制目的为及时、有效、迅速地处理山体滑坡及泥石流事故,高效有序的做好突发山体滑坡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员生产、生活安全,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特制定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办法,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略第二章风险分析一、概况略二、风险分析山体滑坡及泥石流是自然灾害之一,往往多种自然灾害都是相互联系的,有些灾害又可能是多种自然灾害综合作用的结果。
雷电和龙卷风属于气象灾害,它的破坏作用可能通过对动力系统的破坏——停电——停止排水——水位上涨——造成水灾——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地震或矿震,属于地质灾害,它的破坏作用可能是使区域内岩体发生措动而引发山体滑坡。
总之,任何一种自然灾害,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加强灾患意识,做好应对工作。
(一)、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灾害可能直接造成人身伤亡,建筑、设施、设备损毁。
(二)山体滑坡灾害及泥石流可能造成供电、通信、供热、供气、道路等损毁所产生的次生的影响和灾害。
(三)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灾害。
崩塌滑坡治理设计及泥石流工程措施
滑坡和泥石流会导 致道路中断,影响 交通出行。
滑坡和泥石流会破 坏桥梁、涵洞等基 础设施,影响交通 运输。
滑坡和泥石流会摧 毁农田、水利设施 等农业基础设施, 影响农业生产。
滑坡和泥石流还会 造成房屋倒塌,威 胁居民生命财产安 全。
滑坡和泥石流会导致土地侵蚀和破坏,改变地形地貌 滑坡和泥石流会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等湖泊 滑坡和泥石流会破坏森林、植被等生态系统 滑坡和泥石流会破坏自然景观,影响旅游业发展
,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滑坡:斜坡上 的岩土体在重 力作用下,沿 着一定的软弱 面或软弱带整 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山区沟 谷中,由暴雨、 冰雪融水等水源 激发的,含有大 量泥沙石块的特
殊洪流。
滑坡分类: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可分为黄土滑坡、粘土滑坡、岩屑滑坡等;根据滑坡体的厚度可分为浅层滑坡、中层滑坡、深层滑 坡;根据滑动速度可分为慢速滑坡、中速滑流 下游设置拦截措 施,如挡渣坝、 护岸等,以防止 泥石流对下游的 危害。
拦挡:在泥石流 上游或中游设置 拦挡措施,如拦 沙坝、谷坊等, 以减少泥石流的 规模和冲刷力。
治理沟床:通过改 变沟床的坡降和流 向,如修建顺水坝、 水槽等,来调整泥 石流的流向和流速, 从而减少对下游的 危害。
防护工程:在泥石 流可能冲刷的区域, 如道路、桥梁等, 修建防护工程,如 挡墙、护岸等,以 防止泥石流的冲刷 和破坏。
评估指标:滑坡治理后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评估方法:采用工程地质勘察、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流程:先进行初步评估,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评估,最后得出评估结论 评估结果应用:根据评估结论,对滑坡治理设计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治理效果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
针对崩塌滑坡灾害,以下是一些应急防治措施:
1. 建立监测系统:安装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及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变情况,提前预警。
2. 制定预案: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组织协调机制、应急调度和救援措施等。
3.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指导居民了解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识。
4. 分析评估风险:定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灾害风险监测和评估系统,科学分析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5. 加强监管措施:加强对危险地质灾害点的监管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问题。
6. 建立避难场所:确定合适的避难场所,为可能受灾居民提供安全的避难环境。
7. 加强救援能力:组织专业救援队伍,提前准备好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8.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机制,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提高应急防治能力。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应急防治措施,具体的措施还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灾害类型来制定。
第 1 页共 1 页。
山区公路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
山区公路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摘要:本文对山区公路工程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和特殊土地质灾害问题的特点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字:山区公路;滑坡;崩塌;泥石流;软土;膨胀土;防治措施引言在山岭重丘区修建公路,工程量巨大,工程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膨胀土等发生频繁。
这不仅增加了公路的建设投资,而且还影响到公路的正常安全运营。
因此,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已成为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应引起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单位的高度重视。
1.滑坡及其防治1.1滑坡滑坡是山区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
通常表现为斜坡大量上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带)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多发生在地质构造运动激烈的山区。
一般地层表而呈现岩石破碎,多裂隙,极度风化受暴雨侵袭渗透或人为破坏,使原本比较稳定的山体发生滑坡。
在山区山高坡陡、潜在滑坡地带修建公路,如采取不恰当的大爆破开挖路堑或半填半挖路基或设计不当,坡率太小,没考虑布设合适的支挡结构等,都会使山体失稳而发生滑坡,规模大的滑坡一般缓慢、长期地往下滑动,其位移速度在突变阶段才显著加快。
因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的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营。
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危害性很大。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有: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其中与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有关的因素有:(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
崩塌和滑坡灾害是地质灾害中比较常见和具有较大危害的一种,针对这类灾害,应采取以下应急防治措施:
1. 加强预警和监测:建立崩塌滑坡监测系统,利用地质灾害监测仪器和技术,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人们迅速转移。
2. 撤离和疏散:一旦发生崩塌滑坡灾害,应及时向可能受到威胁的居民发出警告,组织和引导他们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避免人员伤亡。
3. 封控危险区域:对于已经发生崩塌滑坡的区域,要立即封控危险区域,并设置警示标志,禁止人员靠近,以免发生二次灾害。
4. 快速救援: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和相关部门,迅速展开救援行动,挖掘被埋压的人员,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
5. 救援资金和物资保障:崩塌滑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常常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修复,应及时调拨救灾资金和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6. 疏散安置和灾后重建:对受灾的居民进行疏散安置,并及时组织相应的灾后重建工作,修复受损的房屋、基础设施和交通等。
7.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应急技能,掌握避险知识和技巧,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提高抗灾能力。
总之,及早预警、迅速撤离、快速救援和有效管理是崩塌滑坡灾害应急防治的关键措施,同时也要加强相关科技研究,提高预警能力和救援效率。
山体崩塌隐患治理方案
山体崩塌隐患治理方案背景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山脉等地震、火山和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区,山体崩塌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形式,一直深刻影响着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安全和发展。
山体崩塌对林业、能源、交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影响都非常显著。
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和谐,保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山体崩塌隐患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治理方案隐患调查首先,为了有效地规划治理工作,必须对山体崩塌隐患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和评估。
调查包括山地工程地质学的考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地下水、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对山体崩塌隐患的影响。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山体崩塌威胁的范围和潜在影响,评估损失和治理成本,确保治理方案符合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接下来,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和措施。
这些措施应该是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包括土方工程、护坡工程、防洪工程等。
组合使用将有助于加强治理效果。
1.土方工程土方工程包括不同种类的排水和泥石流治理系统。
如果地区经常降雨或因地下水压力高而导致土体松动,则应该使用排水工程进行有效的处理。
泥石流治理系统应该立即修复被破坏的区域,以防止治理成本的浪费和潜在灾害的增加。
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土方工程时,需要考虑其对环境、资源、成本和安全的影响,寻找最佳平衡点。
2.护坡工程护坡工程不仅可以丰富山体环境的生态价值,还可以减少土石坍塌的发生。
在护坡工程中,必须选用具有地质稳定性的护岸材料,包括透水混凝土、石墙、钢筋混凝土、灌浆锚杆等。
此外,应适当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提高空气品质。
3.防洪工程防洪工程可以有效地抵御山洪和暴雨引发的灾害。
在排水工程中,需要防止水流失的速度太快,从而造成地表沟渠和溢流,造成更大的威胁。
不同区域的防洪工程需要使用不同的技术和材料,例如封堤、柱筏等。
最后,在治理完成后,应持续进行隐患监测,确保持续的效果并及时纠正不足之处。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6 滑坡与崩塌监测
■ b)冲蚀型及明挖型滑坡、崩塌,应重点监测:前 缘的冲蚀(或开挖)情况,坡脚被切割的宽度、高 度、倾角及其变化情况,坡顶及谷肩处裂缝发育程 度与充水情况,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 c)洞掘型滑坡、崩塌,应进行洞内、井下地压监 测。包括:顶板(老顶)下沉量及岩层倾角变化, 顶板冒落、侧壁鼓出或剪切,支架变形和位移,底 鼓等。有条件时应进行支架上压力值的监测。
5 基本要求
■ a)中长期预报,指一年以上的危险性预报。包括滑坡、
崩塌与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划和易发区的圈定。
■ b)短期预报,指在一年到几天内将要发生的预报。 ■ c)临灾预报,指在几天到几十分钟内将要发生的预报。
长期和中期的预报,在月报、季报、年报中提出; 短期和临灾预报,随时出现随时提出,以专报形式提 交。
■ a)地表水动态。包括与滑坡、崩塌形成和活动有关的地表 水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等动态变化,以及地表水冲蚀情况 和冲蚀作用对滑坡、崩塌的影响,分析地表水动态变化与滑 坡、崩塌内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进行地表水与 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关分析。
■ b)地下水动态。包括滑坡、崩塌范围内钻孔、井、洞、坑、 盲沟等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量、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 泉水的流量、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土体含水量等的动态 变化。分析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其与地表水、大气降 水的关系,进行地下水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关分 析。
崩
塌
监 测 内
相关因素 监测
容
宏观前兆 监测
绝对位移 地表位移
● 位移监测(三维位
移量、位移方向、位
移速率,裂缝张开、 闭合、错动、抬升、
地下位移
下沉…)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办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促进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健康发展,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维护地质灾害治理市场秩序,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指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行地质勘查、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工作。
第三条市、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本办法规定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工作包括:(一)监督国家有关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执行;(二)监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三)监督地质灾害治理市场秩序;(四)监督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的使用;(五)依法查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第六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一)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全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督管理;(二)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工作的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在核定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禁止无证或越级承揽工程,禁止违法转包或分包。
第八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相应技术规范执行。
第九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一)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或者针对新发生地质灾害,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地质勘查,编制地质勘查报告并提出治理建议;(二)根据批准的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编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文件;(三)根据批准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文件,编制项目招标文件;(四)根据项目招标文件、资格预审结果和地质灾害治理计划,组织项目招标投标;(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前准备工作,编制项目开工报告;(六)根据批准的项目开工报告,组织项目实施;(七)项目完工后,编制竣工图表和工程决算,办理项目验收;(八)竣工验收合格后,组织项目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