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有理
家长讲义
逆反有理---------正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家长讲义)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唱反调,你指东,孩子偏偏朝西。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我偏不!)•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说几遍了,烦不烦啊?!)•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开始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染发穿衣打扮)什么是青春期叛逆?叛逆也称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时青春期孩子独立个性形成的正常现象,在14岁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却束手无策。
二、初中生一般在下列一些具体情况下易出现反抗行为:1. 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父母仍以过去那种十分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结果导致反抗行为。
对父母的悉心照料和关心表现出极力拒绝和厌烦。
(临上学前妈妈督促收拾行李,招来反感)2.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
如果父母不听取初中生的意见,将他们一味地置于支配从属的地位。
他们不会盲从,而是摆着“不用你说怎么做,我知道,我能!”3. 个性发展受到阻碍时,引起初中生的反感。
4. 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初中生对父母的反抗,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情况。
首先,初中生的反抗性是对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不合理要求的反抗。
其主要表现是初中生对父母陈旧观念的不满,常常与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相冲突。
许多家长只抓学习分数,不重视初中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限制交往范围,使子女精神负担重、生活单调枯燥。
其次,初中生的反抗性是对父母家长式作风、地位不平等的反抗。
初中生开始产生了成人感、独立性,他们主观意识到自己是成人,要求与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要求成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
武宏璞《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原因浅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原因浅析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武宏璞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喜欢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处理人际关系,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青春期心理倾向的影响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
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
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教育的缺陷的影响首先,个别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
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
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
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
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
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
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
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
青春期逆反心理 案例
案例一青春期逆反心理1、基本情况吴某学习成绩中上,但逆反心理强烈,与父母情绪抵触,与教师反驳讲理。
2、原因分析吴某的情况是典型的逆反心理问题,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从事旅游事业,工作很忙长期在外。
和孩子交流少,遇到问题就斥责、谩骂孩子;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只关心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
在教育孩子问题,两人观点不同。
(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
吴某家小区里有一些品行不端的少年,抽烟、喝酒、打架。
常与这些年龄比他大、习惯不好的人交往,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一种成熟的标志,并以他们为榜样。
(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这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3、解决方案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探讨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
给家长推荐几本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其次,经吴某做心理疏导。
①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
②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③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④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
⑤经常找教师谈心,把教师当朋友。
4、小结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学会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老师、家长,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
还应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家长的教育,遇事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从而展现自我价值。
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就会发现,在教育学生时,常常会遇到学生不听话甚至产生逆反对立的情绪。
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寻求解决良策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逆反心理的原因1.家庭不良因素影响(1)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就当前一些家长来说,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面对孩子的犯错,往往以“痛打”“重揍”式的暴力行为进行所谓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小心灵的呵护、沟通和疏导。
(2)过高的要求和期望。
许多家长忽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忽视了选择和自主的权利,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日趋升高的期望,导致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不良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分歧、敌对情绪,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甚至家庭的离异破裂,让孩子矛盾、困惑、焦虑、心神不宁,从而导致心灵的孤独、疲劳和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不良因素影响(1)教师的“偏爱”“偏恨”。
优等生常生活在教师“和颜悦色”的教育环境中,而劣等生的处境则是“横眉冷眼”,但他们因为成绩的落后、能力的不够,只能“忍气吞声”,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甚至反道而行。
(2)教学方法不合理。
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许多孩子象机器一样,每天都重复着“上学—读书—作业”的单调生活,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3)教师自身言行不一。
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是劝导;二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
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
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完善,孩子的活动范围增大,活动能力的增强,自主意识的萌芽,孩子们渴望独立,向往自由,常常会争脱师长的管制,摆脱大人的束缚自行其事,背道而弛。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和矫正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因及对策摘要: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
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个性。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原因对策在教育和教学中,经常听到抱怨现在学生不听话,学生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
这种现象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大致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
主动型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某些事情有片面的看法,而有意识地和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相抵抗。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时代不同了,再学雷锋是“傻子”的表现,于是对校内好人好事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也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故意找自己的碴,为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便公开寻衅挑事,处处与老师作对,这种情况往往还以小“群体”、小“团伙”的形式出现。
由此可见,主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影响较坏。
被动型逆反心理一般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影响刺激下反映出来的违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状态。
例如:有的学生因违纪受到老师的公开批评。
自认为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便“恼羞成怒”,公开与老师唱“对台戏”,无理也要争三分。
被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动摇性和随意性,只要我们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较易诊治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与学校教育、家庭情况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
但就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分析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
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家长会教--逆反有理——正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逆反有理——正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8.1 田亚卿开场白: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但在参与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家庭教育的系统学习后,有了一些思考,有了一些感悟,今天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有关家庭教育的话题。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
和其他孩子一样,潘多拉也是很好奇的,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绝对不要打开。
正因为这样,潘多拉更想看看盒子里的东西。
她打开了盒子,结果人类所有的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爸爸妈妈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
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就是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
有的用反抗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怨愤,有时封闭自己,故意拉大与家长的距离。
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出现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
首先,我想做一个现场的调查:1、感觉孩子有逆反心理的家长请举手?2、对孩子的逆反感到束手无策的家长请举手?3、对孩子的逆反应对自如的家长请举手?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正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主要是和家长一起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造成孩子青春期逆反的原因及逆反的表现。
帮助家长朋友们正确认识逆反,学会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逆反,从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
首先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青春期孩子的一般心理特点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上的突然变化,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自我意识形成并顺速发展。
自我意识就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
其中包括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形式。
逆反心理的涵义和类型
逆反心理最早由BrehmS提出,并在之后五十年的研究中将逆反心理理论不断完善。
国外对于逆反心理的定义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最初关于逆反心理的定义强调情境的作用,Brehm6 (1981)称之为状态逆反心理(state reactance),即"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
它是反应性的(reactive),只存在于"外界的影响致使个体放弃自由并服从于该威胁的情境"。
也就是说,状态逆反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被唤起的一种内部动机状态,因此它的产生依赖于特定情境。
根据该定义,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包括两个因素:自由和威胁。
自由是指个体感知到自己已拥有的决定和选择事物的权利;威胁是外界强加于个体的阻止或限制其实施自由权利的情境刺激。
Cynthia A 7等人将逆反心理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主权和自由权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高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要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
特质逆反心理(traitreactance)认为,逆反心理是个体产生状态逆反的一种内部倾向,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如高逆反的个体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支配性、攻击性、自主性和非接纳性,以及占有性和猜疑性。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特质逆反在测量上所暴露出的结构效度问题使得研究者逐渐重视情境因素的影响,并将心理逆反看作是既有情境性也有个体差异的一种类特质变量(trait like variable"。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的《心理学大词典》9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个体由于刺激物的消极特征而诱发的非常规性质的反应,当逆反心理被激发时,人们对来自逆反对象的社会影响会产生一种与影响方向相反的对抗,包括内隐和外显的心理反应。
李荐中''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应对方法
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应对方法逆反心理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象三要素组成。
叛逆期的逆反心理、叛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本文将从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应对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个因素[1]。
下文将就这三个因素来分析。
1.1 家庭因素——专制型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等[2]。
其中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最大。
专制型教养方式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专制型家长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
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独立意识渐强,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
此时,如果家长忽略青少年要感受,还一味地要求青少年对家长惟命是从,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
如果父母在同伴或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1.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
学校功能全面发挥是青少年社会化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同时也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场所。
据调查显示,叛逆青少年在学校校无视学校纪律,经常旷课、逃课甚至打架斗殴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学校得不到公正的待遇,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3]。
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
分析中小学生与班主任之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什么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从心理学上定义,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它的显著特征就是抵触、不顺从乃至于抗拒;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自身原因:进入青春期以后,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渴望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是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普遍都会有的心理但是也有些学生,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而且不太合群,他们一旦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自尊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更加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家长和老师失去信任,对社会出现偏见,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更有甚者,产生轻生的念头乃至付之行动;这种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具有隐蔽性,教育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后果不可想象我们在考虑到大部分的时候也应当给语者少部分特殊的孩子一组走的关注家庭及社会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根据产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观原因,要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也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把握;教师原因:人是希望得到赞美、理解和支持的,学生更是如此;特别是中学生,他们一般都循规蹈矩,不容易引起老师的重视,一旦自己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就失去了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在心里产生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从而对待周围的事物更加消极、冷漠;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便自我消沉,对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学校原因:不合理的教育也是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高中较初中来说,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特重;如果老师们以“僵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仍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控制在个人圈子,“管”字当头,“套”字为先,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开放;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新鲜感,对教师的信任逐渐消失,出现我行我素,产生学习上的消极情绪,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消除逆反心理的教育措施第一中学生要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是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径; 当自身遇到挫折时,不要认为是别人有意造成的,让学生学会宽容有时挫折与失败,如竞争失败不是别人故意羞辱你,而是自然的,伤害有时是偶然的,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当自己忍不住愤怒和攻击时,要学会自我反省,是不是又把别人理解为不公正了,是不是夸大不公正了,是不是有什么证据说明并不是别人的不公正导致我的挫折,是不是我自身存在什么问题;我能改变自己的什么方面;改变了你对不公正的解释,你的逆反情绪就会消失了;在此,教育的目标是消除不公正;第二父母对孩子的爱,当然是值得理解的可是由于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个极速发展的社会及孩子迫切希望自己被认同的心理状态下时,由于年龄及种种因素而倒置的时代的脱节也就是所谓的代勾现象就出现了;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和父母没话聊为什么孩子宁可出去和别人混,也不和父母做下来谈心原因就在于父母放不下“父母的身段”父母完全的不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是什么他们需要的是认同,一种认可,我想过去有一部美国电视剧叫成长的烦恼里面家长可以向孩子承认错误,可以理解他们的喜好,甚至还和他们玩在一起,那么自然话题就多,你能走进他的圈子,能走进他的世界,你才能真正理解孩子需要什么,然后加以引导,所以父母有时候是感情用事,虽然他们很爱孩子,可是往往都是用过激的方式,所以,先理解孩子再来谈爱孩子这是关键;有理解则不会有代沟,没有代沟能够相互交流逆反心理自然而然的就会消除第三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法,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懂得学会换位思应当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儿越高,我越不理你那套"是学生们常有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第四当今学校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各级各类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升学率;为上大学,家长的期待,老师的“苦口婆心”,使学生从早到晚,稳坐教室,一套套高难度的训练题,掠夺了学生发挥特长、了解社会、培养兴趣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抑郁、恐慌、焦躁、嫉妒、自私、悲观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比比皆是;我们要提倡的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要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刺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全体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从而促使他们的素质的提高与健康心理的发展相结合;素质教育注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不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利于培养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当然也很好地抑制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真的能做到以上所述这些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则能彻底消除,从而使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文献参考:1.心理科学2.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空心雨论文网3.如何克服逆反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翔平。
初中校本课程_逆反有理——正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逆反有理——正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树立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观念,理性地看待孩子青春期的变化,从内心里接纳孩子。
能力目标:学会尊重和关爱孩子,在家庭教育实践中能够采取相对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走出逆反的误区,加强自我反省,提高反思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孩子逆反的各种表现,知道青春期孩子逆反的主要原因,掌握一些应对青春期孩子逆反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家长学会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教学难点是青春期逆反的原因剖析。
教学方法:小品表演、讨论交流、事例列举、故事讲述、讲授法教学准备:1.教师认真学习有关青春期逆反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认真钻研并整合教材。
在课前调查了解初中生逆反表现和家长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并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品表演排练,接受教师课前有关初中生逆反心理的问卷调查。
3.通知家长按时到会参加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4——5分钟)教师用电视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引入话题,借小品表演(《放学后》)导入新课。
小品内容:孩子放学回到家,妈妈追问考试成绩,被告知只考了78分。
妈妈开始数落孩子平时的一些表现,还和邻家的孩子攀比。
孩子越听越烦,顶撞了妈妈。
妈妈动手打了孩子,孩子一阵冲动生气地跺脚跑了,妈妈赶紧追了出去。
教师导入语:看完了这段小品,在座的各位家长有什么感受?当我们在为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而高兴的同时,您是否发现您的孩子已经步入了青春期?您是否感觉到孩子与您的交流越来越少了?您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了?面对孩子的叛逆,你有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呢?让我们带着这些困惑和思考一起走进今天的话题《逆反有理---正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同时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以家长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内容,借助生动精彩的小品表演导入新课,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家长思考,让家长产生浓厚的听课兴趣。
(二)互动探究(25——30分钟)环节一:明察秋毫——发现逆反(7——8分钟)1.教师现场调查家长孩子平日有无逆反现象,然后让家长列举孩子平日里逆反的表现。
逆反心理弊大于利
第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
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
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
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
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
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
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
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第二,客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1、不切实际地期望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
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
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2、对孩子过于严厉“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3、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世界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充满神奇的。
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个是在瞎闹,有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
聪明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
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4、反复唠叨,喋喋不休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就会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
试想让孩子们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即使孩子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也不乐意听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研究发现,5%到15%的学龄儿童都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征兆。
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对抗与敌视的行为。
这些行为能够在许多场合出现,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得尤其明显。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及矫正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浅析及矫正青少年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逆反心理就是其中的一种。
当代青少年学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丰富,经验的不断积累,思想非常活跃,很容易用批判的甚至否定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也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正确对待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目前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普遍性问题。
在青少年时期常见的逆反心理及其行为经过合理的调节和教育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一、逆反心理的含义逆反心理是指孩子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与特定的教育环境之间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故意做出与当前事件的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倾向。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讲,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逆反”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
例如,学生对学校的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对老师和家长希望他们阅读的书籍不屑一顾,而对那些于学习毫无意义的、禁止阅读的书刊却想方设法去偷看;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持抵制、对抗情绪。
诸如此类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的快速成长期,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相对较复杂,既有生理发展的因素,又有社会发展的因素。
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一)客观因素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十分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中的一些逆反现象都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
例如父母长期不和睦、争吵、分歧、敌对、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
如有的家长双双外出打工,并与子女长期分居隔离,子女从小未能及时得到父母的教育关爱,致使子女个性自由、倔强,形成任性、放荡不羁等不良习惯;有的家长迷恋于牌场、舞场,对学生的学业成长不关心、不督促,使子女感到人生冷漠,情淡。
理性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观后感
理性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观后感一、对逆反心理的理解逆反心理是指孩子在面对父母或权威人士的要求时,表现出一种抵触和反抗的情绪。
这种心理现象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的一部分。
孩子在探索自我、寻求独立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外界的干预产生抵触情绪。
1.1 逆反心理的普遍性在不同的家庭、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仅是对权威的挑战,更是个体独立意识的体现。
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
1.2 逆反心理的阶段性逆反心理通常出现在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尤其是在学龄前及青春期阶段。
孩子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对既有的规范和限制产生质疑和反抗。
二、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为了更好地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
逆反心理的形成,既与个体因素有关,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2.1 个体因素孩子的个性、心理素质和生理发育阶段,都是影响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个性较为独立、好奇心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表现出逆反行为。
2.2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态度和沟通方式,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如果家庭教育中缺乏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可能更加严重。
2.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强调个体自由和自主选择的社会环境中,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对权威的反抗。
社会对儿童教育的期望和标准,也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理性应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策略3.1 增强沟通与理解沟通是消除逆反心理的重要手段。
家长应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立性。
通过开放的对话,家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减少冲突。
3.2 提供选择与自主权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可以有效降低逆反心理的发生。
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自主选择,例如在学习和生活中提供多个选择,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和自主,进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3.3 适度引导与规则设定规则的设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家长在设定规则时,应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规则背后的意义。
《逆反心理班会》课件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不良、网 络信息泛滥、社会竞争激烈等
心理因素:自我意识增强、 自尊心过强、情绪波动大等
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教师过于严厉或忽 视学生需求,导致学生产生逆 反心理
家庭环境:父母过度保护或过 度控制,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 理
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良,如 攀比、虚荣等,导致学生产生
沟通技巧: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增进亲子、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我调节: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 持心态平和
寻求帮助:当逆反心理严重时,可 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PART THREE
逆反心理概述
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参加集体活动, 如运动会、文 艺汇演等,可 以增强团队协 作能力,提高 自信心。
在集体活动中, 可以结识新朋 友,扩大社交 圈子,增强归
属感。
积极参与集体 活动,可以培 养责任感和集 体荣誉感,增 强对集体的认
同感。
在集体活动中, 可以学习他人的 优点,发现自己 的不足,从而更 好地认识自己,
调整心态。
分享成功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
分享成功案例:介绍 一些成功克服逆反心 理的案例,让学生了 解如何应对逆反心理。
鼓励学生分享:鼓励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和感受,增强他们的 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开展小组讨论:组织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 学习,共同进步。
提供实践机会:为 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体 验和克服逆反心理。
认识逆反心理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家校合力,授课教案
家校合力,促进成长——家长学校教研活动讲座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积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协助的育人模式,全面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加强家校合作。
3月28日上午,我校家庭教育教师进行了“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讲座。
讲座上,黄老师就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他们的成长,时刻牵动着每个父母的心,教育是系统工程,是爱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如何增强孩子自信;教育孩子应鼓励多于批评;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兴趣促进孩子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讲座结束后,黄老师还细心解答了家长们的各种疑惑,并将联系电话告诉了大家,随时接受广大家长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解答。
此次讲座,深入浅出,事例鲜明,对进一步科学引导广大家长正确把握教育时机、掌握教育技巧、优化教育资源,增强教育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有效开发教育潜力,促进家校密切合作,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应,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为构建学校、家长、社会更加紧密的协助奠定基础,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019年3月2019年上期家长学校七年级观摩课授课教案授课人:教学内容:逆反有理,正视青春期的叛逆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让家长明白逆反心理的含义、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逆反的各种表现。
2、帮助家长正确认识逆反,学会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逆反,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
教学重点: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教学难点:帮助家长认识在逆反问题上的几种误区。
教学过程:以5岁孩子和15岁孩子的区别导入新课。
各位家长,您的孩子自升入初中后,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有哪些逆反的表现呢?(家长回答)一、什么是逆反心理?如何认识逆反心理?1、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策划创意的四十八个策略
策划创意四十八略第一略:[奇幻极胜]新、奇、诡、异,制胜致理。
适时地推出新鲜、奇特、诡秘、怪异的融合运用策略往往在策划活动、竞技活动、特别是商战及营销中可以成为克敌制胜,取得先机的致理。
第二略:[彼叹吾及]闪其力,虚其实,彼不及,我可及;创意于此间。
新生力量须有暂时"安宁",竞技活动中可借求地利、势力、创新活动变迁中的间隙取得生存环境,它能闪避对方强势、虚化对方实力,使别人力量暂不可达,我方可相对立足喘息;发展的创意应产生于此空间。
第三略:[分步求索]新,分设总取;胜,分步求之;意,分而合之。
潜在的势力范围是未来发展壮大的基础。
孕育新生事物要在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分别设定,总体收获;开创我方势力范围的制胜之道在于积小成多,层层推进;形成我方强势的竞技谋胜创意策略贵在步步积累,整合而就。
第四略:[基点求生]生之始,联之点,取用,以壮自我。
逆推引用可求创意!竞技谋胜,思路茫茫,突破困境的策划开拓之思维在于:找寻事物、事件生成之"源"点,寻求可见相似之物的"关联点",综合分析加以合理运用是壮大自我,谋求胜利的基点;竞技活动,剖面逆向借题发挥引求策略是求胜的妙手之一。
第五略:[常规反破]思;行事;行常人不为,得求新生。
竞技活动中归纳剖析逆向突破思维定势有三:打破传统思维,做常人所不可能做,可适时求得谋胜创意策略;结合、吸收、参照逆向创见理念可拓展谋划意念;从常规策划程序到逆向思维理念的反复跳跃可求胜算。
谋划常致胜于突然爆发的逆向活动之中。
第六略:[平衡逆生]正负相消,逆而生,生而用。
衡平反破,其意可得。
"无"可谓"正负相生"而成,平衡的突破是创意策略的起始。
在暂时无法发现外在的可用因素时,对已知事物反向分析,不断求得正反两方面思路,时时谋划,优化整合则是开拓新思维、力求新策略的必经;竞技谋胜,有鉴于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逆反有理——正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一、什么是逆反心理?(反抗心理)人一生大约有两个反抗期。
第一个是幼儿期(2-4岁),反对父母对他的身体活动的约束,是性格特点决定的。
第二反抗期是初中阶段青春期,反抗针对心理方面。
反抗是为了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实现独立的价值。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青春期孩子独立个性形成的正常现象。
是指个体对外界的劝导做出相反的回应。
平常说的叛逆、阻抗、较劲等都是逆反现象。
14-18岁的青少年尤为突出。
最突出的表现在反抗家长关心,反抗老师的教导,挑战权威,视反抗父母、教师的生气、伤心,为自己的快乐。
家长、教师拿孩子没法。
如:让我干东我干西;让我打狗,我抓鸡,专门和你对这干。
孩子特别有个性,有性格。
他对自己的想法和他要干得事情过于自主,有主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倔强的性格是青春期孩子独立意识的突出表现。
若大人和孩子出现过激行为,会导致这些孩子成为被贴上标签的“问题孩子”,学习失去动力,厌学,逃学,游荡在网吧、娱乐场所,甚至,男女交往偷食禁果,非常危险。
所以,青春期也是孩子的危险期。
二、逆反心理?(反抗心理)总的原因:主观性:(1)某些孩子的性格特征(二岁前)。
(2)孩子的青春期(10~14岁),独立自我意识的发展需求。
客观性:(3)孩子的能力不被承认。
(4)也得不到得越想要。
(物极必反性)(5)别人看不起他。
(尊重的需求)(6)孩子的尊严受到威胁。
(威胁、讽刺、挖苦、打击的伤害语言)(7)父母简单性训斥,孩子感到不被重视。
(短时间内,草草数语,埋怨、责斥)(8)父母太强势,控制孩子。
(不给孩子留空间)三、如何改善逆反行为?(一)、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孩子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哪些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种。
关键怎样理解和调教。
(二)、面对逆反的孩子,家长、教师怎样调教?换位思考,理解万岁,合理疏导,耐心等待。
家长、教师方面:1、尽可能给孩子做决定的空间。
满足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
2、放下权威,学会示弱。
用商量的口气,把硬化变软话,让孩子试着做决定,给他成长的空间。
由原来的“我说了算”变为“共同说了算”。
3、把逆反变为对孩子独立的培养。
逆反实际是独立的信号,借此放手让孩子锻炼,注意:明放暗扶,把好扶放的尺度。
4、避免说引起孩子逆反的话语。
不在他人面前说孩子的不足,不以某小事论全。
全盘否定,孩子不服,必然逆反。
避免用威胁、讽刺、挖苦、打击的伤害语言。
5、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比。
要比,和他本人过去比。
6、用良好的心态等待孩子成长。
孩子正在成长,各种观点不成熟,不要硬跟孩子争辩,学会认可、等待、理解、宽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不要拔苗助长。
否则,欲速则不达。
学生方面:1、做一个有弹性的人。
世界这么大,哪能啥事都按你的性子做?学会能屈能伸。
2、学会隔离法。
把人们说你的某一方面的那些否定你的、批评你的、反对你的、不中听的伤害话语,分析一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免。
只要不是全盘否定你、攻击你、故意伤害你的,就是中恳地帮你。
3、把逆反当动机。
有时候,家长、老师往往用激将法,实际是把逆反当动机,激发你的上进。
你也要学会这样自我激励呀。
4、多渠道解决问题。
学会用智慧处理问题。
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与他人相处,使彼此双方都快乐。
四、在什么时候,青春期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非常疲劳,情绪低落、焦躁或考试前后,一旦外界刺激,易引起疲。
五、对情感迁移式(反抗迁移,易走极端。
当面不反抗你,反抗他人、他物。
)的逆反孩子,家长在那样做?寻找发泄源,把情绪升华,做一些健康的运动,大喊(喊正面内容)。
一、用心思考未来孩子是父母的资产,还是负债?家长想让孩子成为资产,还是负债?今天,我们先围绕家长最棘手的青春期孩子逆反问题,展开讨论。
课题是:逆反有理——正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二、倾听彼此的心声。
一是硬抵抗型(外露型):主动出击,直面顶撞。
常见表现:态度强硬,举止粗鲁。
这是一种暴风雨式的,即强烈,又迅速。
常出现在性格外向、个性张扬、仪表另类的孩子身上。
无论遇到正确或不正确的人、事,公开拒绝,直接顶撞,发生激烈争执,任何劝导都失效。
来得快,消失得快。
特别自主,想干啥就干啥。
穿奇装异服,扮另类仪表是青春期学生硬抵抗型心理的明显表现。
原因:独立性促使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以此用标新立异来突出自我,满足独立性的需求。
当然,也与个性、社会环境有关:如追求时尚、追星、仿星等。
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
二是软抵抗型(内隐型):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表面接受,行动我行我素。
常见表现:表面看,漠不关心,冷漠相对。
多表现在性格内向、特别有主见、性格软绵、不愿争执、不想得罪人的孩子。
一旦遇到不愿顺从的人、事,表面不理不睬,视若罔闻,内心固执对抗,我行我素。
不容易平息、转移、分散。
女孩较多。
三是情感迁移型(极端型):反抗迁移,易走极端。
当面不反抗你,反抗他人、他物。
常见表现:多表现在情绪化的孩子,不直接反抗,而借其它人、事、物反抗。
一旦遇到不愿顺从的人、事,就会彻底否定这个人的一切,把他看成一无是处;或遇到团体中不愿顺从的人、事,就迁怒所有团队的人。
由于被情绪左右,常被是非困惑,迷失了评判是非的方向,成为成长的消极因素。
如:摔东西、拆玩具、砸东西等。
也有积极地一面。
如:画画、写日记发泄。
)四是“心理断乳期”矛盾冲突的叛逆。
(矛盾冲突型)。
视关心、引导为多余。
“心理断乳期”是指孩子从心理上依附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的变化,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
中学时期,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既渴望独立,又需要依赖,这是“心理断乳期”矛盾冲突的典型表现。
这种冲突,往往会使他们情感起伏较大,喜怒哀乐,很难驾驭。
“我的事我做主”的强烈要求,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
但当处理不好时,还要抱怨父母。
当父母引导不当时,他们表现出反抗,顶撞父母或置之不理。
所以,家长要懂孩子,表面上放,暗地里护,做孩子心灵的倾听者、安慰者,用商量的口气跟孩子交流,帮孩子平稳地度过“心理断乳期”,让孩子真正学会独立。
切忌:家长,尤其是妈妈不要唠叨没完。
师点拨:中学生的“心理断乳期”能否平稳地度过,将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据不完全统计,“心理断乳期”断不好是现在独生子女离婚很重要的原因。
如:孩子结了婚,是男孩,拿现在的妻子和母亲比,两个女人一比较,还是后一个女人好,妈妈比妻子关心我。
还是妈妈好,排斥另一个女人,离婚。
是女孩,拿现在的丈夫和父亲比,两个男人一比较,还是后一个男人好,爸爸比丈夫关心我。
还是爸爸好,排斥另一个男人,离婚。
如果找不到这个原因,再结婚就再离婚,永远不会幸福。
孩子的逆反不能放任、压制,应该认可、疏导。
2、青春期孩子的逆反的原因和对策。
初中生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缘于三种年龄的不平衡,身体上的成人感,心理上的独立性,要求社会人们给予的自尊不能满足。
简单说: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高涨。
第一原因:心理上,自我意识的高涨。
追求独立和自尊与现实遭遇的挫折的冲突,产生偏激的想法,把结果归因于家长和老师,于是反抗。
这是典型的托付心理,就是把问题归他人,自己永远不会成长。
有这种心理的孩子,情商低下,没有承担力,将来对社会破坏性比较大。
他是怎样形成的呢?孩子小时候,不慎摔倒了。
家长一边扶孩子,一边用手拍打地,一边抱怨:“都是你不好,把我孩子摔倒了”。
天长日久,孩子有问题就归因外因,从来不反思自己,没有承担,没有责任。
如果,孩子懂得自己,就不会这样了。
对策:分析原因,了解自己,尊重理解,宽容接纳,换位思考。
第二个原因:生理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与性期待的不和谐。
青春期孩子性腺机能尚未成熟,性腺分泌会使孩子变得焦躁烦闷,孩子对周围的人、事过于敏感、强烈,常常无事生非,小事化大,正面冲突,战争纷繁。
对策:学会倾听,耐心疏导,指导宣泄,理解万岁。
第三个原因:需求上,独立意识的需求与缺失成长空间的冲突。
孩子独立意识要求“我的事我做主”。
而家长、老师不给孩子空间,像对待小孩子那样细心关爱,悉心教诲,孩子却视为障碍和约束,反抗。
也或没有平等对待他,或专制式管教他,或过高要求他,或命令式支配他,都会引起他挑衅性的反抗,甚至偏执。
转变一个理念:家长对孩子是养育,而不是管教。
所以,家长、老师多给孩子留出空间,让他去探索,去体验,去创新,去历经挫败的磨砺,管教他,去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对策:平等交流,协商共事,扶放适度,留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