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角色

合集下载

京剧角色划分

京剧角色划分

京剧角色划分
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角色。

京剧角色又称行当,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但末融合了丑,成为四大行当。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丑是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

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

京剧人物分类

京剧人物分类

京剧人物分类
1、在中国京剧中有生、旦、净、末、五五个总的行当,每个行当中又有更细密的分支。

2、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

3、旦”分为:青衣”--指中年妇女, -般指贵族家庭的夫人、小姐;武旦”-指能打斗的女性;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会底层的女性,如丫鬟”。

4、净”指格类花脸,一般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

5、末"也属老生类,但在年龄.上应更老,思维糊涂,生活在底层的老人。

由于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小花脸”。

6、丑"指小花脸,大多也是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间义士等多表现机敏、滑稽。

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身份,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一)“生”京剧中的“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

“生”又可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

老生又叫须生,或胡子生,这是说老生在舞台上扮演人物时要在嘴上挂一个胡子。

胡子在京剧里有个专门名词叫“髯口”。

老生还有一个名称叫正生,这是说由正生扮演的大多是严肃端庄的人物。

老生一般在剧中扮演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

老生所挂胡子的颜色则表示了人物的年龄。

例如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是中年人,所挂胡子就是黑色的。

京剧《秦香莲》中的王延龄是老年人,所挂胡子就是白色的。

根据表演侧重的不同,老生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文武老生等。

唱工老生的演唱部分要多一些,做工老生的念白与身段、表情表演相对要吃重一些,文武老生则是能唱又能打,如京剧《定军山》里的黄忠就是由文武老生来应工的。

因为文武老生在穿戴上大多穿靠衣(盔甲衣),紮靠旗(后背上插四面靠旗),所以又称为靠把老生。

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念白和细腻的表演,在唱腔上也比较丰富。

老生的念白和演唱都用真声。

念白用韵白来表现。

老生的表演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庄重、潇洒为主要基调。

“红生”,红生在京剧行当里,是指老生应工扮演关羽、赵匡胤一类勾红脸的角色。

京剧界一般认为王鸿寿(老三麻子)是京剧红生行当的创始人。

以前虽然也有关羽戏,但剧目较少,因此并没有形成红生这个表演行当。

清末民初,王鸿寿从关羽的化装、服装、盔头、髯口、服装、青龙刀,还有造型、身段、唱腔等各方面,对关羽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还把关羽戏的剧目发展到数十出,并把关羽戏从南演到北,形成了王鸿寿风格的关羽戏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众多的追随者,这才有了红生这个行当。

红生的表演风格独特。

红生吸收了老生、武生、净,三个行当的艺术因素,但与这三个行当又迥然而异。

(完整版)我国京剧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完整版)我国京剧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1、谭派。

代表人物谭鑫培,专演老生。

2、余派。

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刘派。

代表人物刘鸿声,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杨派。

代表人物杨小楼,演武生,讲究“武戏文唱”。

5、梅派。

代表人物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

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婉转、若继若续的唱腔。

7、盖派。

代表人物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武戏文唱。

8、言派。

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

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脸。

10、麒派。

代表人物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

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

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0nk0219四大名旦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昆内阁程克四大金刚.1927年6月20日,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五大名伶新剧夺魁"[“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

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

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

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

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京剧人物形象介绍

京剧人物形象介绍

京剧人物形象介绍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其丰富的剧目、精湛的表演艺术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而闻名。

京剧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通常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其特定的角色类型和表演特点。

以下是一些京剧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介绍。

1.生行:生行通常扮演男性正面角色,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等类型。

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四郎探母》中的杨延昭。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角色,如《罗成叫关》中的罗成、《西厢记》中的张生。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男性角色,如《挑滑车》中的高宠、《武松打虎》中的武松。

2.旦行:旦行扮演女性角色,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等类型。

青衣:扮演端庄、严肃的女性角色,如《窦娥冤》中的窦娥、《玉堂春》中的苏三。

花旦:扮演活泼、开朗的女性角色,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拾玉镯》中的孙玉娇。

刀马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角色,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梁红玉》中的梁红玉。

武旦:扮演以武艺见长的女性角色,如《锯大缸》中的李慧娘。

3.净行:净行扮演的是男性反面角色或怪异角色,分为大净、毛净和武净等类型。

大净:扮演粗犷、豪放的反面角色,如《长坂坡》中的张飞、《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毛净:扮演奸诈、狡猾的反面角色,如《水浒传》中的高俅、《三击掌》中的程咬金。

武净:扮演武艺高强的反面角色,如《战宛城》中的张飞、《盗御马》中的尉迟恭。

4.末行:末行扮演的是男性配角,多为中年以上的角色,如《群英会》中的诸葛亮、《打渔杀家》中的萧恩。

5.丑行:丑行扮演的是男性或女性喜剧角色,分为男性丑和女性丑。

男性丑:扮演滑稽、幽默的男性角色,如《乌龙院》中的宋江、《打金枝》中的程咬金。

女性丑:扮演搞笑、夸张的女性角色,如《拾玉镯》中的刘姥姥。

京剧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艺术、脸谱、服饰、唱腔和身段等综合元素来塑造的,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背景。

于京剧有关的常识

于京剧有关的常识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京剧的常识:
1. 起源与发展:京剧起源于北京,在清朝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至今。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2. 角色与行当:京剧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又有不同的
分支和特点。

生行包括老生、小生等;旦行包括青衣、花旦等;净行俗称花脸,有正净、副净之分;丑行则以诙谐幽默为主要特点。

3. 唱腔与曲牌:京剧的唱腔具有高亢激越、变化多端的特点,常用的曲牌也有多种。

不同的曲牌对应不同的情感和场景,为观众呈现丰富多彩的听觉享受。

4. 表演与动作:京剧的表演非常注重动作、面部表情和声音的配合,通过夸张、细腻的表演手法,展现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5. 服饰与道具:京剧的服饰和道具都非常具有特色,如华丽的水袖、精美的头饰、独特的髯口等,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视觉画面。

6. 传承与发展:京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京剧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以上是关于京剧的一些基本常识,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京剧的角色

京剧的角色

京剧的角色京剧的角色是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演历史故事为主。

它的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的人物造型-脸谱,是显示人物性格、辨认善恶忠奸的象征与其辉煌艳丽的头饰服装,都成为京剧独特的风格。

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有四百多个。

"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

"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

"旦"分为:"青衣"--指中年妇女,一般指贵族家庭的夫人、小姐。

"武旦"--指能打斗的女性。

"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会底层的女性,如"丫鬟"。

"净"指各类花脸,一般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

"末"也属老生类,但在年龄上应更老,思维糊涂,生活在底层的老人。

由于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

"丑"指小花脸,大多也是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间义士等多表现机敏、滑稽。

京剧的特点(1)舞台和时空方式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

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

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

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

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

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称为“二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

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

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

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

京剧资料

京剧资料

京剧的行当有哪些?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1.生行简称“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简称“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头型)。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

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末行呢?其实,末行现在已经并入净行了。

4.丑行简称“丑”。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京剧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所创的老生表演的三个流派。

后来又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为代表的老生三个流派。

京剧的四种人物形象

京剧的四种人物形象

京剧的四种人物形象
京剧中的四种人物形象包括:
1. 生:生角是京剧中的男性正面角色,通常扮演英雄、君主、文士等。

他们的形象庄重、刚毅,才华出众,声音宏亮有力。

2. 丑:丑角是京剧中的滑稽角色,扮演笑料人物。

他们的形象丑陋可笑,言行诙谐搞笑,身手灵活,善于模仿。

3. 净:净角是京剧中的男性青年形象,通常扮演正派人物和英雄角色。

他们形象英俊,舞台动作矫健,唱腔高亢有力。

4. 旦:旦角是京剧中的女性形象,扮演女主角和各种女性人物。

根据角色不同,旦角可以分为花旦、老旦、小旦等类别。

她们的形象婀娜多姿,声音婉转柔美,唱腔优雅动听。

京剧生旦净丑介绍

京剧生旦净丑介绍

京剧生旦净丑介绍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生、旦、净、丑是京剧中的四个主要行当,是京剧表演中的核心。

生行是京剧中男性角色的代表,通常扮演英雄、豪杰等正面形象。

生行的表演注重身段、步法、动作的表现,以及嗓音的高亢、洪亮。

生行的服装以长袍、宽袖、马褂为主,戴花冠、戴高帽,脸部化妆采用浓妆,突显男性阳刚之美。

旦行则是京剧中女性角色的代表,通常扮演美女、仙女等形象。

旦行的表演注重仪态、婀娜多姿的舞姿以及嗓音的柔美、细腻。

旦行的服装以长袍、宽袖、裙子为主,头戴发髻或发饰,脸部化妆采用淡妆,突显女性婉约之美。

净行则是京剧中的丑角,扮演反派角色和一些滑稽的角色。

净行的表演注重身段和肢体的变化,以及嗓音的变化和配合音乐的表现。

净行的服装以单衣、短衫、肚兜等为主,脸上化妆采用白底黑线,突显丑陋之美。

丑行则是京剧中的滑稽角色,通常扮演一些幽默搞笑的形象。

丑行的表演注重动作、肢体的表现,以及嗓音的幽默、诙谐。

丑行的服装以单衣、短衫、肚兜等
为主,脸上化妆采用白底黑线,突显幽默之美。

以上是京剧生旦净丑的介绍。

京剧要求演员在表演中注重形体、音韵、情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京剧五大角色介绍

京剧五大角色介绍

京剧五大角色介绍
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在京剧中,有五大主要角色,分别是生、旦、净、丑和末。

1. 生角:生角通常扮演男性角色,他们的表演风格豪迈、气势磅礴。

他们通常有较高亮度的嗓音,擅长表演武打戏,以及展现男性的阳刚之气。

生角的代表角色有文天祥、岳飞等。

2. 旦角:旦角通常扮演女性角色,她们的表演风格婉约、柔美。

她们通常有较高的音调和柔美的舞姿,擅长表现女性的细腻情感。

旦角的代表角色有玉环、红娘等。

3. 净角:净角通常扮演男性配角,他们的表演风格幽默、机智。

他们以清晰利落的动作和俏皮幽默的台词,展现出男性的机警和灵活。

净角的代表角色有白眉神鸽、小鲍贵人等。

4. 丑角:丑角通常扮演滑稽搞笑的角色,他们的表演风格活泼、滑稽。

他们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滑稽的表情,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丑角的代表角色有担簦杨炯、天官赐福等。

5. 末角:末角通常扮演不同种族或特殊身份的角色,他们的表演风格多样化。

他们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展现出多样的演技和表演风格。

末角的代表角色有黑元帅、道朝云等。

以上是京剧中的五大主要角色的介绍。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扮相,共同构成了京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简述京剧的四大行当

简述京剧的四大行当

简述京剧的四大行当
在京剧中,行当是指演员在表演中所扮演的角色类型,也是根据角色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地位进行划分的。

京剧的四大行当主要包括生、旦、净、丑四个部分。

1. 生:生通常扮演男性角色,根据角色不同,又可以分为:武生、老生、小生。

武生主演武打戏份,例如杨家将、虎头关等;老生通常扮演老年学者或政治家,
如洪洲宋公明、东方教主等;小生则多扮演年轻男子,情感戏份丰富,如杨阳洪秀全、明教张无忌等。

2. 旦:旦角是指所有女性角色,可以分为花旦、青衣、刀马旦等。

花旦如《梁祝》中的祝英台;青衣通常指有身份的贵妇或贞洁妇女,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刀马旦则多扮演女英雄或者侠女。

3. 净:净角是带有特殊标志、性格鲜明的男性角色,比如武将、仙人、怪物等。

净角中的一种重要角色为花脸,通常用于扮演戏剧中的恶棍或者英雄。

4. 丑:丑角主要扮演滑稽或者负面角色,如奸臣、书生、老鸨、商人等。

它主要以表现令人发笑和讥讽为主。

每一种行当都有自己丰富的表演技巧和特点,使得京剧中的角色形象充满个性和生动感。

京剧和旦角方面的知识

京剧和旦角方面的知识

京剧和旦角方面的知识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
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类别。

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

青衣年龄一般都是20到30岁左右,年龄再大一点就变成了正旦(即青衣),年龄再老就变成了老旦。

正旦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

青衣以唱功为主,所以叫青衣(也叫正旦),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

花旦一般都是扮演天真活泼的少女或者是性格泼辣的少妇。

花旦一般都要念京白(北京方言),念韵白的就不是花旦了。

刀马旦一般都是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有时扎靠(穿
著靠近衣甲的戏衣),但不持刀马(如《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等)所以刀马旦的舞蹈不如武旦丰富,但唱念做和舞蹈是并重的。

总的来说,京剧和旦角方面的知识非常丰富,包括历史渊源、角色分类等等。

这些知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书籍或者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京剧角色划分

京剧角色划分

生旦净丑1、生行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

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①老生.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

一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

人物形象以挂“黑髯口”(黑胡子)为主。

按照表演艺术特点的不同,老生又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

安工老生,又称“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书生一类人物,以唱功为主,在舞台上安详稳重,动作较少,故称“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汉光武帝刘秀、《捉放曹》中的陈宫等。

衰派老生,又称“做功老生”。

“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状态衰颓的人物,以做功为主,故称“衰派”,如《四进士》中的宋土杰、《卖马》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

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将一类的人物,由于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枪把子(剧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军山》中的老将黄忠、《战太平》中的花云、《镇潭州》中的岳飞等。

无论是哪类老生,都是以唱为主,全用本嗓。

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扬婉转,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愤颓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

另外,京剧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员,文戏、武戏都擅长,唱功戏、做功戏、靠把戏都能演,后来就把这种戏路宽的老生演员称为“文武老生”,如程长庚、谭鑫培等。

②小生.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

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

小生使用的假嗓与旦角不同,小生的唱法应该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清跪但不柔媚,刚健但不粗野。

根据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点,小生又分为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和武小生。

袍带小生,又称“纱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头戴纱帽是其主要标志,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奇双会》中的赵宠、《陈三两爬堂》的陈魁等。

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书生、风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头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称“褶子生。

京剧的人物角色

京剧的人物角色

京剧的人物角色介绍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的人物角色根据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下面我们将对京剧的人物角色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生生是京剧中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主要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1.老生:老生在京剧中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

老生的表演注重唱功和身段,以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为主,多扮演帝王将相之类的角色。

2.小生:小生在京剧中扮演青少年男性角色,以声音明亮、清脆为主要特点。

小生多扮演书生、学士等文人角色,表演时注重身段的灵活性和唱腔的流畅。

3.武生:武生在京剧中扮演擅长武艺的男性角色,以武功为其特点。

武生多扮演历史人物或民间英雄,表演时注重动作的难度和技巧。

二、旦旦是京剧中扮演女性角色的行当,主要分为青衣、花旦、武旦和老旦。

1.青衣:青衣在京剧中扮演青年女性角色,以端庄、典雅为其特点。

青衣多扮演大家闺秀或贤妻良母等角色,表演时注重唱功和身段的优美。

2.花旦:花旦在京剧中扮演活泼、开朗的女性角色,以伶俐、活泼为其特点。

花旦多扮演少女、少妇等角色,表演时注重身段的灵活和语言的生动。

3.武旦:武旦在京剧中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角色,以武功为其特点。

武旦多扮演女侠、女将等角色,表演时注重动作的难度和技巧。

4.老旦:老旦在京剧中扮演老年女性角色,以面部化妆为彩妆为其特点。

老旦多扮演老年贵妇或贤母等角色,表演时注重唱功和身段的稳重。

三、净净是京剧中俗称花脸的行当,主要分为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

1.铜锤花脸:铜锤花脸在京剧中以面部化妆为黑满、凝重为特点,多扮演朝廷重臣或历史人物,以唱功为主要表演手段。

2.架子花脸:架子花脸在京剧中以面部化妆为五彩脸为其特点,多扮演权臣贵客等角色,表演时注重身段、功架和工架的运用。

四、末末是京剧中比较特殊的行当,也属于老生阶层,但应该是年龄偏大,思维混乱,生活底层的男性角色。

末的表演多以念白为主,要求演员口齿清晰、语调准确。

京剧名词解释

京剧名词解释

京剧名词解释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中国戏曲中享有盛名。

京剧始于14世纪末明朝和清朝初期,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京剧以唱、念、做、打、舞五个基本功为主要表演形式,唱腔独特、动作夸张,配以精美的戏服和道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张力,被称为中国戏曲的“国粹”。

以下是京剧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1. 旦角(女性角色):在京剧中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包括青衣、花旦、老生、丑角等。

2. 生角(男性正面角色):在京剧中扮演男性正面角色的演员,代表人物多为诸侯将相、义士等。

3. 丑角:在京剧中扮演喜剧角色的演员,通过夸张滑稽的表演方式引发观众笑声。

4. 武生:在京剧中扮演武将角色的演员,擅长武打动作。

5. 台词:演员在表演时所说的台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意图。

6. 唱腔:京剧的表演方式之一,演员通过特色的唱腔来表达人物情感,分为高亢的快板和抑扬顿挫的慢板。

7. 念白:京剧的表演方式之一,演员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想法和情绪。

8. 打板子:京剧中的伴奏乐器,由两块红木板拍击产生声音,用来起到节奏和衬托情绪的作用。

9. 配角:在京剧中扮演次要角色的演员,用来补充和辅助主要角色。

10. 面谱:在京剧中演员脸上所涂的彩绘,用来区分不同角色性格特点。

11. 行当:演员在京剧中所扮演的角色类型,包括武生、丑角、青衣、花旦等。

12. 裙褂:京剧演员在舞台上所穿的戏服,通常为华丽而富有特色的汉服。

13. 龙袍:皇帝角色所穿戴的戏服,以黄色为主色调,配以金色龙纹,象征尊贵和权力。

14. 小提琴:京剧中常用的弦乐器,用来伴奏演员的唱腔和音乐。

15. 折子戏:京剧中的一种形式,通常是以唱念做打的方式来演绎独立的故事,通常时间较短。

以上是关于京剧常见名词的解释。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

京剧的5大角色

京剧的5大角色

京剧的5大角色
1、生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

2、旦行。

京剧旦行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

旦行又分为正旦,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老旦等专行。

3、净行。

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

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4、末行。

由中年以上的男子扮演末行。

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

5、丑行。

俗称小花脸。

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

又因和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又称三花脸。

丑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的丑恶。

丑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

丑行分为文丑、武丑两种。

京剧老生分类

京剧老生分类

京剧老生分类一、武生武生是京剧中的一种老生角色,主要扮演武将、英雄和悲壮的角色。

他们身着华丽的戏装,面带凶狠的神情,肢体动作威武有力。

武生的表演注重气势和动作的协调,他们以大气磅礴的唱腔和高难度的功夫动作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享受。

二、文生文生是京剧中的另一种老生角色,主要扮演文士、贵族和智者等角色。

他们身着华丽的戏装,面带儒雅的神情,举止优雅,慢条斯理。

文生的表演注重细腻和表情的变化,他们以悠扬的唱腔和独特的手势为观众展现出文人风采。

三、生旦生旦是京剧中的一种特殊老生角色,他们既能扮演老生,又能扮演旦角。

生旦的形象既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又有女性的柔美之态。

他们的表演风格兼具武生和文生的特点,既有力量感,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

生旦的扮相和服装通常更加精致华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花脸花脸是京剧中一种特殊的老生角色,他们通常扮演一些奸诈、狡猾的反派角色。

花脸的扮相十分鲜艳,面部涂抹各种颜色的彩妆,以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花脸的表演风格活泼生动,动作夸张,给观众带来欢乐的氛围。

五、老生老生是京剧中的一种特殊老生角色,他们通常扮演年老、有智慧和威严的角色。

老生的扮相和服装较为朴素,以突出角色的成熟和稳重。

老生的表演注重细腻和沉稳,他们以深情款款的唱腔和稳定的动作为观众展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

六、青衣青衣是京剧中的一种特殊的老生角色,他们通常扮演青年男性角色。

青衣的扮相和服装简洁大方,给人以清新、秀美的感觉。

青衣的表演风格灵活多变,既有激情四溢的唱腔和动作,又有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

七、小生小生是京剧中的一种特殊的老生角色,他们通常扮演年轻、阳光、帅气的角色。

小生的扮相和服装时尚简约,给人以青春、活力的感觉。

小生的表演风格轻快活泼,唱腔明快,舞台形象充满了朝气和生机。

京剧老生是京剧中的重要角色类型。

他们身着华丽的戏装,以雄壮、刚毅、豪迈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扮演着各种英雄、将军、贵族等角色。

不同类型的老生在扮相、唱腔和表演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的角色是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演历史故事为主。

它的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的人物造型-脸谱,是显示人物性格、辨认善恶忠奸的象征与其辉煌艳丽的头饰服装,都成为京剧独特的风格。

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有四百多个。

"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

"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

"旦"分为:"青衣"--指中年妇女,一般指贵族家庭的夫人、小姐。

"武旦"--指能打斗的女性。

"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会底层的女性,如"丫鬟"。

"净"指各类花脸,一般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

"末"也属老生类,但在年龄上应更老,思维糊涂,生活在底层的老人。

由于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

"丑"指小花脸,大多也是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间义士等多表现机敏、滑稽。

京剧的特点(1)舞台和时空方式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

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

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

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

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

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称为“二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

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

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

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

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紧接着另一个角色上场,通过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条崎岖的山路。

当一个人在自己家里闲坐无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圈(叫做“圆场”),他的家也就转换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当剧中人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感到震惊,这本是个瞬间的心理反应,但是为了刻画人物,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歌唱。

相反,像写信、看信、饮酒过程,本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为了简炼,只表演一下姿态,同时吹奏一支唢呐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随着演员的念白、歌唱和表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理解戏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角色类型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

京剧的行当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变而来。

起初分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门角色。

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了,综合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

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将,如花云、岳飞、黄忠等,则属于“靠把老生”,亦归老生行)、武生(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气盛、风流倜傥的人物,如周瑜、吕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红生(如关羽、赵匡胤一类人物),剧中的儿童一类角色,则称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称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巾帼女将,绿林侠女及神话中的妖女灵仙等)、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性格爽朗风趣的妇女或刁顽的恶婆等)。

净(又称“花脸”)行中有: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慓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行中有: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一类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等不同的行当,在唱、念、做、打、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在同一行当中,又分出若干流派。

各派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3)唱腔伴奏若干“板式”。

这些板式都是以一种曲调为基础发展变化出来的。

西皮、二黄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西皮还有“二六”、“流水”、“快板”。

西皮类、二黄类的同类各种板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节拍的强弱、整散,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简等。

这些板式既可独立成段,也可连接成套。

不同的板式表达不同的感情。

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

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京剧除西皮、二黄外,还有“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等腔调。

京剧音乐也是程式化的,各种腔调、板式可以重复使用(当然不是完全照搬)。

例如《女起解》中的苏三唱“西皮慢板”,《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

这在歌剧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因此,欣赏京剧需要仔细分辨唱腔的差异。

为了配合表演、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常常演奏一些器乐曲,这就是“曲牌”。

这些曲牌有长有短,有用唢呐、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

比如,元帅升帐吹“水龙吟”,迎送宾客吹“工尺上”,灵堂祭奠奏“哭皇天”等。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

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用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

比如战斗场面,如果没有锣鼓伴奏,那是不可想象的。

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

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又有灵活性。

“锣鼓经”主要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

开唱锣鼓是唱腔前打的锣鼓,作为先导引出唱腔。

身段锣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锣鼓。

京剧锣鼓还有个特殊作用,就是用来统一各种表现手段。

凡是唱念做打的转换,舞台节奏快慢的调节,都是靠锣鼓来完成的。

因此锣鼓贯穿全剧始终。

京剧的念白也很有特色。

它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音乐性的舞台语言。

京剧的念白主要分为“京白”和“韵白”。

京白是北京话经过初步加工而成,它的节奏快慢、声调起伏较为夸张。

京剧的花旦、丑角都念京白。

韵白使用的不是北京话,而是“中州韵”,听起来和北京话很不一样。

它是经过进一步加工的舞台语言,节奏、声调更为夸张,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京剧的老生、青衣、花脸、小生、老旦等都念韵白。

念白能够简洁明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欣赏京剧和欣赏歌剧不同,观众和演员可以直接交流。

比如,一个演员抬起一手,用水袖挡住另一个演员的视线,面向观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假定另一个演员听不见这些话,叫做“打背躬”。

看京剧不像看歌剧那样拘束,观众对演员的评价,可以随时做出反应。

比如,对演员高超的武功、优美的拖腔,对琴师演奏的精彩“花过门”,可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并可大声叫好。

演员受到观众的鼓励,演得更加卖力,这样,台上台下呼应,剧场充满热烈的气氛。

(4)服装脸谱传统戏曲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反映各个朝代的生活,表现的人物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

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们的服饰各不相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逼得戏曲艺人在戏装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规矩。

戏装的样式,是表现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以头盔来说,大体可分冠、帽、盔、巾四类。

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纱帽,武将戴盔头,穷书生戴方巾。

同是冠帽,翅子的样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种。

向上的叫朝天翅,为帝王和高级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纱帽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为非官员所戴。

同样戴一顶纱帽,插上金花的是状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驸马。

戏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

一般规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将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戏衣的色彩很有讲究,一是表现等级,帝王穿黄色,一品至四品官穿绯色,五品以下官员穿青、绿色;二是表现风俗,喜庆场面穿华贵的颜色,刑场上犯人穿红色,哀悼之服为白色;三是表现情景,林冲夜奔穿黑色,突出一个“夜”;四是表现精神气质,关羽红脸绿袍,表现出能文能武、亦智亦勇;五是表现舞台整体美,元帅升帐,一群大将分穿红、绿、白、黑色的靠衣。

纹样在戏装中,不仅是美饰,也具有象征意义。

皇家和大臣的服装多用龙纹图案,它是封建权威和尊严的象征;武将的开氅多用虎豹图案,象征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绘梅、兰、竹、菊,与他们的性格气质有关;而谋士的戏装用极图、八卦来象征智慧和道术。

戏装的不同着法,也体现了不同的情景。

一件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走路时两手拈着裙角,表现了匆;元帅出征前,扎靠、披蟒,就给人戎马倥偬的感觉。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

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

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

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

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脸谱的作用,是通过脸谱的色彩、图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品质、身份、特长、相貌等。

表现这样丰富的内容大体上是采用两种手法:一是颜色的变化组合,二是图案的构成。

从色彩上说,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

一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乱,产生神秘感。

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

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

脸谱的构图大体有这样几种:整脸,基本上以一种颜色为主体把脸涂满,然后再用一种颜色勾画出五官。

三块瓦脸,用线条勾出眉、眼窝和鼻窝,在额部和两颊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

十字门脸,这种画法大都是从鼻梁向上画一条色柱并与左右眼窝相连,在脸部中间形成十字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