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27》翻译注释
第27课 短文两篇
苏轼:北宋文学家、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 号东坡居士,在诗词、 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 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 “唐宋八欲睡,月色入户,念: 想到考虑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于是 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寝: 睡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空明: 澄澈明净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盖: 原来是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耳: 罢了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 间有何联系? 间有何联系?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 的情怀? 的情怀?
4、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陶 弘 景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答谢中书书》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 学习《答谢中书书》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 作者的高雅情怀。 作者的高雅情怀。
陶弘景――南北朝时 陶弘景――南北朝时 ―― 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 答谢中书书》 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 清新简淡, 作。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剖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作者夜游的原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
3、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好在:
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 月光澄澈透明,月影姗姗可爱。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 这其中的两个
书字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书字是人 名中的一个字;第二个书 是书信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例如: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遥看瀑布挂前川。 《望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风,不以疾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巘多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峡》 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是什么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能体现作者内心的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的词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欣然 语是 _____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
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背景探视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文体浅谈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自主学习案: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ɡ)竹柏(bǎi)二、词语释义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八上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注释
八上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注释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⑥[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为康乐公。
⑨[与(yù)]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人教版八上语文27短文两篇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一想:
按表达方式划分, 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一、读出节奏,注意字音和停顿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tu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y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读出层次,自译课文,理清结构
——罗丹
苏轼, 我想对你说句话: ———————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 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 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 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 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 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 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
作者简介
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 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 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读出节奏,注意字音和停顿 读出层次,自译课文,理清结构 读出美感,美点互评 读出味道,品悟作者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酬答、酬谢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27短文两篇-八上语文课文27【短文两篇】翻译
27短文两篇:八上语文课文27【短文两篇】翻译陋室铭.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1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试译全文。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 3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三、介绍作者、体裁(教师抽查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3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
6(完成目标2)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教师出示胶片)五、朗读、翻译、理解分析。
281、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
(完成目标2)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B、《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
(完成目标3)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4、请学生自渎领会。
5、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
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6、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六、小结。
2七、布置作业。
1A、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
B、背诵全文。
C、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八、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九、教学后记:爱莲说--.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为“三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
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
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离安置所。《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 在被贬于黄州的困境中写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欣然: 高兴的样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念: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想到考虑 遂: 寝: 空明: 盖: 耳: 于是 就 睡觉 澄澈明净 原来是 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 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 (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 我的好友,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 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
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
3. 请你在原文上标出写景和抒情的语句。
写景的:“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冰皮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 · · · · 清澈见底”,“柳条 · · · · · · 柔梢披风”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赏的。巍峨的高峰耸入云霄,明净
的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的照耀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色彩斑斓。青翠
的林木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具备。每当早晨,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 伏的鸣叫声;每当傍晚,夕阳将要落下,可见到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一.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的(),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3)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4)月光竹柏影比喻二、《记承天寺夜游》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答案、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此,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56.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7、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答案: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初二语文导学案-27短文两篇
第 27 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读:能正确流畅地通读全文,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2.译:翻译全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朗读感知: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
学法指导:注意朗读节奏,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朗读美文,细细品味描写自然美的句子,在这些美景中请你勾画出从听觉、视觉、色彩、时间、动静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的句子,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新知探究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字: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翻译句子: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字字落实,翻译全文。
(可以把自己认为有疑问、难点的句子写在下面,和对子一起交流!)综合提升1.读品意境美:文中写到了哪些自然景物?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营造优美意境的?(学法指导:写景角度可以从色彩、时间、动静、视觉、听觉等进行分析。
)2.读品情感美:“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本文反映作者感受的句子,并说出所写景物中渗透了怎样的情感。
【当堂检测】1.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你积累了多少文言文字、词、句,在学习对子处过关。
总领:(用原文)2.绘景抒情:【学习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走近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27课短文两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27课短文两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27课短文两篇第27课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鳞lín 藻zǎo荇xìng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
歇:消散。
(4)夕日欲颓。
颓:坠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6)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7)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谈论。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点拨:重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4)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织纵横,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重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答谢中书书》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人教版本语文学习知识点学习初中八年级上册的第27课短文两篇范文.doc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一、要点字词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tuí鳞lín藻zǎo荇xìng2.解说下边加点词语。
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时。
晓雾将歇。
歇:消失。
夕日欲颓。
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加,这里指赏识。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不过。
二、要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酬谢中书书》中表现山川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顶峰人云,清流见底。
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的美,自古以来都喜爱讨论。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葱绿的竹子,四时都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赏识这类奇怪风景的人了。
点拨:要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能够谈话取乐的人。
点拨:要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亮透明,水中的水草交叉纵横,那大体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过缺乏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要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酬谢中书书》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昼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 季常青。 •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 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 的鱼儿竞相跳跃。
• 7、实是欲界之仙都。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 (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 “闲人”应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 么?
• 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首先, “闲人”即清闲的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 人。其次,“闲人”还包含了作者郁郁不 得志的悲凉心境,为有官无事做而苦闷。 • 言外之意是那些在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人是 领略不到这种情趣的。(或惋惜无人赏月, 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 所累,无暇及此)
• 10、交横: • 11、盖: • 12、闲人:
• 13、但: • 14、耳: •
• 交错纵横。 •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 “原来是”。 •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 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 情雅致的人。 • 只是。 • 罢了。
文章的思路: • 第一层:(…步于中庭)叙事,交待 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盖竹柏影也) 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 第三层:(何夜无月…)抒情,面对 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 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 赞叹欣赏的。 •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溪流清澈见 底。 •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五彩斑斓, 交相辉映。
• • • • • • • •
1、欲: • 2、户: • 3、欣然: • 4、念 : • 5、与为乐者: • 6、遂: • 7、相与: • 8、如积水空明: •
• 9、空明: • 10、藻荇
想要。 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考虑,想到。 共同游乐的人。 于是,就。 共同,一同。 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 清澈透明。 • 形容水的清澈。 • 这里指水草。
•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 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自从南 朝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 景。言外之意作者对谢灵运无比仰 慕,作者从山水中发现无尽乐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特色?
• 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 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不明写月 光,但却使月光的意境宛然具现, 高度传神。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 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 忧闷的达观等复杂微妙的感情。
•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山川之美”? • 观察角度:A仰视 高峰入云 B俯视 清流见底 C平视 石壁青竹翠林 • 时间跨度:早晨(晓雾将歇) 黄昏(夕日欲颓) • 景物状态:静景(高峰……俱备) 动景(晓雾……竞跃) • 感官角度: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最能表现这种思想感情的是哪 一句?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心境? • 旷达乐观
•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要 睡觉。 •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月光从门缝照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 走。 •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 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 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 庭院中的月光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6、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 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 • • • • • •
1、交辉: 2、四时: 3、歇: 4、颓: 5、沉鳞: 6、欲界: 7、康乐:
• • • • • • •
交相辉映。 四季。 停止,消散。 坠落,落下。 潜游在水中的鱼。 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 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 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 乐公,世称康乐。
• 1、根据提示,默写原文: • ①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 来共谈。 • ② 描写山水相映之美是: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 ③ 描写色彩配合之美是: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④ 描写晨昏变化之美是: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