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体罚的界定_心理学解释及研究局限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分析
家庭暴力的心理学分析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中,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进行身体、心理、性或经济上的虐待或威胁行为。
这种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和心理压力。
下面是对家庭暴力心理学的一些分析。
1.权力与控制:家庭暴力往往涉及权力与控制问题。
加害者往往试图通过施加暴力来掌控受害者,并迫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这种控制的手段可以是恐吓、胁迫、威胁或智力上的操控。
加害者试图通过这些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望,保持对受害者的统治地位。
2.自尊和尊严的剥夺:家庭暴力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自尊和尊严。
加害者经常对受害者进行贬低、侮辱和羞辱的行为,使其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否定,进而削弱自尊心。
受害者可能开始相信他们配不上尊重和尊严,从而渐渐失去对自己的自信和自主权。
3.心理创伤:家庭暴力对受害者造成持久的心理创伤。
这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抑郁、焦虑、自杀倾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加害者的暴力行为使受害者感到极度恐惧和无助,同时也削弱了他们的内在力量和抵抗能力。
4.周期性和累积性:家庭暴力往往呈周期性出现,并逐渐升级。
开始时,加害者可能对受害者进行辱骂或轻微的身体伤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暴力行为会逐渐加剧,并可能演变成更严重的身体伤害。
这种周期性和累积性的特征使受害者陷入一种循环中,很难脱离暴力的恶性循环。
5.子女的影响:家庭暴力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问题。
子女在见证家庭暴力时会产生恐惧、无助和焦虑感。
他们可能在心理上受到创伤,并模仿此类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加害者或受害者。
此外,这种环境对他们的情绪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6.女性暴力受害者心理特点:尽管男性在家庭暴力中也可能成为受害者,但女性是最常见的受害者群体。
女性暴力受害者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点,比如低自尊、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恐惧等。
她们可能不敢寻求帮助,害怕暴力升级或后果更加严重,进而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
总结起来,家庭暴力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受害者本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家庭和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家庭暴力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家庭暴力家庭暴力这一字眼已经不再陌生。
家庭暴力,特别是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热门问题。
在人类文明已发展到如此高度的今天,家庭暴力这一低级错误却仍然存在,成为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痼疾,妨碍性别平等的障碍。
20世纪世界有25%~50%的妇女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
就中国而言,目前,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庭暴力现象不断显现出来。
根据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我国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其中25%是由家庭暴力引起的。
2002年“全国妇联《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成人打过自己的配偶。
这些数据使我们认为,家庭暴力已成为一项涉及妇女权利、破坏家庭和睦、影响社会和谐,需要我们全社会做出积极响应的主要问题。
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而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之时起,社会问题就一直是社会学家重视的研究领域。
家庭暴力已经作为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需要社会学理论对之加以分析。
社会学的许多理论用以解释该问题具有法学、医学、哲学、新闻学、妇女学等别的学科所没有的独到之处。
同时,用社会学的一些理论来指导工作,会给予那些从事着干预处理婚姻暴力事件的实际工作者许多灵感和方法。
那么,可以解释家庭暴力的社会学理论有哪些呢?在这些理论的知道下我们如何介入家庭暴力?这是下面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解释家庭暴力的若干社会学理论及其干预方法1.认知理论与家庭暴力什么是认知理论?心理学认为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觉。
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它与心理分析学不同,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是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通过认知理论,我们可以反思家庭暴力的施暴主体与受害主体认知上的错误。
你家备有戒尺吗?——关于学龄前儿童实施体罚的研究
你家备有戒尺吗?——关于学龄前儿童实施体罚的研究摘要对学龄前(3-6岁)的儿童实施体罚可能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也有可能会影响健康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更有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的作用。
然而根据古今中外赞同体罚的观点来看,体罚可以更好的让儿童知对错,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但是鉴于体罚对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父母是非常需要有智慧的去处理体罚的问题。
在“规矩”孩子的同时不影响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体罚;坏处;功用;正确使用引言我们家宝贝两岁多的时候,有个教育工作者送了我一根很精致的戒尺并且告诉我对学龄前儿童的品格进行塑造过程中是需要实施适度体罚的。
中国就有一句古话说三岁看大到五岁看老,所以父母这个时期对孩童的行为和品格的引导非常重要,戒尺在此过程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戒尺上还刻着一行字,“不忍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这似乎与中国传统的“打是亲,骂是爱”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父母的情感上看,现在的孩童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宝贝,一个孩子几个人看管,谁不是宝贝了又宝贝,我想没有几个做父母的忍心用杖责打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相信很多家里有3岁左右孩子的父母都有一些体会有时候你用尽了所有的方法,耗尽全部的忍耐也不能使我们的“小神兽”消停下来。
家长在两难之中应该如何抉择,“打”到底有没有必要呢?如果要体罚,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1.体罚的定义所谓的“打”就是体罚(本文所谈的体罚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罚,而不涉及任何法律所禁止的虐待性的体罚)。
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的第8号一般性意见与2006年将“体罚”定义为: “任何使用体力的,意图造成一定程度的痛苦或不适,无论如何轻微的惩罚(1)。
”父母对孩童的体罚是有意使用一定的方法引起儿童身体上的疼痛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纠正错误的言行,但是绝不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2)。
体罚肯定会造成孩子的身体痛苦,不引起这些痛苦的惩罚则不是体罚,如打手心或罚站两分钟等。
心理学角度浅谈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
浅谈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从社会学角度看,以暴力攫取胜利是人类本能的社会化体现,而家庭中暴力在人类发展史中呈现了极为恐怖的模样,丑陋的显露着人性复杂而病态的面貌。
法律定义其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我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约在30%到36%之间,其中90%以上的受害人是女性。
关于家庭暴力是“家务事”的错误认识,以及法律救济途径的缺失,大量受害人生活在痛苦、愤怒和恐惧中,因家庭暴力引致的恶性案件也日趋上升。
全社会各领域学者对家暴的分析与研究一直较为活跃,随着李阳家暴微博曝光,家庭暴力这个始终存在的于人类社会的恶行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从对受害一方造成的伤害上划分,家暴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经济控制四种类型。
目前,我国的家庭暴力的新特征是暴力手段的多样化:施暴者的施暴行为不再是单纯的谩骂或者拳打脚踢,而是运用一些间接手段对暴力实施升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暴力随着人们对科技越来越多的了解而走着手段多样化、后果更严重化的趋势,这不得不发人深省,探究发生的原因。
家庭暴力行为是人类间侵犯攻击的一种表现,“侵犯”的产生的原因有大致三点: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躯力;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由此三点加之其他社会影响因素,家庭暴力的成因主要为:1、施害者通过儿童期的模仿或亲身经历而习得暴力的沟通方式,有样学样,恶性循环,终生受习得的观念影响;2、家庭暴力行为通过社会和家庭文化的代际传递实现。
传统文化默许男人打女人,父母打子女。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长大的男人允许自己打女人,父母允许自己打子女。
有这种文化的社会,接纳家庭暴力行为。
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中长大的子女,不知不觉接受了这种观念。
家庭暴力行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3、获益不受罚。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是法律缺乏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有效手段。
家庭教育中的惩罚与奖励机制
家庭教育中的惩罚与奖励机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往往会运用各种方式来引导孩子的行为,其中惩罚与奖励机制是常见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中的惩罚与奖励机制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运用这两种机制,以达到积极教育的目的。
一、惩罚机制1. 定义与作用惩罚是对不符合规范或不良行为的一种消极制裁措施。
家庭教育中的惩罚机制旨在教育孩子识别和纠正错误行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2. 种类与原则家庭教育中的惩罚机制可以分为体罚和非体罚两类。
体罚是指对孩子进行体力上的惩罚,如打骂或体罚;非体罚则是通过其他方式来惩罚孩子,如限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或取消某些特权。
在实施惩罚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适度与合理:惩罚的方式和程度应与孩子的错误行为相匹配,不能过度或不足。
- 一致性与公平:对于相同的错误行为,家长应采取相同的惩罚措施,保证公平性。
- 透明与沟通:在实施惩罚之前,应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让他们明白错误的原因和后果。
3. 影响与注意事项虽然惩罚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起到教育作用,但过度或不当的惩罚可能导致负面影响。
家长在运用惩罚机制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惩罚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手段,过度依赖惩罚可能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并影响亲子关系。
- 惩罚应侧重于行为纠正,而非对孩子进行人身或心理伤害。
- 惩罚后要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和重建信任的工作,使孩子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二、奖励机制1. 定义与作用奖励是对积极行为或优良表现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措施。
家庭教育中的奖励机制旨在激励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2. 种类与原则家庭教育中的奖励机制可以通过物质奖励和非物质奖励两种方式进行。
物质奖励包括给予孩子礼物、零花钱或购买特定的物品;非物质奖励则是通过口头赞扬、鼓励和点名表扬来奖励孩子。
在使用奖励机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公平与公正:对于孩子的积极行为,应及时给予公平和公正的奖励,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和鼓励。
社会学对家庭暴力与性别暴力的研究与分析
社会学对家庭暴力与性别暴力的研究与分析家庭暴力和性别暴力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社会学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分析,帮助我们了解背后的根源、原因和影响,同时也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就社会学对家庭暴力与性别暴力的研究与分析展开探讨。
1. 家庭暴力的社会学视角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身体、心理或性上的虐待或施暴行为。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暴力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社会学家认为,家庭暴力是一种权力关系和控制机制的表现,不同个体在家庭中的地位、资源和权力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了家庭暴力的发生。
家庭暴力也受到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例如,一些传统观念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会导致男性对女性实施暴力。
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男性在家庭中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控制权,而女性则更容易成为受暴者。
因此,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暴力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性别暴力的社会学视角性别暴力是指在社会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身体、心理或性上的虐待或施暴行为,并以受害者的性别为基础。
社会学研究认为,性别暴力是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和性别不平等的体现。
长期以来,男性作为社会中的主导性别,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持和巩固其权力地位。
性别暴力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表现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社会学家通过对性别暴力的研究发现,性别暴力往往是一种结构性暴力,它根植于社会的制度和文化中,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问题。
3. 家庭暴力与性别暴力的关系在家庭暴力与性别暴力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关系紧密相连。
一方面,家庭暴力往往以性别为基础,男性对女性实施暴力的情况较为普遍。
另一方面,性别暴力往往在家庭环境中发生,家庭是性别不平等和暴力传递的重要场所。
社会学家通过对家庭暴力和性别暴力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强化的关系。
家庭暴力会加剧性别不平等,使受害者更加无助和脆弱,进而导致更多的性别暴力问题。
家暴论文
我看家庭暴力10心本唐惠24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及特点。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但妇女受丈夫的暴力侵害是最普遍的,她们受到的身心伤害也最大,家庭暴力尤其指丈夫对妻子施暴。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长久而稳定地存在时由于它特定的一些特点,总结有以下八点。
(1)对象的特定性。
家庭暴力的对象一般都是固定的弱势群体:妇女、老人和小孩,尽管近年来有一些家庭暴力的对象是男性,但也是因为一些其他的因素使得这些男性在家庭中处在弱势的地位才使得他们有被欺压的可能性。
(2)行为的隐蔽性。
家庭暴力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地一般在家里,鲜为人知。
由于传统文化,一些人错误地将其归为“家务私事”、“个人隐私”,认为是“家丑”不能外扬,其他人不愿干预这种“闲事”,使得很多被害人,特别是女性,在受到侵害时忍气吞声、不愿声张,使得很多家庭暴力不能及时暴光得到解决。
(3)主观的故意性。
家庭暴力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所持的心理态度是故意的,而且大多数都有明确的目的。
尽管有些男性施暴者在施暴行为之后冲动或者过失,但从施暴行为的反复发作可以看出这种施暴行为的故意性。
(4)行为的普遍性。
家庭暴力是很普遍的问题,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
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
(5)行为的违法性。
家庭暴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其违法性主要表现为施暴者的行为违反国家有关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
(6)发作的反复性。
因家庭暴力的施暴人与受害者具有长期共同生活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家庭暴力不是表现为一次简单的暴力伤害,而是表现为长期的、反复的暴力侵犯,形成固定的循环:对峙--暴力--修复--亲密,再对峙--暴力--修复--亲密……(7)手段的残暴性。
是否应该允许家长对孩子实行体罚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允许家长对孩子实行体罚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家长应该允许对孩子实行体罚。
首先,体罚可以起到警示和惩罚的作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而体罚可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意识到犯错会带来痛苦的后果。
正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说,“如果你不惩罚孩子,孩子就会以为犯错是可以接受的。
”体罚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从而更好地遵守规则和纪律。
其次,体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些孩子天性调皮,不听话,如果家长不适时地进行体罚,孩子可能会一直保持这种行为,甚至会越来越糟糕。
而适当的体罚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被容忍的,从而逐渐改正错误。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伦·克拉克所说,“体罚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被容忍的,从而逐渐改正错误。
”。
最后,体罚可以让孩子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
在社会中,不遵守规则和纪律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惩罚,而家长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罚可以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罚可以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
综上所述,家长应该允许对孩子实行体罚,因为体罚可以起到警示和惩罚的作用,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反方观点,家长不应该允许对孩子实行体罚。
首先,体罚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许多研究都表明,长期的体罚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琳·格雷所说,“长期的体罚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因此,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进行体罚。
其次,体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加剧矛盾。
体罚只是一种暴力行为,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加剧家庭矛盾,导致家庭关系更加紧张。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体罚只是一种暴力行为,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加剧家庭矛盾,导致家庭关系更加紧张。
高中生成绩家法体罚
高中生成绩家法体罚引言高中阶段是学生教育中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升学和未来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一些学校和家长借助体罚手段进行约束和激励。
本文就高中生成绩家法体罚进行探讨,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和是否可行。
体罚的定义和形式体罚是指以身体上的身体惩罚或折磨来制约他人行为的一种手段。
在高中阶段,家庭和学校往往会对学生成绩要求较高,为了达到这些要求,一些家长或教师会使用体罚手段。
常见的体罚形式包括打骂、蹲在地上、弯腰站立等。
体罚在家庭中影响和反思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发展。
在一些家庭中,为了追求学生成绩,家长会使用体罚手段。
然而,体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体罚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孩子的身体在高中阶段正处于发育阶段,过度的体罚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长期身体健康问题。
同时,体罚还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失去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
其次,体罚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成绩问题。
体罚只是一种暂时的约束和激励手段,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相反,体罚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其学习成绩的稳定提高。
最后,家庭是学生情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体罚会对学生的情感和人格产生负面影响。
受到体罚的学生可能会产生恐惧、愤怒、反抗等不健康的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替代方法家庭应该摒弃体罚这种不可取的教育方式,采用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成绩。
首先,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通过与孩子的深入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学生成绩自然会有所提高。
最后,家长可以积极与学校保持联系,与老师合作,共同关注和解决学生成绩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针对学生的辅导措施和课后辅导班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儿童惩罚方式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学研究
儿童惩罚方式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引言: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它不仅与个体的成长和幸福感息息相关,还对整个社会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在儿童教育中,惩罚方式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的儿童惩罚方式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体罚与心理发展体罚是一种常见的惩罚方式,但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却是负面的。
研究表明,频繁受到体罚的儿童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攻击行为等心理问题。
体罚不仅伤害了儿童的身体,还削弱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创伤的形成。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使用体罚作为惩罚方式,寻找更加有效且积极的教育方法。
二、言语惩罚与心理发展言语惩罚是指通过言语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惩罚,如责骂、威胁等。
虽然言语惩罚相对于体罚来说伤害较小,但它同样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频繁受到言语惩罚的儿童往往会表现出自卑、退缩和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言语惩罚容易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交互动,甚至可能导致沟通障碍的形成。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言语惩罚,而是采取积极的沟通方式与儿童进行交流。
三、正向激励与心理发展正向激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它通过奖励和赞扬来鼓励儿童的积极行为。
研究表明,正向激励能够增强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当儿童得到积极的反馈和认可时,他们会更加愿意尝试新事物,培养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正向激励还能够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正向激励的力量,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儿童教育方式。
结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惩罚方式的深刻影响。
体罚和言语惩罚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正向激励则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作为心理学家,我们应该积极倡导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来教育儿童,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入研究不同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指导。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暴力与性别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暴力与性别问题家庭暴力和性别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采用社会学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其根源和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暴力的定义、不同类型的家庭暴力、性别问题与家庭暴力以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措施等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家庭暴力的定义。
家庭暴力是指在婚姻关系或类似关系中,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家庭成员实施身体、心理、经济或性侵害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体罚、威胁、虐待、限制自由、控制经济资源等。
家庭暴力并不仅仅发生在特定家庭类型中,而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环境中。
其次,家庭暴力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伴侣间暴力,即配偶或情侣之间的暴力行为。
伴侣间暴力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此外,还有父母对子女的暴力,子女对父母的暴力,甚至兄弟姐妹之间的暴力,这些都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
这些不同类型的家庭暴力反映了家庭关系的权力不平等,以及社会文化对于家庭内部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性别问题在家庭暴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男性暴力行为更常见,而女性则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这种性别差异不仅是因为生物差异,还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长期以来,社会对于男性的期待是强壮、掌握家庭主导权而不流露软弱的情感。
而女性则经常被视为弱势群体,需要男性的保护和照顾。
这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使得男性更容易对女性发起暴力行为,并且女性受到暴力后更难以获得帮助和支持。
解决家庭暴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首先,需要提高公众对于家庭暴力的认知和意识。
只有当社会大众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存在并予以谴责,才能打破对受害者的沉默和对施暴者的纵容。
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受害者。
这不仅包括制定更严格的法律规定,也需要提供更便捷的法律援助和保护机制。
此外,还需要建立起专业的支持体系,包括心理咨询、庇护所等,为受害者提供全面的支持。
除了解决家庭暴力问题,也需要关注性别问题在其他社会领域的存在。
性别差异在教育、职场、社交等方面表现明显,女性常常受到歧视和剥夺。
家暴让孩子产生哪些心理问题
家暴让孩子产生哪些心理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自己对其采取体罚或打骂的方式算不上家庭暴力,其实不然,这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
如果不及时改变的话,可能会对孩子身心健康以及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今天我们要来谈谈家暴让孩子产生哪些心理问题。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孩子经常挨打或挨骂(家暴),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将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这种皮肉之苦,会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自卑、无助、暴躁、孤独、撒谎、固执等心理。
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挨打挨骂,那么他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自卑: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
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
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
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无助: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反过来又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
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
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
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显得孤独。
家庭暴力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家庭暴力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介绍家庭暴力被定义为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实施身体、性、金钱、心理或情感上的虐待行为。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家庭暴力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和预防措施。
社会心理学角度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心理问题,对受害者和肇事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暴力可以看作是不正常的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而这种斗争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因此,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
以下是家庭暴力的几个社会心理学因素。
权力和控制家庭暴力通常涉及到控制和权力问题。
施暴者想要控制受害者,并通过暴力来达到这个目的。
这种权力斗争会对施暴者和受害者产生负面影响。
施暴者会对自己的权力感到满意,并在暴力行为中找到一种满足感。
而受害者则会因为失去了个人的权力感而感到沮丧和恐惧。
社会化社会化也是导致家庭暴力的一个因素。
受害者和施暴者通常来自有着家庭暴力的历史背景的家庭。
对于这些人来说,暴力是一种习惯,并被视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会认为暴力是一种合适的行为方式,并会在成年后对他人实施暴力。
心理学问题许多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有心理问题。
施暴者可能有依赖、恐惧、掌控和缺乏自尊等问题。
而受害者可能会在家庭暴力之后出现心理创伤,如抑郁、焦虑、自杀等。
影响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健康、幸福感、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一些受害者会认为自己是无害的、无能的和无价值的,从而导致自尊心的丧失。
另外,家庭暴力会增加受害者发生各种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的风险。
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受害者会出现心理创伤,并且会导致长期的心理问题。
施暴者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内疚、愧疚和沮丧。
长期实施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如思维障碍、焦虑和沮丧等。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关键。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预防措施: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家庭成员对家庭暴力的危害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
心理学对孩子的虐待与忽视的研究
心理学对孩子的虐待与忽视的研究孩子是家庭中最脆弱的一环,需要父母的关注、呵护和爱护。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有些父母无法抽出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甚至会对孩子施以虐待或忽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孩子的虐待与忽视现状,探讨其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一、虐待与忽视的定义虐待:是指父母或照顾者的言语、肢体或心理行为会给孩子造成身体、情感和行为上的伤害。
忽视:是指父母或照顾者无视孩子实际需求,对其照看、抚养和照料上的失职。
虐待和忽视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下面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对孩子身心健康的长期负面影响。
二、虐待与忽视的影响1. 身体方面虐待和忽视可能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创伤。
孩子生理发展尚未成熟,抵抗力差,一旦受到伤害,很容易出现病症。
研究表明,儿童身体受到虐待和忽视可能导致各种疾病,包括流血、瘢痕、骨折、中毒、烧伤、脑震荡和内脏疾病等。
2. 心理方面虐待和忽视的影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常见的问题包括:(1)孤独和抑郁:经历过虐待和忽视的孩子可能变得孤僻、自闭、抑郁,与周围人缺乏沟通和交往。
(2)焦虑:虐待和忽视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导致他们对周围人心存不信任,心态易紧张。
(3)行为问题:孩子经历过虐待和忽视的风险更高,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暴力、兴奋、恐惧和极度害羞等问题。
三、预防与干预提高父母的责任心、教育意识和关注程度是最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下面介绍具体措施:1. 提高父母教养能力父母可以通过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和讲座,学习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2. 了解孩子的需求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需求,并在照料和抚养中积极响应,从而避免因“忙碌”或“疏忽”而伤害孩子。
3. 确立家庭规则家庭规则应该明确、运用一致,以便孩子了解某些行为会产生哪些后果,避免发生虐待和忽视。
4. 建立家有孩子保护计划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保护计划,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违反规定,家长要对这些行为进行反馈,以帮助孩子建立规矩和生活技能。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研究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家庭暴力问题在社会中愈发突出。
而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个问题的深入程度,以及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哪些负面影响。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家庭暴力包括了所有在家庭中发生的身体、情感、经济或性虐待的行为。
这种形式的暴力通常由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个家庭成员施加,包括但不限于配偶/伴侣、子女、父母。
二、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影响1、情绪困扰在家庭暴力的恐惧、恐吓和威胁下,儿童可能会感到强烈的情绪困扰。
这会导致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业表现下降。
此外,长时间的情绪困扰也容易导致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行为问题儿童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可能会表现出恶劣的行为,比如打架、严重的抵触、逃避等。
这种问题可能还会延续到成年后。
3、自我认识和身份感受受家庭暴力影响的儿童可能会发生自我否定和自卑的情况,甚至相信自己配不上其他人的关注,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来的身份感受问题。
4、感情问题受家庭暴力影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逃避情感、记恨父母、对父母失去信任等行为。
这些问题可能会同时影响儿童未来的情感健康和他们的人际关系。
三、减轻影响的方法对于受家庭暴力影响的儿童和家庭来说,采取下面一些措施可能有所帮助:1、开展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儿童在面对家庭暴力后维持良好的情绪和行为。
对于父母和家庭成员来说,心理治疗也可以加强他们的关系,并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2、改善家庭环境对于家庭暴力问题来说,改善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成年人需要更好的沟通和处理技巧,以避免对儿童造成影响。
此外,提供一个从暴力环境中逃脱的机会,也可以帮助儿童逐渐恢复自己的身份。
3、强调儿童保护社会各界需要致力于保护受家庭暴力影响的儿童。
这需要强化法律保护,在不扰乱儿童安全、社会秩序和家庭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加强对受家庭暴力影响儿童的保护。
另外,公众也可以通过举报和组织反家庭暴力活动,加入保护儿童行列。
四、结论总之,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很深远。
暑假家规挨揍-解释说明
暑假家规挨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在暑假期间,很多孩子和家长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管理和规范家庭中的行为。
懒散的生活节奏和长时间的空闲使得孩子们容易放纵自己,而家长们也面临着如何平衡控制和给予自由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家庭制定了暑假家规,以确保孩子们能够过一个有秩序的假期。
然而,有时候孩子们会违反这些规定,引发了挨揍的后果。
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家庭中制定和执行暑假家规的重要性以及家规挨揍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将对暑假家规的制定过程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何执行这些规定以保证其有效性。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家规挨揍的解决方法,并探讨这种约束对家庭关系的积极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暑假期间家庭管理的挑战。
无论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为了维护良好的家庭氛围,暑假家规都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挨揍可能会让孩子们感到不悦,但只有通过合理的约束和规范,才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也将在执行家规的过程中得以加强。
让我们一起探讨暑假家规挨揍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它对家庭和孩子们的积极影响。
无论是在制定家规、执行家规还是解决矛盾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
让我们一起为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而努力。
1.2 文章结构2.正文2.1 家规的重要性家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规范,通过制定家规可以帮助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秩序和行为习惯。
家规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家规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纪律性和自律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此外,家规还可以维系家庭的稳定和和谐,塑造家庭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使家庭成为一个温暖、安全和有爱的生活空间。
2.2 暑假期间家规的制定暑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自由度较高的时期,因此在这个期间制定家规尤为重要。
在制定暑假期间的家规时,应该根据家庭成员的需要和期望进行灵活的调整,同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兴趣爱好和发展阶段。
家法体罚_精品文档
家法体罚在古代和一些传统社会中,家庭内部往往存在一种被称为家法的制度,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体罚。
家法体罚是指家庭成员因为不听话、犯错或其他原因而受到身体上的惩罚。
尽管现代社会普遍已经放弃了这种做法,但了解其历史和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家庭教育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家法体罚在古代社会中是非常普遍的惩罚方法之一。
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家长往往被赋予了绝对权力,他们可以自行决定如何惩罚家庭成员。
这种权力的不对等使得家庭成员往往只能顺从,否则将面临严厉的体罚。
体罚可以是鞭打、捆绑、禁食或其他形式,旨在让被惩罚者产生痛苦和耻辱感。
据说,这种体罚可以教育家庭成员遵守家法,同时也起到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
然而,家法体罚并不仅仅是一种惩罚手段,它也与历史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在一些文化中,家法体罚被视为一种礼仪或仪式,通过体罚来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关系。
这种文化观念使得体罚被认为是传统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往往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人权的认识提高,家法体罚逐渐被禁止和抵制。
在现代社会中,体罚被普遍认为是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侵犯,而非有效的教育方式。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罚对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创伤。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法律禁止或限制体罚。
这些法律保护了儿童和其他弱势群体的权益,同时也推动了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
现代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建立亲密和平等的关系,通过对话、倾听和理解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除了法律的规定,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也积极地倡导不使用体罚的教育方法。
通过宣传和教育,他们希望提高人们对家庭教育方式的认识,促进父母和教育者采用非暴力和尊重个体尊严的方式进行教育。
总而言之,家法体罚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退出现代社会的主流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权意识的提高,人们愈发重视儿童权益和心理健康。
通过法律的规定和社会组织的努力,我们相信未来家庭教育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孩子的需求和个体尊严,从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家规为什么奖罚制度不合理
家规为什么奖罚制度不合理
家规中的奖罚制度如果设计得不合理,可能会带来以下问题:
1. 不公平性:如果奖罚标准不明确或者执行时存在偏颇,家庭成员可能会感到不公平,这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2. 过度严厉或宽松:奖罚制度如果过于严厉,可能会压制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如果过于宽松,则可能无法达到教育和纠正行为的目的。
3. 忽视个体差异:每个家庭成员的性格、能力和需求都不尽相同,统一的奖罚标准可能无法满足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导致制度效果不佳。
4. 缺乏灵活性:家庭生活中充满了不可预测的情况,过于僵化的奖罚制度可能无法适应这些变化,从而失去应有的效果。
5. 忽视情感因素: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非常重要,如果奖罚制度过于注重规则而忽视情感,可能会损害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6. 过度依赖外部激励:如果家庭成员习惯于依赖奖罚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削弱他们的内在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
7. 奖罚不透明:如果奖罚标准和执行过程不透明,家庭成员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信任,这会降低制度的执行力和效果。
8. 忽视教育和沟通:奖罚制度应该与教育和沟通相结合,仅仅依靠奖罚而忽视了对家庭成员行为背后原因的理解和引导,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9. 奖罚失衡:如果奖励和惩罚的比例失衡,可能会导致家庭成员对奖罚制度的抵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10. 缺乏长期视角:奖罚制度应该考虑长远效果,而不仅仅是短期行为的改变。
如果只注重短期效果,可能会忽视了培养家庭成员长期良好习惯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设计家规中的奖罚制度时,应该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确保制度既公正合理,又能够适应家庭的实际情况,促进家庭成员的和谐与发展。
家庭欺凌的界定
家庭欺凌的界定家庭欺凌是指在家庭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或威胁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由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个家庭成员进行,而且往往是一个强势的家庭成员对一个弱势的家庭成员进行。
家庭欺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1. 身体虐待:包括打骂、殴打、强行限制自由等行为;2. 心理虐待:包括侮辱、恐吓、威胁等行为,目的是控制和剥夺受害者的自尊和信心;3. 经济控制:控制家庭成员的经济资源,限制他们的经济独立性和自主权;4. 性别歧视:对家庭成员不平等对待,基于性别差异进行歧视和压迫;5. 精神虐待:通过精神折磨、恐吓和威胁来伤害受害者的精神健康;6. 性暴力:强迫性接触、性欺凌或其他形式的非自愿性行为。
家庭欺凌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严重影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并违背了个人的基本尊严和人权。
相关法律通常对家庭欺凌持零容忍的态度,并提供法律保护和救济措施。
然而,鉴于家庭欺凌行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界定和识别家庭欺凌并不总是容易的。
每个案件都需要仔细审查相关的事实和证据,以确保准确界定家庭欺凌行为的范围和程度。
在处理家庭欺凌案件时,相关机构应该积极提供支持和保护受害者,并加强公众对家庭欺凌的认识和教育,以减少和预防此类侵权行为的发生。
通过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和理解,以及提供相关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减少家庭欺凌行为在社会中的存在,并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和谐的环境。
*Note:* *以上是对家庭欺凌的界定及其形式的简要说明。
在实际应用中,确切的家庭欺凌定义和范围可能因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而有所不同。
请根据具体的法律体系和判断标准进行更详细和准确的界定。
** *以上是对家庭欺凌的界定及其形式的简要说明。
在实际应用中,确切的家庭欺凌定义和范围可能因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而有所不同。
请根据具体的法律体系和判断标准进行更详细和准确的界定。
*。
“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
“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和谐社会以和谐家庭为基本单元,和谐家庭以每个家庭成员的自由、平等、健康、全面发展为追求。
家庭暴力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格格不人,社会各界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而家庭暴力的综合治理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家庭暴力。
这个前提性问题看似简单,却夹杂着诸多社会因素,是关涉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至于法律意义上家庭暴力的界定,在国内与国外,立法与学界都尚未达成一致。
一、界定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和阐释由于国情、民族传统、民众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对家庭暴力概念的法律规定和理解不尽一致。
英国《1996年家庭法法案》中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是“家庭暴力包括个人为了控制和支配与之存在或曾经存在过某种亲属关系中的另一个人所采取的任何暴力或虐待行为(不论这种行为是肉体的、性的、心理的、感情的、语言上的或经济上的等)”有的英国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男性伴侣为了支配和控制女性,在他们关系存续期间或终止之后对女性所施行的暴力和虐待行为。
”美国律师协会全国家庭暴力委员会对家庭暴力所下的定义为:“当一方亲密伴侣使用身体暴力、胁迫、威胁、恐吓、隔绝孤立以及情感、性和经济暴力试图保持对另一个亲密伴侣的权利控制时,即发生家庭暴力。
”在加拿大,家庭暴力概念被描述为:“由施暴者使用暴力、胁迫、懈怠或疏忽等方式对另外的人的行为,该行为对于被侵犯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完整性或她的权利、自由以及情感都有损害。
”新西兰1995年12月通过并于1996年7月起施行的《家庭暴力法案》对家庭暴力的概念和范围作出了较为宽泛的解释,在内容方面包括了身体、性和心理伤害。
国际上对家庭暴力的定义主要出现在保护女性权益的国际公约中。
1993年11月25日,联合国在《消除对妇女暴力宣言》中第一次给“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下了定义。
联大第48/104号决议第2条规定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应理解为包括但不仅限于:(1)在家庭内发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2)在社会上发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3)国家所做或纵容发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无论其在何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体罚的界定、心理学解释及研究局限吴 鹏① 刘华山【摘要】 本文从定义、理论框架、研究不足等层面论述了家庭体罚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比较了体罚与虐待的区别,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家庭体罚的定义。
心理学者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简单展现了家庭体罚的作用机制,从3个心理学模型解释了体罚的产生和作用。
【关键词】 家庭体罚;生物生态模型;过程-背景模型D ef i n iti on Psychologi ca l I n terpret a ti on and Research L i m it a ti on of Corpora l Pun ish m en t.W u P eng,L iu H uashan.S chool of P sy cholog y,H uazhong N or m al U niversity,W uhan430079,P.R.China 体罚是父母惩戒子女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超过94%的美国幼儿、50%的香港儿童受到过父母体罚[122]。
家庭体罚会产生大量不良影响,导致儿童心理、行为、认知上的问题[122]。
据作者所知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只有少量系统、严格的家庭体罚研究,得到的结论极其有限,而国内体罚理论及实证研究的缺失影响了家庭体罚的恰当使用。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大环境下,探讨家庭体罚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论述了家庭体罚,首先界定了家庭体罚,然后介绍了两位学者的理论解释。
文章最后综述了家庭体罚的相关实证研究,指出了研究不足。
1 体罚的界定对于体罚,大多数人都明白是什么行为,但要下一个好的定义是有难度的。
主要难点在于如何正确区分体罚与虐待,这两者都涉及对儿童的身体伤害,施加者都是父母、养护人或者教师。
国外学者提出了很多体罚的定义,如在一般支持性亲子关系中较温和的使用规范性打屁股行为、对身体的惩罚。
但最好的还应该是Straus等人的定义:体罚是为了纠正或控制儿童的行为,使用身体力量使儿童只是体验到疼痛而没有造成伤害的过程[3]。
国内的体罚定义多从教育的角度,如认为体罚是一种伤害学生身体、侮辱学生人格,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的错误教育方法[4]。
结合上面的几个定义,可以看出体罚应该是:①父母、教师、养护人或监护人为施加者;②目的是为了纠正或控制儿童的不当行为;③只采用身体力量而不借助于外部工具;④行为只会让儿童体验到疼痛而不会导致伤害;⑤只针对儿童的手脚和屁股这类部位。
2 阐释家庭体罚的心理学模型家庭体罚是如何影响儿童发展,哪些因素又会导致家庭体罚的产生,这些问题一直都是体罚研究者的关注点。
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家庭体罚,下面简要介绍两位学者的理论解释。
2.1 “强制”模型(Coercive M odel) Patters on等人提出的“强制”模型可用来探讨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该模型认为这两者的影响是双向的。
2008年Pardini等人就采用此模型详细解释了父母养育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形成儿童不同的行为习惯,儿童的行为也会决定父母采用何种教养方式[5]。
具体来说,对抗性强、不服管的儿童容易激发令人厌恶的行为,比如骂人父母、攻击父母、严重对抗父母、被父母体罚。
一旦亲子间出现了这些行为,行为问题儿童就会主动抵制、反抗父母,他们会以更大的强度、频度去展现问题行为,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
随着亲子间相互交流变得越来越密集,父母在执行规则时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卷入,变得越来越多逃避,因为父母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产生有害的亲子交流[5]。
相应的,儿童会发现增加厌恶行为的强度及持续时间能够避免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控制,因为父母们的忍受是有限的,对于儿童持续的不良行为最终会“投降”。
另外,由于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回避态度,他们也很少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而父母的回避行为又与父母监控缺失紧密联系在一起,父母监控的缺失导致儿童与不良同伴的接触,这些不良同伴们又会进一步强化反社会的行为和信念。
这一模型突出了儿童行为对父母体罚的影响,同时也认为父母体罚会影响儿童的行为。
与儿童自身安全有关的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威胁他人安全的行为都会导致父母使用体罚。
儿童对于父母体罚的反应可能是过度展现被惩罚的行为,比如说更脏的话、加大强度去攻击他人。
对子女的这种反应,父母会加大体罚,另外由于害怕亲子关系的恶化,又会采用回避的策略。
于是,父母会纵容儿童的一些问题行为,同时减少监管,致使儿童接触了不良群体。
儿童的反社会行为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烈,父母也就更多采用体罚企图去控制、消除这些行为。
2.2 过程-背景模型(P rocess2context M odel) 2002年Gershoff针对体罚提出了过程-背景模型,从前置变量和后果变量2个层面解释了家庭体罚,她的模型针对家庭体罚发生的背景和过程。
先看家庭体罚的前置变量,Gershoff认为主要有3大块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背景、稳定的个人和关系背景、社会-文化背景。
这3个背景是嵌套关系,相互作用背景嵌套于稳定的个人和关系背景,稳定的个人和关系背景嵌套于社会-文化背景。
就相互作用部分来说,父母的情绪状态是重要变量,以往的研究就发现当感到不安、极度情绪唤醒、生气、挫折、恼怒时,父母更可能给与体罚。
父母与子女的交互行为是会受到个体各自特征和双方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些个体特征和所处环境的相关变量就是Gershoff所说的个人和关系背景,具体来说包含儿童、父母和家庭的特征。
父母的体罚始于子女的不良行为,儿童的不良行①中国.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武汉) 430079 E2m ail:Reavenwp@为不是完全由自身因素决定的,而是自身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同样,父母是否采取体罚也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父母的特点(如教养信念)、儿童的特征(如自控力)和亲子相处的环境(如不良行为的时间点、场合)共同起作用[6]。
其中家庭环境的研究就发现,不同家庭特征的子女受到父母体罚的可能性是不同的,有很激烈的夫妻冲突、经济状况不佳或家庭暴力的家庭更容易发生体罚[7]。
研究也发现不良的婚姻状况、父母的低文化水平、家庭收入、低质量的社会支持都显著联系家庭体罚[6]。
具有上述这些特征的父母们生活和工作压力更大,对父母教养持有“不健康”的态度。
由于生活压力,他们也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应付繁杂的工作。
于是他们缺少必要的时间进行亲子交流,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也只能诉诸于快速有效的教育方法。
社会-文化背景包含社会支持、社会经济地位(SES)、种族、法律、公共政策等。
社会-文化背景能作为预测因素和调节变量对体罚过程产生影响,这里说的体罚过程包含体罚的产生和影响两个过程。
比如支持体罚的文化更可能产生体罚行为(预测作用),也会导致子女更接受体罚作为一种适当的惩戒方法(调节作用)。
同一种行为在不同文化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和解读,而这些不同的认知必然会调节同一种行为的后效。
于是我们能看到父母体罚与欧洲儿童的攻击性呈正相关,而与南亚儿童的攻击性负相关[8]。
第2个层面(即家庭体罚的后果)由直接、中介后果组成。
Gershoff指出家庭体罚的直接后果只有身体虐待,她认为身体虐待是过度体罚的恶果。
而及时服从、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等等都是中介后果。
Gershoff之所以认为它们都是中介后果,是因为它们都受到情绪及感觉水平、对父母惩戒信息的知觉及接受度、内外归因方式、观察学习等因素的中介。
由于这些中介因素的存在,使体罚的结果不是惟一的,受到过体罚的儿童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行为、性格、认知能力。
我们发现生物生态模型的解释牵涉面虽广,可是不够深入细致。
过程-背景模型基本上很全面的展现了体罚的作用,但其如何更好地整合其它理论模型是未来体罚理论研究的焦点。
3 实证研究中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大量的研究发现体罚会产生消极作用,但也有研究发现体罚不一定会导致有害的影响。
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也就是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研究是否严格坚守了体罚的定义。
很多的研究混杂了惩罚、体罚与虐待,研究者使用了physical punishm ent、physical disci p line、harsh parenting、s pank ing等多种术语指代体罚。
研究者自身对体罚的理解都有分歧,研究对象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也就得到不一致的结论。
第二,考虑到研究的伦理道德,目前绝大多数体罚研究采用问卷来确认以往的体罚情况。
这就伴随着一个问题,问卷项目涉及半年前甚至更久前被试是否有过体罚经验。
比如有研究出现了这样的题目:你空手打他 她屁股的频率?研究者给出的选择多达8项:1次、2次、3~5次、6~10次、11~20次、多于20次(1年内),过去1年没有但以前发生过,从未有过[2]。
这么多的选择项,被试不一定可以准确区分,可能会给出不真实的答案。
第三,研究结论不能满足因果关系的条件。
在探究家庭体罚的作用时,研究者并没有控制影响因素的初始水平。
比如研究发现体罚会导致攻击行为,可是在研究中并没有控制初始攻击水平[9]。
可能没有体罚行为,这些儿童的攻击行为也会增长。
最后,我们已经看到影响体罚的因素有很多,在研究中只有控制这些因素才能产生准确的结论。
父母的惩罚都是多种方式的结合(说理、威胁、体罚),当我们的研究结论只是说体罚的影响时,显然不合理。
由于上述研究局限,目前的体罚研究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我们觉得今后的体罚研究要有所突破,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注特殊人群,如单亲家庭、有缺陷的儿童、留守儿童。
因为这类父母有更多的生活压力,同时子女会更频繁地挑起消极的情绪,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家庭体罚的产生;②目前体罚研究极少探讨内部心理对体罚过程的影响。
父母的心理、儿童的心理与体罚的关系应该是心理机制中的基础,对它们的探讨能为指导父母养育、开展干预处理提供研究支持;③进行纵向或跟踪研究,只有这样的研究结论才能说明体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虽然在研究方法上有一些不足,多年来研究者还是充分探究了家庭体罚。
但作为国内极少关注的研究主题,在家庭体罚这一领域有很多问题值得将来展开研究。
考虑到文化、社会影响,家庭体罚对中国家庭(亲子双方)的影响可能会不同于西方社会,进行国内家庭体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能推动我国家庭教育、儿童发展等领域的前进。
4 参考文献[1]StrausM A,Ste w art J H.Corporal punishm ent by Am erican Par2ents:N ati onal data on p revalence,chronicity,severity,and dura2 ti on,in relati on to child and fa m ily characteristics[J].C linical Child and Fa m ily P sychol ogy Revie w,1999,2(2):55270[2]So-kum Tang C.Corporal punishm ent and physical m altreatm entagainst children:A comm unity study on Chinese parents in Hong Kong[J].Child A buse&N eglect,2006,30:8932907[3]StrausM A,H a m by S L,F inkelhor D,et al.Identificati on of childm altreatm ent w ith the Parent2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D evel op2 m ent and p sychom etric data for a nati onal sa mp le of Am erican par2 ents[J].Child A buse&N eglect,1998,22(4):2492270[4]罗晓路,俞国良.教师体罚行为:心理危害、归因方式和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7332734[5]PardiniD A,F ite P J,Burke J D.B idirecti onal ass ociati ons betw eenparenting p ractices and conduct p roble m s in boys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age and A frican-Am erican ethnicity[J].Journal of A bnor m al Child P sychol ogy,2008,36:6472 662[6]Gershoff E T.Corporal punishm ent by parents and ass ociated childbehavi ors and experiences:A m eta2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 w [J].P sychol ogicalBulletin,2002,128:5392579[7]M uller R T,Gragtm ans K,Baker R.Childhood physical abuse,at2tachm ent,and adult s ocial support:Test of a m ediati onalmodel[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 oural Science,2008,40(2):80289[8]Ho C,B luestein D N,Jenkins J M.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rela2ti onshi p betw een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behavi or[J].D evel opm en2 tal P sychol ogy,2008,44(2):5072522[9]Chang L,Schw artz D,Dodge K A,et al.H arsh parenting in rela2ti on to child e moti on regulati on and aggressi on[J].Journal of Fa m ily P sychol ogy,2003,17(4):5982606(收稿时间:2009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