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电迁移扩散的定量研究

合集下载

毛细管电泳实验报告

毛细管电泳实验报告

毛细管电泳实验报告高乃群S0实验目的1.了解毛细管电泳实验的原理2.掌握毛细管电泳仪的操作方法,并设计样品组分的分析过程.3.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实验原理C E所用的石英毛细管柱, 在pH>3情况下, 其内表面带负电, 和溶液接触时形成了一双电层。

在高电压作用下, 双电层中的水合阳离子引起流体整体地朝负极方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渗, 粒子在毛细管内电解质中的迁移速度等于电泳和电渗流(EOF)两种速度的矢量和, 正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一致, 故最先流出;中性粒子的电泳流速度为“零”,故其迁移速度相当于电渗流速度;负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方向相反, 但因电渗流速度一般都大于电泳流速度, 故它将在中性粒子之后流出, 从而因各种粒子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

电渗是CE中推动流体前进的驱动力, 它使整个流体像一个塞子一样以均匀速度向前运动, 使整个流型呈近似扁平型的“塞式流”。

它使溶质区带在毛细管内原则上不会扩张。

一般来说温度每提高1℃, 将使淌度增加2% (所谓淌度, 即指溶质在单位时间间隔内和单位电场上移动的距离)。

降低缓冲液浓度可降低电流强度, 使温差变化减小。

高离子强度缓冲液可阻止蛋白质吸附于管壁, 并可产生柱上浓度聚焦效应, 防止峰扩张, 改善峰形。

减小管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高电场引起的热量积聚, 但细管径使进样量减少, 造成进样、检测等技术上的困难。

因此, 加快散热是减小自热引起的温差的重要途径。

v1.0 可编辑可修改实验设备:电泳仪。

仪器及试剂:缓冲溶液(buffer):20 mmol/L Na2B4O7缓冲溶液。

1mol/L NaOH溶液,二次去离子水。

未知样饮料(雪碧和醒目)1.实验步骤仪器的预热和毛细管的冲洗:打开仪器和配套的工作站。

工作温度设置为30℃,不加电压,冲洗毛细管,顺序依次是:1 mol/L NaOH溶液5 min,二次水5 min,10 mmol/L NaH2PO4-Na2HPO41:1缓冲溶液5 min,冲洗过程中出口(outlet)对准废液的位置,并不要升高托架。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含量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含量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含量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一种常用于药物分析的高效分离技术。

它基于药物在电场中的电荷迁移速率不同,通过毛细管内的电场驱动,实现对药物的定量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含量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以及该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优势。

一、原理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含量,是利用毛细管的微小通道对药物进行分离和测量的一种分析技术。

它利用药物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受到电荷的影响,从而在毛细管内发生电泳迁移,实现对药物的分离和定量测定。

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药物分子的电荷特性:药物分子可以分为带正电荷、带负电荷和无电荷的三类。

根据药物的电荷特性,调整毛细管内的电荷环境,使药物分子在电场中按照不同的电荷迁移速率进行分离。

2. 毛细管的表面电荷:毛细管内壁会带有一定的电荷,称为表面电荷。

表面电荷与药物分子的电荷有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在毛细管内的迁移速率。

3. 毛细管内的电场:在毛细管内施加电场,通过电泳迁移,使药物分子按照不同速率进行分离。

二、方法毛细管电泳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主要包括前处理、样品准备、色谱条件设置、电泳分离和定量测定等步骤。

下面将简要介绍这些步骤的具体操作:1. 前处理:对于复杂的样品,如血液、尿液等,需要进行前处理。

常用的前处理方法包括样品提取、样品净化等。

2. 样品准备:将提取的药物样品溶解于适宜的溶剂中,得到适宜的药物浓度。

3. 色谱条件设置: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毛细管和分离液,调整电泳分析的条件,如缓冲液的浓度、pH值等。

4. 电泳分离:将样品注入毛细管中,施加电场,使药物分子在毛细管内发生电泳迁移,实现对药物的分离。

5. 定量测定:通过荧光检测、紫外吸收等方法,测定药物的峰面积或峰高,从而确定药物的含量。

三、应用毛细管电泳法作为一种高效的药物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等领域。

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应用
蛋白质分离
毛细管电泳技术能够高效分离蛋白质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酶等,为生 物制药、蛋白质组学等领域提供有力 支持。
DNA和RNA分析
毛细管电泳可用于分析DNA和RNA片 段,在基因诊断、基因工程和生物信 息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药物分析
药物成分分离
毛细管电泳能够分离和检测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和杂质,有助于药物质量控制和研发。
仪器设备与操作
仪器设备
包括高压电源、进样系统、毛细管、检测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部分。
操作步骤
首先将样品注入毛细管一端,然后施加电压使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同时通 过检测器对分离出的粒子进行检测,最后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记录数据并进行分 析。
02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区带电泳
总结词
区带电泳是毛细管电泳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其原理是将样 品加在毛细管的一端,然后施加电压,使样品在电场的作用 下进行分离。
详细描述
在区带电泳中,样品在毛细管中形成一色带,由于不同组分 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不同,因此会以不同的速度向另一端移动 ,从而实现分离。这种分离模式适用于简单样品,如氨基酸 、肽和蛋白质等。
胶束电动色谱
总结词
胶束电动色谱是在毛细管电泳中加入一种称为表面活性剂的物质,使溶液的离子 强度和粘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离子的迁移率。
要点二
血液中成分分析
通过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分析血液中的离子、小分子和 蛋白质等成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4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优缺点
优点
高分离效率
毛细管电泳技术利用电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力,使其在毛 细管中分离,具有极高的分离效率,特别适合于复杂样品 的分离。
高灵敏度
毛细管电泳技术结合了多种检测手段,如紫外-可见光谱 、荧光光谱等,可以实现高灵敏度的检测,有利于痕量物 质的检测。

高效毛细管电泳实验

高效毛细管电泳实验

高效毛细管电泳实验一、实验目的1. 进一步理解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2. 熟悉毛细管电泳仪器的构成;3. 了解影响毛细管电泳分离的主要操作参数。

二、实验原理1.电泳淌度毛细管电泳(CE )是以电渗流 (EOF)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中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液相微分离技术。

离子在自由溶液中的迁移速率可以表示为:ν = μE (1)r 6q πημ= (2)式中ν是离子迁移速率,μ为电泳淌度,E 为电场强度。

η为介质粘度,r 为离子的流体动力学半径,q 为荷电量。

因此,离子的电泳淌度与其荷电量呈正比,与其半径及介质粘度呈反比。

2.电渗流和电渗淌度电渗流(EOF )指毛细管内壁表面电荷所引起的管内液体的整体流动,来源于外加电场对管壁溶液双电层的作用。

在水溶液中多数固体表面根据材料性质的不同带有过剩的负电荷或正电荷。

就石英毛细管而言,表面的硅羟基在pH 大于3以后就发生明显的解离,使表面带有负电荷。

为了达到电荷平衡,溶液中的正离子就会聚集在表面附近,从而形成所谓双电层,如图1所示。

这样,双电层与管壁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电位差,叫做Zeta 电势。

但毛细管两端施加一个电压时,组成扩散层的阳离子被吸引而向负极移动。

由于这些离子是溶剂化的,故将拖动毛细管中的体相溶液一起向负极运动,这便形成了电渗流。

电渗流的大小可用速率和淌度来表示:()E EOF ηεξν/=(3) 或者 ηεξμ/=EOF (4)式中νEOF 为电渗流速率,μEOF 为电渗淌度,ξ为Zeta 电势,ε为介电常数。

3.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CE 有6种常用的分离模式,其中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 )和毛细管电色谱(CEC )最为常用。

本实验的内容为CZE 。

4.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参数CE 中的分析参数可以用色谱中类似的参数来描述,比如与色谱保留时间相对应的有迁移时间,定义为一种物质从进样口迁移到检测点所用的时间,迁移速率(ν)则是迁移距离(l ,即被分析物质从进样口迁移到检测点所经过的距离,又称毛细管的有效长度)与迁移时间(t )之比:t l=ν (5)因为电场强度等于施加电压(V)与毛细管长度(L)之比:L VE = (6)就CE 的最简单的模式—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而言,结合式(1),可得:tV lL tE l a ==μ (7)在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条件下测得的淌度是电泳淌度与电渗流淌度的矢量和,我们称之为表观淌度μa ,即:EOF e a μμμ+= (8)实验中可以采用一种中性化合物,如二甲亚砜或丙酮等,来单独测定电渗流淌度,然后求得被分析物的有效淌度。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毛细管电泳是一种基于电动力移动带电粒子的原理的分析技术。

其原理基于两种力的作用:电场力和背景电解质流体的流动力。

首先,毛细管电泳系统由一个毛细管和两个电极组成。

毛细管内部被填充着一种带电分离介质,通常是一种缓冲液或凝胶。

当电压施加到毛细管的两端时,形成了一个电场。

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粒子在毛细管内部开始移动。

带电分离介质可以增加粒子的电导率,使其更容易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移动的方向取决于粒子的电荷性质,正电荷的粒子会向阴极移动,而负电荷的粒子则向阳极移动。

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开始迁移,但同时毛细管内也存在着电解质溶液的背景流动。

这种背景流动力可以通过外加压力或电场脉冲来调控。

通过不同的控制方法,可以调整背景流动力的大小,从而改变分离的速度和效果。

通过以上原理,毛细管电泳可以将样品中的带电分子或粒子根据它们的电荷性质和迁移速度进行分离和分析。

不同的分子或粒子会在电场力和背景流动力的作用下,按照它们的大小、电荷和其他特性进行相互分离,并在毛细管内部形成不同的峰。

这些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可以被检测器检测到并记录下来,从而得到样品中各成分的定量和定性信息。

通过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对各种样品进行分析,包括生物样
品、药物、食品和环境样品等。

它具有操作简便、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等优点,因此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电迁移扩散通量

电迁移扩散通量

电迁移扩散通量电迁移扩散通量是电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于描述由电场引起的离子或分子在溶液中的移动。

在电化学反应中,离子或分子的迁移通量是反应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了解电迁移扩散通量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对于研究电化学反应和设计电化学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电迁移扩散通量的计算需要考虑两个因素,即离子或分子的电迁移和扩散。

电迁移是指由于电场的作用,带电粒子在溶液中的移动。

而扩散则是指由于浓度差异的作用,离子或分子在溶液中的随机运动。

在溶液中,离子或分子的总移动速度是电迁移速度和扩散速度的叠加。

因此,电迁移扩散通量可以表示为:J = -D(mol/m²s)×(dC/dx)(mol/m³cm)其中,J表示电迁移扩散通量,D表示扩散系数,dC/dx表示浓度梯度的变化率。

扩散系数是描述扩散速率的重要参数,它与离子或分子的尺寸、形状、溶剂性质等因素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扩散系数越大,离子或分子的迁移速率就越快。

而浓度梯度则是指溶液中离子或分子浓度的变化率。

当浓度梯度越大时,离子或分子的迁移速率也越快。

电迁移扩散通量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电化学实验来测量电迁移扩散通量。

例如,在电泳分离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样品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速度和扩散系数来计算电迁移扩散通量。

电迁移扩散通量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了广泛的领域。

在生物医学领域,电迁移扩散通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和分子筛选等方面。

在环境监测领域,电迁移扩散通量可以用于研究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此外,电迁移扩散通量的研究也对于电化学反应机理的揭示和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迁移扩散通量是电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带电粒子在溶液中的移动。

电迁移扩散通量的计算需要考虑离子或分子的电迁移和扩散两个因素。

电迁移扩散通量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了广泛的领域,对于研究电化学反应和设计电化学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色谱分析法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精品文档

色谱分析法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精品文档

5)CGE中使用改性剂
9.5.4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 1)毛细管等电聚焦原理
毛细管等电聚焦属于毛细管电泳中的一种聚焦技术类型,其溶
质通常是蛋白质,分离基于蛋白质等电点(PI)的差异。毛细管内充 满两性电解质和蛋白质溶液,加上一个电场,在毛细管中产生一个
pH梯度。各种蛋白质因为它们的等电点不同,而在毛细管内聚焦为
图9.6 溶质通过毛细管的顺序
图9.7阳离子、中性分子、阴离子 的电泳谱图
8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1)电渗流的作用 2)电渗流的产生
图9.8 电渗流的产生
9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图9.9 不同驱动力的流型和相应的谱带峰形 3)电渗流的速度和迁移率 (1)电场强度
(2)缓冲液的pH值
子的尺寸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大小和符号。
2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图9.1 毛细管电泳示意图 9.1.2区带电泳 9.1.3引起区带扩散的因素 9.1.4管的直径对对流扩散的影响
9.1.5介质中的电泳
9.1.6毛细管电泳
3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9.2毛细管电泳体系 9.2.1概述 从概念上来讲,毛细管电泳体系比较简单。如图9.2所示,其 主要组成有样品池、入口池、出口池、毛细管、检测器、高压电 源、数字结果处理设备,如一台分析仪或一台计算机。
许多狭小的区带。毛细管内的溶液在动力作用下通过检测器而产生 电泳图。
15 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2)毛细管内形成pH梯度 3)等电聚焦
图9.13 CIEF分离机理示意图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原理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原理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原理1. 引言高效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一种分离和检测样品成分的高效分析技术。

它基于电荷移动的原理,利用电场作用将带电样品分子按照电荷大小和大小排列分离。

本文将介绍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 原理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离原理主要包括电迁移、电渗流和扩散。

2.1 电迁移电迁移是指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离子向电极迁移的现象。

根据离子迁移速率的不同,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离子分离开来。

在高效毛细管电泳中,利用气泡塞(例如墨水)将离子解进行填充到毛细管中,然后施加电压,使带电离子向电极移动。

2.2 电渗流电渗流是指随着离子迁移而产生的流动。

由于电场作用下毛细管内壁带有固定电荷,会在离子迁移的同时引起流体流动。

这种电渗流可加速离子的迁移速度,提高分离效率。

2.3 扩散扩散是指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发生的自由扩散。

在高效毛细管电泳中,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会发生迁移,而扩散则会限制离子迁移的速率。

通过控制毛细管的尺寸和填充材料,可以优化扩散效应,进一步提高分离效率。

3. 工作步骤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的工作步骤主要包括样品进样、分离和检测。

3.1 样品进样样品进样是将待分析的样品注入到毛细管中的过程。

常用的进样方式包括静态进样和动态进样。

在静态进样中,样品通过注射器或微量移液器直接注入到毛细管中。

在动态进样中,利用高压电泵将样品以一定的流速进样到毛细管中。

3.2 分离分离是利用电场作用将样品中的成分分离开来的过程。

通过在毛细管两端施加电压,带电的离子根据电荷和大小进行迁移,从而实现分离。

根据需要可以调节电场强度、温度和 pH 等因素来优化分离效果。

3.3 检测检测是对分离后的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紫外光检测、荧光检测、电化学检测等。

通过对分离后的样品在检测器中发生的特定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行检测,并根据峰面积或峰高来定量分析样品中的成分。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发展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发展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发展近年来,毛细管电泳法在药物分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基于药物分子在电场中迁移速率的差异来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技术。

它具有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并且可以适用于各种药物分析的需求。

本文将从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应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毛细管电泳法是基于毛细管对带电分子的选择性迁移来实现分离和检测的。

在毛细管电泳法中,主要利用了电双层效应和溶剂流体力学效应。

当样品溶液被注入到带电的毛细管中,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迁移,由于不同药物分子的电荷量和分子结构不同,它们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也不同,从而实现了分离。

同时,通过控制电场强度和溶液流速等参数,还可以实现对分离效果和灵敏度的调节。

二、毛细管电泳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 药物成分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药物成分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通过调节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离条件,可以实现对药物中各个成分的分离并进行定量检测。

这对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代谢物分析:毛细管电泳法也可以用于药物代谢物的分离和分析。

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代谢后,会产生各种代谢产物。

通过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离作用,可以将代谢产物从药物中分离出来,并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代谢规律和代谢途径。

3. 药物残留量检测: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药物残留量的检测。

在农药使用和食品加工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农药残留量。

毛细管电泳法可以将农药残留物与食品基质分离开来,并进行定量检测,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三、毛细管电泳法发展前景展望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多种优点,如分离效果好、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等,因此在药物分析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毛细管电泳法将更加成熟和完善,其应用范围也将进一步拓展。

例如,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毛细管电泳仪器和柱材料的开发推动了毛细管电泳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使其在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毛细管电泳原理及分析策略CE

毛细管电泳原理及分析策略CE

电源系统
电源要求
毛细管电泳仪的电源系统需要提供稳定的直流电,以保证仪器的 正常运行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电压调节
毛细管电泳仪的电压调节范围通常很宽,可以从几千伏到几十万伏, 以满足不同实验条件的需求。
电流控制
为了保护仪器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电源系统通常需要具备电 流控制功能,能够限制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工业废水等。
重金属离子分析
02
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分离和测定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铅、
汞、镉等。
营养物质与毒素分析
03
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分离和测定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与毒素,如
硝酸盐、亚硝酸盐等。
04 毛细管电泳的优缺点
CHAPTER
优点
高分离效率
毛细管电泳采用微米级别的分离通道, 能够实现高分离效率,尤其适用于复 杂样品的分析。
毛细管电泳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如自由溶液毛细管电泳、凝胶毛 细管电泳、等电聚焦毛细管电泳、
亲和毛细管电泳等。
根据检测方式分类
毛细管电泳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荧光检 测、质谱检测等。
根据应用领域分类
毛细管电泳还可以分为临床检测、 生物分子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
02 毛细管电泳仪器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药物成分分离
毛细管电泳能够快速分离和测定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和杂质。
药物代谢产物分析
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药物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有助于药物代 谢动力学研究。
药物质量控制
毛细管电泳可用于药物质量控制,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有机污染物分析
01
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分离和测定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如农药、

毛细管凝胶电泳

毛细管凝胶电泳
需要选择合适的缓冲液和凝胶介质以获得最佳分离效果。
02 毛细管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
CHAPTER
电泳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行为,其迁移 速度与粒子的大小、电荷量以及电场强度有关。
电泳技术利用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行为差 异来实现混合物中组分的分离。
在毛细管凝胶电泳中,电泳是实现组分分离的重 要手段之一。
凝胶电泳
凝胶电泳是一种利用凝胶网络 对带电粒子进行分离的技术。
凝胶网络可以减少粒子的扩散, 提高分辨率,并使不同大小的 粒子在电场中以不同的速度迁 移。
凝胶电泳常用于蛋白质、DNA 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毛细管凝胶电泳的分离原理
毛细管凝胶电泳是将凝胶电泳技 术应用于毛细管中,利用毛细管 的高效分离特性实现混合物中组
在核酸分离中的应用
DNA测序
毛细管凝胶电泳结合荧光标记技术,可以对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 研究。
RNA表达分析
通过毛细管凝胶电泳可以分离和检测不同表达水平的RNA分子,用于研究基因表达调控和疾病发生机 制。
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病原体检测
毛细管凝胶电泳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的基因组,有助于快速诊断和鉴别 感染性疾病。
分的分离。
在毛细管凝胶电泳中,组分的分 离主要依赖于其在电场中的迁移 行为和与凝胶网络的相互作用。
通过调整毛细管凝胶电泳的条件, 如电场强度、凝胶类型和配方等,
可以实现不同组分的分离。
03 毛细管凝胶电泳的实验技术与操作
CHAPTER
实验准备
仪器设备
准备毛细管电泳仪、高压电源、 进样装置、检测器等必要设备, 确保仪器正常工作并按照操作规
加样与电泳

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

分离的原因:电泳迁移,电渗迁移电泳迁移:在高压电场下,带电离子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电渗迁移:当毛细管内充满缓冲溶液时,毛细管壁上的硅羟基发生解离,生成氢离子溶解在溶液中,这样就使毛细管壁带上负电荷与溶液形成双电层,在毛细管的两端加上直流电场后,带正电的溶液就会整体的向负极端移动,这就形成了电渗流。

在操作缓冲溶液中,带电粒子的运动速度等于电泳速度和电渗速度的矢量和,电渗速度一般大于电泳速度,因此即使是阴离子也会从阳极端流向阴极端。

加大缓冲溶液的酸度、在缓冲溶液中加入有机试剂都会减少硅羟基的解离,减小电渗流。

分离模式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有以下几种。

(1)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将待分析溶液引入毛细管进样一端,施加直流电压后,各组分按各自的电泳流和电渗流的矢量和流向毛细管出口端,按阳离子、中性粒子和阴离子及其电荷大小的顺序通过检测器。

中性组分彼此不能分离。

出峰时间称为迁移时间(tm),相当于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中的保留时间。

(2)毛细管凝胶电泳(CGE)在毛细管中装入单体和引发剂引发聚合反应生成凝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分析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

另外还可以利用聚合物溶液,如葡聚糖等的筛分作用进行分析,称为毛细管无胶筛分。

有时将它们统称为毛细管筛分电泳,下分为凝胶电泳和无胶筛分两类。

(3)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采用前导电解质和尾随电解质,在毛细管中充入前导电解质后,进样,电极槽中换用尾随电解质进行电泳分析,带不同电荷的组分迁移至各个狭窄的区带,然后依次通过检测器。

(4)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IEF)将毛细管内壁涂覆聚合物减小电渗流,再将样品和两性电解质混合进样,两个电极槽中分别加入酸液和碱液,施加电压后毛细管中的操作电解质溶液逐渐形成pH梯度,各溶质在毛细管中迁移至各自等电点(pI)时变为中性形成聚焦的区带,而后用压力或改变检测器末端电极槽储液的pH值的办法使溶质通过检测器。

(5)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或MECC)当操作缓冲液中加入大于其临界胶束浓度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表面活性剂就聚集形成胶束,其亲水端朝外憎水非极性核朝内,溶质则在水和胶束两相间分配,各溶质因分配系数存在差别而被分离。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电荷迁移。

在毛细管电泳中使用的耦合电场包括静电势差和电导度差导致的静电势差。

当在电解质溶液中施加电场时,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相反电极迁移。

带电分子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压时也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有两种类型的电流在毛细管中流动:电场导电电流和电渗流(溶液流动时由于带电分子迁移而形成的电流)。

通过控制电压差和溶液流动,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测量。

1.离子交换毛细管电泳(IEC):通过溶液中带电离子与毛细管壁或固定相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

2.凝胶毛细管电泳(GCE):使用凝胶作为分离介质以实现不同化合物的分离。

凝胶中的通道大小可调整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分子。

3.毛细管等电点聚焦电泳(CIEF):根据化合物的等电点来实现分离。

通过调整溶液的pH值,可以控制每种化合物的等电点。

4.毛细管毛细管电泳(CZE):根据化合物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率差异来实现分离。

该方法广泛用于分析药品、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

1.快速分离:毛细管电泳在分析过程中常常可以几分钟内完成。

这种快速性使得该技术在高通量分析中非常有用。

2.高效分离:由于毛细管内直径小,特别是凝胶电泳中,化合物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高效的分离。

这使得毛细管电泳对于研究复杂样品或混合物的分析非常有用。

3.低样品消耗:毛细管电泳只需极少量的样品,通常在微升到纳升级别。

这使得它成为高灵敏度分析的理想选择。

4.高选择性:通过适当选择电解质的类型和浓度,可以调节样品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高度选择性的分析。

毛细管电泳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制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可用于分析血液中的蛋白质和核酸,以帮助诊断疾病;还可用于分析水中的有毒化合物和污染物;另外,它还能帮助制药行业监测药品的质量和纯度。

总而言之,毛细管电泳通过其分离速度快、分辨率高和样品消耗少等优点,在化学和生物学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精选文档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精选文档

vep
vep =μepE
所以淌度不同是电泳分离的内因和前提。
7
3.有效淌度
在实际溶液中,离子活度系数、溶质分子的离解 程度和溶液的酸度等均对离子的淌度有影响,这 时的淌度称为有效淌度,用μef 表示。
ef i i ep
i
二、电渗和电渗流 1.电渗现象
当固体与液体相接触时,如果固体表面因某种原因带一 种电荷,则因静电引力使其周围液体带相反电荷,当液体两 端施加一定电压时,就会发生液体相对于固体表面的移动, 我们把这种液体相对于带电固体表面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渗。
1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和分类
一、电泳和色谱 毛细管电泳和色谱都是一种分离分析方法,两者比较如下: 1.分离原理 电泳是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定向运动, 因粒子所带电荷数、形状、大小等不同,导致不同的迁移速 度而分离。色谱是不同组分在流动相的推动下,由于在固定 相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不同的迁移速度而分离。 但某些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也包含了色谱的分离机制。 2.分离过程 电泳和色谱的分离过程都是差速迁移过程,可用相同的 理论来描述。色谱中所用的一些名词概念和基本理论,如 保留值、塔板理论、速率理论等均可借用于毛细管电泳中。 3.仪器流程
11
实际电泳分析,可在实验测定相应参数后,按下式计算
L ef v os t os
Lef—毛细管有效长度; tos—电渗流标记物(中性物质) 的迁移时间。 在一般情况下,电渗流的速度是电泳速度的5~7倍。 电渗流的方向取决于毛细管内壁表面电荷的性质。 一般情况下,石英毛细管内壁表面带负电荷,则电渗流 带正电荷,向负极移动。但如果将毛细管内壁改性,比 如在在内壁表面涂渍或键合一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将 使壁表面带正电荷,则电渗流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毛细管电泳(文献综述)

毛细管电泳(文献综述)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法近几年的研究进展。

详细的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和分离模式,详细的综述了毛细管电泳法的分析应用,并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引用文献24篇。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应用进展;综述1.毛细管电泳简介毛细管电泳(CE)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在高压电场作用下离子迁移的速度不同对组分进行分离和分析,它是以两个电解槽和与之相连的毛细管为分离通道,由于C E 所用的石英毛细管柱在pH >3 的情况下,其内表面带负电,和缓冲溶液接触时形成一双电层,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双电层中的水合阳离子引起流体整体地朝向负极方向移动形成电渗流(E O F)同时,在缓冲溶液中,带电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方向移动,形成电泳。

粒子在毛细管内缓冲液中的迁移速度等于电泳和 E O F 两种速度的矢量和。

正离子的电泳运动方向与 E O F 方向一致,因此最先流出;中性粒子的电泳速度为零,因此其迁移速度相当于 E O F 速度;负离子的电泳运动方向和 E O F 方向相反,但因为 E O F 速度一般大于电泳速度,因此它将在中性粒子之后流出,从而各种粒子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

C E 具有高效(每米理论塔板数为几十万,高者可达10^6)、快速(一般分析时间只需几十秒至三十分钟)、进样体积小(只需纳升级)、分析对象广(小到无机离子,大到整个细胞)、易于自动化、操作简便、溶剂消耗少、实验成本低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正因为C E 如此诱人的优点,使它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受到分离科学家的极大关注,成为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中最受瞩目,发展最快的一种分离技术。

2.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经典的毛细管分离模式有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CC)、毛细管凝胶电泳(CGE)等;目前新建立的分离模式和联用技术有阵列毛细管电泳(CAE),亲和毛细管电泳技术(ACE),芯片毛细管电泳(CCF),非水毛细管电泳技术(NACE)。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随着药物研发和制造的进一步发展,药物分析成为保证药物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之一。

毛细管电泳作为一种高效、快速、高灵敏度的分析技术,逐渐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

本文将介绍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药物分析中的优势和挑战。

一、毛细管电泳的原理和基本步骤毛细管电泳是利用电流作用下的毛细管中离子迁移行为实现分离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基于毛细管中的电动流动理论,通过施加电场将药物样品带到具有特定填充物的毛细管中进行分离。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步骤包括:样品进样、电泳分离、检测和数据处理等。

二、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优势1. 高分离效率:毛细管电泳具有很高的分离效率,能够有效地将复杂的药物样品分离,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2. 速度快:毛细管电泳是一种快速分析技术,通常只需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可完成分析,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

3. 灵敏度高:毛细管电泳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到微量的药物成分,对于药物分析中需要极低浓度检测的情况非常有优势。

4. 样品消耗少:毛细管电泳的样品消耗非常小,对于宝贵的药物样品的分析非常适用。

5. 环境友好:毛细管电泳是一种无或少有有机溶剂的分析技术,相对于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更小。

三、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 药物成分分析:毛细管电泳可用于药物成分的分析和检测,如对药物中各种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 药物质量评价:毛细管电泳可用于药物质量评价,对于分析药物的纯度、杂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药物代谢研究:毛细管电泳能够对药物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和代谢途径,为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提供有力支持。

4. 生物样品分析:毛细管电泳可用于生物样品(如血液、尿液等)中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生物体内药物浓度和代谢过程的研究提供便利。

5. 法药品质控制:毛细管电泳在药品质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对药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和监测,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理论基础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理论基础
电渗现象中整体移动着的 液体叫电渗流(electroosmotic flow ,简称EOF)。
01:00:05
2.HPCE中的电渗现象与电渗流
石英毛细管柱,内充液pH>3时,表面电离成-SiO-,管 内壁带负电荷,形成双电层。
在高电场的作用下,带正电荷的溶液表面及扩散层向阴 极移动,由于这些阳离子实际上是溶剂化的,故将引起柱中
• 平流是空气水平方向的运动
01:00:05
5. HPCE中电渗流的作用
电渗流的速度约等于一般离子电泳速度的5~7倍;
各种电性离子在毛细管柱中的迁移速度为:
ν+ =ν电渗流 + ν+ef 阳离子运动方向与电渗流一致;
ν- =ν电渗流 - ν-ef 阴离子运动方向与电渗流相反;
ν0 =ν电渗流
中性粒子运动方向与电渗流一致;
q E 6π
01:00:05
二、电渗现象与电渗流
electroosmosis and electroosmotic flow
1.电渗流现象
当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固体表面由于某种原因带一种电 荷,则因静电引力使其周围液体带有相反电荷,在液-固界 面形成双电层,二者之间存在电位差。
当液体两端施加电压时, 就会发生液体相对于固体表面 的移动,这种液体相对于固体 表面的移动的现象叫电渗现象。
(2)阴离子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相同,浓度相同而阴离子不同时,毛细管中 的电流有较大差别,产生的焦耳热不同。
缓冲溶液离子强度,影响双电层的厚度、溶液黏度和工 作电流,明显影响电渗流大小。缓冲溶液离子强度增加,电 渗流下降。
01:00:05
01:00:05
4. 温度的影响
毛细管内温度的升高,使溶液的黏度下降,电渗流增大。 温度变化来自于“焦耳热”;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理论论文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理论论文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理论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分离的原因:电泳迁移,电渗迁移电泳迁移:在高压电场下,带电离子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电渗迁移:当毛细管内充满缓冲溶液时,毛细管壁上的硅羟基发生解离,生成氢离子溶解在溶液中,这样就使毛细管壁带上负电荷与溶液形成双电层,在毛细管的两端加上直流电场后,带正电的溶液就会整体的向负极端移动,这就形成了电渗流。

在操作缓冲溶液中,带电粒子的运动速度等于电泳速度和电渗速度的矢量和,电渗速度一般大于电泳速度,因此即使是阴离子也会从阳极端流向阴极端。

加大缓冲溶液的酸度、在缓冲溶液中加入有机试剂都会减少硅羟基的解离,减小电渗流。

分离模式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有以下几种。

(1)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将待分析溶液引入毛细管进样一端,施加直流电压后,各组分按各自的电泳流和电渗流的矢量和流向毛细管出口端,按阳离子、中性粒子和阴离子及其电荷大小的顺序通过检测器。

中性组分彼此不能分离。

出峰时间称为迁移时间(tm),相当于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中的保留时间。

(2)毛细管凝胶电泳(CGE)在毛细管中装入单体和引发剂引发聚合反应生成凝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分析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

另外还可以利用聚合物溶液,如葡聚糖等的筛分作用进行分析,称为毛细管无胶筛分。

有时将它们统称为毛细管筛分电泳,下分为凝胶电泳和无胶筛分两类。

(3)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采用前导电解质和尾随电解质,在毛细管中充入前导电解质后,进样,电极槽中换用尾随电解质进行电泳分析,带不同电荷的组分迁移至各个狭窄的区带,然后依次通过检测器。

(4)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IEF)将毛细管内壁涂覆聚合物减小电渗流,再将样品和两性电解质混合进样,两个电极槽中分别加入酸液和碱液,施加电压后毛细管中的操作电解质溶液逐渐形成pH梯度,各溶质在毛细管中迁移至各自等电点(pI)时变为中性形成聚焦的区带,而后用压力或改变检测器末端电极槽储液的pH值的办法使溶质通过检测器。

电泳迁移率试验

电泳迁移率试验

电泳迁移率试验电泳迁移率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分析技术,用于研究物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

该试验可以用于分析DNA、蛋白质、药物等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电泳迁移率试验的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下物质的带电性质,使其在凝胶或液体介质中移动。

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物质会向电极移动,移动速度与其电荷量、电场强度、介质性质等因素有关。

通过测量物质的迁移距离和时间,可以计算出其电泳迁移率。

电泳迁移率试验有多种类型,包括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电聚焦电泳等。

其中,凝胶电泳是最常用的一种,它利用凝胶介质的孔隙结构,将带电物质分离开来。

凝胶电泳可以用于分析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大小、形态、电荷等性质,也可以用于检测药物、毒素等小分子的含量和纯度。

电泳迁移率试验的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制备、凝胶制备、电泳操作和染色检测等。

样品制备通常需要将待测物质进行处理,如DNA需要进行酶切、PCR扩增等操作,蛋白质需要进行电泳前处理等。

凝胶制备则需要选择合适的凝胶介质和电泳缓冲液,根据待测物质的大小和性质选择不同的凝胶孔径和电场强度。

电泳操作需要将样品加入凝胶孔中,接通电源进行电泳,根据需要进行时间和电压的调节。

染色检测则需要将凝胶进行染色或蛋白质印迹等操作,以观察分离出的带状物。

电泳迁移率试验在生物学、医学、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分析基因突变、病毒感染、蛋白质结构等生物学问题,也可以用于检测药物、毒素等化学物质的含量和纯度。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泳迁移率试验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也在不断提高,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加精确和可靠的分析手段。

总之,电泳迁移率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用于分析生物大分子和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1期2006年1月化学研究与应用Che m ical Research and App licati on Vol .18,No .1Jan .,2006收稿日期:2004-10-19;修回日期:2005-02-03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03A06)联系人简介:傅崇岗(19652),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毛细管电泳。

Email:cgfu@lctu .edu .cn文章编号:1004-1656(2006)-0031-04毛细管电泳电迁移扩散的定量研究傅崇岗,范传刚(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摘要:电迁移扩散是毛细管电泳中影响区带展宽的重要冈素之一。

本文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导检测装置对电迁移扩散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一种评价电迁移扩散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引入一种描述电迁移扩散的物理量,它可通过几个易测的实验参数来计算。

它不仅考虑到电迁移进样的歧视效应,而且考虑到样品浓度对电迁移扩散的影响。

采用毛细管电泳中常用的两种缓冲液(磷酸和甲酸-组氨酸)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它与理论预测符合良好。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电导检测;电迁移扩散中图分类号:O657.8 文献标识码:A毛细管电泳分离无机小离子时,电迁移扩散是影响区带展宽的重要因素,对此问题多个研究小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综述[1,2]。

Poppe 等[3]基于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建立了一套数学模型,提出了电迁移扩散常数的概念,给出了其计算方法。

Gas 等[4,5]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新模型,据此对强、弱电解质缓冲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模拟,其模拟电泳图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

据此模型他们[6]还开发了一套免费软件,可很容易地计算特定电泳介质和分析组分的电迁移扩散特性。

Bocek 等[7]提出了速度斜率的概念,即无限稀释时组分区带迁移速度随分析物浓度的变化率,它较好地描述了电迁移扩散的大小。

另外,他们还提出了峰形图的概念,较好地预测了电泳峰的对称性。

Horka 等[8]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速度斜率的概念,有利于不同实验之间电迁移扩散的比较。

Beckers[9]则基于移动边界方程,建立了一种称为“Syst 2Chart ”的组图,可方便地评价电迁移扩散特性。

通过计算电迁移扩散常数,能够预测电泳组分的峰形是否对称,能够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缓冲液以获取最大的分离效率。

最近,Bocek 等[10]基于紫外检测模式提出一种评价电迁移扩散的实验方法,但该方法适用范围有限。

本文利用电导检测装置对电迁移扩散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一种评价电迁移扩散的方法。

它不仅考虑到电迁移进样的歧视效应,而且考虑到样品浓度对电迁移扩散的影响。

在该方法中引入一种描述电迁移扩散的物理量,它可利用几个实验易测的参数来计算。

该方法简便易行,对选择合适的电泳分离条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实验部分111 仪器与试剂G L30k V 高压电源(上海原子核研究所);DDS —11A 型电导率仪(上海第二分析仪器厂,经改装);石英毛细管40c m ×50μm (河北永年光导纤维厂);X W T D204台式自动平衡记录仪(上海大华仪器厂);pH211精密酸度计(北京哈纳科仪科技有限公司)。

标准溶液:分别称取适量K +、Na +、L i +的氯化物(国产)和Tris (Sig ma ),加水溶解,定容配得化学研究与应用第18卷2.00×10-2mol ・L -1的标准储备液。

电泳进样时用二次蒸馏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112 实验方法实验前依次用0.1mol L -1Na OH 和二次蒸馏水分别冲洗毛细管5m in,然后再用缓冲溶液冲洗平衡30m in 。

采用电动进样,在15k V 电压下进样5s,每运行一次都用缓冲溶液冲洗毛细管2m in 。

2 理论部分设样品进样量为n ,那么n =015c M A |X M -X o |=015c M AW sp(1)其中c M (mol ・m -3)是区带中的最大浓度,X M (m )是指区带最大浓度处距离毛细管入口的位置,X o (m )是指样品最小浓度处(扩散末端)距离毛细管入口的位置,A (m 2)是指毛细管的横截面积,W sp 为峰的空间宽度。

那么区带的不对称程度或电迁移扩散可以用如下物理量S a 来表示,其具体表达式[10]为:S a =d v d c =vM -v o c M =X M -X o tc M =±W s p tc M=±W s p 2A 2nt (2)其中v M 和V o 分别为样品区带中浓度最大和最小处的迁移速率,t 为迁移时间。

因此对于前展峰,S a 为止值;而拖尾峰S a 为负值。

一般情况下,空间峰宽W 2p 与时域峰宽W t 有如下关系:W sp =W tLt(3)其中L 为毛细管K 度。

由(2)式和(3)式可得:S a =±L 2AW t22nt3(4)当采用电动进样时,由于存在歧视效应,不同离子的电动进样量与其迁移速度υ有关,即:n =vt ′A c =Ltt ′A c (6)其中t ′为进样时间,A 为毛细管横截面积,c 为样品中离子的浓度。

将(6)式代入(4)式得:S a =±LW t 22t 2t ′c(7)半峰宽W 1/2比峰底宽W t 更方便测量,二者关系式[11]为:w t =2ln 2w 1/2(8)把上式代入(7)式得:Sa =±LW 1/22ln 2t 2t ′c(9)由式(9)可以看山,使用同一毛细管分离不同浓度的多种离子的混合物时,毛细管长度L 、进样时间t ′均为常数,所以对每种离子而言,Sa 与W 1/22ct2成正比,因此可用一物理量s =w 1/22ct2来表征Sa 的大小。

以s 对分析物的有效淌度μ作图,可以得出该缓冲液的对称中心,即s =0时所对应的电泳淌度。

组分的s 值偏离0越大,表明组分的淌度和s =0时所对应的电泳淌度相差越大,样品的电迁移扩散越严重,所得的峰形就越不对称。

若限制待分析物的电迁移扩散的大小,从s -μ图中可以得出该缓冲液可分离组分的淌度范围。

3 结果与讨论311 磷酸缓冲液中的电迁移扩散以磷酸体系做缓冲液,分离了一价离子K +和L i +,实验所得电泳图见图1。

以s 为纵坐标,以有效淌度μ“为横坐标做图(如图2)。

其中μ=L2t V-μeo ,L 为毛细管总长度,V 为加在毛细管两端的电压,μeo 为电渗流淌度。

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纵坐标为0时,横坐标大约为35.0×10-9m 2・V-1・s -1。

此值等于所用缓冲液中的阳离子Na +在磷酸体系中的淌度,当样品离子的淌度大于Na +此时的淌度时,离子峰就会出现前展现象;反之,离子峰就会出现拖尾现象。

若样品中离子的淌度和Na +的淌度相等时,谱图中的离子峰则为一对称峰。

总之,如果所测离子的淌度与Na +的淌度相差越大,谱图中的离子峰就变得越不对称。

采用23第1期傅崇岗等:毛细管电泳电迁移扩散的定量研究W 1/22/ct 2这一实验易测的物理量同样可以评价电迁移扩散的大小。

对该分离体系来说,K +的W 1/22/ct 2为72.99×10-4L ・mol -1,是一大于0的数值,因此K +峰应该为一前展峰;而L i +的W 1/22/ct 2为-74.86L ・mol -1,是小于0的数值,所以L i的峰应为一拖尾峰。

电渗流(EOF )峰是由样品空白区带形成的,根据其峰高大小推断其缓冲液浓度为2.0mmol ・L -1,它小于电泳缓冲液浓度(5.0mmol ・L-1),其W 1/22/ct 2为-180L ・mol -1,故其峰为拖尾倒峰。

图3为实验所得的电泳图,由此看出实验结果和理论吻合的很好。

图1 K +和L i +混合物的电泳图Fig .1 Electr ophor ogra m of an equi m olar m ixture of K+and L i +each at 110mmol ・L-1Buffer:510mmol ・L-1phos phate (pH 6100),Separati on andinjecti on voltage:15k V.I njecti on ti me:5s图2 样品在磷酸缓冲体系中的W 1/22/ct 2~μ曲线图Fig .2 Graph ofW 1/22/ct 2~μf or sa mp les in phos phate buffer 3.2 甲酸一组氨酸缓冲液中的电迁移扩散以甲酸一组氨酸缓冲液为介质,电泳分离了K +、Na +、L i +和Tris +。

图3为所得到的电泳图。

以s 为纵坐标,μ为横坐标做图(图4)。

该曲线在横坐标的交点为19.2×10-9m 2・V -1s ・-1,此值对应所用缓冲液中组氨酸阳离子的淌度。

当样品中离子的淌度大于该淌度时,离子峰就会出现前展现象;而当离子的淌度小于该淌度时,离子就会出现拖尾峰。

若离子的淌度和该淌度相等时,谱图中的离子峰则为一对称峰。

如果离子淌度和组氨酸阳离子的淌度相差越大,那么谱图中的离子峰前展或拖尾越严重。

采用W 1/22/ct 2也可判断电迁移扩散的大小。

对本体系而言,K +的W 1/2/ct2为124×10-4L ・mol -1,是一大于0的数值,因此K+峰应该为一前展峰。

图3 K +、Na +、L i +和Tris +混合物的电泳图Fig .3 Electr opoer ogra m of a mixture of K +,Na +,Li +and Tris +Their concentrati ons are:110,210,310and 410mmol ・L-1,res pectively .Buffer :1010mmol ・L -1Histidine -f or mic acid (pH 6100),Separati on and injecti on v oltage;15k V,I njecti on tim e:5s图4 样品在甲酸-组氨酸缓冲体系中的W 1/22/ct 2~μ曲线图Fig .4 Graph ofW 1/22/ct 2~μf or sa mples in histidine -f or mic acid buffer .对Na +、L i +和Tris +也是这样,它们的W 1/22/ct 2值分别为48.1×10-4L ・mol -1、17.6×10-4L ・33化学研究与应用第18卷mol-1、3.1×10-4L・mol-1。

所以Na+、L i+和Tris+在谱图中的峰也均为前展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