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及与人类意识关系的哲学研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与人类意识关系的哲学研讨
作者:冯胜平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是否有真正的意识以及机器人“意识”与人类“意识”的关系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必须理性地分析人工智能
发展的目的、过程和意义,与人类意识进行细致深入的对比,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指导
以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人工智能,人类意识,区别,挑战
1引言
人工智能,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
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
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
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
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可以说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小到电脑游戏里面的
NPC大到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计算机“深蓝”,这都是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产物。
2人工智能的界定和发展历史
2.1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的英文表示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从字面上理解,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人类的智能。人工智能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项广泛应用的技术。作为科学,它除了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外,还涉及数学、信息论、控制论、自动化、仿生学、生物学、心理学、数理逻辑、语言学、医学和哲学等多门学科;作为技术,它运用于各行各业,减轻了人们体力脑力的劳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仅仅是手段,“乃是一种解蔽方式。”,技术的发展逐渐沿着从肢体、器官的延长到躯干、直到大脑的延长的逻辑轨道行进。人工智能即是思维研究成果的运用,又是人脑思维的延伸。人工智能分为强、弱两种形式,弱人工智能(Weak AI)旨在发展研究人类和动物智能的理论,并能通过程序来测试这些理论,而强人工智能(Strong AI)是人工智能的最高形式,它的目标是建造能够思考、拥有意识和感情的机器。本文所讨论的即是强人工智能研究下的哲学思考。
2.2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
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了有关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学术研讨会,会上夏麦卡锡、明斯基等10多位数学、心理学家和信息论等方面的学者第一次使用并确立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68~1986年),符号主义一支独秀。符号主义又称为逻辑主义,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认为人的认识基元是符号,而且认知过程即符号操作过程。第二阶段(1986年以后),联接主义复兴及人工智能枝繁叶茂。20世纪80年代传统人工智能理论发展面临困境,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出现新的转机,基于结构演化的人工智能理论——联接主义迅速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之一。1997年,IBM的“深蓝”并
行智能机在六局棋的比赛中,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这是人工智能取得的巨大成就,在随后的10年中,棒球机器人、餐厅服务机器人、时装走秀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产品层出不穷,为人工智能研究注入活力。
3 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关系
在人工智能面向大好前景的同时,人们不禁对这种高科技的产物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比如,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就是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也是关系到人工智能这种东西能否继续高速发展的一项重大因素,也即我们正在研究的这一哲学命题。科学的研究使人类掌握自然规律、通晓事物原理,技术的运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然而,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对人的侵犯也不断加深,能不能做是技术问题,该不该做是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在探寻人类思维奥秘,追求高技术发展的同时,个人隐私可能荡然无存。个人的大脑思维只属于本人,如果在人工智能产物中给予这种能力和思维的话,隐私又何在呢?如果它们真能如我们一样思考,他们的社会属性又该如何界定?
3.1人工智能有可能侵犯人类思维隐私
随着人工智能对人脑研究的深入,人们希望通过人脑思维的运行数据来探知人类的所思所想。2009年,日本本田、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和岛津制作所三家公司公布了其研制的Asimo系列的最新智能机型,该机型已经能够探测并解读人脑活动图和脑电波。简单来说,测试者看到某张图片(左手、右手、脚或舌头)后,在脑中想象这个动作,Asimo侦测得到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破解出你想象的是哪个动作,并随之做出相同的反应。这项研究可以看成是利用意念控制机器,也可以认为机器已经读懂人类的想法。那么人类还有所谓的秘密吗?新一代Asimo智能机,已经能够根据人类大脑的运行情况知道人类所想所思,虽然Asimo的识别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只能够辨识出人类简单思维活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思维将可能被完全破解,如果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大脑的侦测变得极其容易,终有一天人们任何所想所思都将完全地反映在机器中,人类的思维隐私将不复存在。科学的研究使人类掌握自然规律、通晓事物原理,技术的运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然而,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对人的侵犯也不断加深,能不能做是技术问题,该不该做是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在探寻人类思维奥秘的同时,个人隐私可能荡然无存。隐私不只是人类尊严的基础,也是所有其他人权的基础,没有隐私权,其他权利就无从保证,就根本谈不上自由、民主和平等。而思维的隐私更是超出日常生活中的信息隐私范围,它不再仅仅是与羞耻心相关的、与个人情感相联系的、与个人生活安宁相关的所有信息,而是人脑中所有的想法、意识、理想、信念等都将会成为智能机中可以查阅的信息。这是极其可怕的事情,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人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如果人脑中的想法都得不到保护,人就像生活在透视镜下没有安全感,如果这个社会人人自危,缺乏信任,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的同时,也要考虑其将会给人类带来的问题。
3.2人工智能对人的存在的挑战
3.2.1人工智能研究对人脑思维的复制
强AI论者坚信创造出具有思维意识的机器是可能的,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曾经说过,“现在,我承认这种可能性——即要复制人的思维过程,必须复制人的大脑。当然,如果这种复制是可能的,那么,基于同样的事实,这样的一个机器脑大概能够像人一样思维。”其次,从生物学研究知道,承载思维意识的最终物质基础就是大脑中无数相互联系的神经元,而每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兴奋来相互传递信息,兴奋和抑制的状态恰好可以表示为二进制中1或者0,并且神经元中的没有任何神秘的东西是不能用电子元件来代替的。如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为复制人脑思维提供了条件。基于以上可能,2004年,瑞士洛桑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就开始了名为“蓝脑”计划的研究项目,希望通过对哺乳动物大脑的复制研究寻找出思维意识产生的真正奥秘。2009年8月,瑞士洛桑理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