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东京梦华录》 对北宋京都赏月盛 况有这样的描写: “中秋夕,贵家结 饰台榭,民家争占 酒楼,玩月笙歌, 远闻千里,嬉戏连 坐至晓”。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明 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 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有 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 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 《鸟鸣涧》),一轮明月的出现, 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 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
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主讲:张百度文库江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 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 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 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 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 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 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 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 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 诗人将月融于内心的思想情感之中, 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 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 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 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 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 同,体现出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的心中有着多种不 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 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 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 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的不同情怀。
月亮的别称: 蟾宫、玉盘、 银钩、婵娟、 桂宫、玉盘、 玉轮、玉环、 玉钩、玉弓、 玉镜、天镜、 明镜、玉兔、 嫦娥、蟾蜍。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 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 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 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 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 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 来比喻人的美貌。
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 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 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 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 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 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 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 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 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 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 传说,如“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等。中国民间有赏月的传统 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 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
据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 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 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 月等活动。至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 风更加兴盛。节日里有祭月、拜月、 赏月、吃月饼之俗。
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 》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 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 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 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 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 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 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 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 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 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 统象征意义。
优丰 月 之 当 美富 亮 时 我 的。 在 , 们 审它 中 心 遥 美是 国 中 望 意美 文 总 夜 境丽 化 是 空 。的 中 引 , 象象起看 征征无见 ,意限朗 创义遐朗 造十想明 了分,月
•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 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 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张九龄《望月怀远》
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 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诗 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 埋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 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如出一辙,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
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诗人借这轮同 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 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通 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 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 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 带。
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 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 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 文人的空灵情怀,这一独 特意象成为一种特殊的文 化符号,形成了中国人特 有的月亮情结。
中国人的心态、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 下,表现得特别生动而自然。高悬于天 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 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一、历代文人墨客 钟情于月亮的文化探源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 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 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 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 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 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 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 后的。
而作为冲淡派 大师的王维, 其诗作的风格 是闲、静、淡、 远,其诗作的 意境也是十分 优美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 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 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 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 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 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 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
诗中的“皎”、“皓”、 “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 明亮,“僚”、“懰”、 “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 貌。“月出皎兮,佼人僚 兮”《毛传》注曰:“妇 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 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 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 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
弯弯的月牙儿的残缺形象与 夫妻别离、飘散的孤苦形象 交互辉映,摧人泪下。
5、月亮的亘古不变,很 容易让人们把它看成跨越 时空的永恒见证者。
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 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 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 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 花月夜》)等等。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 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 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 变得优美起来。
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 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 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 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 触处生神。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 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 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 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 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 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嫦娥因为偷吃了 西王母送给后羿 的不死药,奔月 成仙。然而她孤 居广寒、寂寞无 伴,其处境和心 情到底是怎样的 呢?
于是诗人不禁从 心底涌出这样的 揣度:嫦娥想必 也懊悔当初偷吃 了不死药,以致 年年夜夜幽居月 宫,面对碧海青 天,寂寥清冷之 情难以排遣吧。
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 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 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 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 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 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 地融合在一起。”
如: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此诗意境,不仅如 施朴华评价,给人 以“清幽绝俗” (《岘佣说诗》) 的感受,而且使人 感到,这一月夜幽 林之景是如此空明 澄净,在其间弹琴 长啸之人是如此安 闲自得,外景与内 情融为一体。
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 选择了竹林和明月, 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 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 相一致。明月来相照 在诗中不仅与“人不 知”有对照之妙,也 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 让人有“余音绕梁” 之感。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 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 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 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 的月光存在。
北宋词人张先在《青 门引》中写道:“那 堪更被明月,隔墙送 过秋千影”,描绘的 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 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 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 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 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 念情人的心绪。
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 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 和渺小。
二、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 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 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 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 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 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亮更成为 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
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 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 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 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 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 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
又如“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 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 满还亏,等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月儿 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 州?”(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 九州》)等。
张先《木兰花》中 也有:“中庭月色 下清明,无数杨花 过无影”,表现清 明月色中飘过无数 淡若无痕的杨花, 将自己内心中浮漾 的前尘旧梦融入这 “无影”画面中。
这些诗,皆因月亮如梦似烟般的清澄 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 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
“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 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 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 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 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 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 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 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三、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1、 月亮寄托了恋 人间的相思。
自古代先民将崇拜的目光投向月亮 之初,神秘的月亮就和人间的爱情紧 紧纠葛缠绕在一起,并衍生出嫦娥 奔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富于 民俗色彩的神话传说。
在表现嫦娥奔 月一类爱情主 题的诗歌中, 李商隐《嫦娥 》诗更是将月 宫仙子的这份 世俗情感演绎 得淋漓尽致:
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 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 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 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 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 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 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 清美的景致。
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 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 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 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 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 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
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 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 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 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 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 的美貌。翻阅《诗经》, 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 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 这从《东方之日》、《 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 证。其中《东方之日》 中以“东方之日”、“ 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 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
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 之美,多取譬于日月。” (《毛诗传笺通释》)这对 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 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 》写美女:“其始来也,耀 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 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 好》)的名句。
又如:“画图省识春 风面,环佩空归月夜 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这是何等的凄惨悲凉, 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 万千。月在此,功不 可没。
3、从月亮的 特征来看,尽 管人们身在不 同的地方,但 看到的月亮都 是相同的。许 多脍炙人口的 名句都是和这 一特性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