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_1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教案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 选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课标解读1.引导学生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2.学会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
3.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国家的热情。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及每个灾害带的地域分布和每个灾害带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中新网3月7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2012年2月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中国1 517.3万人次受灾,7人死亡(含失踪),0.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1217.1千公顷;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0.3万间,一般损坏房屋3.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5.5亿元。
据悉,2月份中国自然灾害以干旱为主,低温冷冻、雪灾、地震、风雹、沙尘暴、滑坡、山体崩塌和森林火灾也均有发生,灾情较近年同期明显偏轻。
由材料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多种多样且频繁发生,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错误!⇒错误!⇒错误!⇓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明确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
2.理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的原因,掌握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表现和特征。
3.理解我国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掌握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区和农业灾情的地域分布。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地域分布及主要自然灾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重点)害种类。
2.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
(重难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
2.灾害类型多样: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2第2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特别是在古代。
(2)自然条件只是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1)有的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思考】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利用当时国际市场上充足、稳定、价格便宜的燃料和原料,以及对工业产品巨大的需求量,发挥当时日本国内素质较高、价格较低的劳动力以及优良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经济。
探究点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材料一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穿行于高山峡谷,出岷山后向南从成都平原西缘穿过。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
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教学过程: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4 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板书: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
识记我国地震带、泥石流与滑坡的空间分布。
2。
理解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
我国的地震灾害【自主学习】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2.我国的地震灾害(1)基本特点①分布范围广。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②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分布西部东部分布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特点不均匀,呈条带状,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1.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提示: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提示: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核心归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我国地震的分布、成因与危害如下:(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比东部更加复杂,构造运动频繁,地壳更加脆弱所致。
但灾情却是西轻东重,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度大,所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2)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跟踪训练】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台湾高雄市2016年2月6日凌晨3点57分发生里氏6。
7级地震,全台都有震感,其中台南市受损最为严重,多处建筑倾斜甚至倒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 自然灾害》教案(附导学案)
《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分析。
3、了解一些救灾、避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学会自我避灾。
【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2、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所学知识,会分析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我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
如水旱灾害等,会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讲授新课:结合课本55~56活动判断自然灾害,得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要有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因此,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时需要把握两点:1、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2、是否对人类造成损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分类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
(结合图片说明)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结合图片说明)(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活动一:展示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师生讨论下列问题:1、我国的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种分布特点是如何形成的?洪涝多发区大多在我国以南的地区(即南方地区)该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低平,河流较多,易发生洪涝。
2、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区。
因为华北地区降水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3、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西伯利亚,大致沿东南方向运动。
1-2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教学设计2
雨) 。 (3)等级的划分: P16“名词链接” 展示 图片
(略)
了解台风的结构 台风眼的产生,是由于台风内的 风逆时针(北半球)方向吹动, 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 所产生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 入的风力相互平衡抵消而成,因 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千米范围的 无风现象。 全球约有 30%的热带气旋生成于 西北太平洋,而这些热带气旋中 约有 80%会发展成台风。 读图,找出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 胁最为严重的三个地区,分析这 些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何特点。 台风多发季节: 夏秋季节(7—11 月) 台风的源地: 热带、副热带的海洋 飓风和台风其实是一回事,都是 指风速达到 33 米/秒以上的热带 气旋,只是因为发生的地域不同, 才有了不同的名称。出现在西北 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 旋被称为 “台风” 发生在大西洋、 ; 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 为“飓风” 。印度洋上则称为“旋 风” 。统称“热带强烈风暴” 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哪些地区 呢? 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 我国台风灾害的分布规律
2
学生活动 复习回顾必修 1 所学“常见的天 气系统”中有关气旋和台风的知 识 低压系统
设置意图 利用已有知识引出新 课
读图 思考 讲解
复习回顾已学知识
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漩 涡,其强度以中心附近最大平均 风力确定。
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 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设计
运用世界洪涝灾害多 发地分布图得出世界 洪涝灾害的主要分布 地区, 培养读图能力。
中国重大洪水灾害点位示意图 【探究活动】 以长江流域为例,说明我国水文 灾害灾情严重的主要原因。 【探究活动】 以华北地区为例,说明我国气象验教科书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案
优秀中学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通过地球仪或地图,观察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1.2 地图的阅读与制作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如比例尺、图例和坐标系。
练习读图和绘制简单的地图,如国家地图、城市地图。
第二章:中国的地理特征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相邻国家与海域。
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等。
2.2 地形与气候学习中国的主要地形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等。
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和分布特点,如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第三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1 环境问题的认识学习环境问题的定义和分类,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了解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3.2 可持续发展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利用4.1 水资源与利用学习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探讨中国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措施,如水库建设、节水灌溉等。
4.2 土地资源与农业发展学习土地资源的分类和特点,如耕地、林地、草地等。
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如耕地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等。
第五章:人口、城市与经济发展5.1 人口增长与分布学习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
观察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5.2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学习城市化的概念和阶段,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探讨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如城市布局、交通规划等。
5.3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学习中国经济发展概况,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分析中国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如资源分布、政策导向等。
第六章:世界地理概览6.1 世界的地理分区学习世界地理的四大分区: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
了解各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和主要国家。
6.2 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研究世界几个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湘教版选修5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
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阅读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1.种类齐2.分布广3.危害大一、我国的地震灾害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
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
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分析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
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二: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2章第1节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教案
2.1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教材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是十分必要的。
自然资源包括的范围很广,在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课本重点以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非可再生资源——能源资源加以说明。
学情分析:自然资源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时应该很感兴趣。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内容,对自然资源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自然资源在开发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原因的理解,学生分析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学中应运用实例,循序引导,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资源问题的表现形式及主要原因。
3.了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几个原因。
4. 通过查阅资料说明目前所面临的资源问题,培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了解资源问题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存环境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1.自然资源的概念。
2.土地资源问题的表现形式。
3. 能源供应紧张的原因。
难点: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CCTV公益广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视频导入新课:自然资源与我们密切相关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
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阳光和水;冶炼钢铁,需要开采铁矿;电灯照明、开动机器,需要用煤、石油或水能动力;建筑房屋,所用的水泥是用石灰石烧制而成,所用的木材则取自森林;就连我们学习所用的纸张和木杆铅笔,也需要用木材作原料。
一、自然资源1.概念: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测试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测试或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自然灾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2. 作业评价
(1)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掌握情况。
简短介绍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自然灾害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影响。
过程:
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类型和特点。
详细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自然灾害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特性和重要性。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四节 自然灾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主要内容包括:
1. 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
(2)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海洋灾害(如海啸、风暴潮等)以及其他灾害(如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
(3)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地震、山体滑坡等。
(3)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治: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治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如气象学、地质学、生态学等,学生难以掌握。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学案湘教版
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1.知道我国自然灾害的四大基本特点和三大自然灾害带及其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2.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3.运用地图,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自主学习】1.种类多世界上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分布。
在各类灾害中,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频率高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次数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
3.分布范围广分布地区主要灾害西北、华北地区春秋多干旱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和洪涝灾害东北和西南地区冬春多干旱,森林火灾也时有发生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多地震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多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东南沿海地区多台风、风暴潮等(1)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大。
(2)中部地区:灾害类型、强度、频率、损失等次之。
(3)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为什么西部地区自然灾害较多,而损失较小?提示:西部地区多山地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经济水平低,故损失较小。
【核心归纳】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结构、强烈的地壳运动和不稳定的季风气候有关。
特点原因种类多①幅员辽阔,各天气系统对我国都有影响;②温带为主的气候区,利于各种病、虫、草的繁衍;③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性大;④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多,降水量与植被分布不均匀,使地表与地下径流变化很大,灾害源多;⑤我国人口众多,人为致灾作用强频率高我国幅员辽阔,地处不同气候带,又处于季风气候区,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也是世界上主要气候脆弱区之一分布范围广①从时间角度看,我国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②从空间角度看,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东南、西南、青藏高原等地区;③从成因上看,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地域差异大①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南北跨中、低两个纬度区,跨多个温度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侧、太平洋西岸,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使我国既有陆地灾害,又有海洋灾害;③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特点十分显著,降水在空间上多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时间上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降水年际变化大图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跟踪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案高二地理教学案
第一节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情景导入先思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
“中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反映了我国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反映了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
思考探究:土地资源属于哪一类资源?为何我国耕地资源压力巨大?提示: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压力大。
———————基础知识要记牢——————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2.自然资源的分类(1)分类标准:自然资源能否更新或恢复。
(2)非可再生资源:①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储备有限的、经开发利用后无法在现阶段再生的自然资源。
②主要非可再生资源: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石、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等。
(3)可再生资源:①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
②主要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根据性质可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比较分类概念特点举例合理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储储量有限,现阶段无法再生矿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判断自然资源的方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具有两个基本属性:(1)自然属性:就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或能量,属于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
(2)经济属性: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至于人类尚未认识或分布过于分散而无开采价值的物质与能量,都不属于资源的范畴。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排除它们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资源。
——————应用体验不可少———————1.读下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的概念,要明确自然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它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自然环境的其他部分,它是可以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
地理 中图版 选修5 灾害地理 2.1 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案例② 台湾岛" 案例②—台湾岛"921"南投地震 南投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南投县发生 .6级大地震, 年 月 日凌晨 南投县发生7. 级大地震 日凌晨, 级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左右,重灾区在日月潭地区. 震源深度 千米左右,重灾区在日月潭地区.这是 千米左右 台湾岛近百年来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 台湾岛近百年来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该区有许多活 断层,导致断层沿线地区遭遇灾难性破坏.整个灾区 断层,导致断层沿线地区遭遇灾难性破坏. 死亡2 死亡 329人,伤8 722人,失踪 人,倒塌各种建 人 人 失踪39人 筑9 909栋,严重破坏 575栋,受灾人口 栋 严重破坏7 栋 受灾人口250万,灾 万 民32万,财产损失92亿美元.此次地震还波及福建, 万 财产损失 亿美元.此次地震还波及福建, 亿美元 广东,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广东,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105 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 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 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 故地震较少. 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 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 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 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 46% 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 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 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 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高中地理 第2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第5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学案 中图版5
第五节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课标要求1.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课标解读1.回顾所学知识,总结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地域差异。
2.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地域差异的原因.3.运用案例,对比分析同一自然灾害在不同区域造成危害的差异及成因。
4.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六大自然灾害区的划分依据及各自的范围、主要灾害。
●新课导入建议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
8级(矩震级7。
5级),整个唐山市顷刻间夷为平地,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
唐山地震没有小规模前震,而且发生于凌晨人们熟睡之时,使得绝大部分人毫无防备,造成24。
2万人死亡,重伤16。
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一。
而距唐山才110多千米的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由于在震前向群众宣传、普及了有关预测、预防地震,以及震后自救等方面的知识,创造了该县在唐山地震时无一人伤亡的奇迹.说明了同一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会出现地域差异。
利用以上材料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强度、破坏程度的地域差异。
2.了解我国六大自然灾害区的划分依据,以及每个灾害区的范围和主要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强度、破坏程度的地域差异。
(重点)我国六大自然灾害区的划分依据,以及每3。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个灾害区的范围和主要灾害。
(难点)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1.灾害地域差异灾害分布地震灾害105°E以西、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及岛屿洪涝灾害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气象灾害(旱灾)以西北、华北、华南、东北中部和西南的东南最严重海洋灾害以东海海域最突出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一、二级阶梯和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2。
灾害危害程度的差异(1)影响因素:自然灾害活动强度、人口和受灾财产等承灾体的类型、价值及其时空分布等。
2021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2中国的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
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A项表述的是泥石流概念;B项中说滑坡没 有先兆信息不正确,因为典型滑坡的形成要经过蠕动变形、 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D项中提到滑坡的形成,自 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第(2)题,滑坡的形成有三个 根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 面)。②、④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 发生滑坡。 答案 (1)C (2)B
分布
分布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山 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 一带滑坡发育密度较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 阶梯,尤其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 的重灾区
.我国不同地区的泥石流
青藏高原东 南部山地
冰川 石流
规模巨大,爆发 频繁而猛烈
中国 泥石 流灾 害区 域特
征
川滇山地 黄土高原
2.我国地震西 多 东 少 ,主要有青藏、 新疆 、 华 北 、 台湾 四个多发区。根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3.我国地震灾情 东重西轻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 华北地区及 台湾 的 地 震 灾 情 最 为 严 重 。 原 因 是 东 部 人口 、建筑物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
4.我国地震震源 浅 、烈度高,生活在高烈度区的人口接近 9 亿。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我国地震分布有何规律性?
2.我国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西部地区有何差 异?
【例证1】 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主要原因是 ( )。 A.地震分布是东多西少 B.东部震级高,西部震级低 C.东部的建筑物抗震能力差 D.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中国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公开课)
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
北川,8级强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 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分布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主要是浅源地 震和中源地震
环太平洋地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
五种地形的比重 ——山区面积广大
12%
10%
山地 丘陵 崎岖的高原
4、楼上一块广告牌被一阵瞬时大风刮落 ,正好砸在楼下的两辆汽车上。( )
A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经核定, 2012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9亿人次受 灾,1 338人死亡(包含森林火灾死亡13人), 192人失踪,1 109.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 物受灾面积2 496.2万公顷,其中绝收182.6万公 顷;房屋倒塌90.6万间,严重损坏145.5万间, 一般损坏282.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185.5亿元。
人类活动的加剧,日渐成为地质灾害
的重要诱因,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 挖、蓄水排水、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 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 生的物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 能和强度。
我国西南地区降水丰沛,山区面积广
大,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 区。
下列图片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BDEFH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学习目标
• 1.常见的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What?
• 2.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Why? • 3.防灾减灾。How?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什么是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 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 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 然灾害。
,
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CG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2章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1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学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重点)3.正确分析能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重点)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1.矿产资源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吗?【提示】 矿产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二、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日趋减少的耕地(2)土地退化①原因⎩⎪⎨⎪⎧农业开垦植被破坏过度放牧不合理农业活动有毒物质排放②表现形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③结果:土地质量下降2.能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能源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需求的增长,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猛增,这将造成能源供应紧张。
(2)产生原因 ①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储量有限; ②能源的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不平衡; ③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提示】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如何划分非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提示】 按照自然资源是否能够更新或恢复。
2.如何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非可再生性?【提示】 其再生周期远远长于人类历史;再生速度慢于人类对它的消耗速度。
3.可再生资源一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提示】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只有利用合理、保护得当,才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如果它们的资源环境遭破坏,或者利用速度超过了更新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1.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和联系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的部分,因此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如图)2.自然资源的判断标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学习新知一、风沙地貌1.成因:又称风成地貌,是因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水对岩石的化学________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________作用的总和。
2.喀斯特地貌(1)概念:在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②地下喀斯特地貌a.种类: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
溶洞里的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b.形态特征1.利用方式:地貌可以作为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例如,平原可以开垦为________,喀斯特地貌区可以开发为________。
2.开发原则:要________,合理利用,趋利避害。
助学助记风蚀蘑菇的成因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
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知识链接]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CO2+H2O===Ca(HCO3)2(2)分类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探究重点探究点一风沙地貌核心归纳2.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3.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4.移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应用体验雅丹地貌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是河湖相土状堆积物经风化、风蚀等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垄脊)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
下图示意我国甘肃敦煌(40°N,93°E)某地雅丹地貌景观照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课标解读1.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2.通过对图表材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资源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主要原因。
3.通过相关事例分析和数据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原因。
●新课导入建议展示材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12年7月10日发布,我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由此导入新课——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①看教材P2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20~2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
↓步骤6: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5: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23图2-1-5的解读以及[思考解答]中对教材P21、P22、P23思考的解答,讲解研析“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1]的解读,讲解研析“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总结方法规律。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分类思考交流1.矿产资源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吗?【提示】矿产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二、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建设占用(2)土地退化2.能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能源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需求的增长,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猛增,这将造(2)产生原因思考交流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提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等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土地退化。
【问题导思】1.如何划分非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提示】按照自然资源是否能够更新或恢复。
2.如何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非可再生性?【提示】其再生周期远远长于人类历史;再生速度慢于人类对它的消耗速度。
3.可再生资源一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提示】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只有利用合理、保护得当,才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如果它们的资源环境遭破坏,或者利用速度超过了更新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1.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和联系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的部分,因此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如图)2.自然资源的判断标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2)经济属性:在现在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3.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有多种分类。
比较常见的是按照自然资源是否能够更新或恢复,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例1 图中阴影部分是指( )A.煤炭B.水能C.石油D.地热【思路点拨】解答此题需明确能源资源的不同分类方法。
根据能源资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根据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可将其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而根据能源资源的形成和来源,又可将其分为太阳能、地球内能和潮汐能。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上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水能、风能、波浪能等也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因为没有太阳辐射,就不会有大气运动和水循环,也就不会有水能和风能。
而地热则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煤炭自产业革命后就已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石油资源则自20世纪50年代起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水能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历史较长,规模较大,所以它们都是常规能源。
但煤炭、石油是矿产资源,非可再生。
故同时符合太阳能、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只有水能。
【答案】 B三、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问题导思】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巨大压力的自然原因是什么?【提示】(1)耕地比重小:我国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
(2)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北多南少(3)中、低产田比重大,约占耕地面积的2/3。
2.依据教材图2-1-3土壤被侵蚀和图2-1-4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分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由图可知,土壤失去植被保护遭受侵蚀使营养成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地退化。
植被破坏是土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哪种能源所占比重最大?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提示】煤炭;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
1.土地资源问题拓展延伸我国的能源现状及解决途径1.我国能源现状(1)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2)能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我国能源资源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低。
(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单位产值能耗高。
(4)能源需求增长快、供应矛盾日益突出。
2.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的措施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须立足国内,把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逐步建立一个节能的社会,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化、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实行“进口源地”和“运输线路”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和开发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加大技术革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例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6月25日第23个土地日的宣传主题为“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材料二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材料三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1)要解决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2)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3)据图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思路点拨】第(1)题,先确定a地区为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然后确定其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2)题,从耕地比重、人口、城市化等方面分析。
第(3)题,结合两图反映的信息分析作答。
【解析】第(1)题,a地区为中国东北,农业存在问题是水土流失,黑土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因此要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水土,增施有机肥,倡导秸秆还田。
第(2)题,通过读图可知b、c、d分别为浙江、福建、广东省,主要分布在浙闽丘陵、两广丘陵,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
位于东南沿海,人口密度大,人口多,人均耕地少。
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工业用地增加,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业用地比重大,所以人均耕地减少。
第(3)题,要由题干中提出的问题“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再回归到图中,从图例中找到“人均耕地介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警戒线之间”的符号,再对应到中国区域的分布,即面积最大;从图中找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信息,然后分析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理由。
【答案】(1)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2)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3)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教材P23图2-1-5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2006年)[解读精要]由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1.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常规能源为主,而且石油所占比重最大。
这种能源构成不合理,因为常规能源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还是宝贵的化工原料。
同时,现存的能源结构对常规能源过分依赖,油价的不稳定,严重影响着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
2.改变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的措施主要有: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新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电,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水电、核电等。
[图表应用]读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B.天然气、石油、煤炭等都属于常规能源C.水能属于清洁能源,应大力发展水电D.世界各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都是石油所占比重最大【解析】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重最大,但并不是各国都是石油所占比重最大,比如我国是煤炭消费所占比重最大。
【答案】 D思考解答教材第21页思考【答案】这两者具有相关性,所揭示的内容呈负相关,即人口增多,人均耕地减少。
图2-1-1反映了中国从1954年到2003年近50年人口从6.02亿增加到12.92亿,增加了1倍多;图2-1-2反映了中国从1953年到2003年近50年人均耕地从0.18公顷减少到0.10公顷,减少了近1倍。
我国目前人口总量仍在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仍将日趋减少。
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我国正在倡导退耕还林还草,耕地总量不会有大的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也是重要原因。
教材第22页思考【答案】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合理的垦殖、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水漫灌、土地污染等。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有: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植被保护,合理放牧,改进灌溉技术,合理实行喷灌、滴灌技术,控制生产生活三废的排放,防止有毒物质对土地造成污染。
教材第23页思考【答案】 1.咸海湖面萎缩的原因归纳为两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度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灌溉棉田,使咸海从这两条河中得到的河水补给大为减少;其次是全球变暖,该地气候干旱,雨水大大减少而湖水的蒸发加大。
2.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过分地攫取河水发展棉花生产,使注入咸海的两河河水骤减,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主要表现为:①使咸海周围的环境更加恶化,气候干燥,咸海盐度升高,夹带有毒盐粒的沙尘暴天气增多。
②有毒的盐尘混合物,撒向咸海周围的草原和田野,污染了蔬菜、水果、地下水,进入人的呼吸道,通过饮食进入人体,使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发病率大增,得病现象比较普遍。
课堂小结当堂练习反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a——自然资源、b——能源、c——矿产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图解,正确的是( )【解析】矿产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一次能源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一次能源转化而成的,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 B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保护耕地的力度在加大,但耕地总面积减少的趋势未变,不是导致我国耕地总面积减少的原因是( )A.人口的增加B.城市化速度的加快C.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D.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解析】人口的增加会导致我国人均耕地减少,不是导致我国耕地总面积减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