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徐庄油田生物灰岩储集层综合研究_王文荣
地震反演技术在南大港构造带中浅层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第46卷 第11期 2019年11月天 津 科 技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V ol.46 No.11Nov. 2019收稿日期:2019-10-23应用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在南大港构造带中浅层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毕桂荣,贾静雨(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 天津300280)摘 要:南大港构造带在沙一、沙三段已形成整装油气田——王徐庄油田,成为歧口凹陷重要的产能基地,近几年南大港地区中浅层钻探不断发现高产区块,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先后获得突破,而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主要为构造岩性油气藏,含油储层边界的刻画对其后期井位部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应用高分辨率的地震反演技术,建立地质模型,能直观反映岩性、沉积相的空间变化,且反演结果在储层精细描述中可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明确不同岩性、有效储层的分布范围,量化储层厚度和物性参数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共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4.01万t 。
关键词:南大港构造带 地震反演 储层精细描述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9)11-0047-02Application of Seismic Inversion Technique in Prediction of Middle andShallow Reservoirs in Nandagang Tectonic ZoneBI Guirong ,JIA Jingyu(Second Oil Production Plant, Dagang Oilfield Company ,Tianjin 300280,China )Abstract :The Nandagang tectonic zone has formed a well-packed oil and gas field, the Wangxuzhuang Oilfield, in the Member One of Shahejie Formation and Member Three of Shahejie Formation, becoming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base in the Qikou depres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middle and shallow drilling in the Nandagang area has continuously found high yield blocks, and Dongying Formation, Guantao Formation and Minghuazhen Formation have successively made break-throughs. The Dongying, Guantao and Minghuazhen Formations are mainly tectonic lithologic reservoirs,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oil-bearing reservoir boundarie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ployment of later well locations. By using a high-resolution seismic inversion technique to establish a geological model, it can intuitively reflect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lithol-og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The inversion results can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 clarifying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different lithology and effective reservoirs, and quantify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thickness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A total of 840 100 tons of proven oil reserves were reported. Key words :Nandagang tectonic zone ;seismic inversion ;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0 引 言南大港构造带位于黄骅坳陷中部歧口凹陷中南部。
2003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_8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
①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 19990433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072050、4027206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 -128)资助收稿日期:2003201221 收修改稿日期:2003206221文章编号:100020550(2003)0320373208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8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①史基安1 王金鹏1 毛明陆2 王 琪1 郭正权2 郭雪莲1 卢龙飞11(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安 710004)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的储集岩—三叠系延长组长6—8段砂岩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岩,具有粒径细、成分成熟度低、磨圆度较差、分选性较好的特点。
运用薄片鉴定、粘土矿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及物性分析等资料,研究了延长组长6—8段的成岩作用特征,分析了它们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状况,确定了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阶段,指出西峰油田优质储层的发育取决于储集砂岩中粘土膜形成作用、烃类侵位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发育状况。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 成岩作用第一作者简介 史基安 男 1958年出生 研究员 储层沉积学与储层地球化学中图分类号 P618.130.2+1 文献标识码 A 碎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尤其是发生在成岩阶段中晚期的化学变化常对储层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而这种变化通常是由孔隙流体性质的改变所引起的,来自于烃源岩的富含有机酸的酸性流体可改变储层砂岩孔隙中的地球化学环境,造成砂岩溶蚀作用的发生以及矿物组成和物性条件的改变。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的主力产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8段湖相砂岩,该砂岩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岩,其成岩作用类型非常复杂,在埋藏成岩过程中各种成岩作用对砂岩的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次生孔隙的发育都产生一定影响,次生孔隙在长6—8段砂岩中发育非常广泛,成为砂岩最主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它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了储集砂岩的孔渗条件,因此储集砂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对西峰油田储层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灰岩双重介质油藏地质建模新方法研究与应用
生物灰岩双重介质油藏地质建模新方法研究与应用摘要:沙一下生物灰岩是王徐庄油田的主力开发层系,为双重介质油藏,由于其层内裂缝发育,一直没有相应的技术对其进行地质建模研究。
针对这种状况,应用Petrel 2009地质建模软件,引入蚂蚁追踪技术和DFN裂缝建模技术,实现了对裂缝的追踪和识别,通过建立离散裂缝模型,对裂缝系统从几何形态到其渗流行为的逼真细致的有效描述,最终实现了对双重介质油藏的地质建模工作。
王徐庄油田裂缝网格模型建立的成功,对该油田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王徐庄油田,蚂蚁追踪,DFN裂缝建模,双重介质油藏1 概况王徐庄油田位于南大港断层上升盘,其沙一下储层为生物灰岩,厚度约50m,是王徐庄油田的主力开发层系,裂缝发育,经过长期开发,目前采收率已高达33.5%,难以进一步提高。
自2000年以来,该区已经历经三次精细油藏描述工作,对于裂缝性生物灰岩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均不能定量识别和描述。
因此,如何定量识别单井裂缝以及井间裂缝预测,建立起符合其双重介质油藏的特征的地质模型就成为该区能否进一步提高开发水平的关键因素。
2 常规裂缝研究的方法裂缝系统虽然对油井高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油田的注水见效分析和后期综合治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而目前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系统的研究尚属于世界性难题,要达到半定量化的、准确的描述程度,难度很大。
王徐庄油田在以往研究裂缝的过程中,根据油田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测井资料描述储层裂缝利用测井资料描述储层裂缝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常规曲线裂缝解释,将常规测井曲线响应与已知裂缝对比进行裂缝描述,通过对多种常规测井进行综合解释可以评价裂缝的发育段、张开度、孔隙度及渗透率等;二是成像测井资料描述储层裂缝,利用成像资料达到识别裂缝的目的,成像测井能够对复杂的孔隙结构进行描述,特别是能表征裂缝的实际特征,与常规测井资料结合,可用于分析裂缝有效性以及裂缝在区域上的分布情况。
车镇凹陷大王庄地区沙四段灰岩相控储层预测
124沙四段碳酸盐岩油藏是大王庄油田的重要的增储上产类型,具有储层连片发育,单井产量大的特点,已有80口井见油气显示,41口井试油获得工业油流,目前已上报探明面积27.4km2,石油地质储量856×104t。
主力油层为沙四段上部的灰岩,虽然整体厚度很小,但非常稳定,其储集空间主要以裂缝为主,包括晶间缝和构造缝,因此,储层的好坏不但与古沉积环境有关,还与构造运动对储层的改造有关。
本区储层发育带在断鼻高点和断层附近,目前大王庄东翼探程度较高,中带和西翼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一、灰岩储层特征依据碳酸盐岩岩矿组分、结构类型、测井特征,将沾车地区湖相碳酸盐岩划分为灰礁、灰滩和灰泥三种亚相。
灰礁和灰滩发育在浪基面之上的斜坡、断阶带及洼中隆起区,根据发育构造位置灰礁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盆缘断阶灰礁、水下台地灰礁和斜坡高部位灰礁,灰滩发育在缓坡中部,灰泥发育在浪基面之下的近洼斜坡。
灰礁分为礁核、礁缘、礁前、礁后、礁间水道微相,礁核位于灰礁的中部,层厚、原生孔隙发育物性最好,礁间水道发育灰砂也有很好的物性,礁缘、礁前、礁后物性相对较差;灰滩、灰泥微相在本区有时交互发育,主要包括滩核、滩缘、滩间水道、浅湖灰泥等,其中滩核及滩间水道物性相对较好。
根据井的试采情况,灰礁物性较好(孔隙度>10,渗透率大于40毫达西),关键是寻找厚储层;灰滩、泥灰滩物性好坏与裂缝密切相关,断层越发育,储层得到改造。
灰岩发育期次控制了有利储层的分布。
通过对大王庄-义北地区沙四段灰岩进行精细地层对比,发现沿灰岩由西部大王庄向东部义北斜坡增厚,在大王庄-义北地区发育三期灰岩,大王庄地区古地貌相对较高,主要发育了顶部的第二、三期,义北地区古地貌相对较低,三期灰岩都有发育。
三期灰岩依次向南部超覆尖灭,在大王庄地区第一期和第三期灰岩高部位发育了两个灰礁条带,而在郭局子南坡,大面积发育了灰滩沉积。
大王庄地区灰岩沉积相带平面变化快,储层忽厚忽薄,非均质性强,产量忽高忽低,灰岩相带分布及有效储层地震预测难度大。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汇编(B辑)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二〇〇四年六月目录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2.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开发(KGCX1-SW-02)3.水稻基因组测序和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1-SW-03)4.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KZCX1-SW-04)5.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KGCX1-SW-05)6.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氢源技术(KGCX1-SW-06)7.若干纳米器件及其基础(KJCX1-SW-07)8.核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KJCX1-SW-08)9.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研制(KGCX1-SW-09)10. 微系统器件及共性技术(KGCX1-SW-10)11.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与药物创新体系建设(KSCX1-SW-11)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KZCX1-SW-12)13. 重要外来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KSCX1-SW-13)14. 煤炭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核心技术研发(KGCX1-SW-14)15. 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KGCX1-SW-15)16. 中国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软件研究开发(KGCX1-SW-16)17. 造血干细胞及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基因组学研究(KSCX1-SW-17)18. 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KZCX1-SW-18)19.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KZCX1-SW-19)20. 开放式和智能化的数控系统平台及产业化(KCCX1-SW-20)21. 万吨级铬盐清洁生产技术优化集成与标志性工程建设(KCCX1-SW-22)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一)基础科学局1.空间对地观测与应用研究(KJCX2-SW-T01)2.恒星形成的亚毫米波研究(KJCX2-SW-T02)3.FAST关键技术优化研究(KJCX2-SW-T03)4.空间太阳望远镜相关跟踪器和自动调焦系统研制(KJCX2-SW-T04)5.脉冲星接受机研制及相关技术研究(KJCX2-SW-T05)6. 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KJCX2-SW-L01)7. 微系统动力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KJCX2-SW-L02)8. 海洋石油开发中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问题(KJCX2-SW-L03)9.飞行与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和仿生技术(KJCX2-SW-L04)10.微重力科学若干基础性研究(KJCX2-SW-L05)11.数学与系统科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KJCX2-SW-S01)12.现代数学基础及应用中的若干前沿方向(KJCX2-SW-S02)13.超弦/M—理论研究及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中的应用(KJCX2-SW-S03)14.高温超导移动通讯基站接收机子系统样机的研制(KJCX2-SW-W01)15.基于线性光学器件的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KJXC2-SW-W02)16.高场核磁共振及其在蛋白质与药物结合特性研究中的应用(KJCX2-SW-W03)17.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ZnO及其器件研究(KJCX2-SW-W04)18.极低温条件的实现和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研究(KJCX2-SW-W05)19.新型超导材料和物理问题研究(KJCX2-SW-W06)20.多学科平台散裂中子源的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KJCX2-SW-W07)21.磁性金属量子点的制备与研究(KJCX2-SW-W08)22.维生素D系列及其中间体光化学合成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研究(KJCX2-SW-H01)23.生物质洁净转化与利用中的绿色化学研究(KJCX2-SW-H02)24.微结构控制的界面膜组装与生物膜模拟(KJCX2-SW-H03)25.硫属化物溶剂热晶体生长(KJCX2-SW-H04)26.先进核分析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KJCX2?SW?N01)27.超重核性质及其合成途径与强子激发态、胶球性质的理论研究(KJCX2?SW?N02)28. 同步辐射高压高温实验技术及地幔地核重要矿物的物性研究(KJCX2?SW?N03) 29.新元素合成前期研究(KJCX2-SW-NO4)30.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工程二期预制研究(KJCX2?SW?N05)31.同步辐射生物平台的建立及应用于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的方法研究(KJCX2?SW?N06)32.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探测器技术及实验方法研究(KJCX2-SW-NO7)33.HT-7准稳态高参数先进运行模式下等离子体特性研究(KJCX2-SW-N08)34.超快强场量子相干控制若干前沿问题研究(KJCX2-SW-N09)(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1.若干重要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A)2.重要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B)3. 微生物重要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与分子进化研究(KSCX2-SW-101C)4.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控和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KSCX2-SW-102)5.种群暴发及其崩溃机理的研究(KSCX2-SW-103)6.植物的濒危机制和保护原理研究(KSCX2-SW-104)7.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及其生态效应(KSCX2-SW-105)8.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重要植物类群进化适应机制研究(KSCX2-SW-106)9.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相互关系及服务功能的研究(KSCX2-SW-107)10.种子植物生殖器官演化与系统发育重建(KSCX2-SW-108)11.生境岛屿化及其生态学效应的实证研究(KSCX2-SW-109)12.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KSCX2-SW-110)13.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库区水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KSCX2-SW-111)14.极端嗜热微生物遗传过程及环境适应性机制的蛋白互作分析和相关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KSCX2-SW-112)15.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3)16.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4)17.川西北地区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理(KSCX2-SW-115)18.植物对干热河谷地区环境胁迫的适应机理(KSCX2-SW-116)19.种子顽拗性的机理及其长期保存技术(KSCX2-SW-117)20.遗传漂变和栖息地空间结构对种群生存力的影响(KSCX2-SW-118)21.珍稀濒危陆栖脊椎动物种群与栖息地可生存力分析(KSCX2-SW-119)22.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KSCX2-SW-120)23.生殖系统相关的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201)24.抗原提呈细胞功能表型的异常变化与免疫机制(KSCX2-SW-202)25. 脂类代谢细胞活动的调控及其相关疾病的机理(KSCX2-SW-203)26.药物成瘾机制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KSCX2-SW-204)27.人类重要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KSCX2-SW-206)28.重要肝病相关基因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整合研究(KSCX2-SW-207)29.胆固醇吸收过程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与重要疾病的关系(KSCX2-SW-208)30.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以及蛋白质异常积聚和降解的研究(KSCX2-SW-209)31.细胞凋亡调节的分子机制与抗癌先导物的筛选(KSCX2-SW-210)32.神经细胞凋亡调控研究(KSCX2-SW-211)33.T细胞介导自身免疫分子机制及肽疫苗的研究(KSCX2-SW-212)34.人源化抗体及相关技术研究(KSCX2-SW-213)35.重要神经功能蛋白错误折叠机理研究(KSCX2-SW-214)36.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KSCX2-SW-215)37.HIV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KSCX2-SW-216)38.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及应用研究(KSCX2-SW-217)39.组织工程技术平台的建立(KSCX2-SW-218)40.重要生物恐怖病原侦检技术的基础研究(KSCX2-SW-219)41.炭疽治疗药物作用靶点的确证研究(KSCX2-SW-220)42.情绪调节机制对儿童环境适应与创新的影响(KSCX2-SW-221)43.脑发育、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研究(KSCX2-SW-222)44.生物信息处理专用计算机与算法研究(KSCX2-SW-223)45.农作物重要病虫害的防治及相关机理研究(KSCX2-SW-301)46.畜禽水产疫病发生的生物学机理及其防治(KSCX2-SW-302)47.动物分子发育机理与遗传育种研究(KSCX2-SW-303)48.小麦超高产、优质育种的分子机理研究与新品种选育(KSCX2-SW-304)49.水稻第四号染色体转录图谱的建立和分析(KSCX2-SW-305)50.杂交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的研究及相关基因的克隆(KSCX2-SW-306)51.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KSCX2-SW-307)52.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KSCX2-SW-308)53.单子叶植物水稻形态模式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KSCX2-SW-309)54.盐芥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前期基础研究(KSCX2-SW-310)55.高等植物环境耐受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抗逆性转基因植物的培育(KSCX2-SW-311)56.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KSCX2-SW-312)57.云南美登木和棉花的次生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KSCX2-SW-313)58.水稻黄单胞菌致病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4)59.苏云金杆菌和松毛虫病毒杀虫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5)60.动植物高效表达系统的建立(KSCX2-SW-316)61.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飞蝗两型转变的分子调控机理(KSCX2-SW-317)62.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318)63.兰花种质资源收集、新种质的创制和开发利用(KSCX2-SW-319)64.中国特异猕猴桃遗传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研发(KSCX2-SW-320)65.特色观赏植物的种质创制和资源开发(KSCX2-SW-321)66.空间生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KSCX2-SW-322)(三)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1.南海及邻区大地构造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演化(KZCX2-SW-117)2.我国自然环境分异耦合过程与发展趋势(KZCX2-SW-118)3.青藏高原东北缘晚古生代大陆增生与中新生代陆内变形研究(KZCX2-SW-119)4.我国环境敏感带全新世温暖期的高分辨率环境记录(KZCX3-SW-120)5.珠江三角洲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KZCX3-SW-121)6.青藏高原北部下地壳深部岩浆作用对地壳增厚动力学过程的指示(KZCX3-SW-122)7.陨石研究及其对地球圈层物质组成的认识(KZCX3-SW-123)8.地球深部水流体的实验地球化学(KZCX3-SW-124)9.中国南方大陆岩石圈拉张及其成矿作用(KZCX3-SW-125)10.晚中生代以来跨太平洋鱼类动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KZCX3-SW-126)11.早期哺乳动物系统发育研究(KZCX3-SW-127)12.中国西部典型沉积盆地优质油藏形成条件及动力学过程(KZCX3-SW-128)13.中国重要断代的界线层型以及年代地层数值化研究(KZCX3-SW-129)1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早期演变(KZCX3-SW-130)15.地球深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KZCX3-SW-131)16.卫-卫跟踪的重力场恢复和应用研究(KZCX3-SW-132)17.我国新生代构造尺度环境演变及其机制(KZCX3-SW-133)18.西南水电开发重大高难地质工程信息获取与安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KZCX3-SW-134)19.中国东部超深岩石对地球物质循环的指示(KZCX3-SW-135)20.空间环境灾害性事件的动力学过程和预报方法(KZCX3-SW-136)21.新疆铜金、钾盐紧缺矿产重点区带成矿条件与隐伏矿床预测示范研究(KZCX3-SW-137)22.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KZCX2-SW-210)23.重要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KZCX2-SW-211)24. 珠江河口及近海地区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KZCX2-SW-212)25.华北盛夏强烈天气发生机理及其中尺度数值预报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KZCX3-SW-213)26.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KZCX3-SW-214)27.海藻资源高值利用及环境治理的新途径(KZCX3-SW-215)28.南海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构效及其与生长环境的关系(KZCX3-SW-216)29.北京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探测与分析(KZCX3-SW-217)30.南水北调背景下华北地区水资源最优调配的理论研究(KZCX3-SW-218)31.大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机理研究(KZCX3-SW-219)32.晚第四纪中国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中的海洋古环境特征(KZCX3-SW-220)33.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KZCX2-SW-317)34.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KZCX2-SW-318)35.长江上游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及生态屏障建设对策研究(KZCX2-SW-319)36.东北地区10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2-SW-320)37.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大事件复原及其影响研究(KZCX3-SW-321)38.青海盐湖卤水提锂工业化技术研究(KZCX3-SW-322)39.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山地灾害防治技术及环境影响研究(KZCX3-SW-323)40.干旱区雨养生物防风固沙体系的水环境研究(KZCX3-SW-324)41.地球科学数据信息导航系统建设(KZCX3-SW-325)42.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物质平衡及其对生态空间格局的影响(以三工河流域为例)(KZCX3-SW-326)43.新疆近5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3-SW-327)44.基于网络的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28)45.内陆河(黑河)水-土-气-生观测与综合研究(KZCX3-SW-329)46.长江上游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与调控技术研究(KZCX3-SW-330)47.长江中下游洪水孕灾环境变化、致灾机理与减灾对策(KZCX3-SW-331)48.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系统物质循环研究(KZCX3-SW-332)49.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SW-333) 50.生态安全相关要素的定量遥感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34)51.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发展战略(KZCX3-SW-335)52.中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KZCX3-SW-336)53.非典型肺炎(SARS)控制和预警地理信息系统(KZCX3-SW-337)54.定量遥感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KZCX3-SW-338)55.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KZCX3-SW-339)56.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KZCX2-414)57.长江中游生态系统变化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KZCX2-415)58.东北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潜力、稳定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KZCX2-416)59.我国东南地区高度集约化农业利用下土壤退化的机制及合理调控(KZCX3-417)60.典型人工用材林与防护林衰退机理及可持续经营研究(KZCX3-418)61.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KZCX3-419)62.CERN生态环境数据开发与共性关键技术(KZCX3-420)6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KZCX3-421)64.水蚀预报模型研究(KZCX3-422)65.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及发展模式研究(KZCX3-423)66.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机理研究(KZCX3-424)67.森林水文过程及流域水资源调控机理(KZCX3-425)68.亚热带农业生态圈生物过程驱动的物质循环研究(KZCX3-426)69.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的影响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427)70.华北地区典型流域地下水资源预测与可持续管理研究(KZCX3-428)(四)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1.高可信软件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KGCX2-105)2.网络安全防护若干关键技术与防范实验平台(KGCX2-106)3.大功率、多功能水下遥控作业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GCX2-107)4.互联网应用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技术和软件(KGCX2-108)5.图像与语音识别的认知机理和计算方法(KGCX2-SW-101)6.IPv6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和城域示范系统(KGCX2-SW-102)7.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KGCX2-SW-103)8.“结构化保护级”安全操作系统设计(KGCX2-SW-104)9.超强超快激光综合实验平台及前沿交叉研究(KGCX2-SW-105)10.量子结构、量子器件的基础研究(KGCX2-SW-106)11.新型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器件研究(KGCX2-SW-107)12.微系统若干前沿技术研究(KGCX2-SW-108)13.空间冷原子钟的应用基础研究(KGCX2-SW-110)14.环境水体污染的激光在线监测技术研究(KGCX2-SW-111)15.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KGCX2-SW-112)16.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固定为全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A)17.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合成为可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B)18. 气固两相反应系统研究和设计软硬件技术平台的建立(KGCX2-207)19. 重油(渣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催化剂及新工艺(KGCX2-208)20. 单壁纳米碳管大量制备技术及其储氢应用研究(KGCX2-209)21. 高性能工业燃气轮机叶片材料与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210)22. 重污染的硝化、氧化和还原反应洁净新工艺研究与开发(KGCX2-SW-201)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含氟质子交换膜的研制(KGCX2-SW-202)24. 苛刻条件下材料摩擦磨损与防护(KGCX2-SW-203)25.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炭纤维的研制(KGCX2-SW-204)26.介观层次上低维与块体无机复相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KGCX2-SW-205)27.生物质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工程(KGCX2-SW-206)28.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工程(KGCX2-SW-207)29. 高性能聚丙烯腈炭纤维实验线设备改造(KGCX2-SW-208)30. 细胞凋亡的化学基因学研究(KGCX2-SW-209)31. 3MW生物质气化高效发电系统关键技术(KGCX2-306)32.200吨/日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KGCX2-307)33.光声智能火灾探测与清洁高效灭火的研究(KGCX2-308)34.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置与综合利用(KGCX2-SW-301)35. 深部地下工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KGCX2-SW-302)36. 电动汽车驱动单元的研究开发(KGCX2-SW-303)37.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KGCX2-SW-304)38. 海洋波浪能独立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KGCX2-SW-305)39. 超导储能系统的研究(KGCX2-SW-307)40. 干煤粉复合床气化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SW-308)41. 光通信用关键元件及产业化技术的研究(KGCX2-405)42. 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攻关(KGCX2-406)43. 空间环境预报及关键技术研究(KGCX2—407)44. 空间太阳望远镜关键技术攻关(KGCX2-408)45.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关键科学问题研究(KGCX2-SW-402)46. 星载短毫米波大气探测技术(KGCX2-SW-403)47. 糖脂肪酸酯表面活性剂的中试开发(KGCX2-501)48. 镍钴羰基化精炼工艺与超细镍粉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2)49. 年产500吨无水氯化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3)50. 西部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清洁冶金分离技术(KGCX2-504)51. 煤系高岭土快速流态化煅烧新工艺开发(KGCX2-505)52. 高效柴油降凝剂中试及产业化(KGCX2-SW-501)53. 西部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技术与应用示范(KGCX2-SW-502)54. 新疆特产资源沙枣胶多糖的综合开发利用(KGCX2-SW-503)55. 基于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系统(KGCX2-SW-504)56. 农业生产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武陵山地区的开发应用(KGCX2-SW-505)57. 新疆雪莲规模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KGCX2-SW-506)58. 新疆草花总黄酮抗血栓制剂的研究(KGCX2-SW-507)59. 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KGCX2-SW-6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重大项目简介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项目主管:首席科技专家:黄耀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依托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主管专业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起止时间:2001年8月至2005年12月参加人数:324人,其中高级职称115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10人,辅助人员3人,博士后20人,在读博士60人,在读硕士90人,其他1人。
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余油层多类型砂体储层综合分类评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23 年 8 月第 42 卷第 4 期Aug. ,2023Vol. 42 No. 4DOI :10.19597/J.ISSN.1000-3754.202204003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余油层多类型砂体储层综合分类评价宋子学 李恒双 樊晓东 尚云志 谢明举(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摘要: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余油层整体剩余储量基数大,储层具有纵向不集中、连续性差、物性差、常规试油产量低的特点,如何精准评价、优选效益可动用储量是目前致密油储层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以地质认识为基础,运用R 型聚类“五步法”优选河道砂体厚度、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7项反映不同类型砂体储层储集和流动能力的关键参数,建立以储集因子、流动因子为综合评价参数分类图版,对扶余油层资源进行分类优选。
结果表明:以主力层河道砂发育区、主薄层河道砂错叠区及薄层分流河道砂叠置区储集因子分别大于等于15、2.5、2.5且流动性大于等于2为标准,优选出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规模效益动用的45个Ⅰ类储量潜力区;以主力层河道砂发育区、主薄层河道砂错叠区及薄层分流河道砂叠置区储集因子分别为8~15、1.2~2.5、1.2~2.5且流动因子为1~2为标准,优选出目前技术下需要降投资才具开发价值的151个Ⅱ类储量潜力区;以主力层河道砂发育区、主薄层河道砂错叠区及薄层分流河道砂叠置区储集因子分别小于等于8、1.2、1.2且流动因子小于等于1为标准,优选出目前技术下降投资也无法效益动用的38个Ⅲ类储量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Ⅰ、Ⅱ类储量区块需要通过氮气驱、二氧化碳驱、减氧空气驱等技术手段,适时补充地层能量控制递减,并运用控水增油支撑剂等措施,控制Ⅱ类储量区含水率上升。
研究成果解决了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所采用的数学算法与地质认识不一致的矛盾,实现了效益分类评价的目的,可为油田剩余潜力挖掘和接续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新疆石油地质》2023年第44卷总目次
第44卷 第6期新疆石油地质Vol. 44,No.6 2023年12月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Dec. 2023《新疆石油地质》2023年第44卷总目次·油气勘探·塔北地区三叠纪拗陷湖盆异重流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仲米虹,唐武 (1-1)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伏流坍塌型古暗河缝洞系统…………………………………………张长建,吕艳萍,马海陇,耿甜,张晓 (1-9)玛湖凹陷与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储集层差异及成因…………………况昊,周润驰,王钧民,刘豪,谭先锋,蔡鑫勇,肖振兴 (1-18)川西坳陷须二段次生石英形成机理及其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章顺利,杨映涛,张玲,操延辉 (1-25)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分层分段特征及构造演化…………………………陈平,能源,吴鲜,黄诚,王来源,郭曼 (1-33)共轭走滑断裂形成演化的控制因素及物理模拟实验……………………代兰,邬光辉,陈鑫,朱永峰,陈思锜,罗鑫,胡明 (1-43)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有利区评价………………………………李海英,韩俊,陈平,李媛,卜旭强 (2-127)玛湖凹陷乌尔禾组致密砂砾岩沸石特征及储集层识别…………………………………秦志军,操应长,毛锐,张浩,冯程 (2-136)苏里格气田盒8段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空间展布……………………………………………………………刘金库,胡杨,伍燚(2-144)玛湖凹陷三工河组油层低阻成因………………………………………………………………齐媛,韩东威,杜引鱼,周伟军 (2-151)甘泉油田长8油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钙质夹层特征及成因……崔耀科,杜贵超,王凤琴,王聪娥,陈奕阳,王颖,黄杏雨 (2-161)吐哈探区深层油气勘探进展及潜力评价…………………………………………支东明,李建忠,陈旋,杨帆,刘俊田,林霖 (3-253)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石钱滩凹陷石钱滩组层序划分…………………康积伦,付国斌,韩成,梁辉,马强,梁桂宾,陈高潮 (3-265)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下侏罗统致密油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刘锋,赵红静,金颖,甘应星,曾雁,温旺彪,徐桂芳 (3-277)胜北洼陷三间房组致密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周港,程甜,李杰,陈安清,李富祥,徐慧,徐胜林 (3-289)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细粒岩储集层微观特征……………………………秦恩鹏,张君莹,张生兵,刘俊田,张小芹,陈永慧 (3-299)三塘湖盆地煤炭地下气化地质评价与有利区域………………………………王兴刚,范谭广,焦立新,东振,曹志雄,韩波 (3-307)陇东地区HQ区块东部长8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相划分………………彭晓勇,刘国利,王兵,魏涛,任利剑,王巍,任江丽 (4-383)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岩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孔祥晔,曾溅辉,罗群,谭杰,张芮,王鑫,王乾右 (4-392)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五5亚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高景云,丁晓琪,祁壮壮,田胤瑜 (4-404)陆相混积型页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周新锐,王喜鑫,李少华,张昌民,胡凯,严春景,倪雪儿 (4-411)塔北、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保存与分布…………段永贤,宋金鹏,郇志鹏,杨连刚,周鹏,吕端川,田志宏 (4-421)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富集规律…………………………李妍蓉,李靖,苏文杰,石磊,孙睿,朱玉双 (5-509)西湖凹陷C油田花港组浅水三角洲储集层构型…………………………………何贤科,娄敏,蔡华,李炳颖,刘英辉,黄鑫 (5-517)黔东北铜仁地区牛蹄塘组烃源岩成熟度评价…………………………………………刘奎勇,吴滔,卢树藩,盘应娟,安亚运 (5-528)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控藏作用…………………………………肖正录,路俊刚,李勇,张海,尹相东,周翔 (5-535)沉积岩中沸石类矿物成岩演化特征及其意义………………………………左如斯,曾翔,曹忠祥,蔡进功,张奎华,张关龙 (5-543)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其挖潜……………………………石耀东,王丽琼,臧苡澄,张吉,李鹏,李旭 (5-554)古龙凹陷姚一段致密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刘萍 (6-635)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岩溶水系统划分及特征………………………………张长建,杨德彬,吕艳萍,张娟,李杰,丁立明 (6-646)2023年新 疆 石 油 地 质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浅水三角洲砂体分散体系特征……………………………………………………………赵春晨,刘豪 (6-657)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性矿物特征及天然碱测井评价……………………………毛锐,赵磊,申子明,罗兴平,陈山河,冯程 (6-667)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致密砂岩孔喉结构及演化………………………严敏,赵靖舟,黄延昭,杨振亚,方越,吴和源 (6-674)·油 藏 工 程·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水气体积比及水侵预警………………柴小颖,王燕,刘俊丰,陈汾君,杨会洁,谈志伟 (1-51)基于核磁共振的天然气驱储集层孔喉动用下限……………………………………………………白振强,王清华,宋文波 (1-58)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油井合理产能优化方法及应用……………………顾浩,康志江,尚根华,张冬丽,李红凯,黄孝特 (1-64)新型油水相渗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李婧,范晖,刘春茹,杨芳 (1-70)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型页岩油可动性实验………………………郭海平,吴承美,张金风,徐田录,肖佃师,郭雪燚 (1-76)南海油田惠州潜山裂缝性凝析油气藏控水实验……………………………邱浩,文敏,吴怡,幸雪松,马楠,李占东,郭天姿 (1-84)砂砾岩储集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与可压性评价………………………………刘向君,王小军,赵保伟,熊健,梁利喜 (2-169)玛北斜坡百口泉组致密砾岩水力压裂裂缝表征……………………李向阳,季汉成,卞腾飞,陈亮,陈亮,郭心舒,李梦凯 (2-178)玛湖砾岩油藏水平井效益开发压裂关键参数优化…………………………………张景,虎丹丹,覃建华,王英伟,唐慧莹 (2-184)顺北一区断溶体油藏溶解气驱开发特征………………………………刘学利,谭涛,陈勇,解慧,朱苏阳,吴昊镪,向东流 (2-195)顺北一区超深断控油藏注天然气开发的可行性………………………………………………………陈勇,朱乐乐,刘学利 (2-203)强非均质超稠油SAGD 储集层升级扩容数值模拟………………………………………孟祥兵,孙新革,罗池辉,马鸿,王青 (2-210)临兴低阻气藏高不动水饱和度成因及其对气层电阻率的影响……刘再振,李洋冰,胡维强,冷捷,蔡瑞豪,谢岚,柳雪青 (2-217)吐哈探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策略………………………………………………………………………徐君,杨春,孟朋飞 (3-314)油藏型储气库与天然气驱油协同建设实验——以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为例……司宝,闫茜,刘强,张彦斌,付春苗,齐桓 (3-321)鄯善油田特高含水期CO 2吞吐增油与埋存试验…………………………………………李艳明,刘静,张棚,公学成,马建红 (3-327)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天然气重力驱特征及影响因素 ………………………肖志朋,齐桓,张艺桢,李宜强,姚帅旗,刘通 (3-334)吐哈探区稠油油藏注气吞吐适应性评价…………………………………………夏正春,赵健,刘锋,秦恩鹏,蔡必金,王奇 (3-341)低孔低渗稠油油藏注水增能效果影响因素……………………………………………………………万海乔,王盛,刘学良 (3-347)多区块累计生产指标叠合对预估采收率的影响……………………………………………宋成元,杨小璇,袁玉英,李艳明 (3-352)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井网优化………………………………………胡文革,李小波,杨敏,鲁新便,刘学利,刘洪光 (4-429)基于动态渗流阻力的注水调整方法………………………………………………单高军,王承祥,王治国,姜雪岩,郭军辉 (4-435)沉积岩致密油藏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及产能模型…………………………………王小兵,胡炎射,李森,陈敏,王路,朱晨阳 (4-442)塔河油田块状底水砂岩油藏开发特征及挖潜对策………………………………刘丽娜,曹飞,刘学利,谭涛,郑小杰,刘蕊 (4-450)顺北油田顺北4号断裂带中段断控储集体连通性评价……………………………刘军,廖茂辉,王来源,龚伟,黄超,查明 (4-456)陆梁油田呼图壁组多层系砂岩油藏分层注水调控……………………………党思思,孙志雄,裴帅,吴丛文,牟蕾,周玉辉 (4-465)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的建立及应用……………………………………………………贾蕊,袁泉,汤欣,吕奇奇,高文君 (5-562)三塘湖盆地马中区块致密油藏CO 2吞吐提高采收率……………李世瑞,赵凯,徐江伟,木尔扎提·艾斯卡尔,徐金禄,张星 (5-572)某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加密及跟踪调整提产………………………………………………………………………周佳美 (5-577)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水侵特征及残余气分布规律…………………………………谢鹏,陈鹏羽,赵海龙,徐建亭 (5-583)··2第44卷 第6期《新疆石油地质》2023年第44卷总目次姬塬油田黄3区长8超低渗油层CO 2驱埋实验…………………………………陈小东,王进,宋鹏,刘建,杨卫国,张宝娟 (5-592)压裂直井产量公式…………………………………………………李传亮,庞彦明,周永炳,战剑飞,臧伟,陆慧敏,朱苏阳 (6-683)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聚集度表征方法…………………………………赵晨云,窦松江,窦煜,柳朝阳,黄博,王振宇,李刚 (6-690)顺北油气田含水高含凝析油凝析气井产能评价………………………………………………………………………李冬梅 (6-696)顺北油田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实践………………………………………李小波,魏学刚,刘学利,张艺晓,李青 (6-702)缝洞型油藏一井多靶分段压裂开发效果数值模拟………………………………………耿宇迪,刘礼军,王立静,郭天魁 (6-711)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及防窜三维地质模拟…………………………王挺,汪杰,江厚顺,续化蕾,姚自义,南冲 (6-720)砂泥岩互层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吕照,潘丽燕,郝丽华,邹娜娜,邹志坤 (6-729)·应 用 技 术·克拉美丽气田火成岩天然裂缝漏失压力模型…………………………………杨虎,薛晓军,陈向辉,李秀彬,解俊昱,张伟 (1-93)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储集层堵塞机理及解堵技术应用……………………廖丽,欧宝明,陈君,吴程,姜琪,倪勇,赵玉 (1-100)华池—南梁油田长8油藏高阻水层解释方法……………………………张德梅,段朝伟,李高仁,李永胜,陆敬武,林伟川 (1-105)对标产能的碳酸盐岩储集层测井分类评价——以塔里木盆地托甫台地区一间房组为例…唐军,何泽,申威,齐戈民,郭为民 (1-112)基于双平方根算子的速度建模方法及应用…………………阿力甫江·热合木吐力,潘龙,李献民,林娟,马晶晶,窦强峰 (1-119)库车坳陷博孜气藏超深致密砂岩储集层现今地应力预测……………张辉,鞠玮,徐珂,宁卫科,尹国庆,王志民,于国栋 (2-224)基于小样本数据深度学习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及应用……………………………陈雨茂,赵虎,杨宏伟,魏国华,罗平平 (2-231)塔河油田缝洞型储集层类型综合识别……………………………………………………………巫波,杨文东,吕晶,罗君兰 (2-238)基于动态有效应力系数的地层压力估算方法 ………………………………周云秋,贺锡雷,林凯,秦思萍,张陈强,刘宗杰 (2-245)稀油油藏密闭取心流体饱和度校正方法…………………………………………朱永贤,姚帅旗,张彦斌,韩继凡,赵瑞明 (3-359)油气藏产量旋回泛函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门海文,张静,魏海军,赵阳,高文君 (3-365)基于低频模型优化的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及应用 ……………………石楠,刘源,冷玥,文一华,潘海峰,孙博,王兵 (3-375)陆相页岩储集层岩石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特征…………………………………甘仁忠,熊健,彭秒,刘向君,梁利喜,丁乙 (4-472)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层全直径岩心水侵规律实验………………………胡勇,乐平,郭春秋,陈鹏羽,肖云,屈思敏,王鑫 (4-479)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对储集层的改造能力…………………………………………………韦自健,盛家平,张潇 (4-485)煤层气井两层合采气水同产井底流压计算方法……………………………张鹏,曾星航,郑力会,张吉辉,王相春,彭小军 (4-497)基于数据驱动的油藏流场重构方法………………………………冯高城,李金蔓,刘玉明,尹彦君,魏志勇,张强,孟凡坤 (5-598)深大断裂控制油藏油柱高度计算方法………………………………汪如军,王培俊,牛阁,王怀龙,张洁,梁芮晗,赵欣玥 (5-608)不同成因岩溶储集体氮气辅助重力驱实验………………………………………………………………………………程洪 (5-613)碳酸盐岩储集层岩溶洞穴垮塌的力学机制…………………………………………………张骥跃,康志宏,陈华鑫,康志江 (5-618)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西段高精度地震成像………………………………………张向全,谷永兴,刘军,裴家定,顾小弟 (5-626)·综 述·中国老油田二次开发现状及前景…………………………………付亚荣,窦勤光,刘泽,焦立芳,季俣汐,杨亚娟,尹后凤 (6-739)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对比………………………………………周立明,张道勇,姜文利,张臣,张晨朔,张昊泽,郑媛媛 (6-751)··3。
永川地区深层页岩气储层不同尺度裂缝精细建模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23 年 12 月第 42 卷第 6 期Dec. ,2023Vol. 42 No. 6DOI :10.19597/J.ISSN.1000-3754.202301027永川地区深层页岩气储层不同尺度裂缝精细建模葛勋1,2,3 郭彤楼4 黎茂稳1,2,3赵培荣5 范宏娟6王鹏6 李王鹏1,2,3钟城7(1.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2.中国石化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2206;4.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四川 成都610041;5.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728;6.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41;7.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0033)摘要: 目前已有关于裂缝的研究主要是地震单属性预测,裂缝预测的精度较低。
为了进一步提高压裂改造水平与页岩气井产能,需对页岩储层不同尺度的裂缝进行预测,尤其是对小尺度裂缝进行精细预测。
利用相干、曲率、蚂蚁体3种地震属性对永川地区龙马溪组一段的天然裂缝进行定量预测,并针对不同尺度裂缝进行多属性裂缝综合建模。
结果表明:永川地区裂缝分为3个等级,断距大于100 m 的大尺度裂缝、断距50~100 m 的中尺度裂缝和断距小于50 m 的小尺度裂缝,相干、曲率、蚂蚁体属性预测结果大体一致,整体上断层走向以NE —SW 为主,大尺度裂缝主要发育在新店子背斜附近,蚂蚁体可以更清晰地刻画出小尺度裂缝。
裂缝综合建模显示,永川地区深层页岩气储层总体裂缝发育程度由好到差依次为新店子背斜主体、南部向斜、北区向斜,南部向斜微裂缝最发育,有利于压裂改造,因此将永川南部作为首要滚动产建目标区,气井试采效果好,测试产量整体高于永川中、北区。
储集层岩样分析技术在文留油田的应用
3 2 5 5 . 5
为弄 清文 留油 田盐 问泥岩裂缝性 油藏储层特征及开 发潜力 , 利用 该新 钻井液压钻 进式井壁取芯样进 行核磁共振检测定 量分析 , 及 时准 确地 测量储层孔 隙度 、 渗透率 、 可动流体及含油饱 和度 等参数 , 与其 它 测 录井技术形成互补 , 为油 田勘探开发提供更全 面的资料 。 储集层 岩样 的核磁共 振检测 分析技术指 的是低磁场核磁共振岩样 分 析仪在 钻井现场岩样分析中的应用。 目 前 低磁场 核磁共振 岩样分 析 仪 在石油勘探开 发领域 主要应 用于三方面 : 一是用 于核磁 共振测井 的 基础 实验研 究 ; 二是用于储层评价及开发试验研究 ; 三是用 于油气储层 的快 速评价 、 解释。这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一项 新的样 品分析技 术, 称 为核磁共振储集 层物性 和可动 流体含量测定技术 , 即储集层岩样 的核 磁共振分析技术 。 岩样核磁 共振检测 实验步骤与测量方法 l 、 实 验 步骤 岩样 送到核磁实验间之后 , 分析人员进行岩芯切割 , 将 远离井 壁的 岩芯段切出用钳子夹成粒径在 2 - 3 mm以上的岩屑2 — 3 克供 核磁检测 之 用 。仪器分析 时分两次测量 , 第 一次测量 的参数有 孔隙度 、 渗透率 、 可 动流体和束缚 流体饱 和度 ; 经M 离子溶液浸泡后 , 进行第二次测量 , 测量的参 数为含油饱和度 。 2 、 测 量 方法 ( 1 ) 孑 L 隙度测量方法。核磁共振测量不是一种绝对的测量技术 , 不 可能将样品简单地放入到核磁共振分析仪而获得孔隙度等参数。在进 行核磁共振分析前 , 首先对一组刻度标准样进行核磁共振测量 , 得到核 磁共振标样数据 ; 对标样样 品核磁共振数据进行体积的归一化处理 , 得 到样品的归一化信号 ; 对数据进行 曲线拟合得到定标曲线。然后 , 根据 定标 曲线 可以对未知样 品进行核磁共振测 量 , 将测量信号代 入到已经 建立 的待 测参 数与核磁 共振测量信号 的关 系表达式 中, 可获 得所需的 测量参数 。 ( 2 ) 可动流体测量方法 。根据油层物理学理论 , 当孔径d , N某一程 度后 , 孑 L 隙 中的流体将被 毛管力所束缚而无法流动 , 因此对应在弛豫谱 上存在一 个界限 。当孔 隙流体的弛豫时 间大于某一弛豫 时间时 , 流体 为 可动流体 , 反之 为束缚 流体 。这个 弛豫时 间界限 , 常被称 为T 截止 值 。可动流体 T : 截止值通常需要通过核磁共振和高速离芯分析方法相 结合来确定。 ( 3 ) 含油饱和度测量方法 。利用核磁共振分析技术 , 通过 向样 品中 添加顺 磁离子 的方法 可以实现油 、 水 信号的分辨 。其 中顺 磁离子添加 剂( 如 Mn 离 子溶液 ) 作 为弛豫试剂可 以有 效地 缩短水相 弛豫 时间 , 屏 蔽水信号 , 而油相弛豫时间基本不变 , 进而实现 油、 水信号 的分辨 。 ( 4 ) 渗透率计算方法 。根据油层物理原理 , 岩石渗透率受岩石孔喉 半径分布 的控制 , 核磁共振 测量 可以提供 岩石孔径分 布信息 , 也就 可以 用来确定岩石 的渗透率 。核磁 渗透率计算一般采用一些经验公式来进 行, 常用模型为 T i m mu r — C o a t e s 模型 :
王徐庄油田生物灰岩储集层综合研究
造 研 究 , 现 了 一 系 列 小 鼻 状 、 向 斜 、 牵 引 、 背 发 小 小 小 斜 、 断 阶 、 沟槽 等 微构 造 。 小 小 在完 成 构造 精 细解 释 后 , 校 正 构 造 解 释结 果 , 为 全 面 对 比分 析 本 区 钻 井 、 井 资 料 , 现 一 些 新 的 断 点 和 测 发 断 层 , 改 了 一 些 三 维 解 释 断 层 。 此 外 , 产 动 态 变 化 修 生 规 律 反 映 油 藏 微 构 造 的 静 态 特 征 , 此 进 一 步 用 动 态 因
圈 闭 的 形 成 和 地 层 厚 度 。 另 外 还 有 5条 对 油 气 起 遮 挡 作 用 的 次 级 近 东 西 向 断 层 , 6 6断 层 断 距 最 大 ( 0 以 4 2 ~
6 m) 长 2. k , 它 断 层 断 距 为 1 0 , 5m 其 0~ 3 m 。 些 断 层 0 这
亚 段 生 物 灰 岩 进 行 以 沉 积 微 相 研 究 为 主 的 综 合 研 究 , 找 到 王 徐 庄 油 田 的 3个 剩 余 油 潜 力 区 , 施 钻 探 后 均 获 得 高 产 油 寻 实
气 流 . 初 期 含 水 低 于 2 % , 得 明 显 效 果 。 图 4参 5 王 文 荣 摘 ) 且 O 取 ( 关 键 词 : 物 灰 岩 ; 积 微 相 ; 构 造 ; 震 资 料 ; 接 处理 解释 生 沉 微 地 拼
为 2 m ×2 m) 解 释 过 程 中 , 据 5 5 。 依
始 活 动 , 化 镇 组 下 段 沉 积 末 期 结 束 活 动 , 制 着 构 造 明 控
维 去 噪 等 技 术 拼 接 处 理 该 区 三 维 地 震 资 料 , 高 了 分 提 辨率 和信 噪 比。根 据 钻 井 地 质 分 层 和 本 区 的 地 震 、 地 质 、 井 综 合 资 料 , 考 生 物 灰 岩 储 集 层 的 速 度 , 用 测 参 利 井 旁 地 震 道 子 波 , 作 了 5 口 井 的 制 合 成 地 震 记 录 。 依 据 单 井 波 阻 抗 模 型及 各 井 对 比 分 析 的 结 果 。 钻 井 将
大王庄油田大31-1块沙二段沉积相研究
用影响大,储层构造多样,常见波状交错层理、准同
席状、条带状为主;坝砂体特点砂体反韵律较明显, SP 呈箱形、漏斗形。 2. 3 滨浅湖滩坝相各沉积微相特征
大王庄鼻状构造带整体是滨浅湖环境下沉积的 滩坝砂。 沙二段沉积时期,由义和庄凸起季节性水 流携带的物源,受沿岸古湖浪、湖流等冲刷改造,形
生滑塌变形构造、透镜状层理等,多见植物碳屑;泥 岩多发育块状构造。 与砂坝相比,滩砂的沉积储层 含更多泥质夹层,生物活动构造明显。
(3)测井电相特征。 坝主体微相的测井曲线特 征明显,表征电性特征的“ AC 曲线” 形态呈箱状或 齿状,振幅高;表征物性的“ GR 曲线” 形态呈“ 舌” 状 ( 表 2) ;“ SP 曲线” 一般值为-8 ~ 1 mV;GR 值为 7 ~
18
9 API。
沉积 微相
表 2 坝主体等微相特征
不同坝微相的测井曲线特征
(3)测井电相特征。 测井“ AC 曲线” 反映电性 特征,滩主体微相中该曲线形态呈漏斗状,振幅较 高,表征该微相具有反旋回沉积特征;滩亚相整体
成近东西走向的条带状滩坝。 该沉积相可进一步细 分的微相有滩主体、滩间、坝主体及坝间微相。 2. 3. 1 滩主体微相
(1)岩性特征。 滩主体微相发育区多见泥岩与 粉砂岩沉积,少见粉细砂岩沉积;粉砂岩呈灰白色、
3157616_不同疏松材料对冀东滨海粉砂淤泥质土壤渗透效果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8):41-44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编辑 杜晓东不同疏松材料对冀东滨海粉砂淤泥质土壤渗透效果的影响王文成,郭艳超,孙昌禹,薛志忠,孙 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河北唐山 063200)摘要:利用有机玻璃管土柱模拟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滨海粉砂淤泥质土壤中加入不同厚度的半腐熟玉米秸秆肥、稻壳和河沙对提高土壤渗透性的效果。
结果表明:施入河沙后的水分入渗速度和单位时间渗水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施入稻壳后,虽然水分入渗速度和单位时间渗水量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但远不及施入半腐熟玉米秸秆肥的效果好。
改善滨海粉砂淤泥质土壤渗透效果的适宜技术为铺5cm 半腐熟玉米秸秆肥,混入0~40cm 土层。
关键词:粉砂淤泥质土壤;半腐熟玉米秸秆肥;稻壳;渗水试验;渗水速度;渗出量中图分类号:S15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12)08⁃0041⁃04Infiltr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Loose Materials on Silty Muddy Soil in Coastal Areas of East Hebei WANG Wen⁃Cheng ,GUO Yan⁃chao ,SUN Chang⁃Yu ,XUE Zhi⁃zhong ,SUN⁃Yu(Institute of Coastal Agriculture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Tangshan 063200,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organic glass tube soil column simulated field experiment ,the effects of adding different proportion of half⁃composting corn stalks fertilizer ,rice husks and river sand on improving the soil permeability in coastal silty muddy soil were research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infiltration rate and water leakage amount per unit time after applied the river sand were not significant with the control.The water infiltrationrate and water leakage amount per unit time after applied the rice husk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but far less than applied half⁃composting corn stalks fertilizer in soil.Th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to improve soil permeability effect in coastal silty muddy soil was laying half⁃composting corn stalks fertilizer with 5cm ,and mixed with 0-40cm soil layer.Key words :Silty muddy soil ;Half⁃composting corn stalks fertilizer ;Rice husks ;Water infiltration test ;Water infiltration rate ;Water leakage amount收稿日期:2012⁃07⁃03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1DFA30990)作者简介:王文成(1961-),男,河北蔚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耐盐绿化苗木新品种选育与应用技术研究。
三维储集层地质模型的二维表征方法
三维储集层地质模型的二维表征方法
王月莲;宋新民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2(029)006
【摘要】三维储集层地质模型不仅能表征储集层已知地质特征,还能对井间储集层展布进行预测.笔者从地质模型三维数据体网格单元纵横向结构分析入手,以地层岩性、油层为计算单元统计分析各岩性的厚度、百分组成和油层储集参数平面展布,并通过多种储集层特性三维网格数据体之间的数据运算,来表征油层储量丰度等参数.探讨三维地质模型的运算与平面图形的表征,不仅有利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检验,更有助于储集层精细地质研究与预测、有利于加密井、扩边井的井位设计,这可以作为对三维可视化技术的补充.彩图6参2(王月莲摘)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王月莲;宋新民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24
【相关文献】
1.一种定量评价储集层地质模型不确定性的方法 [J], 霍春亮;刘松;古莉;郭太现;杨庆红
2.基于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探讨 [J], 卜范青;林承焰;张伟
3.冲积扇储集层构型及三维地质模型——以准噶尔盆地红车地区红18井区为例[J], 陈娟;吴小军;陈燕辉;印森林
4.泥质夹层的三维预测与地质模型的等效粗化表征——以加拿大麦凯河油砂储集层为例 [J], 尹艳树;陈和平;黄继新;冯文杰;刘焱鑫;高禹锋
5.基于自适应空间抽样由二维剖面重构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以加拿大某区块McMurray组储集层为例 [J], 王立鑫;尹艳树;王晖;张昌民;冯文杰;刘振坤;王盘根;程丽芳;刘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质型灰岩储层岩石压缩系数的确定
基质型灰岩储层岩石压缩系数的确定
高有瑞;刘艳;时付更
【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
【年(卷),期】2011(023)004
【摘要】通过对F油藏孔隙体积压缩系数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出采用二元二次多项式形式表述孔隙体积压缩系数与孔隙度、净有效压力的关系,给出了常压基质型灰岩储层和异常高压基质型灰岩储层孔隙体积压缩系数的拟合方程,并引入概率法确定岩石压缩系数;基于上述研究分析了孔隙体积压缩系数变化规律.本文研究对同类油藏的开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5页(P247-251)
【作者】高有瑞;刘艳;时付更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储层岩石压缩系数的一种预测方法 [J], 李海鹏;王道串;李蒋军;杨露;李幸运
2.岩石孔隙体积压缩系数表达式推导——兼答《低渗透储层很特殊吗》一文作者[J], 窦宏恩
3.一种快速确定储层岩石压缩系数的方法 [J], 丁克文;马时刚
4.正确对待岩石孔隙压缩系数是认识低渗透储层的基础——兼答《应科学看待低渗透储集层》一文作者 [J], 窦宏恩
5.低、无污染基质孔隙型灰岩储层基质酸化增产可行性探索 [J], 王达; 卢岩; 周福建; 冯浦涌; 姚二冬; 邵尚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体系域碎屑岩储集体成岩演化差异——以渤南洼陷沙三段为例
不同体系域碎屑岩储集体成岩演化差异——以渤南洼陷沙三段为例刘鹏【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9(026)002【总页数】9页(P60-67,93)【关键词】成岩演化; 成岩环境; 沉积组分; 水体环境; 沙三段; 渤南洼陷【作者】刘鹏【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山东东营 2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21近年来关于储集体成岩演化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但以往研究往往针对某一地区,以组、段为地质单元开展成岩演化过程分析[1-3],虽然分析过程、运用手段、采用数据类型等有所差异,但最终结论一般认为某一地质单元储集体具有统一的成岩演化序列和演化过程[4-5]。
实际上,断陷盆地构造活动的多期性[6]和活动强度的区域差异性[7]造成了其在空间上具有较强分隔性,从而使断陷盆地不同沉积时期储集体在母岩区位置、母岩类型、搬运距离等物源体系方面存在差异[8-9],物源体系的差异可在储集体成分和结构上有所反映,而储集体的成分和结构决定着抗压实程度,影响成岩演化过程。
此外,断陷盆地的组、段地层单元横跨5~20 Ma,漫长的地质时期古气候往复循环,不同时期的古气候条件存在差异[10],咸水湖盆与淡水湖盆交替出现,水体环境的差异使储集体在同沉积乃至早成岩阶段的成岩流体存在差异,必然会影响储集体成岩演化过程。
为此,笔者以渤南洼陷沙三段为例,基于沉积、成岩环境差异性分析,明确不同体系域储集体成岩演化差异。
图1 渤南洼陷区域位置及地层综合柱状图Fig.1 Regional location and stratigraphic comprehensive histogramof Bonan Sag1 区域地质概况渤南洼陷为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一个北断南超的箕状构造单元,北部陡坡带紧邻埕东凸起,东、西两侧分别被孤岛潜山带和义和庄凸起所夹持,南部与陈家庄凸起相接,东南部与三合村洼陷毗邻(图1),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研究区主要发育北东、北西以及近东西向3组断裂。
阳信地区沙一段生物灰岩储层地震预测方法
阳信地区沙一段生物灰岩储层地震预测方法
王红;李红梅;魏文;王凡剑;王树刚
【期刊名称】《油气地球物理》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针对阳信洼陷沙一段生物灰岩储层单层薄、层数多、横向变化快、预测难度较大的特点,在分析该区地质沉积特征及沙一段地震反射特征基础上,采取了地震相分类、分频技术对该区生物灰岩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应用叠前AVO属性及频谱衰减技术检测储层发育区的含气性,得出有利含气储层发育区,预测结果与已钻井吻合较好,为该区下步沙一段生物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王红;李红梅;魏文;王凡剑;王树刚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257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55
【相关文献】
1.火成岩发育区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地质模型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以商河地区沙一段为例
2.中东地区生物碎屑灰岩储层渗透率预测方法研究
3.沾化凹陷长堤地区沙一段下部生物灰岩发育模式及分布特征
4.纵横波联合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一段生物灰岩为例
5.沾化凹陷长堤地区沙一段生物灰岩发育模式及分布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0747(2002)05-0047-03王徐庄油田生物灰岩储集层综合研究王文荣1,高印军2,冷继川1,刘永河3(1.大港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2.大港油田作业一区;3.大港油田作业四区)摘要:王徐庄油田位于黄骅坳陷南大港构造带西端,是早已进入高含水采出阶段的老油田,综合含水已达90%以上,产量递减严重。
将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录井资料与油田开发动态资料有机结合,进行精细构造研究,同时对主力油层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进行以沉积微相研究为主的综合研究,寻找到王徐庄油田的3个剩余油潜力区,实施钻探后均获得高产油气流,且初期含水低于20%,取得明显效果。
图4参5(王文荣摘)关键词:生物灰岩;沉积微相;微构造;地震资料;拼接处理解释中图分类号:T E344 文献标识码:A 图1 王徐庄油田沙一下亚段底界构造图 王徐庄油田位于南大港构造带西端,主要含油层是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段,综合含水已达90%以上,产量递减严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构造复杂、油水关系不清、注水效果差、剩余油分布不清。
为查明生物灰岩段的剩余油潜力,为王徐庄油田滚动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依据,再次进行了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和以沉积相研究为主的储集层综合研究。
1构造与沉积特征研究1.1精细标定地震地质层位王徐庄油田处于南大港与王徐庄三维地震工区拼接处,由于资料采集时间不同,三维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信噪比差别较大,剖面解释和层位闭合有很大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运用反褶积、DMO 叠加及三维去噪等技术拼接处理该区三维地震资料,提高了分辨率和信噪比。
根据钻井地质分层和本区的地震、地质、测井综合资料,参考生物灰岩储集层的速度,利用井旁地震道子波,制作了5口井的合成地震记录。
依据单井波阻抗模型及各井对比分析的结果,将钻井层位标定在对应的井旁地震道上,建立了储集层的岩性、电性与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对应关系。
1.2构造精细解释及构造特征层位标定后,应用斯仑贝谢GeoFrame 3.7一体化解释系统,多方位立体精细解释构造(测网密度为25m ×25m )。
解释过程中,依据反射波同相轴的扭曲、错断、分叉、合并及强相位转换等现象确定小断层,并根据相邻剖面的断层性质、产状、断块层位等特征组合断层,落实了断距5~20m 、延伸几百米至1km 的断层。
经过微构造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小鼻状、小向斜、小牵引、小背斜、小断阶、小沟槽等微构造。
在完成构造精细解释后,为校正构造解释结果,全面对比分析本区钻井、测井资料,发现一些新的断点和断层,修改了一些三维解释断层。
此外,生产动态变化规律反映油藏微构造的静态特征,因此进一步用动态变化规律验证了微构造解释是合理的。
根据完成的精细构造图(见图1),王徐庄油田整体为南高北低的半背斜。
近东西向的南大港主断层几乎贯穿整个工区,最大断距达700m ,下第三系沉积前开始活动,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末期结束活动,控制着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地层厚度。
另外还有5条对油气起遮挡作用的次级近东西向断层,以646断层断距最大(20~60m ),长2.5km ,其它断层断距为10~30m 。
这些断层47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2002年10月 P ET RO LEU M EX PLO RA T ION AN D DEV ELOP M EN T V ol .29 N o .5 控制的微构造是油田开发后期最主要的潜力区。
1.3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段分布及沉积特征研究王徐庄油田沙一下亚段地质储量为830×104t ,占油田总储量的75.7%,是主要目的层。
沙一下亚段油层以底部厚20~40m 的生物灰岩段为主,分3个油组,1、2油组零星分布,3油组为主力层,埋藏深度为2000~2200m ,一般厚4~8m (见图2),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螺碎屑灰岩、鲕粒灰岩、泥岩、白云岩,与围岩的速度和波阻抗差异明显,反射层连续性较好,反射界面清楚,分布范围广(13.9km 2)。
图2 王徐庄油田生物灰岩段等厚图 王徐庄油田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段的沉积受古构造影响,平面分带清楚,古构造高点在歧3井处(沙一下亚段仅厚23m ),歧659井附近是王徐庄斜坡带的局部凹槽,沙一下亚段最厚(60m )。
根据录井、电测、试油、生产能力等,将生物灰岩段划分为3带(见图3)。
图3 王徐庄油田沙一下亚段等厚图及生物灰岩段沉积相图 ①构造顶部生物碎屑灰岩带:沉积较薄甚至被冲刷,生物碎屑包括螺化石及介形虫碎屑,胶结物为隐晶方解石,发育溶蚀孔洞,岩性细,物性差,产能低。
②构造腰部螺碎屑灰岩带:螺碎屑灰岩和含螺的鲕状灰岩孔洞发育,多为螺体溶蚀孔洞和鲕粒间孔洞,连通性好,物性好,是高产油井分布的主要相带。
③构造翼部鲕粒灰岩带:岩性为鲕粒石灰岩、白云岩,鲕核多为隐晶方解石,孔洞发育少,产能较低。
以往认为歧3井及歧603井处缺失生物灰岩段。
通过地层对比、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及查阅钻井资料,发现歧603井3油组确实被其南侧的小断层断缺,在南大港三维143.5主测线上显示得非常清楚。
歧3井2025~2030m 井段的深灰色页岩、黄褐色白云质灰岩和灰黑色生物灰岩见油浸显示,因此生物灰岩段并未断失,只是当时处于古地貌最高点而较薄。
2潜力分析及滚动勘探成效王徐庄油田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段的分布不仅受构造控制,还受沉积微相控制,有利相带是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方向。
根据以上综合评价,结合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确定了3个剩余油潜力目标区(见图4),2001年设计8口滚动勘探井。
图4 王徐庄油田剩余油潜力区井位图2.1歧602井东高点歧602井东的微背斜顶部被南倾断层切割,形成2个断鼻构造,高点海拔为-2070m ,闭合幅度10m ,闭合面积0.5km 2。
该区歧616井1971年试油已获商业油流,酸化后曾日产油30.5m 3(9mm 油嘴),处于低部位的歧618井沙一下亚段酸化后也曾日产油72m 3(6mm 油嘴)。
该断鼻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段处于有利的螺碎屑灰岩带,构造高点无井控制,沙一下亚段油气基本未动用。
在该区设计的歧616-1井钻遇5m 厚生物灰48 石油勘探与开发·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Vol .29 No .5 岩,酸化后日产油48.8t ,含水低于20%,最高日产油达90t ,目前日产油16.8t ,含水46%。
随后又设计3口新井(歧616-2井,歧616-3井,歧616-4井,见图4a ),已完钻的2口井均钻遇生物灰岩段。
2.2歧610井北高点歧610井北高点海拔为-2040m ,闭合幅度30m ,闭合面积0.4km 2,北部被一条南倾断层封堵。
该潜力区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段的地震反射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处于有利的螺碎屑灰岩带,储集层分布稳定。
位于构造低部位的歧633井1972年试油已获高产油气流,根据测井对比,歧633-2井存在与歧633井对应的沙一下亚段油层。
据此部署3口新井(歧633-3井,歧633-4井,歧633-5井,见图4b ),3口井均钻遇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并获商业油流,其中,歧633-4井初期日产油50t ,最高日产油达70.5t ,含水只有5%。
2.3歧604井区经重新落实构造,歧604井区处于构造高部位,紧邻南大港主断层,油源条件优越,低部位的歧628井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段酸化后曾日产油27.8m 3。
该井区沙一下亚段未上报过储量,有一定增储潜力。
在该井区部署的滚动井歧G678井(见图4c )实施后,初期日产油20t 。
以上3个剩余油潜力区已完钻的7口滚动勘探井全部钻遇沙一下亚段油层,已投产5口,平均单井日产油30t ,且初期含水低于20%,已累计产油10026t 。
通过挖潜,王徐庄油田新增日产能力158t ,建产能4.424×104t ,新增含油面积0.9km 2,新增地质储量45×104t 。
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段储集空间以螺体腔及孔洞为主,含油不均,孔洞分布不匀,裂缝只起部分通道作用,岩心观察发现油只储存于螺化石体腔内,需要进行酸化改造(以往18口井酸化后,采油指数增长1.3~109倍)。
针对沙一下亚段储集层的性质,在王徐庄油田老区优选出3口井实施酸化,日增油达43.4t 。
通过钻新井和老井实施酸化,使王徐庄油田产量由实施挖潜前的75t /d 上升到234t /d ,综合含水由90.5%下降到85.5%,取得显著效果。
3结论正向微构造是老油田有利的剩余油富集区,有利微相带是挖潜的重要方向。
将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录井以及油田开发动态资料有机结合,进行精细构造研究,对主力油层进行以沉积微相研究为主的综合研究,是剩余油挖潜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1] 周嘉玺,等.断块油藏开发后期技术研究[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2] 郎兆新.油藏工程基础[M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241-248.[3] 王文祥.剩余油测井[R ].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4.[4] 柏松章,等.裂缝性潜山基岩油藏开发模式[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5] 雍世和,等.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与数字处理[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348-371.第一作者简介:王文荣(1966-),女,天津武清人,大港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从事滚动勘探开发及综合地质研究工作。
地址:天津市大港区,大港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开发二所,邮政编码:300280;电话:(022)25921871。
收稿日期:2002-04-14(编辑、绘图 王孝陵)An integrated study on biolithite reservoir in Wangxuzhuang oil fieldWANG Wen -rong 1,GAO Yin -jun 2,LENG Ji -chuan 1,LIU Yong -he3(1.Research Center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 echnologies ,Dagang Oil Field ,PetroChina ,Tianjin 300280,P .R .China ;2.No .1Operatio n Unit ,Dagang Oil Field ,PetroChina ,Tianjin 300280,P .R .China ;3.No .4Operation U nit ,Dagang Oil F ield ,PetroChina ,T ianjin 061111,P .R .China )A bstract :Wangxuzhuang oil field has entered into hig h wa ter cut and high production period w ith composite w ater cut being abo ve 90%and a rapid oil production decline .By carefully combining 3-D seismic data ,drilling data ,w ell log ging data with oilfield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data ,and making detail structural analy sis of Wang xuzhuang oil field ,and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interg rated study dominated by the micro 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is on the main biolithite pay zone of E 3s 31,three po tential areas of remaining oil have been found ,which produced high commercial oil after putting into production ,with an initial w ater -cut less than 20%.Key words :biolithite ;micro sedementary facies ;micro structure ;seismic data ;joint pro cessing and interpration49 2002年10月 王文荣等:王徐庄油田生物灰岩储集层综合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