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附:“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4)隐者高士的象征: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
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
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
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7)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8)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整理学生版
微主题: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整理整合:高三语文组(一)树木类1.松柏——傲霜斗雪的典范。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竹子——君子正直、坚贞的品德修养。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3.杨柳——留客、送别之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4.梧桐——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芭蕉——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葛胜冲《点绛唇》)6.折桂——科举及第。
温庭筠“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7.怀桔——孝顺双亲。
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8.桑梓——故乡。
毛泽东《赠父亲》:“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二)花草类1.红叶——传情之物。
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2.黄叶——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
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3.采薇——①隐居生活。
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
”②表现坚守节操。
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5.芳草——①香草。
屈原以香草自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②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6.落花——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
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7.菊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8.梅花——冰清玉洁、坚韧不屈。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9.莲——“怜”表达爱情。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0.咏絮——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杨柳”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被赋予了浓郁的意象,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在古诗中,杨柳的形象丰富多彩,有时被描述为婀娜多姿,有时被形容为风姿绰约,更多时候则是被视为寓意着离别或相思之情的象征。
杨柳的美丽是从形态上开始的。
杨柳的枝条柔软细长,常常被风吹得飘摇起伏,给人以优美动人的印象。
而古代的诗人们通常会把杨柳的形态与女子的妩媚、轻盈相比,形象地营造出许多形态各异的描绘。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就写到了“杨柳岸晓钟声寺,沧浪夜雨痕花底”的景象。
诗人的笔下,杨柳岸早晨的景象被描绘得十分动人,夜雨冲刷出的痕迹,映照在湖水中的花底,给人以淡雅清幽的美感。
在苏轼的《江城子·滁州西涧》中,则描写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画面,再现了杨柳在水中倒影交错、悠然飘荡的景象。
除此之外,杨柳还与离别和相思情思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古代,许多诗词中将杨柳作为形象象征离别之情,也被称为“别树”。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句著名的“萋萋满别情”,便是描述了杨柳含着羞怯之情,依依不舍地和行人道别的场面。
其实,杨柳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而诗人们对杨柳的描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个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杨柳是一个既有美感,也有情感内核的古代诗词意象。
它造就了许多美妙诗句,也激发了我们对于自然美、人文美的深刻体验和思考。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一、“杨柳”本意解析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摘要: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
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
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而在古典诗词中,离别的意象就有很多,下面挑选其中应用较为广的稍加阐述。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1.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杨柳是古代诗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离别意象,并广泛应用。
因折柳赠别本就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
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更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在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甚至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唐人这两句诗,说的就是灞(亦作霸)桥折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居易《杨柳枝词》白居易诗说明了杨柳与离别的密切联系。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汉代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象,以“折柳”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风波及两宋。
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
”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杨柳,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
离别之时,所以要折柳相赠,一是“柳”“留”谐音,赠柳寓挽留之意。
二是随风摇摆之柳条与行行复止的离人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
三是柳生命力强,赠柳意味着祝愿离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四是柳随处皆有,柳垂于地,也便于折取。
“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褚人获《坚瓠集》)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杨柳古文翻译和注释
杨柳古文翻译和注释
摘要:
1.杨柳的概述
2.杨柳的古文翻译
3.杨柳的注释
正文:
杨柳,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它们生长在河畔、湖边等地,形态优美,枝繁叶茂,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
在古文中,杨柳常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表达离别之情。
在古文中,杨柳的翻译通常是“杨树”和“柳树”的统称。
如《诗经》中的“杨柳依依”,意指杨树和柳树随风摇曳的样子。
《庐山谣》中的“杨柳堆烟”,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庐山上的杨柳如同笼罩在烟雾之中的美景。
关于杨柳的注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文学意义:杨柳在古文中常常代表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如《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诗人屈原以杨柳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2.文化内涵:在古代,杨柳具有很高的文化象征意义。
如《周礼》中记载:“杨柳,春之候也。
”意味着杨柳是春天的象征。
同时,杨柳还被认为是离别之情的代表。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绘了一幅离别时杨柳依依的情景。
3.生态价值:杨柳在古代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它们生长在水边,可以起
到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此外,杨柳的枝叶茂盛,能够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综上所述,杨柳在古文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
通过阅读古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古诗中的植物意象
古诗中的植物意象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
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
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方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古典诗词中春夏秋冬常见意象的赏析
古典诗词中春夏秋冬常见意象的赏析课题组成员经过十一、十二两个月的赏析研究指导,学生已经积累整理了常见的、典型的意象,指导教师通过检查评比,现在把学生的整理情况展示如下: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特征,给每个人留下了特殊的感受,古代诗人在他们的诗词中也表达了他们对不同季节的景物的感受,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他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下面列举的一些意象,供大家鉴赏时参考。
第一组春天的意象1、杨柳常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词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
2、落花(落红、残红)。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
”3、红豆表达爱情相思。
红豆即相思豆。
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
《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4、桃花,象征美人。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5、燕子,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意象及其作用
一、意象
送别:杨柳、长亭、阳关、南浦、酒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思乡: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愁苦: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夕阳)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抒怀: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爱情: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战争: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闲适:五柳、东篱、三径、蝉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怀古:商女、后庭花
用于表达借古讽今之情
二、意象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点明背景、环境
③表情达意、借景抒情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三、意境术语
豪放:雄浑开阔、旷达洒脱、广袤高远
婉约:缠绵悱恻、委婉含蓄、朦胧飘渺
伤感:凄清冷寂、孤寂冷清、苍凉悲壮
超脱:超脱世俗、高雅脱俗、超凡脱尘
清幽:淡雅闲适、恬淡静谧、清新明丽
华美:富丽堂皇、华美绚丽、色彩斑斓
更多原创资料请关注作者。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中国最早的诗句为律诗结构,格律要求严格,比如先秦时期的诗一般每句四言,见于《诗经》。
后发展为五言或七言律诗,见于唐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送别一、送别类1.杨柳原因、含义: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亡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神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恩。
例句:《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原因、含义: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代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例句:《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南浦原因、含义: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例句: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酒原因、含义: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例句: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芳草原因、含义:喻离恨、离愁。
例句:汉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恩远道。
6.鹧鸪原因、含义: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例句: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江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吹笛、吹箫、吹笙原因、含义: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例句: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思乡类1. 月亮原因、含义: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句: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鸿雁原因、含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例句: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旅愁归思黄花:别愁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杨花,柳絮:晚春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3、动物类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乌鸦:渲染荒凉气氛小人俗客庸夫哀伤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骏马:志向沙鸥:飘零伤感蝉:喻高洁之士鸟:象征自由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闺怨》中杨柳的意象
《闺怨》中杨柳的意象
在古代文学中,杨柳常常被用作表达忧伤、离别和思念的意象。
在《闺怨》这首诗中,杨柳被巧妙地运用,使得诗人能够深情地表达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中的杨柳被描绘为忧伤的形象。
诗人描述了“绿杨烟外晓寒轻”的景象,这里的绿杨象征着诗人内心中的忧伤。
绿色代表着生命和活力,而杨柳的轻盈摇曳则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不安和痛苦。
正是这种忧伤的杨柳,使得诗人的离别之情显得更加深刻和真挚。
其次,诗中的杨柳还象征着诗人和被思念的对象之间的联系。
诗人写道:“断肠人在天涯,怎把离愁破”,这里的“断肠人”可以理解为指诗人自己,而杨柳则成为诗人和离别的对象之间的桥梁。
杨柳的形象将诗人的思念传达到了天涯之外,表达出他对离别之情的无尽思念。
杨柳的存在使得诗人的离愁更加真实而深刻。
最后,诗中的杨柳也具有一种隐喻的意义。
诗人形容杨柳“碧玉青梧几度愁”,这里的杨柳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女性。
杨柳的柔软婉约与女性之间的温柔美丽相呼应。
通过将杨柳与女性联系起来,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女性的思念和渴望。
杨柳成为了诗人内心中对于爱情和感情的寄托,使得诗歌更具深情和情感。
总的来说,《闺怨》中的杨柳意象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隐喻的意义,使得诗人能够充分表达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这种意象的运用赋予了诗歌更多的情感色彩,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采薇》关于柳的诗句
《采薇》关于柳的诗句
《采薇》是中国古代诗人佚名的诗作之一,其中有关柳的诗句
包括,“于嗟徂兮,命之不好。
”这句诗描绘了柳树在风中摇曳的
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柳树的感慨和思索。
柳树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
常见的意象之一,常常被用来象征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品质,也
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物,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采薇》中,柳树的形象被巧妙地融入诗人的情感之中,成为诗歌的一部分,展
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慨。
姜夔词中的柳意象(二稿)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 (1)Keywords (2)引言 (2)一、姜夔词中常用柳意象的原因 (5)二、柳意象及其诗词中的文化意蕴 (6)三、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8)(一)以柳写自然之春 (12)(二)以柳抒离别相思之情 (13)(三)以柳喻身世漂泊 (14)(四)以柳见证岁月荣枯 (14)(五)以柳拟女性形象,以及他的合肥情结 (16)四、一切景语皆情语 (18)结语 (21)参考文献 (22)论姜夔词中的柳意象摘要姜夔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的词人,他现存词八十四首,咏物词三十余首。
其中关涉“柳”意象者达三十余首。
词人在其作品中频繁地使用“柳”意象,是有其特殊意旨的。
姜词中柳意象包含了多重意蕴:以柳绘春意、以柳写离别相思之情、以柳喻身世漂泊、以柳见证岁月荣枯、以柳拟女性形象和他的合肥情结。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柳意象在诗词中的文化意蕴,从姜夔的生平经历和个性气质等方面分析了姜夔如此频繁地使用柳意象的原因,重点剖析了姜夔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进一步证明了王国维对姜夔“有格无情”的评价显得有些偏颇。
关键词姜夔柳意象离别漂泊合肥情事A Research of the Willow Image in Jiang Kui’s Ci VersesAbstracJiang Kui , a celebrated ci verse writ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 He exists 84 ci verses , and more than 30 of them are praise plants . 30 ci verses used the willow image . That appears so many times , which must have its special reasons . The willow image of Jiang Kui’s ci verses not only carry on old meaning, but also include others meaning .KeywordsJ iang Kui ; Willow Image ; parting; drift; the love in Hefei引言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的词人。
送别诗常用意象
二、唐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地名。)
(3)以乐景衬哀情: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4)想象(虚写):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自己或对方(对写法)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二、识技巧
1、比喻、拟人(略)
2、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
《杨柳枝》诗词鉴赏
《杨柳枝》诗词鉴赏《杨柳枝》诗词鉴赏古诗原文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译文翻译皇宫翠柳绿千般,映照着九重宫殿。
雕有凤凰的花窗与绣有荷花的窗帘相映生辉。
宫内楼边的条条道路上,柳枝干丝万缕,一抹青色,好像美丽的宫女们新妆一样清丽,迎接着晨风的吹拂。
注释解释御柳:宫禁中柳。
九重:九层;九道。
亦泛指多层。
古制,天子之居有门九重,故称九重宫,特指皇宫。
《楚辞·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芙蓉:荷花。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景阳楼:宫内钟楼。
据《南齐书》载,齐武帝以宫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宫人闻钟声早起妆饰。
一面新妆:清一色的新妆。
谓柳树清新若美人之新妆也。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可互参。
诗文赏析此篇咏皇宫中柳,以宫女媲美。
作品笔法非常独特,首句交代御柳的整体形象。
次句则转入对后宫窗户、帘帐的描写,重点偏向宫女风情的展示。
三、四句既可指晨柳清丽之美,也可喻指宫女早起妆饰。
这样的写法一石二鸟,产生了双层意蕴表达的效果,饶有含蓄蕴藉之美。
短短四句,开阖有致。
首起句,直人本题。
以“御柳”二字,点明所咏对象。
这是咏皇宫柳。
再以“如丝”二字,表现柳条柔细轻盈,纷披下垂,如同丝线一样。
虽然只两个字,就写出了柳的具体、真实、可感的形象。
据史传记,南朝齐吴郡人张绪,美风姿,吐纳风流。
而齐武帝就曾以“条甚长,状如丝缕”之宫柳,与张绪风流媲美,日:“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
”(《南史·张绪传》)所以,“如丝”的杨柳:最能显出其事物本身的魅力和感染力。
“如丝”与“御柳”紧紧相接,盖蕴含宫柳如文采之人那般可爱,温词化用典故,往往不着痕迹。
“映九重”三字,勾勒御柳拂映皇宫的典型景象,格外显豁。
这宫柳,与普通柳所不同之处,即在于以柔细清丽之姿影,与富丽堂皇的“九重”宫殿相映。
这“九重”的意象,又给人以巍峨的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一、“杨柳”本意解析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
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
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
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
’”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考诸典籍,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即后人所说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树,这是史籍有载、确有其事的。
对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隋堤柳》一诗中亦有句云:“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三株两株汴河口。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但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等史籍中均无记载,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其实,“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
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其实,现代植物分类学意义上的杨类植物在我国古代被称作“白杨”、“青杨”、“天杨”、“癷杨”等,而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蒲柳。
对此,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为秦汉时期的学者对春秋战国秦汉旧文进行增添修改而成)《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
”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于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编撰而成的《广韵》(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一书中亦云:“杨,赤茎柳。
”而西汉学者毛亨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即《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中亦曰:“杨柳,蒲柳也。
”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
《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
”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杨”、“柳”是同义的,这从《全唐诗话》中的一则诗话中亦可得到进一步地印证:该书《李泌》篇引《邺侯家传》云:“泌赋诗讥杨国忠曰:‘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
’国忠诉于明皇,上曰:‘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对古汉语文化上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
例如,《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可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唐代诗人刘禹锡受民歌影响而创作的“杨柳枝词”诗体,又名“柳枝词”。
关于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柳”字说起。
“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情与景结合的角度评价《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折柳——作为送别的意象,最早的应该是晋陆机的《折扬柳行》邈矣垂天景。
壮哉奋地雷。
丰隆岂久响。
华光但西聩。
日落似有竟。
时逝恒若催。
仰悲朗月运。
坐观璇盖回。
盛门无再入。
衰房莫苦开人生固已短。
出处鲜为谐.慷慨惟昔人。
兴此千载怀。
升龙悲绝处。
葛ぱ变条枚。
寤寐岂虚叹。
曾是感与榷弭意无足欢愿言有馀哀。
(《乐府诗集》三十七)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
”《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
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咏柳喻人,在这类咏柳诗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
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下面这首出自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也堪称咏柳喻人的佳作。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
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
无怪乎,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提到以柳喻人的诗词,我们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词人王观的一首咏柳词:铜驼陌上新正後,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这首词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借柳喻人。
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丽人形象。
寄寓了诗人对于身为下贱、心性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同情乃至于赞美。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在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
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各领风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聊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还是让我们看看李商隐是怎么说的: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的这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属于咏柳送别的代表作品。
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
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
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柳”做为“留”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
那无边的聊色,碧绿的枝条,如雪的飞絮,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
而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生活。
200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便将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纳入其中。
我们不妨将视线拉回到2002年的高考,再次去感受一下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一道新题,也是一道好题。
其原题如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考题将问题的设置上,以“折柳”为中心。
考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儿。
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就有柳咏的《雨霖霖》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