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
关爱弱势群体
关爱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自身条件、环境限制等因素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包括残疾人、贫困人口、老年人、儿童等。
关爱弱势群体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关爱弱势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一、重要性关爱弱势群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每个人都有公平受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权利,关爱弱势群体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获得更好的生活。
其次,弱势群体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只有给予他们机会和关怀,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共同富裕。
二、政策与措施为了关爱弱势群体,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比如,在教育方面,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弱势群体的教育,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教育资源。
在就业方面,可以推出一系列的就业援助政策,包括职业培训、就业补贴等。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关爱弱势群体的行动中。
志愿者组织可以组织义工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企业可以通过捐赠资金或物资,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岗位和保障。
三、残疾人关怀1. 建设无障碍环境为了方便残疾人的出行和活动,社会应该建设无障碍环境。
这包括修建坡道、安装扶手和无障碍电梯等,以便残疾人可以更自由地在城市中行走。
2. 提供医疗保障许多残疾人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特别是一些重度残疾人。
政府应该提供医疗补助和康复服务,以确保残疾人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帮助。
四、贫困人口关怀1. 扶贫政策针对贫困人口,政府应制定扶贫政策,推行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等措施。
通过培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提供教育资源,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2. 社会关爱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对贫困人口的关怀中。
在冬天寒冷时,可以组织捐衣物和物资的活动;在节假日,可以组织送温暖的行动,让贫困人口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五、老年人关怀1. 建设养老院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建设养老院是关爱老年人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投资建设养老院,提供合适的居住环境和护理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归宿。
关于弱势群体保护
一、提出“弱势群体保护”问题的背景首先,“弱势群体保护”是在对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
我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
然而,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如果说前十年大家是在共同贫穷基础上低水平地实现共同富裕,大家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的话,那么后十年,尤其是1992年以后,则是贫富差别加速扩大的十年。
在这十年中,市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大,竞争日趋激烈,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速度越来越快,致富手段呈现出多元化-既有合法的手段,也有非法的手段;即有白色的手段,也有灰色的,甚至黑色的手段。
有的阶层、群体从改革开放中受益很少,甚至利益受损。
在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大批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集体单位的职工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为改革开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于是,以下岗职工、失业者、民工和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弱势群体初具规模。
目前,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已占我国人口的相当大比例,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们要从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水平共同富裕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的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也刻不容缓。
其次,“弱势群体保护”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目标体系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由经济动因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于是,经济目标尤其是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目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同时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建设中重视城市形象和房地产开发商利益而轻视拆迁居民利益和失地农民利益,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突出,等待。
发展是硬道理,但被片面理解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
其实,经济、社会、生态发展都是硬道理。
因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应当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并重。
城市管理中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这些 负性心理状态必 然对城市 管理带来 消极 的影响 ,比如 公众 对政 府的信 任感 下降 ; 参与社会 、 建设社会 较为被 动 ; 暗藏
社会安全 隐患引起 社会 动荡等 。 3 . 2弱势群体 的利益表达 。在 国家还没 有建立完善社 会利益 均衡 的背景下 ,处于 弱势 地位 的人群不 能完全 的表达 自己的利 益诉 求 , 即便 能够表达 自己的利益诉求 , 也 因为体 制的原 因不 能
不到保障等 。长此 以往必 然使 弱势群体 的产 生不满甚 至仇 恨心
理, 在 寻找 不到合理方式解决 的前提下 , 暴力性 事件就成 了其首
随着改革深化和利益关系 的深刻调整 , 社会 结构有了深刻变
化, 社会分层加剧, 涌现 出大量的诸如贫 困农 民 、 城市失业 和下 岗
工人 、 农 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 , 由此 引发 了一 系列社会矛盾 和 问
学校的分配额上 以及师资力量 和办学条件等 方面 ,例如 东西部
在以上方面就存在显著区别 。三是教育结果上 的不平等 , 例如 当
3 . 1 弱势群体 的心理 问题 。 有研究表 明, 中国的弱势群体因为 本身 的生活水平低 ,就决 定 了他们是 经济承受力 和心理承受 力
都较 弱的群体 , 在社会生 活中存 在着较严重 的心理危机 , 比如 由 于 自身所拥有 的生理 、自然和社会 条件 的限制 而感到严重 的剥
发展结 构 , 鼓励第 三产业 的发展 , 有效 的吸纳来 自一 、 二产 业 的 剩余 劳动力 ,数据显示我 国第 三产业从业人 员的 比重 明显 低于
3 . 4弱 势群体 的教育 。教育是 解决 弱势群体 问题 的重要 途 径 ,但是在接受教育 的问题上 弱势群体也面 临这 比较严峻 的问
浅析弱势群体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弱势群体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弱势群体”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其产生的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面对目前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层出不穷的问题,其内在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社会因素,是社会对其权利分配的不平等以及法律保障的虚置所致。
当“弱势群体”的权利受到侵害且无法解决时,基于寻求平等权利保护的潜质,惟有用强势来违反法律达到其应有的平等权。
要解决产生的这些问题,必须健全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弱势群体保护的各项制度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职能,是改善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现状的有效途径。
在法律理念更新的基础上,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措施,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方能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主题词:弱势群体对策保护措施法律体系在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根源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表明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并且妨碍社会公平的实现,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建设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机制,具有重大的显示意义。
一、弱势群体涵义界定及类型“弱势群体”首次见于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为人代会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的概念。
关于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1] 第二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体能、职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
[2] 第三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困难、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3] “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集体名词、抽象名词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学范畴,更多地属于社会学领域。
如何在社会中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如何在社会中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
那么,如何在社会中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要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首先需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涉及到了弱势群体的多个领域,如劳动、教育、医疗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法律制度,防止出现漏洞和空白,确保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
二、提高社会意识和法治意识
除了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意识和法治意识也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重要途径。
要使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等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每一个人理解和尊重弱势群体的权益,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避免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排斥。
三、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帮助
除了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的提高,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也是保障其权益的重要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态。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捐款、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改善生活;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怀,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成长,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要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所有人的共同参与下,才能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支持。
我们应当积极践行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的行动,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与发展
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由于各种社会和历史原因,这些弱势群体仍然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地位,他们的权益保护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
本文将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和发展的角度,探讨这些问题的现状、问题和解决途径。
一、弱势群体的定义和特征弱势群体,指的是在社会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处于劣势和被压迫地位的群体。
这些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较差,他们的文化和历史、宗教信仰不同,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等各种因素导致的。
无论是哪种原因,这些弱势群体都面临着被忽视和被歧视的风险,他们的权益保障和发展都非常艰难。
为什么弱势群体需要关注?这是因为弱势群体所面临的问题非常深刻和复杂。
首先,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往往比其他人更加恶劣和危险。
比如,许多弱势群体生活在贫困和落后地区,面临很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其次,弱势群体面临的歧视和限制非常多。
比如,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往往被视为“异类”或“次等人”,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
最后,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机会往往非常有限。
比如,许多弱势群体的教育水平较低,他们难以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收入,很难摆脱贫困和落后。
二、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与发展现状然而,尽管弱势群体面临着如此严峻的问题,但在现实中,能够真正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发展的机制和政策依然不足。
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和深刻。
具体来说,目前弱势群体面临的一些问题包括:1.文化和历史问题。
由于长期的历史和文化原因,许多弱势群体的语言和文化不同于其他人,这使得他们与其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存在难度。
在一些地区,弱势群体的语言和文化往往受到限制,他们无法听取和传播自己的文化。
2.教育和就业问题。
许多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都很有限。
在一些地区,弱势群体往往因为语言和文化问题,无法进入更好的学校和获得更好的教育。
同样地,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许多弱势群体在就业方面也面临较大的限制和困难。
浅谈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和保护
旅游业 等 , 发展农村合 作组织 , 分散 的农 户结成 团体 , 将 在协作 中提 高生 产 力. 从而在市场上求生存 、 图发展 。 ( ) 三 善待农 民工 。到 目 前为止 , 国进城务工 的农 民人数已经达到上亿 我 ( 华东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人的规模 。 以亿计的农 民工 , 这数 已经成为一个具 有相 当规模 、 身份和社会 地 摘要 : 弱势群体 问 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 而凸现的社会 问题 。 位相 当独特的社会群体 , 题 但是 , 进城农 民工 主要是填补城市 “ 剩余 的就业 岗 弱势群体的产生有 其共 同的社会背景和大环境 , 然而不同类型的 弱势群体 其 位 . 又往往处于市场和社会的边缘地位 , 他们很 难真正融人城市 , 并处处受歧 产生原因又具有各 自的特殊性 。 因而对弱势群体的支持也应 当根据各类群 体 。既然如此 , 视 为什么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选择留在城市?最主要的原因还 产生的不 同原因, 具有 的不 同特点 , 采取有针对性的、 有重点的支持和保 护措 因为 回到农 村实在难 以维持基本生 活 , 是 年年人不敷 出 , 然而生活 费用却 日 施 。 益增长 , 看病、 子女 上学等却不再有城市和农村之分, 民同样要交纳高昂的 农 关键词 :弱势群 体: 社会转型 : 社会安全网 费用 , 进城打工虽然工 资水平低 , 和城 市工人有较 大差异 , 并且在 生活上、 安 弱 势 群 体 问 题 的 凸现 全上均无保障 , 然而所得 收入却仍远远 高于“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所得。和城 近年来 ,弱势群体 ” 。 这个概念在 中国开始浮 出水面 , 为在媒体上 出现 成 市居民相 比, 他们在物质生活条件 、 工作环境 、 社会身份、 福利待遇 、 社会交往 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 并逐 渐被政府 和社会公众 所关注 和接受 。实际 上, 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处于弱势 , 弱 在城 市经济和文体 生活中 , 他们 是一个相对 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所谓“ 弱势群体 ”就 是 , 贫困的群体 , 整体上处于城市 社会 的底层 。 在经济 、 政治 、 文化上处 于弱势地位 的一 群人 , 通俗 一点 的说 就是穷人 , 困 贫 不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状 况会怎 样?一 , 出现 民工荒 , 影响社会 生产和经 性是弱势群体的主要特 征。因为穷 , 他们在政治 、 经济方面缺乏 竞争力 , 因为 济发展, , 二 可能激化社会矛 盾 , 成社会 动荡。怎样善待农 民工?首先 , 造 为 缺乏竞争力 。 他们更难改变 自己的处境 。目前倍受关注的弱势群体却 是在特 民工大早舆论 , 农 充分评价其历史功 绩和现实价值 , 让城市人认 识到农民工 殊 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之所 以引起社会关注 , 因为它是伴随着社会 转型和 的重要性 , 同时也增强农 民工 自身 的 自尊和 自信; 次 , 其 消除对农 民工的歧 经济转轨而凸现 的社会 问题 。改革开放 以来 , 国进 入了一个 社会急剧 变 视 , 我 除了观念上的歧视 , 主要是户籍 和身份的歧视 , 就业和工作 的歧视以及社 化、 面转型 的时期 : 全 社会生产从农业社会 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 ; 社会 会保障和福利的歧视 , 为农民向城市的流动 以及在城市的立足创造 良好 的环 类型从传统社会 向现代社会转变 ; 经济体制 ,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 境 , 政 使他们能够通过 自己的努力真正成为城 市的“ 市民” 。 治体制从 高度集 中向民主化、 法制化转变 。这既是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 巨大 ( 四)对城市贫民的支持和保护。这一弱势群体 的主要 特点 就是生活在 变迁的过程 , 同时也是社会资源和利 益重新分配和整合的过程。由于种 种历 城市中而没有职业。造成他们没有工作 的原 因可能是多样 的, 对他们的保护 史的、 现实 的和社会成员 自身的原 因 ,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急速转 型, 伴 社会 除了最低生活保障、 失业救济等一些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撑外 , 使他们根本 、 有 各阶层急剧分化 , 在社会性 资源占有 方面的不平 衡 日益 明显 和突 出: 某些 社 效地脱离贫 困的方法就是千方百计 地帮助他们就业或再就业 , 或为他们提供 会阶层在 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 增加 , 在经 济、 政治和 文化 生活 就业机会 , 容量毕竟有 限 , 但 或提高他 们 的竞争力 , 这也需要他 们 自身的努 中的影响相对上升 , 成为所谓 的“ 强势群体” 另外一些社 会阶层在 资源的生 。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为解决 失业 , , 力 推进 就业 和再就业做 了大量工作 , 在 产和分配 中所 占份额相对缩小 , 在经济、 政治 和文化生活 中的影 响力 相对下 既定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外 , 要有新的思 路和设想 。首先 , 政府 可以支持和动 降, 成为“ 弱势群体 ” 。 员企业从 “ 减员增效” 转变为“ 稳员增效 的思路 , 尽量将员 工留在企业 内部 , 社会弱势群体 承担着更多的社会代价 , 理论上说 , 从 改革 的社 会代价应 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 或采取某些 措施 如搞 多 当由社会全 体成员来共 同承担 , 但是在实 际生活 中, 到改革带来 的社会风 受 种经营 , 尽可能将员工 留在企业达到增产增 效的 目的, 不要将他 们推向社会 ; 险冲击力 最大的往往是承受力最低的社会 弱势群体 成员。社会弱 者比社会 其次 , 当保 留和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 适 比如服务行业 、 民 强者为改革付 出更 多的成本 , 承受着来 自经济、 社会和心理方面的更大压力 。 营企业、 传统 的商贸、 餐饮 、 理业和新兴 的物流配送 、 修 连锁超市等 ; 再次 , 设 二 、 何 支 持 和保 护 弱 势 群 体 ? 如 法开辟一些新行业 。服务 业 已经开辟 出一些 新的领域 , 比如家政 服务社会 在欧美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文献中 , 弱势群体 主要是从丧失劳动能力和 化 , 每年可以解决大批城市下岗女工 , 无业人员 以及农村外来妇女的就业 , 为 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的角度界定 的, 他们是社会 生活和福 利制度 中的“ 依赖人 了提高她们的服务水平 , 现在不 少城 市 已经成 立了专 门的家政 服务培训 机 群” 。而我国的弱势群体 中除 了有生理性弱 势群体也 就是老弱病 残外 , 还有 构 。还有环保行业 , 诸如 城市 垃圾 回收等 , 保是个大 产业 , 环 现在 处于萌芽 相 当一部分是社会性 、 经济性 的弱势群体。主要分 为以下几类 : 1生理性弱 期 , () 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 如果开发出来 , 对扩大就业 的贡献难 以 估量 。 势群体 。主要包括老年人 、 残疾人和儿童 。( ) 困农 民群 体。他们是弱势 2贫 ( ) 五 对城市边缘群体 的支持和保护 。 这些人又被带有歧视性地称作“ 社 群 体中的多数。( ) 民工。即进城务工 的农 民。( ) 3农 4 城市 贫民。主要包括 会盲流人员”他们无 固定住所 , , 无正 当职业 , 无生活依 靠 , 或行乞 , 或坑蒙 拐 失业 、 待业 、 下岗和买断人员 。( ) 5 城市边缘 群体 。主要 指流浪汉 、 乞丐等城 骗甚至抢劫行凶来获得收入。国家对这一部分人实施的是收容遣送制度 。 劝 市 自发流动人员 。弱势群体的产生有其共同的社会 背景和大环境 , 然而不 同 其返乡 , 不从 者强行遣送或收容。这群。 盲流人员 中绝大多数是来 自 农村 的 类型的弱势群体 , 其产生 的原 因又具有各 自的特殊性 , 因而对弱 势群体 的支 民, 农 或因 自 然灾害 , 或因人不敷出的家庭生 活才迫使他们 来到繁华 的城 市 持和保护也应当根据各类群体产生 的不 同原 因, 具有 的不 同特 点 , 采取针对 寻找机遇 , 或是靠别人 的怜悯来维持 自己的生命 , 如果强制将他们遣 送回家。 性 的 、 重 点 的 各 类 措施 。 有 他们还将面对难 以维系的困苦生活 , 了生存 , 为 他们只 能再 次选择流落 到城 ( ) 一 对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支持 和保护 。 老年人 、 残疾人和儿童是生理性 。试想 , 市 如果农 民可 以在 自己的土地上 安居乐业 , 是农 民也可 以和城 市 或 弱势群体的主要部 分, 他们大 多无劳动 能力 或劳 动能力较弱 。 生4 一 l
浅析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及其权益保护的对策
总之, 弱势群体在经济上 , 弱势群体市场竞争力低、 收入低 、 就业 和 收 入 不 稳 定 , 活质 量 具 订 低 层 次 性 , 受力 弱 ; 政 治 上 , 势 群 生 承 存 弱 体无法有效地参与、 响政策的制定, 影 有时 至成为某 政策的受害
相 关的 意见和对 策 。
关键 词
弱势群 体
权益
保护
社 会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O 9O 9 (o 9 o 2 80 l 0 一5 22 0 ) l 4 . 2
出 现 了弱 势 群 体 的 问题 , 重 影 响 了 改 革 开放 和社 会 稳 定 的 大 问 。 严
济 为主 、 场 经 济 为 辅 的 l代 然 后 再到 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I ',l囤 市 卜 f I- r ,t ・ . ̄ h
长期 以来, 我闰实行的“ 先城市、 后农村; 先东部、 t部和砥部” 后 f 1
的战略, 通过 这 种 政 策 和制 度 米 保 证 城 市 和 东 部 地 区 的发 展 , 以至 予 并 种 社会 资源 大 部 分 流 向 城市 和 东 部 地 区 我 实 行税 制 改革 的情 况 F, 量 的财 政 收 入 向中 央 政府 集 一 并 且 政 府 又 把 这 些钱 投 向 了 大 p’ 大 城 市 的 发 展 , 就 了 今 天 的城 乡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 实 行 的户 籍制 度 造 所
中图分 类号 : 9 3 C l
1 我 党 在 十一 届三 叶全 会 上 作 出 了 :全 国的 工 作 重 心不 再 是 3从 ] “
阶级斗争了, 而是转到 了经济址设上米。 为此 , ” 党和政府进 行了改革 开放的伟大决策, 开启了中囝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 2 在 O世纪 7 O年代
保护弱势群体措施
保护弱势群体措施保护弱势群体的措施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和贡献。
然而,在人口结构多样性的大背景下,社会中还存在一部分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威胁和困境。
为了尊重人权、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的权益。
本文将针对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展开讨论,以期为社会公共安全针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教育与就业机会的平等教育与就业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重要基石。
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和公平的就业环境往往导致他们处于社会边缘。
因此,建立平等的教育体系和改善就业机会对于保护弱势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确保弱势群体享有与其他人群相同的教育资源。
此外,鼓励雇主提供平等、公平的就业机会是至关重要的。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也是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有力武器。
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加强对歧视和不公平行为的监管,并制定并执行相关法律,将这些行为定性为不法行为,并加以严惩。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获得法律协助。
三、提供专门的医疗保障弱势群体由于长期忍受经济、社会和生理的压力,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为了保障他们的健康,政府应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提供弱势群体专门的医疗保障政策,降低其就医负担。
此外,政府还应推出公共健康宣传计划,提高弱势群体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知识。
四、加强社会关爱和帮助机制社会关爱和帮助机制不仅可以提供温暖和关心,还可以给予弱势群体细致的关怀和及时的帮助。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日常护理、庇护、资金援助等帮助。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理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五、打击暴力和虐待行为弱势群体往往更容易成为暴力和虐待的受害者。
因此,政府应加大打击暴力和虐待行为的力度,并为弱势群体提供专门的保护和援助。
论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
论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妇女、农民工等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斥的群体。
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围绕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一、弱势群体的现状和挑战弱势群体在我国社会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普遍受到歧视和排斥,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有限。
老年人在养老保障、医疗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儿童和妇女在教育、就业、家庭暴力等方面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扰,农民工在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不足,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也给弱势群体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等背景下,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紧迫。
二、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制度建设为了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弱势群体的保护。
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惠民政策力度。
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条例》、《儿童福利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实施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等,从而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救助和保障。
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实施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实施了残疾人综合扶持计划等,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参与,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扶持和关爱。
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力度。
加大了对侵害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追责力度,督促社会各界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为其提供更多的法律保护。
三、切实加强弱势群体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外,我国还需要加强对弱势群体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服务。
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的关爱力度,扩大对弱势家庭的救助覆盖面,使他们能够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关注城市弱势群体
关注城市弱势群体,坚持城市管理执法为民城市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组成要素众多。
结构复杂,既有定量的可控因素,又存在一些非定量的不可控因素,如果有一个因素或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城市系统功能紊乱,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
现在社会上普遍对城管执法部门的评价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当中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没有照顾到,有时为了追求城市管理效益,可能在执法当中伤害了弱势群体的感情和利益,导致社会对城管看法颇多,总体评价不高。
我认为要真正树立城管良好形象,必须关注弱势群体,正确运用城市管理手段,积极扶助弱势群体,帮助其走出困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树立城管良好形象。
一、换位思考,体谅弱势群体难处,赢得弱势群体支持所谓弱势群体是指那些文化程度偏低,无一技之长,生存能力弱,又没有多少生活与生产资料者,如下岗失业职工、残障人、特困户、孤寡老人、进城务工农民等。
这一类人群迫于生计,多在街头就地设摊,占道为市,做些如卖小百货、补鞋、擦鞋、卖水果之类的小生意,这一类人群为了使商品早出手多赚点钱,往往将摊子摆在人流密集的地方。
这一类人群赖以生存的行业,几乎全是城市管理的难点,也是城管执法人员查处的重点。
我们在了解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后,还应该明白:(1)、弱势群体,与城管执法人员一样也是有人格尊严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尊严。
(2)、弱势群体因生活境况差,往往自卑心理重、逆反心理强,在执法当中应特别注意方法方式,防止矛盾激化,更不能成为引发社会事端的“导火索”。
(3)、弱势群体中有的人为了支持国家的改革政策,在改革进程中是作出了牺牲的,弱势群体之中很多人曾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添过“砖”,加过“瓦”,弱势群体的生活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帮助,各级政府应该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
(4)、有些自身肢体缺陷或年老体衰者,本身谋生不易,值得同情和帮助。
现在弱势群体没有向政府伸手,没有向政府提要求,而是选择适应社会,自谋出路,尽管所选之路往往违反了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也是迫不得已。
公共服务优先保障弱势群体
公共服务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是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在这个过程中,弱势群体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需要得到优先保障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为什么公共服务应该优先保障弱势群体,并提出弱势群体的具体需求以及实现公共服务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的措施。
一、为什么公共服务应该优先保障弱势群体公共服务的本质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基本的福利和权益。
优先保障弱势群体是落实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原因:1. 社会责任观念:作为一个包容性的社会,我们应该关心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尊重他们的权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2. 实现社会公平:弱势群体通常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优先保障他们的公共服务利益,有利于缩小社会的公平差距,消除社会不平等。
3. 提升整体社会福利:弱势群体的获得公共服务的能力有限,优先保障他们的需求能够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弱势群体的具体需求弱势群体的具体需求因人而异,但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较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1. 健康服务:弱势群体通常面临健康问题的风险,特别需要得到医疗保健、康复疗养等方面的服务保障。
2. 教育机会:为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包括教育补贴、免费义务教育、培训机会等,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就业能力。
3. 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低收入救助、失业保险等,提供弱势群体基本的生活保障,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4. 住房保障:提供合适的住房政策和保障措施,确保弱势群体能够享有基本的居住条件。
5. 就业机会:提供特殊群体的就业机会,鼓励企业招聘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三、实现公共服务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的措施要实现公共服务优先保障弱势群体,需要从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多方面进行努力。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1. 法律保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确保他们在公共服务领域能够得到优先关注和保障。
弱势群体保护措施
弱势群体保护措施引言: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文化、健康等方面面临困难和压力的人群,包括但不限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和性别少数群体等。
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和福祉,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本文将就弱势群体保护措施展开深入阐述。
一、儿童保护措施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安全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儿童的安全,社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增强父母的监护能力,提高他们的责任感;2.建立健全的儿童保护机构,并加强监管,确保儿童得到及时的援助和保护;3.加强校园安保工作,确保学校环境的安全,防止儿童遭受欺凌和暴力行为;4.推行普及儿童安全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二、老年人保护措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安全,社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医疗服务,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及时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2.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便利的日常生活照料,减少老年人出行和交通困难;3.加强老年人精神健康关注,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支持体系,及时排解老年人的孤独和焦虑感;4.加强养老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防止老年人受到虐待或遭受其他侵害。
三、残疾人保护措施残疾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面临不便和不公平对待,为了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尊严,社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修建无障碍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和生活条件;2.推动残疾人就业,提供适合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确保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生计来源;3.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确保他们享有平等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权益;4.加强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和保护,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少数民族保护措施少数民族是国家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他们的权益和文化传承,社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相应的文化研究机构和教育项目;2.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和不公平问题;3.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4.加强少数民族人口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浅谈如何加强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浅谈如何加强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进而深入探讨了我国政府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工作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政府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一、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弱势群体的产生和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来看,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一)受社会转型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即生产方式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也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这种转型是根本性的、体制性的变革,必然会触动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引起整个社会的震动。
同时,这种社会转型还表现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即“体制转换”。
显然,这种在发达国家经历了几百年才完成的社会转型变革在我国要在几十年之内完成,它所产生的加速度和惯性必然会把社会中某些不牢固的东西抛出发展的正常轨道,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二)受某些无序的改革环节所导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影响。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表现为群体性贫困,而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不容置疑是其症结所在,应当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自有其深刻的时代与社会背景,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助于打破平均主义的传统格局。
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提高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则应归咎于改革过程中的无序状态以及制度规则的不健全、不完善,关注并认真解决改革中的‘弱势群体问题’事实上已成为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必须解决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受我国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因此没有有效地扼制弱势群体增加。
社会保障体系被称为社会稳定的“安全阀”“调节器”,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再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其成员在困难时期不但生活基本上有保证,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更新自己的生存技能,重新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位置,顺利渡过难关。
应急预案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应急预案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存在一些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他们可能由于年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原因,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自我保护和应对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确保其能够有效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任务。
弱势群体涵盖了多个方面,比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人群、孕妇、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等等。
这些人群在面对火灾、地震、洪水、公共卫生事件等灾害时,往往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困难。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可能行动不便,反应速度较慢,对新技术和新信息的获取能力有限。
在突发事件中,他们可能无法迅速逃离危险区域,或者不懂得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应急救援设备。
比如,在发生火灾时,老年人可能因身体原因无法快速通过楼梯逃生,也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操作灭火器。
儿童则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危险的严重性,在紧急情况下容易恐慌和迷失。
在地震发生时,孩子们可能不知道该躲在哪里,如何保护自己的头部。
残疾人由于身体上的障碍,在应急情况下的行动会受到更多限制。
例如,视力障碍者可能在黑暗或混乱的环境中难以找到逃生通道,听力障碍者可能无法及时听到警报声和疏散指示。
贫困人群可能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居住在条件较差、安全设施不完善的区域,缺乏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
在面对灾害时,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食品、药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孕妇在特殊的生理时期,行动不便,需要特殊的照顾和保护。
公共卫生事件中,她们可能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而一旦感染,治疗过程也会更为复杂。
为了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的权益,应急预案需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殊需求。
首先,应急预案应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了解不同弱势群体在各类突发事件中可能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难。
这需要对弱势群体的分布、数量、特点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要有针对性的措施。
比如,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建筑物中设置专门的无障碍逃生通道,并配备适合他们使用的应急救援设备,如轮椅、担架等。
保护弱势群体人身安全
保护弱势群体人身安全保障弱势群体的人身安全在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与主流社会平等竞争的社会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身心障碍者等。
保护弱势群体的人身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保护弱势群体的人身安全进行展开详细分析说明。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护弱势群体的人身安全,首先要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保障。
政府应加强立法工作,出台和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以确保弱势群体在人身安全方面享有平等的权益。
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这些法律法规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二、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提高社会对弱势群体人身安全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社会各界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弱势群体的困境和需要帮助的情况。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组织等渠道,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弱势群体。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势群体通常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和困难,因此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政府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经济援助和社会保障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给予他们更多的福利和优惠政策,确保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四、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和队伍为了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人身安全,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和机构,专门负责弱势群体的照顾和保护工作。
这些服务机构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医疗保健等综合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护。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人身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我国面临的挑战,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共同探讨人身安全保护的有效措施,对于保护弱势群体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保护弱势群体的人身安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社会问题。
只有通过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和队伍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人身安全,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目标。
劳动节期间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权益
劳动节期间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它旨在表彰劳动者的贡献,弘扬劳动精神。
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不能忽视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
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某些限制或不利条件,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处于较为脆弱和不利的地位。
在劳动节期间,我们更应当关注他们的权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首先,我们要明确哪些群体属于弱势群体。
一般来说,弱势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贫困家庭、失业人员等。
这些人群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可能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劳动能力下降。
在劳动节期间,我们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和照顾。
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为独居老人提供帮助,如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等。
同时,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权益。
残疾人在就业和社会融入方面往往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劳动节期间,我们应当推动企业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无障碍设施,让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劳动和社会生活。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积极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奖励。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他们的权益却时常受到侵害。
在劳动节期间,要重点检查用人单位是否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是否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和安全培训。
对于那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要依法予以严惩。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让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支持。
贫困家庭往往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困难。
在劳动节期间,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大对贫困家庭的帮扶力度,通过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方式,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此外,还可以发放临时生活补贴和物资,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
失业人员在劳动节期间可能会感到更加焦虑和失落。
我们要加强就业服务,举办各类招聘会和职业培训活动,帮助他们提升就业技能,尽快重新找到工作。
国庆节期间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权益
国庆节期间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国庆节,是全国人民共同欢庆的节日。
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时刻,我们不能忘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在享受节日的欢乐和权益保障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关注并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在国庆节期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哪些群体属于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涵盖了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农民工等。
这些人群在经济、身体、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对于老年人来说,国庆节期间可能面临着孤独和无人照顾的问题。
子女们或许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在身边。
因此,社区和志愿者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国庆节前,可以组织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打扫卫生、检查身体,陪他们聊天解闷。
节日期间,可以组织老年人参加社区的庆祝活动,让他们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和社会的关爱。
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就面临诸多不便,国庆节期间更是如此。
公共场所应确保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和正常使用,比如轮椅通道、无障碍卫生间等。
同时,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文化活动,让残疾人也能参与到国庆的庆祝中来,展示他们的才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融入感。
贫困家庭在国庆节期间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充分享受节日的欢乐。
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和节日礼品,如粮油、衣物等。
还可以组织就业培训和招聘活动,帮助贫困家庭成员找到合适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留守儿童在国庆节期间可能更加思念在外打工的父母。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为他们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手工制作、绘画比赛等,让他们在欢乐中度过节日。
同时,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交流,缓解他们的思念之情。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他们往往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地位。
国庆节期间,企业应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工资,让农民工能够安心过节。
政府可以组织针对农民工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此外,对于那些留在城市过节的农民工,要保障他们的居住环境安全和舒适。
基础建设项目的社会包容与弱势群体利益保障
基础建设项目的社会包容与弱势群体利益保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道路、桥梁、公园等。
这些项目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质量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也要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社会包容,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社会包容的重要性基础建设项目对于城市和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不仅会带来更高效的交通、更美丽的环境、更舒适的生活条件,还将带动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素质的提高。
然而,如果基础建设项目只满足富裕阶层的需求,忽视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就会使城市的社会结构越来越不平衡,加剧贫富差距,造成不稳定的社会问题。
二、解决社会包容的措施为了确保基础建设项目的社会包容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和决策基础建设项目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那些可能受到项目影响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被充分考虑,以确保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能够满足社会的多样需求。
2. 提供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招用本地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联合企事业单位,设立就业培训机构,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帮助弱势群体提升就业竞争力。
3. 合理规划社会福利设施:基础建设项目完成后,相关部门应该合理规划和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如医院、学校、养老院等,以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
这些设施应该便利且高质量,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
4. 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公开项目的规划、实施和资金使用等信息,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舆论的监督。
这有助于减少腐败现象的产生,并让民众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增强对项目的信任感。
三、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的重要性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或资源分配不均的群体,包括残障人士、农民工、儿童、老年人、低收入家庭等。
弱势群体服务保障方案
弱势群体服务保障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已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然而在一些社会问题上,特别是弱势群体问题上,依然存在巨大的阻碍和挑战。
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处于基础性和边缘性地位、生存困难且易受到侵犯的群体。
他们包括了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城市低保人员等人群,这些人群普遍受到基础公共服务的缺乏,同时面临着更多的困境和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保障。
本文将会介绍弱势群体服务保障方案的具体内容。
二、具体方案1. 增加弱势群体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政府要把弱势群体服务保障提上日程,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同其他公共服务项目一样,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医疗、教育、住房、生活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让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和保障。
2. 完善弱势群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该构建更加完善的弱势群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老年人养老保险、残疾人康复救助、城市低保、特困人员救助等目标,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和权益。
3. 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政府要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遏制社会丑陋面,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政府应该積极实施扶贫攻坚的政策,确保贫困人口温暖過冬,给予其尽量多的帮助。
4. 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弱势群体事务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工作部门,协调和管理弱势群体事务。
这个部门应该聚焦于弱势群体服务保障标准、扶持等计划及政策,把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有效帮助放在工作重点上。
5.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应该打造一个能够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市场机制,给予更多的市场主体提供弱势群体服务的机会。
政府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弱势群体服务保障,共同为弱势群体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总结弱势群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摘要:弱势群体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我们要讨论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就必须先了解其特征及产生原因。
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传统影响、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均等和法律体制的不完善等。
我认为,目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要改善既有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
只有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保护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
关键词:弱势群体特征原因对策正文: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大体上说,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其实各个群体之间实际上还存在交叉。
我认为,有必要确定优先支持的若干原则:(1)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2)对于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失去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无法就业或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弱势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给予优先支持。
明确了优先支持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支持工作。
要讨论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我们必须先了解其特征及其产生原因。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1)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
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
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
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3)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
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
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5)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
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但是,由于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发展经济的压力还很大,导致实际工作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还不是很有力,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保障措施跟不上。
城市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和传统影响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歧视,部分群体在体力、智力、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以下岗人员为例,这部分人员往往由于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等的制约,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由于市场劳动力需求有限,这部分群体在竞争中更易被淘汰。
(二)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利益分配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政策的主导下,政府利益分配的导向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普通社会公众弱势化趋势的加强。
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
第一次分配过程中,工资收入分配失衡,就是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且二次分配过程中税收以及失业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险金的失调,间接导致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弱势化。
(三)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均等政治参与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弱势群体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或机会,是社会弱势群体地位恶化的重要原因。
据有关资料显示,以下岗人员为代表的城市的弱势群体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下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改革、犯罪与社会治安、城市拆迁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都与公民的工作权、健康权、住房权、迁徙权、受教育权、政治参与权等相应的社会权利未能充分实现密切相关。
(四)法律体制的不完善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权利供给制度设计不合理、权力保护制度的缺失、权力救济制度的失灵造成的。
法律是调整社会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它通过对权力的配置、调整、保护、救济,来调整人们对资源的占有、使用状态。
但是,法律作为社会的产物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立法的滞后性限制了弱势群体行使权力。
此外,法律制度与社会实际的分离,也是社会部分群体弱势化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目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要改善既有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
如何防止弱势群体规模扩大?我认为主要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反思并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注重效益,兼顾公平”的原则。
在一定时期内,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把效益置于公平之上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然而,这种分配原则有其固有的缺陷,长期实行必然会造成缺陷积累,造成社会财富分配差距过大而带来的两极分化。
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和生存状况的恶化正是这个分配原则长期实行的副产品。
如果这个原则不加改变,对既有弱势群体的保障就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弱势群体规模会不断扩大,使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成为一句空话。
二是对目前狂热无度的发展思路和做法加以反思和改变。
发展经济是必要的,而且许多问题也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
然而,必须看到,盲目无度的发展所带来的害处远远会超过好处。
比如,大肆砍伐森林、破坏环境会一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但要恢复森林和环境所需要的成本也许会超过破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千万倍!因此,一味追求发展,眼睛只盯着GDP而不顾其他的发展思路和做法必须改变。
任何东西都不是万能的。
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但滥用就会导致恶果。
三是注意提高和加强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度和话语权。
弱势群体由于生活艰难,没有条件和欲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他们的困难、需求、意见、主张也缺乏渠道传达。
对于影响他们命运的政策、决策,他们无处发表意见,更无法参与。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可否考虑吸纳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人员,至少应当考虑增加中间群体代表和委员的名额。
因为中间群体,特别是靠近弱势群体的中间群体,他们时刻面临着下滑为弱势群体的危险,容易了解并理解弱势群体的困难、要求和主张,从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四是切实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机制,想方设法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渠道,有效降低中间群体沦落为弱势群体的速度。
在这一方面,涉及面很广,难度很大,政府也很重视,也做了大量努力,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他们的劳动技能培训。
二是重视和加强法律援助工作。
完善城市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对策及建议(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1.及时出台《社会保险法》。
2007年底,我国《社会保险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内容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此举为完善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仍有困难,社保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应加重企业缴纳保险费用的责任,同时加大处罚力度。
2.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
《社会保险法》中规定的失业保险待遇,不仅仅要有失业保险金,还必须考虑到劳动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死亡保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在此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助费用等。
此外,还应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
3.低保制度的完善。
低保管理部门,不仅应完全掌握低保家庭的情况,也应动态地搜集掌握低保边缘家庭(人均收入小于低保标准 1.5倍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根据低收入群体消费者价格指数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及时将符合新标准的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并按照最新的“低收入群体消费者价格指数”,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及时发放;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该“指数”,及时调整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并敦促和监督企业及时调整最低工资者工资水平,使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二)住房保障机制的完善: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1.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设区的市要尽快制定出台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住房保障工作责任体系,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
同时,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对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廉租住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不断扩大廉租住房政策覆盖面,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的社会群体也尽可能纳入保障范围。
2.探索新机制,确保经济适用房真正用于保障收入较低、住房较困难的家庭。
全面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档案,掌握廉租住房需求情况;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申请、审批、轮候、退出的管理制度,同时实行制度标准和选拔程序公开,公民平等地参与制度运行的过程,任何人对违规操作行为行使否决权,形成公民相互监督、自主的选拔的良性局面,进一步实现廉租住房工作规范化。
(三)完善法律援助制度1.明确国家在法律援助中的责任,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法律援助经费。
首先,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对法律援助事务进行规范和指导,由国家财政承担法律援助的主要经费。
其次,鼓励和规定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事业的集资与捐赠,如鼓励律师义务办案外,规定按收入提取专项法律援助资金。
再次,尝试法律保险责任制,规定公民每年支付少量保险费,保险公司在其需要法律帮助时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经费。
2.缓解供需矛盾,扩大法律援助人员范围,推动城市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专门机制的建立。
积极推动法律援助社会志愿者体系,动员有志之士参加法律援助事业。
充分利用大专院校法律院系师生资源,将其纳入法律援助。
目前在中国法学院校试点开设的“法律诊所课程”,需要提供大量的案例供学生实践之用。
(四)再就业政策的完善1.从企业责任的角度。
一方面,加大企业的社会责任,预防下岗失业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