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宋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

宋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

宋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因为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与艺术,还因为其在教育与学校制度方面的创新与进步。

本文将从教育体系的演变、学校制度及课堂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体系的演变在宋代之前,中国的教育主要依靠私塾和家庭进行。

家族传统与封建礼仪占据了教育的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宋代政权的建立,朝廷开始重视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宋代朝廷开始设立官办学校,以提供给官员子弟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官办学校包括了国子监、门下省、校书郎院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子监,它是宋代最高的学府,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士人。

其次,朝廷聘请了许多名师担任教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些名师包括了程颢、程颐、朱熹等儒学大师,他们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此外,宋代还制定了完善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得人们有更多的动力去追求教育。

这也为宋代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学校制度宋代的学校制度相对比较规范与完善。

学校分为国子监、州学、私学等不同层级,在每个层级中都有一定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国子监是官办学校中最高级别的学府,担负着培养学士的重任。

学生在国子监中深入学习儒家经典,同时也接受其他学科的教育。

国子监的师资力量相当雄厚,吸引了众多学子前往学习。

州学则是大部分学子接受教育的地方。

州学的学制相对较短,学生们主要学习文学、文法以及礼制等内容。

州学讲求严谨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刻苦钻研,取得优秀成绩。

私学则是为那些无力进入官办学校的学生提供教育的场所。

私学的数量非常庞大,教育内容较为灵活。

不同的私学会有不同的教学特色,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三、课堂教育宋代的课堂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进行讲述与解读,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学生们通过朗读经典文献、写作、演讲等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此外,课堂上的教师还会进行思辨性的提问,以激发学生思考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外教育简史(0464)思考题论述题新

中外教育简史(0464)思考题论述题新

思考题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第一章:1.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是什么?答: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一、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二、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三、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答: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四、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的变化?P15。

答:开端于夏代,发展于商代。

夏代是我国文明时代的开端,奴隶制学校教育的萌芽,是这个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有庠、校、序。

商代是发展时期,除了习武、敬神外,习礼、习书、习算也是商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内容更趋于分化、独立,并出现了新的学校形式,除庠、校、序,又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明人伦、习武、习礼教育是夏商教育的主要内容。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

)2.西周“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有何特征?P19。

(“学在官府”主要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教育状况?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答:“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核心,这种教育的特点是: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官师一体,政教不分。

西周学校(西周的官学系统)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学在官府”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的学校教育的过渡。

3.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P20。

答: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课程。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课程。

礼是大学中的重要课程,乐是综合艺术课,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文字,数指计算、算法。

第三章:思考题:1.与西周官学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宋代教育发展规律

宋代教育发展规律

宋代教育发展规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宋代教育的发展规律。

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宋代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

首先,宋代设立了官学,这是当时的国家大学,负责培养政治、文化和军事人才。

官学分为国子学和四学,国子学是最高学府,培养国家重要职位的官员;四学则培养地方官员和一般学生。

其次,政府还建立了县学和私学,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举措表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科举制度的实施宋代实行科举制度,这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首先,科举制度为官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生,使官学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

其次,科举制度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热情,许多学生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而努力学习,这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宋代教育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即以考试为中心,注重经书的学习和考试技巧的训练。

三、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宋代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也是其发展的特点之一。

宋代的教育主要包括经学、史学、文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经学是主要的学科,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诵读和解释。

史学注重历史的研究和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史学家和历史学家。

文学方面,宋代是文学繁荣的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作品。

科学技术方面,宋代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如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等。

这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宋代的教育机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除了官学、县学和私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教育机构。

比如,书院是一种私人教育机构,由文人或士人创办,培养人才和传授知识。

书院在宋代得到了广泛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学校,如医学院、航海学院等,为特定领域的教育提供了专门的场所和机会。

这些多样化的教育机构为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学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史全套

中国教育史全套
《静簋》中说,“六月初吉,王才藁京。丁卯, 王命静司射学宫,小子众服众小臣 仆学射”。 周宣王名静,这段铭文记载了周宣王还是太子 的时候,在丁卯这一天,周王命他在学宫率领 其他小臣,侍众学习射箭的事。
首页
索引
“六艺”教育
(1)“礼”和“乐”:礼是指礼仪,包括各种 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乐包括诗歌、 音乐、舞蹈。凡是行礼的地方,也都需要有乐。
首页
索引
4、论教育内容- 六经(1)
《诗》:即《诗经》。“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 以怨”。
《书》:即《尚书》。“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 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礼》:即《仪礼》。“为国以礼” ,“不学礼,无以 立”。
《乐》:是“诗”的曲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 。
《易》:即《周易》。卜筮之书。
首页
索引
一、学校的产生
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 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上,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 袭,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 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页
索引
二、从甲骨卜辞来看商代的学校
1、商朝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2、商朝的学校已有一定的规模。 3、商朝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很重视。
首页
索引
四、奴隶社会学校 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
1、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政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2、客观原因: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3、说明: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
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首页
索引
第一章复习题

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变化一、初期官学的形成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官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各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这些官学通常设在国君的宫廷,由贵族子弟和有志于从政的年轻人入学。

官学的内容包括礼仪、政治、军事、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最著名的官学是孔子创办的孔子学堂,孔子在这里传授了他的思想和学说。

二、秦汉时期的官学改革在秦汉时期,官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取消了各国的官学,建立了皇家官学,称之为太学。

太学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的诵读和解释。

这是中国古代官学中第一次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太学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于士族和贵族家庭,他们在太学中接受了严格的教育,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核心人物。

三、隋唐时期的官学繁荣隋唐时期,官学经历了一次繁荣的时期。

隋朝建立了国子监,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对官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国子监是一个集中培养人才的机构,它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于士族和平民家庭。

国子监的课程包括经义、史书、礼仪、政治、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国子监还设有科举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进入官府工作。

这一制度为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宋明时期的官学变革宋明时期,官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在宋朝,官学的地位更加重要,成为了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此时的官学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儒家经典外,还包括了历史、地理、数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官学的学生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士族和平民家庭的子弟,还有来自于商人和工匠家庭的学生。

明朝时期,朱元璋创立了东林书院,这是一个私立的官学,它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于士族家庭。

东林书院在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清朝时期的官学衰落清朝时期,官学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压制。

清朝废除了科举考试,取消了国子监和太学等官学。

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学堂,它们的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现实问题。

新式学堂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于平民家庭,这使得教育机会更加普及化。

宋朝的教育与学术发展

宋朝的教育与学术发展

宋朝的教育与学术发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王朝,其教育与学术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和思想的进步。

一、教育体制的构建1.1 官学的设立与发展宋朝时期,官方设立了多所官学,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机构。

官学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中央官学,如国子监,培养皇族子弟及士人子弟;二是地方官学,地方官员可自行设立,培养地方士人。

这些官学以儒学为主要内容,注重经史典籍的传授。

1.2 私学的兴起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富裕的士人纷纷设立私学。

私学以地方精英为教师,传授儒家经典和礼仪知识。

私学一方面弥补了官学的不足,提供了更多机会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

二、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2.1 儒家经典的传授宋朝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学生通过背诵和解读经典来学习儒家的思想与道德观念,培养端正的品德和修养。

2.2 科举制度的实施宋代继承唐代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学作品的解析,考察考生的才能和文化水平。

科举制度使得无论贫富,只要有才华和勤奋,都可能通过考试脱颖而出。

三、教育普及与社会影响3.1 教育机会的扩大宋代的教育普及程度较之前历史时期有较大的发展。

除了官方设立的官学和私学,还有一些山村教育和诸子百家的教育机构,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3.2 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宋朝的教育与学术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大量的优秀文化人才涌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如苏轼、朱熹、理学派等。

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创作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3.3 社会风气的改善宋代的教育与学术发展改善了社会风气,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儒家的思想强调仁义道德,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有道德素养的人才,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历程第一篇嘿,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官学那有意思的发展历程。

你知道嘛,早在夏商周的时候就有官学的影子啦。

那时候主要是为了培养贵族子弟,学的东西也都是些礼仪、音乐啥的。

到了春秋战国,官学可有点受冷落喽。

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孔子就是那个时候带着学生到处讲学的。

不过呢,官学也没完全消失,还是有它的地位。

秦汉时期,官学又重要起来啦!汉朝的时候设立了太学,好多人都想去那读书,说不定能当官呢。

再往后到了隋唐,科举制度出现啦,这可和官学关系密切。

官学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学的内容也更丰富了。

宋朝的时候,书院也发展得不错,和官学相辅相成。

明清时期,官学那叫一个严格,各种规矩,读书人为了科举拼命努力。

你说这古代官学的发展是不是像一部精彩的大戏呀?从开始的小规模,到后来越来越完善,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呢!第二篇亲,咱们来唠唠中国古代官学的那些事儿!一开始,古代官学就像是一颗小种子。

在夏朝,它刚刚冒了个头,规模不大。

等到了商朝和西周,官学慢慢长大,有了专门的老师和教材。

春秋战国乱哄哄的,官学的风头被私学抢了去。

不过没关系,它在默默积攒力量。

秦朝统一后,官学又有了新机会。

汉朝那太学可牛了,好多有志向的年轻人都向往着能进去。

唐朝就更热闹啦,不仅官学多,还有外国学生来呢。

宋朝官学和书院一起发展,就像两个好伙伴。

元朝的时候,官学也在继续前进。

明朝和清朝,官学更加规范,规矩多多,但也培养了不少人才。

这一路走来,古代官学经历了风风雨雨,不断变化,是不是很有趣呀?就好像一个人的成长,有起有落,但一直都在努力向前!。

第六章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第六章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第六章 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 影响 二、宋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 的影响
(一) 庆历兴学
(二) 熙宁兴学 (三) 崇宁兴学
(一)庆历兴学
(一)庆历兴学
公元 1044 年(宋仁宗庆历 4 年),在 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 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士必须达到一定的 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 。 2、改革科举考试,罢帖经与墨义 。 3、创建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
王安石
三舍法

“三舍法”。在太学中分设外舍、内舍与上舍, 各舍确定一定的名额。初入学时入外舍,外舍生 每年举行一次公 试,结合月试、公试成绩和平 时行艺,以决定是否升入内舍。内舍生第两年举 行一次升舍考试,结合平时行艺决定是否升入上 舍。上舍生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结合 平时行 艺,上等者可越过科举而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 部试而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免贡举参加礼部试。 这种制度提高了学校的地位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将科举 与学校更紧密时结合起来。
(二) 熙宁兴学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3年),在著名 改革家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2次兴学 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 3 、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 学校。 4 、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三 经为《礼》、《诗》、《书》) 。

回回国子学是我国中央官学最早的外国 语学校。
升斋等第法是把国子学分为下中上三 个等级六个斋舍,学生按程度分别 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不同内容,依据 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 方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 的方法。始于宋太学,完善于元国 子学。有利于督促学生平2、三舍法 简答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2、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论述题 1、 宋以后官学有什么特点?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令州县立学 规定应科举者,需在州县学读书三百日方准应试;曾经应过试的,
亦需在学百日。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 设立四门学 ,允许八品至庶人子弟入学 改革太学
诏令下湖州取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模式,体现“明体达用”主张。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78年 ),王安石两次为相,在推行变法过程中 实行教育改革,这是北宋第二次兴学。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进士出 身。早在嘉佑三年(1058年),他在《上仁 宗皇帝言事书》 中,提出了涉及教育、科 举、吏治弊病的系统改革方案。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胡瑗字翼之,江苏泰州人,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 北宋著名教育家。他早年在苏州、湖州两地州学讲学二十余年,主持苏 湖州学期间,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 学,主张“明体达用,”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 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 堰水、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 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提倡佛道
宋太祖赵匡胤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修废寺、造佛像,刻印《大藏经 》,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

中国教育史-官学发展之示意图

中国教育史-官学发展之示意图

中国教育史-官学发展之⽰意图中国教育史——官学的发展进程【机构⽰意图】⼀、秦汉时期秦朝: ? 政府机关设置“学室”,由吏对⼦弟进⾏教训。

(以吏为师) ?汉朝:⼆、魏晋南北朝官学(时兴时废)1、三国时期魏(官学设置,基本继承汉制)蜀国的学校教育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地⽅官学郡国--学县道⾢--校乡--庠聚--序太学地⽅官学律学(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太学刘备吴国的学校教育:⽴国学,按古制置学官,设五经博⼠(蜀吴简略) 2、两晋时期西晋两晋的地⽅官学两晋时期地⽅官学的兴衰主要依赖地⽅长官。

朝廷虽然偶或颁发诏令,要求地⽅兴学,但在中央官学都奄奄⼀息的年代,地⽅兴学更是形同空⽂。

⼗六国的学校教育(⼤多沿袭魏晋的教育模式,并⽆多⼤独特性)3、南朝的学校教育宋朝的学校教育州学太学(魏的基础上加以整顿和重建)国⼦学(最⼤特点就是创办了旨在培养⾼级贵族⼦弟的国⼦学)中央官学设“四馆”兴复国⼦学⽞学馆史学馆⽂学馆儒学馆齐朝的学校教育:国学即国⼦学的发展与衰退梁朝的学校教育地⽅官学:梁武帝时期曾派遣博⼠祭酒分赴州郡⽴学,如荆州办起州学陈朝的学校教育:国⼦学(建制上多因袭梁超)梁、陈的专科教育主要是律学,陈沿梁朝设置胄⼦律博⼠,属廷尉。

4、北朝的学校教育北魏⽴“总明观”(东观)中央官学五馆(儒、道、⽞、⼠、阴阳)集雅馆国⼦学⼠林馆律学中央官学道武帝初:⽴太学天兴⼆年:增国⼦太学⽣次年:撰成《众⽂经》,为太学教材明元帝:改国⼦学为中书学(北魏的特创)太武帝:另起太学于城东孝⽂帝太和九年,⽂明太后:建皇宗学(北魏⾸创)太和⼗年,改中书学为国⼦学北齐北齐实际上只设国⼦⼀学,学⽣数⼗⼈,⽽且学官徒有虚名。

北周北朝的中央官学与南朝⼀样设有专门学校,如都设置律学博⼠;北魏、北周还没有书学,以教授书⽣;北周设⽴算学,学⽣称算法⽣。

北朝地⽅官学远较南朝发达,主要表现在统治者对地⽅设学的重视和学制的完备。

北魏太和⼆⼗年,⽴国⼦、太学、四门⼩学孝明帝:修缮国学国⼦学国⼦寺(学制上的贡献,隋唐因袭)太学四门学中央官学中央官学太学明帝宇⽂毓:麟趾学(⽂学教育)武帝天和⼆年:露门学(虎门学,⼩学性质)献⽂帝:州郡⽴学地⽅官学⼤郡次郡中郡下郡孝⽂帝:设有乡党之学通道观北魏的州郡学制虽然完备,但在总的教学实效很可疑北齐北周,地⽅官学曾设置,州县有学⽣,各县视其⼤⼩都设有相当品秩的县学博⼠。

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官学教育体系的发展对于中国教育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背景1.礼乐思想的影响:宋代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盛行时期,尤其是礼乐思想对官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礼仪规范、尊重祖先、孝顺父母,这些思想与官学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因此对于官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儒学的复兴:在宋代,儒家思想得到了全面的复兴和发展,孔子的思想成为了官方的理论基础。

为了推行儒学,宋代政府大力支持官学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官学教育体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政治和制度的变革:宋代政治和制度的变革也为官学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宋代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主要依靠科举考试,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来培养优秀的官员。

官学教育体系的兴起正是应对这一需求而产生的。

二、特点1.以“四书五经”为中心:“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核心内容,官学教育体系以“四书五经”为中心进行教学。

教官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素养。

2.注重经义和文学修养:官学教育体系既注重学生的经义修养,又注重学生的文学修养。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经义来掌握儒家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通过学习文学来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

3.以科举考试为目标:官学教育体系以科举考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考试技能。

学生在官学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后,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考试获得官职,成为社会精英。

4.重视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官学教育体系重视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倡导儒家传统的“师法自然”教学理念,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官学也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综上所述,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密切相关。

北宋的教育与科技发展

北宋的教育与科技发展

北宋的教育与科技发展北宋时期,教育和科技在中国历史上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这个时期,教育制度逐渐完善,科技领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教育的发展在北宋时期,教育制度逐渐完善,朝廷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首先,北宋朝廷设立了官办学校,培养各级官员和士子。

这些学校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国子监、太学和州学,分布在全国各地。

国子监是最高级别的学府,培养高级官员和进士;太学则培养各级官员以及中等职位的文人;州学则是培养地方官员和中下级文官的地方学府。

这些官办学校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北宋时期出现了私塾教育的兴盛。

私塾教育成为了北宋时期普通民众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

私塾多由知名的学者或官员创立,教授经典文化以及诗词书法等传统文化知识。

私塾对于培养人才和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

此外,北宋还注重科举制度的改革,提高选拔官员的标准。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北宋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了选官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科举制度在北宋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二、科技的发展北宋时期,科技领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

这个时期,人们在农业、医学、兵器、水利等领域做出了许多突破性的发明和改进。

首先,在农业方面,北宋时期出现了农具的改进和新的种植技术的应用。

人们发明了犁、耒等农具,提高了耕作效率,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同时,北宋时期农民开始采用稻田技术,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使得水稻产量显著增加,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在医学领域,北宋时期的医学科学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在这个时期著有《备急千金要方》等医学著作,总结了许多治疗疾病的经验和方法。

这些著作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在兵器领域,北宋时期的火药和火器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代的教育与学术兴盛书院与学子风华

宋代的教育与学术兴盛书院与学子风华

宋代的教育与学术兴盛书院与学子风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在教育和学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兴盛。

这一时期的书院是教育和学术繁荣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培养了众多学子才华的摇篮。

本文将重点探讨宋代的教育与学术兴盛以及书院在其中的作用。

一、宋代的教育发展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仅次于唐代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尤其在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宋代的教育融合了儒、道、佛三教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实用性和经世致用,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文人和学者,也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宋代,教育体系主要由官学和民间书院两部分构成。

官学是政府设立的教育机构,直接为官员选拔和培养人才。

而民间书院则是私人创办的教育场所,起到了初级教育的作用,也是培养文人士子的重要场所。

二、书院的兴盛与地位书院作为宋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学术繁荣的核心。

宋代的书院相较于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数量增加,还注重质量和规范化管理。

书院不仅提供了学子读书学习的场所,还为学子们提供了师长进行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与进步。

书院在宋代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

它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书院校长多由有着深厚学识的文人担任,学子们在书院中接受的教育,绝非仅限于课堂之中所学,更是一种对立德修身、明礼尚义传统的灌输。

在书院中,学子们不仅学习经典、修习诗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各种为人处世、为政治和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

三、学子的风华与成就在书院的培养下,宋代涌现出了众多才子佳人,其中不乏一些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物。

他们在政治、文学、理学等领域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宋代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政治方面,有着丰富学识和高度才干的人才涌现。

他们在官方,如程朱理学派的创立者程颢、程颐兄弟;在文人群体,如王安石、欧阳修等,他们不仅在官场上取得了成就,还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北宋的教育体制与学校制度

北宋的教育体制与学校制度

北宋的教育体制与学校制度随着北宋政权的建立,教育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北宋的教育体制与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一、教育体制的建立北宋初年,为了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政府开始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在教育体制的建立方面,北宋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1.设立官学:北宋朝廷设立了官学,主要用于培养政府官员和士人。

官学分为三级,分别是国子监、太学和进士院,每级官学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和选拔考试。

2.推行科举制度:北宋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这一制度在北宋的教育体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鼓励学习,也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机会。

3.推广私塾教育:除了官学,北宋还鼓励推广私塾教育。

私塾由知识渊博的私人教师开设,以培养士人子弟为主要目的。

私塾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学校制度的发展在北宋时期,学校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改革潮流。

学校制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的改革:北宋时期的官学课程设置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经义、史学、文学、算学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学的课程逐渐与时俱进,增加了科学、农学、医学等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2.选拔考试制度的完善:北宋的进士考试制度不断完善,考试科目逐渐丰富,考试内容也更加注重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这一改革为优秀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教育资源的扩大: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政府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资源。

4.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北宋时期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

包括校规校纪的制定、教师选拔和考核的规范等,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水平。

总结北宋的教育体制与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当时社会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官学和私塾教育共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繁荣,科举制度和选拔考试的改革为优秀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机会。

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

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

一、背景
两宋理学是在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形成的一种新儒学,它将儒家思想与道家、 佛教思想相结合,强调“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两宋理学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理论特点
二、理论特点
荆公新学强调变革和实用,主张以“天命之性”为根本,推崇“自然”和 “格物致知”,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变革,提 倡从实际出发, 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发展的探索。
基本内容
汉代官学教师制度在当时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它是当 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学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任务, 还是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其次,官学教师制度对于维护社会 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
通过教育和培养人才,官学教师制度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这些人 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后,官学教师制度对 于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本内容
首先,两宋官学教育政策覆盖面广,几乎涵盖了整个教育领域。政府不仅重 视基础教育,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
基本内容
其次,两宋官学教育政策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在选拔人才时,政府更倾向于 出身名门的子弟,而寒门子弟则很难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基本内容
最后,两宋官学教育政策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内容 和重心都有所变化。
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生招生政策、教育教学内容、考试制度 等。
基本内容
在招生政策方面,两宋时期实行的是“恩荫”和“贡举”制度。恩荫是指出 身名门的子弟可享受直接进入官办学校的待遇;贡举则是由地方举荐有才华的寒 门子弟进入官办学校。然而,这两种制度在实践中逐渐被权贵们利用,导致了严 重的社会问题。

第六章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第六章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三)清代的中央官学
国子监: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设置管 理监事大臣;实行分斋教学。 觉罗学:专为爱新觉罗氏的皇族子弟办的学校; 旗学:为八旗子弟(满族人)所办学校的总 称 ; 俄罗斯文馆: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官学。 雍正六年(1728年)初设俄罗斯文馆,教俄国 留学生学习汉文,满文和经史典籍,后又于乾 隆六年(1741年)设俄罗斯学堂,教满汉贵族 子弟学习俄文。
教官编制和分工
管理人员:
祭酒:总管监务大事的正职。 司业:协调各馆课程的副职。 监丞:督察教官,监生的总管。
教学人员:
博士 、助教、学正,学录
教辅后勤人员:
典簿,管理文书和钱粮出纳 典籍,管理书库和书籍 掌撰,管理落第的举人,由翰林院 举监 择其优秀者送入国子监; 贡监:从各地方官学选送到国子监的学 贡监 生; 荫监: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功臣,外戚子 荫监 弟; 例监 :百姓捐资纳粮于国家后,政府特 许其子弟入学的,又称“民生”。
(三)崇宁兴学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主持了北 宋的第3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5个方 面: 1、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并在路一级设提举学事司进 行管理。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并扩大了太学的名额。 4、恢复医学,新设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返回
第六章 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 影响 二、宋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 的影响
(一) 庆历兴学 (二) 熙宁兴学 (三) 崇宁兴学
(一)庆历兴学
(一)庆历兴学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 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 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改革科举考试。 3、创建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

中国官学教育制度2

中国官学教育制度2
经过考试如能录取,则升入四门学充俊士。 (2)通一经以上,经县、州选拔考试合格
者,以乡贡的身份赴京参加科举考试。 (3)谋求任地方上的小官吏,参与公共管
理事务。 (4)自由择业
1.宋代
(1)地方官学只设州(府、军、监)学和 县学两级。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开始 设立,诏诸州府军监立学,学者200人以上 允许设置县学。
地方官学在隋代已经广泛的发展,唐代对地方官学
更加重视,并且有新的发展。武德初,令地方设学,
并规定按郡(州)县大小确定学生名额,后又发布诏 令加以督促,地方官学就先后设立。
地方官学
学生名额



郡(州) 60
50
40


县学
40
30
20
1.学习内容
(1)以学习经学为主要内容,除此之外, 还要兼习文词、史学、吉凶礼仪等。
两宋以后,官学制度基本承袭唐代,但在办学形式、学 校管理、教学组织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一些值 得注意的特点。
1.等级性逐渐放宽,教育对象有所扩大
唐代以后,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势力逐渐削弱,中小地主 力量增加,迫使统治者放宽官学的等级性。宋朝的国子 学和太学规定凡官员七品以上子弟入国子学,八品以下 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入太学。
3.考试制度
月考每月由教官举行一次;
岁考、科考则由地方提学官主持,其在任三年, 两试诸生,第一次为岁考,别诸生成绩为六等, 凡附学生员考至一等前列可补廪膳生,其次补增 广生。一、二等还可受奖,四等以下则分别给予 惩责、降级、除名等处分。
第二次为科考,提取岁考的一、二等生员,加以 复试,考试上者可获应乡试资格。
元代还定有“社学”之制。至元二十 三年(1286年)颁令各路,劝农立社, 凡各县所属村庄50家为社,每社建立 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隙 使子弟入学,学文有成者,申复官司 照验。社学制度,对明清地方教育有 深刻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门学校;形成了社学—府州县学 府州县学—国子监三级相 专门学校;形成了社学 府州县学 国子监三级相 连的学校教育体系
3.明代的国子监教育 3.明代的国子监教育
(1)“五厅六堂” 五厅六堂” 五厅六堂
“五厅”是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掌馔 五厅”是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 六堂”是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 厅“六堂”是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 业
(三)宋元时期的蒙学
蒙学是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宋元设立官办蒙学: 蒙学是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宋元设立官办蒙学: 贵胃小学和庶民小学
1.社学 1.社学
元代开始设立社学[农村每五十家组成一社,每社设立一所社学] 元代开始设立社学[农村每五十家组成一社,每社设立一所社学] 社学
2.蒙学教材(三百千) 2.蒙学教材(三百千) 蒙学教材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
在学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在学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 经义斋 斋而教。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 斋而教。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分 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堰水、讲武等科, 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堰水、讲武等科, 学生主修一科、副修一科, 学生主修一科、副修一科,培养在某一方面有 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以明体达用,培养实际有才干的人为目标。 以明体达用,培养实际有才干的人为目标。 意义: 意义: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内实 行分科教学; 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 位;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二、宋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一)中央官学
(二)地方官学
(一)宋代中央官学
1.国子学、太学、 1.国子学、太学、辟雍 国子学
国子学改为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孙 初设判监事 直讲、丞 国子学改为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初设判监事 直讲 丞、 改为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孙 初设判监事、直讲 主簿; 主簿;国子学后来图有虚名 太学改收八品以下及庶民子弟 设祭酒、司业 博士、学正 改收八品以下及庶民子弟; 司业、博士 学正、 太学改收八品以下及庶民子弟;设祭酒 司业 博士 学正 学录; 学录;太学成为中央官学的核心 辟雍是太学分校 是太学分校, 辟雍是太学分校,后来成为太学的外舍
(二) 熙宁兴学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3年),在著名 改革家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2次兴学 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与积分法 “三舍法”与积分法。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 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 学校。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和科 举考试的内容。[诗书礼]
第六章 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 影响 二、宋代的官学教育 三、宋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 的影响
(一) 庆历兴学 (二) 熙宁兴学 (三) 崇宁兴学
(一4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 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 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改革科举考试。[罢贴经和墨义] 3、创建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
3.制定 须知》 学规》 3.制定《须知》和《学规》
如朱熹的《蒙童须知》和程端蒙的《学则》 如朱熹的《蒙童须知》和程端蒙的《学则》
三、宋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元代的国子学和教育行政机构 (二)明代的国子监教育 (三)清代的中央官学
(一)元代的国子学
1、国子学的种类 、 蒙古国子学、国子学、 蒙古国子学、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2 、国子学的管理 升斋等第法” 将国子监分为三级六斋, (1)“升斋等第法” : 将国子监分为三级六斋 , 即下 升斋等第法 两斋“ 游艺” 依仁” 小学》 两斋 “ 游艺 ” 和 “ 依仁 ” , 学 《 小学 》 ; 中两斋 据德” 志道” 学四书及诗律; 上两斋“ “ 据德 ” 和 “ 志道 ” , 学四书及诗律 ; 上两斋 “ 时 日新” 学诗书易春秋等。 可依次递升, 习 ” 和 “ 日新 ” , 学诗书易春秋等 。 可依次递升 , 坐斋满二年即可参加月试, 年终积分达到8 坐斋满二年即可参加月试 , 年终积分达到 8 分 , 即 可成为高等生员。 可成为高等生员。 积分法” (2) “积分法 ” : 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 积分法 方法。始于宋太学,完善于元国子学。 方法。始于宋太学,完善于元国子学。有利于督促 学生平时的学习。 学生平时的学习。
3.实行学田制 3.实行学田制
始于1040年 仁宗诏赐兖州学田,熙宁年间诏给各州学田40顷 始于1040年,仁宗诏赐兖州学田,熙宁年间诏给各州学田40顷 1040 40
4.限制入学条件 4.限制入学条件
九种人不准入学:隐匿丧服、尝犯刑、亏孝悌有状、 九种人不准入学:隐匿丧服、尝犯刑、亏孝悌有状、两犯法经 为乡里害、假户籍、父祖犯十恶、工商杂类、 赎、为乡里害、假户籍、父祖犯十恶、工商杂类、尝为僧 及道士
(三)崇宁兴学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 蔡京主持了北 年 宋徽宗崇宁元年) 公元 宋的第3次兴学运动 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5个方 次兴学运动。 宋的第 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 个方 面: 1、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并在路一级设提举学事司进 、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 行管理。 行管理。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联系的学制系统。 、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并扩大太学名额。[上200 ,内600 ,外3000] 、新建辟雍,并扩大太学名额。 ] 4、恢复医学,新设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等专门学校。 、恢复医学,新设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返回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2)教师和学生 A教官分工的精密化。 B学生来源的多样化 (3)教学制度——积分法、监生历事制度 (4)考勤制度——设“勘合簿”和“出恭入敬
教官编制和分工
管理人员:
祭酒:总管监务大事的正职。 司业:协调各馆课程的副职。 监丞:督察教官,监生的总管。
教学人员:
博士 、助教、学正,学录
教辅后勤人员:
(3)软硬兼施, (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软硬兼施
设博学鸿词科与经济特科等;编辑大型图书;大兴 文字狱
2.清代的官学体系
(1)中央官学:国子学、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 (1)中央官学:国子学、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 中央官学 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馆、 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馆、俄罗斯馆 俄罗斯文馆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官学 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官学。 俄罗斯文馆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官学。 雍正 六年(1728年 初设俄罗斯文馆, 六年(1728年)初设俄罗斯文馆,教俄国留学生学 习汉文,满文和经史典籍,后又于乾隆六年(1741 习汉文,满文和经史典籍,后又于乾隆六年( 设俄罗斯学堂,教满汉贵族子弟学习俄文。 年)设俄罗斯学堂,教满汉贵族子弟学习俄文。 (2)地方官学 府学、州学、县学、卫学,社学 义学、 地方官学: 社学、 (2)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卫学 社学、义学、 井学。这里的 义学” 这里的“ 井学 这里的“义学”是为少数民族子弟和孤贫儿 童设立的免费学校; 井学 井学” 童设立的免费学校;“井学”设在云南边陲地区的学 校
2.四门学、 2.四门学、广文馆 四门学
四门学是为士子参加科考而设的预备学校 ; 四门学 是为士子参加科考而设的预备学校; 广文馆是为四 是为士子参加科考而设的预备学校 方游学之士所设
3.专科学校、 3.专科学校、贵胃学校 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 专科学校: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 的等级。 的等级。 外舍: 外舍:定额700人,地方官学所送学生经考试合格者入 学。每月一试,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第一、二 等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内舍。 内舍: 内舍: 定额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 平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上舍。 上舍: 上舍: 定额100人,每两年用科举考试的“省试法”考 核,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省试直接参加殿 试,下等者免乡试直接参加省试。
(三)清代的教育制度
1、清代的文教政策 2、清代的官学体系 3、清代的国子监教育
1.清代的文教政策
(1)尊孔崇儒, (1)尊孔崇儒,提倡程朱理学 尊孔崇儒
为孔子追加封号;将朱熹列入十哲;编《朱子大全》 和《性理精义》
(2)广兴学校, (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广兴学校
康熙颁布《圣谕十六条》,雍正颁布《圣谕广 训》 ,以封建的政治与伦理道德为标准,对学生的 思想与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
胡瑗(993-1059),字翼之,江苏泰州人, 胡瑗 ,字翼之,江苏泰州人, 祖籍陕西安定,故称安定先生。1035年 祖籍陕西安定,故称安定先生。 年 被范仲淹任命为苏州州学教授, 被范仲淹任命为苏州州学教授,后又任湖 州州学主教。他在苏湖两地教学长达20 州州学主教。他在苏湖两地教学长达 余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余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苏湖教法” 即“苏湖教法” ,倡导改变当时崇尚辞 赋之学风,重经义及时务, 赋之学风,重经义及时务,实行分斋教学 胡瑗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一 制。胡瑗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 一、“教 化之本在学校”的学校观;二、“明体达 用”的目的观;三、分斋教学;四、务实直 观灵活的教学法[P239]
识字: 三字经》 宋王应麟撰, 全书356 356字 百字姓》 (1) 识字 :A《 三字经 》[ 宋王应麟撰 , 全书 356 字 ], B《 百字姓 》 佚名共400 ],C《千字文》 南北朝周兴嗣撰] 400字 [佚名共400字],C《千字文》[南北朝周兴嗣撰] 道德:A 吕本中的《童蒙训》,B吕祖谦的 少仪外传》 吕祖谦的《 (2)道德 (2)道德:A 吕本中的《童蒙训》,B吕祖谦的《少仪外传》 (3)历史 王令的《十七史蒙求》 历史: 胡寅的《叙古千文》 (3)历史:A王令的《十七史蒙求》,B 胡寅的《叙古千文》 黄继善的《史学提要》 C黄继善的《史学提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