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基于我国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合集下载

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下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研究

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下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研究

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下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研究摘要: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系统性风险得到了财经领域的诸多关注。

特别是近些年来,银行业不断创新与发展,一方面提高了银行业服务水平,给用户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与危害性,给监督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刻不容缓。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风险传染;监管1系统性风险的内涵在定义方面,最受认可的是包全永(2005)的说法。

他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

广义来说就是指一种可能性,导致银行体系全部都难以正常运行。

狭义的银行系统性则是指一种负的溢出效应,这种效应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经营困难给其他机构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损失。

综合其他学者的分析,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理解,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角度一危害范围大小:会对整个金融系统甚至宏观经济产生威胁,而不仅仅威胁个别金融机构的生存。

角度二风险传染的角度:原始冲击通过连锁反应在市场中传染,最终危害整个市场的可能性。

角度三金融功能:突发冲击引起金融市场功能紊乱,从而破坏其整体稳定性与自我协调能力。

角度四对实体经济影响:原始冲击使某个机构的信用崩塌,经营困难,伴随的可能是整个银行体系面对挤兑风险,实体经济的运营风险也会加大。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公认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定义问世,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一问题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且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此,本文综合前人的成果,将银行系统性风险定义为:由于外界危机,导致一家或者几家银行出现持续运营危机,但是因为银行与银行之间是存在业务联系的,这种联系将外界所带来的危机扩散到银行系统中,导致银行业甚至其他的金融行业面临生存压力。

2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这几个方面:传染非常快,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波及面相当之广,破坏力巨大,解决方案极其复杂即处置难度大。

宏观审慎管理研究综述_基于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视角

宏观审慎管理研究综述_基于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视角
! 维多利亚 萨博塔: %宏观审慎政策的角色 &, %金融发展研究 & 2010 年第 5期。 ∃ Bank for In ternational Sett lem en ts( 2009 ) , 79 th A nnual R eport. ∋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既可以通过影响供给, 也可以通过影响商品和服务的需 求, 在较长一段 时间内实现; 金融 服务流程的受损 或破坏, 包 括某些金融服务暂时无法使用, 以及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大幅上升。 (曾康霖: %试析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 %金融发展研究 & 2008 年第 2期。
(一 )时间维度: 顺周期性 顺周期性, 又称∀ 亲周期性 #, 最早由 A ndrew C rockett于 2000年引入到金融体系, 指金融部门与实体经 济之间存在动态的正向反馈机制,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会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财富效应、托宾 Q 效应等扩 大经济周期的波动程度, 并造成或加剧金融部门的不稳定性。 BIS( 2009) 等人认为, ∃ 金融系统具有内在的 顺周期性, 是其顺周期性的根本原因, 由市场约束下的盈利性目标所致, 主要体现在逐利活动 /避险活动上。 一方面, 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羊群行为和投资者非理等, 银行自身行为具有顺周期性; 另一方面, 银行 资产质量 (企业违约率、抵押品价值等 )、绩效、外部筹资成本受经济周期影响, 具有顺周期性。 更多的学者则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巴塞尔资本监管协议、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则及 IA S39公允价 值会计记账法等外部规则的顺周期性。从理论研究来看, K ashyap and Stein ( 2004)认为,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框架允许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是其顺周期性的主要原因。 D rumm ond & Jo rge( 2009)则通过采用一个异质经 济主体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分析了资本监管协议顺周期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认为银行体系贷款组合的风险 特征决定新资本协议顺周期的大小, 贷款组合中高风险企业贷款占比越高, 监管资本要求越高, 从而顺周期 性越明显。从实证研究来看, Segoviano & L ow e( 2002), K ashyap & Stein( 2004)等分别对墨西哥、瑞典、美国 和欧洲的银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内部评级法提高了监管资本要求对风险的敏感程度, 并强化了 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波动; Enria( 2004)的分析表明, 在公允价值准则下, 来自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将造成银行 资产 3. 2% 和资本与储备 54% 的损失; 而在传统的会计准则下, 损失只有 1. 6% 和 26% 。巴塞尔资本协议等 外部规则的顺周期性得到一致认同。 (二 )跨机构维度: 系统性风险 目前, 关于系统性风险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报告 ( 2010) 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 由 全部或部分受损的金融体系造成的, 有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的金融服务流程受损或破坏的 风险#。∋ 就跨机构维度系统性风险成因的解释, 比较有说服力的理论有两个: 一是金融网络理论, 即认为金融机 构之间相互关联使得金融系统网络结构异常发达是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 Am rom in 和 Chakravorti ( 2009)认为, 各金融机构及银行间市场相互持有的风险头寸使得金融系统网络结构异常发达, 单个金融机 构对网络内其他机构存在外部性, 其倒闭产生的损失会通过金融网络在交易链条上传播, 从而产生∀ 多米诺 骨牌#效应。 E ls inger( 2006) 等人认为, 银行间相关的暴露和相互信用关系导致的高杠杆风险和货币错配风 险积聚, 是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二是金融机构 ( 企业、居民 ) 行为有高度的趋同性。V ictoria Saporta ( 2009)等人认为, 这主要源于人们存在某些金融机构 ∀ 大而不能倒 #的观念和羊群效应。比如, 单个金融机 构为控制风险或提高流动性而出售资产可能是审慎的, 但多数金融机构这样做, 则会导致资产价格下跌, 进 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顺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使得微观审慎监管存在监管漏洞或 ∀ 盲视 #。首先, 就微观审慎角度而言, 单个 金融机构在经济繁荣时增加贷款, 在经济衰退时减少贷款是理性与稳健的, 但从宏观角度来看, 金融机构整 体行动会导致经济陷于更大的泡沫或更深的衰退, 同时恶化信贷环境。( 其次, 存在∀ 合成谬误 #。比如一家

基于我国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基于我国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基于我国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问题备受关注,银行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在于其自身的脆弱性,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严重影响了其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构成威胁,因而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健性至关重要,宏观审慎监管做为弥补以往监管不足的新思路,对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必然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宏观压力测试正是验证其效果的方法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从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微观审慎监管三个角度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

其次以国有四大行为例,选取直接影响到银行稳健性的因素(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产收益率、存贷比等),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我国银行体系稳健性指数。

然后,考虑到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本文最终选取了GDP增长率、CPI增长率和外汇储备增长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用来分析各变量对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

宏观压力测试作为评估银行体系稳健性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各国监管机构的重视。

本文参照人民银行的压力情景设置,选取了不良贷款率和GDP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分别分析了在两指标剧烈变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变动情况。

并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效果,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等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银行体系稳健性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压力测试【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F832.1【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1绪论10-16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10-111.2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1.3研究内容与方法14-151.4主要工作与创新151.5论文的基本框架15-162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基础与发展16-252.1银行体系稳健性相关理论16-172.1.1金融脆弱性理论162.1.2信息的不对称理论16-172.1.3保护政府的利益172.2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17-202.2.1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然选择17-182.2.2监管影子银行体系的客观要求18-192.2.3补充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方式19-202.3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20-232.3.1国外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20-222.3.2国内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22-232.4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与工具232.4.1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232.4.2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232.5小结23-253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指标分析25-343.1银行体系稳健性指标选取25-293.1.1银行体系稳健性指标选取25-273.1.2稳健性指标数据分析27-293.2银行体系稳健性指数构建29-323.2.1因子分析法介绍293.2.2稳健性指数合成29-323.3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稳健性影响32-333.3.1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稳健性影响32-333.3.2宏观变量影响的指标选取333.4小结33-344我国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效果的实证分析34-454.1宏观压力测试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34-364.1.1宏观压力测试简介34-354.1.2宏观压力测试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35-364.2构建外部影响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36-424.2.1宏观压力测试模型选择36-374.2.2建立V AR模型37-394.2.3V AR模型分析39-424.3宏观压力测试实证及结果分析42-444.3.1我国银行业的宏观压力测试实践42-434.3.2宏观经济对银行稳健性影响的压力测试43-444.4小结44-455我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对策建议45-485.1进一步加强对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45-465.1.1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和指标体系45-465.1.2提高银行体系内部抗压能力465.2从宏观上把握银行体系的稳健性46-475.2.1进一步平衡经济发展与银行稳健46-475.2.2完善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应用475.3小结47-48结论与展望48-50参考文献50-52致谢52-53附录53-5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课题55-5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市场在其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强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工作。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指以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为目标,通过监管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率和估值方法、自身流动性和杠杆率等核心指标和监管措施,实现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监管。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监管框架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的框架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五大监管机构构成。

各监管机构负责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监管工作,共同形成了全面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框架。

2、监管目标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通过制定相关监管政策、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力度,保障金融体系整体的安全与稳定。

3、监管工具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采取多种监管工具,包括资本充足率要求、超额储备金要求、风险准备金要求等,以保障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和稳定性。

二、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存在不同层级监管的问题。

由于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范围存在交叉和重叠,导致了监管中的漏洞和盲区,影响了对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的把控。

2、监管法律法规的完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导致了监管工作的不够规范和有序。

3、监管手段的单一性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主要以量化指标为依据,但这些指标存在局限性,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金融市场的风险情况,导致监管手段的单一性。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1、强化跨领域监管今后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强化跨领域监管的力度,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

未来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多样化的监管手段,不仅要依靠定量指标来进行监管判断,还需要引入定性指标和市场监测工具,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金融市场的风险情况,以便更好地制定监管政策和应对措施。

宏观审慎监管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宏观审慎监管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金融观察Һ㊀宏观审慎监管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控对策研究储㊀钰(广州应用科技学院ꎬ广东广州511370)摘㊀要:近年来国外金融危机频发ꎬ对我国新兴金融市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ꎮ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ꎬ但在金融危机面前ꎬ其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存在一些不足ꎮ关于银行业监管的深化ꎬ结合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ꎬ不难发现ꎬ中国银行业存在诸多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ꎮ这给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制造了一些障碍ꎮ为此ꎬ论文通过文献分析和科学归纳的方法ꎬ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分析ꎬ揭示了审慎监管的内涵和特点ꎬ并结合当前的政策背景ꎬ提出了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对策ꎮ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ꎻ系统性风险ꎻ银行业中图分类号:F8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1)25-0151-03Researchonthecountermeasuresofsystemicriskpreventionandcontrolinbankingindustrybasedontheperspectiveofmacro-prudentialsupervisionChuYu(GuangzhouCollegeofAppliedScienceandTechnologyꎬGuangzhouꎬGuangdongꎬ511370)Abstract:Inrecentyearsꎬtheforeignfinancialcrisisfrequentlyꎬalsohascertaininfluencetoourcountryemergingfinancialmarket.BankingfinancialinstitutionsarethemainbodyofChina sfinancialmarketꎬbutinthefaceofthefinancialcrisisꎬitsabilitytoresistsys ̄temicriskexistssomedeficiencies.Onthedeepeningofbankingsupervisionꎬcombinedwiththeframeworkofmacro-prudentialsupervisionꎬitisnotdifficulttofindthatChina sbankingindustryispronetomanysystemicrisks.ThishascreatedsomeobstaclesforthedevelopmentofChina sbankingindustry.ThereforeꎬthroughthemethodofliteratureanalysisandscientificinductionꎬthispaperanalyzesthesystemicrisksexistinginChina sbankingindustryꎬreveals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prudentialregulationꎬandcombinesthecurrentpolicybackgroundꎬthispaper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forpreventingthesystematicriskofbanking.Keywords:macroprudentialregulationꎻsystemicriskꎻbanking一㊁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相关理论概述(一)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界定与来源1.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概述在金融领域ꎬ系统性风险是指国家因多种外部或内部的不利因素经过长时间积累没有被发现或重视ꎬ在某段时间共振导致无法控制使金融系统参与者恐慌性出逃(抛售)ꎬ造成全市场投资风险加大的现象ꎮ纵观我国整体金融体系布局ꎬ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ꎬ牵一发而动全身ꎬ起着不可替代的效果ꎮ同时ꎬ金融业监管当局与国民经济体系中其他诸如货币当局等金融机构联系较为密切ꎬ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ꎮ于是ꎬ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造力与企业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ꎮ这就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集中体现在金融体系中ꎬ并将会在某个时间点爆发ꎬ结局也是显而易见的 最终发展为银行业危机ꎮ换句话说ꎬ银行业危机最终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增长ꎮ2.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传导途径研究表明ꎬ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一般通过资本流动性渠道和信息传导渠道两个方面进行风险传导ꎮ首先ꎬ当商业银行缺少资金时一般会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去获得资金ꎮ这是因为如果银行无法偿还债务资金ꎬ出现资不抵债ꎬ将对自身的经营保障和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ꎮ资金的流动性将导致风险从一家银行转移到其他银行ꎮ其次ꎬ随着银行间支付结算机制的不断发展ꎬ跨行金融交易和商品的深入推进ꎬ资金传导网络日益多元化ꎬ为银行转嫁流动性风险提供了可能ꎮ商业银行的这种主要的传导途径具有流动性效应ꎬ很容易将风险在银行系统间进行转移ꎬ以至于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ꎮ最后ꎬ在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初期ꎬ个别行业的小型风险开始显露ꎬ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ꎬ主要关注自身的风险状况ꎮ当一家商业银行因受负面因素影响而资不抵债的消息传出时ꎬ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ꎬ参与者会尽快从中取出资金ꎬ以减少损失ꎮ由于信息收集具有较高的成151作者简介:储钰ꎬ男ꎬ汉族ꎬ安徽阜阳人ꎬ本科在读ꎬ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学生ꎬ研究方向:历史教学㊁金融学ꎮ本ꎬ且市场成员存在从众心理和羊群行为ꎬ随着这种负面消息在金融体系中的进一步传播ꎬ他们会对贷款资金采取同样的行动ꎬ导致风险通过信息传递系统传递给其他银行ꎬ从而影响整个金融渠道的运行ꎮ(二)宏观审慎监管的界定与特点1.宏观审慎监管概述在国际上ꎬ宏观审慎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提法ꎮ1986年ꎬ国际清算银行在其公开文件中正式引用了 宏观审慎 一词ꎬ以支持 整个金融体系和支付机制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ꎮ2000年ꎬ国际清算银行行长克罗克特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将金融稳定划分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两个层面ꎬ同时分别对应实施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稳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和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ꎮ此后ꎬ宏观审慎监管被纳入理论研究的视野ꎬ并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相关研究和政策报告中ꎮ近年来ꎬ全球金融危机频发ꎬ引发了学术界对金融监管的反思ꎮ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把重点放在了维护金融体系完整性方面ꎬ而宏观审慎监管在公众看来已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工具ꎮ不仅是金融市场ꎬ信贷市场㊁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体系都体现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效果上ꎮ截至目前ꎬ现有研究主要从传统宏观货币政策面临挑战的角度探讨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ꎬ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在信贷层面对供给影响的差异ꎬ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业的影响ꎮ但从现有文献来看ꎬ当前研究在理论体系的完善㊁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㊁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以及相关工具的融合等方面仍需深入ꎮ2.宏观审慎监管特点(1)系统性监管宏观审慎监管旨在缓解系统性风险ꎮ与单一混合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相比ꎬ宏观审慎监管强调对整个金融业和金融机构的监管ꎮ同时ꎬ要防止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和大规模的金融不稳定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ꎬ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ꎮ(2)宏观范围性宏观审慎监管的范畴是整个金融业ꎬ主要的监管对象是银行业和金融机构ꎮ与微观审慎监管不同ꎬ微观审慎监管体系是针对每一种监管类型而建立的ꎬ而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则是通过对市场结构和其他宏观层面要素的监管而建立的ꎮ(3)监管传导性宏观审慎监管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导性的监管模式ꎬ对不同经济周期的各类金融机构制定监管要求ꎬ在整体调控意义上对不同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ꎮ宏观审慎监管是建立在微观审慎监管的历史数据和数据解释绩效基础之上的ꎮ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是通过对单个实体的微观审慎监管建立起来的ꎮ(三)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内容通过国内外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分析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内容ꎮ一是宏观审慎研究ꎬ即结构性风险识别和评估ꎻ二是宏观审慎监管ꎬ即政策框架和监管维度ꎻ三是宏观审慎监管运行结构ꎬ即治理政策和治理结构ꎮ1.宏观审慎分析在国内ꎬ业内人士普遍认为ꎬ宏观审慎监管的初衷是防范系统性风险ꎬ评估金融体系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整体ꎮ在宏观审慎监管层面ꎬ通过数据收集㊁定性和定量分析㊁预警㊁宏观压力测试以及最终的跟踪和评估ꎬ建立和修正了金融体系中跨行业㊁跨市场的金融风险ꎮ2.宏观审慎监管对于调控政策ꎬ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政策工具ꎮ宏观审慎监管已被巴塞尔委员会纳入«巴塞尔协议Ⅲ»ꎮ协议明确指出ꎬ应对系统性风险需要各国监管部门加强监管ꎬ政策工具应充分利用系统价值㊁逆周期资本㊁追加资本等宏观审慎监管机制ꎬ因此ꎬ宏观审慎监管成为中国银行业监管的重中之重ꎮ3.宏观审慎监管组织框架宏观审慎政策是与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对独立和互补的ꎬ以促进金融稳定和增长ꎮ宏观审慎策略并不总是维护金融稳定和遏制系统性风险的政策ꎮ我们不仅需要审慎监管ꎬ还需要健全的货币和财政政策㊁强劲的宏观经济环境㊁健全的金融机构㊁健全的金融市场和有效的危机管理进程ꎬ以维持金融环境稳定ꎬ规避系统性风险ꎮ因此ꎬ宏观审慎政策只是维护金融稳定的行政安排和政策ꎮ二㊁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一)银行业的金融监管政策缺乏远见和缓解措施当今的银行业金融监管实行顺周期的金融监管ꎬ包括资本监管㊁信用违约㊁存款准备金等监管措施ꎮ目前ꎬ银行业资本监管面临的主要挑战是ꎬ由于银行业的资本和风险资本相互适应㊁相互协调ꎬ银行业通常采取限制信贷供应的办法ꎬ通过降低成本来满足宏观资本监管的预期和条件ꎮ因此ꎬ它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可获得的社会信贷减少ꎬ而且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ꎮ在银行内部ꎬ系统性风险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是顺周期的ꎬ那么ꎬ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ꎬ就会导致经济收缩ꎮ(二)银行业宏观管理主体运作效率低下目前国内的金融业监管主体是 一行一委两会 ꎬ但是监管主体协调机制不完善ꎬ会由于缺乏沟通而引起监管缺位ꎮ具体来说ꎬ存在如下的问题:首先ꎬ权责不对应造成政策难以上行下效ꎮ在我国目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与下达政策ꎬ而各地央行的分行承担推行的责任ꎮ当分支行处理风险时ꎬ还需要层层上报得到总行的批准ꎬ这就会导致错过最佳的处置时机ꎬ影响政策实施效果ꎬ政策制定的初衷无法实现ꎮ其次ꎬ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ꎬ单独监管会造成监管盲点ꎮ目前ꎬ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将有利于监管专业化和趋同ꎬ并将实现分块监管ꎮ随着中国人民银行㊁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出现交叉ꎬ比如多重监管或行政真空ꎮ最后ꎬ金融机构内部监管缺失ꎮ目前ꎬ一些金融机构并不重视内部监管ꎬ取代金融机构内部监管的央行负责监管ꎮ这将导致央行大量使用监管资本ꎬ并逐渐缺乏自我监管ꎮ(三)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事后监管需要加强为了保证监管的公信力和准确性ꎬ对宏观金融风险的事后监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ꎮ当前ꎬ我国的事后风险监管机制亟待加强ꎬ特别是存在以下问题:首先ꎬ从行政角度看ꎬ事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存在制度性缺失ꎮ目前ꎬ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ꎬ缺乏可接受的科学有效的风险等级和类型划分管理方法ꎮ其次ꎬ从监管技术的角度看ꎬ我国对事后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和专业性有待提高ꎮ目前没有定期㊁完整的系统性事后风险评估审计ꎬ风险监督只停留在账户查询和凭证审计上ꎬ监督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ꎬ监督效果较差ꎮ251金融观察Һ㊀三㊁加强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政策措施在 十三五 规划中ꎬ中国提出了宏观审慎管理结构的发展标准ꎬ要求建立符合当前金融环境的监管框架ꎮ通过财政政策㊁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与配合ꎬ形成一个连贯有序的格局ꎬ对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ꎬ关注由于监管不慎所产生的风险积累ꎮ因此ꎬ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 加强前瞻性预期管理中国金融监管最关键的目标是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ꎬ优化金融作为实体经济血液的流动性支持和财富增值效应ꎮ如何加强我国的预警能力ꎬ是新兴发展中大国高效预警体系的重要任务ꎮ开展短期㊁中期和长期风险预警ꎬ监管要与金融业务的监管指标相配套ꎮ因此ꎬ需要加强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及时监管ꎮ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严重程度ꎬ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确定相应的应对机制ꎬ并依法采取措施ꎬ增加信息报送频率ꎬ督促自查ꎬ要求充实风险管理力量ꎬ做好风险提示和通报ꎬ开展监管谈话㊁责令其暂停部分业务㊁限制其自有资金运用的规模和方式㊁责令其停止新设分支机构等监管措施ꎮ(二)夯实监管力度ꎬ促进银行业主动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首先ꎬ在风险转移过程中ꎬ国家应及时对系统性风险过大的银行进行分类ꎬ然后对风险溢出银行进行差别化管理ꎬ并在风险发生前㊁发生时和发生后采取系统的三级监管措施ꎬ进一步减少和遏制银行业产生系统性风险ꎮ二是从银行业自身来说ꎬ要加强自身建设ꎬ保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的基础上严格遵守现行体制下的宏观审慎监管原则ꎬ增强风险承受能力ꎬ以减轻自身市场管理过程中极端负面外部冲击的影响ꎮ与此同时ꎬ商业银行应加强在受到外界影响之前对威胁的评估能力ꎬ提前制定风险管理步骤ꎬ建立银行业分业经营程序ꎬ以规避和化解各种系统性风险ꎬ遏制其进一步蔓延ꎮ(三)银行业金融监管要从注重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要不断加强与对外开放程度相适应的监管流程和方式ꎬ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有序ꎮ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还包括金融监管从非审慎的数量约束向审慎的一致性方案的转变ꎮ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ꎬ必须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ꎮ与此同时ꎬ相关审慎监管可能会进一步加强ꎮ因此要结合我国实际ꎬ借鉴国外成熟的监管经验ꎬ弥补监管框架的不足ꎬ加强资本监管㊁行为监管和实际监管ꎬ确保监管能力与对外准入程度相一致ꎮ四㊁结语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 心脏 ꎬ要不断防范和化解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ꎬ做到经济的安全增长ꎬ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ꎮ而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ꎬ各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往来更加密切ꎬ银行间动态交易的系统性风险也会越来越大ꎮ因此ꎬ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银行业自身都要利用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ꎬ提升对系统性风险管控的意识ꎬ从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ꎬ最终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ꎮ参考文献:[1]高倩倩ꎬ范宏.中国银行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J].运筹与管理ꎬ2020ꎬ29(3):158-168.[2]黄邦根ꎬ夏鸣ꎬ张梦婷.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效果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ꎬ2020ꎬ41(2):203-208. [3]侯璐.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的银行业系统风险防控对策研究[J].经济师ꎬ2020(5):109-110.[4]何东.如何有效地实施宏观审慎政策[J].新金融评论ꎬ2020(1):96-107.[5]李婧.金融稳定视角下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制度研究[J].国际经济法学刊ꎬ2020(3):114-127. [6]赵梓盈.国内外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简述[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ꎬ2020(4):166ꎬ158.[7]钟震.宏观审慎监管相关研究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ꎬ2012(7):49-55.[8]薛怀秀.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与防范研究[J].市场周刊ꎬ2019(8):95-96.(上接第150页)的新领域新场景ꎬ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同时刺激更多金融领域的创新变革ꎮ(二)创新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物联网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系列新的金融产品㊁模式以及金融理论ꎬ极大地刺激了金融领域的蓬勃发展ꎬ使得金融研究在挑战中发展ꎮ基于移动设备的广泛运用ꎬ大量行为数据由此产生ꎬ改善了以往无法获得数据的局面ꎬ通过建立模型等方式让以往难以预测的金融现象变得可以检测ꎮ相比于传统金融而言ꎬ行为金融科学性更强ꎬ其科学性在于意识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ꎬ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是极易做出 非理性 行为的实际人ꎬ人的各项金融活动始终影响着市场ꎮ在新金融科技的风口下ꎬ行为金融学也应不断创新以此适应金融市场变化ꎮ参考文献:[1]魏谙书.行为金融学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前景及相关建议[J].管理现代化ꎬ2019ꎬ39(5):1-3.[2]王靖一ꎬ黄益平.金融科技媒体情绪的刻画与对网贷市场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ꎬ2018ꎬ17(4):1623-1650. [3]PETERSEꎬSLOVICP.Thespringsofaction:affectiveandanalyticalinformationprocessinginchoice[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ꎬ2000ꎬ26:1465-1475. [4]林树ꎬ俞乔.有限理性㊁动物精神及市场崩溃:对情绪波动与交易行为的实验研究[J].经济研究ꎬ2010ꎬ45(8):115-127. [5]张文勇.行为金融学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应用前景[J].焦作大学学报ꎬ2015ꎬ29(2):97-100.[6]王媛媛.保险科技如何重塑保险业发展[J/OL].金融经济学研究ꎬ2019(6):29-41[2020-02-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696.f.20200110.1107.006.html. [7]徐渊.金融科技重塑下的保险业与运营商的机遇[J].中国电信业ꎬ2018(12):78-80.[8]冯瑞琳.大数据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ꎬ2019ꎬ40(30):120-121.[9]周治富.互联网金融的内生成长㊁基本模式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南方金融ꎬ2017(6):17-26.351。

中国银行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中国银行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StudyonMacroprudentialRegulationsforBankingFAN Hong2 (GloriousSunSchoolofBusinessandManagement,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0051,China)
第 29卷 第 3期 2020年 3月
运 筹 与 管 理
OPERATIONSRESEARCH ANDMANAGEMENTSCIENCE
中国银行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Vol.29,No.3 Mar.2020
高倩倩, 范 宏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摘 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银行系统实行审慎 监 管 已 成 为 国 内 外 学 者 及 相 关 监 管 机 构 的 共 识。 但 目 前 银 行 系统的监管研究多为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研 究 缺 乏,尤 其 是 对 中 国 银 行 网 络 系 统 进 行 动 态 建 模 并 进 行 宏 观审慎监管的定 量 研 究 未 见。本 文 首 先 利 用 中 国 2008至 2015年 16家 上 市 银 行 的 实 际 数 据 构 建 动 态 的 中 国 银 行 网络系统模型,然后使用 ComponentVaR、IncrementalVaR、ShapleyvalueEL以及 ΔCoVaR四种风险分配机制研究中 国银行网络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管方法。 研 究 表 明:对 中 国 银 行 网 络 系 统 进 行 宏 观 审 慎 监 管 能 够 有 效 提 升 其 稳 定 性,并且四种机制相比之下,ΔCoVaR的监管效果最为显著,而 IncrementalVaR则相对较差。此外,通过宏观审慎资 本 与银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 IncrementalVaR、ShapleyvalueEL以及 ComponentVaR机制下的宏观审慎资 本与银行的总资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 时 宏 观 审 慎 资 本 可 以 根 据 银 行 的 总 资 产 来 设 置;而 ΔCoVaR机 制 下 则 不 相 关 ,因 此 宏 观 审 慎 资 本 可 以 依 据 各 银 行 的 系 统 性 风 险 贡 献 大 小 来 设 置 。 关 键 词 :风 险 分 配 机 制 ;宏 观 审 慎 监 管 ;宏 观 审 慎 资 本 ;系 统 性 风 险 中 图 分 类 号 :F830 文 章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73221(2020)03015811 doi:10.12005/orms.2020.0075

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下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研究

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下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研究

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下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市场的深度发展,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稳健运营对于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频发暴露出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加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重要任务。

宏观审慎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监管理念,旨在从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整体稳定的角度出发,识别和评估银行体系可能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措施。

相较于传统的微观审慎管理,宏观审慎管理更加关注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强调跨机构、跨市场的风险监测和防控。

银行体系作为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其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对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环境的限制,我国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手段单风险数据积累不足等。

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特征以及监管现状,结合宏观审慎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探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体系。

本文将首先阐述宏观审慎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框架,然后分析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接着评价现有监管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及不足,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提升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维护金融稳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宏观审慎管理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宏观审慎管理,作为一种金融监管的核心理念和策略,其基本概念在于从宏观的角度对整个金融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这种管理方式超越了传统微观审慎监管的局限,将视野扩大到整个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层面,强调对系统性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在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内,不仅关注单一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更重视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对整个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研究作者:薛妮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10期摘要: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行业不断创新及发展,促使金融大环境同样发生相应的改变,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已无法规避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面临着监管主体相互对立导致运行效率低、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和监管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文章从构建明确的宏观审慎监管主体、健全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框架、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问责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法律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愈加关注金融监管问题,为了规范行业体系,2017~2018年,我国先后设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和银保监会两大监管组织。

这两者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监管体系的初步建成。

中国人民银行为我国央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位于首位,对我国各金融机构进行宏观监管,在央行的管控下,能有效地化解各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从而保障行业顺利运行。

因此,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银保监会应与中国人民银行相互协作,推动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共享,在合理的宏观审慎监管基础下,形成共赢的合作局面,最终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产业。

一、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具体表现为金融行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

金融体系的革新有助于增强金融业生命力的同时,同样不可避免会面临一系列风险。

金融行业体系的宏观改革具体表现在各项服务与职能的创新。

宏观审慎监管要着眼于对金融行业整体系统所面临的各项风险进行防范,如此不仅有助于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进行监督管理,同样有助于整个金融行业体系往规范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革新的趋势来看,微观审慎监管虽然可避免单个金融机构倒闭的问题,但无法规避整个金融市场所面临的系统性的问题及风险。

微观审慎监管只注重对单个金融机构倒闭问题进行防范,而忽视了金融机构倒闭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行业的不断壮大,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作为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也成为了学术界和监管机构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与商业银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 System)旨在通过对金融系统整体状况的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它不同于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更加注重从整体角度把握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和相关变化趋势,以及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

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其资产负债状况和风险管理水平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运行影响巨大。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路径研究影响路径研究是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和探究的过程。

其核心是要明确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和渠道,为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提供决策参考和风险管理建议。

1.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以应对各类风险的冲击。

商业银行在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往往会选择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

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还可以为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做出贡献。

2.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和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进一步强化了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

商业银行将会加大对各类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力度,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这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完善地把握风险,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风险暴露,从而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金融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框架下,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同时降低风险暴露。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促进银行业整体稳定和经济发展。

该理论的产生源于经济危机等事件,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核心任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下的银行宏观审慎监管银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

在宏观经济处于高通胀、高增长等态势下,银行易出现过度扩张,导致风险资产过大,或者进行过度的资产负债管理。

而在宏观经济处于低增长、低通胀等状态下,银行则容易出现信贷扩张不足,货币供应紧缩等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认为应采取反周期性调节措施,遏制银行业恶性扩张,避免银行业的不稳定状态,维护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基于审慎监管的银行宏观调控机制1、抑制银行业恶性竞争银行业竞争激烈,一方面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但也会导致银行业恶性竞争。

若银行业无序竞争,将进一步扩大行业中不良资产规模,甚至引发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

因此,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提出采取相关措施,增强银行业的审慎经营意识,提高其贷款风险控制能力等,以实现稳定发展。

2、强化银行业资本约束银行业增加股本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业存款准备金率,以防止银行业恶性贷款等行为。

同时,银行业在贷款时应根据所需资金和风险控制能力,确定相应的风险准备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银行业监管,从而有利于保障银行信誉,促进银行业的整体稳定。

3、加强市场监管,实现银行业监管协调银行业监管应强调市场监管,发挥市场在信贷资源配置和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市场的检测机制和评估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市场竞争,从而实现银行业监管的协调。

三、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现状与展望目前,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已经显现。

银行业资本准备金制度建立、合同法的颁布、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机构监管体系建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到实施,整个银行系统体系也逐渐稳健起来。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是指对中国金融系统中宏观风险进行监测、预测和控制的研究。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一种新理念,目的是保护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1.宏观金融稳定指标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明确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通过研究和建立一系列宏观金融稳定指标,包括金融业对GDP的贡献度、风险资本占比、银行体系净利润等指标,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和监测。

2.宏观审慎政策评估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评估现行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政策进行经验和定量分析,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的内容包括政策的影响、政策的副作用以及政策实施的难点等。

3.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对系统性风险进行预警,建立防范机制。

研究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评估模型、风险监测指标等,为金融监管机构提供预警和防范风险的工具。

4.宏观调控与金融稳定研究:宏观审慎金融监管需要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

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保持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的平衡。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和演化进行调整。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需要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共同提升金融监管的水平。

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保护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才能有效应对金融风险,实现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过去的金融危机表明,银行的不良贷款、资本不足和过度风险偏好等问题可能导致金融系统的动荡。

因此,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风险监测与评估、资本充足度。

首先,风险监测与评估是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内容之一。

银行业务涉及各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这些风险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关联并产生系统性风险,从而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冲击。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与评估机制对于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至关重要。

其次,资本充足度是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资本是银行业务的抵押品,是银行承担风险的基础。

合理的资本充足度要求银行确保在发生风险事件时有足够的资本来弥补损失,并保持业务连续性。

过去的金融危机中,一些银行由于资本不足而导致崩溃,进而引发了金融系统的动荡。

因此,确保银行拥有足够的资本充足度是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任务。

在这两个核心方面的基础上,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还涉及到其他一系列问题,如动态监管、合规监管和市场准入等。

动态监管要求监管机构随时了解银行业务的变化,并适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合规监管则强调银行需遵守法规和行业准则,确保业务合规运营。

市场准入则是指银行进入金融市场需要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查和批准。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不仅仅涉及理论分析,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溯分析,了解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通过定量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研究,评估不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在中国,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银行的监督,通过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提高了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

同时,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宏观审慎评估调研报告

宏观审慎评估调研报告

宏观审慎评估调研报告宏观审慎评估是一种由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评估工具,旨在评估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和资本充足度,以确保金融稳定。

本文将从背景、目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对宏观审慎评估进行调研,并提出对宏观审慎评估的看法。

首先,宏观审慎评估在金融危机之后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衍生风险,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金融稳定的重要性。

因此,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国家普遍引入了宏观审慎评估机制。

其次,宏观审慎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发现金融体系中潜在的风险,并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与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不同,宏观审慎评估不仅关注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更重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

通过宏观审慎评估,监管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并应对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和预期性风险,从而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

第三,宏观审慎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面,它通过评估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能力、公司治理结构以及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等因素来评价其风险水平。

定量方面,它使用各种模型和指标来度量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资本充足度和流动性等关键指标。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全面地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最后,宏观审慎评估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它提升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自律能力,能够引导金融机构更加科学合理地运作。

另一方面,它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合理配置资本和风险,优化其业务结构和运营模式,提升其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宏观审慎评估还能够增强市场信心,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总体而言,宏观审慎评估作为一种金融体系稳定性评估工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宏观审慎评估,监管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并应对金融体系中的潜在风险,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同时,它也能引导金融机构更加自觉地履行风险管理和监管要求,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自律能力。

但是,对于宏观审慎评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评估指标、如何平衡监管与市场自由等。

国际金融学论文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研究

国际金融学论文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研究摘要: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为各国提供了一个监视和重塑金融监管体制的契机,宏观审慎政策开始成为监管制度主流。

在公布的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议里,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也纳入其中。

目前,英、美和欧盟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已具雏形,而中国的框架会如何搭建?谁又担当宏观审慎政策的管理部门?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共同举办的“宏观审慎政策”研讨会上传递的信号表明,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建立中,央行将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在今后也将发生变化。

本文基于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提出以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来探讨如何更进一步的加强我国的审慎监管,如何更好地构建我国审慎监管的框架。

关键词:金融监管宏观审慎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与提出“宏观审慎”的概念最早是由外国学者提出的。

“宏观审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的一份公共文件。

欧洲货币常务委员会在“国际银行的创业活动”报告中提及宏观审慎政策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促进“广泛的金融体系和支付机制的安全和稳健”的一种政策。

危机爆发后,国际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深刻反思。

为维护金融稳定,金融监管变革在所难免。

综合G20、FSB、BIS和IMF报告文件来看,金融监管改革目的是保证金融稳定,防止类似的危机的冲击,预防系统性风险。

改革主要集中在六大块:(1)增加资本和提高资本质量,同时改善流动性和缓冲机制,缓解资本监管顺周期性。

(2)改革薪酬制度,维护金融稳定。

(3)增强会计准则实效性。

(4)改善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

(5)对具有系统性重要影响的金融机构妥善处置。

(6)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合作,强化遵循统一监管标准。

其他方面还包括对冲基金、信用评级公司和证券化等方面的监管和改革。

部分改革已在逐渐付诸行动并进行了效果评估,有些改革尚处在讨论和研究阶段,监管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然,以往的微观审慎监管对于保证单一机构安全,从而保护金融消费者(存款者和投资者)的利益有着积极意义。

研究论文: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

研究论文: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

130139 银行管理论文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一、引言20xx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将20xx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以下简称MPA),从20xx年1季度开始试评估。

二、 MPA概述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七大项共15个指标来?范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行为,引导商业银行进行资产配置,促进银行转型发展。

七大项指标中资本和杠杆、定价行为为“一票否决项”,这两项只要任意一项达不到60分,则该行MPA考核为C档;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情况、资产质量情况、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五项指标中有两项及以上达不到60分,被考核机构落入C档。

人民银行对考核为C档的银行执行约束性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正常情况下浮10%),对A档执行奖励性利率(上浮10%),对B档保持正常利率。

MPA评估体系指标及达标B档的简要标准见表1。

三、 MPA与银监会监管评级的比较银监会金融监管评级(微观审慎监管),是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来监督银行经营个体的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盈利状况、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指标来保持个体机构的经营稳健。

而人民银行MPA是通过事前引导、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估来规范银行经营行为,以资本要求为核心来防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总量风险。

MPA与银监会监管评级主要的不同为:1. MPA通过提高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来控制广义信贷增速。

MPA除了对广义信贷增速有要求外,还通过提高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来控制广义信贷增速。

MPA对资本充足率主要是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要求远高于银监会监管评级二级行标准。

银监会二级行要求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其中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

总资本要求与风险加权资产增加额同比例增加。

2. 广义信贷增速的实际控制目标等于目标GDP与CPI 增速之和,再加上逆周期调整速度。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论文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论文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PA)与上市银行达标情况分析论文央行宏观审慎监管(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MPA)作为中国金融监管的重要工具,旨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上市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达标情况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央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上市银行达标情况的数据分析,探讨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的影响和作用。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是指央行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稳定金融系统的制度和结构以及金融机构的行为,以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宏观审慎政策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其中,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偿付能力的核心指标,是央行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根据央行的要求,上市银行需要达到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以确保其在面临不利经济情况时有足够的资本来抵御风险。

数据显示,自央行推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以来,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整体风险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和负债管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流动性管理是指银行对自身资金流动性进行监控和管理,以确保在面临资金缺口时能够及时调控。

负债管理则是指银行通过控制负债结构来降低金融风险和提升偿付能力。

数据显示,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要求明显提高,上市银行普遍加强了对流动性的管理,并增加了长期稳定的负债投入,从而提升了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和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

除了单一指标的达标情况,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的综合风险管理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综合风险管理是指银行综合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类型,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

央行宏观审慎监管对上市银行的综合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上市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风控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

课题研究论文:宏观审慎管理下银行的发展与对策

课题研究论文:宏观审慎管理下银行的发展与对策

银行管理论文宏观审慎管理下银行的发展与对策一、宏观审慎管理提出的背景、含义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着眼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

然而,近30多年来,金融全球化发展使得金融体系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内在的关联性和依赖度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严重,导致金融体系内风险传染性也大大增加。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普遍处于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状态,各金融机构微观审慎指标也处于良好状态,但在复杂的金融创新推动下,长期积聚的系统性风险从美国的次贷市场集中爆发。

在对危机形成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后,认识到,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管理理念,不能有效的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国际金融监管理念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各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银行顺周期性理论研究综述1.银行顺周期内生性因素关于银行顺周期性内生机理研究,(史建平等,20xx 年启动新资本协议的制定工作时,资本监管产生的顺周期性就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FSA,2009),(Panetta et al., 2009)认为,银行资本的顺周期性波动与风险敏感性具有正相关关系。

国内学者对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温信祥,2006)对资本监管所带来的顺周期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孙天琦和张观华,2008)对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巴曙松和刘海博,2009)从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监控视角对信贷顺周期性进行说明;(李文泓,2009)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性主要源于内部评价法所采用的各种风险因素与经济周期变化的高度相关性,以及采用标准法时评级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外部信用评价的顺周期性。

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逆周期政策工具及其实现途径考虑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情况,逆周期政策工具实现途径:1.提高资本质量在微观审慎框架下,一级资本中关于资本监管的要求,普通股和优先股能同等满足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Words】 banking system soundness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macro stress testing
II
目录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1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1 摘要............................................................................................................................................................................. I Abstract ...................................................................................................................................................................... II 1 绪论 .................................................................................................................................................................... 1 1.1 1.2 1.3 1.4 1.5 2 2.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5 主要工作与创新...................................................................................................................................... 6 论文的基本框架...................................................................................................................................... 6 银行体系稳健性相关理论....................................................................................................................... 7 2.1.1 金融脆弱性理论 ............................................................................................................................ 7 2.1.2 信息的不对称理论 ........................................................................................................................ 7 2.1.3 保护政府的利益 ............................................................................................................................ 8 2.2 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 .......................................................................................................................... 8 2.2.1 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然选择 ......................................................................................................... 8 2.2.2 监管影子银行体系的客观要求 ..................................................................................................... 9 2.2.3 补充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方式 ....................................................................................................10 2.3 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 .............................................................................................................................11 2.3.1 国外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 ............................................................................................................11 2.3.2 国内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 ............................................................................................................13 2.4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与工具 ..............................................................................................................14 2.4.1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 ............................................................................................................14 2.4.2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 ............................................................................................................14 2.5 3 3.1 小结........................................................................................................................................................14 银行体系稳健性指标选取......................................................................................................................16 3.1.1 银行体系稳健性指标选取 ............................................................................................................16 3.1.2 稳健性指标数据分析....................................................................................................................18 3.2 3.3 银行体系稳健性指数构建......................................................................................................................20 3.2.1 因子分析法介绍 ...........................................................................................................................20 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稳健性影响 ..........................................................................................................23 3.3.1 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稳健性影响.................................................................................................23 3.3.2 宏观变量影响的指标选取 ............................................................................................................24 3.4 4 4.1 小结........................................................................................................................................................24 宏观压力测试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25 4.1.1 宏观压力测试简介 .......................................................................................................................25 4.1.2 宏观压力测试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 .........................................................................................26 4.2 构建外部影响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 ......................................................................................................27 4.2.1 宏观压力测试模型选择 ................................................................................................................27 我国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效果的实证分析...................................................................................................25 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指标分析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