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靶向制剂教学提纲
靶向制剂
微粒表面性质的影响: 微粒的荷电性(正电易靶向于肺) 微粒表面亲水性
常见被动靶向制剂
脂质体 乳剂 纳米乳与亚纳米乳 微球
毫微粒:纳米球、纳米囊
1、乳剂
靶向性特点:对淋巴的亲和性
肠道吸收后经淋巴转运,避免肝首过效应。 W/O型乳剂的淋巴定向性强于O/W型乳剂。
2、脂质体
类细胞结构
靶向效率te
靶器官和非靶器官的AUC的比值,表示药物制剂或溶液对靶器官 的选择性。
te=(AUC)靶/(AUC)非靶
te越大,表明靶向性越强
峰浓度比Ce Ce=(Cmax)p/(Cmax)s
某器官或组织中的制剂和溶液的Cmax比值 Ce越大,表明改变药物分布越明显
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 (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s)
将肝癌单克隆抗体与载有米托蒽醌的白蛋白纳
米粒化学偶联,制成人肝癌特异的免疫纳米粒 ,能良好的与肝癌株结合,对细胞具有选择性 杀伤。
③连接特定的配体
不同的糖基结合的微粒,到体内可产生不同 的分布。
例如:
带有半乳糖残基时可被肝实质细胞所摄取
带有甘露糖残基的可被K细胞摄取
氨基甘露糖的衍生物能集中分布于肺内
二、靶向制剂的分类
靶向级指到达细胞 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的特定部位 靶向制剂分为三类:
被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六、靶向性评价
相对摄取率re
某器官或组织中制剂和药物溶液的AUC比值
re=(AUCi)p /(AUCi)s
re >1,有靶向性
靶 向 制 剂
教学内容
《靶向制剂》课件
通过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率,从而为药物的剂 量选择和给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靶向制剂的药效学研究
药效学研究的目的
药效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对靶点的 具体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转化为临床疗 效。
药效学研究的实验设计
药效学研究需要采用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通过对 照实验和随机分组等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和可重复性。
心血管靶向制剂
针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特定环节,如炎症、氧化应激等,将药物定向作用 于病变部位。
案例
心肌梗死靶向治疗:利用心肌梗死患者体内高表达的某些受体或抗原,如整合素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开发相应的靶向药物,如替罗非班和贝伐珠单抗,有效改 善心肌缺血症状。
靶向制剂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系统靶向制剂
04
靶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 析
靶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靶向制剂
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或抗原,将药物定向传递至肿瘤组织,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案例
肺癌靶向治疗:针对肺癌细胞中的某些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和ALK,开发相应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和克唑 替尼,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靶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抗体偶联药物(ADC)制备技术
将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形成ADC,利用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能力,将药物定向传 递至靶细胞或组织。
基因治疗载体构建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治疗基因转入靶细胞或组织,以达到治疗目的。常见的基因治疗载 体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制备技术
将药物与放射性核素结合,形成放射性标记药物,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能量和辐射作用,对 靶细胞或组织进行显像和治疗。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科部《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二○一二年八月《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一、药剂学的概念与基本任务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三、药物的剂型四、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五、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六、GMP,GLP、GCP七、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药剂学课程的任务、内容及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剂型、制剂、方剂等名词的意义。
第二章液体制剂教学内容:一、液体制剂的特点、质量要求、分类二、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三、低分子溶液剂四、高分子溶液剂五、溶胶剂六、混悬剂七、乳剂八、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九、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类液体药剂的定义、特点、应用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液体药剂的制备原则、方法。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注射剂三、注射剂的制备四、输液五、注射用无菌粉末六、眼用液体制剂七、其他灭菌与无菌制剂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种湿热灭菌法,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制备工艺。
教学重点与难点:注射剂的特点及其生产工艺。
第四章固体制剂-1(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散剂三、颗粒剂四、片剂五、片剂的包衣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及辅料选用原则,熟悉散剂的特点及一般制备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固体制剂的制备工艺通则。
第五章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一、胶囊剂1、概念2、特点3、制备工艺二、滴丸剂和膜剂1、概念2、特点3、制备工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胶囊剂、滴丸剂和膜剂的制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胶囊剂、滴丸的制备方法、特点。
第六章半固体制剂教学内容:一、软膏剂二、眼膏剂三、凝胶剂四、栓剂1、基质2、处方组成3、制备及质量检查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软膏剂、眼膏剂、凝胶剂及栓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熟悉栓剂作用的特点和影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
靶向制剂--精品医学课件
靶向制剂的设计
• 是指表面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给药系统, 不被单核吞噬系统识别
PEG化
靶向制剂的设计
• 是指表面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给药系统, • 其上连接有特殊的配体或抗体, • 使其能够与靶细胞的受体或抗原结合;
• 前体药物在特定的靶部位再生为母体药物 的基本条件:①使前体药物转化的反应物 或酶均应仅在靶部位才存在或表现出活性; ②前体药物能同药物的受体充分接近;③ 酶须有足够的量以产生足以量的活性药物; ④产生的活性药物应能在靶部位滞留,而 不漏入循环系统产生毒副作用。
前体药物(prodrug)
(1)抗癌药前体药物 (2)脑部靶向前体药物 (3)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 肿瘤等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较大, 使粒径在100nm以下的粒子容易渗出而 滞留在肿瘤组织中,这一现象被称为 EPR效应。
被动靶向
No penetration
Enhanced penetration
Normal tissue
Tumour tissue
Free drug
Nanoparticles
靶向给药制剂
第一节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系指能选择性地将药物定位或 富集在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 内结构的药物载体系统。也有的称为靶 向载体或靶向药物输送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 理想靶向制剂的特性:
• 1、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易于进入薄壁组织; • 2、在靶区的毛细血管中分布均匀; • 3、药物以预期的速率控制,能达到有效剂量; • 4、制剂载药量高; • 5、在通往靶位的过程中药物渗漏少; • 6、具生物相容性的表面性质; • 7、载体可生物降解,对机体无不良反应。
靶向制剂
载体 乳剂 脂质体 微球和纳米粒
纳米囊 纳米球
二、被动靶向制剂
载体 乳剂 脂质体
主动TDS
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导弹”,将 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 效,如连接特定的配体、单克隆抗 体或前体药物。
修饰的药物载体 修饰脂质体 修饰纳米球 修饰微乳 修饰微球
物理化学TDS 靶向制剂应用某些物理化学
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 发挥药效。
磁导向制剂(磁性微球、磁性纳米囊 热敏感制剂(热敏脂质体、热敏免疫脂质体) pH敏感制剂(pH敏感脂质体、pH敏感的口服 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栓塞靶向制剂等
微球和纳米粒 纳米囊 纳米球
5
6
(一)脂质体 1、定义及其结构原理 Liposomes, 类脂小球,液晶微囊 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 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体
靶向制剂 一、概述 二、被动靶向制剂 三、主动靶向制剂 四、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要求 1、掌握靶向制剂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脂质体的定义 3、了解靶向乳剂和纳米粒 4、了解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5、了解前体靶向药物
1
2
一、概述
靶向制剂概念是Ehrlich P在1906年提出。
1、定义
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
是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 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使药物浓 集定位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 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为第四代药物剂型,且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
3
2、理想的TDS
定位浓集 控制释药 无毒可生物降解
4
1
3、分类 靶向部位
靶器官、靶组织 靶细胞 细胞内结构
被动TDS
自然靶向制剂 药物载体被单核- 巨噬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 运送至肝脾等器官,到达其它靶部 位较困难
靶向制剂
1.类脂质双分子层(三层)2.水膜
• 2.脂质体的特点
• 脂质体是一种药物载体,既可包封脂溶 性药物,也可包封水溶性药物,药物被 脂质体包封后其主要特点如下:
• (1)靶向性 载药脂质体进人体内可被巨 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而吞噬,主要被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而摄 取,形成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的被动靶 向性。脂质体可用于治疗肝肿瘤和防止肿 瘤扩散转移,以及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 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如抗肝利什 曼原虫药锑酸葡胺被脂质体包封后,药物 在肝中的浓度提高 200~700 倍。脂质体 经肌肉、皮下或腹腔注射后,可首先进入 局部淋巴结中。
• (二)靶向制剂的分类
• 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以分为三级, 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第 二级指到达特定的细胞,第三级指到达细 胞内的特定部位。
• 从方法上讲,靶向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
• (1)被动靶向制剂 也称自然靶向制剂。载药微粒被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 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被动靶向 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微粒的 粒径大小。通常粒径在2.5~10μ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 噬细胞。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 200~400 nm 的纳米粒(包括纳米球与纳米囊)集中于 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 nm 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 骨髓。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 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 泡。Biblioteka • 1.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 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为膜材以及相关附加 剂组成的双分子层结构,类似“人工生物膜”, 易被机体消化分解。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 的作用,故可称为脂质体的“流动性缓冲剂”。 磷脂包括天然的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以 及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DL-α磷脂酰胆碱等。磷 脂双层构成一个封闭小室,内部包含水溶液, 小室中水溶液被磷脂双层包围而独立,磷脂双 室形成泡囊又被水相介质分开。脂质体可以是 单层磷脂双层形成泡囊称为单室脂质体
靶向制剂
磷脂的结构和相变温度
磷脂 二月桂酰磷脂酰胆碱 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 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 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 相变温度(℃) -1.1 23.5 41.4 55.1
② 电性:脂质体表面电性与其包封率、稳定
性、靶器官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有关。
酸性脂质,荷负电,如:磷脂酸、磷脂酰丝氨酸等
含碱基(胺基)脂质体,荷正电,如十八胺的脂质体
模拟膜的研究
制剂的可控释放Biblioteka 体内的靶向给药 基因的载体,提高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组成:磷脂+添加剂
⑴磷脂
结构:
亲水基团: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
疏水基团:两条较长的烃基疏水链
磷脂
Polar Head Groups
Three carbon glycero
⑵添加剂:胆固醇 结构:a.两亲物质 b.具有亲水和亲油基团,亲油性较亲水性强
4. 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 脂质体可提高药物体内、外的稳定性
三、脂质体的制备
1、薄膜分散法(film dispersion method)
磷脂、胆固醇、脂溶性药物+氯仿→溶解→ 旋转蒸发成薄膜→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水溶性药物)→ 搅拌→成品
例: 放线菌素D 脂质体 取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胆固醇(9:1:10)溶于氯仿,减
不含离子的脂质体,电中性。
二、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磷脂和胆固醇形成的“人工生物膜”易被机体消化分解
1.磷脂类
a.天然磷脂:卵磷脂、豆磷脂、脑磷脂 b.合成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 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等 2. 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成为“流动性 缓冲剂” a.低于相变温度时,可使膜减少有序排列,增加流动性 b.高于相变温度时,可增加膜有序排列,减少流动性
靶向制剂
38
(三)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脂质体的膜材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这两
种成分不但是形成脂质体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
而且本身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由它们
所形成的“人工生物膜”易被机体消化分解,
不像合成微囊(如尼龙微型胶囊)那样往往在机
体中难以排除。
39
1、磷脂类
磷脂类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以及其
中避免溶血作用;
41
(4)磷脂与胆固醇在血液中应维持一定比例, 磷脂在血浆中起着乳化剂的作用,影响胆固醇
化脂肪的运输沉着,静脉给予磷脂,可促进粥
样硬化斑的消散,防止胆固醇引起的血管内膜
损伤;
(5)能增强纤毛运动,肌肉收缩,加速表皮愈
合,增强胰岛素功能、骨细胞功能及神经细胞
功能。
42
2、胆固醇 胆固醇与磷脂是共同构成膜和脂质体的基础物 质。 胆固醇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在人体血液中的 白细胞中有一种称为“噬异变细胞的白血球” 分泌出一种抗异变素来杀伤和吞噬异变癌细胞, 从而使癌细胞去活力。
11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修饰的药物载体和前体药物
与药物大分子复合物两大类制剂。
修饰的药物载体:修饰脂质体[免疫脂质体、长
循环脂质体(long-circulating liposome)、糖基修
饰脂质体]、修饰纳米球(PEG修饰纳米球、免疫
纳米球)、修饰微乳、修饰微球等。
12
前体药物:抗癌药(制成磷酸酯或酰胺类前体药 物)、脑部靶向(增加脂溶性)、结肠靶向等。 药物大分子复合物:药物与聚合物、抗体、配 体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主要用于肿瘤 靶向研究。
人体健康细胞也有损害。因此研制具有免疫促
进作用的靶向制剂,对于根治肿瘤有着重要价
药剂学 -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载体 –乳剂
释药机理
➢ 透过油膜扩散:W/O型,W/O/W型属透过油膜扩散。 ➢ 载体传递转运:载体可使亲水物质变为疏水性。 ➢ 胶束转运:复乳中含有表活剂,可形成胶束通过油膜。
乳剂在肠道被吸收经淋巴转运,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 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5-氟尿嘧啶的W/O型 乳剂口服后在癌和淋巴组织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浆。
➢ 乳化聚合法:单体→含乳化剂水相中→胶束和 乳滴→引发 聚合→相分离。
➢ 液中干燥法:先将载体溶于有机溶剂→制成O/W型向制剂载体 –纳米粒
应用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提高抗生素和抗真菌、抗病毒药物治疗细胞内细
胞感染的功效; ➢作为口服制剂,可防止多肽、疫苗类等药物在消
被动靶向制剂载体 –纳米粒
特点
➢缓释性: 表面粘附性和细小粒径,延长疗效
➢靶向性: 可改变膜的转运机制,利于肝内靶向作用 ➢提高疗效:在靶向处药物浓度高
➢降低毒副作用:进入其他组织的相对含量少
➢保护药物:可通过胃肠道淋巴结进入血液循环,避免 破坏和肝脏首过 效应。
被动靶向制剂载体 –纳米粒
制备方法
•
大多具有生物降解性
被动靶向制剂载体 –微球
微球的制备 以明胶微球的制备为例
含药明胶液 含乳化剂的蓖麻油 V 乳化
W/O型乳状液 饱和戊二醛甲苯溶液
固化乳 离心破乳
沉降球 异丙醇脱水+乙醚洗、干燥
粉状含药明胶微球
被动靶向制剂载体 –纳米粒
概念 是一类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为载体制成的
载药微颗粒(Φ=10~1000nm),具有一定的生物组 织靶向性,可分散于水中形成近似于胶体的溶液。
➢
脂质体
➢
靶向制剂
通过正常的生理过程运 送至肝、 送至肝、脾、肺等器官
靶向制剂的设计
2 主动靶向 是指表面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给药系统, 修饰后的药物微粒给药系统 是指表面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给药系统,不被单核吞 噬系统识别 其上连接有特殊的配体, 其上连接有特殊的配体, 使其能够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 使其能够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
主动靶向制剂与细胞膜受体的结合
凝集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能识别糖蛋白和糖肽中, 凝集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能识别糖蛋白和糖肽中,特别是细胞膜中复杂的碳 水化合物结构,即细胞膜表面的碳脂化合物决定簇。 水化合物结构,即细胞膜表面的碳脂化合物决定簇。一种凝集素具有对某一种 特异性糖基专一性结合的能力,如刀豆素与α—D—吡喃糖基甘露糖(α—D— 吡喃糖基甘露糖( 特异性糖基专一性结合的能力,如刀豆素与 吡喃糖基甘露糖 Mannopyranosy)结合;麦芽素与 乙酰糖胺( )结合;麦芽素与N—乙酰糖胺(N—acetyl glucosamine) 乙酰糖胺 ) 结合。 结合。
target-orien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是二十世纪后期医药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是二十世纪后期医药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药物传递途径和技术; 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药物传递途径和技术; 是促进药物临床应用的关键, 是促进药物临床应用的关键 , 已取得了可喜的 成果。 成果。
TODDSຫໍສະໝຸດ 我国TODDS的研究方向 的研究方向 我国 药物药物-糖蛋白受体结合物 药物药物-抗体结合物 白蛋白微球 明胶微球 乙基纤维素微球 白蛋白纳米粒 聚乳酸纳米粒等
一、TODDS的分类 的分类
1. 从药物到达的部位,可分为三级: 从药物到达的部位,可分为三级: 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器官或组织; ⑴ 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器官或组织; 第二级指到达器官或组织内的特定的细胞( ⑵ 第二级指到达器官或组织内的特定的细胞(如肿 瘤细胞而 不是正常细胞,肝细胞而不是Kupffer细 不是正常细胞,肝细胞而不是 细 胞); 第三级指到达靶细胞内的特定的细胞器。 ⑶ 第三级指到达靶细胞内的特定的细胞器。
靶向制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应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可使靶 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新剂型设计
靶向性评价
相对摄取率re re=(AUCi)p/(AUCi)s
AUCi-由浓度-时间曲线求得的第i个器官或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脚 标p和s分别表示药物制剂及药物溶液。 re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在该器官或 组织有靶向性, re愈大靶向效果愈好;等于或小于1表示无靶向性。
淋巴定向性
乳剂的释药机理:透过油膜扩散、通过载体使亲水性药 物变为疏水性而更易透过油膜或通过复乳中形成的混 合胶束转运等
影响乳剂释药特性与靶向性的因素:乳剂的粒径大小、 乳化剂的种类、用量和乳剂的类型。
新剂型设计
脂质体
脂质体可以包封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性药物,进入体内可被巨 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而吞噬摄取,在肝、脾和骨髓等单核-巨噬细 胞较丰富的器官中浓集,可治疗肿瘤和防止肿瘤扩散转移,以及 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
新剂型设计
二、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系利用药物载体(drug carrier,即 将药物导向特定部位的生物惰性载体),使药物被生 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制剂。
靶向制剂主要有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囊和 纳米球等。
新剂型设计
乳剂
靶向给药乳剂是指用乳剂为载体,传递药物定位 于靶部位的微粒分散系。包括一级乳剂、二级乳剂(复 乳)和凝胶乳剂,主要用作癌症药物载体。
四、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磁向靶向制剂 栓塞靶向制剂 热敏靶向制剂 pH敏感的靶向制剂
新剂型设计
新剂型设计
第九章靶向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靶向制剂: 又称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 ,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 全身血药循环而选择性地 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 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 的给药系统。
基本原理:
利用人体生物学特性,如 pH梯度(口服制剂的结肠靶 向) 、毛细血管直径差异、免疫防卫系统、特殊酶 降解、受体反应、病变部位的特殊化学环境 (如: pH值) 和一些物理手段 (如磁场),将药物传送到病 变器官、组织或细胞。
可治疗肿瘤扩散转移,以及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 等单核-巨噬细胞疾病。同时可明显降低药物的毒 性。
? 脂质体属于胶体系统,其组成与细胞膜相似,能 显著增强细胞摄取,延缓和克服耐药性,脂质体 在体内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有吸附、脂交换、 内吞、融合等。
3.微球
缓释长效和靶向作用。靶向微球的材料多数是降解 材料,如蛋白类、糖类、合成聚酯类。
? 明胶微球除用于肝、肾肿瘤动脉柱塞外,还可 用于肺大咯血的止血,目前正研制带抗结核药 物的明胶微球。
三、热敏靶向制剂
热敏靶向制剂 :指利用 外部热源对靶区进行加热 ,使靶 组织局部温度稍高于周围未加热区,实现载体中药物 在靶区内释放的一类制剂。
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是受热控的,可以到根据肿瘤生长状 况,进行控制治疗。包括:
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
大于7~10 μm 的微球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 机械方式截留 ,被巨噬细胞 摄取进入肺 组织或肺 气泡。
4.纳米粒
静脉注射后, 一般被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摄取, 主要 分布于肝 (60%~90%) 、脾(2%~10%) 、肺 (3%~10%) ,少量进入 骨髓。
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大纲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设计第九单元透皮给药制剂(4学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制剂的特点;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组成;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
能力要求:对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处方设计有一定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设计实践性设计:案例教学列举严达正骨贴、散结消瘤巴布剂,配有药品图片,制备工艺过程,逐一分析剂型特点。
知识体系:系统介绍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研究的技术手段等。
多元性设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纸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原理,制剂的组成、特点;制剂的技术要点和制备的主要方法;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安排:教师活动:课堂讲授,PPT文稿显示重点内容,课堂设问,问题引导,透皮给药制剂常见剂型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经由透皮给药技术制备的药物在治疗中的意义,进而提出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最后,布置课后思考题,并回答学生的相关提问。
学生活动:课堂听讲,用核心技术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对常见透皮给药技术制备药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第一节透皮给药制剂概述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定义;透皮给药制剂应具备的条件;TDDS的发展与特点;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与吸收途径;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第二节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技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TDDS中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新技术;研制透皮给药系统的步骤;体外透皮渗透的研究;第三节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膜材的加工、改进、复合和成型;制备工艺流程;透皮给药制剂用高分子材料;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三、教学手段动式教学:讨论生活中常见的透皮给药制剂有种类,和口服制剂相比,透皮给药制剂的治疗优势。
教学讲授: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辅助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透皮给药制剂的图片。
四、教学分析教学效果预测: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运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动式教学手段,师生互动积极有效,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合理,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靶向制剂课件
二、磁性制剂的靶向性原理
1. 利用体外磁场效应引导药物进入靶组织定位。 2. 利用较大磁性微球(几十~几百μm)注入血液
中引起局部栓塞,药物在栓塞部位逐渐释放而获 得定位定向。 3. 磁性小微球(几十或几μm ),注入血管后被 RES系统吞噬清除,使其在治疗淋巴系统白血病 及前所述肝癌、肾癌等疾病的治疗有显著定向 性。
18
新进展:Treleaven将单克隆抗体与磁性聚 苯乙烯微球结合,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与癌 细胞结合而载入了磁性微球,使癌细胞也 具有了磁性,起到导向作用。还有以脂质 为骨架材料制备磁性脂质微球及以天然红 细胞作磁性载体材料等。目前磁性材料主 要用于抗癌药物载体。我国已列入科研计 划项目的有甲氨蝶啶、阿霉素、顺铂、 5—Fu等磁性微球、磁性毫微球等。
25
二、作用机理
靶向给药乳剂的靶向性与乳滴大小、表 面电荷、处方组成及给药途径有关。
通常以水相为外相的乳剂可通过静脉、 皮下、肌肉、腹腔及口服给药;
以油相为外相的乳剂仅能从除静脉以外 的途径给药。
26
三、分类
O/W型乳剂 W/O型乳剂 复乳:在普通乳剂的外相又覆盖了一层
或多层膜,其乳滴直径通常在10μm以下 。
15
三、磁性制剂的特点
1. 降低用药量,肿瘤患者优势 2.降低肝脾肾等系统损害,集中在肿瘤部位 3.提高疗效, 4.磁性物质可阻挡伦琴射线,可加载放射性
物质进行照射而用于局部造影, 5.阻塞肿瘤血管,使肿瘤坏死。
16
四、磁性制剂的组成
1. 磁性微粒:磁流体:Fe3O4-载体,定期 排出,
2. 骨架材料:明胶、白蛋白、葡聚糖、 聚苯乙烯、硅酮、 聚丙烯酸
磷脂与胆固醇排列成
脂质体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 而且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滞留相当时间,
以便发挥药Leabharlann ,而载体应无遗留的毒副作 用。四、靶向制剂的分类
1.按分布水平 可分为三级。
一级:到达靶组织或靶器官
二级:到达细胞
三级:到达细胞内的特定部位。
2.按靶向性原动力分
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
大于7~10 μm的微球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 机械方式截留,被巨噬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 气泡。
4.纳米粒
静脉注射后,一般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主要 分布于肝(60%~90%)、脾(2%~10%)、肺 (3%~10%),少量进入骨髓。
有些纳米粒具有在某些肿瘤中聚集的倾向,有利于 抗肿瘤药物的应用。
物;
(4)产生的活性药物应能在靶部位滞留,而 不漏入循环系统产生毒副作用。
常见前体药物(prodrug): (1)抗癌药前体药物 一般情况下癌细胞组织的特点是碱性磷酸酯
酶高,pH低。 已烯雌酚二磷酸酯服用后,易在癌组织部分
酶促降解,使癌部位己烯雌酚浓度高于其 它正常组织,因而在治疗前列腺癌时能降 低毒副作用
脑内释放系统是一种以二氢吡啶-吡啶翁盐为载体的 氧化—还原型前体药物,它可以特异地将药物转 动到脑部,并且减少大循环中游离药物,达到靶 向治疗脑疾病作用。
(3)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对口服可的松类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优势
常规口服激素治疗结肠炎往往效果不佳,因药物 将迅速由小肠吸收产生全身作用,而仅有极小部 分药物到达结肠发挥治疗作用,
修饰方法有: ①表面修饰; ②连接特定的配体, ③连接单克隆抗体。
常见的类型: 修饰的药物载体: 修饰的脂质体: 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糖基修
饰的脂质体;
修饰的纳米乳;修饰的微球;修饰的纳米球;聚乙二 醇修饰的纳米球;免疫纳米球
三、前体药物和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1.前体药物(prodrug) 是活性药物衍生而 成的药理惰性物质,能在体内经化学反应 或酶反应,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 其治疗作用。
可治疗肿瘤扩散转移,以及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 等单核-巨噬细胞疾病。同时可明显降低药物的毒 性。
脂质体属于胶体系统,其组成与细胞膜相似,能 显著增强细胞摄取,延缓和克服耐药性,脂质体 在体内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有吸附、脂交换、 内吞、融合等。
3.微球
缓释长效和靶向作用。靶向微球的材料多数是降解 材料,如蛋白类、糖类、合成聚酯类。
目的:改善母体化合物毒性作用,
改变理化性质(水溶性、油水分配系数 等等),因而改变药动学特性(吸收、分布、 代谢、排泄)
前提药物在特定的靶部位再生为母体药物的 基本条件:
(1)使前体药物转化的反应物或酶均应仅在 靶部位才存在或表现出活性;
(2)前体药物能同药物的受体充分接近; (3)酶须有足够的量,以产生足量的活性药
(2)脑部靶向前体药物
如氧化—还原脑内释药系统。已成功地用于多巴胺、 雌二醇、青霉素等药物的脑内特异释药。
许多药物由于脂溶性小而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因 此治疗脑内疾患时疗效较差
一些药物虽然有足够的亲脂性,能够进入脑部, 但同样亦易于进入其它组织器官,产生不必要的 毒副作用,也将大大增加给药剂量。
第九章 靶向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 全身血药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 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基本原理:
利用人体生物学特性,如pH梯度(口服制剂的结肠靶 向) 、毛细血管直径差异、免疫防卫系统、特殊酶 降解、受体反应、病变部位的特殊化学环境(如: pH值) 和一些物理手段(如磁场),将药物传送到病 变器官、组织或细胞。
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 制剂等。
五、靶向性评价指标
1.相对摄取率re 2.靶向效率te 3.峰浓度比Ce
re=(AUCi)p /(AUCi)s te=(AUC)靶/(AUC)非靶 Ce=(Cmax)p/(Cmax)s
六、靶向制剂的特点 1、药物主要分布于靶区周围,减少用药剂量 2、降低了对人体正常组织的副作用 3、通常加快药效产生时间 4、可利用磁性制剂进行局部造影 5、可用于阻塞肿瘤血管,使肿瘤坏死
第三节 主动靶向制剂
一、概念 主动靶向制剂(act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 ) :用特殊和周密的生物识 别设计,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 发挥药效。 包括 1、修饰的药物载体和前体药物
2、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二、修饰的药物载体
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导弹”,将药物浓集于靶区而 发挥疗效的制剂 。
二、应用
靶向制剂适用药物: (1)药剂学方面:稳定性低或溶解度小; (2)生物药剂学方面:吸收小或生物不稳定
性(酶、pH值等); (3)药物动力学方面:半衰期短、分布面广
而缺乏特异性; (4)临床方面:治疗指数(中毒剂量和治疗
剂量之比)低,有解剖屏障或细胞屏障等。
三、靶向制剂的三要素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 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
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
一、概念
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 ) 系利用药物载体,使药物被 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制剂。
狭义而言,被动靶向制剂是指载药微粒被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摄取,通过正 常生理过程运至肝、脾等器官的制剂。
乳剂、脂质体、微球和纳米粒都可以作为被 动靶向制剂的载体。
二、各类被动靶向制剂(微粒给药体系)
1、乳剂 乳剂靶向性特点在于它对淋巴的亲和性。 静脉注射经巨噬细胞吞噬后,在肝、脾中高
度浓集,实现靶向; 而肌肉、皮下或腹腔注射,具有淋巴靶向性。 W/O型和O/W型乳剂虽然都有淋巴定向性,
但两者程度不同。
2.脂质体
脂质体进入体内可被巨噬细胞作为异物而吞噬摄取, 在肝、脾和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较丰富的器官中 浓集
antedrugs的前体药物:可在大循环中迅速降解成 无活性代谢物而降低毒性。
如2D—葡萄糖基吡喃泼尼松口服后,虽然在小肠能 迅速吸收,但吸收入血的前体药物将迅速降解为 无活性代谢物,不表现毒性,而未吸收的残留前 体药物到达结肠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