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审核案例分析报告
南纺股份审计失败案例分析及启示
![南纺股份审计失败案例分析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6774a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c.png)
南纺股份审计失败案例分析及启示【摘要】南纺股份审计失败案例引发了广泛关注。
背景与原因包括公司管理层的失误、内部控制不力等因素。
审计失败给公司造成巨大影响,包括财务损失和声誉受损。
教训与启示在于强化内部控制、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南纺股份应对审计失败需改进措施,如完善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等。
审计失败案例也提醒其他企业警惕,加强风险管控和合规性管理。
结论指出南纺股份审计失败案例的启示在于重视内部控制和诚信经营,总结经验教训并建立有效的应对策略,以防止未来审计失败的发生。
南纺股份审计失败案例提醒所有企业重视风险防范与管理,树立经营合规的理念。
【关键词】南纺股份、审计失败、案例分析、影响、教训、启示、改进措施、警示作用、结论、总结、应对策略1. 引言1.1 南纺股份审计失败案例分析及启示南纺股份是一家知名的纺织企业,曾经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年来南纺股份却陷入了审计失败的困境,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南纺股份审计失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与启示。
审计失败是指公司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未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导致审计报告出具错误的情况。
南纺股份审计失败的背景可追溯至公司管理层的不当行为和内部控制不力。
管理层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着操控财务数据的行为,试图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
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也为审计失败埋下了隐患。
南纺股份审计失败对公司的影响是巨大的。
公司的信誉受损,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公司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公司股价大幅下跌,市值蒸发,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
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受到限制,导致公司经营困难。
南纺股份审计失败的教训与启示是公司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加强财务透明度,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
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加强对关键风险的监控,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性。
公司管理层应该坚守道德底线,不得操纵财务数据,坦诚面对公司的经营状况。
审计精品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审计精品案例分析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84b13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7.png)
审计精品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案例背景在对某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年度财务审计过程中,审计团队发现了若干异常情况。
该企业主要从事制造业,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审计团队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初步审查时,注意到了存货金额异常增加、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等问题。
二、审计发现1. 存货异常增加:审计团队发现企业在报告期末存货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0%,这一增长与企业的销售增长不匹配。
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存货中存在大量过时产品,且部分存货的账面价值高于市场价值。
2. 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审计发现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上年下降了20%,这表明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减慢,可能存在坏账风险。
3. 成本控制问题:审计过程中还发现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问题,部分原材料采购价格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且部分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三、原因分析1. 存货管理不善:企业管理层对市场需求预测不准确,导致存货积压。
同时,库存管理系统存在缺陷,未能及时反映存货的实际情况。
2. 信用政策宽松: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政策过于宽松,导致应收账款增加,回收难度加大。
3. 采购流程不透明:企业的采购流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导致采购价格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
四、审计建议1. 加强存货管理:建议企业建立更为科学的库存管理系统,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及时处理过时产品,减少存货积压。
2. 优化信用政策:建议企业重新评估信用政策,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严格审查,适当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要求。
3. 规范采购流程:建议企业建立透明的采购流程,引入竞争机制,降低采购成本。
五、结论通过对该企业财务报表的深入分析,审计团队揭示了企业在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构成了潜在风险。
因此,企业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六、附件1. 存货管理分析报告2. 应收账款管理分析报告3. 成本控制分析报告以上范文提供了一个审计报告的基本框架,包括背景介绍、审计发现、原因分析、审计建议以及结论。
TS案例分析
![TS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f51024453610661ed9f4e7.png)
TS16949案例练习根据下述不合格的事实指出不符合标准中最适用的一个条款号,并说明理由。
1、在某工厂的销售部中,审核员抽查了5-8月份的客户反馈记录,发现至少有20次是客户对产品包装问题的投诉,未见针对性的处理结果;销售部长说,我们的产品包装虽然差了点,但不影响使用,反正现在产品供不应求,也不怕他们不要,就没有理他们。
2、审核员在一汽车音箱生产线上,看到一位检验员在检测一批工件之前先填好全部测试记录,再开始检测。
他向审核员解释说,由于生产非常稳定,每批工件都是100%合格,所以为了节省时间,先填好记录,再测试也没有什么关系。
3、车间为某汽车厂制造了一批后箱盖,成品均100%通过检验合格,才按合同规定交付到汽车厂的第一仓库去,但这批后箱盖有约一半左右被退货,理由是表面油漆层严重刮伤,有的外形也有碰伤变形的缺陷,审核员问成品仓库主任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问题,主任答:道路不平,最近连降大雨,道路更是泥泞难行,谁能保证装在卡车上的后箱盖不互相碰撞呢?4、在某厂贸易部,审核员发现8~11月份中,有大约10多份销售合同没有评审的证据;负责人解释说:这几份合同所销售的产品是委托外部企业加工制造的,所有问题我们直接找他们说事,所以没有评审。
5、在一机械厂,审核员翻看品质部的质量检查记录,发现一冲压下料记录有四个栏目,第一栏为“图纸尺寸”;第二栏“为员工自检”第三栏为“班长检验”第四栏为“检验员检验”;查看一图号为WL091406的记录:其长度图纸尺寸为“50±0.5mm” 4月份所有记录,第二栏全部为“50 mm”,第三栏全部为“50 mm”,第四栏全部为“50 mm”。
6、吸顶灯装配工艺卡规定:装灯座后高压测试,实际操作是高压测试后装灯座,操作工人说:“这样作对产品质量没有任何影响而且效率高”。
7、审核员在计量室发现一位校准工在校准分厘卡时,先对一个零位,如不准先回零调整,然后进行校验,查阅分厘卡校验操作规程(编号CA-013)规定,要求先校验,发现问题后,再调整零,问校准工为什么不按规程检验时,校准工答,这样做可以大大节省校验时间,最后结果也是相同的。
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的实战经验和案例分析
![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的实战经验和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35fbf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6.png)
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的实战经验和案例分析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质量管理在制造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可以给其他制造业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以国内某汽车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为例,介绍该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值得分享的案例。
一、企业概况该企业是一家专业生产汽车和零部件的国内知名企业,在业内拥有较高的信誉度和排名。
该企业始终坚持高品质、高效率和高附加值的发展战略,将质量管理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走出了一条质量管理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二、企业质量管理实践1.打造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企业文化该企业始终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领导层和质量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员参与的共同事业。
该企业以“高品质,创造未来”为企业口号,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示范和经验交流活动,让每位员工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企业还建立了员工质量参与奖励制度,激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
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该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倡导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零缺陷”为目标,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程,实施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企业实施了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强化从产品设计到出厂质量控制的全链条管理。
3.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流程该企业为保障产品质量,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流程,实施了全过程控制和追溯管理。
针对不同环节漏检或者疏漏问题,企业配备了一整套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并建立了对于疑似质量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控制和处理问题,防止质量问题扩大化和重复发生。
三、企业质量管理案例分析该企业不断优化和创新质量管理方式,积极推进质量管理达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以下列举该企业的两个成功案例,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1.质量文件管理系统为有效管理质量文件,提高文件共享效率,企业建立了质量文件管理系统。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案例分析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069512fc4ffe473368ab7f.png)
这种事过去也发生过,计划科下达的任务有时
脱离实际。 不符合条款: GB/T19001:2008 不合理: 8.5.2 纠正措施
不能随意猜测公司未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不符合性质:一般不合格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编写——案例分析 案例11 在金加工车间,有一份编号RS301工艺卡中规
定:槽凸轮(TD102)调质硬度要求应达到HB220—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编写——案例分析 不符合事实: 该公司未按其承诺执行的国家推荐性标准对产 品实施检验。 不符合条款: GB/T19001:2008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不符合理由: 本案违反了标准“8.2.4 “这种监视和测量应 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 行。” 不符合性质:一般不合格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编写——案例分析
案例6 在审核XX医院时,审核员发现D楼的三等病房6个 紧急呼叫按钮有3个不能操作,负责该楼的主任护士长 告诉审核员,若有情况发生她们会立刻采取行动.同时 护士们时常在病房内巡逻,若有急事她们立刻会知道.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编写——案例分析
不符合事实: D楼三等病房中6个紧急按钮中3个失灵。 不符合条款: GB/T19001:2008 6.3 基础设施 不符合理由: 不符合6.3“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
不符合8.5.2“组织应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 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不符合性质:一般不合格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编写——案例分析 案例3 管理者代表告诉审核员,由于过去附加给客户的产品
中的磁盘,曾经带有病毒,因此从今年起,所有外来的磁盘,
在公司使用前要交文件管制中心检查,经验证无病毒后才 能使用.审核员在检验科发现4片今年刚从美国总部送来的
案 例 分 析
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审核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595f2b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c.png)
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审核报告1. 背景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金属制品的企业,其生产过程涉及到化学处理、机械加工等环节。
为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产效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决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2. 审核范围本次清洁生产审核主要涵盖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工艺流程、原材料采购、废水处理、废气排放等。
3. 审核内容在本次清洁生产审核中,我们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生产工艺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 原材料采购是否考虑环境友好因素; - 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和处理效果; - 废气排放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4. 审核结果经过对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4.1 生产工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工艺采用先进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排放物的产生,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4.2 原材料采购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方面注重环保要求,选择供应商时考虑了原材料的环保性能。
4.3 废水处理公司废水处理设施运行良好,处理效果达到国家标准,未发现超标情况。
4.4 废气排放废气排放监测结果显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未发现超标情况。
5. 建议和改进建议在本次审核中,我们还提出以下建议和改进建议,以进一步完善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清洁生产体系: - 加强废水处理设施的维护保养,确保处理效果稳定; - 定期检查废气排放设施,防止设备漏气现象的发生; - 推行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物排放,提高生产效率。
6. 结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在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改进空间。
希望公司能够根据本次审核报告提出的建议,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环保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以上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审查人员:日期:上面的审查人员和日期是留空的,请您填写完整后进行归档。
审计真实案例分析
![审计真实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9feba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9.png)
审计真实案例分析审计是一种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核查和评估的过程。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通过收集、分析和解读企业的财务信息,确定财务报表中是否存在错误或欺诈行为,并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将介绍一起真实的审计案例,并进行分析。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家制造业公司。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发现公司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该公司的利润率却远远低于其他同行企业。
这引起了审计师的怀疑,因为根据常理,销售额的增长通常会伴随着利润率的提高。
审计师开始对公司的销售额进行详细分析。
他发现,在过去的几年里,该公司的销售额主要来自几家大客户,而且这些大客户的订单金额都非常大。
然而,这也让他开始怀疑这些客户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他们的订单是否真实有效。
在进一步调查中,审计师发现这些大客户的联系信息是由公司提供的,并没有独立验证过。
此外,这些大客户的订单信息也没有得到其他部门的确认,销售部门似乎对这些订单有着过高的依赖。
通过与销售部门的交流,审计师了解到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是与销售额直接挂钩的,而不考虑利润率。
这就给了销售人员通过提高销售额来实现个人利益的动机。
另外,销售人员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也没有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以确保客户的付款能力和订单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审计师认为公司销售额的高增长是通过虚假订单和不存在的客户来实现的,以提高销售人员的绩效。
这种做法导致了公司的利润率下降,并为公司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作为审计师,他向公司管理层报告了这一发现,并提出了建议。
他建议公司加强对客户信息的验证,同时加强对销售人员的考核和监管。
此外,他还建议公司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订单的真实有效。
这些措施能够减少公司面临的欺诈和风险。
该公司管理层认真对待审计师的建议,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他们对客户信息进行了全面的审核,确保只有真实有效的客户信息被纳入销售记录。
此外,他们也加强了对销售人员的监管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通过这些措施,公司重拾了利润率,并建立起了更加可靠和有效的销售和财务管理体系。
TS案例分析
![TS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d6861ea76e58fafab0032b.png)
TS16949案例练习根据下述不合格的事实指出不符合标准中最适用的一个条款号,并说明理由。
1、在某工厂的办公室中,审核员发现对客户的申诉意见没有按书面程序所述的办法进行处理2、审核员在一汽车音箱生产线上,看到一位检验员在检测一批工件之前先填好全部测试记录,再开始检测。
他向审核员解释说,由于生产非常稳定,每批工件都是100%合格,所以为了节省时间,先填好记录,再测试也没有什么关系。
3、车间为某汽车厂制造了一批后箱盖,成品均100%通过检验合格,才按合同规定交付到汽车厂的第一仓库去,但这批后箱盖有约一半左右被退货,理由是表面油漆层严重刮伤,有的外形也有碰伤变形的缺陷,审核员问成品仓库主任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问题,主任答:道路不平,最近连降大雨,道路更是泥泞难行,谁能保证装在卡车上的后箱盖不互相碰撞呢?4、在进出口贸易部审核员发现8~11月份代理销售合同占合同总数的56%,便向部门经理问:对于代理销售合同如何进行合同评审,部门经理说:代理销售合同不需要合同评审,因为产品生产提供都是其他公司的。
5、在一家汽车修理培训组织的办公室,审核员想看看学员的汽车修理技能的培训记录,但被告知,这是转包给当地一家汽车修理厂进行培训的,我们这里没有他们的培训记录。
6、吸顶灯装配工艺卡规定:装灯座后高压测试,实际操作是高压测试后装灯座,操作工人说:“这样作对产品质量没有任何影响而且效率高”。
7、审核员在计量室发现一位校准工在校准分厘卡时,先对一个零位,如不准先回零调整,然后进行校验,查阅分厘卡校验操作规程(编号CA-013)规定,要求先校验,发现问题后,再调整零,问校准工为什么不按规程检验时,校准工答,这样做可以大大节省校验时间,最后结果也是相同的。
8、审核员在液压车间试验站发现检验员在作油压管道压力试验时,用的参数是120牛顿/平方米·1.5分钟;而检验规程上规定的是150牛顿/平方米·1分钟,对此检验员解释说:检验规程不太合理,检验科长已打电话通知我们修改,审核员到检验科进一步调查,科长说:确有此事,因修改后的检验规程还要等副总工程师批准,而副总出国未归,所以新规程无法下发,只好先口头通知。
效益审计的案例分析报告材料一汽集团经济效益审计的案例
![效益审计的案例分析报告材料一汽集团经济效益审计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af1177d580216fc700afdbd.png)
效益审计案例分析——一汽集团经济效益审计案例企业历史: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第一汽车”,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中国汽车工业从这里起步。
52年来,第一汽车肩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重任,尽力了建厂创业、产品换型和工厂改造、上轻型车和轿车三次大规模发展阶段,产品生产由单一卡车向轻型车和轿车发面发展。
2011年5月18日,2011款奔腾B70上市。
中国一起方面透露,自新款奔腾B70开始,中国一汽除红旗轿车外的自主轿车都将以“鹰标”加全新前格栅的形象亮相。
一、企业概况一汽集团某一下属公司是一个多年的亏损企业,该公司是一个中外合资企业,一汽集团占有75%的股份,主要生产、销售微型汽车、轻型汽车及零部件,自1998年以来连续亏损,截止2005年末累计亏损达9.2亿元,资产负债率210%。
二、案例过程2006年,审计组对该公司2005年的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中运用了经济效率比较和经济活动分析等方法,通过比较发现该公司产品销量较2004年下降了61%,直接导致收入大幅下降,通过对该公司2005年利润的亏损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全部产品的毛利率仅为1.35%,其中主要车型的毛利率为-16.5%,且个别型号车型的边际贡献率已出现负数,全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利润仅能负担主营业务成本、税金及营业费用,而亏损额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水平相当。
审计人员通过符合性测试等审计手段,发现了该公司在采购、销售、生产等各环节还存在管理上的问题和不足,如商品车库存管理混乱,存在长期外借车辆;三包配件领用审批不规范,致使账实存在差异;大部分采购或外委加工费发票挂帐缺少审批手续;厂房及设备出租租金尚不足以抵偿折旧费用等。
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组提出了审计意见和建议,敦促其尽快出台政策或制度,加强管理,同时将审计结果上报集团公司领导,以进一步采取措施,防止了事态恶化三、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中审计组对于这个亏损单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围绕着开源和节流这两个重点来进行。
QMS审核员案例分析
![QMS审核员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3120ebaf1ffc4ffe47ac8c.png)
Q346.年底审核员在质量检验中心审核时,了解到丙烯从前年初投产以来不符合GB/T19001-2016标准8.6“组织应在适当阶段实施策划的安排,以验证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已得到满足。
”Q347.2月2日审核员在石化公司的采购部审核时,从采购计划中抽查从X化工有限公司采购的A原料,不符合GB/T19001-2016标准8.7.1“组织应通过下列一种或几种途径处置不合格输出:d)获得让步接收的授权Q348.审核员在采购部审核时,了解到近期连续从A化工厂采购了大批生产油品用的D添加剂。
不符合GB/T19001-2016标准8.4.1“组织应基于外部供方按照要求提供过程、产品或服务的能力,确定外部供方的评价、选择、绩效监视以及再评价的准则,并加以实施。
Q349审核员2015年3月2日在设备部审核时,发现公司的Q/SH0234《设备润滑管理制度》不符合GB/T19001-2016标准7.1.3“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所需的基础设施,以运行过程并获得合格产品和服务Q350.某水泥生产企业每半年发放一次调查问卷,了解顾客满意程度,调查内容包括水泥产品一不符合GB/T19001-2016标准9.1.2“组织应监视顾客对其需求和期望已得到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组织应确定获取、监视和评审该信息的方法。
”一不符合事实:查阅企业的顾客满意度调查问卷,发现2014年下半年顾客满意率为9%,2015年上半年为95%,2015年下半年为89%,近期调查30%的顾客在“顾客建议”栏指出水泥袋有破损情况发生,但评价结论为顾客满意。
Q351.在某食盐生产厂仓库检查时,审核员抽查包装膜仓库时发现包装膜直接存放尘土的水一不符合GB/T19001-2016标准“8.5.4组织应在生产和服务提供期间对输出进行必要的防护,以确保符合要求。
”一不符合事实:食盐生产厂包装膜仓库时审核时发现包装膜直接存放尘土的水泥地面上,且墙壁有漏雨痕迹,并存放有非食品用的备件等。
制造业纳税检查案例分析
![制造业纳税检查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594013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65.png)
制造业纳税检查案例分析
案例:某制造企业纳税检查案例
情况描述:
该制造企业是一家以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公司,企业经营多年,前几年经营状况较好,纳税申报也一直正常。
但是最近一次税务部门进行了纳税检查,发现该企业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企业所得税申报不符合实际情况
根据税务机关检查,该企业在上一年度所得税申报中存在情况不符合实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司减免税金过多,以及少缴税款。
税务机关进一步核查后,发现企业在申请所得税减免方面存在较多不符合规定的情况,且企业存在未申报的收入,导致税款缴纳不足。
问题二:企业发票使用存在异常
税务机关在检查企业发票使用情况时发现,该公司存在多次使用已经作废的发票的情况,且存在多张重复使用的发票。
税务机关要求企业说明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要求企业进行整改。
问题三:企业未按时申报和缴纳税款
税务机关在检查企业纳税申报记录时,发现该公司存在未按时申报和缴纳税款的情况,其中一个季度的税款缴纳甚至超过了一年的时间。
这种情况不仅会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也会影响企业形象,需要尽快予以整改。
综上所述,该制造企业在纳税申报方面存在多个问题,需要及时整改,否则将带来更大的风险。
为此,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纳税申报和缴纳税款。
同时,还需要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员工的纳税意识和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合法经营和稳定发展。
审计案例分析报告
![审计案例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75058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6.png)
审计案例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
本次审计案例分析报告旨在对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该公司是一家中型制造业企业,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机械设备制造和销售。
本次审计报告将从财务报表真实性、合规性和财务风险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审计过程。
1. 财务报表真实性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对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了全面审计。
通过对公司资产的实地核查和相关凭证的比对,我们确认了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
同时,我们对公司的收入和成本进行了详细分析,验证了公司利润表的真实性。
最后,我们对公司的现金流量进行了追溯和核对,确认了现金流量表的真实性。
2. 财务报表合规性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对公司的财务报表编制过程和相关会计政策进行了审查。
我们发现,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严格遵守了相关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规定,财务报表的合规性得到了保障。
3. 财务风险审计。
我们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通过对公司的财务比率、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我们确认了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
同时,我们还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了审查,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三、审计结果分析。
1. 财务报表真实性分析。
经过审计,我们确认了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 财务报表合规性分析。
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严格遵守了相关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规定,财务报表的合规性得到了保障。
3. 财务风险分析。
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同时,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改进。
四、改进建议。
1.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2. 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增强偿债能力,降低财务风险。
3. 完善财务报表编制过程,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五、结论。
通过本次审计案例分析,我们确认了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同时也揭示了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和内部控制问题。
制造业经典案例分析
![制造业经典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783d1c04a1b0717ed5dd72.png)
制造业经典案例分析【案例1】某涂料厂生产丙烯酸系列内、外墙涂料,质检科长说他们的产品分别执行国家关于内、外墙涂料的两份通用标准。
然而该厂涂料有十多个品种,其产品说明书声称各种指标参数分别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同时价格也高低相差十余倍。
该厂提供了每年按国家标准规定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但没有说明是送哪个品种去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仅记录了按国标要求各项参数结论为〝合格〞,但没有提供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试验证据。
质检科长说:〝涂料检测站差不多上只按上述两份国家标准检测的。
〞审核员问:〝你们没有针对不同的涂料制定企业标准吗?〞质检科长:〝没有。
〞案例分析:由于该厂涂料品种有十余种,价格也相差十余倍,可见产品的性能确信也有专门大差别,而且该厂对外声称其产品性能高于国家标准,就应拿出高于国家标准的证据。
对这些产品的型式试验就应该按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来做,因为国家标准不能覆盖这些产品的要求。
企业应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并按企业标准要求进行型式试验。
本案违反了标准〝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规定的〝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
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时期进行。
〞【案例2】某公司新产品研制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负责,从研制到投产所有技术问题均由他一个人负责。
审核员想了解对产品工艺的有关规定,开发部经理说:〝这些东西都在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脑子里,为了保密,只在个人的笔记本里有记录,没有整理成文件。
〞审核员要求索看笔记本,经理拿来一个项目的笔记本,审核员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写了专门多的内容,多是平常做试验的记录,没有一定的格式。
审核员问开发部经理:〝你看得明白吗?〞经理说:〝差不多上当事人自己记的,我一样不看他们的记录,一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自己负责〞。
审核员看到该公司多数的研制人员差不多上原先从研究所出来的,平均年龄大致50岁以上。
审核员问:〝这些笔记本以后上交吗?〞经理:〝没有明确的规定〞。
企业案例分析报告理想汽车
![企业案例分析报告理想汽车](https://img.taocdn.com/s3/m/aefb3523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6.png)
企业案例分析报告理想汽车1. 概述本报告分析了理想汽车作为一家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的经营策略、市场定位和竞争优势。
通过深入了解该企业的发展历程、产品特点和市场表现,我们分析了理想汽车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2. 公司背景理想汽车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公司的使命是提供高性能、智能化和环境友好的电动汽车,以推动全球智慧交通的发展。
目前,理想汽车已经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多款畅销车型,并计划在国际市场扩大影响力。
3. 产品特点理想汽车的产品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高性能理想汽车的电动汽车在动力性能上具有显著优势。
其采用了先进的电池技术和电动驱动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功率和更长的里程。
此外,理想汽车还注重悬挂系统和制动系统的优化,以提供更好的操控性和驾驶体验。
3.2 智能化理想汽车致力于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到车辆的各个方面。
其搭载了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载娱乐系统,并支持智能语音控制和车联网功能。
此外,理想汽车还提供了远程监控和维护服务,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掌握车辆状况。
3.3 环境友好作为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理想汽车的产品造型和材料选择上都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因素。
公司采用了可回收材料和节能生产工艺,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理想汽车的电动汽车不会产生尾气排放,有效减少了空气污染。
4. 市场定位理想汽车主要定位于中高端消费者群体。
通过提供高性能、智能化和环境友好的电动汽车,公司希望吸引那些注重品质和科技的汽车消费者。
此外,理想汽车还注重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在外观设计和用户体验上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
5. 竞争优势5.1 技术优势理想汽车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包括电池技术、电动驱动系统和智能化技术等,使其在产品性能和技术创新方面具备竞争优势。
此外,理想汽车还与多家合作伙伴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5.2 品牌优势理想汽车作为一家新兴企业,通过大力投入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取得了初步成功。
制造业案例分析
![制造业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3b69b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8.png)
制造业案例分析引言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就业、提高生产力以及增强国家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需求多样化的挑战。
因此,寻求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成为了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三个成功的制造业案例,探讨这些企业是如何应对挑战,实现成功的。
案例一:特斯拉特斯拉是一家以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技术为核心的制造业企业,被全球视为改变汽车行业格局的先驱。
特斯拉凭借其独特的创新技术和卓越的产品质量,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汽车制造业的壁垒。
首先,特斯拉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该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电动汽车技术,并不断推陈出新。
例如,他们的电池技术大幅提高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解决了传统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问题。
其次,特斯拉注重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他们的汽车设计既追求美观与实用性,同时确保了出色的性能和安全性。
特斯拉还通过建立全球高效快速充电网络解决了充电桩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购车动力。
此外,特斯拉还通过直销模式和线上销售渠道,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这种新的销售模式不仅提高了销售效率,也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利润。
案例二:海尔海尔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典范,也是全球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
海尔以“自主创新、用家首选”为核心理念,通过不断改革和转型,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的成功转型。
首先,海尔充分应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了全球智能家电平台。
通过与其他家电设备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家电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家居的概念。
这种创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其次,海尔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
他们通过精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不断推出受用户欢迎的产品线,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市场拓展。
海尔在多个市场赢得了高度认可,并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家电品牌之一。
此外,海尔还积极推行企业内部创新和管理变革。
企业生产质量问题案例分析
![企业生产质量问题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88ebd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1d.png)
企业生产质量问题案例分析深入分析企业生产质量问题案例一、引言近年来,企业生产质量问题屡屡发生,给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企业生产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改进措施,本文将以某企业的生产质量问题案例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二、案例描述该企业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家用电器产品。
近期,该企业的产品出现了较高的退货率和客户投诉率,引起了公司高层的关注。
经过调查,发现了以下主要问题:1.产品性能不稳定:部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例如电器设备发生过热、短路等情况;2.产品外观质量问题:部分产品存在划痕、变色等外观质量问题;3.交付延迟:由于生产工序没能按时完成或出现质量问题,导致交付日期延迟;4.产品配件问题:部分产品的配件存在与主产品不匹配的情况。
三、分析问题原因1.生产工艺不稳定: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不稳定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材料选用不当、生产设备老化、操作人员技能不足等问题,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和外观质量问题;2.质量控制不到位:该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疏漏,未能建立严格的检验制度和质量追踪系统,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3.管理体系不健全:该企业在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交付延迟和产品配件不匹配的问题;4.供应链管理不完善:该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不够严格,未能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供货稳定性。
四、解决方案1.优化生产工艺:对现有的生产工艺进行全面优化,优化选材、改进设备、加强培训,确保产品性能和外观质量的稳定;2.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制度和质量追踪系统,对产品进行全程监控,并引入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提升质量控制水平;3.完善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制度,优化生产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确保按时交付;4.加强供应链管理:严格筛选供应商,建立供应商评估和监控机制,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性和供货可靠性。
五、总结企业生产质量问题对企业经营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通过对该企业生产质量问题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报告及问题详解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报告及问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94f455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4.png)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报告及问题详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报告及问题详解一、案例背景该案例涉及一家中型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为机械零部件。
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近年来面临着销售下滑和盈利能力下降的问题。
本报告将对该企业的运营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及解决方案。
二、问题分析1. 销售下滑问题该企业的销售额连续三年下降,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对手夺取。
主要原因包括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定位不准确、销售渠道不畅等。
解决方案:a. 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与设计团队的合作,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b. 调整市场定位:针对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重新制定市场定位策略,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c. 拓展销售渠道:与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2. 盈利能力下降问题该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润连续下降,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主要原因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控制不佳、生产效率低下等。
解决方案:a. 原材料采购优化:与供应商进行长期合作,争取更优惠的价格和供货条件。
b. 优化生产流程: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提高生产线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c. 提高员工技能: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3. 组织人才管理问题该企业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员工培训不足、岗位责任不清等问题,导致人才流失率高,组织效能低下。
解决方案:a. 优化人员结构:对各部门的人员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合适的人员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
b. 增加员工培训计划:制定全面的员工培训计划,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c. 明确岗位职责:对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员工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减少管理层的干预。
4. 沟通协作不畅问题该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部门之间协作不够紧密,影响了工作效率。
解决方案:a. 加强内部沟通: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渠道,如定期的团队会议、内部邮件等,及时传递信息。
b. 设置跨部门工作小组:组建跨部门的工作小组,促进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企业案例分析报告企业案例分析范文.doc
![企业案例分析报告企业案例分析范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0524d0ee52ea551811a6871e.png)
企业案例分析报告_企业案例分析范文,,,xx企业案例分析报告是在对某行业或领域的统计性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个别企业或部分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解剖,提供详尽的数据,并且结合委托方的目的和我方长期从事投资咨询的经验,综合分析其各个环节的运营特点,为委托方的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营方式提供依据。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企业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企业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篇1: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一个企业不能创新,将无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近年来创新一直备受企业推崇尤其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几乎每个企业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所能列举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企业有:百度中国、乐酷天日本、河南双汇投资发展公司中国、尤妮佳日本、腾讯控股中国、发那科日本、宝洁美国、比亚迪中国等。
本文选择以比亚迪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报告。
比亚迪公司见证了中国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历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2月,迄今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已经由一个员工只有20人的电池生产小企业发展成为员工总数超过17万人,拥有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世界级高新技术企业。
比亚迪用较短的时问完成了西方企业百年的成长之路,见证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企业的成长历程。
希望通过对比亚迪的案例分析为中小企业提供可以参考的创新发展路径。
1 比亚迪公司简介比亚迪从起步到拥有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成长路径以及企业的整体布局。
从下图中看到三大产业群表现为递进而又并列的关系:所谓递进关系主要体现企业发展的先后阶段,体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体现前一个产业链为后一个产业链提供的技术储备和发展模式借鉴;所谓并列关系体现整个产业的相互平衡和支撑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聚合效应。
贯穿三大产业群成长、发展和壮大的是企业的创新系统。
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均说:”比亚迪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市场和生产流程的全方位创新”。
比亚迪在开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创新大大缩短了和同样行业一般企业成长的时间、缩短了与世界先进企业的距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由一个小企业到拥有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成功企业的转身。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案例分析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fb19a1ce2f0066f4332277.png)
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不符合性质:一般不合格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编写——案例分析
案例5 在审核上海的一家日本独资企业时,审核员发
现生产线上的作业指导书都是用日文写的,只有主 要的插件位置及零件型号是以图样及编号表明,审 核员观察员工的工作,他们都按图样位置插入正确 的零件.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编写——案例分析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编写——案例分析
不符合事实:
D楼三等病房中6个紧急按钮中3个失灵。
不符合条款: GB/T19001:2008
不符合理由:
6.3 基础设施
不符合6.3“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
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
不符合性质:一般不合格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编写——案例分析
案例7 在抽查以下检验记录时,发现:
案例2 在业务部,审核员发现过去半年里有30%的交货期
没有满足顾客的要求,其中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半导 体的供应商没有定期交货而造成的。审核员从采购经 理那里了解到,此半导体厂是顾客指定的,所以没有办 法更改。审核员从厂内所发出的纠正措施要求中找不 到有关对此供应商所提的纠正措施要求。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编写——案例分析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编写——案例分析
不符合事实: 仓库未就顾客提供的元器件进行验证。
不符合条款: GB/T19001:2008 7.5.4 顾客财产
不符合理由: 不符合7.5.4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
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 不符合性质:一般不合格
内部审核不合格项编写——案例分析
案例15 组件A12096、C19412、D1787的工艺卡上因
案例14 审核员在元器件仓库中发现六个箱子,标有“需
万业企业案例分析报告
![万业企业案例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92d05b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8.png)
万业企业案例分析报告万业企业是一家国内知名的钢铁制造企业,成立于1990年。
该企业以生产高质量的钢铁产品而闻名,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本报告将对万业企业的发展历程、竞争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首先,万业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该企业成功地占据了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此外,万业企业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出口产品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举措使得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并稳定了企业的发展。
其次,万业企业具有多项竞争优势。
首先,该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可以提供高品质的钢铁产品。
其次,万业企业注重研发,并与多家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推出创新的产品。
此外,该企业具有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可以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
这些优势使得万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并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赖。
然而,万业企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钢铁行业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国内外企业都在争夺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万业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以保持竞争力。
其次,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钢铁行业也面临着环境压力。
万业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来改善环境表现,以满足监管机构和社会的要求。
综上所述,万业企业是一家在钢铁行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的企业。
该企业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占据了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并成功进军国际市场。
然而,万业企业也面临着来自竞争对手和环保压力的挑战。
未来,该企业需要继续加强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以保持竞争力并适应行业变革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制造业给出150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联想、分析,以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案例1】某涂料厂生产丙烯酸系列、外墙涂料,质检科长说他们的产品分别执行国家关于、外墙涂料的两份通用标准。
但是该厂涂料有十多个品种,其产品说明书声称各种指标参数分别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并且价格也高低相差十余倍。
该厂提供了每年按国家标准规定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但没有说明是送哪个品种去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仅记录了按国标要求各项参数结论为“合格”,但没有提供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试验证据。
质检科长说:“涂料检测站都是只按上述两份国家标准检测的。
”审核员问:“你们没有针对不同的涂料制定企业标准吗?”质检科长:“没有。
”案例分析:由于该厂涂料品种有十余种,价格也相差十余倍,可见产品的性能肯定也有很大差别,而且该厂对外声称其产品性能高于国家标准,就应拿出高于国家标准的证据。
对这些产品的型式试验就应该按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来做,因为国家标准不能覆盖这些产品的要求。
企业应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并按企业标准要求进行型式试验。
本案违反了标准“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规定的“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
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
”【案例2】某公司新产品研制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负责,从研制到投产所有技术问题均由他一个人负责。
审核员想了解对产品工艺的有关规定,开发部经理说:“这些东西都在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脑子里,为了,只在个人的笔记本里有记录,没有整理成文件。
”审核员要求索看笔记本,经理拿来一个项目的笔记本,审核员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很多的容,多是平时做试验的记录,没有一定的格式。
审核员问开发部经理:“你看得明白吗?”经理说:“都是当事人自己记的,我一般不看他们的记录,一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自己负责”。
审核员看到该公司多数的研制人员都是原来从研究所出来的,平均年龄大概50岁以上。
审核员问:“这些笔记本以后上交吗?”经理:“没有明确的规定”。
审核员:“如果设计人员不在了怎么办?”经理:“不知道,好多年来都是这么规定的,没考虑以后的事”。
案例分析:公司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为了可以将文件根据实际情况按密级分类保管。
保管在个人手里,实际上很难确保对这些资料进行控制。
本案违反了标准“4.2.3文件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
”和“7.3设计和开发”的有关规定。
【案例3】某试剂厂生产某种液体试剂,在起草产品标准时,技术监督局某人要求对于成品检验应按国家标准《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2828—1987)进行抽样检验,并说如果不按该标准抽样检验则不给标准备案。
该厂无奈,于是就在标准中规定成品检验按GB/T2828执行,但在实际中又不照办。
实际上由于是流程性产品,检验只是由搅拌罐中不同位置用吸液瓶取三个样品送质控室检验,根本无法按照GB/T2828抽样。
案例分析:对于流程性产品不适于按GB/T2828进行抽样,这里违反了标准“8.工总则”的“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
”这里按不同位置取样送检的方法是正确的,关键在于检测前对于液体应充分搅拌均匀。
自己制定了标准,又不照办,违反了标准“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的规定。
【案例4】某厂质量目标规定:成品合格率为98%以上。
审核员问技术员:“成品合格率指的是什么含义?”他回答:“这是指的成品出库以后的合格率,因为我们的成品检验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检验,只是按检验规程进行抽样检验,因此存在不合格的风险。
”技术员回答:“这是指的成品入库前的合格率。
”检验员小王却说:“这是指的成品一次交验合格率。
”案例分析:本案说明在企业对于质量目标的定义没有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沟通,这势必影响对实现质量目标的考核与控制。
违反了标准“5.4.1质量目标”的“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及“5.3质量方针”的“d)在组织得到沟通和理解”的规定。
【案例5】某线路板焊接加工企业,客户都是带料加工。
审核员问检验员:“是否对客户送来的物料进行检验?”检验员说:“我们没有检验手段,客户送来什么料,我们就用什么料,反正是他们提供的,我们只负加工的质量责任,物料质量我们没法负责,这是客户自己的责任。
”案例分析:即使企业没有检验手段,也应按规定进行外观验证,并保留验证记录。
对于顾客送来的质量可疑的产品,也应在与顾客签定的合同上予以泣明,分清责任。
本案违反了标准“7.5.4顾客财产”的“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
”的规定。
【案例6】审核员在审核某建筑公司第一项目经理部时,看到技术交底和检验记录填写的笔体非常相似,于是询问项目经理:“技术交底和检验记录是由谁填写的?”项目经理说:“是资料员填写的。
”审核员问:“资料员有技术员和检验员的上岗证吗?”项目经理说:“由于工地人手少,只好由资料员代劳了,好在质检站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
”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规定:“技术交底应由具有资质的技术员或技术队长负责,检验工作应由具有资质的检验员负责。
”案例分析:这种事情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常有发生。
技术交底应由技术员或技术队长交到施工的班组长,检验记录应该是检验员在施工现场实际检测的结果,而不是事后由别人在屋子里补填记录。
填写记录的人员没有相应的资质,违反了标准“5.1管理承诺”的”a)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及“4.2.4记录控制”的“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案例7】红星涂料厂将苯丙乳液配置车间承包给了一个员工负责。
于是该车间成了该厂主要生产原料的供方。
审核员在查阅供销科提供的合格供方名录时发现,苯丙乳液供方的名称是“红星涂料厂”。
审核员问:“你们怎样控制该车间的质量?”供销科长说:“我们只要对其进货检验合格就行了,别的方面我们管不了,他们与厂里有承包合同,你得问厂长去。
”审核员在厂长处查看该车间与工厂的承包合同,看到上面仅规定了每年应该向厂里上缴的利润。
案例分析:虽然该车间承包给了一个员工负责,但是它仍然是工厂的一部分,不应把他仅仅当做一个供方来管理,而应纳入工厂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中来管理。
仅仅对其产品进行进货检验是远远不够的。
本案违反了标准“5.4.2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中b)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的规定。
【案例8】“进货物资10个单位以下进行100%检验,l0个单位以上抽检10%,某厂进货检验抽样规定:但最少检验数量不得少于10个。
”审核员问:“在抽检的数量中,最多允许有几个不合格,可以判断该批物资为合格批?”检验员回答:“没有规定。
”审核员又问:“这样如何判断进货的批量物资是否合格呢?”检验员说:“不知道。
不过我们进货一般都是合格的,没出现过您说的情况。
”案例分析:按百分比抽样检验的方法在许多企业中仍然存在,这样做不太科学。
而且往往规定了抽样的百分比,而没规定出现不合格怎么办的处理规定。
一般来讲应该优先采用国家对于抽样检验的有关标准(例如,《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2828——1987》,如果自己制定方法,应该等效或严于国家标准。
在上面的例子中,例如可以规定:“进货物资10个单位以下进行100%检验,不允许出现不合格,否则判定该批物资为不合格,可拣用或全部退、换货;……”本案违反了标准“8.1总则”的“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
”的规定。
【案例9】在三车间审核员看到有两台设备丢弃在车间角落,设备上落满尘土,旁边堆放着许多杂物。
审核员问:“这是做什么用的?”车间主任说:“这设备是我们过去的试验产品,放在这里快两年了。
具体什么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你们可以去问技术科。
”在技术科,审核员继续查问关于三车间那两台设备的事情。
技术科长说:“去年上级下达任务让我们试制Q3型设备。
当时由于时间较紧,设备试制出来后一直工作不正常。
我们开了好几次分析会,会议一直没取得一致意见,有人认为可能是设计问题,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所用的的原材料不合适。
后来由于我出国考察去了,上面没有催,我们一忙这事儿就拖了下来。
我们打算最近再次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这两台试制出来的样机,半途而废,这种处理态度已超出了对“设计和开发”控制的围,属于对发生的不合格如何处理的问题。
本案违反了标准“8.5.2纠正措施”的全部要求。
【案例10】某厂程序文件规定:“工厂在一年的时间间隔最少应组织一次管理评审。
”审核员在质量管理部审核管理评审实施情况时,管理部经理说在最近的一年只组织了一次管理评审,是在6月15日召开的,并出示了一份《管理评审报告》,报告容仅涉及了该厂近期要上马一条新的生产线的讨论情况。
管理部经理说:“由于最近要上一条新的生产线,因此这次评审主要讨论了新生产线的有关情况。
”审核员要求查看管理评审会议的讨论录,经理说:“记在笔记本上。
”审核员查看笔记本,看到在6月15日召开的是总经理办公会。
管理部经理说:“我们就把这次办公会当作了管理评审。
”案例分析:按照标准的要求“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但是一些组织还停留在应付认证机构的检查上面,走走过场、形式。
这里说明了对于标准“5.6.1管理评审”的要求理解远远不够。
管理评审并不是经常举行的,因此应该在最高管理者的主持下,对组织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这就是标准“5.6.2评审输入”规定的七个方面,都应该讨论到。
而评审的结果则应该满足标准“5.6.3评审输出”的规定。
本案违反了标准“5.6管理评审”的规定。
【案例11】某印刷厂承接客户彩色印刷业务。
客户定货依据工厂提供的色卡确定所需要的颜色。
审核员在车间看到放在桌子上的色卡,便问车间主任:“对于色卡的使用有什么管理规定?”主任回答:“用脏了到销售科领新的。
”审核员再问:“对于色卡的照明观察条件及对检验员视力有无要求?”车间主任表示没有要求。
在销售科审核员询问对于车间使用的色卡有何管理规定,销售科长说这不属于自己管,应该问技术科。
技术科说他们对于色卡也没有管理。
案例分析:色十虽然只是一些颜色纸片的集合,但作为颜色的标准样品,它是客户定货和验收产品的重要依据,对于印刷厂控制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很多印刷厂对于色卡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车间到有关科室都随便放着许多色卡。
因此作为一种产品的验收标准,应该对色卡的保存、使用、发放和回收等各方面作出规定。
本案违反了标准“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的“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想一致的方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