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_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_喻琰

合集下载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在我国的城市中,随处可见许多独具特色的近代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历史见证,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将这些近代特色建筑保护起来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我国需要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策略进行再思考。

我国需要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意识。

很多人习惯于追求新颖和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忽视了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

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提高大众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意识,培养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

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

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无法有效地保护近代特色建筑。

应该针对建筑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权限,加强对建筑保护部门的监管和指导。

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人才的培养。

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但现有的人才供给不足,导致保护工作存在许多困难。

应该加大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学院和研究机构,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

由于保护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单一的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需求。

应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中来,通过合作开发、出租等方式筹集资金,共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类似的建筑保护问题,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与世界最先进的建筑保护机构合作,共同推动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工作。

近代特色建筑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对于我们的城市和文化都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保护意识,健全保护法律法规,培养专业人才,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近代特色建筑,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_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_喻琰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_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_喻琰

大 众 文 艺大62摘要:庄严古朴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是被誉为是“全国十大丽景校园”之一的四川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其楼体主视如宫阙、俯视似航机。

那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意象大屋顶及结构构件,如柱、垂柱、柱础、雀替等构件,大胆地运用在了西方体量之上。

独特的中西合壁艺术造型,使她闻名遐迩于上世纪中后期至今。

通过对她的测绘及进一步的研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传统与民族性表现方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族形式建筑;大屋顶;传统与民族表现方式20世初期开始,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

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

虽各时期政治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民族主义思想不绝如缕贯穿其间,民族性与国家观念也反映在了那一时期的建筑之上。

一、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当中,建筑形式是以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的多民族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领域隔离的状态。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

于是,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二者交融、碰撞,形成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并且相互渗透、融合的多元状态。

伴随着侵略引入中国的西方建筑样式是新观念、新技术,中国近代建筑传统风格形式受到了新的挑战。

然而,此时旧形式尚未消退,新形式却迫不及待地诞生了,跳跃了一个正常的新旧交融过程。

但人们心中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依然存在,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早已在坊间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

二、中国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及发展历程概述早在19世纪中叶,在上海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已经产生了中西交融的石库门里弄民居,是早期非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无意识探索,即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型。

19世纪末,西方建筑师已经开始了教会大学校舍建筑中国化的探索,这是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最早尝试。

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解读民族形式建筑

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解读民族形式建筑
刘 亦 师 Lu Ys i i h
文章 编号 1 0 3 X ( 0 6 1 0 0 4 0 3 7 9分类 号 T 一 9 u 02
摘 要 2】 纪前 半叶,以大屋顶和传统装 【 世 在 巾 同近 代 建 筑 史上 , 有 饰细鄙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 的 象 值 得 注 崽 。
维普资讯
从近 代 民族 主义 思潮解读 民族 形式 建筑
An Appr oacht Un ert d o d san Moder cht t r n Ar i ec u e i Nat al i e e S ye n i on Ch n s t l
都 于 南京 , 即进 行 了“ 都计划 ” j 旋 前 。i 规 定 = 曼 的 公 共 建 筑 应 采 取 样 式 为 民 i 三
族 形 式 ,其 中 的 典 范 如 杨 廷 宝 先 生 所 敞 的 比 党 巾 火 监 察 院 (网 2) 与赵 深
r共 同 的 民 族 情 感 与 政 治 史 化 , 族 丰 比 义 于 是 诞 生 了 。 一 进 程 最 早 从 英 同 开 这
ex u『 t ecor 1 q s e d atons Su h t w as c s y e adop ed b t y Am er i can a cht t n ch i r ec s『 apes l and edu ton acl i ,by K om i dan ca i al f I es l t u n g
・ 有 趣 存 的 思 潮 层 不 穷 ,但 其 中 所 包 含 的 些 民 族 j 义 关 怀 却 始 终 立】 条 潜 流 贾穿 : l 一
流的建筑样式 从 清末民初 、 民国南京建设、 目 从 14 ' 2 ̄ 口通 商 以 来 , 洲 列 强 J g 欧 I 间 正 直 余 英 时 先 生 所 指 的 , 年 ¨ 百 伪的 “ 新京”建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 “ 十大建 }. d 4不 动地 将 本 的建 筑 样 ℃ 进 到 开 来 i 拘 个最 大 的 动 J 是 民旅 主 J 引 就 筑” .虽然各个 时期的 民族形 式建筑背后 的政 埠 城 市 , 现 了 例 如 上 海 、 岛 和 哈 尔 义 (Na i l n) 青 t ̄ ma 。如 果 从 反 抗 外 侮 与 治 和 社 会 背 景 大 不 相 同 ,但 是 若 仔 细 剖 析 , 仍 滨那样 的殖 城市 。 这 在 点 上 , 同 H 家 建 设 这 两 面 结 合 起 来 对 近 代 中 同 荚 能看 出背后有一条民族主义思想的主线 , 不绝 与 欧 洲 各 1 , 一 样 .在 1 01 辛 丑 的 民 族 主 义 加 以 考 察 , }述 那 些 建 筑 4tJ l . 9 年 一 如 缕 贯 穿 其 间 这 种 以 传 统 叉 化 为 旗 帜 的 民 族 条 约 之 后 , 华 的 一 批 美 国 建 筑 师 们 开 现 象 将 能 得 到 合 理 的 解 释 , 在 主义, 利用建筑为手段表达 了近代民族性与 国 始最 先 主动 仿 效 小 1 传 统 建 筑 的 表 现 方 + 4 家观念 该 丈考察民族主 叉的反抗与建设的两 1 民族主 义及其在 中国的发生与 式 , J 中 的 佼 佼 者 如 I i v £ l 1 Ki l m Ia 个面相, 及受之影响的 民族形式建筑在近代 中 Ml f y 的 金 陵 女 予 大 学 和 燕 京 大 学 】, 做 『b 发展 国的发生发展 这一现象也说明,中国近代建 校 同 规 划 没 汁 (罔 1) F K l s 的 , 1 做 近 代 世 界 的 民族 义 产 生 f西 欧 , 筑 史 应 当 从 思 想 史 的 角 度 加 以 分 析 武 汉 大 学 期 校 冈 规 划 设 汁 , 及 以 关键 词 中 国 近 代 民 族 主 义 思 潮 民 族 尤 以 法 同 大 革 命 为 其 形 成 的 最 主 要 标 V e h Mo l* I 2 年 做 的 围 ● 北 平 L l l 于 9 7 e 形式建 筑 思想史 内在涵 义 志。1 g世 纪 ,伴 随 着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 书 馆 M 是 在 巾 同 ,同 足 西 方‘ 强 , 列 资 本 卞 义 经 济 小 断 壮 大 ,与此 同 时 , 自 为 什 么美 建 筑 师 会 与 欧 洲 建 筑 帅 立 场 I A b tac l h i th f 0 h c t , sr t n t e fr alof he 2 t en ur s t y “ 艺复兴” 始 的人文精 神 , 随着宗 文 升 伴 Ch n e en lS es r a S Qnce s y e ecam e t e t l b h 不 同呢? 教 改 革 与 启 蒙 运 动 扣I 进 行 。 产 阶 级 速 资 dom an h t t l t l n Chla,wi n tar ec ur ye i c a s n t h 12 7年 北 伐 成 功 之 后 ,国 民 党 迁 9 革 命的胜利 标志省 比族同家 的形成 , 基 s k n ch tii g r ar act uc g r er s h aS bi oofand s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近代特色建筑是指我国近代建设时期所产生的具有独特风格和历史价值的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是我国近代建设的重要遗产,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许多近代特色建筑面临着保护和维修的困境,甚至遭到拆除的命运。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近代特色建筑的价值。

这些建筑承载着我国近代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是我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见证和产物。

保护近代特色建筑不仅能够传承历史文化,也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一栋建筑物,更是在保护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机制,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已经有一些关于文物保护的规定,但是对于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并不够完善。

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为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们应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保护近代特色建筑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我们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和教育推广,增强人们对近代特色建筑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激发人们的保护热情和责任心。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不仅需要历史学家和文化专家的研究和指导,也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的支持和保障。

我们应该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的科学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研究,为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我们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

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方式。

我们应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共同推进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事业。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近代特色建筑是指建于20世纪前半期的建筑物,代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近代特色建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挑战。

因此,对于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应该对近代特色建筑的价值进行深入认识。

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路径和文化特征,是我们身处的城市的重要历史遗产。

除了文化、历史方面的价值,它们还承载了许多环保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意义。

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近代特色建筑的认识和重视。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多年来,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擅自拆除近代特色建筑,导致价值非凡的文化资源流失,这部分责任在于法律的不完善和不刚性执行。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明确权利责任,将保护近代特色建筑纳入到规范的建筑审查流程中,依法打击非法拆除行为。

第三,发挥多方面的力量,积极营造保护氛围。

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实现攻坚克难。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承担社会责任,协助保护建筑物,社会可以主动参与保护工作,加强自我监督。

最后,我们需要遵循合理性原则,坚持有序保护。

以往一些人对于保护建筑物的热情过于狂热,导致损毁一些本不值得保留的建筑物,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理性,进行有序保护。

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且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建筑应该优先考虑保护;对于没有明显价值的建筑,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改造和利用。

总之,中国拥有众多的近代特色建筑,作为保护者,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特征,采取系统性的保护与修缮,并且将近代特色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文化遗产。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
理论 研 究 ・ 计 设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 .筑的几点思考
以四川大 艺术 学 院 四 川 成 都 60 6 ) 四 1 05
摘 要 : 庄 严 古 朴 的 四 川 大 学 望 江校 区 行 政 楼 是 被 誉 为 是 “ 国 全 十大丽景校 园”之 一的四川 大学的标志性 建筑。其楼体主视如宫阙、 俯视似航机。那具有时代特 色的 中国意象大屋顶及 结构构件 ,如柱、 垂柱 、柱础、雀替等构件 ,大胆地运用在 了西方体量之上。独特 的中
二 、 中国近代 民族 形式 建筑 的探索及 发展历 程概述
早在 l 世纪 中叶 ,在上 海通 过 民间传 播渠 道 已经产 生 了中西 9 交 融 的石库 门里 弄 民居 ,是 早期 非建筑 师 对 中国建筑 民族 形式 的 无 意识 探索 ,即近 代 民族形 式建筑 的雏 型 。 1 世纪 末 ,西方 建筑 9 师 已经 开始 了教会 大学 校舍 建筑 中 国化 的探 索 ,这是 建筑 师探 索 中国建筑 民族 形式 的最 早尝试 。五 四运 动 以来, 民族 意识 高涨 , 中 国建筑 界和社 会普 遍呼 吁发扬 我 国建筑 固有之色 彩 。当 时仍 以学 院 派设 计思想 占主 导地位 的 中 国建 筑师 们很 自然 地把 中 国民族 形 式 融入到 所设 计 的建筑 中, 随即 出现 了所谓 的 “ 国固有 形式 ” 中 也 就是 “ 民族 形式 ”建筑 。这 是 中 国近 代探 索新 建筑 的近 代化 与 民族化 相结合 的有 意义 的创作实 践 。 建 国后 的5 年代 N6 年 代 初 为颂 扬 新 民族 国家 的独 立 与 自 O o 豪 。建筑基 本 上沿袭 了 以局部 应用 大屋 顶 为主要特 征 。普遍 滥用 大屋 顶 ,形 成新 中 国建筑 中一股 被 称为 复古主 义 的潮流 。但 与此 同时 ,也建 造 了一批 不带 大屋 顶的 、 以在 古典 构 图体量 上采 用传 统细部 装饰 为特 征 的民族 形式 建筑 。1 5 年 国庆工 程 的 民族 形式 99 有 新 的发展 ,在这 些具 有 重要 的政 治、文 化 、纪念 意义 和复 杂功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近现代建筑色彩设计——以四川大学为例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近现代建筑色彩设计——以四川大学为例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近现代建筑色彩设计——以四川大学为例◎陈纯摘要:建筑色彩设计带来的不仅是美学意义上的享受,更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程度。

四川大学作为20世纪前半叶西南地区最早系统接受西方近现代科学教育的历史产物,凝聚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

本文中,作者探讨了受中西文化影响下的四川大学建筑色彩设计现状、特点及规划建议,就建筑色彩装饰的应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中西文化;四川大学;色彩设计;建筑美学颜色是文化的镜子,体现在建筑中有着其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现代色彩美学理论是融合,然而由于中西方在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不同,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影响下,既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敛舒展,又要包含西式建筑的厚重挺拔,殊非易事。

坐落于四川省会的四川大学成立于1896年,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教育促成了四川大学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社会人文环境,决定了四川大学建筑的色彩文化既有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又融合了西方的文化背景,促使四川大学建筑装饰设计的造型极为丰富,色彩极为绚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当今各国之间的文化碰撞日益频繁,如何在应对全球化的影响下同时又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有个性,是值得每一位设计师去思考的问题。

一、中西方文化下的色彩概念(一)色彩的概念及分类颜色的含义众多。

从物理角度来说,颜色是指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产生的色彩,按照光振动幅度从短到长包含紫、蓝、青、绿、黄、橙、红七种色彩;从心理角度讲,人的视觉受大脑支配,按照大脑对色彩的反应,人们对颜色进行暖色、冷色、中性色的分类;此外,颜色还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能反映出人们的社会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1]。

总而言之,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

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

(二)中西方文化下色彩的运用黑白灰被称为色彩中的无彩色,通常应用在园林建筑、铺装及植物配置中。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近代特色建筑保护是一个重要议题,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特色和建筑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其再进行思考和改进。

我们需要强化对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意识。

近代特色建筑是我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历史的记忆和时代的风貌。

由于对其价值的认识不够,许多近代特色建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拆除或改造,丧失了原有的风貌和历史定位。

我们需要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其价值的认同,形成一个共同的保护理念。

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

保护近代特色建筑并非简单地保留其原貌,而是要根据其历史价值和现实需求,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

这需要我们进行充分的文物价值评估和城市规划考量,综合各方利益,确定保护的范围和方式。

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转换和改造,使其在保护的同时兼具现代化的需求和功能。

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近年来,我国很多近代特色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风险,这与部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利益驱动有关。

我们需要加强对特色建筑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明确保护责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拆除、侵占和破坏行为。

第四,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近代特色建筑保护涉及建筑史、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不足够,缺乏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培养体系。

我们需要加大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领域的研究和教育投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

我们需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参与。

近代特色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和一种文化。

我们需要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近代特色建筑的知识,唤起公众保护的意识和热情。

我们还要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工作,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建筑遗产。

近代特色建筑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特色和建筑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近代特色建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问题。

这些建筑代表着我国的近代历史和文化,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它们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由于各种原因,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难题。

对于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问题的再思考是必要的。

我们要认识到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近代特色建筑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是我们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近代特色建筑,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思考。

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的基石。

保护近代特色建筑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硬件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要正确认识近代特色建筑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近代特色建筑遭受到的破坏和改建现象非常严重。

一方面,部分建筑物由于年代久远和使用条件限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需要进行改建或拆除重建。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考量,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被迫拆除,让步给高楼大厦的建设。

这些现象导致了许多珍贵的近代特色建筑被毁坏或丧失,对于近代历史的研究和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它们。

我们要加强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对于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法律法规还比较薄弱,缺乏具有可操作性和约束力的规章制度。

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保护法规。

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为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提供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

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保护近代特色建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其中。

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参与保护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一定的利益回报,以推动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积极性。

我们要加强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是提高人们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广泛宣传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公众对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激发公众自觉参与保护工作的热情。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构造技艺和材料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这是
中国建筑民族性的表现。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现代建筑在传统文化的基
础上,逐步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和范式。

现代建筑的建筑形式、材料运用和建筑技艺都正
在快速发展和变革,具有强烈的前瞻性,这是中国建筑世界性的表现。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所处环境,同时也需要具有美学性和
文化内涵。

中国的现代建筑师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文化因素,既在形式上融入中国传
统元素,如中国式门楼、琉璃瓦、屋脊等,在利用材料时也大量使用中国特色材料,如青砖、太湖石、木材等,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表现出
中国的文化魅力,采用了大量的曲线设计,取景、园林、建筑有机地融为一体,传统与现
代交相辉映。

同时,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也在表现世界性,主张用国际观念、创新精神、先进技术
和材料来创作设计。

例如,中国APEC会议中心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元素,同时采用了现代化的流线形设计和新型材料,使建筑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这些都
体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建筑的世界性。

在建筑设计时,需要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使用民族特色
元素体现建筑的民族性,并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新材料来创作设计,从而使现代建
筑具有时代感和世界性。

这不仅是建筑设计者及相关从业者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
现代化建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我国近代特色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的融合体现,是我们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发展速度的太快,许多近代建筑物已失去原本的用途,逐渐面临着拆迁或改建的命运。

因此,保护与修缮这些建筑物已变得十分重要。

然而,保护和修缮需要商榷,需要权衡利益,需要寻找合适的方法。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近代建筑物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

近代建筑物虽在建造时并没有被打上文化遗产标签。

由于这些建筑物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独特标志。

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认识这些近代建筑物所带来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以及其对城市风貌的影响。

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意识到其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建筑文化遗产。

其次,我们需要在保护与修缮中平衡建筑本身和周边环境的保护。

在对近代建筑物进行保护和修缮时,有时往往会出现误解,认为只是要修复建筑物的本体结构,却忽略了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要保护一个建筑物的历史,也要为它在环境中寻找新的用途,这将影响到周围的街区、城市的扩张。

这样一来,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就需要寻求一种平衡,以保证历史遗产的完整性和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对保护与修缮过程的监管。

近年来,一些受保护的建筑物在修缮过程中被不当修改,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受到了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以确保保护和修缮的规范化,保证经过修缮后的建筑物与原本保护的状态一致。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提高职业操守,对于修缮过程中违反文物保护法、技术标准等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公众对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

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近代建筑物的历史较短,被保护性较低。

因此,教育公众,提高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意识,让大众能够理解和欣赏这些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特别重要的。

只有公众意识得到提高,对于近代建筑物的保护和修缮才会形成社会共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建筑界也逐渐呈现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潮流。

然而,建筑设计中仍然需要考虑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因素,以使建筑既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又具有普遍的美感。

在中国现代建筑中,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需要得到深刻的认识。

首先,中国现代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这种民族性并不是简单的复古主义,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转化。

例如,北京国家体育场,被人们称为“鸟巢”,其外形就是受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启发而设计的。

建筑的细节中也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拱形和斗拱等。

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装饰,它们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和工法,为现代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其次,中国现代建筑也具有世界性。

设计师们从国际建筑潮流中吸取灵感,将国际风格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例如,上海中心大厦,其外形像一支不断攀升的笔尖,设计风格现代简约,与西方建筑大师的作品不相伯仲。

而在功能上,这些建筑也与国际接轨,采用了现代工艺和技术,承载了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最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民族性是建筑的特有品质,它彰显了建筑的传统和历史背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世界性则是建筑的普遍性,它与全球化的浪潮相适应,为建筑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

两者结合在一起,既能满足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对于时尚建筑的喜好。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认识。

设计师们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化的发展趋势,创造出适合中国人民需求、同时具有国际水准的建筑作品。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中国现代建筑在设计中既要注重表达民族性,又要具备世界性的视野。

这种设计认识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对建筑的重视和独特的建筑传统,同时也受到现代建筑的国际化潮流的影响。

建筑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空间的表达,更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建筑传统,古代的宫殿、庙宇、园林等都是中国建筑的瑰宝。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对后世的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许多建筑师尝试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融入设计中,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北京的鸟巢、水立方等建筑,就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四合院、华表等元素巧妙地应用到了当代建筑中,不仅保留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能力。

除了注重表达民族性,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还强调世界性的视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筑设计也逐渐趋向于国际化。

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地的先进建筑理念和技术,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

这种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也是对国际潮流的迎合。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在世界性方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借鉴了西方建筑的经验和技术,尤其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和风格。

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和广州的广州塔,都是中国现代建筑与国际潮流相结合的代表作品。

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和奖项,展示了中国建筑师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

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和上海的外滩金融中心等建筑都是中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代表作品。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给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既具备了民族性的特点,又具备了世界性的视野。

这种设计认识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中国建筑师在国际建筑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相信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会在未来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内涵。

中国现代建筑在探索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的关系中,不断寻求建筑设计的认识与创新,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本文将讨论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并探讨其中与建筑设计认识相关的主题。

一、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民族特色的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表现在语言、服饰、饮食等方面,更深刻的反映在建筑上。

中国的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如斗拱、榫卯结构、琉璃瓦等元素,这些都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设计元素,彰显着其浓厚的民族性。

中国现代建筑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的也在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当代元素和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建筑的丰富多彩和时代精神。

以北京国家大剧院为例,它以水泥、玻璃等现代材料打造的大剧院藏匿在湖水之下,如天坛之玉,形态质量如两半歌剧院,凭借“廊舍银屏、如翻卷中的少女”而被誉为“城市的路德维希二世”涌现出的中国建筑民族性在国际间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中国现代建筑在展示民族特色的也在融入了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和表达方式,展现出了世界性的魅力。

中国现代建筑在设计理念和技术上受益于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充分融合了西方建筑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使得中国现代建筑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特点。

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的标志性建筑,其外形恢宏大气,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雄伟,又融入了现代都市建筑的时尚与先进。

这种世界性的表现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成为了当代中国建筑的杰作和典范。

在探讨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方面,不得不提到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认识。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空间功能、视觉美感、材料运用、环境与生态等多个方面。

而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把握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成为了设计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对我国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近代特色建筑,这些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许多近代特色建筑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对于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需要我们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

我们需要意识到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价值。

近代特色建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当代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了解途径。

保护近代特色建筑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城市人文精神和城市形态的传承。

我们需要认识到近代特色建筑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城市发展的压力导致了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很多近代特色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风险;这些建筑本身的老化和维护成本高昂也是保护的难点。

由于这些建筑多为私人所有,政府和社会力量难以有效地介入保护和修缮工作。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有效地保护这些建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后,我们需要探索保护近代特色建筑的有效路径。

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更加明确和有效的保护政策,加强对这些建筑的法律保护力度,增加对私人建筑主的相关激励和约束力度,鼓励他们对近代特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

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也应当积极参与到近代特色建筑的保护中来,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建议,推动这些建筑的维护和利用。

公众的参与也至关重要,增强公众对近代特色建筑的认同和关注,形成社会共识,促进保护工作的开展。

我们还需要注重近代特色建筑的合理利用。

这些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它们的历史价值,更是为了让它们在当代城市生活中继续焕发光彩。

对于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近代特色建筑,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和发展进行合理利用,结合保护和利用,让这些建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些建筑现状不佳的,可以考虑进行适当的改建和再利用,充分发挥其空间功能,服务当代城市生活。

我们需要加强近代特色建筑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是指在保持中国建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国际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将中国建筑推向世界的舞台,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个性。

这一特点是建筑设计认识的重要方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体现在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上。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自然的崇尚和融合,强调对天地人与自然关系的体察和理解,这种理念在现代建筑中仍然得到体现。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水池和回廊被引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更加自然,建筑形式也更加富有诗意和审美价值。

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还体现在材料和构造上。

中国传统建筑采用的材料和构造技术都有其独特之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木结构和飞檐翘角的特点。

这些传统材料和构造技术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在木结构的应用上进行了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还符合现代建筑安全和功能的要求。

中国现代建筑的世界性体现在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现代建筑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与国际建筑界进行交流和合作。

在高层建筑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各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被应用于中国的现代建筑中,使得中国建筑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了更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认识的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美学思想,与现代建筑的科技创新和国际化设计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文化魅力。

这种融合不仅使中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的地位,也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

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世界性谈建筑设计认识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面貌。

近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新型建筑,如高楼大厦、城市广场、大型商场等相继涌现。

这些现代化建筑在外表上看似没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但是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民族性。

首先,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现在其设计理念中。

中国人历来注重环境和谐,建筑设计中也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高楼大厦的建设中,设计者也秉承了这一理念,将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使建筑与环境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和谐共处的场景。

此外,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中国的设计师也更注重选用本土的材料与建筑风格相结合,使建筑在形式上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元素。

其次,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还表现在建筑的装饰和细节上。

中国建筑历来注重细节和装饰,唐代的陕西大雁塔和明代的故宫博物院等建筑都有着精细的装饰和细节设计。

现代化建筑在细节设计上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比如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外壳采用了独特的超白玻璃幕墙,构成了一种类似于水池的外观,同时在建筑内部,设计者也运用了中国传统院落的设计理念,让人们在建筑内部能感受到古代中国建筑的气息。

最后,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还体现在建筑的功能和使用性上。

中国现代化建设始终保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建筑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比如,在大型商场的设计中,设计者更加注重消费者的舒适性和体验感,不仅仅是为了商业利益,更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此外,在政府大楼的设计中,设计者注重建筑的公共性和透明性,让政府与人民更加亲近,实现更好的公共管理。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两者并不矛盾。

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探索,中国设计师能够更好地将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融入到现代化建筑中,让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缩影,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民族建筑研究心得800字

民族建筑研究心得800字

民族建筑研究心得800字本次民族建筑研究的收获就是学会了适应环境,不论以后做什么工作心中都有了一种吃苦耐劳的毅力,也学会了适应环境。

民族建筑研究使我对建筑方面的有关知识在实际上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

就应说在学校学习再多的专业知识也只是理论上的,与实际还是有点差别的。

对我的识图潜力都有必须的帮忙,识图时明白哪些地方该注意须细心计算。

在结构上哪些地方须思考施工时的安全问题,在放线时哪些地方该思考实际施工中的问题。

到达能施又贴合规范要求,到达设计、施工标准化。

没有这次民族建筑研究也许只是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会思考太多的问题,更不可能想到自己看到的图纸是否能施工。

锻炼的是解决问题的实践潜力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身经历,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建筑的构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

然而当我们最后能够像刚刚长满羽毛的雏鹰般离开长者们搭建好的巢穴,独自一人走上社会工作这个大舞台时,却发现人生的道路原先是如此的坎坷不平,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经历一番狂风暴雨的。

短短一月的民族建筑研究生活中,让我学会了不少东西,会对我以后工作有很大帮忙的,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走入社会,第一次走向工作,感觉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在即将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之即,这样的磨砺很重要。

期望人生能由此延展开来,真正使所学所想有用武之地。

老师大致讲了一些测绘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前也有过简单的测绘经历,但是古建筑测绘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因为古建筑的结构,构件,装饰等都比较精致,线条非常复杂,还有古建筑第五立面高高在上,无法近距离测量,范文网给测绘增加了不少麻烦。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独特地想法,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最终,我们找到简单易行的方法,困难被一克服。

测绘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让我们认识到分工明确才能事半功倍。

民族性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

民族性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

民族性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中国的民族性在现代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

在当今的设计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经常被运用到各种设计作品中,不论是建筑、服装、家具还是工艺品,都可以看到中国民族性的影响。

本文将就民族性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特色,包括檐角、斗拱、画栋、雕梁等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在古代建筑中大量应用,同时也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常见的元素。

国家大剧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外形设计就是以古代的水面船为灵感来源,整体风格充满了古典的气息。

而在很多现代城市的建设中,也可以看到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建筑物,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服装设计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服饰包括汉服、旗袍等,它们都有着独特的款式和图案。

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们常常会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现代时装作品。

一些中国传统的刺绣、图案、颜色等元素被运用到了现代服装设计中,使得服装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的气息。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性也在家具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家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明式家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这些传统家具不仅在历史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为现代家具设计带来了灵感和启发。

现代的家具设计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家具的影子,比如一些经典的明式家具元素,如圆柱形的脚、雕刻花纹等都经常被用到现代家具设计中,使得现代家具具有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元素,突显了民族性的特色。

工艺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平,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设计中,工艺品常常被运用到各种产品中,比如陶瓷、漆器、织锦等工艺品元素经常出现在各类产品设计中,为产品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62摘要:庄严古朴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是被誉为是“全国十大丽景校园”之一的四川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其楼体主视如宫阙、俯视似航机。

那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意象大屋顶及结构构件,如柱、垂柱、柱础、雀替等构件,大胆地运用在了西方体量之上。

独特的中西合壁艺术造型,使她闻名遐迩于上世纪中后期至今。

通过对她的测绘及进一步的研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传统与民族性表现方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族形式建筑;大屋顶;传统与民族表现方式20世初期开始,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

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

虽各时期政治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民族主义思想不绝如缕贯穿其间,民族性与国家观念也反映在了那一时期的建筑之上。

一、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当中,建筑形式是以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的多民族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领域隔离的状态。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

于是,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二者交融、碰撞,形成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并且相互渗透、融合的多元状态。

伴随着侵略引入中国的西方建筑样式是新观念、新技术,中国近代建筑传统风格形式受到了新的挑战。

然而,此时旧形式尚未消退,新形式却迫不及待地诞生了,跳跃了一个正常的新旧交融过程。

但人们心中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依然存在,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早已在坊间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

二、中国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及发展历程概述早在19世纪中叶,在上海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已经产生了中西交融的石库门里弄民居,是早期非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无意识探索,即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型。

19世纪末,西方建筑师已经开始了教会大学校舍建筑中国化的探索,这是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最早尝试。

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意识高涨,中国建筑界和社会普遍呼吁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之色彩。

当时仍以学院派设计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建筑师们很自然地把中国民族形式融入到所设计的建筑中,随即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固有形式”也就是“民族形式”建筑。

这是中国近代探索新建筑的近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有意义的创作实践。

建国后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颂扬新民族国家的独立与自豪。

建筑基本上沿袭了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

普遍滥用大屋顶,形成新中国建筑中一股被称为复古主义的潮流。

但与此同时,也建造了一批不带大屋顶的、以在古典构图体量上采用传统细部装饰为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

1959年国庆工程的民族形式有新的发展,在这些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纪念意义和复杂功能要求的建筑创作中,为寻求民族风格作了多种形态的探索,设计手法有明显进步,采用“西洋建筑的形制,中国传统的装饰和细部”,四个采用中国传统屋顶的国庆工程无一例外地都采用相对不显沉重地攒尖顶,而不是宫殿式地庑顶和歇山顶,可能也因为攒尖顶四面对称,容易和平面方形的塔楼配合。

但仍未摆脱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构图体量和装饰元件的沿用及改造。

三、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建筑风格及装饰特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属于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中的古典式建筑,用中国传统建筑标识以展示建筑的形式特征。

其特点如下:总的形体服从新功能要求,突破古建筑法式,具备屋顶、屋身与屋脚三段式的有机构成,但保持大屋顶等传统的造型元件和较严格的古典构图比例。

虽仍为中轴对称,但平面布局上有所突破,更重视建筑造型与环境景观构图,整体空间组合胜过局部体形。

建筑整体采用西方体量组合设计手法,色彩和谐,细部装饰丰富多彩,把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揉合西式墙身,使中国建筑典型元素以符号化形式融入建筑,这样建筑的整体表现与细部处理便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关于对中国民族形式建筑几点思考通过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的测绘及进一步的研究,引发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传统与民族性表现方式的一些思考:屋顶是否最能体现民族和地方特征?传统和民族的表达为何集中体现在屋顶的形式上?大屋顶是否就是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判断标准?中国建筑的“顶式文化”别有理性特色。

中国建筑轮廓丰富、分划有致,富含历史文化信息;她的可读性、标志性 、景观性十分强烈,受人喜爱。

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汉城”、唐人街都以此作为民族风格的体现,洋溢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

因此大屋顶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征。

且不止中国的传统建筑,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建筑最能体现其特征的也在屋顶,如印尼的船形屋顶、俄罗斯的洋葱头屋顶、伊斯兰的穹顶、泰国佛寺和宫殿的屋顶等。

中国近现代建筑民族性传统性的表现主要是在“大屋顶”和装饰与细部借用民族形式。

建筑中屋顶受功能制约最小,因此形状可以丰富多变。

墙体可以在平面上曲折,而在竖直方向通常是直立的。

而屋层为便于人们在上面活动只能是水平的。

且一般情况下,屋顶不会上人。

因此,屋顶受功能制约最小、形状可以变化,可以集中体现民族和地域的传统特征。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固然有材料和结构上都不同,但最大的不同在功能,所以在现代建筑上采用传统,势必采用对功能影响最小而又最有传统特征的屋顶。

同理,建筑的装饰和细部受功能制约也最小,因而也最具有民族和地域的传统特征。

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说:“屋顶是整个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但是中国建筑的特色是贯穿整个建筑的,它的开窗、虚实关系、整体表现与细部处理等,是一个整体。

除非我们能在模仿屋顶之外再做点什么,否则想在现代建筑上获得这些精彩的中国建筑特征,是一点都不可能的。

如果墙身没有中国古煦建筑的额枋和红柱,斗拱的造型也将失去构图的意义。

”例如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大楼仍保持横向三段、竖向三段的基本立面构图,平屋顶,檐部添加型砖砌筑的斗栱造型,首层作成简化的须弥座样式,入口门廊饰有简化的蚂蚱头;杨廷宝设计的南京原中央医院形体简洁,细部处理透出一种淡淡的中国风韵。

临街的门卫室与大门构思极富创意,取传统冲天牌坊的柱与横额,与立方体体量的门卫室组合成似牌坊非牌坊的整体建筑造型,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语言的高水平重构。

五、结论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

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当代中国建筑传统性和民族性的表达以及如何达到民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需要设计师们不局限于具体的形态及固有的模式,而是在思维上有所突破,作抽象的思辩和精神(下转65页)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喻 琰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理论研究·设计大 众 文 艺65质的目的,是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相互交融的完整统一体。

二、仿生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归纳现代工业设计中的仿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仿生,提倡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最重要的方法论,就是强调“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的思想。

产品生态仿生设计主要研究整个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整体联系、以及有机生物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变化、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提供借鉴;同时研究特定自然环境中生物体与其所存在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了解生物体适应环境的机制原理,从而为特定环境下的产品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提高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友好性。

2.形态和功能仿生,相辅相成。

产品形态是产品功能和意义实现的载体,理想的产品形态不但有助于产品功能的最大发挥,同时还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形态和功能,二者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正像奥多安德列库克在他的《生命的曲线》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无论是人工制品还是天然物品,形态的‘丑陋’必然表明其功能的缺陷,而某些必要功能的完美,往往伴随着美的外形。

”动植物的某些方面的功能,实际上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在此方面的科技成果。

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能在各种恶劣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与运动,这是因为其运动器官和形体与恶劣复杂环境斗争进化的结果。

植物和动物在几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中,不仅完全适应自然,而且其进化程度接近完美。

今天,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时代,学习和利用生物系统的优异结构和奇妙的功能,已经成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一个新方向。

3.结构和材料的仿生,满足人类需求。

随着仿生学的深入开展,人们不但从外形、功能去模仿生物,而且从生物奇特的结构和肌理中也得到不少启发。

人们在“仿生制造”中不仅是师法大自然,而且是学习与借鉴他们自身内秉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模式。

有的结构精巧,用材合理,符合自然的经济原则;有些甚至是根据某种数理法则形成的,合乎“以最少材料”构成“最大合理空间”的要求。

例如蜂巢由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六棱柱形小蜂房组成,每个小蜂房的底部由3个相同的菱形组成,这些结构与近代数学家精确计算出来的菱形钝角109°28′和锐角70°32′完全相同,是最节省材料的结构,且容量大、极坚固,令许多专家赞叹不止。

人们仿其构造用各种材料制成蜂巢式夹层结构板,强度大、重量轻、不易传导声和热,是建筑及制造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的理想材料。

因此,工业设计师要积极地关注仿生发明中精巧的结构和奇特的材料,并且巧妙地应用这些结构和材料,结合市场的需求创造出人们需求的产品,同时也要细心地观察自然,提炼自然的精妙,提出更多的构想,为科学家的探索提供更多的思路,从而创造更有价值的仿生成果,为人类创造更加精美更加丰富的产品。

4.界面仿生,促进人机交流。

要理解界面仿生设计,首先要知道界面。

所谓界面,即人机界面,是人与机器进行交互的操作方式,即用户与机器互相传递信息的媒介,其中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好的人机界面美观易懂、操作简单且具有引导功能,使用户感觉愉快、兴趣增强,从而提高使用效率。

为了认识和分析仿生界面设计,可将其分类为: (1)功能性界面仿生 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

这一界面的仿生侧重于功能、结构和材料的仿生,它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界面仿生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

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

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

这一界面的仿生侧重于用形态、色彩、肌理等引发心理情感,体现大自然和谐与共生的精神哲学的仿生设计,它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5.文化与情感象征仿生,丰富产品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