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摘要】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是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之一,但在实践中常常面临各种问题。

本文从主要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在主要问题部分,我们分析了信贷风险管理不足、信贷评估不准确、内部控制不完善等几个关键问题。

在对策部分,我们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意识、优化信贷评估模型、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等解决方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希望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信贷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保障资金安全。

在我们总结了本文的观点,并强调了信贷管理在商业银行运营中的重要性,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主要问题、对策、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是银行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银行的健康发展和盈利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运作中,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银行的业务运作和风险控制。

了解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主要问题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不当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信贷审查流程不规范、贷后管理不到位、不合理的信贷定价等。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不良资产增加,最终影响银行的经营稳定和持续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比如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信贷审查流程和贷后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意识等。

只有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银行才能更好地把握风险,提高业务效率,确保稳健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只有通过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推动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和风险控制。

2. 正文2.1 主要问题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信贷风险管理不足: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可能会面临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授信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一)授信审批条件设定方面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查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先决、约束和管理要求的条件,审批人在此基础上有些授信还增加额外的条件。

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

每一项授信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

但由于少数审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人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1.设定的授信审批条件无效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查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

二是审查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授信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

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

三是少数审查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授信条件无效的现象。

如贷款担保要求以中学的收费权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

2.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授信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

审查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查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

如部分设定的条件过高或过严,经办行难以落实或客户不愿意配合,造成贷款未能有效投放;借新还旧贷款未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意愿,提出的压缩贷款本金条件难以落实。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越来越发达。

然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

本文将就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浅析。

问题一:风险定位不准确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难免遭遇一些不良借款人,这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参与贷款之前没有对借款人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定位,从而导致贷款后出现不良债务。

这就是风险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对策一: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商业银行应该在参与贷款之前进行风险评估,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背景、财务状况、信誉等方面的信息,制定合理的贷款计划,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债务偿还能力进行详细评估,确保风险定位准确。

问题二:内部控制不到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到位是导致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不能完全依靠借款人提供的信息来评估风险,还需要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措施来确保资产的安全性。

但是,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措施不到位,贷款审批流程不规范,贷款风险监控不及时,导致了信贷风险的增加。

对策二:强化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信贷业务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管控,加强信贷审批过程中对借款人信息的审核,重视贷后的风险监控,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风险定位。

问题三:风险管理技术不足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需要大量的风险管理技术支持。

但是,有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不足,难以对大量的借款人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影响到银行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

对策三: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升级,引入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银行对大量借款人信息的处理效率,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总之,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贷款风险控制的准确性,适时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才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授信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一授信审批条件设定方面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查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先决、约束和管理要求的条件,审批人在此基础上有些授信还增加额外的条件;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每一项授信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但由于少数审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人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1.设定的授信审批条件无效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查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二是审查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授信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三是少数审查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授信条件无效的现象;如贷款担保要求以中学的收费权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2.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授信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审查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查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如部分设定的条件过高或过严,经办行难以落实或客户不愿意配合,造成贷款未能有效投放;借新还旧贷款未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意愿,提出的压缩贷款本金条件难以落实;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贷款的授信效率和效果,既不利于经营部门的市场营销,也不利于实现银行效益的最大化;3.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全面部分审批条件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设定的条件要求过低、把关不严格,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如审查人员未针对借款人经营管理、市场状况、产品成长阶段等风险特征提出适当的授信条件,未针对新成立企业的出资情况提出用款条件,未根据客户的重大经营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授信条件等,有时贷款实际上变成了企业的铺底资金,当企业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时,授信条件无法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导致产生不良;4.贷款担保条件设定不充分贷款担保是确保贷款安全性的重要措施,是防范信贷风险的第二道屏障;但部分信贷审批对第二还款来源关注不够,有的贷款虽提供了担保措施,但担保能力明显不足,担保形同虚设;有的贷款企业之间或集团内部关联企业互相担保,担保额严重超出自身偿债能力;对信用贷款、担保能力不足和企业互保行为未能有效控制,导致贷款投放时就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一旦企业经营困难、贷款质态趋于恶化,又难以要求其变更担保措施、提高担保额度,严重削弱了贷款的抗风险能力;二授信审批条件落实方面落实授信条件是贷款发放和后续管理的前提,是贷款经办行应尽的职责;只有严格落实授信条件,审批的决策意见才有意义和价值,才能发挥应有的覆盖风险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审批部门提出的审批条件,经办行落实不够及时、有效的现象仍比较普遍,有的审批条件多次提出均未能落实;主要表现在:1.随意放宽或变通落实授信审批条件少数行风险意识不强,对审批部门提出的授信条件,采取应付手段、变通落实授信条件,随意变更指定的抵押方式、擅自提高审批要求的抵押比率、以临时冻结贷款资金的不合规方式代替抵押等,都容易使贷款担保出现真空;2.授信审批条件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有的经办行对授信条件能落实不落实,或只是部分落实;如对逐步退出的信贷客户,未按审批要求的时间或比例压缩贷款本金,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形成;贷款利率未按审批要求上浮,直接影响了经营效益;这种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行为,使审批条件“悬空”,经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规避和控制,加剧了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3.授信担保条件落实中存在缺陷在信贷审批过程中,审批部门一般对每笔业务的担保均提出明确、具体的条件;但经办行在落实时,常常存在抵押期限短于贷款期限、抵押物未经评估、土地未与房产同时办理抵押、抵押物未办理保险等问题,对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带来不利影响;如经常出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形成垫款,由于对其抵押的机器设备未进行评估,导致拍卖时多次流拍、难以变现,使垫款形成不良;4.对信贷资金用途缺乏有效监控审批部门为保证贷款用途合法、合规,对固定资产贷款设定了封闭运行、贷款额度与项目挂钩,对流动资金贷款设定了采购材料合同项下款项支付、不得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和固定资产建设等限定性条件,但少数经办行对贷款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控,致使贷款资金被挪用于归还他行贷款、补充子公司注册资金等,背离了贷款投放的原有目的,最终形成不良贷款;二、授信审批过程问题的原因分析1、授信方案不完整,导致授信审批附加条件多业务发起部门没有完整的授信方案,上报审批部门后,从尽责审查到授信评审的意见只是授信审批人的参考,层层的风险控制意见、金额、期限意见等都集中到审批人,最后批复有一大堆的条件和管理要求;最后业务发起部门无法逐条落实;有的人简单地将前后台的职责理解为“前台拓展业务、审批控制风险”;部分申报行于竞争需要,为了审批同意,对于项目的风险点的揭示、风险控制的措施安排越来越少;部分审批人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所提条件有越来越多的趋向,由于不见客户,所提条款有时针对性不强或难以落实;2.审批决策依据不充分一是授信申报材料质量不高,影响授信审批决策;在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审批人员对项目的可行性判断、对产品市场的变化预期大部来自客户经理的申报材料;如果申报材料基础数据不全、信息失真,申报时经营部门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留有余地,都会使授信审批人员因信息不充分、不准确,造成审批决策依据不足,甚至决策失误;二是授信审批决策缺乏较为科学、系统的操作标准,审查人员凭借经验判断,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往往为了规避自身的审查责任和风险,在审批时对条件适度加码;对较为熟悉的机构和客户,条件的设定则“网开一面”;审批把关有时过松、有时又过严,尺度不一,使审批结论缺乏严肃性、有效性,影响了审批的效率和效果;3.授信审批后评价不到位主要是前后台沟通不充分,项目回访力度不够;在项目审批结束以后,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审批意见能否有效防范风险等信息,审批部门与经营部门交流、沟通不到位,导致有的审批条件存在落实障碍,经办行被迫申请变更条件;有的项目担保措施设定又不足,不能完全覆盖风险;4.审批条件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有的经办行重发放轻管理,对审批条件的落实比较随意,能落实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变通应付审批意见、逃避落实责任,暴露出在信贷管理工作中,对授信审批条件的落实缺乏控制措施;同时,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对不落实授信审批条件或擅自变更审批条件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缺乏严厉的责任追究和处罚;5.盲目迁就客户利益和市场需要客观上,由于金融同业竞争激烈,有的经办行迫于客户营销拓展、业务指标考核的压力,为抢占市场份额,有时过于迁就客户利益;为顺利通过审批,个别客户经理甚至主动为借款人出谋划策,向审批部门承诺保证开立基本结算户、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等;而贷款一经发放,借款人拒不履行承诺,不配合经办行落实审批条件,加之客户经理监督不力,缺少有效的制约手段,导致审批意见成为一纸空文;三、加强授信审批管理的对策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增强广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的信心,各级经营机构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以风险防范为前提的经营理念,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确保授信审批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1、在授信发起阶段,确定完整的授信方案;应赋予客户经理一定的营销权限,以便客户经理在营销中取得主动权;但客户经理权责要分明,对业务发起的真实性负全责;授信方案是要与客户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否接受,风险是否控制,在授信评估报告中要有明确的授信方案,在授信发起时就要设计好授信方案,包括授信额度、授信品种、授信的先决条件、约束条件和管理措施,不要到风险部审查、审批时设置授信条件和管理要求,审批后实施不了,又申请变更条件,丧失良机;2、在授信审查阶段,要明确其职责,授信审查主要是合规性和业务发起材料的完整性审查、负责,不对材料真实性负责;在尽责审查中,尽责审查应对授信进行分类,分为存量授信、存量新增授信、存量新增项目贷款、项目贷款、新客户授信五类,每类客户授信建立合规性审查和申报材料完整审查标准;对业务部们的授信方案进行审查、沟通,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确定可操作的授信方案;经营部门要加强贷前调查,真实、准确地进行信贷申报,客观、全面地披露客户和项目信息,完善对客户授信后主要风险事项的防范和监管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不须附加条件、审批通过的成功率,从而避免审批部门因信息不对称、设定条件规避风险和责任的现象;3、在授信评审和审批阶段,前移风险关口,逐步推行无条件审批;要明确评审的职责,不能把评审机构定位授信决策机构,而是咨询机构,要充分发挥评委的作用;不能把公司客户授信不论金额大小都要上会评审;授信评审的范围:新客户授信、项目贷款、存量客户新增项目贷款、集团客户授信;评审的职责:对授信的可行性分析,对风险的可控性和我行可容忍的风险度作出判断,风险与收益匹配,供审批人参考;评审范围以外的授信经尽责审查后直接报审批人审批;业务部门是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不仅仅是市场营销和信贷管理投放的管理部门,同时也是授信方案谈判与设计等环节的风险控制主体;4、在授信发放阶段,强化审批条件落实的监督机制.对信贷审批条件的落实,应明确专门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进行执行和监督,建立条件落实报告制度和跟踪档案;一是对贷前条件应由经营部门在贷款发放前予以落实,并将落实情况专题上报审查部门;二是贷后检查应将审批条件落实情况纳入检查范围,消除检查真空现象;三是要加强对条件落实的检查和监督,上级管理部门要定期抽查和回访,作为经营主负责人也要切实履行检查责任;通过审批、经营部门的良性互动,切实提高信贷业务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水平;5、严肃责任追究,防范道德风险;树立稳健、合规经营的理念,从信贷资产质量和长期经营效益的角度出发,明确审查部门、经营部门各自应承担的风险义务,将审批、经营的业绩考核与责任相挂钩,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贷前调查不实、审批把关不严、不落实审批条件或擅自变更审批条件等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要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和处罚,以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授信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一)授信审批条件设定方面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查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先决、约束和管理要求的条件,审批人在此基础上有些授信还增加额外的条件。

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

每一项授信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

但由于少数审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人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1.设定的授信审批条件无效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查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

二是审查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授信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

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

三是少数审查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授信条件无效的现象。

如贷款担保要求以中学的收费权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

2.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授信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

审查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查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

如部分设定的条件过高或过严,经办行难以落实或客户不愿意配合,造成贷款未能有效投放;借新还旧贷款未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意愿,提出的压缩贷款本金条件难以落实。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文档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文档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授信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一)授信审批条件设定方面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查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先决、约束和管理要求的条件,审批人在此基础上有些授信还增加额外的条件。

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

每一项授信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

但由于少数审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人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1.设定的授信审批条件无效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查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

二是审查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授信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

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

三是少数审查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授信条件无效的现象。

如贷款担保要求以中学的收费权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

?2.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授信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

审查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查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

归纳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oc

归纳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oc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授信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一)授信审批条件设定方面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查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先决、约束和管理要求的条件,审批人在此基础上有些授信还增加额外的条件。

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

每一项授信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

但由于少数审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人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1.设定的授信审批条件无效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查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

二是审查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授信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

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

三是少数审查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授信条件无效的现象。

如贷款担保要求以中学的收费权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

2.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授信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

审查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查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

如部分设定的条件过高或过严,经办行难以落实或客户不愿意配合,造成贷款未能有效投放;借新还旧贷款未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意愿,提出的压缩贷款本金条件难以落实。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面临的风险有很多种,包括借款人违约、不良资产风险、市场风险等。

这些风险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声誉,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非常重要。

在实践中,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相应的策略来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往往相对于借款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借款人很难准确地评估其借贷能力。

这会导致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中面临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 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往往较为丰富,但是这些不良资产的处置并不容易。

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不良资产处置的时间和成本压力;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也存在风险,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3. 对风险的评估不准确: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评估时,往往只考虑借款人的过去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而忽视了其他的风险因素,如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

这样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评估不准确,难以有效地管理信贷风险。

二、解决策略1. 加强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更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公开披露信贷风险相关的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借款人也应该积极提供准确的信息,增加商业银行对其借贷能力的评估准确性。

2.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等。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全面评估借款人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3. 加强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起完善的不良资产管理机制,加强与专业处置机构的合作,快速处置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不良资产处置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5. 合理定价和风险分散:商业银行在制定贷款利率时,应当合理定价,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风险分散的方式,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借款人和行业,降低整体的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不对称问题、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和对风险的评估不准确等。

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中的主要风险及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中的主要风险及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中的主要风险及对策一、信贷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在信贷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审批流程管理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一)审批条件设定方面信贷审批过程中,审批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批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放款或用款的条件。

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

每一项信贷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

但由于少数审批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1.设定的审批条件无效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批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

二是审批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审批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

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三是少数审批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审批条件无效的现象。

如贷款担保要求以冻结中学的定期存款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2。

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信贷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

审批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批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如部分设定的条件过高或过严,经办行难以落实或客户不愿意配合,造成贷款未能投放;借新还旧贷款未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意愿,提出的压缩贷款本金条件难以落实。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⒈问题概述在商业银行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⒉不完整的申请文件在授信审批过程中,申请文件通常是初步审查的基础。

然而,由于客户未能提供完整的文件,可能导致审批进程延迟或无法进行。

对策:- 完善客户申请文件要求,确保申请表格包含所有必要信息。

- 设立适当的申请截止日期,以便客户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和提供完整的文件。

-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明确说明需要提供的文件清单。

⒊信息真实性验证在授信审批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验证客户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

然而,客户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虚假、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情况,使验证过程变得复杂。

对策:- 加强客户信息的调查核实工作,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

- 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持续的合作建立信任基础。

- 配置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提高信息真实性验证的能力。

⒋不良债务风险商业银行在授信过程中需要评估客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风险。

然而,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债务风险可能变化,导致授信后风险的增加。

对策:- 定期评估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及时发现风险。

- 引入科技支持,建立客户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提高准确性。

- 加强与客户的合作,及时调整授信额度和监测风险。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授信申请表格、客户信息调查核实表格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授信审批: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评估,决定是否向客户提供贷款或其他信用形式的批准过程。

- 客户申请文件:客户向商业银行提交的申请贷款或信用的文件,包括财务报表、经营计划、担保物等。

- 信息真实性验证:商业银行对客户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 不良债务风险:客户未能按时偿还债务或出现财务状况恶化的风险。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之欧阳引擎创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之欧阳引擎创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欧阳引擎(2021.01.01)一、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授信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一)授信审批条件设定方面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查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先决、约束和管理要求的条件,审批人在此基础上有些授信还增加额外的条件。

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

每一项授信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

但由于少数审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人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1.设定的授信审批条件无效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查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

二是审查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授信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

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

三是少数审查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授信条件无效的现象。

如贷款担保要求以中学的收费权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

2.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授信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

审查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查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

如部分设定的条件过高或过严,经办行难以落实或客户不愿意配合,造成贷款未能有效投放;借新还旧贷款未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意愿,提出的压缩贷款本金条件难以落实。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范本模板】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范本模板】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授信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一)授信审批条件设定方面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查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先决、约束和管理要求的条件,审批人在此基础上有些授信还增加额外的条件。

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

每一项授信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

但由于少数审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人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1.设定的授信审批条件无效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查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

二是审查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授信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

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

三是少数审查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授信条件无效的现象。

如贷款担保要求以中学的收费权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

2。

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授信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

审查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查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

如部分设定的条件过高或过严,经办行难以落实或客户不愿意配合,造成贷款未能有效投放;借新还旧贷款未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意愿,提出的压缩贷款本金条件难以落实。

授信审批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授信审批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授信审批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标题:探究授信审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引言:授信审批作为金融行业中重要的一环,扮演着监管和风险控制的角色。

然而,在实践中,授信审批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授信审批工作的困难,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提升授信审批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信息不对称与数据收集困难在授信审批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始终存在。

客户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不完整、不准确或者虚假的情况,这给审批工作带来了困扰。

银行需要收集的大量客户信息又面临着数据收集的困难,如何高效获取并验证客户的真实信息成为一大挑战。

解决方案:1. 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机制,通过内外部数据库、第三方信用信息机构等渠道获取客户信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引入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构建自动化的数据收集和验证系统,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度。

二、风险评估与控制困难授信审批工作的核心在于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风险评估和控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困难与挑战。

风险因素的复杂性、风险溢价的不确定性,以及授信对象的信用评级等问题给授信审批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解决方案:1. 建立多维度的风险评估模型,将客户的信用情况、还款能力、担保品质量等因素纳入考虑。

2. 引入量化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建立合适的评分卡和模型,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审批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 定期更新和优化风险管理系统,及时识别和应对新的风险。

三、流程繁琐与时间成本高授信审批具有复杂的流程和繁琐的操作要求,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和岗位的协同配合。

审批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复杂情况和特殊要求也增加了流程的复杂性与时间成本。

解决方案:1. 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环节,减少不必要的申请材料和流程要求,提高审批效率。

2. 引入工作流程管理系统,实现流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减少手工操作,提高流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个人观点与理解:授信审批工作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授信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一)授信审批条件设定方面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查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先决、约束和管理要求的条件,审批人在此基础上有些授信还增加额外的条件。

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

每一项授信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

但由于少数审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人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1。

设定的授信审批条件无效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查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

二是审查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授信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

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

三是少数审查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授信条件无效的现象.如贷款担保要求以中学的收费权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

2。

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授信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

审查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查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

如部分设定的条件过高或过严,经办行难以落实或客户不愿意配合,造成贷款未能有效投放;借新还旧贷款未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意愿,提出的压缩贷款本金条件难以落实。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背景介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

在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内部问题1、内部审批流程不畅内部审批流程不畅可能导致授信审批周期过长,影响客户的资金需求。

对策:应加强内部流程的管理和优化,确保流程顺畅、高效。

2、内部沟通不畅由于涉及多个部门的协作,内部沟通不畅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

对策:应建立内部沟通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3、信息收集不全面审批人员对客户的信息了解不全面,可能导致授信决策不准确。

对策: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机制,包括与客户的充分沟通、调查核实等,确保了解客户的全面情况。

4、风险评估不全面风险评估不全面可能导致授信的风险无法准确识别。

对策: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行业竞争环境等进行综合评估,确保风险的准确识别。

三、外部问题1、信息不对称客户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导致审批人员无法全面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

对策:应建立信息验证机制,包括对客户提供信息的核实与验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2、法律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遵守众多法律法规,在授信审批过程中可能存在法律风险。

对策: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与了解,建立法律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

3、信用风险客户的信用状况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导致授信后出现违约风险。

对策:应建立严格的信用评估体系,包括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财务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确保信用风险的控制。

4、政策风险商业银行的授信审批过程可能受到政策的影响,存在政策风险。

对策:应加强政策研究与分析,及时调整授信策略,应对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附件:1、客户信息收集表格3、内部沟通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授信: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或其他金融服务的行为。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授信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一)授信审批条件设定方面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查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先决、约束和管理要求的条件,审批人在此基础上有些授信还增加额外的条件。

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

每一项授信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

但由于少数审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人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1.设定的授信审批条件无效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查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

二是审查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授信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

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

三是少数审查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授信条件无效的现象。

如贷款担保要求以中学的收费权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

2.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授信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

审查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查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

如部分设定的条件过高或过严,经办行难以落实或客户不愿意配合,造成贷款未能有效投放;借新还旧贷款未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意愿,提出的压缩贷款本金条件难以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授信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一)授信审批条件设定方面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查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先决、约束和管理要求的条件,审批人在此基础上有些授信还增加额外的条件。

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

每一项授信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

但由于少数审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人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1.设定的授信审批条件无效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查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

二是审查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授信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

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

三是少数审查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授信条件无效的现象。

如贷款担保要求以中学的收费权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

2.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授信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

审查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查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

如部分设定的条件过高或过严,经办行难以落实或客户不愿意配合,造成贷款未能有效投放;借新还旧贷款未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意愿,提出的压缩贷款本金条件难以落实。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贷款的授信效率和效果,既不利于经营部门的市场营销,也不利于实现银行效益的最大化。

3.授信审批条件设定不全面部分审批条件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设定的条件要求过低、把关不严格,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如审查人员未针对借款人经营管理、市场状况、产品成长阶段等风险特征提出适当的授信条件,未针对新成立企业的出资情况提出用款条件,未根据客户的重大经营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授信条件等,有时贷款实际上变成了企业的铺底资金,当企业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时,授信条件无法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导致产生不良。

4.贷款担保条件设定不充分贷款担保是确保贷款安全性的重要措施,是防范信贷风险的第二道屏障。

但部分信贷审批对第二还款来源关注不够,有的贷款虽提供了担保措施,但担保能力明显不足,担保形同虚设;有的贷款企业之间或集团内部关联企业互相担保,担保额严重超出自身偿债能力。

对信用贷款、担保能力不足和企业互保行为未能有效控制,导致贷款投放时就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一旦企业经营困难、贷款质态趋于恶化,又难以要求其变更担保措施、提高担保额度,严重削弱了贷款的抗风险能力。

(二)授信审批条件落实方面落实授信条件是贷款发放和后续管理的前提,是贷款经办行应尽的职责。

只有严格落实授信条件,审批的决策意见才有意义和价值,才能发挥应有的覆盖风险作用。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审批部门提出的审批条件,经办行落实不够及时、有效的现象仍比较普遍,有的审批条件多次提出均未能落实。

主要表现在:1.随意放宽或变通落实授信审批条件少数行风险意识不强,对审批部门提出的授信条件,采取应付手段、变通落实授信条件,随意变更指定的抵押方式、擅自提高审批要求的抵押比率、以临时冻结贷款资金的不合规方式代替抵押等,都容易使贷款担保出现真空。

2.授信审批条件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有的经办行对授信条件能落实不落实,或只是部分落实。

如对逐步退出的信贷客户,未按审批要求的时间或比例压缩贷款本金,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形成;贷款利率未按审批要求上浮,直接影响了经营效益。

这种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行为,使审批条件“悬空”,经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规避和控制,加剧了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

3.授信担保条件落实中存在缺陷在信贷审批过程中,审批部门一般对每笔业务的担保均提出明确、具体的条件。

但经办行在落实时,常常存在抵押期限短于贷款期限、抵押物未经评估、土地未与房产同时办理抵押、抵押物未办理保险等问题,对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带来不利影响。

如经常出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形成垫款,由于对其抵押的机器设备未进行评估,导致拍卖时多次流拍、难以变现,使垫款形成不良。

4.对信贷资金用途缺乏有效监控审批部门为保证贷款用途合法、合规,对固定资产贷款设定了封闭运行、贷款额度与项目挂钩,对流动资金贷款设定了采购材料合同项下款项支付、不得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和固定资产建设等限定性条件,但少数经办行对贷款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控,致使贷款资金被挪用于归还他行贷款、补充子公司注册资金等,背离了贷款投放的原有目的,最终形成不良贷款。

二、授信审批过程问题的原因分析1、授信方案不完整,导致授信审批附加条件多业务发起部门没有完整的授信方案,上报审批部门后,从尽责审查到授信评审的意见只是授信审批人的参考,层层的风险控制意见、金额、期限意见等都集中到审批人,最后批复有一大堆的条件和管理要求。

最后业务发起部门无法逐条落实。

有的人简单地将前后台的职责理解为“前台拓展业务、审批控制风险”。

部分申报行于竞争需要,为了审批同意,对于项目的风险点的揭示、风险控制的措施安排越来越少;部分审批人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所提条件有越来越多的趋向,由于不见客户,所提条款有时针对性不强或难以落实。

2.审批决策依据不充分一是授信申报材料质量不高,影响授信审批决策。

在授信审批过程中,授信审查、审批人员对项目的可行性判断、对产品市场的变化预期大部来自客户经理的申报材料。

如果申报材料基础数据不全、信息失真,申报时经营部门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留有余地,都会使授信审批人员因信息不充分、不准确,造成审批决策依据不足,甚至决策失误。

二是授信审批决策缺乏较为科学、系统的操作标准,审查人员凭借经验判断,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往往为了规避自身的审查责任和风险,在审批时对条件适度加码;对较为熟悉的机构和客户,条件的设定则“网开一面”。

审批把关有时过松、有时又过严,尺度不一,使审批结论缺乏严肃性、有效性,影响了审批的效率和效果。

3.授信审批后评价不到位主要是前后台沟通不充分,项目回访力度不够。

在项目审批结束以后,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审批意见能否有效防范风险等信息,审批部门与经营部门交流、沟通不到位,导致有的审批条件存在落实障碍,经办行被迫申请变更条件;有的项目担保措施设定又不足,不能完全覆盖风险。

4.审批条件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有的经办行重发放轻管理,对审批条件的落实比较随意,能落实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变通应付审批意见、逃避落实责任,暴露出在信贷管理工作中,对授信审批条件的落实缺乏控制措施。

同时,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对不落实授信审批条件或擅自变更审批条件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缺乏严厉的责任追究和处罚。

5.盲目迁就客户利益和市场需要客观上,由于金融同业竞争激烈,有的经办行迫于客户营销拓展、业务指标考核的压力,为抢占市场份额,有时过于迁就客户利益。

为顺利通过审批,个别客户经理甚至主动为借款人出谋划策,向审批部门承诺保证开立基本结算户、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等。

而贷款一经发放,借款人拒不履行承诺,不配合经办行落实审批条件,加之客户经理监督不力,缺少有效的制约手段,导致审批意见成为一纸空文。

三、加强授信审批管理的对策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增强广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的信心,各级经营机构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以风险防范为前提的经营理念,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确保授信审批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

1、在授信发起阶段,确定完整的授信方案。

应赋予客户经理一定的营销权限,以便客户经理在营销中取得主动权。

但客户经理权责要分明,对业务发起的真实性负全责。

授信方案是要与客户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否接受,风险是否控制,在授信评估报告中要有明确的授信方案,在授信发起时就要设计好授信方案,包括授信额度、授信品种、授信的先决条件、约束条件和管理措施,不要到风险部审查、审批时设置授信条件和管理要求,审批后实施不了,又申请变更条件,丧失良机。

2、在授信审查阶段,要明确其职责,授信审查主要是合规性和业务发起材料的完整性审查、负责,不对材料真实性负责。

在尽责审查中,尽责审查应对授信进行分类,分为存量授信、存量新增授信、存量新增(项目贷款)、项目贷款、新客户授信五类,每类客户授信建立合规性审查和申报材料完整审查标准。

对业务部们的授信方案进行审查、沟通,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确定可操作的授信方案。

经营部门要加强贷前调查,真实、准确地进行信贷申报,客观、全面地披露客户和项目信息,完善对客户授信后主要风险事项的防范和监管措施。

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不须附加条件、审批通过的成功率,从而避免审批部门因信息不对称、设定条件规避风险和责任的现象。

3、在授信评审和审批阶段,前移风险关口,逐步推行无条件审批。

要明确评审的职责,不能把评审机构定位授信决策机构,而是咨询机构,要充分发挥评委的作用。

不能把公司客户授信不论金额大小都要上会评审。

授信评审的范围:新客户授信、项目贷款、存量客户新增项目贷款、集团客户授信。

评审的职责:对授信的可行性分析,对风险的可控性和我行可容忍的风险度作出判断,风险与收益匹配,供审批人参考。

评审范围以外的授信经尽责审查后直接报审批人审批。

业务部门是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不仅仅是市场营销和信贷管理投放的管理部门,同时也是授信方案谈判与设计等环节的风险控制主体。

4、在授信发放阶段,强化审批条件落实的监督机制.对信贷审批条件的落实,应明确专门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进行执行和监督,建立条件落实报告制度和跟踪档案。

一是对贷前条件应由经营部门在贷款发放前予以落实,并将落实情况专题上报审查部门。

二是贷后检查应将审批条件落实情况纳入检查范围,消除检查真空现象。

三是要加强对条件落实的检查和监督,上级管理部门要定期抽查和回访,作为经营主负责人也要切实履行检查责任。

通过审批、经营部门的良性互动,切实提高信贷业务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水平。

5、严肃责任追究,防范道德风险。

树立稳健、合规经营的理念,从信贷资产质量和长期经营效益的角度出发,明确审查部门、经营部门各自应承担的风险义务,将审批、经营的业绩考核与责任相挂钩,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