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言文字的论文
浅谈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论文
浅谈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论文中学阶段是孩子们语言成长与积累的重要阶段,这使得一些事物直接影响着他们以后的人生。
在现代社会,语言的多样化使得他们有时会迷失方向,就此,我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语言的规范,通过各种活动以提高全体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
规范的重要利用网站优化训练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用语逐渐盛行,这对我们的传统语言形成了一种冲击,对我们学生语言的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就此我想谈一谈自己的个人意见。
一、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日趋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信息化。
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交通和信息的挑战、劳动和就业的挑战无不在21世纪的教育中充分表现出来。
先进的教育思想决定着教育发展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所以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教育的现代技术手段视为参与21世纪竞争的基础条件。
因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手段的竞争!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已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中文信息处理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先决条件,普及普通话的用字规范化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和交换的效益和水平;反过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有力地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提高国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二、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的强大功能为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服务。
学校网站设有“语言文字专栏”,介绍普通话规范知识、汉字规范知识,供师生研究;发布学校创建示范校活动实施方案及有关要求和安排,宣传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等等。
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通过这一栏目,师生可以从校园网上及时查阅国家语言文字相关的方针政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模拟练、语言文字知识、测试达标情况等信息,了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举措,为进一步开拓语言文字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
做好语言文字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做好语言文字教学
做好语言文字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做好语言文字教学小语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听说能力,小学阶段应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教学,语言即说话能力,文字即识字、写字能力。
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呢?首先,教师必须规范使用好语言,在普通话上力求标准,用字、吐字清晰准确,在耳濡目染中,学生才会拥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最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最有效、最直接的交流手段便是口语表达。
社会这个大家庭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只会机械操作、学问满腹的“书呆子”是不会被社会接纳的,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全能型人才。
面对这一国际型的人才需求,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更加严峻。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标准,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规范口头语言从“口语交际课”上通过学生听话、说话,在动态的口语交际中,规范口头语言。
具体来讲,首先,规范学生的口语语音。
“口语交际”使用的是“口语”,是普通话。
说准普通话是“口语交际课”的第一要义。
其次,规范口语交际的“语义”。
“口语”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而运用口语交际则使“个性色彩的口语”语义进入一个共同的语言系统。
因为口语交际所使用的词汇,只有是规范的词汇,才能成功地进行交际。
如有学生用“香甜甜”描述水果的味道。
“香甜甜”这个词明显是带有该同学个人色彩的“口语”。
这时,有同学纠正:“香甜甜”应说成“又香又甜”。
于是,这位同学便知道了一种规范的说法。
口语交际活动中这种对“语义”的规范作用一直伴随口语交际活动的进行。
这种规范有的是外部的纠错,有的是话语者的自省。
最后,规范学生的“语法”。
这里所说的“语法”,并不是语法书讲的“语法”,而是语言心理学所说的学生“语言感”。
规范校园语言文字 构建文明育人环境(论文) (3)
规范校园语言文字构建文明育人环境引言作为一个学校来说,校园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以及教育质量。
规范校园语言文字是构建文明育人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交往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校园语言文字的现状、规范校园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文明育人环境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校园语言文字的现状目前,校园语言文字的使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辱骂、侮辱性言辞的滋生:部分学生在交流中使用辱骂、侮辱性言辞,伤害他人自尊心和形成积极交往的壁垒。
2.方言和俚语过度使用:一些学生在交流中过度使用方言和俚语,造成沟通障碍和语言质量下降。
3.网络词语的溢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网络词汇开始泛滥成灾,影响正常的校园交流和语言表达。
二、规范校园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规范校园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规范使用校园语言文字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2.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规范校园语言文字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3.培养健康的交往方式:规范校园语言文字能够促使学生在交往中注重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
4.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规范校园语言文字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构建文明育人环境的途径为了构建文明育人环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师资培训: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培训,提升教师的语言文字素养,使其成为学生规范语言文字的榜样。
2.制定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校园语言文字规范,明确禁止使用辱骂、侮辱性言辞,限制方言和俚语的使用,并规定网络词语的使用范围。
3.加强学生教育与引导: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规范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规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交往方式。
深入探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论文
深入探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论文深入探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简介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对于社会交流、文化传承和知识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规范化的定义、目的、方法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期对该领域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规范化的定义规范化是指将语言文字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规范,以确保其在使用中的准确性和统一性。
规范化可以包括语法、拼写、标点符号和用词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规范化,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可读性和理解性,避免语义模糊和误解,促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规范化的目的规范化的目的有多重。
首先,规范化可以确保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在不同的语境中能够被正确地理解和应用。
其次,规范化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使得文化和学术领域的成果能够被广泛传播和共享。
此外,规范化还有助于提高文档和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增强读者对内容的信任和理解。
规范化的方法规范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制定语言文字的规则和标准,例如制定统一的拼写和语法规则。
此外,规范化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推动,培养人们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意识和遵守能力。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为规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自动校对和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帮助纠正和改进文本中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
规范化对社会的影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对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
首先,规范化可以促进跨地区和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减少沟通障碍。
其次,规范化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发展。
此外,规范化还可以保护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避免语言文字的混乱和失传。
结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规范化的定义、目的、方法和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规范,促进有效的交流和知识传承。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3]。
探讨语言文字规范化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的论文
探讨语言文字规范化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的论文引言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文字规范化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并分析其影响及挑战。
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1. 促进有效沟通: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误解和歧义。
这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中的有效沟通,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
促进有效沟通: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误解和歧义。
这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中的有效沟通,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增进文化理解:语言文字规范化有助于建立共同的语言框架和参照标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意思。
通过共同遵守的规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从而增进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
增进文化理解:语言文字规范化有助于建立共同的语言框架和参照标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意思。
通过共同遵守的规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从而增进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
3. 建立信任和认同:规范的语言文字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和认同感。
在跨文化交流中,遵守共同的语言规范可以彰显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尊重他人的意愿,从而促进双方之间的信任和认同。
建立信任和认同:规范的语言文字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和认同感。
在跨文化交流中,遵守共同的语言规范可以彰显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尊重他人的意愿,从而促进双方之间的信任和认同。
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影响和挑战1. 提高交流效率:通过语言文字规范化,人们可以更快速地理解和回应对方的信息,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
然而,规范化可能导致某些特殊用语或方言的流失,对一些特定群体的交流造成一定的影响。
提高交流效率:通过语言文字规范化,人们可以更快速地理解和回应对方的信息,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
然而,规范化可能导致某些特殊用语或方言的流失,对一些特定群体的交流造成一定的影响。
2. 文化多样性的平衡:在推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时,需要兼顾文化多样性。
汉字发展论文(5篇)
汉字发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范文第1篇近来,关于简化汉字及其产生的年月,消失了一些不同的说法。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产生于宋代说。
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专版刊登了邹晓明、唐信忠二先生《汉字简体字九百年前就消失》一文,认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简体字已在人们的手书中流行,这是有关学者对最近发觉的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碑刻进行深化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举出“记、将、荣、盖”等14个共17处简化字作为证明。
1995年12月4日新华社又发了一条电讯稿《宋明清文物上发觉简体字》证明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报》予以登载。
文中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觉一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楚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这又将简体字的消失前推了400多年”。
二、产生于唐代说。
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简体字》,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撰刻时间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楚可辨”。
“在270个可辨识的字中,发觉‘弥、万、将、与、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大陆现在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和‘万’消失两次。
”三、产生于晋代说。
1996年1月3日《文汇报》载王春南先生文《中国何时消失简化字》,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游目帖》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中使用简化字22个。
据此,该文认为:汉字简化字消失的上限应在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年间。
上述几种关于简化汉字消失的年月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清晰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基本概念。
在文字学中,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用鲜活语言文字引领生命远航论文
用鲜活的语言文字引领生命远航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汉字以其丰厚的渊源,强大的构造能力和淋漓的表现能力让“语文”拔得“百科之母”的头筹,成为学科之航母。
遗憾的是,当“语文”走进课堂,孩子们却仿佛对祖国的语言陌生了起来,甚至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解铃还需系铃人——引领学生在文字间游弋,鲜活的语言文字可以唤起孩子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智慧,滋养蓬勃的生命。
一、还原汉字诞生的历程,建立多元认知关系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还原汉字诞生的历程,让看似单调的笔画、结构灵动起来,活化为一个个故事,一段段生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理解汉字,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1.“猜猜看”的游戏如,“日”“月”“大”“雨”等诸多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与楷书书写十分相近,我们可以先出示他们的甲骨文字形,再出示金文、小篆、隶书的字形,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形象,说说观察到了什么,这时候孩子们可能会把自己看到的画面描绘出来,接着,老师可以激情、神秘地说:“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字可神奇了,这有趣的图形其实就是一个汉字,猜猜看,它是什么字?”在观察基础上的“猜一猜”为学生认识新字做了铺垫。
2.讲一讲故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有些字乍看不能一下子与新学的汉字联系起来,譬如“保”“包”“休”等,我们可以采用看图讲故事的方法,当孩子们把图上的画面用故事讲述出来的时候,汉字的读音甚至意思都会脱口而出,这时教师再适当点拨,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感受语素强大的构造能力,在甄别中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语素是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很多语素,尤其是单音节语素有非常强大的构词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发现这种现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理解、积累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等文论文
浅谈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等浅谈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徐杏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对学生的训练中,我们不可能回避或逾越“表达思想感情”这一关,却往往存在浅尝辄止,不深入不到位的问题。
因此,掌握语文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是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文字运用的角度、词汇和句法结构所提供的叙述意义上,对课文进行深一步的解读。
如此方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呢?1 合理分配时间,保证训练的“量”。
课堂教学讲究节奏,就像一首乐曲,一幕戏剧,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特别是语文课,缓急适度。
生动活泼,学生就会兴趣大增,对课文的重点记忆深、理解快。
这种对节奏的把握,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科学运筹。
2 明确教学目标,保证训练的“质”。
现行语言教材的编排,都是划分成若干训练组的。
每组大都安排了重点读写训练项目。
而每个读写训练项目又都是按“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年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编排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语文课教学的实际要求,确定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教学,如同散点巡视,无法明确一个聚集重点。
然而当你确定某种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目标时,又必须照应编排组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
如果该组是侧重于“读”的方面的训练,就应当把你计划的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目标调整到偏重阅读、朗读或背诵。
若该组的训练项目是侧重于“写”,则应要求学生默写、摹写或缩写、改写等,以求最终达到计划目标。
关于语言的议论文作文7篇
关于语言的议论文作文7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言的议论文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语言的议论文作文1谈起语言的魅力,我相信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一种自豪感,语言是一种工具,沟通的工具。
语言可能产生误解,也可能通过语言,成就没事,成为沟通的桥梁。
语言离不开智慧,一旦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多了些许暗色,少了些许明媚,就像佳肴少放了盐,枯燥无味,人们便失去了欣赏的乐趣。
只有智慧的语言,才耐人回味。
往往失去了智慧,便会闹出笑话。
记得,小升初时,要全方面复习,古诗句也是主要的一项。
老师发了一张补全诗句的卷子。
我们第二天上课讲时,便闹出了笑话。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应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望庐山瀑布》和这首诗是同一课的,所以同学们都向他投去嘲笑的目光。
但是我们换一角度想一想,中国文化博学精深,古诗句都讲究押韵和其韵含的情感。
最主要的是意思得搭配,如果把句子错乱搭配,上句不接下句,闹出的笑话可不仅仅是笑一笑了。
常言道:“良言一语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句很朴实的话却很经典地再现了语言的魅力。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会用很温暖的语言去抚慰寒冷的人们;一个人心存感激的人会珍惜他身边给予他鼓励的人们,一个热情的人会用激昂欢畅的语言感染身边的人们;一个幸福温顺的人会用蜜意的心杯甜润的语言去关爱身边的人。
那一句句朴实的话一旦赋予了美好情感色彩就会有了魅力。
中华汉字的传统源远流长,语言中也能发现乐趣汉字的魅力无处不在。
语言的魅力就在我们生活中,就看我们怎么去利用它,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了吗?关于语言的议论文作文2“人人都说语言是一门艺术,可不是,今天呀,我们班也举行了一场语言的艺术展示会。
”随着我们主持人的一声报幕,今天的展示会也拉开帷幕。
/第一个节目《加了一句话》真可算是同学们关注的焦点,温东欣扮演的是巴黎的一名著名诗人,而郝敬翔扮演的是一位可怜的盲人,还有一些同学则扮演的是青年妇女。
规范校园语言文字 构建文明育人环境(论文)
规范校园语言文字构建文明育人环境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而校园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规范校园语言文字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讨论如何规范校园语言文字,以构建一个文明育人环境。
1. 校园语言文字的特点分析校园语言文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1 多元化校园中的语言文字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因此,校园语言文字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习惯,不歧视、不排斥其他地区的方言和口音。
1.2 青少年特点校园语言文字的使用主要针对青少年群体,他们具有好奇心强、模仿力高、影响易传染等特点。
因此,校园语言文字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避免使用低俗、不文明的语言。
1.3 教育性质校园语言文字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它应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规范校园语言文字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 规范校园语言文字的必要性规范校园语言文字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校园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规范校园语言文字有助于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误解。
通过文明用语,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意识,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2.2 增强沟通能力规范校园语言文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训练使用准确、清晰、得体的语言文字,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2.3 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规范校园语言文字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4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规范校园语言文字,可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用文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汉字、汉语语法、文学作品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门学科,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汉语语法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等方面,探讨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善的文字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不同的演变阶段,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基本结构。
汉字的特点是形象、丰富,每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汉字,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感受文字的美妙之处。
二、汉语语法的特点汉语是一门以词为基本单位的语言,它的语法特点与英语等其他语言有所不同。
汉语语法注重词语的搭配和词序的变化,通过改变词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此外,汉语语法还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使得汉语在表达情感和意义上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研究汉语语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表达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作品无论是在情节的设计还是在人物的塑造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更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研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四、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文献研究、语言分析、文本解读等多个角度入手。
文献研究是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通过研究文献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语言分析是对汉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语言可以揭示出汉语的特点和规律。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一、语文教学论方向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2、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3、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4、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可选子题)8、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论语文自主学习14、语文批判与语文教育的进展15、语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可选子题)20、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进展28、进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进展观36、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二、文艺学方向1.论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双重作用2、论创XX的艺术观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3、对艺术观赏者的再制造问题的探讨4、论新写实小说之“新”5、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6、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7、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8、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关系一议?D?D以左拉的小说创作为例9、“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10、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11、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12、日常生活与审美13、论情感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转换关系中的作用14、论抒情文学中的意象及其意义15、艺术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问题16、文学生产特征论17、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关系论18、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19、从文艺观赏中的避难就易现象看文艺的娱乐作用20、文艺的审美意义与娱乐作用关系谈21、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异同论22、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各自的特点及其趋近现象23、试论90年代以来的ZG大陆流行歌曲的艺术风格24、“戏说”的历史剧与历史剧的虚构性问题25、历史剧的“戏”说与“非戏”说26、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双重轨道上行走的科幻小说27、科幻小说审美特征论28、“韩风”何以西来??D?D从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双重维度看ZG观众对韩国电视剧的接受29、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究竟在何处??D?D兼论“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之说的意义及其限度30、艺术积存与生活积存关系谈31、有意积存与无意积存及其意义?D?D艺术积存两面观32、文学阅读中的接受与制造33、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4、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5、艺术真实与艺术倾向关系论36、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37、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价值取向的实现及其条件38、现实性的矛盾与历史性的悖论?D?D对当代文学生产活动的文学性与市场性对立统一关系的探讨39、XX络文学审美特征论40、在文学与非文学的接壤处呈现?D?DXX络文学作品生成论41、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D?DXX络艺术面面观42、XX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问题?D?D对XX络文化的一种探讨43、从《英雄》到《十面埋伏》?D?D对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的一种探讨44、从小说到电影:琼瑶凭什么吸引接受者?45、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学意味问题46、对一种非文学对象的文学探讨?D?D以《实话实说》一类的电视节目为例47、中学的文学教育与小学的文学教育异同论48、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俗文学”及其关系三、古代汉语方向(一)文字理论与中小学识字正字教学1、中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语言文字论文--浅学习普通话
学习普通话论文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赖以交流、沟通思想感情的工具。
它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一种语言。
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的普通话能给人一种美感,给人一种无穷的享受。
学好普通话,说难不难,说不难还真有点儿难呢!记得在小学一年级时,天天读a、o、e,想不到这对我们后来学好普通话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呀。
可以想象,拼音不过关,想读好说好普通话是何其之难,简直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好普通话极为重要,不然的话,就不能把你正确的意思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有这么一个故事,叫乡村面馆。
说的是在一个偏僻的农村,一个游人路过,因为肚子很饿了就走进一家面馆,说“有什么好吃的,快烧一点,我吃了要赶路。
”可这家小面馆由于有特殊原因今天不营业,所以回答说:“咪——”意思是“没有”而这个游客听成了是面,他想“面也行”,就点点头坐在那儿等了。
过了好一会儿,不见有动静,就火了,说:“面条,快,怕我不付钱吗?”店里人说“洞国咪——”意思为“和你讲,没有”,一个说:“冬瓜面也可以,为什么不给我去烧?!”一个说:“咪就咪,吵啊咪——”意思是:没有就是没有,争吵也没有。
一个说:“还有炒面,为什么不早说?”。
说这样,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意思,现在是越扯越远了。
要学好普通话,我觉得有这么几条要领:第一,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方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
第二,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是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不懂就查。
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若有不懂,定要虚心请教,直至完全正确为止。
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等。
第四,纯属我个人的经验,也是最傻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一字一字、一词一词、一句一句、一页一页地朗读,极为有效。
从这里,我受益不浅。
第五,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
初中议论文作文:我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爱汉字,爱她如“日”般的耀眼,爱她如“月”般的皎洁;我爱汉字,爱她如“笑” 般的愉快,爱她如“哭”般的悲凉;我爱汉字,爱她如“雾”般的朦胧,爱她如“清”般的清晰;我爱汉字,爱她如“水”般的柔情,爱她如“火”般的热情。
我爱诗词,爱她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闲情逸趣;我爱诗词,爱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般的凄凉无奈;我爱诗词,爱她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般的生机盎然;我爱诗词,爱她如“人生自古谁无死,一片丹心照汗青”般的豪迈大气。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400年前甲骨文的诞生;从复杂却“栩栩如生”的繁体字,到今日易懂且普遍使用的简体字。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小篆、隶书,从小篆、隶书到草书,从草书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楷书、行书,汉字每前进一步,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心血,汉字是中华人民、是龙的传人凝聚的核心!汉字的一切都是那么奇特,那么奇妙。
我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她带我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人心旷神怡,烦恼烟消云散!。
汉语言文学文章
汉语言文学文章
**《汉语言文学:探索中华文化的瑰宝》**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语言的结构、语法和词汇,还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和影响。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思想。
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汉字作为汉语言文学的载体,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规范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作品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汉语言文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汉语言文学中的诗词歌赋、文言文等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同时,汉语言文学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人交流的工具,也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语言之一。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言文学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的窗口,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搭建了桥梁。
总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充满魅力和智慧的学科。
它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思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夏语言文字论文
西夏语言文字论文一西夏语言文字研究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西夏文字自明代中叶以后,再无人使用,历经明、清两代五百余年间,世人不复知历史上曾有过这种精美奇特的文字。
到19世纪初,才由中国学者发现和识别出西夏文字,揭示了它在历史上的存在。
清代西北史地学者张澍(1776-1847)为最早判别和认识西夏文字的学者。
清嘉庆甲子年(1804)张氏于家乡武威疗养之际,一日携友人游清应寺(注:按:此寺实即原西夏之护国寺。
),偶然拆出一座石碑来,但见碑阳所刻文字形体方正,类似汉字,但无一字可识,见碑阴有汉字,末尾落款“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
“天佑民安”乃西夏年号,张澍遂判定碑阳所刻不识之文字为西夏字,该碑便是日后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俗称“西夏碑”。
张氏为这一重要发现作文一篇曰《书西夏天佑民安碑后》(注:张澍:《养素堂文集》卷19,清道光17年(1837)刻本。
)。
西夏碑发现后不久(1820),金石学家刘青园在武威发现的数瓮古钱中,不但识得数品西夏年号的汉文钱,还见到不少所谓的“梵字钱”。
他将此类钱文与西夏碑阳文字对比,方知钱谱中所谓的“梵字钱”实为西夏文钱,自此以后,钱谱中才真正开始著录西夏文钱(注: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卷15,清嘉庆25年(1820)刻本。
)。
据载,清代学者鹤龄于清字(满文)馆供职时,曾从绥远(呼和浩特)城一古庙中得经一函八册,其标题为九个西夏文字,因该经卷数与偈语同《佛说妙法莲花经》,鹤遂判断该经必为《法华经》,每册第八字各不相同,因此知其必为记数。
1904年,法国人毛利瑟发表了他4年前在北京所得《法华经》三册残卷,此经第一卷第一页经文右上方已有汉字注解。
也就是说远在毛氏之前,即有中国学者曾试通其文。
联系鹤龄事迹,盖西人毛利瑟君之所得或正是鹤龄原藏八册《法华经》失散之卷册(注:聂历山:《西夏语研究小史》,载《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4卷第3号(西夏文专号),1932年;贾敬颜:《西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汉语言文字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探究汉语的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问题,涉及范围较广。
在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中,论文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论文的概念、特点、写作要求、常见问题等方面探讨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的相关内容。
一、论文的概念论文,又称学术论文,是专门用于研究、探讨某一特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的一种学术著作。
论文的书写不同于一般的文章,需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和规范,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作为一种学术论文,主要研究汉语的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对现有知识的总结、分析和归纳,提出新的认识和见解。
二、论文的特点1、科学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论文,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证据。
研究对象和方法都需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
2、专业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要求作者有较全面的学科知识和研究背景,才能够正确地分析问题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3、实证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证性。
作者需要通过实例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形成有说服力的论证。
4、严谨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需要具备很高的严谨性。
研究过程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逻辑进行,同时还需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伦理标准。
三、论文的写作要求1、选题:选题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的重要环节,既要符合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又要发掘出问题的新颖性和研究价值。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的核心。
需要使用研究方法、技术和工具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并通过数据的分析来支持论文的结论。
3、论证过程:论证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的核心,为了使论证过程能够具有逻辑严密性,需要先进行论文大纲的制定,然后根据大纲的线索构建出有条理的逻辑框架。
4、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深入总结、分析、评估前人的研究工作,展示现有研究的不足点及待解决的问题。
5、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准确、简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避免语言笨重、混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语言文字的论文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是现实需要众所周知,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言语实践。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浙江省教育厅也在2010年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试行)》,在第一板块“教学准备与设计”第6条中明确提出:“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
语文作业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低年级以单项作业为主,重在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中高年级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
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
低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
”不论是“标准”还是“建议”,无不以制度的形式,对一线语文老师课堂中的练习设计与安排进行导向和规范:练习的形式必须“多样化”;练习的目的必须指向“语言的理解运用”;课堂练习的时间“不少于8分钟”。
但反观我们现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练习设计偏离“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仍不在少数,存在严重的现实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词句练习重“记忆”,轻“运用”;语言的理解运用离不开词句的练习,但不少老师在词句练习的安排上,习惯进行单项的记忆训练。
如“听写”这一常用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一层不变地重复着:“老师报词语,学生写词语”的方式。
句子练习呢,无非冠之以“采蜜”等花样,让学生抄抄记记。
日复一日,形式单一,枯燥乏味,而对于如何针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去领悟、内化、运用,则欠缺思考。
学生会写词句,但不会运用词句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文本理解重“问题”,轻“语言”;有人曾笑言,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是“问答课”,教师问,学生答,在问问答答中把一篇课文串讲完了。
这一说法,不免有些片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现今小语课堂的弊端——教师问题太多,而对文本语言的学习、运用,引领与指导过少。
(三)读写结合重“操练”,轻“言说”。
读写结合是阅读课课堂练习的一种常见形式。
但是遗憾的是,老师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往往是基于“这里应该设计一处写话练习,让课堂显得张弛有度”,或者“这个语段的语言表达形式很有特色,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
却很少思考学生言说的兴奋点会在哪里,他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而,读写结合练习,往往能见到学生口号式的语言、标语式的语言,缺乏见解,缺乏独特的表达。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立足学生,立足课程,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点,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自主表达。
二、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一)词句练习从“记忆”走向“运用”语文课堂会有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词句练习,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1.多维听写。
词句“听写”是进行词句巩固的有效的练习方式之一。
但是,假如一个词语,在听写时,只是教师报词语,学生写词语,那仅仅是单一的根据字音判断字形的练习。
听写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让其发挥明晰构词规律、理解词义构成词串、语境运用等更多的功能。
如四年级上册《尊严》一课中“骨瘦如柴”一词,如何在听写中达成训练目标的多元呢?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一从“构词规律”角度听写,“骨瘦如柴”是一个比喻式的形容词,指人“消瘦得像一根柴火一样”。
像这样用比喻的方式来构词,形容某种事物特点的词语还有哪些呢?学生略微思考,“心急如焚”、“胆小如鼠”、“面如土色”等词语就会喷涌而出;二从“词义内容”角度听写,“骨瘦如柴”是形容瘦到极点,还有哪些词语也是形容一个人非常消瘦?“瘦骨嶙峋”、“形销骨立”等,那与之相反的,又有哪些词语呢?“肥头大耳”、“大腹便便”等,学生在理解词义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具有关联意义的词语仓库,便于今后运用时的提取;三从“语境运用”角度听写,也就是听写带有“骨瘦如柴”的句子,听写的句子可以是课文里的,也可以是教师创编的。
当然,根据意思写词语等都是可行的、有效的方法。
2.迁移运用。
课文中的词语,学生学习后如果不能加以运用,那仍然只是一种语言符号,没有实现其语用的价值。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机会对学过的词语及时进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
如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描写不同的花开放的样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极具个性的词汇。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些都是把花儿当成了人来写;而描写“万寿菊”和“月光花”则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欣然怒放”、“舒展”这些词语都用得非常精妙;此外,“中午十儿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这两句话则写得非常简洁,简洁,也是一种美。
为了便于学生领悟和内化该段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提供其他花朵开放时的图片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开放时间,如“蒲公英花早上六点左右;芍药花早上七点左右;荷花八点左右;半枝莲十点左右;茉莉花傍晚五点左右”。
学生有了具体的语言材料,迁移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文中的词汇就不再是难事了。
3.活用记忆。
活用记忆最典型的要数“古诗词活用”。
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习惯于让学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而为什么要背、要默,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
其实,背诵、默写古诗,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夯实学生古诗文的基础,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
活用古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1)应景活用。
即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背诵或写出相应的诗句。
如:“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
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
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这句诗来。
”此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诗句就不再是一种书面的符号,而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相拥,诗句从书本走向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2)“综合活用”。
即根据同一风格,或者同一内容的一组诗歌,按照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进行综合整理,概括活用。
如六年级上册关于古诗词,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之中;《秋思》张籍的乡愁是()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的乡愁却是由()勾起的,可见,同是表现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物是不同的。
我还知道描写乡愁的诗句有()。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对以“乡愁”为主题的古诗进行了辨析解读,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而且更有利于记忆和运用。
4.情境运用。
同一个词句在不同的情境中,其表达的感情或许会千差万别。
同样的,在同一个语境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同一种情感。
这种根据情境灵活运用语言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的结尾这样写道: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
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那就一定让他进来。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此时会用怎样的语气问秘书呢?为什么?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帮助学生走进高尔基的内心。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地问。
他想()。
学生联系上下文,肯定会填写上“高兴”、“兴奋”、“急切”等词语,因为高尔基此时心里会想:“这孩子是一名少先队员,是为班级的墙报来为我拍照的。
照片拍不成他有多难过啊!我一定要再给他一次机会。
”这样在情境中进行语句练习,更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文本理解从“问题”走向“语言”小学语文阅读课被人诟病为“问答课”,一定程度反映出了我们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弊端:教师问得多,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领悟得太少。
而且教师的问题多半指向文本内容,而非文本语言,这有悖于阅读教学的本质。
欲要解决这一现实不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文本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直接对话,在此基础上去发现、去体悟、去活用,把文本语言通过课堂练习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1. 朗读——参照——发现。
拿两个以上的文本互为印证、互相阐释,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文本所体现的不同色彩、质感和情调,从而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妙与妥帖。
参照的文本可以是教师自创的,也可以是作品的初稿,甚至是同一文本中的不同描写。
如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课中,通过对“马”“狗”“狮子”的描写,写出了火烧云变化快。
教学时,教师只需设计一个练习:“这三段话,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然后,即可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去互相参照。
在对比中,他们能很快他们发现这三段话之间的秘妙:相同之处都是先写像什么,再写不像什么;不同之处是变化的过程写法不同。
学生如能体悟至此,其文本的精妙已然掌握,若再让学生写一写“火烧云还会像什么”,学生对写法也就了然于胸了,写起来也就有模有样,章法具备了。
如此,不问不答又有何妨?2. 朗读——还原——体悟。
引导学生把文本存在的状态和文本生成的状态进行比较,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深入到与之对应的隐性文本上,从而促进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5课《中彩那天》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这句话中“拮据”一词,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也是下文展开的一个基点。
说它是难点,因为这是一个书面词语,学生平时基本不会用到;说它是基点,因为下文中诸多矛盾的冲突,都源自生活的“拮据”。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拮据”呢?必须让“拮据”从书本中走出来,根据生活进行生发,还原“拮据”真切的生活面貌。
教师就可设计一道练习:结合平时的所见所闻,写一写自己眼中拮据的生活。
当学生把因为缺少钱,生活很贫困的窘境描写出来时,他们也就理解了“拮据”的意思,并对下文家人的矛盾冲突产生理解,对父亲的行为也就有了道德意义上的认同。
3. 朗读——背诵——活用。
很多文本,因其是白话文,内容本身学生一读就能懂,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
但是,文本语言带来的节奏和音韵感,却是非通过朗读而不能感悟的。
这样的文本,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用一用,文本的精髓也就能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了。
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段话,没有一个生僻词语,像音乐一样,在轻快的节奏变化过程中,把鸟的多、鸟的快乐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
学生朗读后,教师通过填空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很快地这个()就变得很热闹了。